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四 治体六治法下
-
东南三大政议
金安清
自来治国之道。承平之时。与多事之时异。有承平易而多事难者。有承平难而多事易者。盖人心之不同。地利之互殊为之也。承平百度就理。物力俱盈。而群情苟安。其难在兴革。多事则成规涣散。择利即行。而浅见易淆。其难在持久。三代秦汉时。吴越等于蛮夷矣。晋南渡而人与地始盛。唐自天宝之乱。第五琦刘晏出。而尽东南之全力。以赡西北诸军。终唐之世。朝廷贡赋。皆取资焉。历五季而南宋。皆以一隅支撑天下。明祖且基之以立国。 本朝 列圣。切切以南顾为根本。而陕甘滇黔。皆辗转仰食。盖二百年于兹矣。而其大政不出三事。曰河。曰盐。曰漕而已。河自前明刘大夏筑断黄陵冈之后。黄水有南无北。偶尔小决。旋即塞之。防阻运也。禹迹不可复。即东汉王景所治千乘故道。历千余年无河患之成迹。亦为废弃。自此四五百年中。先后两朝。费 国帑至亿万万。而在事之奔走焦劳。民力之拮据况瘁。无二三十年河堤不决。而我朝岁入四千万。东南二河。即岁耗千万。宵旰之忧勤。载在史牒。至矣。今自咸丰三年庙工堤溃。时方兵燹。迄无有议塞之者。虽横流直东豫三省。沿河之民。不免被淹。而以天下全局言之。则所经之地。乃粮轻产歉之所。而非下游财赋之区。且与东汉王景治海之道相合。天为之。亦时为之也。以形家言而论。 国家建都燕冀。河宜北流。而不宜南流。北宋仁宗朝以及南宋。皆河屡北流。故北方气盛。至元末贾鲁强使南行。而中原为之孱弱。此又古事之可考者。今河水北流十有八年。以视从前之悉力南防者。已省帑无算。姑勿论此时挽之复南。断无如许财力。且令复旧之后。劳费无穷。适为计之左矣。北流必不待议。乃应天心。顺人事。健 国脉。节度支。大有造于宇内者。惟自决口以下。至入海之处千余里。无堤拦束。任其散漫。不独民生困敝。且流缓则沙停。沙停则河垫。久而久之。海口高仰。下壅上溃。汴梁以西。尚有二百数十里南北堤工。将有蚁穴之患。前年荥泽之警。可为寒心。靳文襄之治河。有缕堤。有遥堤。今当师其法而行之。河身二十里之内。筑缕堤以束水攻沙。三十里外。筑遥堤以防其出槽泛溢。则平日水由地中。溜冲海外。朝宗顺轨。可为千百年之利。而缕堤之内。遥堤之外。仍可听民种麦。黄水所过。必更肥饶。所收可倍。迨大泛普涨。则已收获。无可虑矣。此治黄河之说也。运河自浙江至直隶。南北一线。原无阻滞。近则因黄河横决。张秋安山一带。为之中梗。溯自洪武以来。每值北流。漕运为阻。虽以徐有贞之精强。刘忠宣之谋画。皆非塞决。不能通运。永乐年间。临清至寿张。甚至于陆地飞挽。皆以近地无水源故也。而借黄往往易淤。劳费滋大。今如以水柜之法。仿放淤之法。则仍借黄河之水。而悉去黄河之沙。取之无穷。用之不竭。数省漕运所经。皆一无濡滞矣。此治运河之说也。
各省盐务。两淮为最巨。前明即行纲法。 本朝因之。未之或改。嘉庆道光之际。课引两疲。乃人敝法。非法敝人也。陶文毅经营十年。仅于淮北一隅改票。而淮南未敢轻议。未几而陆沔阳行之。不及二年。全局败坏。乃改为专商认岸。以复其旧。讵料寇祸作而不果。至同治二年。曾相任两江。始参酌纲票二者之中。为之定价定引。计数年之中。济饷者不下千余万。且循环转输。免其验资分派。亦即纲之遗意。而商民未能画一。心志犹觉未坚。湖广乃淮盐最大口岸。川盐久占。夺主喧宾。里下河盐积如山。致数十万丁。有盐无售。此患诚可虑。夫楚地之厌苦淮盐者。乃价贵耳。色轻耳。此皆商不能专。则心不能一。使能遴择巨贾。令出重资。专购通属色白之盐。运往汉口以上。访察川盐之价。而贱以出之。则小民惟利是赖。食淮胜于食川。不胫而走。固不能有阻挠之者。淮引可期大畅。此治盐之说也。南漕六省。旧额几四百万。二十年来。湘鄂西皖。停运改折。江浙海运。亦终不满百万。京仓支放艰难。百事掣肘。东南垦荒未竟。即使年年加额。而上海沙船。日少一日。亦恐有米无船。更无论外四省矣。江西额八十万。安徽额三十余万。统计一百四五十万石。改折之后。解部每石二两四钱。若骤改河运。惟恐不敷。势既不能多取之民。即不能不暗损于国。夫以此一百四五十万石。统行起运。诚有所难。若折色留其半。而起运居其半。即以解部之二两四钱。改解江北。就地购米。内河起运。计米价水脚亦已足敷。无待津贴。而京仓可增七八十万石之米。已大胜于前矣。此治漕之说也。凡此三大政。为 熙朝亿万年根本。自兵燹之后。旧日掣肘而忧心者。已扫荡无余。诚能枢部支持于内。疆臣力行于外。溯其源流。察其窍要。举贤才。筹经费。清条理。严责成。不过数年。而 国计民生。皆大有显效。黄河则可复北宋以前千余年之旧。而河决之患可以永除。盐则复数百年之纲法。而从前之獘政一清。漕则以二百万充积京仓。而山东直隶等处阴养数十万穷民。伏莽篝鸣。皆可以消纳于佣趁。此乃目前至美之气机。失此不图。他日时异势殊。盖有难言之者矣。大略具存。其分门节目。各以篇系。则别着于后焉。
东南大政以三事为要图因势利导时会所乘亦穷变通久之机也惟当时海运章程规画未定故篇中治漕一说尚局成迹宜分别观之其所系各篇门目繁多兹不具录
上陕抚陈关中十策咸丰十年
邵辅
一曰当大任。明公受 天子命。绾三秦之绶。当西面之障。将举关中之安危治乱毅然以一身任之。使众心有所恃。策有所承。志意甚盛。恩德甚厚。虽然。愿公之有以持之也。晚近之吏。其始若发愤而大有所为。清吏事。治军政。操切官属。毛举细故。皇然若不可以终日。其卒吏事废。军政弛志。气薾然。一无所表见。此无他。中情虚憍。特用以要名誉。饰耳目。而无忧天下之心。口惠者实固不至矣。夫以关中之胜。财力之强。人才之蕃。士民之众。诚得其道而用之。上可以光复 京国。中可以控制三河。下可以固守全陕。不得其道。则纲坏纽解。奸民内讧。东有豫寇。南有蜀贼。乘隙抵闲。四面而至。虽有智者。不能为之谋矣。安危之机。治乱之势。诚在于明公。明公将有为。必清嗜欲。好学问。而负重忧危为本。
二曰举贤才。今时为吏者。美衣服。柔音声。厚馈遗。盛请谒。当官而功。又操一切文网。深文周内。挫折贤豪有为之士。所举者。非大吏之宠戚也。则王公大人之豪子弟也。如是而不变。关中未可为也。夫所谓贤才者。才气不欲轻露。而忠纯可托。言语不能胜人。而悃愊无华。或放纵不羁。众所同恶。而智略辐辏。不惮艰辛。或究意农桑。或夙娴技击。或公直素服于众心。或雄勇显著于里闬。若此者。皆拙于效媚。于自媒。而可以集天下之事者也。非察而求之。将安得之。诚使官属得人人举所知。言其志于执事之前。执事幸而进之。日见十人。十日而见百人。不过数十日。而关中之吏。贤否毕察矣。然后量其所举。考其所言。贤者进。不肖者黜。一旦用之。则收尘壤之助。而树邱山之功。孰与取悦耳目临事涕泣者等乎。夫天下有急而至于沮败者。则所贵非也。
三曰联官民。天下治平。文貌相承。诈伪相尚。其迹似亲而实。其情似厚而实薄。一朝有事。则委而去之如路人。此患于无以联之也。窃以为联之之道。资格无浅深。职位无高下。礼无厚薄。交无亲。使在吾下者。举得以达其家人之隐衷。遭遇职事之所患苦。郡县之吏。或察其操守。或观其政事。或审其才华。或求其德行。得其实矣。而为之取其所长。恕其所短。一切繁文末节烦苛拘牵之法。为之荡涤蠲除。使之尽其才而行其志。谄谀谗谮。不足以蔽吾之明。便佞巧柔。不足以邀吾之赏。用不测之恩。厉忠奋之气。使上而在官。下而在民。欢欣鼓舞。晓然于吾志之所向而功之所就。如是。而南北三千里。东西千余里。可臂指使也。
四曰习士卒。所恃以御寇者。刀矛弓矢长戟大弩也。而今之所尚者在火器。夫火器之利。我与敌共之。而未可恃也。器械精良。甲乘完具。是兵之所资以胜者也。非所以为胜也。必胜之道在习其胆而定其陈。或曰。胆不可见。于何习之。则有以效其然也。夫以一身与众。虽勇不能无惧心。使左右翼以二人。则可以无惧。复益以二人。则勇者敢于前矣。复以二人从其后。则怯者亦敢于前矣。此南塘所谓七星之陈也。然犹虑其孤也。使七人在中。而左右各有七人以翼之。左右之两翼。复各有七人以参之。其后复有两七人者以踵之。而用一将司旗鼓。齐进退。是萃五十人为一人也。以五十人为一人。则遇散寇数千。可以搏战而不惧。况百人乎。况千人万人乎。况其将精于缓急实虚远近进退刚柔奇正之用。批亢捣虚。使敌无以究其谋而施其勇。而我复有信赏必罚以驱之。而胆焉有不习者乎。诚如是。则火器利也。刀矛弓矢长戟大弩亦利也。是故陈法成则胆习。胆习则志定。志定则气固。气固则勇生。用之战必胜。用之攻必取。用之守必固。以关中之胜。不过五千人无患矣。
五曰靖内奸。内奸之起。其始不过相聚为奸。鼠窃狗盗。击断于一方。因而闵宥之。法禁不行。 国威不肃。则必至于攻城劫府库。杀略人民。小者数百。大者数千。劳师逐捕。千里流血。而逆氛起矣。夫以关中之富实。而外寇往来。逡巡于崤洛之东。巴山以南。迄今五六年。卒无狗吠之警者。为内无衅也。若奸宄内讧。未能速靖。则近而河南。远而四川。寇必且接踵而至。内外相结。则祸乱益深。其势必累岁而不得解。故靖内奸者。在于威断而神速。速则易灭而风未远闻。威则众心慑伏而不敢继起。是故治之于叛逆。不若治之于为盗。治之于为盗。不若治之于结盟。杀一人而可以救万人之生则杀之。灭一乡而可以靖千里之乱则灭之。此识微知远者所决也。而庸人之所震惧而不忍也。传曰。为虺不摧。为蛇奈何。豪毛不拔。将寻斧柯。此言乱萌之不可以忽也。今渭南诸回种。屯聚万余人。与民相仇。剽劫数起逆征见矣。而有司专务覆匿徼幸无事。非所以绝乱萌也。不早图。恐为变。
六曰御外侮。外侮之来。贵先悉其强弱大小远近众寡分合先后迟速缓急而为之备。是故善用兵者。必勤于侦谍。法令不严。赐予不厚。则无以得谍之死力。而知贼之实。是故善用兵者。必厚于赏谍。而严于诛谍。谍不厌多。而侦地欲其广。使豫之河南南阳汝陕。楚之郧阳均房。蜀之成都保绥定夔州。晋之汾蒲绛解。周回数千里。皆有谍百余辈居其间。间日迭报。以知贼势之盛衰。行止之向背。则我得以制其长。挠其短。而谋必中矣。独大河以东。自山西永济而北尽于河曲。与榆林延安同州土壤相接。计地几二千里。津渡不可胜计。此非可尽防也。幸及山西无恙。急与并力而相守。出精兵千人助之。塞上党。扼垣曲。而我乃专其力于潼商汉中之间。计之上者也。
七曰审地势。关中之势。今与古殊。古有羌胡之患。则重在西北。今有楚豫巴蜀之寇。则重在东南。窃以为御西北为难。御东南则较易。何也。今度贼势之所趋。则最重者莫如潼商。而潼关当一面。商雒当二面。要皆西安同州声势所及。朝援而夕至者也。其次莫如兴安汉中。则兴安当一面。汉中当二面。其地重山大谷。涂路倾。寇来如行鼠穴中。马不得驰逐。军不得方陈。智力穷。馈饟绝。而大军南镇汉中。乘高守险。以饱待饥。以逸待劳。蓄力持久。寇必不战而自走。而兴安可以无恐。其次莫如陇宝鸡。则宝鸡当二面。陇州当三面。皆以甘肃为外蔽。甘肃警。则凤翔之兵。足以塞陇坻。此不足深忧。其次莫如长武。长武当一面。而有固原掎其后。若延鄜榆绥则散地也。夫潼关古战守地。当秦东方。谋守关中者。未有不先焉者也。然其外有陕。又其外有新安。崤道屈曲四百余里。寇无以飞越而轻进。此可从容制之也。独商雒中五百里。为楚豫间道。地迫狭不能居大军。窃恐寇之入秦。将必由此。此宜保险阻。聚粮食。寇少则进讨。寇多则谨守。更令汉南千余里中。各缮亭障自保。就芟刈草谷。烧绝邸道。使贼前无所掠。后无见粮。取之易矣。若夫不审兵机。不操胜算。一方告警。三垂震惊。此则将不知兵之过。虽熟地利何为乎。
八曰察缓急。缓急之序。有人有地。有事有机。以人言之。则当大任驭材为急。而循资格行常法为缓。以地言之。则潼商兴安汉中为急。而延鄜榆绥为缓。凤翔可以助汉中。同州可以救商雒。则在乎缓急之间。以事言之。则举错劝戒为急。而文书词讼为缓。以机言之。则遏乱萌固民气为急。而助外饷为缓。以急者为先图。而以缓者归有司。则操之有要。而事毕举矣。
九曰信赏罚。赏罚具有条式。岁未尝不行。行未尝不果。而不能取信于吏民将士者。谗邪奸慝乱之也。彼谗慝之中人也。神于鬼蜮。赏及其所憎。则百计挠败。而使大功为可疑。罚及其所爱。则委曲弥缝。游词宽譬。而使大恶为无害。夫可赏之功。可罚之恶。必有实可据。虚辞揜饰无为也。其患在于大吏之不勤。而偏有所信。知所以反之。则功罪明而赏罚得矣。是故赏当其功。罚当其罪。则人服上之明。而善者益劝。恶者恐惧矣。赏不由爱。罚不由憎。则人服上之公。而权无旁落。谗慝敛迹矣。赏不从轻。罚不从重。则人服上之仁。而荣者感恩。杀者无怨矣。赏必速行。罚必速决。则人服上之敏。而事功立就。心目无滞矣。今日坐堂皇。治簿书。覆案论报甚具。而下者请求贿赂。率以文法相遁。此适足以败天下耳。非 朝廷所以立赏罚之意也。
十曰奋刚断。司马温公曰。衰世之君多柔懦。凡愚之相好姑息。是以权幸之臣。有罪不坐。豪猾之民。犯法不诛。仁恩所及。止于目前。奸宄得志。纪纲不立。故崔寔政论。所以矫一时之枉也。国家长治久安二百余岁。厚恩意。重诛罚。臣子相承以优柔煦妪为经。吏之巧者。梯缘而幸进。英贤黜罢。拙直废滞。今民或乃聚徒击断。剽劫私。桴鼓不绝于路。寡弱之民。积痛无所愬。此之不变。欲其无乱难矣。窃谓今日之秦。其治当猛。礼曰。刑乱国用重典。此言刑之因时而适用也。夫吾所毅然而论劾者。非 天子之良有司也。所诛系非赤子也。彼固礼乱法交以害于民者也。此贾生之所谓髋髀非斤斧安治焉。武侯之治蜀也以严为体。及其卒也。万里祭哭如丧父母。斯成法也。
上陶制府书
陈世镕
执事不以世镕之愚不肖。引而进之门下。使得承清燕之光。厕文史之末。数年于兹。所以宠之者甚至。然其职不过含毫吮墨。备不时之需。草创讨论而已。至于经世宰物之务。未尝敢稍参一见。赞一辞。诚自度培塿涓滴。无可以裨益泰山沧海也。自违左右。倏及一年。间以所条布于令者考验行否。则殊未见其名实之相副。是不得以非所宜与。默而不告。凡兴废之事。上言之而下行之。上言之而下不行。则为空言。无贵乎其言也。曩者执事抚皖。值道光三年大祲。抚绥安集。虑其后之无所恃以御也。立为丰备仓之法。至简至易。愚夫妇皆知其可行。布诸令七八年矣。计必村有蓄而户有储矣。乃去岁之灾。道殣相望。官振冬二月春一月。仅十活二三。益之以募人输金出粟。始十活四五。问所为丰备仓。无有能道之者。则执事之法为虚立矣。两淮盐法敝久。执事建议裁浮费以恤商。减官价以敌私。天下所共闻也。浮费之裁。既旷然与之更始。百姓莫不引领而望曰。商则恤矣。价庶几减。民其有瘳乎。乃今者皖中之价。非惟弗减。视旧反增焉。皖然。即他处可知。则执事之议为虚建矣。夫执事立一法。建一议。岂姑以市美于人。塞百姓之意云尔哉。亦将见之于行。使实被其利而后快也。故斟酌乎时势之宜。损益乎盈虚之数。度其可行者布之。不可行不以布也。其易行者布之。不易行不以布也。惟天下亦皆以为可行且易行也。而不行。则有司岂得辞其过与。后世吏治所以不如古者。非无良法美意。而上不以实责。下不以实应。其始姑取具于文饰。后乃并空名而亡之。官之视民。泛然若萍梗之相值。故麻木不仁之病日深一日。卒然有急遂支绌而无以应也。夫积贮者。生人之大命也。今岁一不登。国振不给。募民财继之。而后济。此岂可不为寒心哉。且簿籍齐民之丰杀。以为佐粟之等差。美其名曰乐输。实无异于搜括也。以世镕耳目所闻见。固有今日仰振之人。即前日佐粟之人。盖几经搜括。富者亦贫。势所必至也。上与下交匮若此。即恶能有恃以无恐哉。不及今图之。后虽欲图。恐无及矣。夫盐价之增。嘉庆中桐城汪公督楚始请之也。彼盖当川楚用兵之后。国用不足。为一时权宜之计。待既足复初耳。然一增遂不可减。计其所得。固不能有加于正赋之外。而正赋反由兹而绌。祗以便盗贩之贱售取赢而已。盖利者。人之所争趋也。商人以贵售为利。盗贩即以商人之贵售而我贱售为利。夫小民恶知盗贩之不可食。必当舍贱而食贵哉。虽官为厉禁。而夺其贱食之甚便。而驱之食贵。势固不能。此其所以充斥而不可制也。然商人犹有所借口。曰浮费之不列于经制尚多。无所取之。不得已。稍多其直以为给也。其为每人而悦。日有不足。孝廉务本诸堂之饩。固大半空名仅具。而执事犹必力关其口。故议减价。先裁浮费。盖两者相因。举则并举也。自浮费裁。人以为价且必减。而不逞之徒。徒业者八九。即以粮船而言。历年回空。私载长芦之盐。不下数十万引。而去年未有圭撮。诚知其利之不足居。故奸谋不欲萌也。今乃不减而反增焉。彼小民岂不疑执事之私有厚于商。而禁人之无盗贩。夺己贱食使食贵乎。彼盗贩正患商人之减价而己无所得利。今知其不然也。岂不私幸故业之可以复营。而乘间窃出乎。古人不立法。法立必行。不下令。令下必达。故曰事求可。功求成。若管仲作内政。李克尽地力。虽霸者之为。然皆有坚忍之力。强毅之操。故能推之而无阻。行之而克济。即诸葛武侯之治蜀。王景略之治苻秦。亦莫不然。未有上不以实责。下不以实应。而能为之而有成者也。天下之事。患有病而无药。今既得良医处方。药具矣。而仆隶不为煎和。遂坐听其偃蹇以嬉乎。抑改使能者任之。而责其效乎。方今天下之望。集于执事。使令出而皆废格弗行。将何以为治。夫督抚之职。莫先于察属吏之能否。可即以二事为验也。语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执事裁之。
复贺耦耕中丞问治黔书
严正基
春初接阅邸钞。欣闻钧阁开府黔中。恐邮筒驰相左。尚未泐词肃贺。顷奉由宛陵递到手教。猥以黔中利獘。及用人行政之大者。殷殷垂(间)[问]。某才识驽下。何能上赞高深。但蠡测所及。亦不敢不略陈梗概。备大君子迩言之察。查黔省寸趾皆山。地瘠民贫。往时之为地方大害者。莫如与楚粤毗连之苗民。屡经大兵勘定。设立厅县营汛。控制抚驭。业极措置精详。黎平古州各属。绥靖已踰百年。松桃铜仁一带。亦三十余年无事。但虑生齿日繁。生计日绌。加以汉奸之盘剥。不肖兵役之磕诈。偶值年谷不登。一二奸苗煽乱。控驭稍失机宜。遂至酿成巨患。盖苗性愚而很。其黠狡者则又悍而诈。蓄怨既深。则报复更烈。鄙意以为此等地方牧令。宜饬治办民苗交涉案件。听断务得其平。究出重利盘剥情节。立予重办。并严禁差役勒索。至分驻要隘之营弁。亦饬实力稽查奸匪。毋许稍形疏懈。不准纵兵藉讹生衅。自可销患未萌。此治苗匪之大略也。又查黔省各州县。两湖及江西各省客民。垦荒贸易流寓其地者众。此辈良莠不一。拜盟结会。以抗官御侮为名。推刁劣绅衿为首。或书差中之有气力者。暗相联络。为之包庇。即拥有厚赀之土著民人。亦相率入其会中。为保护身家计。迨党羽既众。遂有诱贿勒索奸拐抢劫之事。此村既实繁有徒。彼村亦纠众为敌。互相仇杀。莫敢谁何。地方官虑及拒捕伤差。不敢严拏。及获犯到案。又虑长途招解。糜费不赀。或竟将就完案。以致匪徒无所惩创。其风更炽。鄙意以为查办会匪州县。似宜宽其衔辔。于缉获会匪最多之处。稍加津贴经费。其办理妥速地方安堵如常者。优予升迁。以奖其劳。地方官勇于缉捕。其党自不难于解散。此治会匪之大略也。又查黔省虽有教匪伏匿。不至如西北各省之多。但教匪之惑人。较会匪为尤甚。会匪止于男丁之附从。教匪则挟祸福因果之说。并能使妇女为其所煽。其信从之心。互相传习。而莫之敢贰。故猝欲破其锢习而不能。然教匪致乱之由。亦有二。一则缘入教之人既众。或怂恿出于伙党。而首倡邪谋。或胁诱由于渠魁。而渐图非分。因而甘心为匪者有之。一则因州县之缉拏太严。既不免于奸胥猾吏。恣行鱼肉于前。复不免于劣保刁棍。横相朘削于后。因而进退维谷。不得已而变计为匪者有之。鄙意以为邪教之既流而为匪。缉拏不得不严。而穷洽亦复有獘。似宜网开一面。予以自新之路。且有教化行乎其间。根株乃可得而尽。夫经正民兴。邪慝自无。州县于所属四乡。倡建义馆。延师训迪童蒙。除讽诵四书五经外。兼讲肄 圣谕广训。并犯法重大科条。使之转相传播。怵目警心。多一读书明理之愿民。即少一作奸犯科之败类。庶于化导邪教之法有合。此治教匪之大略也。然某尝合天下之大局计之。不独结会习教。及奸苗之敢于犯法者为足虑。尤在于奸民之藐法而亡等。以欺凌侵渔为得计。以讦控挟制为良图。固由不肖州县先有以启其侮。驯至恶焰已炽。即遇贤能之吏。别无赃私可指。亦每藉相沿办公陋规。砌词上控。以张其把持垄断之威。幸而得胜。则势愈凶横而不可制。盖犯法而法尚存。藐法则法益穷而遂亡。非有峻法以力防其变。将法且亡于所穷。其奚以为治乎。
昔国侨治郑。相时势而纠之以猛。豪贵如子南子。诛之逐之不少贷。郑以大治者数十年。汉代如黄霸之治颍川。以儒术饰吏治。非赵广汉所及。然其先大姓结为朋党。持吏长短。横行郡邑。藉非广汉用钩距之法。以摧破其党。遽以霸宽大之政行之。正恐网解纽弛。而为奸不止。自广汉之法既行。其魁杰者俱已伏辜。朋党解散。韩延寿继典斯邦。牛酒存问。长老讲明礼让。又为释其仇杀之风。霸蒙其而修明之。始能成神雀凤凰之治。武侯之治蜀。王景略之治秦。皆用法严峻。肃然称治。夫法者所以禁奸止暴。用法而适当其可。则可以转弱而为强。易危而为安。姚亮甫中丞抚豫。以清介驭属吏。奢侈贪婪之风。为之一变。然诸事过于姑息。遇控告州县之案。无分是非曲直。一概批准提讯。维时奸民藐抗州县。有告官如送忤逆之谣。程梓庭制府继之。遇案严加惩办。此风稍为衰熄。而至今犹未尽除。鄙意以为部民控告州县。如实有赃证可举。自当为之申理。其牵砌相沿。陋规讦控。亦宜严绳以法。庶稍知自爱之员。既获藉资办公。又不为人掣肘。俾之无所瞻顾。得以自行其志。民知畏法。而吏益守法。斯法立而恩亦行。于公事始有裨益。至于用人之法。其先在于知人。而知人亦必自察言始。然察人以言。尽有其言可采。而其人之居心行事。竟大相剌谬者。益信知人则哲惟帝其难之不诬。故虞书于敷奏以言之后。必继之以明试以功。而后车服以庸。诚慎之也。而今之所为用人。尤更有难焉。大吏于州县繁要大缺。可以择能而使。其中之缺。非在省应补。即在部应选。不必人尽可靠。且系其人本缺。并不能扣留不遣。州县之不能得人。往往以此。惟得贤明郡守。为之表率于上。善则劝之。过则规之。属在中才。或可勉为良吏。但郡守亦难得人。此用人之所以称难也。鄙意以为激厉人才之道。在使之有所劝惩。自郡守以及牧令。其贤能着声为舆论推重者。特荐一二以示奖励。其声名狼藉廉有赃款实据者。亦严参一二以儆其余。复用蒋襄平相国缺为人累人为缺累之议。分别补降量移。寓造就于体恤。以策其人之后效。开诚布公以激其良。信赏必罚以厉其节。所部鼓舞奋兴。吏治当更蒸蒸日上矣。又黔省兵丁耐劳习战。甲于他省。往时调征苗疆。及三省教匪。迭着勤劳。但有勇必须知方。使为节制之师。近日川陕一带。兵丁久历行阵。劲勇可用。而恃功骄蹇。屡滋事端。颇为地方隐忧。鄙意以为操练兵勇。责成该管营弁。惟当用其所长。精益求精。至约束营伍之法。尤在申饬各将弁。洁己率属。不轻克扣。考补额缺。严禁行贿钻营。取技艺优长者充选。分隶各营兵丁。饬令该管营弁立簿登载功过。着有劳绩者记功。考缺时比较拔补。犯事则分别轻重记过。遇考缺时扣送。销过后方准与考。纪律严明。壁垒自更一新。再察看将弁之谙练营务。及曾历戎行骁勇能战者。分晰开具清册。以备临时调用。至忠勇勤干之员。尤当刮目相视。他日方得其力。练兵驭将之方。计无踰于此者。若夫 国家之大计。尤在藏富于民。方今承平日久。人满之患。不仅黔省为然。而黔民刀耕火种。山尽开垦。地利既已无遗。生财之法。别无善策。而所在民鲜盖藏。不足待一日之急。岁一不登。必至尽呼庚癸。鄙意以为黔产宜谷。惟有乘秋稔之时。饬令地方有司劝谕殷实绅民。捐输义谷作本。遴简公正董事。择四方适中地方。置仓权息。妥立章程。以备凶荒振贷之需。亦一时救急良法。其捐户踊跃急公。照例分别甄叙。以劝捐所入谷数之多寡。定为州县殿最。一二年内。通省以次举行。歉岁有备无患。官民有不并受其福者乎。某伏愿大人公忠体 国。严整饬吏治之方。裕曲尽人情之意。经权互用。宽猛兼施。使属吏之情。得以上达。小民之隐。无不周知。勿堕成功。勿规速效。黔省吏治之盛。军政之修。积贮之丰。风俗人心之厚。可旦夕俟矣。
与邵位西拟言时事书
徐子苓
接覆书。读竟。喜极而悲。仆虽愚。与足下相知颇悉。惟方在京师时。闻人言足下近复好为诗。心窃不然。以为足下起布衣。骤擢要地。当早淬厉。以求备天下之用。何自喜于诗为。而是时诸君子争言。事事多梗。又窃怪足下居京师久。所识贤公卿甚众。苟利国家。造膝而谋。诡辞而退。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也。归附数言相质。复辱教益。知贤者之用心。迥出于恒情之外。而天下事之积獘难挽者。其用力殊难。微足下深虑。夫奚及此。客冬贩盐扬州。归次拟为一书。既自忖草茅之士。不识体要。恐蹈不测。重贻老亲忧。久胠其草。都渐不复省记。今天下之患。自 朝廷百执事以至闾巷小夫。皆能言之。曰。财匮矣。兵弱矣。海氛之难以力弭。禁之不可以骤申。人材之不足以为用也。尝深思其獘之所由生。与其祸之所终极。窃以为有不可缓者二。有必宜振刷者六。谨陈其略。惟详察之。夫今日之最不可缓者。禁是矣。或曰。果可以复禁乎。禁之而骤。昔年海上之师。其前鉴也。是大不然。夫海上之役。岂禁之过哉。今有鬻于肆者。小儿日嗜而甘之。其家长怒小儿之耗。而重扃之。有干仆焉。迁其怒于主人。毁其什物。忿而哄于市。其家长惧而褫其仆。有庸仆焉。与主人媾。倒戈而揖之。海上之役。焚以启衅。干仆之激而迁怒者也。倒戈而揖之。庸奴之与为媾者也。或曰。禁之必重扰。且其患在民不在 国。民间每年漏出之数。与 国之正供无涉焉。是又不然。财者。上与下交相济焉者也。之患。蠹财且钝兵。又重坏天下之人才。其祸烈于洪水猛兽。夫蠹财之獘。愚者亦且知之。其钝兵又坏天下之人才焉。何也。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日之兵与士。揆以古先王之法。皆不教而无恒心之民。今第以一邑论。农之食者十之二。工之食者十之三。贾之食者十之六。兵之食者十之八。士之食者十之五。上至督抚仆隶之私。下及县门舆台之贱。其食者又十之八九。且夫今之所谓兵与士。平居教养之术。固已矣。而又毒之以。故其居尝靡事而不为。十余年之间。狱讼繁兴。盗贼起。苞苴盛而请托公行。廉耻衰而风俗大坏。职是故也。夫以数十年之沈锢。而谓其禁之之易焉。何也。盖昔者尝举禁矣。方禁下。未期月而戒者半。其久食之老疾不能猝戒者。节缩焉而减其半。去年十月间。外间传言当事将复申禁。其少年动色而相戒。其久食之老疾者。又节缩焉而预减其半。盖人心即天心也。之为祸中国久矣。破人之家。灭人之祀。寡人之妻。孤人之子。其父兄则流涕痛哭而无如何。其子弟则蹙额呼天而无所控告。夫洪水猛兽。天以开禹周公。之为祸。外洋所以毒中国。禁之而戎衅开。其祸小。不禁而殚天下之财。钝天下之兵。驱天下之人以堕异族之术中。其祸较迟。而其发也尤烈。然则禁之将奈何。曰。法宜。则可久。罚必行。必行则民之从之也捷。虽然。不可以不虑也。
今夫异族之蟠踞于海边诸郡。其势日炽。而内地盗贼之滋。又久而益蔓。今粤西又骚然动矣。为今之计。莫急于练兵。兵不在多而在精。通天下兵额计之。盖近百万。弁卒之俸饷。准以岁入之数。盖五分而去其二。平日以有用待匮之财。养无用之兵。有事又远调他省。或召募乡勇以益之。故其费益耗。是两失之也。夫举天下百万骄惰不教之兵。骤下一令曰。省之便。其变诚未易言。今第朝而练焉。汰其一二人。暮而练焉。汰其一二人。而因以其暇简较其器械。去扣剥之陋规。清虚伍之滥额。时出重赏。以激厉之意。寓选锋之法。天下之兵。方欢欣鼓舞。以为 朝廷日增饷恤兵之不暇。不期年间可省十余万人。而其存者数十万人之兵。皆天下之劲卒矣。有练兵之益。无省兵之患。是一举而两得之也。议者必曰。 国朝疆域。远过前代。方增防置守之不给。恶在其能省之也。盖蓄方所以攻病。养兵所以制敌。故良医用方。不贵多品。强国诘戎。不烦增卒。昔之养兵以自弱者。宋其前事矣。太祖之世。兵不过二十万。康定庆历而后。增至百万。卒无救于靖康之祸。明之季世。兵号四百万。卒亡于张李。 国初兵额亦不过二十万。今试举目前大势。较之 国初。其强弱虚实之形。不待智者而决矣。往者海上之役。有戍兵自戍所来。鬻土于市中。国问之。曰。药所易也。嗟乎。有兵如此。虽数千万夫。究安所用之哉。且夫练兵之说行。又不第省兵已也。战守之具修。外患慑矣。斥堠之制谨。内盗弭矣。虚额糜饷之费裁。 国家之经费裕如矣。
夫禁练兵。诚今日之急务。而知之者必不言。言之者必不能行。则以今日之人才之不足为用焉故也。禁诚易。夫安所得十数贤督抚而任之。练兵诚易。夫安所得十数知兵之将而属之。然则财匮兵乏。举不足忧。惟人才之不足用。乃可忧之尤甚者。且夫今天下亦岂乏才哉。天下之士大夫。以其专攻词章声韵之精神。进求于当世之务。其才皆可以有为。以其揣摩荣宠利钝之心。思易而为自靖之忱。其忠皆可以许 国。然则由今之势。以救今之獘。请少振刷焉其可乎。一曰广直言之路。 国家旧制。外而督抚监司。皆有言事之责。然督抚弥缝细故。监司言事。从未闻焉。内而政本归之军机。言责归之风宪。军机条议之是非。风宪不得预闻。风宪推劾之可否。军机得而掣肘。况今日之壅蔽甚矣。下情阻于上闻。上泽滞于下流。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又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震乘于坎。故曰难生。有险之义焉。陷于坎。则云上而雷下。坎之所以为屯也。动于震。则雷上而雨下。屯之所以为解也。故圣王鉴屯之义。常于贵而下贱。舜明四目。禹拜昌言。壅蔽绝。上下之气所由通焉。谨案唐贞观元年。制中书门下三品以上入阁奏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奏。宋太祖建隆二年。诏每月内殿起居百官以次转对。并指陈时政得失。哲宗即位。首诏司马光于洛。既至即疏请广开言路。为今之计。窃以军机处宜增谏官数员。随事检驳。以防偏重之忧。每岁酌增直言敢谏一科。无论官民。许以封状言事。凡民间水旱盗贼。许以 上闻。有务为新奇迂阔而不通者。报闻焉而已。其实要可采者。时旌异以激劝之。决壅蔽之失。通上下之情。事诚莫要于此。一曰酌武举之式。练兵必先于择将。兵之勇怯视乎将。苏轼论武举方略。以为天下实才不可求之语。言较之武力。独见之于战。战不可得而试。见之于治兵。然在今日。亦无新募之兵之可以尝试也。窃以每大比时。于畿辅屯卒。每伍抽派数人。额以三四千人为准。有中式者。假以一日之军令。即以约束之能否。定其高下。且今之武举。非独不知兵。并其语言文字。亦漫不相涉矣。自其试于州郡。默写七书。皆倩于人。甚有目不自识其姓名者。择将固不求之于虚文。然古之名将。无不好读书。通古今成败者。窃以武举之式。骑射而外。杂以古今成败。以考其言。试之治兵。以观其能。夫其人既通于古今之方略。又能治新集之兵。是亦足以为将矣。如第曰骑射焉已也。则夫齐之孙膑。汉之韩信诸葛武侯。晋之羊祜。此数子者。试进而厕之于今日所谓武举之中。其不见摈于有司者几何哉。一曰革馆学之陋。书者。六艺之一。汉人谓之小学。以试童子之为吏者。今日馆职。实储养辅相之地。内而九卿庶尹。外而方岳监司。于此焉取之。夫考疑似于点画。程工拙于豪厘。此一能书吏事也。而老师巨公。转相授受。上以是倡。下以是应。天下士靡然从之。玩日废时。方具侈颂美之谀词。修嗫嚅之恒态。民生之休戚。漠然不以关其心。 朝纲之得失。懵然不能举其数。故吏治日坏。相业日卑。天下之人才坐是以不振。晋人清谈病国。殆又甚之。然则为今之计。所以黜浮警惰。以振作天下之士气。其变通损益。请自馆职始。
一曰明赏罚之用。孙子曰。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盖循乎例以为赏罚。将不能以御一军。况天下乎。窃以今日之獘。赏滥而罚轻。而于督抚尤甚。古之圣王。神乎赏罚之用。赏始于至贱。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始于至贵。故罚一人而天下劝。夫水旱之流亡。盗贼之滋长。凡郡县之不力。皆督抚之罪也。今第观其缄默拱手。动循成例。亦似无穷凶极恶之可指名。而科道之纠弹。又难得其赃罪之确据。故其贤者以谦谨寡过为称职。其愚不肖者遂以威福肆行。广积货贿。迨乎形败露。议轻则降阶。议重仅褫职。彼其心盖曰。吾仕宦而至督抚。富贵之势极矣。即不幸奉 严谴。然犹保首领。拥艳妻。睅然以赀雄一方。夫亦何惮而不为者。且夫督抚者。郡县之表率也。得一督抚。数十郡县之愚者怯者贪而酷者。咸化为良吏矣。失一督抚。数十郡县之仁者勇者廉而介者。悉化为庸吏矣。于此之时。不有明赏峻罚。其奚以济峻罚之谓。何诛殛之已矣。不必有赃罪之确据也。诛殛其因循废坠焉已矣。科道之纠弹。亦不必得其赃罪之确据也。纠弹其因。循废坠焉已矣。盖因循废坠。其祸被于天下 国家。而罪浮于赃。舜之诛四凶也。史未尝明着其得罪之由。其见于书者。共工之罪。止于静言庸违。鲧有治水之才。其罪止于方命圮族。王氏曰。方命者。犹今之废格诏书也。然而圣人必诛殛之。何也。则以彼四凶者。位之也尊。禄之也厚。故其罚之也弥严。一曰筹敌。外洋。本非中国敌也。然其势方炽。中国之锐方挫。以方挫之势。当甚炽之敌。筹之将奈何。或曰。购洋。市洋舟。弛汉奸之禁。用间出奇。敌来则战。敌去则守。有旨哉。其筹之也。夫购省于造。市舟省于造舟。弛汉奸之禁。则以散其党。用间出奇。则以乘其衅而击其敝。然吾窃以为今日之忧。不在海疆。而在内地。不在异族之猖獗。而在 朝廷百执事之玩愒畏懦。无为 国家任事之人。风淫寒湿之疾。始于腠理。中于藏府。迨久而发于四支。四支者。病形。非本病也。不求其本。日案形以造方。虽日进一剂。其方不。病本加厉。今即使当事者。日汲汲焉购洋。市洋舟。弛汉奸之禁。设重赏以用间矣。吾窃知其无能为也。何则。因循浮冒之獘不除。虽日购市舟。祇具文耳。况乎海关陋规。文武官弁以及齐民。均藉分润。而外洋之得汉奸之用。又尝费数十年之精神。以绸缪而固结之。弛与禁均具文也。孙子十三篇。始于计。终于间。然未有计不定而能用间者。往者台湾之役。姚启圣开修来馆以间郑氏矣。间诚可用。顾在今日。夫又安所得能用间之人而间之哉。然则筹之将奈何。曰。忧在外者。战与守焉而已。今日之忧。其始则由内以溃于外。其继则挫于外而又以牵制乎其内。方干嘉间。海内富庶久。外洋得以其奇技淫巧。愚中国人。中国人之无业者。饵其利。而左右之当事者。又但利其关榷之所入。调停护惜。如养骄子。嘉庆道光之间。两至天津。一至山东洋面。叛形见矣。所谓由内以溃于外也。乃所谓挫于外又以牵制乎其内。则今日之事是矣。昔之货者。挈囊胠箧。行辟人而授之。今且公然交易于日中矣。昔之奸民劫于乡。今且劫于近郊矣。其大者蠢蠢然乘间而起者。粤西又以警告矣。昔之外洋贪中国之财货。犹震其名。今则深悉乎中国之虚实。而并笑其窭矣。而一二大臣。其愚者方侥幸于无事。其贤者则又借口于省事矣。故曰今日之忧。不在海疆而在内地。不在异族之猖獗。而在百执事之不任事也。然则筹之将奈何。曰。禁。练兵。择将。皆吾之所以筹敌。而求言。储相。明赏。峻罚。乃以治其本病耳。
一曰节财。财者 国家之精神命脉。其以有无为不足计者诚过。而一切迁就于目前。是又必困之道也。谨案 国家岁入之数。四千四百余万。用出之数。大约十分而去其八。民间每岁之积欠。宗禄之繁衍。军兴河工诸役。又重耗之。当事恃为筹财大计。无过于捐输一途。夫弭盗莫先于择吏。足用无过于节财。从古以来。奸民倡乱多由于吏者之不良。今者捐例旋止旋开。无乃非计乎。且夫捐输一事。病民又病国。援纳所入。揆以今日情势。诚有不足恃者。夫官以赀得。斯政以贿成。民间货钱本归息止。捐输之人输本于公。阴责其偿于民。所获既倍其本。而禄俸所入。又岁享其息。是上与下俱受其病矣。窃闻近年清查。两淮运库旧欠四千三百余万。山东库亏一百四十余万。一省如此。他省可知。是凡盐商平日之捐输。见任官之捐升捐级。为其子弟捐缺捐选。无一非正供之所侵入也。奸商贪吏。阳幸于捐输之美名。而使 国家每阴受每年积欠之实累。计无舛于此者。窃以今日事势别无生财之法。惟节之即以生之耳。诚禁。民无废业。斯无逋赋。兵诚练。军无滥伍。斯无糜食。汰(间)[闲]散之官。清公私之积欠。一反手而财可以足。兵可以振。吏治日新。风俗益厚。计之尤便者也。昔傅说之告高宗曰。惟治乱在庶官。又曰。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节南山之诗刺尹氏曰。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盖任相者。天子之事。佐天子以进退百官。而不避天下之怨劳者。宰相之事也。今者时相逐矣。边事亟。捐例又开矣。足下居要枢。犹末阶。簿领官牍之是程。朝闻一事。临食不乐。暮闻一说。仰屋长叹。虽愿效忠。如卑官何。乃仆之愚。所愿于足下者。官无大小。并力则济。人无贤愚。推诚易通。盖枢要之地。近于宰相。委蛇以处之。遇事反复而善道之。无避嫌。无近名。燕雀处堂。堂焚巢覆。人孰不爱其身家。四海者。天下之大家也。天下安。士大夫之家始安。则试告之曰。毋幸全而畏事。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居稷契之位。能忧天下之忧者。是亦稷契焉矣。则试告之曰。无自狭而牵制于浮言。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失时不为。后益难支。则试告之曰。无养祸以贻忧于后人。
仆尝读易至于同人。反复其义。窃叹天下之故。非一人之所能持。否之所以有待于同人。而古之君子。所以获同于上下之交者。其用力诚难。同人之德曰中正。九三位尊而不中。绌于五。其类犹众。有伏戎之象焉。高陵于法为绝地。至三岁。其党乃枯。小人之难去也如此。四近于五。欲同未决。曰乘其墉者。有前郄之象焉。二与五相应而分卑。由宗而野。同之始大。孔子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同于宗者。以其文明中正之德。致力于三与四之间。而上应于五。有艰贞之义焉。足下质厚而气沈。抱欲为之略。矢奋不顾身之义。虽卑官枢要之职。与宰相近。谨附陈区区之见。傥辱教以所未及。则又幸甚。
致当事某公书
刘蓉
某窃有草茅之忧。怀不能已。辄略为执事陈之。窃惟方今天下之事。有不足忧者。有大可忧者。不足忧者已形之患。外洋是也。大可忧者方在隐而未形之间。而有厝火积薪之势。失今不图。后将有溃裂四出而不可救药者。此有识所同知。而智士所窃叹也。夫外洋之为中国患数年矣。上劳 圣主宵旰之勤。下贻生民涂炭之苦。厥势亦云亟矣。而愚以为不足忧者。非外洋之能病中国。而中国之自为病耳。自古戎患。多起西北。而东南未之闻者。海涛天险。实界中外。虽有强悍之资。不逞之志。不敢越而犯也。溯自有明。始通商贾。及其中叶。倭寇遂兴。蔓延至今。致此猖獗。顾尝访彼国俗。惟技是尚。贪而无礼。轻且寡谋。今所藉以制胜者。恃海道之险。与力之强耳。非有攻城略地之才也。非有摧锋陷阵之勇也。非有整肃军旅之略。窃据土疆之志也。而且赍万里之粮。以犯风涛之险。驱数千之众。以当华夏之强。彼独何所恃而不恐哉。是直欺我之弱。乘我之敝。以为不足与抗耳。夫海道之险。彼可据我亦可据也。力之强。彼能造我亦能造也。运筹得宜。厥技正等。以逸待劳。何忧不克。而顾以天下兵力之强。坐困于千百犬羊之众。耗财糜饷。失地丧师。于今几年。嚣然不靖。得毋阃外之寄。不得其人。而士卒之众。不足为用乎。自顷岁异族凭陵。东南骚动。征兵挽饷。殆无虚日。而方伯连帅之中。未尝画一策。出一兵。以与此獠从事。徒闻潜身畏避。借口羁縻。日括商贾之金。输诸旃毳之幕。倾囊乞命。屈首请和。是乃借粮助敌。使为久困之资。设赏诱戎。以速来攻之祸。徒增轻侮。益肆贪饕。自古玩寇之师。未有若斯之谬者也。至于金帛朝纳。声夕至。焚毁城郭。掳掠妇女。以致彼方黎庶。愤惋不平。乃纠乡人。仅得千数。遂乃困其巨帅。枭彼头目。则夫将士之不足用。而异族之不足畏。亦可见矣。所以然者。 国家承平日久。武备废弛。集游手以充兵。擢纨以为将。既未尝经历行阵。通习兵机。一夫夜呼。三军股栗。怯弱如斯。其何能用。是以自相恐喝。震彼虚声。坐损 国威。实由于此。所谓我自为病。非彼之能为也。今试慎简将帅之材。委以干城之寄。裁汰罢卒。招募民兵。用李牧坚壁清野之谋。行汪立信沿河置守之策。使彼进无所据。退无所掠。厥技既穷。势将自困。彼族即强。安能裹粮万里之外。而坐待一时之獘哉。夫外攘之策。守御为先。久罢之兵。精练为上。今诚以养兵之费。为召募之资。既省军粮。复收实用。又且熟知地道。谙悉敌情。因其爱护乡里之心。以作敌忾从王之气。将何敌之不克。而何功之不成。此所谓已形之患不足忧者也。至于未形之患。则有不可胜言者。姑即其显而易见者。为执事略陈之。
其一则吏治不廉而民生之日蹙也。夫天子所与共天下者民。所与共安天下之民者吏。未有吏不廉而民安者。未有民不安而天下能治者也。今天下之吏亦众矣。未闻有以安民为事者。而赋敛之横。刑罚之滥。朘民膏而殃民命者。天下皆是。此其患岂小故哉。今亦未暇剔举其獘。而第推其本而论之。国家牧民之吏。虽取之不一其途。而由科举者恒居其半。彼固尝诵诗书称仁义。未必皆蜂虿蛇蝎之性也。其所以丧其良心者。盖亦有故矣。其始取之也以记诵词章。而不必有德行道艺之实。其职之也以科条律令。而不必有慈祥仁爱之施。其课之也以钱谷刑名。而不必有抚字教化之效。是固已失出治安民之本矣。况夫科目之外又杂以捐纳之途。是驱之使责偿于民。而肆其贪婪之志也。法律之外又加以条例之烦。是借之使挟以为奸。而制其死生之命也。考成之外又责以苞苴之施。是教之使敛怨于下。而快其溪壑之欲也。是以才者既尽其所欲为。而不顾斯民之疾苦。不才者又茫然不省。一听猾吏之所为。而因以便其私计。至于时势之趋既定。即贤者亦转移其中而不复有所顾惜。况贪残之吏出乎其性者哉。 国家设官分职。本以为民。而任事者。匪惟不恤。又从而鱼肉之。使斯民之性命膏血。日呼号宛转于豺狼之吻而莫之救以死。斯亦极人世伤心之故矣。又有甚者。府史胥徒之属。不名一艺。而坐食于州县之间者以千计。而各家之中。不耕织而享鲜美者不下万焉。乡里小民。偶有睚之故。相与把持愚弄。不破其家不止。则夫玩法舞文罗织无辜之苦。其尚可问也哉。夫以数十里弹丸之邑。主以豺狼之吏。而又纵百千鹰犬。螳捕而蚕食之。卒使毒归闾里。怨归 朝廷。彼独从容其间。尽饱其欲以去。而 朝廷曾莫之问。其所以为胥吏计则得矣。一旦民穷怨起。仇报相寻。不审其祸独胥吏当之乎。抑亦有国家者实承之也。借曰不然。则去岁荆之举。其亦近事之可鉴者矣。
其一则贿赂公行而官箴之日败也。 国家立法。廉能者有超擢之典。贪污者有降罚之科。宜亦足以励清介之操。禁贪惏之暴矣。而侵蟊之风。展转滋甚者。贿赂之道行故也。夫监司之任。师长百僚。惟能杜绝交私。禁却献纳。是故赏行而知劝。罚行而知惧。今既受其馈遗之私。而复治以贪赃之法。既非恕道。岂服人心。况夫己与之私。即不得问以曲直。既受其贿。亦何能考彼忠邪。是故立法以兴廉。而廉者不必兴。设律以去贪。而贪者不必去。举错既乖。贤愚斯混。欲求济治。讵可得乎。且夫黜陟者。朝廷之大典也。刑赏者。国家之大权也。今之大吏。以苞苴之多寡。为课绩之重轻。而黜陟之典乱。今之小吏。以货贿之盈虚。决讼事之曲直。而刑赏之权乖。黜陟乱。则国何以治。刑赏乖。则民何所措。自古迄今。未有官由赂得。政以贿成。而国犹不乱者也。又况利之与名。惟乐道者不以累其心。其余则固天下所奔走也。是故有国家者。揆诸恒情。立为中制。养以利禄。树厥廉耻之防。宠以荣名。励乃清白之志。所以驭中材而偕之大道。权公义以尽彼私情。此制或乖。人将何劝。今州县之中。稍有洁己自好者。不惟白首下僚。无望夫官阶之转。而参劾且随之。而贪污者流。既以肥身家。乐妻子。而升擢之荣。岁且数至。彼此相形。利害悬绝。彼廉吏者。名既无成。利亦弗就。而独舍天下之所甚利。犯当世之所甚忌。此岂其情也哉。宜乎竞通私贿。煽起贪风。虽或负初心。亏素守。然犹每顾而不悔者也。夫贿道之开。必有其渐。官箴之败。必有其原。未有却金焚璧之风肃于内。而廉隅之节不励者。未有受赇纳赂之风煽于上。而侵渔之害不萌者。今之监司。是居庶官寮寀之长。而膺封疆屏藩之任者也。而乃招权纳贿如此。得毋台阁之间。有诛求之及。风宪之首。有宠赂之私乎。今之台阁长官。是皆极天下贤智之选。而任股肱耳目之寄者也。而或罔上行私如此。得毋禄俸之薄。不足以养廉。用度之侈。不足以济欲乎。不然。则是欺天罔人。亏良丧耻。蠹国家而戕本根者也。剔獘不穷其源。而惟末流之是亟。斯亦谬矣。杜患不于其渐。及其既甚而后图之。又岂有济也哉。决天下廉耻之防。而竭天下脂膏之奉。害将何极。怨岂在明。此而不图。后必有受其祸者矣。
其一则风俗益坏而人心之日偷也。夫世运之盛衰在风俗。而风俗之浇由政教。政教不行。而欲期风俗之美。此必不可得之事也。行政教而厚风俗。非有司者责乎。今民之俗。耻俭朴而竞奢靡。轻礼义而嗜货财。薄忠信而尚谲诈。而有司莫之问者。以考成所重。不系此也。是以风俗之漓。日趋日下。竞奢靡者。至于犯名分。蔑礼法。而尊卑上下之等乱。嗜货财者。至于乖伦理。疏恩义。而父子兄弟之情薄。尚谲诈者。至于奸法纪。乱刑章。而寇贼奸宄之事作。一切败礼乱常之事。听民之自为之。而有司皆莫之问。及陷夫罪。然后从而刑之。彼蚩蚩者。方不自知其何以至此。是岂足以服其心哉。故夫浇俗之成。是亦有司者之过。而非彼民之罪也。未尝导之。安知俭朴之可贵。未尝教之。安知礼义之可乐。未尝劝之。安知忠信之可尚。彼方蚩蚩然竞奢靡。嗜货财。尚谲诈。日自陷于刑戮。而不知其非。彼有司者。乃不自咎其教化之不至。而一切绳之以法。法也者。是奸吏猾胥之所资以出入者也。民之黠者。既巧为规避。而非法律所得制。富者又得以献纳鬻免。虽罹禁网而不刑。是以法之所及。止于愚鲁贫民。而豪猾者流。日寝馈于法禁之中。而常逍遥于文网之外。于是法律之施。不惟不足以整齐夫风俗。又且驱天下之风俗而益败坏之。此世道人心所以日漓日偷而至不可问也。且夫教化之弛。既无以立其本。刑罚之敝。又不足以齐其末。而士习之邪正。则亦风俗所由系也。今天下之士。靡然不知名节行检之可贵。而惟浮薄熟奔竞之为务。甚或乡人所不为者。彼顾腼然为之。不以自愧。盖自其修于家者。久已无复礼义廉耻之防。况望其施诸政事。以成天下之风俗哉。彼民之见之。以为是 国家所取以为矜式者。而犹如此。是倡之也。天下斯化之矣。夫以天下之大。兆民之众。智愚贤否之不齐。风土人情之各异。无教以先之。法以董之。士行以率之。而欲望人心之正。风俗之醇。虽尧舜不能也。风俗之既浇。人心之既坏。而欲幸天下之久安而长治。岂可得哉。然则正风俗以厚人心。实为救时之亟务。而兴教化以端士习。则又救獘之要图也。置此不讲。而欲恃区区之法以齐之。吾恐分崩离析之祸。不可胜救。而凋敝之极。且有为世运之忧者矣。
其一则财用日匮而民业之日荒也。 国家休养生息之日久矣。未尝有甚凶极歉之年。而民食常苦于不足。民用恒忧其不给者。贪残之吏。以朘削困之。而奢侈之民。以妄用耗之也。夫吏治之贪。由于廉隅之不饬。而黜陟赏罚。无纲纪以肃其源。民俗之侈。由于礼让之不兴。而冠昏丧祭。无经制以齐其等。斯二者固皆民穷财匮之所由。而其獘有不止此者。则生财之源未裕也。盖天下大利。必归稼穑。四民之中。必使农居其三。而士工商居其一。然后民生厚而财用足。是以圣王之制。贵粟而重农。贱商贾而抑末作。所以教民崇本务而尚勤俭也。今民之俗。以商贾为荣。以服田为耻。惟其至愚无知者。乃安耕凿而不变。其稍黠者。即相与舍耒耜而操铢算。龙断盘剥。以坐困于天下。盖自城邑都会而外。杂出于乡闾里巷之间。与民舍等。夫岂非伤农之蠹哉。夫农家者流。终岁勤苦。犯霜露。胼手足。未尝有一日之逸。而恒不得一饱。而商贾之家。安坐饱食。制其物产盈虚之权。而坐收数倍之利。此啬夫田父之所辍耰而叹也。人情谁以其所苦。易其所乐者。惟于利之所在。则相与安之。日习勤苦而不辞。今去稼穑之苦。就商贾之乐。而利之所入。又且倍之。其何惮而不为此。是故民皆舍本而逐末。逐末之獘。嗜利而无耻。舍本之獘。废其业而不治。旷厥土而不耕。如是而欲期财用之足。是犹塞其源。而冀末流之盛也。斯亦必穷之道矣。夫天地之生财有限。而生民之费用无穷。以有限之财。供无穷之用。而又有贪吏以困之。奢俗以耗之。集天下游惰之徒。聚而食焉。斯亦病矣。而民业之不勤。地利之不尽。又复如此其穷也。岂不甚哉。且夫天下之民。既以困穷而失业矣。乃窃闻国用。亦有未必足者。 国家承平数百年矣。赖 天子仁俭。无土木神仙之好。天下治平。无饥馑兵革之患。岁计所出。自禄赐军食河工而外。无他费也。而未尝有三年之蓄。是可不求其故乎。夫必有食不赀之獘。而后仓之积虚。夫必有奢用无节之獘。而后府库之贮竭。不然。是将致粟红贯朽之庥。而何阙乏之足虞也。今海氛之起。特小故耳。而已皇皇焉怀不足之忧。不幸而天下之变。又有大于此者。不审 国家亦有以待之乎。果有以待之。则虑者之过。其不然。安可不早为之所也。若必安坐以受其獘。吾恐天幸有不可长恃者矣。
其一则盗贼横行而奸民之日众也。自古盗贼之患。多蓄于宴安无事之日。而发于天下多故之时。惟其蓄而未发。以为无事而不足畏。是以其发也。恒至于溃乱而不可救。然则弭盗之术无他。亦惟治于未形之时而已。今天下僻远之邑。绿林深密之地。盗贼聚而据焉。大者以千计。小者亦以百计。造栅置寨。屠狗椎牛。昼则饮于市肆。赌博叫嚣。夜则劫掠于乡村。纵横骚扰。而乡里莫之敢发。州县莫之敢问。隶卒莫之敢撄者。诚畏其势而无可如何也。夫 国家治盗之法亦严矣。然令行而禁不止者。其獘有二。一则纵贼以为利。一则讳盗以为功。今穿窬小贼。毒流乡里。惟强有力者。乃能自捕而解之县。县得民之资而后系之。旋纳盗之贿而又出之。是故盗以囹圄为逆旅。而吏视盗贼犹客商。此所谓纵贼以为利之獘也。至其大者。则又修好于乡里之民。以固其巢穴。缔交于豪强之吏。以广其羽翼。而势焰既张。有司者熟视而莫敢发。苟发而不能捕。捕而不能获。则参罚且随其后。今一讳之。苟不至于劫财害命。则固可以幸旦夕之安。而不病于考成之法。此所谓讳盗以为功之獘也。夫盗之初。固吾民耳。其所以捐父母。冒廉耻。干法禁者。非其性然也。教化之不至。饥寒之不恤。游惰之不禁。是以陷于盗而不免。今舍其教而治以法。而法之獘又复如此。亦何怪其然也哉。抑又闻之。天下奸宄之徒。倡左道以惑众。谓数年之后。大劫且至。惟斋佛可免。自其说行。而从其教者天下。其徒独行千里。不赍斗粮。随所至倾资产赠行。或并携其眷属以去。踪迹诡秘。莫可究诘。有死者。相与欢然庆幸。以谓免劫而升天。盖其怪诞类如此。非所谓大惑者哉。世教之不明。天下不知礼义之可乐。乃使奸宄之徒。乘其间隙。挟邪说以诳愚俗。是可叹已。人情谁弗好货财。私妻子。重死生。乐乡里者。惟其如此。是以服吾教而奉吾法。今皆不然。是固爵赏之所不能劝。而鈇钺之所不能惧也。夫有作奸之势。而无畏祸之心。使其为患。岂不较盗贼而益烈哉。且夫天下之患。莫大于有祸乱之实而莫着其形。有溃裂之忧而莫测其所从起。彼异族寇边之患。是一方而止耳。强藩割据之患。是一国而止耳。其为患有形。故得以预为之备。其发难有方。故得以专致其力。若夫一患未形。已成蔓延之势。一方未靖。遽增瓦解之忧。则是欲为备而苦于难周。欲致力而迷于所向也。是亦拱手以听其乱而已矣。今天下盗贼之势。如此其横也。奸宄之徒。如此其无忌也。其罗布环伺以待天下之衅。非一日矣。幸而未至于乱者。特无可借之资耳。不幸一有水旱螟蝗之灾。彼乃因饥寒无知之民。投袂而起。虽有智者。岂能善其后哉。黄巾赤眉之属。攘臂一呼。而应之者数十万。汉隋元明之世。遂以是亡其国。呜呼。是可为寒心者矣。
凡兹数者。皆方今隐微深痼之病。盖法之与时二者皆獘。而时又甚焉者也。然欲谋所以更新之。则非可以责旦夕之效。而治之不得其绪。行之不得其人。则亦未可骤而议也。往者尝怪天下獘窦百出。何无以上达 天听者。间窃听于下风。则言事者。亦或略及其一二。而 圣主固已降严切之旨。下戒饬之诏矣。然天下之獘如故。 诏旨之所颁。郡邑玩之。功令之所布。胥吏挠之。上所以求之者尽其实。而下所以应之者具其文。然后知天下之獘。所以日积日重而不返。盖未有不由于此者也。今夫人之一身。必使其气血脉络。日周流贯注于四支百骸之中。然后举止动作惟其志。苟或有所抑塞郁滞。则其病必至于痿痹而不振。良医者投以疏通之方。决其壅滞之患。而后血脉行焉。夫圣王之治天下。亦犹是而已矣。是故天子者。元首之尊也。宰辅者。股肱之任也。有司百执事者。手足指臂之寄也。今以郡邑之地。而 天子之威令不行焉。是不亦痿痹而不振者乎。然则今日之病。苟非大有以决其壅蔽之患。而投以疏通之方。则天下之事。吾未见其可为也。如或以为不然。则请以一事明之。往岁洋烟之禁初下。 诏旨严切。有犯此者。大则诛辟。小则流配。不三数日而决遣已定。盖 国家立法之严。大吏奉法之亟。未有捷于此者。然当时吏目胥役之徒。边远偏僻之邑。肆然犯禁。莫敢过而问焉。不数日而法禁渐弛。纠察渐惰。则城市都会之间。盖已有之。半年之后。上下相忘。而价值且廉于旧。若不知此之为禁者。则夫 国家政令之不行。与其它良法美意之不究施于下。亦可见矣。夫奉法不得其人。则虽有尧舜汤武之君。皋夔伊傅之相。相与经制于上。三令五申而吏莫之省。亦何由行于州县。及于百姓。而致风动之休。时雍之盛哉。况今时獘之积于下者。不必尽闻于上。其闻于上者。必皆再四详慎。不甚关于忌讳。然后敢入告焉。公卿大臣。又必再三审处。不甚戾于成法。然后勉而行焉。则夫獘所及除之端。盖无几耳。而禁令之不行。抑又如此。则是天下之獘终无厘革之日。而 天子之惠终无流布之时也。夫事经营于君相之庭。而破坏于郡邑之吏。至以天子之威。欲革一区之獘而不可得。岂非积玩之极焉者哉。然则今日所陈数端者。纵执事不以为过。而告之言路。言路不以为妄。而闻诸 天子。天子不以为不然。而定其规制。下之监司。亦不能冀其有纤毫之益也。有治人。无治法。斯固古今之通患。然未有若今日之甚者。时獘之极乃至于此。是可为长太息矣。
抑愚之私忧过计。又有亟于此者。方军需孔亟之际。正国用不足之时。窃意经费浩繁。度支窘迫。而任事者。闇于远虑。或有以加赋之策进者。虽以 圣主爱养元元之意。至殷且挚。决必不忍出此。独虑亟功近利之臣。偶际时艰。藉邀 主眷。倡为权宜之计。行此苟且之谋。或谓民富且饶。不妨增益。或谓军还即罢。不久施行。苟 圣主一听其言。将天下立受其祸。事之可忧。莫此为尤。而任事者不知虑此。则未知斯民困苦之状故也。今亦未论其它。而第就赋税之一端言之。 国家之取于民者。初不必其甚重。而斯民困于催科之苦。恒不得一日以安其生。其故何哉。盖天下暴吏之横亦甚矣。额外之诛求。倍于正赋。限前之敲扑。等于后期。而其它陋规杂派之獘。又有不可胜穷者。 国家定赋。以三等为差。其意以足民也。今则公赋未增。而私输已倍矣。每岁开征。以两季为限。其意以便民也。今则农功未艾。而吏呼已亟矣。本足民也。而乃为厉民之政。本便民也。而反成虐民之具。如是而民安有不困者乎。然此犹其有业之可征者也。其甚者。产已去而税犹存。丁已亡而役未免。或以累年积欠。取之一朝。或以绝户逃丁。摊之乡里。老弱既转沟壑。壮者日见流亡。民怨已极。而长吏不闻。役扰益横。而有司不省。若斯之苦。岂有穷哉。然此犹其有欠之可追者也。其又甚者。本无丝毫之欠。横罹垫赔之辜。赋既出于无名。罪乃加于非分。已困者幸免桎梏。无辜者代系桁杨。一室负租。四邻获祸。甚者又不必其里居之近。宗族之同。但与欠税之家。偶同姓氏。而胥役者。即已系诸缧绁。加以鞭扑。号以冤而吏不恤。诉诸郡而官不问。盖一岁之中。斯民罹无妄之灾。遭破家之惨者。不可胜计。乡里士民。稍有衣食之业者。至于动免相戒。不敢过城邑。游都市。则其穷困颠连憔悴无聊之苦。亦岂仁人君子之所忍闻者哉。 国家幸无聚敛之烦。闾阎幸免凶荒之患。而斯民之困于暴吏者。已至于此。今或不此之恤。而又加以增赋之扰。彼民之生。奈之何其不穷且死也。然彼计臣之以此策进者则有说矣。曰。厉其法禁。以绝侵欺之端。缓其限期。以免追呼之苦。斯二说者。听其言则诚美矣。然以施诸用则未见其益也。盖今之所以病乎此者。非法禁之不严。虽严而吏不之避也。非期限之不宽。虽宽而吏莫之从也。夫所谓禁虽严而吏不之避。限虽宽而吏莫之从者。何哉。大抵奸吏之舞法也。不避其实而避其文。有司之奉公也。不从其令而从其意。避其文。是以虽犯重科而无可指之罪。从其意。是以虽违规制而有可纪之功。今 国家立法。吏有重征至一两以上者。其罪斩。可谓严矣。然额外之诛求。至倍正赋。未闻有以暴敛抵刑者。而巧取者竞称能吏。是亦避其文而已耳。 国家定限。夏税止六月。秋税止十二月。可谓宽矣。然限前之敲扑。至等后期。未闻有以严亟获罪者。而先输者举获上考。是亦从其意而已耳。举天下相遁于法律之外而袭其文。尽捐其科条之余而行其意。既无罪之可名。又有功之可录。则夫禁防文告之设。又岂有益也哉。
况夫 国家既有增赋之举。是不得不以聚敛为重矣。大吏既承催科之旨。是不得不以亟疾为心矣。如是。则必以税额之盈虚课功罪。以征输之先后较拙优。而黜陟赏罚之施。固已在此而不在彼矣。顾犹沾沾然日令于众曰。苟有以聚敛脧民者罚无赦。苟有以亟疾殃民者罚无赦。其谁信之。而言事者。犹欲恃此以防其獘。其亦蔽于理矣。然则法禁虽严。而侵欺之端。决不能绝也。期限虽宽。而追呼之苦。决不能免也。 国家之风旨既严。郡县之趋承恐后。上司之绳责既峻。下吏之威暴愈促。彼贪残之吏。但计考成。以速升迁之望。岂复念彼民哉。正恐 国家之所增无几。而闾阎之被祸已烈。边塞之军资未足。而官司之贪橐已盈。外夷之烽燧未销。而海内之干戈已起。天下之势。方岌岌焉有厝火积薪之忧。今又张之风而助之焰。则前所陈数者之獘。有不一旦并发而速燎原之祸者哉。正使未遽至此。而天下之凋残困敝。亦已极矣。谋国是者。不为固本安民之计。乃益取四方之赤子而摧伤之。譬诸割肉以充饥。非不蹔饱。然肌体既残。则其毙也可立而待。岂不哀哉。且今日诚欲为财用计。则亦未必无策也。彼度支之蓄藏固虚矣。不有食之可省者乎。东南之飞挽固亟矣。不有浮费之可节者乎。夫诚减无益之食以供军。汰不节之用以恤民。民力既舒。邦本自固。苟深维 宗社之大计者。其必出于此矣。此之不务。而或彼之是图。此草茅末识之士。所扼腕而窃叹者也。伏维执事深维 国计。达诸言路。值计臣之言未入。而先以此坚 圣主之心。使谬说者不得行焉。且推察夫时獘之大者。而究其本源。图所以补救之道。以利天下。则天下之民。实被执事之赐。而 国家所以久安长治之道。亦将惟执事是赖。其功顾不伟欤。某草茅愚贱。学识阔疏。自顾谫劣。无用于世。以是安其愚分。不敢辄有意于天下之事。闲者窃听于道路之言。而深察夫时世之獘。有怵于中。不能自已。辄进其狂瞽之言于下执事。其详盖非笔札所能尽。至其大者。则又非草茅之所敢言也。临楮悚息。伏候裁察不宣。
上江苏巡抚李书同治二年
周腾虎
沪津接侍。饫奉训言。光明洞达之忱。悱恻缠绵之雅。圣贤豪杰。同此襟期。虎不自慎。致腾口说。乃荷阁下爱护保全。无微不至。闻者犹为感激。况身受者耶。区区之心。曷其有极。兹闻宠膺申命。巡抚三吴。禔履多绥。壮猷奏绩。挽狂澜于既倒。大振横流。靖浩劫于扶舆。长驱薄伐。位业履星云而上。功名与日月常新。引睇旌麾。莫名轩鼓。虎十二日黎明从吴淞口起舵。十六日辰初始抵皖省。上水重载。致此濡迟。谒见揆帅。始知尊营军火。先已附舟东下。稽缓之愆。曷胜歉仄。虎蒙知爱之雅。辗转思维。莫能报称。窃见君子之道。以尽言为忠。圣人之辞。以失人为耻。苟有一得。何敢默尔而息乎。用敢罄竭所知。陈于左右。庶几尘露之微。或增溟岱。惟执事裁择焉。用兵之道。权奇变化。智计为先。阁下于此时似宜蹈虚击瑕。或浦东各厅县。或嘉兴各郡县。择利而进。宜有大获。鄙意西兵击贼于东南。其西北必难兼顾。江苏局势。又以沿江县为形胜。即日上游水师东迈。似宜可从常州江阴常熟等县。深港。横击而入。苟将常州克复。与西兵夹击苏州。三吴可指日而定也。此时我师声威大壮。又得大援。胁从之民。无不延颈以望王师之至。其中魁杰。愿就招抚者必多。似宜开一面之网。许其自拔来归。革面革心。与之更始。出水火之民而席之。大德也。散党与以孤逆贼。大功也。名都大邑。唾手可得。不遭焚掠之惨。大利也。兵家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盖招抚解散。用之国威蹙损之时。则所患实多。用之我武维扬之日。则所收自远。因时制宜。想阁下自有权衡也。
上海兵勇日增。而犒赏西兵之资。尤为烦费。沪关区区一隅。天下目为利薮。而近日费用之繁。转输之广。商市日减。货物日分。苟不先事豫筹。殆必岌岌不可终日矣。富与强相倚。贫与弱相因。所求不给。捉襟见肘。上下不能号令。中外不能相信。瞻前顾后。左支右绌。则贫之患也。患贫之甚。必致事事废弛。乱源四起。故古之英君良。尤以足国为本计也。今欲拨乱灭贼。而不早求裕饷足用之方。恐终因饷乏而兵威且以之日绌也。近年上海无利不收。无奇不设。亦既详且尽矣。尚有何利孔。以待公之擘画乎。殆亦未易言也。虎在沪渎数月。尝与识务者熟筹。惟户捐之法。宜尚可行。大户责以数百金。中户数十金。小户十金。至数金。上海主客之户。何翅百万。家税户赋。百万宜可立致。古人有身则有庸。有家则有调。至丁银口率。亘古通行。本 朝地丁归亩。名一条鞭。究之农有倍征之累。士无优免之恩。而工商末业之民。反得优游事外。古人以户口繁甚为富。今以人民众多为忧。职是故也。今户捐之法。暗复丁银之旧。而远绍庸调之遗。众擎易举。量力输将。不至如指捐之责之一人一户。合于圣人均无贫之义。今日理财之道。似未有善于此者。晓帆方伯。久欲行之。虑吴绅之流寓者不悦而止。公诚毅然独断。排浮议而行之。不伤财。不害民。而可得巨款以应缓急。诚善政也。今日用银之广极矣。用之既广。收之有额。何能取给。故凡货币之道。实实虚虚。补不足。损有余。子母相权。大小相扶。而国用常足。汉唐事简用约。故取之钱帛而已足。至宋而事益繁。用益费。故不能不变而用钞。夫钞与银一也。上信用之。民甚便也。南宋之费最广。而其岁入亦最饶。则用钞之故也。用钞之道要言不烦量所入。之数以为之制。多收少放。旋放旋收。常使民间钞有所渫。而不致于滞。信行既久。散布益多。则不竭之源矣。以上海关税厘金所入。终岁毋虑五百万金。准之为制。岁可造钞五百万。自后关税厘金。非钞不收。则钞必行而且广矣。钞行之后。再益五百万。一往一来。民间不乏。而所出亦裕。自此即须停止。祗准倒旧换新。盖所收五百万。即钞本也。一往一来。千万不为多也。再益之则滞矣。则无所用矣。通此意以权之。一实一虚。则骤益五百万金也。何求而不得乎。何事不可为乎。二者既行。帑藏必裕。再酌拨轮船。运送淮盐。以收江广之利。即以之分饷上游诸军。是亦足饷之一道也。
夫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类非俗士小夫所能与闻者也。平世求士。尚庸谨。取捷给。足供颐气奔走而已。其獘遂至乡愿鄙夫接踵而至。色庄貌恭以炫其行。揣摩逢合以要其终。人材大坏大抵由此。圣人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盖狂狷之流。任真而动。率性而行。直道常存。无所矫饰。即有不足。一望可知。非若刺之无刺。非之无非。同流合污。若乡愿之难测也。夫小人之行。必依阿淟涊。君子之性。多磊落光明。阴阳邪正之分。若泾渭之不相混淆也。在上之人惟慷慨敢言。刚直任事之人。是求邪曲屏。而人材自振矣。善用人者常爱人。而觉无弃材。一官一曲。各有所宜。故尤贵于器使也。江浙之人。大抵巧伪文谨者多。实心任事者少。识见远大。达于事理者。则旷世罕觏矣。今公当此重任。矫矫然思大奋乎流俗。当急求辅佐之人。内之参谋帷幄。密勿枢机。外之晓畅人情。甄综烦剧。资言语以应对。用果敢以折冲。立贤无方。其途实广。取其大而略其小。舍其短而用其长。士气大伸。人材必奋。昔者揆帅曾问虎曰。何以楚南北上游渐次肃清。而江浙祸败至此。虎对曰。此易识也。楚南士气伸。而江浙士气困塞也。楚南有一才士。交相推举。亘相引荐。上有好贤之大臣。下无娼嫉之丑行。人才毕达。野无遗贤。相劝以学业。相勉以功名。士习民风。方且蒸蒸日上。岂但无兵祸也。士气既伸。人材竞进。拨乱而返之治。固宜也。江浙近年以来。寡廉鲜耻。惟利是趋。以儒为诟病。幸人之灾。乐人之败。或有一二豪杰。必为造作蜚语。毁其成名。抉摘其小疵。吹求其微慝。排摈倾轧。好闻人非。好胜好争。积为戾气。阴惨乖悖。实与寇祸相寻。受劫最深。良由于此。可为深痛也。伏惟明公识度宏远。灼知致治之本。首在人才。尤望吐哺握发。招徕骏雄。易事难说。澄清流品。意旨所在。闻者振兴。再以好善尚贤之道。风示士夫。俾知人才之可贵。一变其尚势利贱实用之陋习。三吴人材渊薮。何患不民风丕变耶。吴中兵燹之后。科举久废不行。鄙意似当变通办理。现通泰两州。尚安堵无恙。学使者驻节于彼。似可令江南士子就之校试。仿拔贡之例。一县多取数人。由督抚覆试。贡之礼部。与举人一体会试。似亦激劝拔擢之方也。今登进之涂。或以武功。或以保举。或以捐输。而陋巷寒畯。皓首穷经。永无问津之事。是亦足伤天地之和。孤志士之心矣。可不亟亟求其得所哉。
江南吏治之坏。皆由忽视地方。不求良吏所致。夫县令乃政事民风之本。苟得其人。可以保民。可以足赋。可以却敌。可以移风易俗。可以兴起人材。不得其人。无不堕坏。乃自军兴以来。督抚大吏。绝无为地方择吏者。所亟亟者。惟催科报解之末。祗以腴瘠为赏罚之用。所以吏治日坏。坚城连溃。其中亦无一矫矫者。上不之求。斯下莫之应。理必然也。今当为地方求循吏。即于吏治求人才。盖百里虽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果有人才。必善其事以觇学养。至切也。以资阅历。至近也。以责事功。至实也。不此之求。而徒索之奔走捷给之中。差遣烦之地。适以开夤缘钻刺之门。谬矣。历观前代以迄于我 朝。名臣人物。多由县令。若能慎选其人。假以便宜。责其职守。吏治必可一新。人才当亦顿起矣。夫今日之封疆。烦难极矣。而江苏为尤甚。然其大者。不过交涉理财用人察吏数大端。得其道而理之。即千端万绪。未尝不可纲举而目张也。昨日火轮船来。知青浦宁波均为西兵克复。彼以好来。自当力酬其德。平心处之。自有至当不易之则。宁郡去浙抚甚远。急须委人去守。此时似祗可暂隶江苏。以便就近料理。阁下不分畛域。轸念大局。想巳妥为布置矣。然安辑一方。此才良非易易。傥得而复失。岂不取笑启侮乎。是亦所当慎也。又闻西兵每破一城。恒俘掠其子女。离散人民之家室。此事最当与之婉商。国以民为本。我 朝天覆地载。爱民至深。此时亟亟用兵。亦惟以救民为事。逆贼既殛。便当吊死问生。保如赤子。阁下存心恺悌。定必有安措之方。再不可复令彼族恣其吞噬也。二次轮船回沪。虎拟偕返与洋商一订章程。届时谨当趋聆钧诲。蠡管所及。拉杂妄陈。不胜悚惶待罪之至。
五品卿衔刑部主事象州郑君传
陈澧
象州郑君。字献甫。其名避 文宗旧讳。以字行。别字小谷。祖父皆力田读书为诸生。君年十五入州学。后十年拔贡。中举人。又十年中进士。以主事用。分刑部。请假归。丁父母忧。遂不出。掌教诸书院。道光三十年。广西贼起。掠象州。欲杀君。旋舍之。其后复遇贼于途。劫其衣装。并失所著书。咸丰七年。君在桂林省城。贼攻城急。君走平乐。走封川。皆有贼。遂走广州省城。是年夷寇入城。君走仁化。转徙东莞。十年夷事定。复至省城。总督劳公崇光故与君交好。延君掌教书院。未几辞归。广东官吏以君为总督上客。馈赆丰厚。君皆不受。至桂林。复掌教书院。广东巡抚郭公嵩焘奏君学深养邃。通达治体。请饬赴广东差遣委用。君上书广西巡抚张公凯嵩。以年老求奏免。张公复奏君品高守正。足励风俗。请 赐五品卿衔。君为书力辞。而疏已上。得 旨如所请。君具五品冠服。望 阙谢 恩毕。箧而藏之。象州乱后。民失田契。官失粮册。讼狱繁兴。君请于官。命民呈田数粮数总算。符旧额而止。乡人服君忠信。无欺伪者。于是官给印照。讼狱遂息。君天资高朗。耿介豪逸。发言行事。纯任自然。谈笑讥贬无所避。生平无嗜好。惟好书。终日不释卷。博览强记。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皆有评点。尤熟诸史。为文章。贯串古今。直抒所见。绝去修饰。所著法论曰。开创之世。所以治于承平之世者。其法简而易行也。承平之世。议法者好以一己之私心。度万事之私獘。法未行而豫设一法以待之。法既行而又增一法以制之。法或穷而又创数法以救之。问之民不能悉也。付之官不能记也。惟积为尘牍。以供狡猾老吏。上愚官而下剥民。同一事也。一人贿吏。吏曰法可。一人不贿吏。吏曰法不可。如是则吏之权且在宰相上。其储材议曰。以科举取士。以资格用人。以簿书考吏。谓天下万事皆有一定之例。但得其似人者。即足以办矣。士无论有学无学。皆可干名。人无论有才无才。皆可当官。天下知其然也。侥幸于名。奔竞于利。游士满世。滥官满朝。夫豪杰之才不可骤而得。气节之士则可预而养也。救时之术不可强而为。经世之学则可勉而通也。天下之人才。不在于上。则必伏于下。不出于正。则且入于邪。如今之法不足以得天下之大才。且足以坏天下之小才也。其士策曰。农商百工之事。士不暇为。公卿大夫之事。士又未得为。然其所以仰事俯畜者。犹夫人也。籍之以空名。收之以定额。而听其纷纷自谋营求多。则廉耻丧矣。故天下愈多士。天下愈少士。愚谓今之三场。当分为一初场二覆试。皆以尽一日为限。初场试以制艺二篇。其无文理无文法者去之。则千人可去三四百人。次场试策二道。一问经。一问史。其不知注疏不知事实者去之。则千人可去六七百人。后场试以诗赋各一首。其格不谐词不当者去之。则不过留数十人而止。州县以此试。而上其籍于都会。都会以此试。而定其数归于学。余仍为民。如是者三年。都会以此试。而上其名于礼部。礼部以此试。而第其等授之以官。余仍归学。罢去举人之目。其在学者咸有饩。而不材者黜为民。则养之不苦其多。中第者皆有官。而不能者归之学。则禄之不患其滥。较之听其纷纷自谋者何如哉。
其学宫议曰。今之学宫。乃古之所谓孔子庙。今之书院。乃古之所谓学宫也。今之国子监生天下。皆由纳粟而入。发名成业。固有终身未至者。其余乡学。但有孔子庙耳。非学宫也。其教职但作奉祠官耳。非学师也。学师之名。其殆主书院者尸之乎。昔潮州学。为之师者赵德也。慈溪学。为之师者杜醇也。岂尝命于吏部哉。今以古之祠官为学师。而以古之学师为山长。名不正则实愈乖。但掌名籍。营糗脯。而不知教学为何事。其山长虽有师有弟子。有堂有斋。亦各缘膏火而来。天下事之觚不觚者。可胜叹哉。其权论曰。大吏所以侵州县之权者。恐官病民也。而不知大吏侵州县之权。则民又轻官。官病民。有上司之刺察。有下民之控告。知则去之而已。民而轻官。则风俗大坏。虽有贤守令。亦困于积习。其獘必至决裂而不可救。故欲伸大吏之权。莫如莫侵州县之权。其治盗说曰。重州县之权而授以兵。留州县之赋而饶以财。宽州县之课而责以效。盗之初起。令能急治。何至有聚千万人而横行者。惟州县不能治盗。而不使有余财。而又处分太重。彼苦于缉捕之难。则纵舍讳饰以避考成。至县以盗报而县破矣。郡以盗报而郡破矣。其积而至于不能平。无足怪也。其练民练勇议曰。招勇为兵。则散勇为盗。其变速而祸小。练民为兵。则教民为盗其变迟而祸大。汉光武治盗。谓执弓矢者始为盗。执鉏者皆良民。龚遂之治民。亦教以卖剑买牛卖刀买犊。今执鉏者反令执弓矢。买牛犊者反令买刀剑。驯至团练强而官无权。彼习于攻战之艺。狃于杀伐之事。官兵至。则以团之旗往而索官赏。客舟至。则以盗之旗往而劫客资。故曰教民为盗也。盗之数有尽。而民之数无穷。民变为盗。此所谓变迟而祸大也。君学识博通。而遇乱祸。故其言痛切如此。尤不喜近之为文者。其言曰。道无所谓统也。道有统。其始于明人所辑宋五子书乎。文无所谓派也。文有派。其始于明人所选唐宋八家文乎。自道之统立。文之派别。遂若先秦以来之贤人君子。东汉以来之鸿篇巨制。皆可置之不论。夫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而成一代之文体。文体不同。而精采皆同。若具一孔之见。勒一途之归。则陈陈相因而已。然则宋五子不足宗。八家文不足法乎。曰否。知贤人不止五子。则何病乎宗五子。知古文不止八家。则何病乎法八家。余恶夫徒知有五子八家者耳。而况问以五子书八家文而亦未全寓目也。凡所著文集六卷。诗集八卷。家记四卷。家藏书目解题四卷。愚一录若干卷。愚一录者。说经之书。先被贼劫去。晚年追忆而为之者也。同治十一年十月。卒于桂林省城榕湖书院。年七十二。遗命子潠葬于先茔之次。不择地。不择日。广西官吏朋友门下士。相与绘像祀之。陈澧曰。 国朝二百余年。儒林文苑之彦。迭出海内。及风气既衰。而郑君特起于广西。学行皆高。可谓豪杰之士矣。君在广州。与澧交最笃。君殁。君之子乞为传。君好读后汉书。后汉书言王符耿介不同于俗。志意蕴愤。着潜夫论。足以观见风政。仲长统论说古今。发愤叹息。因着昌言。其书有益政者。故其传载之。余拟此二人之传以传君。其可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