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气
-
【纲】仲景曰。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目】徐彬曰。首条。言君火虚极。肾邪微动。亦将凌心而发奔豚也。谓汗乃心液。发汗后则虚可知。使非因汗时余邪侵肾。何至脐下悸。至于悸而肾邪动矣。故知欲作奔豚。乃以茯苓合桂、甘专伐肾邪。单加大枣以安胃。似不复大顾表邪。谓发汗后表邪已少。且但欲作。则其力尚微。故渗其湿。培其土。而阴气自衰。用甘澜水助其急下之势也。次条。
乃言太阳余邪未尽而加奔豚。兼又起核者。宜内外两治之法也。谓太阳病发汗矣。又复烧针令汗。
以太阳之邪未尽故也。奈烧针则惊。发其奔豚之气。所以气从少腹上至心。于是治其余邪。攻其冲气。治之甚易。乃又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则兼治为难。故以桂枝汤主太阳之邪。加桂以伐奔豚之气。而赤核则另灸以从外治之法。庶为两得耳。所以然者。以无腹痛。及往来寒热。则病专在太阳故也。
鳌按。此三条。亦动气之属也。首条脐下悸。乃肾水乘火而上克。曰欲作者。言犹未发也。当预治之。二条。乃阳气不舒。阴气反胜。寒邪凝聚。发为赤核。是奔豚之兆。从小腹冲心。是奔豚之象。总之。脐下悸。是水邪欲乘虚而犯心。故君伏苓以正之。奔豚自不发。小腹气冲。是木邪挟客气以凌心。故汤中加桂以平木。而奔豚自除。一在里而未发。一在表而已发。所以治各不同也。三条。胃中以下而空虚。邪之客上焦者。必不因下而除。故客气动于膈也。
【纲】仲景曰。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目】许叔微曰。动气筑筑然跳动于腹者是也。病患先有五积在腹中。或腹上下左右。复因伤寒。新邪与旧邪相搏而痛。筑筑然跳动。名曰动气。大概虚者。理中汤去术加桂。热者。柴胡桂枝汤。
李 曰。五积中。惟脐下奔豚冲心最急。桂枝汤加桂一倍自效。
成无己曰。伤寒动气。何以明之。动气者。为筑然动于腹中者是矣。脏气不治。随脏所主。发泄于脐之四旁。动跳筑筑然也。难经曰。肝内症。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内症。脐上有动气。
按之牢若痛。肺内症。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内症。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是脏气不治。腹中气候发动也。动气应脏。是皆真气虚。虽有表里攻发之症。即不可攻下。且脾内症。当脐有动气。经特曰。脐之四旁动气。不可汗下。独不言脾候当脐有动气者。
以脾者中州。为胃以行津液。发汗吐下。犹先动脾。况脾家发动气者。讵可动之也。所以特不言之也。伤寒所以看外症为当者。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而得者。发汗吐下。务要审谛。举此动气。
类可知矣。
【纲】仲景曰。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目】李 曰。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不可不。宜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左。不可汗。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汗。必与建中汤。不可下。先宜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动气在上。不可汗。宜甘李根汤。不可下。宜竹叶石膏汤加减。动气在下。不可汗。先宜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不可下。宜甘草泻心汤治之也。
魏荔彤曰。成氏注。右肺左肝。上心下肾。四脏分属动气。引难经皆归之气虚。固然。然气虚曷有动气。又必在脐之左右上下何也。脐者。先天之气所存也。气实则充而固。气虚则摇而动。
如水在瓶中。满则摇之亦不动。虚则可以摇动而有声。推之肠鸣。亦可知其象义矣。气本一。又何属四脏乎。可见脐之气通乎脏腑。为先天之元。此气有不足。则按其部位。知所通之脏气必不治也。
不治即不至。不至即不足。无非气不能及之义。成注引难经云。按之牢。此非正气虚也。有邪居之也。何邪乎。寒邪也。气不足而阳虚。阴邪入而参之。参杂于其中也。愈见四脏气不至而不能开散。即知本部寇盗不靖。知其官吏之治无术也。虚而发汗。概在所禁。况有积耶。发汗则正气益虚。
阴邪伏者必起矣。居脐之左右上下者。皆各有变症。就动气之可按可验者。可以明其禁也。
此皆由元气虚而脏气弱。所以脐之四方有动气。已示端倪。不审明而误下。其变症与误汗。大同而小异。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