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纲 一章
-
厥阴脏气,自下上行,病则怒气郁升,心受其害,于是冲心疼热之证作,胃被其贼,于是吐蛔不食之病生。升令不遂,风木遏陷,于是脾蒙其虐,而泄利不止。其消渴疼热者,上热也,是阳复发热之根,下利不止者,下寒也,是阴盛发厥之本。只此数证,而厥阴之病皆备矣。
厥阴、少阳之经,同布于胁肋,少阳之病在经,故有胸胁之证,厥阴之病在脏,故有吐利之邪。吐为胃病,设吐之则胃气更伤,当吐逆而莫禁,利为脾病,故下之则脾气更败,乃洞泄而不止也。
厥阴经提纲一 厥阴一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肝之经也。厥阴之经,以风木而孕君火,肝藏血,心藏液,病则风动火郁,血液伤耗,而合邪刑金,肺津枯燥,于是消渴生焉。肝心子母之脏,气本相通,病则木气不舒,郁勃冲击,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也。木郁克土,脾陷则胃逆,故饥而不欲食也。庚桑子:木郁则为蠹,蛔者,木气所化,木盛土虚,胃中寒冷,不能安蛔,食不下消,胃气愈逆,是以吐蛔。下伤脾气,土陷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故下利不止。
厥阴脏病乌梅丸证一 厥阴二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伤寒,脉微而见厥逆,七八日,皮肤寒冷,其人躁扰,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脏厥者,藏寒发厥,阳根欲脱,故生躁乱,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内有蛔虫而厥,其人必当吐蛔。蛔虫在内,令病者有时静,而复有时烦也。所以然者,此因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其膈,故烦。蛔虫得温而安,须臾复止。及其得食,胃寒不能消纳,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扰乱不安,是以又烦。蛔闻食气而上,随胃气之呕逆而出,故其人当自吐蛔。吐蛔而发厥,是为蛔厥。乌梅丸,乌梅、姜、辛,杀蛔止呕而降气冲,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泻火而清上热也。
〖乌梅丸〗九十八 (方【101】) 又主久利方
【101】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手足厥冷证二 厥阴三
【337】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之不运也。足之三阳,随阳明而下降,足之三阴,随太阴而上升,中气转运,胃降脾升,则阴阳顺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此阴阳不接之原也。中气之所以不转运者,阴盛而阳虚也。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旺,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暖而手足温,所谓阳盛而四肢实也。《素问》语。缘土旺于四季,故阳受气于四末,《素问》语。四末温暖,是之谓顺。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厥冷。四肢,阳盛之地,而阴反居之,变温而为冷,是反顺而为逆也,因名厥逆。厥逆之家,木郁火动则发热,木火未盛而寒水方旺,则为厥。诸四逆厥者,是其阴气方盛,阳气未复之时,故不可下。凡虚损之家,阳衰阴旺,证亦同此,不可下也。
厥热胜复证三 厥阴四
【335】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见厥者,此后必发热。既已发热,则此后必又厥。前之厥深者,后之热亦深,前之厥微者,后之热赤微。盖前之阴盛而为厥,后必阳复而发热,阴阳之胜复不偏,则厥热之浅深相等也。阳胜而热则病退,阴胜而厥则病进,是热本吉兆,然不可太过。厥将终而热将作,应当下之,以救营血而息肝风,而反发汗者,亡其血液,风动火炎,必口伤烂赤。
上章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此曰厥应下之者,以其将发热也。缘今之厥深者,后之热亦必深,俟其热盛亡阴,所丧多矣。于其热未发时,应当下之,使阳与阴平,则热可不作,热去则厥亦不来,是至善之法也。不然,热来则伤肾肝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之胜复不已,则正气之损伤为重,养虎贻患,非计之得者也。
厥热胜复证四 厥阴五
【336】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阴胜而厥者五日,阳复而热者亦五日,设至六日,则阴当又胜而复厥。阴胜则病进,复厥者,病必不愈,若不厥者,则阴不偏胜,必自愈也。盖天地之数,五日一候,则气化为之一变,是以阴胜而厥,终不过乎五日。阴胜而阳不能复,则病不愈,以阳复而热者,亦是五日,阴不偏胜,而阳不偏负,故知自愈。
厥多热少证五 厥阴六
【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阴胜而厥者四日,阳复而热者反止三日,复阴胜而厥者又是五日,则其病为进,不能自愈。以寒多而热少,阳气退败,故为病进也。
厥少热多证六 厥阴七
【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阳胜而发热四日,阴复而厥者反止三日,复阳胜而发热者又是四日,厥少而热多,其病当愈。然热不宜太胜,四日至七日,而热不除者,积热伤阴,必便脓血也。
热胜便血证七 厥阴八
【339】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热少者,阳将退也。厥微指寒者,阴欲复也。默默不欲食而烦躁者,阳未全退,阴未全复也。追至数日,小便利而色白者,是阳退阴复而热除也。热除则默默不欲食者,必欲得食,其病为愈也。若厥逆而呕吐,胸胁烦满者,则热未尝除,其后必便血。盖阳外而阴内,平人阴阳相交,故外而偏热而内不偏寒。病而阴胜,则格阳于外,内寒而外热,病而阳胜,则关阴于外,内热而外寒。此之厥微指寒者,阴气内复,故渐自外退也。而阴未全复,阳气犹旺,故不食而烦躁。追至便利色白,则热除烦退,而病愈矣。若厥而不微,是阴未内复,而兼之呕吐,胸膈烦满者,是胆木刑胃,胃气冲逆,必不能食,较之默默不食而烦躁者,其病颇剧。甲木逆行,则相火升炎,内热不除。肝胆同司营血,营血欲静而风火不息,金水失其收藏,木火行其疏泄,其后必便血也。
彻热除中证八 厥阴九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脉迟,是阳虚之证,六七日间,阴气愈旺,乃见其外热,而反与黄芩汤,以彻其热。脉迟为内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以寒凉败其中气,中气除根,而居膈上。虽暂时能食,顷则上脱,必主死也。
热胜痈脓证九 厥阴十
【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兼下利。凡厥而下利者,土亏阳败,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及食以索饼,而不发暴热者,知胃气尚在,非除中也,其病必愈,盖阴盛而病厥利,而一见能食,必是阳复而发热。阳复之热,续在而不去,除中之热,暴来而暴去,恐厥后暴热之来,自内出外,不久复去,便成除中。追至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而不去者,期之旦日夜半必愈。所以然者,始本热六日,厥反九日,今复发热三日,并前发热之六日,亦为九日,与厥之日期相应,厥热相平,彼此不偏,故期之旦日夜半愈也。然热不可太过,三日之后,其热渐除,乃可全愈,若后三日脉之,而脉犹见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郁蒸血肉,而发痈脓也。
厥胜下利证十 厥阴十一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下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厥而下利,是阴盛也。若先厥利,而后见发热,则阳进阴退,利必自止。若再见厥逆,则阴进阳退,当复利也。
热胜喉痹证十一 厥阴十二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先厥后热,利必自止。然热不可过,发热利止,而反汗出,咽痛者,是热气上蒸皮毛,而冲咽喉,其喉当痹塞也。
热胜便脓证十二 厥阴十三
【334】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发热无汗,是阳不外蒸,里气温暖,利必自止。若其不止,则内蒸营阴,必便脓血。便脓血者,热邪下行,其喉不痹也。
脉促发厥证十三 厥阴十四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阳为阴格,不得下达,故脉见促象。阴盛中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厥逆。宜灸之,以助阳胜阴也。
当归四逆证十四 厥阴十五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肝司营血,流经络而注肢节,厥阴之温气亏败,营血寒涩,不能暖肢节而充经络,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荣肝,当归、芍药,养营血而复脉,桂、辛、通草,温行经络之寒涩也。若其人内有陈久积寒者,则厥逆脉细之原,不在经络而在脏腑,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阴滞也。
〖当归四逆汤〗九十九 (方【102】)
【102】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一百 (方【103】)
【10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通草二两 桂枝去皮,三两 细辛三两 生姜切,半斤 吴茱萸二升 大枣擘,二十五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酒水各四升。)
瓜蒂散证十五 厥阴十六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方在太阳百三十二(方【67】)。
病人手足厥冷,而脉乍紧者,或觉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此其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盖胃气下行,浊阴敛降,则心胸清旷而不满结。此缘胃气上逆,浊阴不降,故心下胀满,饥不能食。胃口痞塞,肺气郁遏,淫生痰涎,阻隔窍隧,阳气不能四达,故手足厥冷。脉候乍紧,脉法所谓支饮急弦也。吐之宿物尽去,清气流通,则诸证悉瘳矣。
少腹满痛证十六 厥阴十七
【340】病人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少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人手足厥冷如前,而言我不结胸,其心下不满,而小腹则满,按之觉痛者,此冷气结在膀胱关元之间也。(关元,任脉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三阴之会也)。此推广上章之义。上章病在胸中,此章病在少腹。
脉虚厥逆证十七 厥阴十八
【347】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五六日,正传厥阴之时,不结胸,而腹亦濡而不满,此内无冷结也。但脉虚而厥逆者,不可下也,此为亡血,下之则死。盖血中温气,所以充经络而温肢节,营血虚寒,故肢冷脉虚也。
水渍作利证十八 厥阴十九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与茯苓甘草汤,方在太阳四十二(方【33】)。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厥逆而心下悸动者,此内有水气,盖水饮停留,阻经脉往来之路,木郁风作,故心下动悸。宜与茯苓甘草汤,先治其水,停水既去,却治其厥。不然,水饮渍入胃脘,必作利也。
腹痛欲利证十九 厥阴二十
【358】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此欲自利也。
四五日,将传厥阴,土湿木遏,肝气不达,侵克脾土,故腹中作痛。若雷鸣气转,下趋少腹者,此湿寒下旺,肝脾俱陷,风木贼土,疏泄失藏,故欲自利也。
当归四逆证二十 厥阴二十一
【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在厥阴十五(方【102】)。
下利而脉大者,此中气脱泄,离根而外浮,阳虚之诊也。但使自利,未必如此,是其强以苦寒下之,愈亡其里阳故也。设脉见浮革,因而肠鸣者,此利亡血中温气,枯木贼土,属当归四逆之证。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革者,温气亡脱,营血虚寒,内虚外实,如鼓上皮革之象,浮大中虚之脉也。血冷木陷,郁勃不宁,阴邪宕激,是以肠鸣。当归四逆,养血达郁,使木气荣利,不至遏陷,则阳回而利止矣。
四逆证二十一 厥阴二十二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方【14】)。
大汗大下,败其中气,下利而厥冷者,阳亡火败,宜四逆双补火土,以回阳气。
四逆证二十二 厥阴二十三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表寒闭其内热,大汗既出,热应解矣,若大汗出而热不去,此阳亡而不归也。里阴盛则内拘急,表阳虚则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火土双败,宜主四逆。
通脉四逆证二十三 厥阴二十四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在少阴二十三(方【99】)。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是少阴通脉四逆证,缘其阳弱而气郁也。少阴阴盛阳微,故面见赤色,阳郁皮腠,而不得出汗。厥阴阴极阳生,内胎火气,故热盛而汗出。虽见汗出,而阳气犹郁。以其脏气寒凝,故其经络郁遏不畅,亦宜通脉四逆也。
干姜连芩人参证二十四 厥阴二十五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本自内寒下利,医复吐下之,中气愈败,寒邪阻隔,胃气更逆,脾气更陷,吐下不止。若食方入口即吐者,是中脘虚寒,而上焦有热。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人参,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虚热也。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百一 (方【105】)
【105】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 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吴茱萸证二十五 厥阴二十六
【378】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方在阳明六十(方【81】)。
胃气上逆,浊阴涌泛,则生干呕。胃逆肺阻,清气堙郁,则化痰涎。胃逆而胆火升炎,津液涌沸,则沫生焉,譬犹汤沸而沫起也。胃逆而浊阴升塞,头上气滞,故痛生焉。是少阳、阳明之病,而见之厥阴者,肝胆同气也。缘肝脾寒陷,故胆胃冲逆如此,宜吴茱萸汤,参、甘,补中而培土,茱、姜,温寒而降逆也。
痈脓作呕证二十六 厥阴二十七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家有痈脓者,则呕乃痈脓之所致,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也。
麻黄升麻证二十七 厥阴二十八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下伤中气,脾肝下陷,故寸脉沉迟,尺脉不至,手足厥逆,泄利不止。胃胆上逆,浊气冲塞,故咽喉不利。相火刑金,故呕吐脓血。是下寒上热,升降倒行,中气颓败,最为难治。麻黄升麻汤,姜、甘、苓、术,温中而燥土,知母,石膏、天冬,萎蕤,清金而降逆,当归、芍药、桂枝、黄芩,滋木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黄发其皮毛也。
【麻黄升麻汤】百二 (方【104】)
【104】麻黄升麻汤①
麻黄去节,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去心,六铢 桂枝去皮,六铢 茯苓六铢 甘草炙,六铢 石膏碎,绵裹,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①麻黄升麻汤 疑非仲景方,《桂林》本中方药:麻黄二两半,桂枝二两,黄芩一两半,升麻、知母、白术、炙甘草各一两共七味。
四逆证二十八 厥阴二十九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方在太阴三(方【14】)。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少阴病,小便利,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以其肾阳之虚也。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厥逆者,则孤阴内盛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以回里阳也。
热厥下利证二十九 厥阴三十
【348】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见厥逆,阴盛而阳不归也。至于七日之久,是微阳来复之时,而又见下利,则里阳败泄,难望其复,故为难治。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