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类经
>>
十九卷 针刺类
十、九针推论
(《灵枢·官能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一纪者,汇言也。)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
(义如脉色类三十二三。)
阴阳表里,血气多少,
(详经络类二十。)
行之逆顺,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反者皆谓之逆。)
出入之合,谋伐有过。
(经气自内而出,自外而入,俞有不同。详经络类十四十六二章。知其出入,则可因过而伐之也。合字一本作会。)
知解结,
(详本类后三十五。)
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
(补虚泻实义见前。上下气门,即经络类诸经标本气街之义。一曰手经为上,足经为下,气脉必由之处,是为门户。亦通。)
明通于四海,
(人之四海,详经络类三十二。)
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
(淋于雨,露于风,邪感异处,当审其经也。淋露义又见运气类三十五。)
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
(调气者,察其虚实往来而调和之也。经隧支别及各经脉会之义,详经络类二。)
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
(合阴阳而调其平也。)
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
(邻,近也。近则易疑,疑则以似为是,冰炭相反矣,故当知决而通之。)
左右不调,把而行之。
(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把而行之,即缪刺也。详后三十。把字一本作犯。)
明于逆顺,乃知可治;
(顺者可治,逆者不可治,如脉色疾病类之死证死期,及本类之刺禁刺害,皆逆也。)
阴阳不奇,故知起时。
(奇,不遇也。不奇则和矣,故知起时。奇音基。)
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本末,标本也。寒热,阴阳也。所在,三部九候之病脉处也。官,任也。九针不同,各有所宜,能知以上之法而任用之,则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
(此下复详明针论也。五输,井荥俞经合也。徐疾,针法也。屈伸出入,经脉往来也。)
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
(阴阳之化,是为五行,脏腑所藏,亦惟此耳。)
四时八风,尽有阴阳,
(天道之阴阳五行也。)
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脏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
(邪在于中,色形于外,察之面部,疾可知也。出五色篇,详脉色类三十二。)
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
(寒者多阴,温者多阳。滑者多实,涩者多虚。)
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
(膈之上,膻中也,为上气海,心肺所居。膈之下,脾肝肾所居,丹田为下气海也。)
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
(此下兼言针灸法也。先得其经络之道,然后可以用针。稀而疏之,贵精少也。稍深以留,欲徐入也。)
大热在上,推而下之,
(推而逐之,抑其高也。)
从下上者,引而去之,
(引而去之,泄于下也。)
视前痛者,常先取之。
(先取其本也。)
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
(大寒在外,补中气可以拒之。泻合穴可以除之。)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凡不宜于针者,当灸以治之。)
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
(推而扬之,引致其气以补上也。积而从之,留针随气以实下也。)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
(火自当之,宜于灸也。若厥而寒甚,阳气大虚,当灸下陵,即阳明经三里穴也。)
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
(寒留于络而入于经,当用针推散而行之。)
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
(寒气凝聚,或陷于经,或结于络,皆当以火逐之。)
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寒邪在肌肉血脉之间,有不痛不仁不知所苦者,当灸两跷之下,即足太阳申脉、足少阴照海二穴也。然男子数阳,女子数阴,若男阴女阳,则反用矣,故为良工之所禁。《调经论》亦曰: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与此法同。)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
(此下言当知天忌也。天光八正义俱见下章。)
以辟奇邪,而观百姓,
(兼人己而言也。辟,避同。)
审于虚实,无犯其邪。
(虚风实风,皆能伤人,故无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遇岁之虚,救而不胜,反受其殃,
(天之风雨不时者,皆谓之露。《岁露论》曰: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岁之虚者,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详运气类三十六。)
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
(天忌详义见下章。)
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
(此下皆言针法也。凡下文无注者,详义俱见下章。)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邪气,言虚邪也。虚邪之中人也甚,故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故但先见于色而不知于身,此节与下章互有发明,所当参阅。此数句与《邪气脏腑病形论》同,详疾病类三。)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
(因败其形者,不知其难而反伤之也。所在,即三部九候之义。)
泻必用圆,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
(圆,流利也;切,直迫病所也;迎,夺也;遥,摇同。用针圆活而迎夺之,则气出乃疾,故可以泻。)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方,即端正安静之谓。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察穴于肌表也。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用针之枢要也。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候气之诚确也。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出针之防护也。真气得存,故可以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者,总结前篇而言,义详下章。按:补泻方圆义,与后章《八正神明论》之文似乎相反;然详求其意,各有发明,不可谓其误而忽也。)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