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十三 舆服上
-
◎卤簿
明卤簿之制:凡正旦、冬至、圣节、会同、册封、遣祭诸典礼,皆锦衣卫陈之。其仪仗,则兵部车驾司掌之。其造作,则工部营缮司掌之。其旌旗,亦多与前代不同。于洪武,增定于永乐,更造于宣德。初以卤簿弥文务从节省,后随时增设,较初制为便。(《通典》。 )
大朝仪制:殿内左右扇二重:内,双龙扇二十;外,素扇二十二;又外,素扇二十。殿门左右:黄曲盖伞二;次左、金交椅一,金脚踏一;次,左、金益一,右、金罐一。以外为丹陛左右仗三重:内,双龙扇二十;次,单龙扇二十;外,金节六;次,响节二十六;次,领头二。又外:左、朱雀旗一;右、元武旗一;次,骨朵六;次,金钺六;次,金镫六;次,卧瓜六;次,立瓜六;次,仪刀六;次,梧杖六;次,班剑六;次,龙戟六;次,班戟六;次,左、青龙旗一,右、白虎旗一;次,领头二。中道左右:双龙扇;内,红花伞二;次,黄盖伞二;次,红方伞二;次,单龙扇:内设大乐之所。此外为丹陛左右仗三重:内,黄盖伴二;次,红锈伞二;次,红花盖伞二;次,红曲盖伞二;次,红花伞二;次,红曲盖伞二;次,红方伞二;次,紫方伞四;次,雉扇十;次,红花扇十六。外,羽葆幢十;次,豹尾四;次,龙头竿十;次,信幡十;次,传教幡十;次,告止幡十;次,绛引幡十;次,黄麾二。又外,戟氅二十;次,戈氅二十;次,仪氅二十。凡三重,皆有领头名二。中道,右、黄盖伞马杌一。雉扇内,左为玉辂,右为大辂。玉辂前为步辇,大辂前为原红辇。戟氅外,左右设马二十四。仗下左右鸣鞭各三,驯象各三。此立仗之仪也。至于出行卤簿,大略同前,稍引而长之。(《春明梦余录》。 )
凡郊祀,卤簿大驾全设。前期祀牲,用丹陛驾。其祭社稷,卤簿大驾内去白泽旗以下至元武、豹尾、大凉步辇。祭太庙山川,并与社稷同。耕田、幸大学俱用卤簿大驾。(王圻《通考》。 )
吴元年十二月辛酉,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以即位礼仪进。是日清晨,拱卫司陈设卤簿,列甲士于午门外之东西,列旗仗于奉天门外之东西。(《仪卫志》。 )
丙寅,善长进仪卫。上见仗内旗有“天下太平、皇帝万岁”字,顾谓善长曰:“古者九旗之制,若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之类,所以昭仪物、辨等威。至“太平万岁”字,此夸大之词,非古制也。宜去之。”(《大训记》。 )
洪武元年十月,定元旦朝贺仪。金吾卫于奉天门外分设旗帜,宿卫于午门外分设兵仗,卫尉寺于奉天殿门及丹陛、丹墀设黄麾仗,内使监擎执于殿上。凡遇冬至、圣节、册拜亲王及蕃使来朝,仪俱同。其宣诏、赦、降香,则惟设奉天殿门及丹墀仪仗、殿上擎执云。
十二年,命礼部增设丹墀仪仗。
宣德元年,更造卤簿仪仗。(已上《仪卫志》。 )○百官仪从
洪武二十四年,更定官员仪从:公十人,侯八人,伯六人,一品至三品六人,四品至六品四人,七品至九品二人。
成化元年,令:凡京官出外:四品以上,引导三对,用锡槊、钢叉、藤棍;七品以上,引导二对,用锡槊、藤棍。外官:方面堂上官,引导三对,用锡槊、钢叉、藤棍。各府及盐运司等衙门,四品以上,引导二对,用锡槊、藤棍;七品以上,引导一对,用藤棍;八品九品,用竹篦一对;引导杂职,不许引导。(已上王圻《通考》。 )
◎天子车辂
大朝会:拱卫司设五辂于奉天门,玉辂居中,左金辂,次革辂,右象辂,次木辂。(《舆服志》。 )
丙午四月乙卯,太祖阅古车制,至《周礼》五辂,曰:“玉辂太侈,何若祗用木辂?”学士詹同对曰:“孔子云:‘乘殷之辂,’即木辂也。”太祖曰:“以玉饰车,古惟祀天用之。常乘,宜用殷辂。然祀天之际,玉辂未备,木辂亦未为不可。”参政张昶曰:“木辂,戎辂也。不可以祀天。”太祖曰:“孔子斟酌四代礼乐,为万世法。木辂宁不可祀?祀在诚敬,不在仪文。”
洪武元年八月,有司奏造乘舆服御。应用金者,命皆以铜。有司言:“费小不足惜。”太祖曰:“朕富有四海,岂吝于此。然所谓俭约者,非身先之,何以率下?且奢泰之习,未有不由小而大者也。”(已上《大训记》。 )
六年八月,命礼官考五辂制,为木辂二乘:一以丹漆,祭祀用之;一以皮鞔,行幸用之。
二十六年,始定卤簿大驾之制:玉辂一,大辂一,九龙车一,步辇一。后罢九龙车。(已上《舆服志》。 )
永乐元年八月丙辰,礼部言:“卤簿中宜有九龙车一乘,请增置。”帝曰:“礼贵得中。过为奢,不及为俭。先朝审之精矣。当遵用旧章,岂可妄有增产佃,以启后世之奢哉?九龙车既先朝所无,其仍旧便。”(《仪卫志》。 )
三年,更定卤簿:有大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各一乘。(《舆服志》。 )正德十四年,亲征宸濠,乘革辂。(《野获编》。 )
嘉靖十年,帝将耕田,诏造“耕根车”。礼官上言:“考《大明集礼》,耕用宋制,乘玉辂,以耕根车载耒耜同行。第稽诸礼书,止有图式,而无高广尺寸。宜依今置,车式差小,通用青质”从之。(《通典》。 )
十三年,谒庙。帝及后妃俱乘肩舆出宫,至奉天门,降舆升辂。
隆庆四年,设郊祀庆成宴。帝乘板舆,由归极门出,入皇极门,至殿上,隆舆。(已上《舆服志》。 )
禁中游幸,惟用棕轿,其制轻捷,又减步辇数倍。(《野获编》。 )
万历十三年四月,旱。上祷南郊,自宫中徒步至天坛。午后,乘马回宫,并步辇却勿御也。(同上。 )○百官乘车洪武元年,令:凡车不得雕饰龙凤文。
六年,令:凡车轿禁丹漆。五品以上,车用青幔。其坐轿,止许妇人及官民老疾者乘之。(已上《会典》。 )
永乐元年,驸马都尉胡观越制乘晋王济喜朱棕轿,为给事中周景所劾。有诏宥观,而赐济喜书,切责之。(《舆服志》。 )
宣德六年,帝游西苑。黄淮与公、侯、伯、尚书十一人,俱肩舆登万岁山。(《阁臣录》。 )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会典》。 )
成化十三年十二月,严文武官乘轿之禁。(《大政记》。 )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会典》。 )
正德四年,礼部侍郎刘机言:《大明集礼》:“公卿大臣得乘安车。”因请定轿、扇、伞盖品级等差。帝以京城内安车、伞盖久不行,却其请,而命轿、扇俱如例行。(《舆服志》。 )
嘉靖十五年,南京给事中曾钧骑马不避尚书刘龙、潘珍轿。龙与钧互相讦奏。霍韬劾钧,且请禁小臣乘轿。(《霍韬传》。 )因申明礼制:四品以下,不许乘轿,亦毋得用肩舆。(《舆服志》。 )
时诸臣供事内廷,许乘马出入。惟严嵩以衰老得赐腰舆,至八十,再赐肩舆。(《野获编》。 )
隆庆二年,给事中徐尚劾应城伯孙文栋等乘轿出入,骄僭无状。帝命夺文栋俸。乃谕:两京武职非奉特恩,不许乘轿。文官四品以下用帷轿者,禁如例。
万历三年,奏定:勋戚及武臣不许用帷轿、肩舆并交床上马。(已上《舆服志》。 )
时诏许后父永年伯王伟乘肩舆。给事中万象春言:“勋戚不乘舆,祖制也。固安伯陈景行、武清伯李伟太后父,衰白封,始赐户舆。定国公徐文璧班首重臣,嗣爵久,故亦蒙殊典。
今伟非三人比,乞寝前命。”皆不许。(《象春传》。 )
◎天子冠服(皇后附。 )
天子衮冕服:冕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织于裳。凡祭天、地、宗庙、社稷、朱农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皆服之。
天子通天冠服: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
天子皮弁服:用乌纱冒之。凡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国朝觐、策士传胪,皆服之。嘉靖以后,祭太岁、山川诸神,亦服之。
天子常服: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琥珀、透犀。
永乐三年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带用玉。靴以皮为之。(已上王圻《通考》。 )
洪武元年二月己未,学士陶安等请制五冕。帝以其礼太繁,命祭天、地、宗庙服衮冕,余皆不用。(《通典》。 )
二年五月,上亲祀外王父杨王庙。礼官请御通天冠、绛纱袍。祭毕,召大臣问曰:“朕祭外王父,卿等以为不当服衮冕,何也?”宋濂对曰:“衮冕唯天、地、宗庙用之,余皆隆礼也。(《礼贤录》。 )
二十四年,帝微行至神乐观,见有结纲巾者。次日,取之,颁示天下,人无贵贱,皆裹纲巾。于是天子亦常服纲巾。马后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高皇后传》。 )
嘉靖七年二月,更定燕弁服。初,帝以燕居冠服尚沿习俗,谕张璁考古帝王燕居法服之制。璁乃采《礼书》“玄端深衣”之文,图注以进。帝为参定其制。因谕礼部曰:“古玄端上下通用,今非古人比,虽燕居宜辨等威。”因酌古制,更名曰“燕弁”,寓“深宫独处,以燕安为戒”之意。
八年,谕阁臣张璁:“衮冕极革带,今何不用?”璁对曰:“按陈祥道《礼书》:古革带、大带皆谓之ひ。革带以系佩,然后加以大带,而笏于二带之间。夫革带前系,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恒用之。今惟不用革带,以至前后佩服皆无所系,遂附属裳要之间。失古制矣。”帝曰:“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阙革带,非‘齐明盛服’之意。观《会典》载:蔽膝用罗,上织火、山、龙三章,并大带缘用锦。皆与今所服不合。卿可并革带系蔽膝佩绶之式,详考绘图以进。”又云:“衣裳分上下服,而今衣恒掩裳;裳制如帷,而今两幅。朕意:衣但当与裳要下齐,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谕璁,以变更祖制为疑。璁对曰:“臣考礼制,衣不掩裳,舆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礼》及《会典》,与古制不异。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无所准。内阁所藏图注,盖因官司织造,循习讹谬。今订正之,乃复祖制,非有变更。”帝意乃决,令择吉更正其制。
又谕阁臣张璁云:“《会典》幻亲征类、之祭,皆具武弁服,不可不备。”璁对:“《周礼》有‘韦弁’,谓以韦弁,又以为衣裳。国朝视古损益,有皮弁之制。今武弁当如皮弁;但皮弁以黑纱冒之,武弁当以绛纱冒之。”(已上《舆服志》。 )
◎诸王冠服
诸王助祭、谒庙、正旦、冬至等朝贺,服衮冕。冕、五采、九旒;衣五章,裳四章。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服皮弁服。(王圻《通考》。 )
洪武二十一年,诸王来朝。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户科给事中卓越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服天下?”(《卓敬传》。 )
嘉靖七年,谕礼部:“朕仿古玄端,自为燕弁冠服,更制忠静冠服,锡于有位。而宗室诸王,制犹未备。今酌燕弁及忠静冠之制,复为式具图,命曰‘保和冠服’自郡王长子以上,其式已明。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仪宾及余官不许概服。夫忠静冠服之异式,尊贤之等也。保和冠服之异式,亲亲之杀也。等杀既明,庶几乎礼之所保,保斯和,和斯安。此锡名之义也。其以图说颁示诸王府,如敕遵行。”(《舆服志》。 )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