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首页
>>
医家类
>>
退思集类方歌注
>>
正文
桂麻各半汤类
两方合为一剂,《内经》谓之“复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者,正虚也;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如虫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宜此汗之。
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
桂枝二麻黄一汤
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风乘汗入,玄府反闭,形如疟状,日再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桂枝二越脾一汤
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汤二分,越脾汤一分,合二升,温服一升。
桂枝麻黄汤各半,助正驱邪小发汗。太阳如疟脉虽微,热多无汗仍须散。(太阳如疟脉微,为阴阳俱虚,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无汗,肤痒如虫行皮中,以邪气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虽脉微不可发汗,而热多无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无大汗亡阳之虑。)风疟缘何属太阳,因其止作无间断。(太阳如疟,一日二三度发,不似少阳之疟一日一发也。因风邪客于皮肤中,欲出不出,故止作无定,后人因名之曰“风疟”。)又有桂二麻一汤,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多,发散之功更和缓。(此与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体虚邪亦轻微按。无阳是亡阳分津,脉弱热多义当玩。(此无阳与亡阳不同。无阳者,即阳分亡津之谓。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脐下悸之变,故用桂枝汤四分之二以行阳,越脾汤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胃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令得似汗而解。盖凡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此其要也。尤在泾《伤寒贯
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挠乎权。
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水七升,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二升,分温三服,当汗
桂枝麻附细辛汤,去芍原来是复方。心下如盘坚大者,水寒结聚此能攘。又方枳术为汤饮,(枳术汤亦治此证,歌诀另编。)法别阴阳义益彰。(喻嘉言谓“心下”即胃之上也。胃中阳气不布,心下乃为水饮之阴占据,虽总一阳气之权不伸所致,然有阴阳二候。阳气虚而阴气乘之,结于心下,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而加麻黄、附子、细辛,共散胸中之水寒。
以少阴主内,水寒上入,即从少阴温经散寒之法而施治也。所以方下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可见胃中之阳不布,即胸中之阳亦虚,胸中阳虚,并卫外之阳亦不固,故其汗出时如虫行皮中,尚显阳气滞涩之象,设非桂、麻、辛、姜协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乎?水寒散斯重云见 ,而心下之坚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阳邪自结于阳位,阴寒未得上入者,但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阳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匮》虽未明言,究竟气分之水,不越此阴阳二治也。)
柴胡桂枝汤
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大
小柴胡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太少二阳合病方。和其营卫通津液,(二汤合用之功如此)肢节烦疼(太阳证)痞呕(少阳证)康。太阳热重寒轻者,脉弱阳微宜此匡。阳微切勿重发汗,误汗伤津阳必亡。(太阳热多寒少,脉弱无阳之证,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汤。
柯韵伯曰:“脉弱阳微,不可发汗,何得更用麻黄、石膏,重竭其阳。审证用方,惟柴胡桂枝汤为恰当。”)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
电脑版
手机版
[ 新都首页 ]
[ 古文典籍网 ]
[ 教育 ]
更新时间:2024/11/24 10: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