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00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某男,1981年生
    西医诊断与治疗:
    主诉:牙龈出血,鼻出血7个月(约2007年4月开始)
    病史: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可能装潢影响)出现鼻出血,继而出现牙龈出血,未加注意。20天前重感冒后出现血尿,查肝功ALT:51u/L,PLT:3x10^9/L。
    诊断:鼓楼医院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使用地塞米松20mg时,PLT:45x10^9/L,激素减量后PLT下降,目前使用地塞米松10mg时,PLT:23x10^9/L 。
    黄煌教授中医诊疗:
    2007/12/3
    形貌特征:瘦小,小头圆脸,头顶发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确诊20天,血小板2.3万。上腹胀,大便不实,舌苔白腻,脉沉,心率72次/分。
    处方 1. 制附片30g(先煎1小时) 干姜20g 党参20g 白术20g 生甘草10g 红枣20g 5帖
    2.一清胶囊 2# 3/日
    2007/12/8
    12/6查血小板8.7万。面色转红,有汗,已出院。心率78次/分。
    原方10帖。
    2007/12/18
    血小板11.9万。附子理中丸 10粒 3/日 15天,一清胶囊 2粒 3/日 15天。
    2009/10/24
    【前药(附子理中等)后改善明显,血小板升至12.8万。今年三月份感冒后,引发血小板骤降,激素后16万,停后骤降至4.1万,今查3.8万。西医建议脾切除。】今年7月脑出血,现血小板3.8万,全身皮肤紫癜,大便不成形,舌苔白腻,腹胀。脉搏114次/分。
    处方: 制大黄10g 黄连5g 黄芩20g 制附片30g(先煎1小时)干姜20g 党参20g白术20g 生甘草10g 红枣20g ,7帖
    2009/12/1
    脾切除术后20天。原方7帖。
    2009/12/14
    血小板上升至9.1万,紫癜稀发,色淡。脉120次/分。大便不困难。激素(甲强龙)已经减为7粒/日(原9粒/日)。舌暗红苔白腻苔心剥落,心率120。
    原方14帖。
    2010/1/4
    甲强龙减为4粒/日,血小板升至9.6万。近来有感冒。原方14帖。
    2010/1/19
    原方14帖。
    2010/2/1
    血小板升至18万。皮下紫癜消失。原方21帖。
    2010/2/22
    家人代诊。原方21帖。
    2010/3/8
    现在血小板23.8万。原方续服。
    a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病程漫长,出现太阴里虚寒证,黄师守方附子理中丸方,虽然症状有所反复,经历了手术,但目前情况尚属稳定
    b脾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器官,它的主要功能有4种。①造血。脾是胚胎阶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后成为淋巴器官。但在成体脾中仍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动物体严重缺血或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可以恢复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及血小板。②储血。脾是血液,尤其是血细胞的重要的储存库,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脾窦之中。当某些紧急状态(如急性大失血),脾会收缩将血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之中。③滤血。脾还是血液有效的过滤器官。血液中的细菌、异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及衰老的血细胞在流经脾脏时,被大量的巨噬细胞吞噬和消化。④免疫。脾有产生免疫反应的重要功能,血液中抗原在脾中可引起有力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边缘区是免疫反应启动的重要部位。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围动脉淋巴鞘明显的增大和免疫活性细胞输出的增多。体液免疫反应引起白髓淋巴小结和脾索中浆细胞的增多,同时在脾脏输出血液中抗体的浓度增加。与淋巴结比较,脾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更大,还存在有许多抗体依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在特异抗体存在下可实现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脾还能产生对免疫反应有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总之,脾脏的免疫功能在机体的淋巴器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淋巴细胞)。不同动物脾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异,如鸡的脾为四面体形,兔脾呈长条索状,人脾为扁椭圆形。脾的内部结构,如被膜和小梁中平滑肌的多少,白髓和红髓的比例,白髓淋巴小结的多少,脾窦的发达程度及红髓中鞘毛细管的多少等,不同动物也表现了很大的差异。如猫、牛脾被膜及小梁中平滑肌较多,人及兔则很少,猫脾常含有大量淋巴小结,鼠和兔则很少,脾窦在狗、兔及人均较发达,猫与鼠则不发达,鞘毛细血管以猪最为明显,而鼠与兔则无。在人类,约5%~10%正常人有副脾,一般较脾小,多位于脾门附近,有时以细索条或小梁与脾脏相联。少数人副脾离脾较远,位于胰和肝之下,卵巢或阴囊附近,也叫外脾。有的人还有双脾。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脾脏切除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紊乱,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促吞噬素(Tuftsin) Tuftsin是美国Tufts大学教授Najjara于197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四肽物质,目前已知脾脏是体内Tuftsin的唯一来源.Tuftsin作为一个参与免疫调节的体液因子,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激活多核白细胞、单核细胞、巨嗜细胞,提高他们的吞噬、游离及产生细胞毒的功能,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除此之外,脾脏还产生其他多种免疫因子,促进吞噬作用,清除体内外抗原,这是切脾后凶险感染综合征(OPSI)的原因所在,也是保脾手术的理论依据。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