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
    丁宝宝
    初诊 先洞泄,转为痢,红白杂下。日三四行。神色饮食自若。脉不数,舌色淡。
    藿香9克,赤白芍各6克,陈皮6克,桔梗3克,枳实4.5克,干姜3克,淡芩3克,楂炭9克,炙草2.4克。
    【按】患者洞泄之后,赤白痢下,一般多属湿热证。湿热之邪侵入肠胃,气血阻滞,不通则痛,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郁滞于大肠,经络受损,故下痢赤白脓血。治则宜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本证一般多以芍药汤加减治疗。陆氏方中重用芍药,赤白芍并用,敛涩止利;配藿香清化暑湿;桔梗、枳实、陈皮导滞行气;黄芩清热化湿;干姜、楂炭温脾消食,毒去而痢自止;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和血调气,清热化湿之效。方中虽然与芍药汤原方相比,很多药不一样,但是其方意是大致相同的。
    李先生
    初诊 下痢近一年,虑是阿米白,然屡验非是。腹中脐旁及左,时硬痛。今日二三行,带冻,微似后重。当是大肠炎有脓者。舌淡白。
    归尾9克,枳实4.5克,干姜3克,赤白芍各9克,生芪12克,淡芩4.5克,桔梗6克,炙草3克,败酱9克,赤石脂12克(焠)。
    上药空腹服。
    【按】阿米白,即阿米巴痢疾。本案患者乃是久痢,患者腹痛里急后重,痢下带垮,舌淡白,当属虚寒痢。西医化验不是阿米巴痢疾,陆氏认为当是化脓性大肠炎。治当温补脾肾,收涩固脱。陆氏以当归、赤芍、白芍养血和血;赤石脂涩肠治痢;枳实、桔梗、黄芩、败酱草化痰祛浊,清热利湿,通导止痢;干姜、黄芪、炙甘草益气温脾止痢。诸药共奏和血通滞,温脾止痢之效。
    袁宝宝
    初诊 下痢二十许行。夜间身热高。脉不甚数,舌苔尚净。
    煨葛根9克,白头翁6克(酒洗),桔梗6克,淡芩6克,油当归9克,枳实6克,干姜3克(勿泡淡),赤芍9克,炙草3克,木香2.4克。
    【按】患儿年幼感邪以至下痢不止,身热高,当属疫毒痢。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经脉受损,故下痢较甚日下二十行;疫毒之气甚于湿热之邪,故腹痛里急后重较剧;毒盛于里,助热伤津,故壮热烦渴。治当清热凉血解毒。陆氏以白头翁汤加减治之,方中白头翁苦寒而入血分,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木香、当归、赤芍调气和血止痢,乃是下痢腹痛的常用药组;葛根、干姜、黄芩、炙甘草四味药,取法葛根芩连汤与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两者相合之意,去苦寒之黄连,畏其伤幼儿之中气;桔梗、枳实化痰祛浊,利湿止痢。诸药合效气血得调而下痢自止。
    周先生
    初诊 肠中阿米白未尽,又不慎于食,致泄泻。服对食灰,稍可。今舌质甚绛而苔白。脉弦。其不寐当亦是胃肠不健使然。
    川连1.5克,太子参9克,楂炭9克,淡芩6克,姜夏12克,陈皮6克,炒谷麦芽各9克,干姜2.4克(炒黑),炙草2.4克,防风4.5克,炒故纸9克。
    【按】食灰:即石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本草纲目》载其:“散血定痛,止水泻,”内服止泄痢。
    患者有阿米巴痢疾,又有食积泻痢。陆氏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味治之,方中干姜、太子参辛甘补正气,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止痢;再加半夏、陈皮、炙甘草化痰健脾止痢;防风、破故纸温肾收涩止痢;炒谷麦芽、楂炭,擅长消食导滞,治疗食积泻痢。陆氏常用此健脾胃之法,治疗伤食泄泻。陆氏加述“其不寐当亦是胃肠不健使然”。可见患者尚有不寐,陆氏亦从健脾胃入手治疗。
    朱居士
    初诊 佛教居士林,十月四日。痢后重腹痛,昼夜无度。身热呕恶,不思食。舌白无苔。病势颇不廉,为其脉大也。
    煨葛根9克,川柏2.4克,赤芍12克,桔梗6克,炙草3克,白头翁9克(酒洗),川连1.5克,枳实6克,油当归9克,秦皮4.5克,淡芩6克,木香3克,干姜3克。
    案评:此后不复来邀。后问他人,知服此一方竟愈矣。余尝自谓善治痢,非夸也。(陆渊雷原文)
    【按】此案患者痢后腹痛,昼夜无度,身热,当属疫毒痢。陆氏以《伤寒论》白头翁汤化裁治之。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君;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止痢之功。赤芍、当归、木香三药相合,调气和血止痢,乃是真人养脏汤中的重要药组;葛根、炙甘草与黄芩、黄连相合组成葛根芩连汤,除里热,升阳气,止下痢;桔梗、枳实化痰祛浊,利湿止痢;干姜温脾止痢,法合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此方仅仅十三味药,却蕴含了诸多止痢名方,故“服此一方竟愈矣”。陆氏化裁仲景方并结合其他治疗痢疾的良方,用到如此纯熟的地方,实在是令人仰止。对此陆氏也颇有些得意的说:“余尝自谓善治痢,非夸也。”
    熊先生
    初诊 痢疾反复,七年不已。经验大便,云是杆菌痢,久成痔。割后难愈,而时时脱肛。今虽不痢,然时腹自痛,有再发意。又有呼吸器病,当别治。其遗泄衰弱,则痢愈后调理可也。
    炒故纸6克,禹余粮15克,赤白芍各6克,黑附块6克,干姜3克,木香2.1克,赤石脂15克,枳实4.5克,当归6克。
    【按】此案患者痢疾反复七年不愈,当属休息痢。经化验证明是痢疾杆菌引起,且久痢成痔。此外患者还有呼吸道疾病史,患者多病体虚。治当敛涩温阳,健脾止痢。陆氏以禹余粮赤石脂汤方涩肠固脱,疗直肠之滑脱。赤白芍、当归、木香等药调气和血,去痛止痢,乃是真入养脏汤中的重要药组;再加附子、干姜、破故纸温肾止泻,疗肾虚与遗泄;稍加枳实“通因通用”,疗下痢。诸药共奏温脾补虚,和营止痢的功效。
    傅太太
    初诊 久痢后溏泄未止。三日前寒热骨楚,服西药寒热稍止,而头痛骨楚欲呕依然。脉迟弱甚,舌淡甚而胖,当和营卫、运脾阳。
    柴胡6克,煅牡蛎18克(打),白芍6克,草果4.5克,生姜铜元大三片,淡芩6克,干姜3克,炒白术9克,生常山6克,姜夏12克,桂枝6克(后下),太子参9克,炙草3克。
    二诊 寒热不复发,骨楚亦减,头痛在两太阳,泄利日三数行,腹痛。脉软,舌胖。仍当温运脾阳而开胃。
    炒故纸6克,生白术9克,蔓荆子6克,草果4.5克,黑附块6克,太子参9克,云苓12克,陈皮6克,干姜3克,炙草6克,川连1.5克。
    三诊 头疼骨楚亦瘥,新感已痊愈,惟旧所病痢尚未痊愈,食后乃感胀。脉极迟弱,肠病而胃亦不健也。
    良姜4.5克,炒故纸6克,小朴3克,云苓12克,黑附块9克,炒潞党9克,赤石脂12克,炙草3克,茅白术各6克,枳壳4.5克,禹余粮12克。
    【按】患者久痢后溏泄不止,且有外感发热,当属休息痢兼风寒表证者。陆氏认为治当“和营卫、运脾阳”。先表后里,表里兼治。陆氏以桂枝汤加太子参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柴胡、常山、草果,说明患者或有疟疾,或寒热往来很明显;柴胡与牡蛎相合有去旧生新,收涩止痢之功;淡芩、半夏、干姜、白术等药相合有温运脾阳,止痢升清之功效。
    二诊外感渐愈,陆氏认为“仍当温运脾阳而开胃”。方中参术苓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和胃;附子、破故纸温肾阳,补全身阳气之虚;蔓荆子保留解表止头痛之力;草果、陈皮、干姜、黄连,辛开苦降,温脾止痢。三诊时,患者外感痊愈,全力回复肠胃的运化。三诊续用前方,再加赤石脂、禹余粮涩肠固脱止痢,高良姜、苍术温运脾阳。此案三诊主要皆从温脾健胃治疗久痢。
    【小结】
    痢疾是临床常见病,陆氏对于此类病证的诊疗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第一,善于活用经典名方。《伤寒论》及后世诸多经典治疗痢疾下利的名方,被陆氏拆分组合,运用得当,实堪师法。笔者查看一下,本小节7则病案,方药中涉及黄芩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真人养脏汤、禹余粮赤石脂汤等诸多方剂。
    第二,注意温运脾阳,益气健胃对于治疗痢疾的作用,从根子上治疗痢疾之源,而不仅仅只专注于收涩止痢。一般常用四君子汤、二陈汤,再加黄芪、苍术、干姜、高良姜等药。
    第三,擅长使用炒谷麦芽、枳实、山楂炭、草果、桔梗等药,符合《内经》“通因通用”之法,患者下痢乃肠中毒物积聚所致,通导正可去病邪,古语云“见痢勿止痢”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白芍、赤芍、当归、木香等药相合,调气和血止痢,从气血相和的角度治疗痢疾。
    第五,陆氏在遇到患者脾肾两亏,并发遗泄时,常用黑附块、破故纸、煅牡蛎等温肾敛涩的药物,增强收敛止痢的功效。
    除上述五点,其余收敛固涩、清热利湿、升阳举陷等临床常用的治疗痢疾的方法,陆氏也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灵活自如。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