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类经
>>
二十三卷 运气类
五、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素问·五营运大论》此欲因脉候以察天地之气也。)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天地之气,有常有变。其常气之形于诊者,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及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者,皆是也。若其胜复之气,卒然初至,安得遽变其脉而形于诊乎?故天地之变,有不可以脉诊,而当先以形证求之者。如《气交变大论》曰应常不应卒,亦此之谓。)
帝曰:间气何如?
(间气,谓司天在泉左右之间气,而脉亦当有应之也。夫此间气者,谓之为常则气有变迁,谓之为变则岁有定位,盖帝因上文云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复举此常中之变,以求夫脉之应也。)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气在左则左应,气在右则右应。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详如下文。)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气至脉亦至,从其气也,故曰和。气至脉不至,气未至而脉至,违其气也,故为病。《至真要大论》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不当其位者病,
(应左而右,应右而左,应上而下,应下而上也。)
迭移其位者病,
(迭,更也。应见不见而移易于他位也。)
失守其位者危,
(克贼之脉见,而本位失守也。)
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
(此二句之义,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阴为之主也。如阴当在尺,则阳当在寸,阴当在寸,则阳当在尺,左右亦然。若阴之所在,脉宜不应而响应,阳之所在,脉宜应而反不应,其在尺寸则谓之反,其在左右则谓之交,皆当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阴阳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独然,或左右独然,是为气不应,非反非交也。)
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间应见之气,则知少阴君主之所在,脉当不应,而逆顺乃可见矣。此章详义,具南北政图说中,在《图翼》二卷。)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论言,《灵枢·禁服篇》也。此引本论之察阴阳者,以人迎寸口为言。盖人迎在头,寸口在手,阴阳相应,则大小齐等,是为平也。)
阴之所在,寸口何如?
(阴,少阴也。少阴所在,脉当不应于寸口,有不可不察也。)
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
(甲己二岁为南政,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八年为北政。南政居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于人之脉则南应于寸,北应于尺。北政居北而定其上下左右,故北应于寸而南应于尺。一曰:五运以土为尊,故惟甲己土运为南政,其他皆北政也。有推原南北政图说,在《图翼》二卷。)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
(不应者,脉来沉细而伏,不应于指也。北政之岁,其气居北以定上下,则尺主司天,寸主在泉。故少阴在泉居北之中,则两手寸口不应,乙丁辛癸卯酉年是也。)
厥阴在泉则右不应,
(右,右寸也。北政厥阴在泉,则少阴在右寸,故不应,丙戊庚壬寅申年是也。)
太阴在泉则左不应。
(左,左寸也。北政太阴在泉,则少阴在左寸,故不应,丙戊庚壬辰戌年是也。)
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
(南政之岁,其气居南以定上下,则寸主司天,尺主在泉,故少阴司天居南之中,则两手寸口不应,甲子甲午年是也。)
厥阴司天则右不应,
(右,右寸也。南政厥阴司天,则少阴在右寸,故不应,己巳己亥年是也。)
太阴司天则左不应。
(左,左寸也。南政太阴司天,则少阴在左寸,故不应,己丑己未年是也。)
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凡南政之应在寸者,则北政应在尺;北政之应在寸者,则南政应在尺。以南北相反而诊之,则或寸或尺之不应者,皆可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
(上文所言,皆两寸之不应,故此复问两尺之候也。)
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
(北政之岁,反于南政,故在下者主寸,在上者主尺。上下,即司天在泉也。)
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
(南政之岁,反于北政,故在天主寸,在泉主尺也。)
左右同。
(凡左右寸尺之不应者,皆与前同,惟少阴之所在则其位也。愚按:阴之所在,其脉不应,诸家之注,皆谓六气以少阴为君,君象无为,不主时气,故少阴所至,其脉不应也。此说殊为不然。夫少阴既为六气之一,又安有不主气之理?惟天元纪大论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之下,王氏注曰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于君位、不立岁气一言,此在王氏固已误注,而诸家引以释此,盖亦不得已而为之强解耳,义岂然欤?夫三阳三阴者,天地之气也。如《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此阴阳虚实,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证之,则日为阳,其气常盈;月为阴,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随月而有消长,此阴道当然之义,为可知矣。人之经脉,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不应者,以阳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少阴独居乎中,此又阴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为不应,盖亦应天地之虚耳,岂君不主事之谓乎?明者以为然否?本类前第三章君火以明条下有按,所当互考。)
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要,即阴阳之所在也。知则不惑,不知则致疑,所以流散无穷而莫测其要也。凡此脉之见,尤于时气为病者最多,虽其中有未必全合者,然遇有不应之脉,盒饭因此以推察其候。知其要者数句,与六元正纪大论同,但彼言六元之纪,此言阴阳之要也。见后十七。)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