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天人解(二)
-
《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所以说,想用针灸达到一个很好的治病目的,那么首先自己气感要好,首先你自己要会调气啊,光用针不会调气,针灸是不会有效果的。其次要对经络循行有一个很好的理解,要清楚它是怎么走的,我记得网上有一本书是《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是祝华英道长,他在练功的时候进入胎息状态,对人体的经络循行有自己比较好的一个体验,他就把它写出来了。如果大家看一下这本书,十二经络的循行完全是周流不息,就跟黄元御讲的一气周流的模式是一样的,它是周流不息的。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师,你要对经络的循行很清楚,《内经》讲的这个经络循行,那就是先人,就是古代的先贤是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或是功态下。我觉得是他们自身的一种反观内照,是自己体会观察到的,应该是真实而准确的。如果我们后人没有这个本事,达不到这个水平,那就根据《内经》的所讲的经络循行的线路去用针,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那么它跟黄元御讲的这个一气周流怎么结合,同样是注重中土,土枢四象。我认识的这个老师,他跟我讲,他说以前,他用针的时候只是按照这个普通的针灸啊,历代的著作,哪个穴位治什么病,用什么手法都是这样,感觉要记很多东西,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穴位组合,治某一个病,感觉很累,这样记。后来呢,他看了我的书,然后也看了《四圣心源》,他突然发现了,原来用这个理论来指导的话,取穴就很灵活了,手法也是随心所欲,就不需要刻板地去记某一个穴位治哪一个病。他说就像哪个脾胃不好的,他都是先调脾胃这两块穴位,用补法或者是或补或泄。然后呢觉得这个病人属于这个阳虚,木气不能升达的,他就知道,我可以在肝经肾经这方面用一些补法,相反有一些肝气郁结的,他就用泻法,目的也是让这个一气周流起来。他就不是单纯的说那个穴位治那个病,而是非常灵活的把整个身体的穴位看成一个整体。我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一气在经络这个层面上,经络、脏腑相关联的这个角度来让它很通畅的流转起来,也是以中土作为一个枢纽。那么这样的话,他在用针时候就觉得胸有成竹,有方向,不像以前那么茫然。然后他发现,用针还少了,不用非得那么多针了,穴位取的也少,而效果比以前要好,尤其是疑难病,他感觉比以前更有把握了,以前往往是碰见一个疑难病,不知道该从哪里去下手,现在知道问题在哪了,知道该从那个地方去解决问题了,这就是一气周流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的这个疾病,它的一个好处。他把这个针灸啊零零碎碎的治疗,综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我们有规律可循,这就是它的好处。同样按摩也是一样的,按摩不过是用按摩的手法代替了针灸,道理是一样的。
实际上,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我们从书上看,这是一个结构体系或是理论模型,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么我们对中医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它实际上不仅是一个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对一气周流真正的理解了,也体会到了,那就可以了,就可以用它来治病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孰能生巧的问题。那什么人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感觉的比较真切,比较深刻,实际上不是用药的大夫,而是针灸、按摩的大夫,他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理解的更真切、更有体会。穴位是什么呢?你看我讲有经络,有穴位。穴位它就像一个信息,交流的通道、窗口一样。我们讲这个天人合一,天气,人气,它是在交流的、它是在相互感应的,那么它通过什么途径来相互感应呢?在人来讲,人的脏腑之气,通过经络的循行,在穴位这个窗口上它会跟外界的天地之气、万物之气相互感应,是这么一个途径。因为针灸师、按摩师,他天天就跟这个经络、穴位打交道,所以他的气感非常敏感。我们经常听到说针灸,按摩要得气,这个经络循行,穴位的气感都强调得气。什么叫得气?得气就是人体这股气在经络、穴位这个位置上,它能够流畅地运行,它运行得很流畅的时候,如果你的气感很敏感,你能感受到这股气在这流动,这就叫得气。病态的时候,实际上是气在这里淤滞住了,结滞住了,或者说没有气了,不通了,所以他才病了。针灸的一个要用,有一个老主任,我上学的时候一个针灸科的老主任给我讲,说针灸所有的东西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通”,疏通的“通”,流通的“通”,你只要通开了,病就好了,你看多简单。通开什么呀,通开一气周流这条道路。所以咱们学习一气周流,学习黄元御先生这么完美的一个理论体系,用于临床的治疗,不光是学一个理论,学一个花架子,你要学透它的精髓,要能够学以致用。
这就需要我们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有一个很直观,很真切的体会,那怎么能做到这一点?你是学针灸的,搞按摩的还好一点,时间长了有气感,体会到这种境界。如果开药方,平时只是开中药,或者我们很多是爱好者,平时也不怎么接触病人的,怎么能够体会这种境界?一气周流它讲的是气的这么一种规律,那么需要我们本身的这个气很清透,如果自己的气不清透,感觉不到的。那么自己的这个气怎么能清透呢?就像我以前在书里讲的,如果像我懒得去练功,就吃素,气它自己也会慢慢的变得清透的,然后你的各种感觉就会比较敏锐些。当然另一方面呢,这只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外缘、外在的一些办法,实际上,最主要的、最根本的这个办法,还是在于调节自己的心境,佛法讲万物唯心。现在人对传统的很多东西都慢慢的没有感觉了,或者理解不了了,实际上都是因为心没有静下来认识自我,都去追逐外在的名利去了,逐物飘逸于外,忘了自己的根本。所以佛家很讲究禅定,禅定能把自己的心静下来,少一些欲望,多一份淡定,这样的话,你就能够体会到大自然它本来的面目,自己本来的心境。
大道至简,这个东西不是说读多少书,学多少道理能学明白的,这个东西要靠自己去体悟,要靠自己去体会。当你真正能够体会到它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真的是大道至简,很简单的道理,我不需要学《四圣心源》我也能体会得到,《四圣心源》只是黄元御老先生引导我们去体会那种境界,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气的文化,这种气文化和我们中医讲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都是一致的,也是一个整体,都是强调一气周流、如环无端,非常地圆融,非常地和谐,讲究这么一种境界。所以它和现在科学讲的非常严格的量化、非常严谨的逻辑推理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两种认识世界事物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也好,方法论也好,完全不同的观点。
所以我们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学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传统文化的理念就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天人合一的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圆融和谐,又非常地简单,无欲无私这么一种境界。前一段时间我也讲过了,有些朋友就说,《四圣心源》这里面的这些方子,很多用起来效果也不是很好,好像也没什么效果,这个就是学中医学得有点刻板了,任何一个方子都是某一个具体的点或者面,针对的是某一个问题,不可能针对一气周流的整体。一气周流正常状态下是非常的圆融统一、浑然一体,所以才讲天人合一,就是天、地、人这三气都非常和谐的时候它是贯通如一的,同步地在周流运转着,就像一个整体一样,那么这就是正常的、和谐的。一旦生病之后呢,必然就会有一些不同步的地方,就会有一些瘀滞产生,那么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季节、生病之后不同的阶段,他产生的这个病症是不一样的,就是他的一气周流,生病之后一气周流的状态,咱们称它是生病的状态,病象也好,病势也好,就是生病之后的这样一种态势,一种大象、形式,它随时也是在变的,可能在某一个阶段,大概的样子是不变的。
打个比方说,胃口不好、中土不运的人,中焦瘀滞了,脾胃的升降、中土的斡旋转不动了这样的一种态势,我们怎么去治疗?黄元御四圣心源里面第一个方子是黄芽汤,黄芽汤是专门治疗中焦不运的,那我们直接用上是不是就会很好呢?不见得,黄芽汤只是告诉我们中土要去养、要去运,要去升降、斡旋,而对于不同的患者同样都是中土不运,他会有虚实相当的不同,有病势缓急的不同,我们要根据病势细微的区别,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药物,来达到中土升降斡旋的这样一个目的。所以对于中土不运这样一个简单的病象,我们去治疗的时候就不要用黄芽汤这样一个方子作为基础去做加减,不是说黄芽汤这个方子不好,黄芽汤是《四圣心源》里面第一个方子,祖方呀,最好的方子了。但是,你用某一个方子作基础做加减,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很机械的方式。
我开方的时候从来没有加减的过程,也没有用哪个方子做基础方的这样一个过程,那么,我都是怎么开方的呢?在对病人望闻问切之后,他的病态、整个病象就出来了,疾病的象、态势已经就能把握了,知道是个什么问题了,然后就根据疾病的态势选用合适的药物,就像遣兵用将一样,用合适的药物组成一股药的态势、药的象,与病象相对应,正好能把这个病象扭转过来,这就可以了。所以,我开方用药的过程没有加减的过程,直接就出来了,这也是我希望咱们大家以后也向这个方向去学习。
你看《伤寒论》的经方里面有加减,某一个方子什么情况下加哪个药、减哪个药。这个都是张仲景给大家演示一个法,真正的,如果对这个病情很清楚的话,不需要加减,就跟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就是这样,很直接的。那么,这才是对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的最好的理解和体验。
一气周流和天人合一这个体系本身是动态的、圆融的,它既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又是时刻在变化的,那我们就要从整体,就是说一气它本身不管是升降还是中土的斡旋都是一个整体,不光人是一个整体,跟天地也是一个整体,这是从整体的一个角度来把握。另一个方面,又要知道它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时刻都在升降、斡旋、周流着,这是另一个角度。正因为时刻都在变化,时刻都在周流,才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就要时时刻刻根据这个变化状态,它在怎么变,它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在向哪一种局势在慢慢变化,你要有一个真切的把握,然后你才能根据这个情况拿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来。用药的话,我用什么药,组成一个什么样的阵势来对应它。用针的话,我取哪些穴位,从哪个地方用针布局,来把这个病势扭转过来。应该是这样一种辩证和治疗的过程。
这样的话,我们用针、用药就都活了,就跟流水一样,病在变,作为医生的话,用针、用药也随时在变。就跟听音乐一样,高山流水、跌宕起伏,我也不会太形容。总之要求咱们对病势的判断和我们的用药,就是说,你的治疗方案和病人的病情一定要丝丝入扣,完美结合,这也是合一呀。病象和治法治疗方案也是要合一的,这样,你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治疗效果。
所以学习一气周流,我希望咱们最后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能够达到随心所欲,随心所欲地去用药、去用针,而不要去记一些刻板的固定的一些东西,那个东西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基础,有了基础之后,药方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记了,还是要学一些,但只是学一些前人的经验,你不要去照猫画虎,就是说不要光学了一个样子,要学习他的灵魂。
只要我们能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能真切地体悟到,然后慢慢地在临床上学会根据病势、根据一气周流出现的不同的病态,随行就势,它是什么样,我就用什么样的药,来对应治疗。这样慢慢的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我们对气的把握,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的体验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真切,用药经验也会越来越熟练,你的疗效也会越来越好。那么到时候你就会发现,随手用药,随手取效,一剂止,两剂已,对感冒这样临时的时病应该是很简单的,很容易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即使是对比较复杂的一些疑难杂病,我们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是比较容易的。
经常有一些网上的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是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让我帮忙看一下,出个方子,我是一般不在网上看病,因为网上看不准。但是偶尔碰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有时候我也会帮着出个方子,就出个很简单的方子,可能只有几味药,量也都很小,保证不会有什么问题,安全第一嘛。然后开过之后,我往往也就忘了,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有反馈,说用了这个方子效果很好,有哪些效果,我也会经常收到这样一些反馈的短信。我并不是建议大家都去网上看病去,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我见不到病人,也没有四诊,只是根据对症状的描述,就跟盲打一样估计着用了几味药,有时候反而就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我这个估计不是瞎估计的,我是根据他的这个症状估计他的一气周流是一种什么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应该用什么药去纠正他的这个状态。所以就是信手选出几味药来,组成一个小部队一样,去往这个方向处理,它就会有一些不错的效果,这说明我估计的不错,打中了。当然也有估计错误的,打不中的时候,所以我是很少在网上开方,我尽量都是面诊,四诊合参,这样比较准一些。
刚才讲的就是咱们学了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后,去用药的时候,不要拿着某一个方子去对,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你拿不准也可以这样,什么证用什么方,可以这样,作为基础是可以的,一旦你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想深入学习的时候,这种套方治病的模式必须放弃,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高手。那么你就要学会去体验一气周流的这个境界,学会用药、用针去模拟相应的这个态势,来治疗病势。
势,就是形势,势头的这个势。有病势就会有相应的药势,对应的来处理。打个比方说,木气郁结,木气淤滞,气郁到那儿走不动了,人一肚子的气出不来。自己也生气也很郁闷,这么一种状态。如果让我们只选一个药来处理的话,我很喜欢的一个药,就是薄荷。薄荷这药很清凉,很清透,舒达宣散,把里面一肚子的郁气给他散出来。很快就没脾气了,气就通畅了,所以就是这样用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你感觉到气郁到这不动,就是郁到这走不动了,堵在这个地方了,需要舒达宣散的时候你可以考虑用这个药,当然你也可以考虑其他的药。如果这是个老人,胃口很差,土气不足,你怕薄荷有点凉伤他的胃,你可以用生麦芽,用量大一些,代替薄荷,也很好。如果这个人,他这个不光是气不顺,堵在这儿了,可能时间还很长,都有一点郁结了,你可以用连翘,不光能舒达,还有破结的作用。这个药可以随时换,根据不同的病情,你愿意用什么就用什么,就用一个最合适的,并不是一个小柴胡汤可以舒达肝气的郁结,不是这样。方子都是死的,只有一气周流和药是活的。我们就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候甚至可以不用药,用针也好,用音乐也好,用环境的改变也好。如果你学好了,世间万物都是药啊,不只局限中药这个层面。所以说,咱们学习黄元御先生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关键是要学活,学成自己的东西。学成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有自己的体悟,你要自己能体会到、体验到一气周流这种状态,这样的时候,这样你在看病的时候,你在给患者治疗的时候,你才能体会到患者的那种病象,就是生病的一气周流的那种状态,你才能体会得到。先要体会到正常的,然后你就知道哪个是不正常,你才会知道该或升或降,或缓或急,或扶正或驱邪,你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都是很自然的就知道,不需要绞尽脑汁去辨证去。
所以我看病,主要是以脉诊为主,四诊合参以脉为主。我看病的时候很少问患者症状,或者说患者跟我讲了半天他哪里不舒服,我可能也没往耳朵里听去。我就是根据我对四诊的把握。我建议起这么一种状态:患者生病,病态的一气周流它是什么状态、什么局面?我建议去建立一种病象来,那么我就直接用药去处理这个病象。至于病人具体的症状我基本上不会去管,所以有时候这个病人说我这嘴长了一个口疮,你给弄点治口疮的药,用了没有?我眼睛上火了啊,你给我用去火的药了没有?病人他不懂,我们可以不去责怪他,但是作为一个医生,你听见病人说我这块上火了,那块耳鸣了,你就给他加上一大堆药,那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大夫,你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医大夫。所有的症状都是外在的表象,都是外象,它的根源都在于内在的一气,你要直接用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这个模式去判断,他的一气,哪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直接针对一气去用药。这个时候,所有的症状都会跟着好转。所以我跟患者治病的时候,很多病人都会讲,我这个,还有某一个症状我一直没和你说,治了这一段时间居然这个症状也好了。所以你看,我们只要把这一气给调好了,所有的病都会好转的。
当然我不是说这个症状一点意义也没有,也不是这样的。你如果对病人一气的把握觉得有点没底,把握性不高的话,你就还是要参考下病人的症状,症状虽然是表象,它毕竟也是根据一气的郁结相关的。它有时候会有一个时间差,会有一种相位差,正气或者是病气的变化和外在的症状它不是完全同步的。打个比方说,你感冒了,在你还没有感冒症状的时候,你的脉象,你的一气已经病了,只是你还没有感觉到。在你还没有症状之前,如果摸脉摸到你感冒了用药的话,几分钟你的感冒就好了;等你有症状了,你再用药,可能两三天也好不了,是不一样的。
所以,气的变化是即时变化,是最早最快的。根据气来用药是最准的,根据症状用药就慢了半拍,或者慢了几拍,有时候就不是很准。所以症状是我们临床用药的一个参考,但是呢,不是最准的。小孩这个药,因为小孩这个气比较清透,他的气一变,症状马上就跟着变了。小孩可以跟着症状来用药,这个老人啊,成年人,尤其是慢性病,症状有时候只能做一个参考。
咱把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如果能够体会到了,熟练掌握了,就可以根据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就可以灵活的用药,用各种治疗方案去调整这个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咱用方用药,实际上就跟素描一样。你看学美术写生的,他到一个地方看一个风景,他坐下来照着样子画下来。有时用药跟这个有点象。来一个病人,我一看他是一个什么病势,是一个什么病象。我就用不同的药,就跟不同的画笔颜料一样,我就画个方啊,你在某一个地方升不上来,左路升不上来,我出一个左路往上升的药;右路降不下来,我就出一个右路往下降的药,相对应。很直观、很直接、完全对应。所以这样治病处方就很简单了,不需要复杂的辨证加减。
学医实际上是有一些乐趣的,不是刻板枯燥,不是这样的。他是很灵活的,有灵气的,你看你是在跟一股气在打交道。过年的时候见过耍龙灯的,那条龙很多人配合得很好的时候,他舞动的很流畅,一股气在流动,很有生气。我们用药来治病也是这样的,要把这一气引导它,让它很通畅,流通起来,让它重新回到圆融清透,引导它在流通,引导它按照天人合一、一气周流的自然状态去改变,回到正常的状态。所以我们治疗的时候,贵在流通。就跟刚才我们讲的老主任讲的针灸,无非就是流通,通而已。完全是这样的,用药也是,就是无非让这一气重新流通起来。
那么我们在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从这个体系上,用药的时候总是要有一个切入点。我们从哪个地方用药啊?那么我们刚才讲的对应,木气郁住,用薄荷,它木气郁结,我们得给它散啊,这种对应叫直接对应。你病在哪个地方,我药也用在哪个地方,这是一种办法,这是一种对应,这种是直接对应。那么还有一种,就要从全局的角度来讲。打个比方说,今天感应问了我一个问题,就是发烧的问题,咱就以发烧为例子吧。
首先发烧是个什么象?发烧就是阳气在外,阳郁化火,气有余便为火。发烧肯定是气在外面收不回去了。阳气本身是温煦、流通,阳气既然为阳,它就应该是往下敛降的,从一气周流的这个角度来讲,阳气要往下走,阴气要往上走,它才能够周流不息。所以我们讲左路阴升为阳,右路阳降为阴。发烧肯定,发热,阳热之气,散到外边了。这是大象,阳气不降,所有发烧都是这个象。是不是阳气不降,我看到这个象,只要是发烧,我用石膏,它就能好啊?石膏它降阳气,肯定不是,常识大家都知道,不是发烧用石膏就能好,石膏是降阳明啊,引阳气下降,是这么一个象。如果直接对应到,我们就这么用。如果单纯的阳明不降,那我用石膏,肯定有效。如果是表寒不解,麻黄汤证的时候,你用石膏,它也好不了。用麻黄往外散,它这个阳气之所以郁着,降不下来,是因为它在左路往上升的时候就已经被挡住了。所以我们要从左路上着手,开表气,散表寒,让左路能够顺利地升上来,这个时候右路它也能够正常地降。升都升不上来,也根本谈不上降了。如果升降都没有问题,小孩吃饭吃多了,中焦淤结住了,他也会发烧。这个发烧呢,既有升不上来的因素,也有降不下来的因素。实际上升降都有问题,主要是降路有问题,主要是通降的问题,尤其是阳气不能敛降下来,堵在中间了,你就要用消导的药,把中间给转开,把阳气降下来,他就好了。如果他肾阳虚或者是气虚得很厉害的话,也会有发烧。那是因为整个气,整个阳气飘散于上,没有力量下来了。这个时候你要用什么呢,飘飘欲散的时候,你得赶紧给它收回来,这个时候要用很多扶正的药。如果是阳虚、陈寒导致的阳气飘散于上,可以用附子,温通散寒。如果是大气非常的虚,一气虚。那可能需要用大量的人参、黄芪补气来增加一气周流的力量,让它有力量降下来,都不一样。这几个都是发烧,我们治疗的方案,用药都不一样。我们采取的药象,或者从方子来讲,这种药势不一样。那根据它的病势不一样,所以我们用不同的药势来对应。症状都是发烧,这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我们从一气周流的整体上看,他是不一样的药势,不一样的病势,所以我们用不一样的药来治疗。
那么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相同类似症状,它的致病的根源是不一样的。我们怎么去判断?采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这个就是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体系的把握。你把握越准确,就越能找到问题根源,就是说我们用药的切入点,我们从哪个方向入手,用什么样的药势,用药物模拟一个什么样的态势,能够把疾病的态势给它扭转,恢复到正常的一气周流的状态,在于我们对一气周流,患者病态的一气周流的把握。
你把握得越准确,越精细,那你用药的时候越准确,越灵活。如果从严格来讲,实际上这个从整体上来应用来把握,就是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实际上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这个直接对应是整体上的直接对应。我们刚才讲的那个直接对应可能是局部的直接对应。实际上都是直接对应。那么这个就是一个从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可能只对某一个比较简单的疾病,我可以直接对应,我知道该怎么治,效果比较好,慢慢地,我们就会对全局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这个时候很多疑难杂病你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平时这个治疗慢性病开的方子很少有超过三付的,所以我换方很勤。一般的老大夫,这个慢性病来看,他一般都是七付,十四付,甚至开一个月,慢慢吃吧。我除非外地人来一次不容易,没法天天来,这样的人我可能会给他多开几付,一般的能来我这里看病方便的我都是很少超过三付。因为用上药之后,这个的病势,病人的一气周流的这个状态它就变了。它随时在变,我也随时在变,我保证我开的药,始终对应他这个一气周流的状态,始终是吻合的。那这样我的药物始终在引导他的这个病气,始终引导它在往一个正常的状态来转变。我随时都在牵着它,我随时都跟它在一起,所以慢慢的,它就回来了,就好了。
只要我们开的这个方子,这个药物,它组成的这种这个病势,这种药势,跟病人的这个病势,如果对应得非常好的话,这个药用了之后,喝了后这个患者他会很舒服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反应,或者说很不舒服的感觉,基本上不会有的。所以很多病人讲,吃了我的药,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慢慢的不知不觉病就好了。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过程,还有就是我们看病的时候不要只看症状,即便是相同的症状,它真正的病势,真正的一气周流的状态,可能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你就要去把握去体会。
这个一气周流,它整体上,中土斡旋,左升右降,这一圈,这个整体,它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有的是上盛下虚,有的是左强右弱,有的是中土壅滞,有的可能痰浊淤血,很多,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那么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都是,完全的,一一对应的,给他用上不同的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病人的一气,恢复中土斡旋、一气周流,如环无端,圆融和谐,就是恢复这么一个正常的状态。你只要按这个方法去应用,效果肯定会非常的明显。而且病人,用药之后会很舒服,不会有太难受的感觉。所以有的朋友就问我,说这个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体系,它有很多的环节,我到底从哪个角度去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起点去用药,我把握不准。那把握不准,就说明你对这个患者一气周流的整体状态还没有看清楚,还没有体会清楚。怎么能体会清楚,那就要求我们平时加强对这个整个一气周流状态的体验多去体悟,先体验正常的,慢慢的你就知道不正常的是什么样。
所以这里面的,严格的来说,没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不是说完全没有,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病人。规律性的东西都是相对的,真正绝对的东西,那就是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它都是动态,这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严格来说,治任何一个病人,你前面的经验,不光是前人的经验还是你自己的经验,其实都没有什么可借鉴的地方,都需要你重新去体悟,是个什么状态,需要用什么办法来治疗,都是需要你从头开始。
所谓的经验,我觉得不过就是我们这种判断病势,就是判断病人的这个生病的状态,然后我们形成自己的这个治疗方案。我们这个做出治疗方案的过程,这个经验,这个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就是我们应对千变万化病情的这种能力,这个是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就是自己这个形成自己治疗方案的经验,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方案,某一个具体的方子。攒了几十个验方,这不叫经验,这没多大用处。今晚上主要给大家讲什么呢,主要就是讲这个一气周流这个体系,它是圆融和谐,真实存在的。我们要积极的用各种办法,去直接领悟、体悟的去体验这个体系。最主要的办法就是你要静心,心静自然明。
心不静的时候,大道在你身边,你也感觉不到。这个心里要干净,不要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不要有那么多贪着。心静如水,这时候你对这个一气周流这个体系有了一个很真切的体会和把握了,然后你再去熟悉一些药物。再去熟悉一下体验、去体查这个患者的一气的状态,如果能够熟悉,能够学会比较熟练判断患者的生病的时候这个一气的状态,判断他的病势。根据患者的病势拿出相应的方案,你用针也好,用药也好,用按摩也好,或者用其它方式也好,拿出一个相对应的治疗方案,不断的去提高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慢慢的就可以达到,处方用药来治病如影行随,随手取效,都可以达到这种程度。那个时候,你再回头来看《四圣心源》,你会发现,《四圣心源》这些所有的方子,还需要去背吗?不需要了。你现在考我《四圣心源》哪个方子,我不知道,但是《四圣心源》我看了很多遍,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个方子我都知道它是哪个药哪个药,甚至几钱我都记得,慢慢的我就忘了,不需要再记了。所以我们用这个《四圣心源》,黄元御老先生在《四圣心源》里面对我们讲的这一套理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套理论你用得好不好,不在于你这本书学得好不好,不在于《四圣心源》里的方子你运用得灵活不灵活,而在于你对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这个真实存在的这种境界体验的真切,体验好了。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交流这么多。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一段时间咱们再交流一下。我看有几位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咱们交流一下。
这是提的问题都在这儿了,那我就一个一个的给大家聊一下。
悠闲老师问这个木郁风动怎么理解?这个就是木郁就是木气郁结在那边了。木气郁滞,气就会有余,气有余,为什么会有风动,木气郁久,它会化火,气有余而为火嘛,再一个它会有这个风象。如果这个木郁,郁在那个地方不动,没有地方去,那么它就会化火。如果它还有一些通路可以去,它就会形成风,这就是股气它在那里会有股力量,它就会往外散,就会形成风象,所谓的风象,就是一气周流,这种力量不是正常的柔和的那种力度了,比较急,比较快,带着一股劲,这就叫风象。它在外的症状就表现出一些颤抖啊,像这个出血呀,一些生理或病理的这个代谢物的排泄,这都是风象。这就是个比喻,风就是空气流动。木郁风动就是木气这个导致这个一气流动的急一些,像刮风一样,是这个意思。
如何判断一气周流的病象?这个正常的一气周流,它是很柔和的,这股气清透柔和,浑然一体。你摸着到处都是很顺滑的,你摸脉的时候,你望诊的时候也能感觉出这个舌苔上来讲它也是很均匀的。神气上是很自然,从各个层面你都能够看到这个正常的一气周流,它是这种圆融和谐。而一旦有病的时候,它就不是这样了。肯定有的地方有郁结,走不动了。有的地方可以是比较虚,比较急,就是一种感觉。这个东西不是你去判断,你直接就能感觉到,就好比我们看一个人,他长漂亮还是丑,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了,你不需要去推断半天,这个人好像鼻子比嘴大,显得比较丑,不是这样去判断的。
十八个小男孩问什么药左升右降?这个需要大家对药比较熟悉,以后可能等药象这本书出版后大家看一下可能会更清楚些。这个咱今天就不多说了。
如是如是老师说:幼儿发烧有种说法是听之任之,以排陈寒,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我觉得小孩发烧他也是生病,生病你要去处理。只不过,就是对发烧咱们要处理的时候,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去处理,我们治疗发烧的同时,是为了恢复一气周流,用恢复一气周流这个办法来退烧,而不是为了退烧,让一气周流走不动了。所以西医它这个抗生素,有时候退烧很快。但实际上呢,抗生素对中土,抗生素是比较凉的,可以伤及中土的这个阳气。中土阳虚,中土它就转不动了。所以用抗生素的小孩,即使烧退了,他很长时间胃口都不好,就是对整个一气周流的状态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治小孩的发烧,还是要积极的去治,但是在治的同时要考虑到,顾及到小孩的这个一气周流,不能为了治发烧,损坏了小孩的一气周流。那么西医,它的缺点就在于没有看到这个一气周流的整体,只是为了治发烧。而中医,我在治发烧的同时,我是按照恢复一气周流来给他退,退了恢复得很快,不会有后遗症。这个发烧可以排陈寒,这个说法呢,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小孩这个发烧,他毕竟还是一气郁结在这个地方了,如果他将这个寒气排出去,他自己就会退烧的。如果他烧了好长时间,他还退不下来,说明他本身没有这个能力把体内的寒气排出去,你不能听之任之,再说了这个发烧也不见得完全就是陈寒呀,有很多原因,不光是只有陈寒才引起发烧,所以这个幼儿发烧,听之任之,这个说法不太正确。
五行一个有问题了,是治一个还是其它都要治?这个是一气周流的把握问题,五行本来就是一行,就是一气,哪有五行。这个五行一个有问题,这个不可能出现这个情况,说我这个五行,只有中土出现问题,其它出现不了问题,它只是相对轻重的问题,一气本身是一个整体,只要有一行出现问题,其它四行都会有问题。你中土有问题的时候,升降肯定要受影响,不可能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说,五行有一个有明显的问题,那其它的还治不治呢?这个就要看相对轻重的问题。打个比方说,这个中土有问题了,中土郁结住了,有中土郁结,如果没有其它的症状,只是觉得这个胃口有点差,舌苔有点厚,那你只调中土就可以了,因为其它的影响还不大,不需要升降的问题,可能不需要去管它,有可能一个平胃散就好了,只调节中土。相反如果这个中土郁结引起发烧,引起咳嗽了,引起不能睡觉了,那你就要治了,其它的也都要一块儿治。但是会有一个轻重,根源在中土,以中土为主。治与不治,完全在这个我们对病态的把握,这个没有一个固定的原则。就是还是我前面说的,你对整个一气周流这个状态,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对病人的病势有一个非常准的这个,就跟观察一样,就跟看到一样,有那么一个比较好的把握的时候,从哪个地方治,哪个地方用药轻,哪个地方用药重,需要用什么药,哪些需要升,哪些需要降,一目了然,你不需要去思考,就是不存在推理的问题了,都是很直接的问题了。所以我们如果有一些问题,在治病的时候有一些拿不准的问题,他不知道该怎么治的时候,那么大部分问题出在我们对病人这个病情的把握不够准,不够深,不够细。
这个老师问的关于营卫的问题,营卫这个问题在《四圣心源》已经有很清楚的描述了,你去里面找找有答案的,营卫就是经络的气血。
玄风您能回忆一下最初您运用一气周流治疗的几个案例吗?我想不清了,案例太多。大家用一气周流来治,临床上如果用得多了,每一个案例都会成为一个经典的案例。不需要回忆,碰着一个案例都是一个典型病例。
问道老师说,增加肾水收藏之力的药主要是哪些?一般是种子类的药比较好一些。
安子老师问是否理解脾胃的功能强弱就是人体正气的强弱?如果从后天的角度来讲呢,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人体一气呢,它从先天来讲, 它的源头来自肾阳,还是不太一样,只要下焦肾气比较足,那么人体这个正气的强弱他就是脾胃的功能强弱,这么理解也可以。
问道老师说:我从扶阳的角度看,现今的病症,好像该收潜阳气的病症很多,所以问一下增加肺金收敛肾水收藏之力的药主要有哪些?肺经的敛降、肾气的收藏都是右路的问题,右路它往下降都要经过中土,所以,降肺气,收肾气,前提是首先你中土要转得比较好的前提下,降的药是要用比较滋润的药,像麦冬,沙参、山药都可以,这都是帮着往下润降的。同时,收藏就是种子类的药,主要是收藏肾气比较好,像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都可以。整个这个左路是温升,温润而升,右路是凉润而降。所以右路你在温运中土的同时,可以用一些凉润的药,麦冬是偏凉、偏润的药,这样的话,就可以把这个阳气引导下行,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