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卷八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此篇分论六节应天。六节应地。主岁主时及加临之六气。故曰六微旨大论。言阴阳之数。其旨甚微。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天之道者。阴阳之道也。言阴阳之道。高远而渊深也。夫有形者尚可测。在天之为气者。莫知其极也。张玉师曰:天包乎地。六气绕地环转。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视深渊尚可测者。喻六气之在泉也。)
夫子数言谨奉天道。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天之道者。天之阴阳也。因天之序者。天以六为节。因六气而环序也。盛衰者。六气之有太过不及也。)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
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此之谓也。(六六者。谓司天之三阴三阳。上合天之六气也。上下有位者。言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六期环转。而各有上下之定位也。左右有纪者。如少阴在上。则厥阴在左。太阴在右。太阴在上。则少阴在左。少阳在右。少阳在上。则太阳在左。阳明在右。阳明在上。则少阳在左。太阳在右。太阳在上。则阳明在左。厥阴在右。厥阴在上。则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各随气之在上。而有左右之定纪也。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盖以右位之阴阳。转迁于上而主岁也。气之标者。标见于上也。夫天气右旋。故南面观之。而待其循序环转也。移光者。日月营运也。以日行一周天。以定一气之位。正立。正南面而立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此言三阴三阳。有六气之化。有上下之本标。有中见之标本也。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故以天气为本而在上。以三阴三阳之气标见于下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此言三阴三阳之六气。虽上下相应。而各有不同也。少阴标阴而本热。太阳标阳而本寒。是本标之不同也。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太阴少阳。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有从本而得者。有从标而得者。有从标本而得者。有从中见而得者。是气应之异象也。)
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
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此论三阴三阳之主岁。而各有太过不及也。至而至者。此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四时之气。应期而至。气之和平也。如春应温而寒。夏应热而尚温。此应至而不至。来气之不及也。如未至春而先温。未至夏而先热。此未应至而先至。来气之有余也。按天元正纪大论曰:凡此阳明太阴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后天。太阳少阳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营运先天。盖不及之岁。则司天之气。后天时而至。有余之岁。则司天之气。先天时而至。又阳年主实。阴年主虚。其天符岁会之年。是为平气。无太过不及者也。)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不及之岁。应至而不至。有余之岁。应未至而至。是为应则顺。如不及之岁。反未至而至。有余之岁。反至而不至。是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为民之灾病矣。)
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请言其应者。谓应太过不及之气也。物生其应者。如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少阳司天。草木早荣。太阴司天。万物以荣。此生物以应司天之候也。气脉其应者。如太阳司天。寒临太虚。阳气不令。阳明司天。阳专其令。炎暑大行。太阴司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又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此皆气脉其应也。)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
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此论六节应地而主时也。节、度也。气位、六气所主之步位也。显明者。寅正立春节候。乃初之气也。显明之右。乃少阴君火之位。主二之气也。退行一步者。从右而退转一位也。君火之右。乃少阳相火之位。主三之气也。复行一步者。复行一位也。复行一位。乃太阴湿土。主四之气也。复行一位。乃阳明燥金。主五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太阳寒水。主六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厥阴风木。主初之气也。复行一位。乃少阴君火之所主。周而复始也。金西铭曰:君火为尊。故以少阴为始。)
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上节论六气相生以主时。此论六气承制而生化。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治、主也。谓六气定位。而各有所主也。承者。谓承奉其上而制之也。阴精者。天乙所生之精水也。如木位之下。乃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母子之气以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阴湿土母子之气承之。母气克之。则子气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气以承之。木制其土。则火气生化矣。余三气相同。是为制则生化也。如火亢而无水以承之。则火炎铄金。而水之生原绝矣。无水以制火。则火愈亢矣。如水亢而无土以承之。则水滥火灭。而土之母气绝矣。无土以制水。则水愈亢矣。是以亢则为五行之贼害。寒则生化承制之气。皆为败乱。而生化大病矣。外列盛衰者。谓外列主岁之气。有盛有衰。如主岁之气。与主时之气。交相亢极。则为害更甚。故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金西铭曰:主岁之气太过。则己亢而侮所不胜。如不及。则为所胜之气亢而侮之。)
帝曰:盛衰何如?
岐伯曰: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此承上文而言太过不及之岁。而有盛衰之气也。非其位者。谓气来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此岁气之盛也。气来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此岁气之衰也。此皆不守本位。而交相乘侮。则邪僻内生矣。当其位者。乃平气之年。无太过不及之乘侮。而各当其本位。此气之正也。邪则变甚。正则变微。张玉师曰:地理之应。论主时而及于主岁。司天之气。以主岁而及于主时。)
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气之平也。帝曰:非其位何如?
岐伯曰:岁不与会也。(此言平气之岁。而无盛衰也。木运临卯。丁卯岁也。火运临午。戊午岁也。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己未岁也。金运临酉。乙酉岁也。水运临子。丙子岁也。会、合也。以天干之化运。与地支之主岁相合。故为岁会。此平气之年也。如非岁会之年。则有太过不及之相承。是为不当其位矣。)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
岐伯曰:天与之会也。故天元册曰天符。(此言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是为天符。上见者。谓司天之气。见于岁运之上也。土运之岁。上见太阴。己丑己未岁也。火运之岁。上见少阳。戊寅戊甲岁也。上见少阴。戊子戊午岁也。金运之岁。上见阳明。乙卯乙酉岁也。木运之岁。上见厥阴。丁巳丁亥岁也。水运之岁。上见太阳。丙辰丙戌岁也。此司天之气。与五运之气相合。故名曰天符。)
天符岁会何如?
岐伯曰:太乙天符之会也。(如天符与岁会相合。是名太乙天符。乃戊午己丑己未乙酉四岁。此乃司天之气。五运之气。主岁之气。三者相合。故又名曰三合。)
帝曰:其贵贱何如?
岐伯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王冰曰:执法犹相辅行令犹方伯。贵人犹君主。)
帝曰:邪之中也奈何?
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王冰曰:执法、官人之准绳。目为邪僻。故病速而危。方伯无执法之权。故无速害。而病能自持。贵人义无凌犯。故病则暴而死。)
帝曰:位之易也何如?
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地理之应六节。乃主时之六气。不易之位也。然又有加临之六时。随司天在泉。六期环转。故曰位之易也。如少阴君火。加临于少阳相火之上。是为君位臣则顺。如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是为臣位君则逆。所谓二火之顺逆也。徐振公曰:类而推之。余四气亦有母子之分。如母加于子为顺。子加于母为逆。张玉师曰:此节起下文加临之六气。)
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
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此论加临之六气也。步、位也。以一气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故为六十度而有奇。四岁之中。共计二十四步。每步气盈八十七刻半。共积盈二千一百刻。以二千刻分为四岁之气盈五日。尚积盈一百刻。而成有余之一日也。)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
岐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国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此论加临之六气。与主时之气相应。而各有不同也。五行者。谓厥阴风木主初气。君相二火主二气三气。太阴湿土主四气。阳明燥金主五气。太阳寒水主六气。此主时之五行。守定位而不移者也。如加临之六气。应主时之五行。则更变不同矣。位有终始者。谓主时之六位。始于厥阴。终于太阳。有一定之本位也。气有国中者。谓加临之六气。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也。上下不同者。谓客气加于上。主气主于下。应各不同。是以求之亦异也。)
帝曰:求之奈何?
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天干之气始于甲。地支之气始于子。子甲相合而岁立矣。先立其岁。以候其时。则加临之六气。可与之相期而定矣。)
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其岁者。谓其一岁之中。有加临之六气也。始终者。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也。早晏者。如卯子辰岁。天气始于一刻。气之早也。如寅未亥岁。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气之晏也。)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天数者。以一岁之日数。应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也。初之气。始于寅正朔日子初之水下一刻。终于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日零五百二十五刻。是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此初之六气。应天之数也。)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始于甲子岁三百六十六日之二十六刻。终于六十一日之一十二刻半。计六十日零八十一刻半。六气共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三十五刻。所谓六气之二。以应天之数也。)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始于前二岁。七百三十一日之五十一刻。终之气。终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所谓三岁之六气也。)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二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而已。周而复始。(丁卯岁。初之气。始于一千九十六日之七十五刻。终于一千四百六十一日之水下百刻。是每年各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四年共计一千四百六十日。又积盈百刻而成一日也。每年计朔虚六日。气盈五日零二十五刻。二十岁中之气盈朔虚。共积余二百二十五日。是以三岁一闰。五岁再闰。十有九岁七闰。而除三日之有奇也。)
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行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上节论六气之纪步。此复论一岁之气。以应周天之数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每岁计三百六十五日零二十五刻。是日行一岁一周天。而复行于再周也。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此言天数之与地支会同。是以四岁而为一纪。寅午戌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卯未亥岁。皆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辰申子岁。皆主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巳酉丑岁。皆主日行三周。天数始二十六刻。四会而地支巳周。终而复始。)
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用者。阴阳升降之为用也。本者。天以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为本。位者。三阴三阳之步位也。气交者。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出入之相交也。)
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分叶问。上下之位。天地定位也。天枢之上下者。言天包乎地。地居天之中也。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而生长壮老已。万物由之而生长化收藏。)
帝曰:何谓国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中气同法。帝曰:国中何也?
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此申明天地阴阳之气交也。夫岁半之前。天气主之。而司天之初气。又始于地之左。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在泉之初气。又始于天之右。是上下之相交也。而一气之内。又有国中之分。有奇者。各主三十日零四十三刻七分五厘。地主初气。天主中气。是一气之中。而又有天地阴阳之交会。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张玉师曰:司天在泉之气。皆始于地之初气。而终于天之中气。故曰:初者地气也。又司天之气。始于地之左。而地中有天。在泉之气。始于司天之右。而天中有地。皆气交之妙用。)
帝曰:其升降何如?
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
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主降。然由升而降。是所降之气。从地之升。地气主升。然由降而升。是所升之气。从天之降。此天地更用之妙也。天气流于地。地气腾于天。高天下地之气。交相感召。因升而降。因降而升。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
帝曰:善。寒湿相遘。燥热相临。风火相值。其有闻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此论六气临御于天地上下之间。有胜复之作。有德化之常。有灾眚之变。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莫不由阴阳出入之变化。而为之生长老已。能出于天地之外。而不为造化之所终始者。其惟真人乎。遘、谓六气之遇合。临、谓六气之加临。值、谓六气之直岁。胜复、淫胜郁复也。德化者。气之祥。用者。体之动。变者。复之纪。邪者。变易之气也。玉师曰:此节统论六气之旨。至精微而至广大。)
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终。而象变。是以生长收藏。物之成也。灾眚变易。物之败也。故人与万物。生长于阴阳变化之内。而成败倚伏于其中。)
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气有往复。谓天地之气。有升有降也。用有迟速。谓阴阳出入。有迟有速也。风者。天地之动气。能生长万物。而亦能害万物者也。玉师曰:至而不至。来气之迟也。未至而至。来气之速也。迟速者。谓阴阳六气。有太过不及之用。故下文曰:因盛衰之变耳。)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何也?
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动者。升降出入之不息也。万物之成败。由阴阳之变化。是以成败之机。倚伏于变化之中。)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如不生不化。静而后已。盖言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者也。)
帝曰:不生化乎。(言有不生不化之期乎。)
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此复申明天地开辟。而未有不运动生化者也。出入、阖辟也。机、枢机也。神机者。阴阳不测之变化也。夫阖辟犹户扇。枢即转牡。盖舍枢则不能阖辟。舍阖辟则无从转枢。是以出入废。则神机之化灭矣。升降、寒暑之往来也。夫阴阳升降。皆出乎地。天包乎地之外。是以升降息。在外之气孤危。孤则不生矣。下经曰:根于外者。命曰气化。气止则化绝。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用。(已、死也。生长壮老已。指动物而言。生长化收藏。指植物而言。凡有形者谓之器。言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有生长老已。皆由乎升降出入之气化。是以无器不有此升降出入。)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凡有形之物。无不感此天地四方之气。而生而化。故器者。乃生化之宇。器散。则阳归于天。阴归于地。而生化息矣。故万物无不有此升降出入。亦由成败而后已。)
化有小大。期有远近。(此言天地之气化动静。又有小大远近之分焉。如朝菌不知晦朔。蝼蛄不知春秋。此化之小者也。 灵大●。以千百岁为春。千百岁为秋。此化之大者也。夫天地之气。阳动阴静。昼动夜静。此期之近者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天地开辟。动而不息。至戌亥而复天地浑元。静而不动。此期之远者也。)
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言人生于天地之间。有此升降出入之气。而贵常守此形。常怀忧患。如反常。则灾害并至。故曰无形无患。谓能出于天地之间。脱履形骸之外。而后能无患。)
帝曰:善。有不生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约。惟真人也。帝曰:善。(言生于天地之间。而不为造化之所囿者。其惟真人乎。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寿敞天地之外。而无有终时。是不与天地之同动静者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