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删补名医方论
>>
正文
卷(二)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升阳益胃汤
治脾胃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方退,体重节痛,口干舌燥,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不和。
羌活 独活 防风 柴胡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 白芍 半夏 黄连 泽泻 陈皮
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脾土虚弱不能制湿,故体重节痛;不能运化精微,故口干无味;中气既弱,传化失宜,故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也。洒淅恶寒,肺弱表虚也。面色不乐,阳气不伸也。是方半夏、白术能燥湿,茯苓、泽泻渗之,二活,防风、柴胡能升举清阳之气,黄连疗湿热,陈皮平胃气,参、 、甘草以益胃,白芍酸收用以和营,而协羌活、柴胡辛散之性,盖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厉,犹兵家之节制也。
【按】人参属补,不知君于枳、朴中,即为补中泻也。羌、防辈为散,不知佐于参、中,即为补中升也。近世之医,一见羌、防辈,即曰:发散不可轻用。亦不审佐于何药之中,皆因读书未明,不知造化别有妙理耳。
升阳散火汤
治脾阴血虚,胃阳气弱,春寒不去,及过食冷物,抑遏少阳清气,郁于脾土之中,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并宜服之。
升麻 葛根 独活 羌活 白芍 人参(以上各五钱) 甘草(炙,三钱) 柴胡(三钱)防风(二钱) 甘草(生,二钱)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钱,水二盏,煎一盏,去滓,大温服,无时,忌寒凉之物。
【集注】吴琨曰:经云:少火生气。大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扬之则光,遏之则灭。今为春寒不去,遏郁阳气,饮食冷物,填塞至阴,以致升生之气几于息矣。
故用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皆辛温风药,以鼓动少阳生气。清阳既出上窍,则浊阴自归下窍,而食物传化,自无抑遏之患。芍药 味酸,能泻土中之木。人参味甘,能补中州之气。生甘草能泻郁火于脾,从而炙之,则健脾胃而和中矣。李杲圣于脾胃者,其治之也,必主于升阳。俗医知降而不知升,是扑其少火也,安望其卫生耶!若气不虚,本方除人参、独活加葱白,名火郁汤,治同。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治饮食伤胃,劳倦伤脾,脾胃一虚,阳气下陷,阴火乘之,时值夏令,当从此治。
黄 苍术(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两)升麻(八钱) 柴胡(两半) 黄连(酒炒,五钱) 黄芩(炒) 人参(七钱) 石膏(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
每服五钱,姜、枣煎服。
【集注】汪昂曰:李杲云:脾胃一伤,阳气日损,脾胃之清气下陷,浊阴之火得以上乘,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也。惟以气味薄之风药,升发阳气,佐以苦寒之品,泻阴中火,则阴不病阳气伸矣。是方参、 、术、草,以补脾胃也。佐羌活、升、柴,以助阳升;佐石膏、芩、连,以泻阴火。假令不能食而瘦,乃本病也。右关脉缓弱,乃本脉也。或本脉兼见弦脉,本证兼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证,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肝木。脉兼见洪大,证兼见肌热、烦热、面赤一二证,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兼见浮涩,证兼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证,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肺及补气之药。脉兼见沉细,证兼见善欠、善恐一二证,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所以言此者,欲人知百病皆从脾胃而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也。
清暑益气汤
长夏湿热蒸炎,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烦心便黄,渴而自汗,脉虚者,此方主之。
人参 黄 甘草 白术 神曲 五味子 青皮 升麻 干葛 麦冬 黄柏 泽泻广橘皮 苍术(钱半) 当归姜三片,枣二枚,去核,水煎服。
【集注】吴琨曰:暑令行于夏至,长夏则兼湿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则表气易泄,兼湿则中气不固。黄 所以实表,白术、神曲、甘草所以调中,酷暑横流,肺金受病,人参、五味、麦冬,所以补肺、敛肺、清肺,经所谓扶其所不胜也,火盛则水衰,故以黄柏、泽泻,滋其化源。津液亡则口渴,故以当归、干葛,生其胃液。清气不升,升麻可升;浊气不降,二皮可理。苍术之用,为兼长夏之湿也。
程应旄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气,以暑伤气也。益气不独金能敌火,凡气之上腾而为津、为液者,回下即为肾中之水。水气足,火淫自却也。
清燥汤
治痿厥之病,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
黄连 黄柏(酒炒) 柴胡(以上各一分) 麦冬当归身 生地 猪苓 炙甘草 神曲(以上各二分) 人参 白茯苓 升麻(以上各三分) 橘皮白术 泽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黄 (一钱五分) 五味子(九枚)
上 咀,如麻豆大,水二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
【注】清暑益气汤与此方均治湿暑之剂。清暑益气汤,治暑盛于湿,暑伤气,所以四肢困倦,精神减少,烦渴身热,自汗脉虚,故以补气为主,清暑为兼,少佐去湿之品,从令气也。此方治湿盛于暑,湿伤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湿助热旺而刑燥金,绝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变为清燥,佐泻热利湿之药,从邪气也。是方即清暑益气汤去葛根者,以无暑外侵之肌热也。
加二苓者,专去湿也。加黄连、生地,专泻热也。二苓佐二术,利水燥湿之力倍。连、地佐黄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气益,则阴火熄而肺清矣。湿热除,则燥金肃而水生矣。肺清水生,则湿热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药味,性偏渗泻,若施之于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湿热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则为谬治矣。
白术附子汤
治寒中腹胀满,作涎作清涕;或多尿足下痛,不能任身履地,骨乏无力,喜睡,两丸多冷,时作阴阴而痛,或妄见鬼状,梦亡人,腰背、肿眼、腰脊皆痛。
白术 附子(炮,去皮脐) 苍术 陈皮 浓朴(姜制) 半夏(汤洗) 茯苓 猪苓(去皮,半两) 泽泻 肉桂(四钱)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量虚实加减多少。
【注】李果云:脾胃之证,有热中,有寒中。热中者,是火乘土位之病,则当上举清阳,下消阴火,故用补中益气,泻阴火升阳等汤。寒中者,水反侮土之病,则当下伐水邪,中燥脾湿,故用二苓、术、泽、苍、陈、朴、复,更用桂、附,壮阳胜寒,流通血脉,寒中之病自可愈也。
【按】李杲制此方,施之于脾胃寒湿内盛,胀满多尿,涎涕外盛,足软,腰脊丸痛,而气不虚者宜矣。若其人中气已虚,内外寒湿又盛,水来侮土者,总不若理中汤加附子、苍术,茯苓为愈也。
葛花解醒汤
治酒客病。
莲花青皮(去穣,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白) 茯苓 人参 猪苓(以上各钱五分)神曲(炒) 泽泻 干姜 白术(以上各二钱)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上各五钱)
上为细末,和均,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过饮,频服取汗,损人天年。
【注】酒为水谷精液所化,体湿性热,少饮则能调和气血,流畅阴阳,内助中气,捍御外邪。若过饮无度,轻则伤人脾胃,重则损人神气。所以酒困之人,昏晕烦乱,干呕恶心,饮食即吐,百体酸软,身热头疼,嘈杂吞酸,胸隔痞塞,口燥舌干,手足颤摇,心神恍惚,不思饮食,小便混浊,大便溏泻,此皆湿热伤形与气也。
【按】李杲曰:酒病者,往往以大热、大寒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大热则伤阴,大寒则伤胃,元气消亡,七神无根据,折人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故制此方,君葛花,佐以辛香之品;用神曲,佐以快气之品;用苓泽,佐以甘温之品。服后取汗,是谓外解肌肉,内清阳明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秽为芳变浊为清化,泰然和矣。
平胃散
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
苍术(米泔浸七日,五斤)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各三斤) 甘草(炙,三十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日三服。或水煎,每服五钱。
【集注】柯琴曰:《内经》以土运太过曰敦阜,其病腹满;不及曰卑监,其病留满痞塞。张仲景制三承气汤,调胃土之敦阜。李杲制平胃散,平胃上之卑监。培其卑者,而使之平,非削平之谓。犹温胆汤用凉剂,温缓而使之和,非用温之谓,后之注《本草》者曰:敦阜之土,宜苍术以平之;卑监之土,宜白术以培之。若以湿土为敦阜,将以燥土为卑监耶?不审敦阜属燥,卑监属湿之义,因不知平胃之理矣。二术苦甘,皆燥湿健脾之用,脾燥则不滞,所以能健运而得其平。第二术白者柔而缓,苍者猛而悍,此取其长于发汗,迅于除湿,故以苍术为君耳。不得以白补、赤泻之说,为二术拘也。浓朴色赤苦温,能助少火以生气,故以为佐。湿因于气之不行,气行则愈,故更以陈皮佐之。甘先入脾,脾得补而健运,故以炙甘草为使。名曰平胃,实调脾承气之剂,与张洁古取《金匮》之枳术汤以为丸,枳实之峻重于浓朴,且无甘草以和之,虽倍白术,而消伐过于此方,昧者以术为补而久服之,不思枳实峻削而不宜多服也。
枳术丸
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
白术(土蒸,二两) 枳实(麸炒,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煨陈米饭为丸,如椒目大,白汤下。
【集注】李杲曰:白术苦甘温,其苦味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苦温,泄心下痞闷,消胃中所伤。此药下胃所伤不能即去,须一二时许,食乃消化。先补虚,而后化所伤,则不峻厉矣。荷叶状如仰盂,于卦为震,正少阳甲胆之气,饮食入胃,营气上行,即此气也,取之以生胃气。更以煨饭和药,与术协力,滋养谷气而补脾胃,其利大矣。若用峻厉之药下之,传变诸证,不可胜数。
资生丸
治妇人妊娠三月,脾虚呕吐,或胎滑不固。兼丈夫调中养胃,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神妙难述。
人参(三两) 茯苓(二两) 云术(二两) 山药(二两) 薏苡仁(两半)莲肉(二两) 芡实(两半) 甘草(一两) 陈皮(二两) 麦 (二两) 神曲(二两) 白豆蔻(八钱) 桔梗(一两) 藿香(一两) 川黄连(四钱)砂仁(两半) 白扁豆(两半) 山楂(两半)
上十八味,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二丸,米饮下。
【集注】罗谦甫曰:此方始于缪仲醇,以治妊娠脾虚及胎滑。盖胎资始于足少阴,资生于足阳明。故阳明为胎生之本,一有不足,则元气不足以养胎,又不足以自养,故当三月正阳明养胎之候,而见呕逆。又其甚者,或三月、或五月而堕,此皆阳明气虚不能固耳。
古方安胎,类用芎、归,不知此正不免于滑。是方以参、术、茯、草、莲、芡、山药、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补脾元;陈皮、曲、柏、砂、藿、桔之香辛,以调胃气,其有湿热,以黄连清之、燥之。既无参苓白术散之补滞,又无香砂枳术丸之燥消,能补能运,臻于至和。
于以固胎,永无滑堕。丈夫服之,调中养胃。名之资生,信不虚矣。
六味地黄丸
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脉虚大者。
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白茯苓(三两)干山药(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
【集注】柯琴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浓,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尿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厥阴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
【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故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之论,以心火有余,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归脾、养心等方也。震亨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肾火有余,用补阴、补天等药,而未及肾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己有肾气、桂附地黄汤丸也,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根据,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故震汉特立补阴之论,以辟以火济火之非。而未达其旨者,从而诽之,良可叹也。
八味地黄丸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衰惫,脐腹疼痛,夜多漩尿等证。
熟地黄(九蒸为度,捣膏,八两) 干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 白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肉桂 附子(各一两)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集注】赵献可曰:君子观象于坎,而知肾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阳易举者,阴虚火动也;阳事先痿者,命门火衰也。真水竭则隆冬不寒,真火熄则盛夏不热。是方也,熟地、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山萸皆濡润之品,所以能壮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润之物,能于水中补火,所以能益火之原。水火得其养,则肾气复矣。
喻昌曰:《金匮》用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者。脚气即阴气,少腹不仁即攻心之渐,故用之以驱逐阴邪也。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则因过劳其肾,阴气逆于少腹,阻遏膀胱之气化,小便不能通利,故用之温养下焦,以收肾气也。其短气有微饮者,饮,亦阴类,阴其胸中之阳,自致短气,故用之引饮下出,以安胸中也。消渴病,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此肾气不能摄水,小便恣出,源泉有立竭之势,故急用以逆折其水也。夫肾水下趋之消证,肾气不上升之渴证,非用是以蛰护封藏,蒸动水气,舍此曷从治哉!后人谓八味丸为治消渴之圣药,得其旨矣。
柯琴曰:命门之火,乃水中之阳。夫水体本静,而川流不息者,气之动、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则生气,火壮则食气,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肾家之少火游行其问,以息相吹耳。若命门火衰,少火几于熄矣。欲暖脾胃之阳,必先温命门之火,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斯知肾以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则脾胃因虚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虚火不归其原者,亦纳之而归封蛰之本矣。崔氏加减八味丸,以五味之酸收,易附子之辛热,肾虚而不寒者宜之也。《千金方》于八味外,更加元参之咸寒,以助熟地而滋肾;加芍药之酸寒,助丹皮以滋肝。总之为桂附加锁钥耳。以之壮水则有余,以之益火恐不足也。《济生方》加牛膝、车前以治水肿,倍茯苓以辅地黄、山药、茱萸,与泽、丹、车、牛等列,随证加减,允为得法。益阴肾气丸于六味外加当归、五味、柴胡,以治目暗不见,化裁愈妙矣。
资生肾气丸
治肾虚脾弱,腰重脚肿,小便不利,腹胀喘急。痰盛,已成鼓证,其效如神。
熟地黄(四两)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一两)泽泻(一两) 干山药(一两) 车前子(一两) 山茱萸(一两) 牛膝(一两) 肉桂(一两) 附子(五钱)
上十味,蜜和丸,每服八十九,空心米饮下。
【集注】李中梓曰: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肾者主水,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肿胀之病,诸经虽有,无不由于脾、肺、肾者,盖脾主营运,肺主气化,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悉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悉属于脾。故肿胀不外此三经也。然其治法,有内、外、上、下、虚、实,不可不辨也。在外则肿,越婢汤、小青龙汤证也。在内则胀,十枣丸、神 丸证也。在上则喘,葶苈大枣汤、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证也。在下则小便闭,沉香琥珀丸、疏凿饮子证也。此皆治实之法,若夫虚者,实脾饮此方证也。
张介宾曰:地黄、山药、丹皮,以养阴中之真水。山萸、桂、附,以化阴中之真气。
茯苓、泽泻、车前、牛膝,以利阴中之滞。能使气化于精,即所以治肺也;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壮水利窍,即所以治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然当因此扩充,随证加减。若其人因大病之后,脾气大虚而病水胀者,服此虽无所碍,终不见效,每熟计之,脾气大伤,诚非肾药之所能治。专用理中汤一两,加茯苓一两。命火衰者,加附子;两足冷者,加肉桂;腹胀甚者,加浓朴。三大剂而足胫渐消,十余剂而腹胀退。凡治中年之后脾肾虚寒者,悉用此法。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专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顾在用之者何如耳。古法治肿,不用补剂,而用去水等药,微则分利,甚则推逐。如五苓散、五淋散、五皮散、导水茯苓汤之类,皆所以利水也,如舟车神 丸、浚川散、禹攻散、十枣汤之类,皆所以逐水也。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治法,仍不可废也。
大补阴丸
治阴亏火旺,肺痿咳血,骨蒸盗汗,虚劳之证。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水炒,各四两) 熟地(酒蒸) 败龟版(酥炙,各六两)
猪脊髓和炼蜜为小丸,日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注】朱震亨云: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宜常养其阴,阴与阳齐,则水能制火,斯无病矣。今时之人,过欲者多,精血既亏,相火必旺,真阴愈竭,孤阳妄行,而劳瘵、潮热、盗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证悉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九,火衰成此疾者,百无二三。震亨发明先圣千载未发之旨,其功伟哉!是方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较之六味功效尤捷。盖因此时以六味补水,水不能遽生;以生脉保金,金不免犹燥,惟急以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制龙家之火;继以知母之清以凉肺,则能全破伤之金。若罔顾其本,即使病去犹恐复来,故又以熟地、龟版大补其阴,是谓培其本、清其源矣。虽有是证,若食少便清,则为胃虚,不可轻用。
封髓丹
治梦遗、失精及与鬼交。
黄柏 砂仁 甘草
上蜜为丸,每服三钱。
【集注】赵羽皇曰:经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盖肾为坚脏,多虚少实,因肝木为子,偏喜疏泄母气,厥阴之火一动,精即随之外溢。况肝又藏魂,神魂不摄,宜其夜卧鬼交精泄之证作矣。封髓丹为固精之要药,方用黄柏为君,以其味性苦寒,又能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则龙火不至于奋扬。水火交摄,精有不安其位者乎?佐以甘草,以甘能缓急,泻诸火与肝火之内扰,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妙封藏之固。若缩砂者,以其味辛性温,善能入肾,肾之所恶在燥,而润之者惟辛,缩砂通三焦达津液,能内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肾家之气内,肾中之髓自藏矣。此有取于封髓之意也。
汪昂曰:此方加天冬、地黄、人参,名三才封髓丹。用天冬补肺以生水,地黄补肾以益精,用人参补脾,从饮食中化生水精也。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下、中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喻昌曰:加黄柏以入肾滋阴,砂仁以入脾行滞,甘草以少变天冬、黄柏之苦,俾合人参创建中气,以伸参两之权,殊非好为增益成方之比也。
虎潜丸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龟版 黄柏(各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牛膝(三两五钱) 芍药(一两五钱) 锁阳(一两) 虎骨(一两) 当归(一两) 陈皮(七钱五分)
上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桐子大,淡盐汤下。
【集注】王又原曰:肾为作强之官,有精血以为之强也。若肾虚精枯,而血必随之,精血交败,湿热风毒遂乘而袭焉。此不能步履、腰酸筋缩之证作矣。且肾兼水火,火胜烁阴,湿热相搏,筋骨不用宜也。方用黄柏清阴中之火,燥骨间之湿,且苦能坚肾,为治痿要药,故以为君。虎骨去风毒。健筋骨为臣。因高源之水不下,母虚而子亦虚,肝藏之血不归,子病而母愈病,故用知母清肺原,归芍养肝血,使归于肾。龟禀天地之阴独浓,茹而不吐,使之坐镇北方。更以熟地、牛膝、锁阳、羊肉群队补水之品,使精血交补。若陈皮者,疏血行气。兹又有气化血行之妙,其为筋骨壮盛,有力如虎也必矣。《道经》云:虎向水中生,以斯为潜之义焉夫!是以名之曰:虎潜丸叶仲坚曰:痿原虽分五脏,然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内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 。又曰:阳气内伐,水不胜火,则骨痿髓虚,故足不任身。骨痿者生于大热也,若视为虚寒而投以桂、附,多致不救。是方以虎名者,虎于兽中禀金气之至刚,风生一啸,特为肺金取象焉。其潜之云者,金从水养,母隐子胎,故生金者必丽水,意在纳气归肾也。
龟应北方之象,禀阴最浓,首常向腹,善通任脉,能大补真阴,深得夫潜之意者。黄柏味浓,为阴中之阴,专补肾膀之阴不足,能使足膝中气力涌出,故痿家必用二者为君,一以固本,一以治标,恐奇之不去,则偶之也。
熟地填少阴之精,用以佐龟版、知母清太阴之气;用以佐黄柏、牛膝入肝舒筋。归、芍佐之,肝血有归;陈皮疏之,气血以流,骨正筋柔矣。又虑热则生风,逗留关节,用虎骨所以驱之;纯阴无阳不能发生,佐锁阳以温之。羊肉为丸,补之以味。淡盐汤下,急于入肾。斯皆潜之为义。
滋肾丸
(又名通关丸) 治热在下焦,小便癃闭,而口不渴者。
黄柏(酒炒,二两) 知母(酒浸,炒,二两) 肉桂(一钱)
上为细末,熟水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下。
【集注】李杲曰:小便者,足太阳膀胱所主,生于肺金。肺中伏热,水不能生,是绝小便之源也;渴而小便不通者,肺气不得降是也。故用清燥金之正化气薄淡渗之药,泻火而清肺,滋水之化源也。若热在下焦而不渴,是绝其流而尿不泄也。须用气味俱浓,阴中之阴药治之。《素问》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又云:膀肮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无液癃秘,是无阴则阳元以化也。须用知、柏大苦寒之剂,桂一钱为引,服之须臾,前阴若刀刺火烧,尿如涌泉而愈。此证一在上焦气分而渴,一在下焦血分而不渴。两者之殊,至易辨耳。
柯琴曰:水为肾之体,火为肾之用。人知肾中有水,始能制火,不知肾中有火,始能致水耳。盖天一生水,一者,阳气也,即火也,气为水母,阳为阴根,必火有所归,斯水有所主。故反佐以桂之甘温,引知、柏入肾而奏其效。此相须之殷,亦相制之理也。
琼玉青
治虚劳干咳。
生地黄(四斤) 白茯苓(十三两) 白蜜(二斤) 人参(六两)
上以地黄汁同蜜熬沸,用绢滤过,将参、茯为细末,入前汁和匀,以瓷瓶用绵纸十数层,加箬叶封瓶口,入砂锅内,以长流水没瓶颈,桑柴火煮,三昼夜取出,换纸扎口,以蜡封固,悬井中,一日取起,仍煮半日,汤调服。
【集注】李中梓曰: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渐渍难以成功;若误用苦寒,只伤脾土,金反无母。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
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以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浓之品,诚堪宝重。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
龟鹿二仙胶
大补精髓,益气养神。
鹿角(血者,十斤) 龟版(自败者,五斤) 枸杞子(甘州者,三十两) 人参(十五两)
上用铅坛,如法熬胶,初服酒化一钱五分,渐加至三钱,空心下。
【集注】李中梓曰: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具,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味最纯浓,又得造化之无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益气,枸杞生精,佐龟、鹿补阴补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四神丸
治脾肾双虚,子后作泻,不思食,不化食。
肉果(二两) 补骨脂(炒,四两)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炮,二两)
上为末,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水煮,枣熟去姜,取枣肉捣,和药丸,桐子大。空心盐汤下。
二神丸
去茱萸、五味。
五味子散
去肉果、补骨脂。
【集注】柯琴曰:泻利为腹疾,而腹为三阴之都会,一脏不调,便能泻利。故三阴下利,仲景各为立方以主之:太阴有理中、四逆,厥阴有乌梅、白头翁,少阴有桃花、真武、猪苓、猪肤、四逆汤散、白通、通脉等剂,可谓曲尽病情,诸法备矣。然只为一脏立法,若三藏相关,久留不痊,如子后作泻一证,犹未之及也。夫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泻于黎明。其由有四:一为脾虚不能制水,一为肾虚不能行水,故二神丸君补骨脂之辛燥,补肾以行水,佐肉果之辛温,补脾以制水,丸以姜、枣,又辛甘发生诸阳也;一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一为少阳气虚无以发陈,故五味子散君五味子之酸温,以收坎宫耗散之火,使少火生气以培土也,佐吴茱萸之辛温,以顺肝木欲散之势,为水气开滋生之路,以奉春生也。此四者,病因虽异,而见证则同,皆水亢为害。二神丸是承制之剂,五味子散是化生之剂也。二方理不同而用则同,故可互用以助效,亦可合用以建功。合为四神丸是制生之剂也,制则生化,久泄自瘳矣。称曰四神,比理中、八味二丸较速欤!
【按】命门无火,不能为中宫腐熟水谷之用,肾气不固,谁复司其闭藏之职。故木气才萌,不疏泄而亦疏泄矣。虽是木邪干土,亦实肾之侮脾也。此际当脾肾双补,固涩平肝。
故以补骨脂温肾,肉果补脾,五味子收涩,吴茱萸泻肝。肾暖而气蒸,肝平而脾旺,关门闭而水谷腐矣。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0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