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经方一百首
>>
正文
079、附子汤
[组成用法]
制附子30~50g、茯苓30~50g、白术40~60g、芍药30~50g、人参15~20g。
用水1 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药同煎至200ml,分l~2次温服。
[方证l1.后背恶寒、肢体拘急、关节冷痛或头晕、小便不利而脉沉者。
2.各种痛证见手足冷(下肢更明显)、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悸动而脉沉细无力者。
3.妊娠胎胀,少腹如扇,发热而精神委靡,腹痛恶寒者。
[现代应用]
1. 以恶寒、疼痛为主证的神经、肌肉和关节疾病。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梨状肌综合征、慢性腰肌劳损、颈肌筋膜炎、尺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肥大性腰椎炎、变形性膝关节炎及肺癌骨转移等。
2.其他疾病,如内耳眩晕症、老年性震颤、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结肠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子宫脱垂、带下病、阳痿、遗尿症等。
[经验参考]
经方中大剂量应用附子多以止痛为目的,本方名“附子汤”,附子作为主药用了两枚之多。与真武汤相比,除了附子大剂量应用外,白术的剂量也增加了一倍。大量的术、附配伍,对寒湿痹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散寒止痫方。后世对本方的应用也多离不开这方面。如《千金要方》载附子汤加桂心、甘草治湿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者。《古今医统》载“《三因》附子汤”(乃上方)治疗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纵缓,遍体酸痛。并载“六物附子汤”(乃附子汤去人参、芍药加肉桂、甘草、防风也)治疗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或时浮肿。《类聚方广义》载附子汤治疗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本方用了人参,因此扶正的力量明显强于真武汤,对于一些临床久治不愈和年老体弱的患者,更适合用本方温阳益气、除湿止痛。张长庆治疗一女,产后大出血,经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个部位有痛感,逐渐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时痛甚难忍。病程达13年之久,用滋阴养血通络法久治罔效。平时汗出湿衣,手足心热,恶心,舌体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张氏处以:制附子30g(另包先煎30分钟)、茯苓18g、党参20g、焦白术12g、赤芍12g。一剂而痛减,连服30剂后诸症均瘥(国医论坛,1988;6:23)。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载此方乃真武汤加人参代生姜。彼方治少阴之里水,此方主少阴之表寒,一味之差,妙不可言。的确,从药味上看,本方与真武汤的差别仅在生姜和人参上,但在功效上却大相径庭。就相同之处而言,二方所主均属少阴阳虚水邪泛滥所致。但病有轻重、邪有主次、正有虚实,种种微妙,使得处方遣药亦随之而变通。真武汤虽然也有寒证,但不若附子汤之重,这从方名的寓意和附子的用量上,邢是可以看出来的。从真武汤各药的比例来看,苓、芍、姜各二两,药量均等,而白术只用了二两,所以可以认为真武汤所主的病证中,“头眩,心下悸”、“呕吐”、“腹痛”、“小便不利”当为主症。并从理中汤条“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两”町以反证真武汤少用白术的道理,且生姜发散水饮。综合而言,真武汤中“此为有水气”一语,是方巾妙义之所在。
关于本方证,有的注家认为“口中和”“背恶寒”是少阴寒化,但因寒化不重.起病才“一二日”,所以不宜大辛大热之品温其阳。只外用灸法即可,而“附子汤主之”当是衍文(见《伤寒论归真》)。但编者却认为“口中和”当为“口中渴”。这从书中白术、茯苓、人参的配伍是可以看得出来的。而且“附子汤主之”一语,正说明本证的严重性。虽得之“一二日”,但正因为阳虚很重,所以才内外合治,取效于初蒙。以免病实人虚,导致四逆或通脉四逆等证。从术附大量运用止痛,并结合桂枝新加汤中“身疼痛,脉沉迟”加人参的用药经验来看,也说明附子汤证身体和关节疼痛的程度是很严重的,要远远甚于真武汤证。
本方为治疗寒痛之方,因此,附子剂量要大。而大剂量运用附子则必须先煎、久煎。“背恶寒”要与太阳病和阳明病的相关方证作鉴别。《金匮要略》以本方治疗妊娠胎胀,要注意是用于妊娠晚期,而在胎儿处于分化阶段的妊娠早期是不,可应用本方的。对于顽痹,根据条文的提示,可以配合针灸等物理疗法来综合治疗。
[原文点睛]
1.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于汤主之。(304)
2.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3.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金匮要略》第二十篇第三条)
附子两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四两、茯苓三两、人参二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论精选]
柯韵伯: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木御邪之剂也。……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足温散以逐水气,补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转欤(《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气虚者,补之必以甘,气寒者,温之必以辛,甘辛合用,足以助正气而散阴邪,人参、白术、茯苓、附子是也,而病属阴经,故又须芍药以合阴气,且引附子人阴散寒,所谓向导之兵也(《伤寒贯珠集》)。
矢数道明等:本方即真武汤去生姜加人参,以恶寒、手足寒冷为适应证,与真武汤相同。但此方少用于腹泻,却用于身体疼痛、关节痛等。脉多沉。方中之人参,与白术、附子配合,有治疼痛之效。在神经痛、风湿病、急性热病经过中,有时用此方(《汉方诊疗医典》)。
万友生:《伤寒论·少阴篇》对本方之论述,可见本方证是因伤寒邪犯少阴而外连太阳所致。但其病机重点在于少阴阳衰阴盛,故用附子汤温补少阴阳气以驱散太阳阴邪。有的注家推祟本方为“风寒湿身痛仙丹”,当是根据仲景用以主治身体骨节痛而临床实践有得之言。我对风寒湿邪外犯太阳而内伤少阴的关节痛证,也常用此方获得疗效(《万友生医案选》)。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