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近代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也是西医进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西医强势挺进上海滩,对于海上中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志于挽救中医、革新中医的一大批中西医汇通派人士应运而生。陆渊雷先生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后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性人物,学术上力倡“中医科学化”,临床上强调实证,喜用仲景经方,每每挽救患者于危亡之间,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时人有“北方萧龙友,南方陆渊雷”之美谈。
    陆渊雷先生一生致力于沟通中西医,用其自己的话说就是:“余之治医也,主以汉师训诂,远西科学。读汉唐古书,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向之中西画若鸿沟者,窃不自量,辄欲糅合为一。故方术则中土,理法则远西。”陆渊雷对于西医的学习是非常刻苦的,从其临证医案的论述,及其著作《流行病须知》《生理补正》《病理补要》《诊断治疗》等就可见一斑。其次,陆渊雷并不仅仅停留在将西医的东西生搬硬套引用过来的初浅阶段,而是在结合学习日本汉方医对西医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科学化”学术思想。这是具有陆渊雷个人特色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也是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中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但由于陆渊雷先生去世较早,因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并未很好地整理出来。现存较为常见的陆氏著作是《伤寒论今释》与《金匮要略今释》两书,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刊行,现最新学苑出版社在2008年底和2009年初分别将两书再次校勘出版。另《陆氏论医集》也是陆渊雷的代表性医著集,民国时期曾有刊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未有新出版。至于陆渊雷先生发表在民国时期各中医药刊物上的论文,由于资料散佚不全,而且也没有大规模收集整理,因此人们也很难睹其真容。在收集整理资料和学习陆渊雷著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感作为近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西医汇通派代表性医家,陆渊雷颇具创见的学术思想和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实在不应该被我们这些中医后学们忘记。虽然陆渊雷先生的“中医科学化”观点,从产生之日起就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和诟病,但我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陆渊雷的“中医科学化”思想,虽然有割裂《内经》与《伤寒论》学术联系,不重视脉诊,对温病学说抨击过度等中医界内部的问题,但是这都不能掩盖陆渊雷先生在通过大量研究与临床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医科学化”这一学术思想的内在价值。而且陆渊雷为推动“中医科学化”所做的著书、办刊、办学等行为,在中医药备受打击时期很好地弘扬了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了对陆渊雷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更加深入地研究,我们多方查找与其相关的各类资料,在大量阅读陆氏原著,领悟陆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虽才智有限,但亦希望此书能有益于我们对陆渊雷先生和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研究,并且对我们当前中医临床工作能有所启油。
    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附陆渊雷大事年表)、陆渊雷学术思想撷萃、陆渊雷医论医话选辑、陆渊雷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中的闪光点。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做出的努力。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由于陆渊雷先生的医案整理与研讨以往相对较少,笔者希望读者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加强对其临床医案的研习和探讨,更好地把握陆渊雷学术思想的全貌。医案赏析部分中笔者在按语中加人了较多自己研习陆氏医案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是为了帮助读者们更好地阅读。为了尽量避免主观臆测,我们力争做到“心陆渊雷之心,法陆渊雷之法”,在医案的评析中笔者主要用陆渊雷自己在医案中对于辨证论治和病情分析的记载,并且通过适时引用陆氏在《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等著作中的原文,从而更好地探讨陆氏本人对于该病案理、法、方、药的实际考量。本书虽系编撰者焚膏继晷之作,然笔者学识浅陋,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仅希望能在读者们对陆氏的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诚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编 者
    二OO九年八月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