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十四 唇口部
-
凡一切唇口、上 、风疽疮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唇口望色辨证法
唇口焦红者,吉。
唇红者,主烦躁渴饮也。
唇燥裂者,是脾热。
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
唇口俱青黑者,是寒极。
唇白者,主吐涎呕逆,诸失血证也。
唇黄者,主脾受积热也。
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
唇红紫者,主虫啮积痛也。
唇口舌胎有断纹者,难治。
唇口焦黑者,凶。
唇青舌卷者,死。
唇吻色青者,死。
环口黧黑者,死。
口张气直出者,死。
黑色自人中入口者,死。
人中平满者为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此伤寒狐惑证)
辨口味察证法
口甜,是肝热脾湿,胃有痰滞。
口淡,是胃热。
口干口燥,是胃家热极。
口咸,是肾水上泛,肾热。
口酸,是肝热。
口干,是脾热。
口辛,是肺热。
口臭,是胃热。
口苦,是心热或胆热。更有因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盖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倘事或胆不决则恚怒,胆汁上溢而口苦。
口酸,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酸者。
口糜,有膀胱移热于小肠,而口糜溃烂者。
唇病门主论
《折衷》云:脾脏应肾,通口气,脾胃为合,足阳明胃之经,其脉挟口环唇,故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风则动,寒则紧,燥则干,热则裂,气郁则生疮,血少则涩而无血色。然六腑之华,亦在唇。经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且肝脉、督脉、冲脉、任脉皆络于唇,一有受邪,则唇为病。
又曰:喘而唇缩者,死。
又曰:小儿唇红如丹,即发渴候,红甚焦黑则危。
冯鲁瞻曰:唇本脾之外候,然足阳明脉亦起鼻而环于唇,故凡停滞伤脾,必气粗唇坚而发肿,名曰唇肿。至有伤寒,或发惊候,是以眉棱骨痛,厥热眩闷,气秽颐浮,或舌苔,或齿击,或狂逆,则又色白肿甚,名曰茧唇。若至胃伤极而唇烂,壮热秽甚见痘者,名曰胃烂唇枭,十救一二。如忧愁劳极,满唇破裂者,亦名曰口糜。如风寒乍乘,唇青带白者,宜温胃驱风。如吐后而唇白者,治宜养胃调气。如怒气上冲,唇青者,治宜顺气平肝和胃。更有唇口蠕动者,脾虚不能收摄也。
唇紧门主论
冯鲁瞻曰:唇口紧小不能开,饮食不得入者,名曰唇紧。(《锦囊》)
《折衷》云:脾胃受邪,则唇为之病,得寒则紧也。
窦汉卿曰:口紧,一名月阙疮、雁来风、虫蚀疮。此证急用马齿苋捣汁洗紧唇;仍用黄荠汁灌去风痰,冰片散吹之。如毒气归心,胸前胀满,上气频促,下部洞泄不止,必死难治。
胡景周曰:唇紧湿烂,乍好乍发,经年累月,又名唇沈。(音渗,汁也。)乃脾家湿热也。
唇紧门主方
口唇燥裂 橄榄泡汤服,核中仁研烂敷患处。
又方 胭脂敷。
唇紧湿烂,经年累月,乍好乍发,葵根烧灰,猪脂和涂。
唇紧口小不能开 鳖甲、鳖头烧为末,敷之。
又方 马齿苋煎汁洗之。干者亦可。
唇紧难开灸法 承浆穴(在颐前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一名天池。灸三壮。)合谷穴(在大指歧骨间,一名虎口。男左女右,灸三壮。)
冬月唇干血出 桃仁研烂,猪油调涂。
唇门主论
窦汉卿曰:脾胃受风,则唇 动裙揭矣。
冯鲁瞻曰:如唇口蠕动者,脾虚不能收摄也。误治为痰,则津液愈枯,筋脉失养,抽掣诸证作矣。(《锦囊》)
唇门主方
唇口 动。
薏苡仁 赤小豆 防己 甘草 水煎服。
唇风门主论
陈实功曰: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地黄丸。自愈。(《正宗》)
唇风(图缺)
胡景周曰:凡下唇肿痛,或生疮,名驴嘴风。上唇肿痛生疮,名鱼口风。以井华水常润之,乃可搽药,以芒硝涂之。
唇疔门主论
申斗垣曰:唇疔初起如粟,或不痛,或痒甚,其形甚微,其毒极深,其色或赤或白。若唇口上下紫黑色者,根行甚急,不一日间头面肿大,三四日内即死不救。医者于初起时,即用快刀割去此毒。唇缺亦所难顾,再从容补唇,诚为救命之快捷方式也。(《启玄》)
陈远公曰:有唇上生疔者,或口角旁,或上下唇,不论大小,大约皆脾胃火毒也。宜早散之,否则毒气炽炎,必且艰于饮食,往往有腐烂死者。疔毒以愈小而愈横也。治法急泄其火毒,不可损伤脾胃之气,毒易散矣。救唇汤:金银花一两,紫花地丁一两,白果二十个,桔梗三钱,生甘草三钱,知母一钱,水煎服。一剂疼止,二剂疔消,三剂痊愈。已烂者又二剂。
此方治头面疔疮亦效。此以白果、桔梗引银花、地丁至生疔之处,而尽去其毒也。(《冰鉴》)
《心法》曰:唇生疔毒,细看腿弯中紫黑筋,用长针刺破,血出即愈。
唇疮门主论
《折衷》云:脾气郁则唇生疮。
冯鲁瞻曰:有胃伤极而唇糜,壮热秽甚见痘者,名曰胃烂唇枭。十救二三。(《锦囊》)
唇疮门主方
唇疮(《准绳》)甑上滴下汗,敷之神效。
唇生疮连年不瘥(《千金》)八月蓝叶一斤,捣汁洗之。不过三日。
唇疮(《准绳》)白荷花瓣贴之神效。开裂出血者即止。
嘴唇破 石蟹磨水搽之。
又方 东壁土研细搽。
又方 轻粉敷。
又方 头垢敷。
唇疮痛痒 黄柏末用野蔷薇根取汁调涂。
唇口疽门主论
蒋示吉曰:又有脱疽生手足或生口面,命难存。(《说约》)
胡公弼曰:唇口疽即脱疽。初起如粟,其色如褐,或如枣皮渐黑渐开渐大,不知痛痒,臭秽难闻。小儿多从积热之毒,大人多因过服辛温燥剂。古人虽有割法,大约六七日多死。
唇奇病门主论
岐天师曰:有人唇上生疮,久则疮口长牙齿于唇上者,此乃七情忧郁,火动生齿,奇病也。(《秘录》)
唇奇病门主方
煎方(岐天师)
生地 当归 白芍 柴胡(各三钱) 天花粉(二钱) 黄连 黄芩 川芎(各一钱) 白果(十枚) 煎服。
掺药(岐天师)
冰片 直僵蚕(各一分) 黄柏(炒三钱)
研细末掺之,齿自消矣。
茧唇门主论
陈实功曰:茧唇,乃因过飧煎炒炙 ,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此阳明胃经之证。初起结如豆粒,渐大如蚕茧,突肿坚硬,甚则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变为消渴消中,难治之证。(《正宗》)
窦汉卿曰:此证生于嘴唇。经云:脾气通于口。又云:唇本脾之外候。又云:脾之荣在唇。故燥则干,热则裂,风则 ,寒则揭。若肿起,白皮皱如蚕茧,故命名曰茧唇也。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浓,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皆由六气七情相感而成,或心思太过,忧虑过深,则心火焦炽,传受脾经,或食醇酒浓味,积热伤脾而肾水枯竭以致之。须审其病证之因,惟补肾水生脾血,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矣。此亦异证,所生者少,人亦难晓。若久不愈,急用金银烙铁在艾火内烧红烫之,内服归脾养荣汤,庶易愈也。若外用追蚀恶毒线结之法,反为所伤,慎哉慎哉!若妇人患此,阴血衰少故也。宜四物逍遥散主之。
茧唇(图缺)
不拘金银打成烙铁,每用艾火燃烧通红,乘热烫患上。再燃再烫,一日止可五六次。恐伤元气,须要择上吉日,不犯尻神。烫毕用药搓之,庶不再生矣。
冯鲁瞻曰:惊证后齿击狂逆,唇白肿甚,亦名茧唇。(《锦囊》)
汪省之曰:茧唇初起,已成无内证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壮,蟾酥饼盖,日久渐消。内证作渴者,早服加减八味丸,午服清凉甘露饮,以滋化源。如日久流血不止,形体瘦弱,虚热痰生,面色黧黑,腮颧红现,口干渴甚,俱为不治也。(《理例》)
奎光曰:茧唇痈属阳明胃经,痰火流注于唇而成。结如豆大,若蚕茧然。突起坚硬,甚者作痛,饮食妨碍,或破流血,久则难治。
茧唇门主方
茧唇烙后敷药方(窦汉卿)
苋菜(阴干、烧灰三钱) 鸡内金 铜青 儿茶 枯矾(各二钱) 轻粉 雄黄(各一钱) 麝香(二分)
上为细末。麻油调搽,明日再用甘草汤洗净,再烙如前,以平为度。后用生肌散。
生肌散
花蕊石(醋 ) 儿茶 鸡内金 血竭(各二钱) 大红绒( 灰) 黄连 飞丹( ) 乳香(各一钱)
共为细末,加冰片一分干掺。
甘露饮
犀角 生甘草 生地 银柴胡 枳壳 麦门冬 知母 枇杷叶 黄芩 钗石斛 茵陈(各一钱)
引用淡竹叶七片,灯心十根,煎服。
狐惑疮门主论
冯鲁瞻曰:伤寒狐惑,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若蚀肛透内者,不治。(《锦囊》)
又曰:又有久嗽不已,饥则胸中大痛,须视上唇,有白点如粞者,此虫啮其肺也。
用百部膏一味,加乌梅、槟榔与服,下其虫则愈。肺虫其形如茧,令人咳嗽声嘶也。
又曰:凡腹中热,肠胃虚,虫行求食,上唇有疮曰惑,虫食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食其肛,得此疾者,十无一生。
烙铁式(图缺)
又曰:若肠头作痒者,多因大肠湿热生虫而蚀肛门。久则齿根无色,舌上尽白,四肢倦怠,唾血如粟,心内懊 ,而成危证。初起宜服化慝丸。
《心法》曰:小儿肛门作痒,由虫蚀也。视其下唇内,必有小白疮,或耳之前后,结小核如串珠者是也。宜内服芦荟丸,外用雄黄、铜绿等分研细,掺之。
狐惑疮门主方
虫食下部肛尽肠牵者 长股青背蛤蟆一枚,鸡骨一钱,烧灰和匀,吹入下部,令深入。屡效。
又方 生艾 川楝根 煎汤熏洗。
补缺唇法
法用孩儿骨一根,放瓦钵内,将糠火 过再研极细末,止用一分,松香研极细五分,狗脊背上毛不拘多少,瓦上焙存性,研极细末,止用一钱,象皮一钱擂软,用热酒泡浸,瓦上焙,研极细,枯矾三分,和匀再研极细末,先将麻药涂缺唇上,后以小锋刀刺唇缺处皮,以磁盘贮流出之血调前药,即以绣花针穿丝钉住两边缺皮,然后搽上血调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及大笑,又怕冒风打嚏。每日只吃稀粥,俟肌生肉满去其丝,即合成一唇矣。
口眼斜门主论
夫口眼 斜,皆血脉受病。有筋病、脉病之分,多属胃土也。经曰:足阳明与手太阳筋急,则目为僻 ,急不能正视,是胃土之筋病 斜也。又曰: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是胃土之筋病歪斜也。以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然筋者血所养,脉者血之府。经云:脉勿荣则筋急,兼之邪乘虚袭,中于寒则筋急,引颊口目歪;中于风热则筋脉纵缓,或燥槁牵引,皆令 僻。然气血无病,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其寒其热多由气血之虚所致,故不必以偏于左者为左寒右热,偏于右者为右寒左热。凡拘急之所,即气血所亏之处。总之,寒者病也,热者气也,气所不及之处即为寒矣、病矣。岂有一经而寒热之邪并中,一病而寒热之气两殊者耶!明乎此,则凡百病之客乎一人也。虽有证候错杂,究其原则在一也。
《灵枢》言: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有热则筋弛纵,故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阳气不得宣行故也。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偏枯 僻,或左或右,血脉不周,而气不匀也。治宜补正气,行正气,疏风气,使气匀则风顺矣。
口眼斜门主方
卒中风口 烧酒一斤,入小口瓶内烫热,入巴豆仁三粒,口向左歪,将病人右手掌捺在酒瓶口上,看病患口一端正,即不必熏矣。如口向右歪,则以病患左手捺瓶口上。
又方 苇管长五寸,以一头插耳窍中,四畔以面调塞密,一头纳大豆一颗,大艾圆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口眼歪斜 萆麻子去壳研烂,歪左涂右手心,歪右涂左手心,仍以热水一盂安向手心,须臾即正,急洗去药。
又方 巴豆仁七粒,去皮研烂,歪左涂右手心,歪右涂左手心,仍以热水一盂安手心,须臾即正。并频以手抽掣中指。
又方 锻石水调,歪左涂右边,歪右涂左边,正即洗去。
又方 皂荚去皮、弦研末,陈醋和涂,歪左涂右边,歪右涂左边,干则更涂之,以正为止。
又方 鳝鱼一条装入竹管内,以针将尾上深刺出血,摊软绢上,左歪贴右,右歪贴左,即正。亦有以双绵钱染鳝鱼血,乘热左歪以血线搭右嘴角内,沿腮直牵至耳朵上系之。右歪即搭左嘴角内,即正。
又方 酒煮肉桂浓汁,以故布 之。
口噤门主论
口噤者,足阳明之病,颊车穴主之。盖阳明经络,挟口环唇循颊车;而诸阳筋脉皆上于头,三阳之筋并络颔、颊,夹于口,风寒乘虚而客其经则筋挛急,牙关紧而口噤。又有风热太甚,痰涎滞膈,风喜伤肝,复能燥物,是以筋燥劲迫而口噤。此皆实邪之为病,而中风之闭证也。若在脱证,则诸阳之气脱去,形骸管束无主,故口开舌纵不收矣。
骆潜庵曰:儿生三日,不哭不乳,是云口噤。此胎受火毒,攻心传肺,故乳食不进,啼哭无声,连服延寿丹少许,即愈。(《推拿秘书》)
小儿口水门主论
小儿心胃火盛,廉泉穴开,则口中流水不绝。
又曰:因大人与小儿嘻戏,捏其腮颊,则令小人淌口水。
俗云:孕妇思食酸甜不得,则婴儿多淌口水。
小儿口水门主方
验方(《急救》)用热水一盆,入白矾一勺,将儿两足频频洗之,立瘥。
又方 鱼在小儿嘴上揩之。
口疮门主论
《医论选要》曰:夫口者,脾之窍,诸经多有会于口者。盖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为之运化津液,以养五气,节宣微爽,五脏之气偏胜,由是诸疾生焉。故口疮者,乃脾气凝滞,加之风热,治当清胃泻火。
冯鲁瞻曰:口疮者,心脾蕴热也。小儿阴气未生,阳气偏盛,又因将养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而成疮。治宜泻心化毒,清凉为主。若月内诸病,而口无涎沫者凶。
又曰:凡口舌生疮,初起不可便用凉药敷掺,恐寒凝不散,内溃奔走,久而难愈。必先用辛轻升散,而后清凉,使郁火达外,再视其所因而治之。更有中气不足,脾胃虚衰,不能敛纳下焦,阴火被逼上炎,以致虚阳口疮。丹溪所谓:劳役过度,虚火上炎,游行无制,舌破口疮,又当从理中汤加附子治之。若作实热,误投凉药,则害又不止口疮矣。
又曰:口疮者,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治之。如发热、作渴、饮冷,实火也。轻则用补中益气,重则用六君子汤。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中气虚也,用人参理中汤。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气虚寒,用附子理中汤。
晡热、内热,不时而热,血虚也,用八物加丹皮、五味、麦冬。发热、作渴、吐痰,小便频数,肾水虚也,用八味丸。日晡发热,或热从小腹起,阴虚也,用四物、参、术、五味、麦冬;不应,则用加减八味丸。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或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补加麦冬、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抹涌泉穴。若概用寒凉,损伤生气,为害匪浅。或问:虚寒何以生口疮,而反用附子理中耶?盖因胃虚谷少,则所胜者肾也,水气之逆而乘之,反为中寒,脾胃衰微之火,被迫炎上,作为口疮。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乃行,复则寒雨暴至,阴厥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故用参术、甘草补其土,姜、附散其寒,火得所助,则接引退舍矣。
口疮门主方
口疮 砂仁火 存性为末,掺上即愈。
又方
硼砂(一钱五分) 寒水石(一钱) 黄柏 朱砂(各七分) 冰片(五厘)
研细。先用苦茶漱净再吹。
小儿口疮不能吮乳(蔡医传) 密陀僧末醋调涂足心。疮愈洗去。
又方 小儿卧时,以醋调汤瓶内碱末,书十字两足心。
一切口疮(《心法》)鸡内金烧灰,敷之立效。
又方(《汤液》)
黄柏(蜜炙赤,一两) 青黛(一分)
研末频掺。
口疮并治喉癣、喉痈闭塞。
凤凰衣(即哺鸡蛋壳内衣,微火焙黄) 橄榄核(瓦上焙,存性) 孩儿茶(各等分)
共乳细,每药一钱加冰片五厘,口疮、口疳搽患处,喉证吹入,即能进饮食。
白口疮
生明矾(一钱) 朱砂(二分)
共研末搽之。
口疮连年不愈者,乃虚火也。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等分)
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咽。
大人小儿口疮久治不效 附子为末醋调,男左女右贴脚心。
小儿口疮不能乳食 白矾汤浸脚上,半日顿宽;或以矾末水调摊纸上,贴脚心,再以水湿之;或用白矾如鸡蛋大,置好醋一盏中,频涂儿足。
千金方 口舌一切诸疮
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一升) 苦竹叶(五合) 大黄(二两)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
水四升同药煎至一升去滓,入生元参汁三合再煎,再入生地黄汁五合再煎两沸,下蜜煎浓,安舌上细咽。
口疳门主论
申斗垣曰:口疳,是湿热在于胃口。盖口乃脾之窍,若不早治,恐蚀其口、唇、腮、颊,则凶。(《启玄》)
奎光曰:糜疳,令人满口糜烂,与小儿口疳同治。
又曰:口疳宜用丝绵搅洗,忌用布。
口疳门主方
验方(《锦囊》)
人中白( 二两) 铜青(三钱五分) 冰片(二分) 麝香(一分)
上研极细,冷浓茶净口,吹少许,候痰涎流尽再吹一二次,即愈。甚者加西牛黄一分更好。
又方(《启玄》)
橄榄核(一两) 儿茶(五钱) 冰片(二分)
研细搽之,三次痊愈。
口疳(《简便》) 甘蔗皮烧研搽,甚效。
腮肿及口疳难痊(《急救》)
半夏 香附(各等分)
用鸡子清共捣如泥。左病贴右涌泉穴,右病贴左涌泉穴。贴之即瘳。
口疳。
红枣(十枚烧存性) 冰片(二分)
研吹患处。
又方 缩砂仁壳 研擦之。
又方(《活幼新书》) 鸡肫皮烧存性,敷之立效。
小儿口疳大人疳疮。
好儿茶(一两) 五倍子(炒黄四分) 黄柏(蜜炙五分) 冰片(二分)
研细吹搽。
口糜门主论
冯鲁瞻曰:满口生疮者,名曰口糜。若白细点子,生于上 者,名曰七星疮也。总不外乎心肺胃三经之蕴热,随所经而清利之。间有泄泻,脾元衰弱,不能按纳下焦阴火,是以上乘,为口疮糜烂者。不可误投凉剂,宜用六君子、理中汤之类。(《锦囊》)
又曰: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为脾之窍,脏腑之气,皆由此出入,若门户也。脏腑有偏胜之邪,则口有偏胜之证。
陈实功曰:口破,虚火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治以知柏四物汤加丹皮、肉桂。实火者,色红而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此乃膏粱浓味,醇酒炙 ,心火妄动,治以凉膈散。(《正宗》)
又曰:如口舌生疮,舌干、黄、硬,作渴者,加减八味丸。
又曰:宜吹赴筵散,吐涎则愈,俱禁水漱。
奎光曰:凡腮口肿烂,用筋缚丝绵蘸水轻搅,如觉痛,易治,不然系死肉,多难治也。
又曰:伤寒口糜者,因心脾受热,郁火熏蒸,治宜理心脾,其脉则洪大有力,而为实热者也。更有脾元中气不足,不能按纳下焦阴火,以致口糜生疮,宜服附子理中汤者,不可不知。
口糜门主方
柳花散(《正宗》)
黄柏(一两) 肉桂(一钱) 青黛(三钱) 冰片(二分)
研极细。每用少许吹之。
赴筵散(《正宗》)
黄连 黄柏 黄芩 北细辛 山栀子 干姜(各等分)
研细吹之。
口疮糜烂(《得效》) 生硫黄研末水调,涂手足心,效即洗去。
又方(《卫生》) 细辛末醋调贴脐上。
又方(《集简》) 铁锈末水调,敷患处。
又方(《简便》) 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
又方(《普济》) 釜底墨研细搽。
又方(《肘后》) 黄葵花烧末敷之。
又方(《圣惠》) 葵根烧研敷效。
口破(《集验》)
滑石(一钱) 辰砂(三钱) 冰片(二分)
研末擦患处。
口烂喉肿舌干 马钱子一两麻油煎黑色。取起去毛研细,吹入喉中即凉,妙甚。
口臭门主论
昔有人,年二十余岁,口臭如登厕。医者曰:肺金本主腥,金为火所乘,火主臭而然也。久则成腐,腐者肾也,亢极则反兼水化。其病在上宜涌之,如法果愈。(《锦囊》)
《医论选要》曰: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
窦汉卿曰:病患瘥后口中臭,腹中绞痛者,皆因热毒积于脾家,急用苏子降气汤服之。(《全书》)
冯鲁瞻曰:盖齿属肾,肾气一虚则虚火壅于上焦,故乃口臭,名曰臭息。
口臭门主方
验方(朱丹溪) 香薷治口臭如神,煎浓汤含之。
又方(内府) 连翘为末糊丸。如食韭、蒜后,用茶吞二三钱,口中浊气即化为清气,神效。
口臭秽及 齿肿痛 北细辛一两煎浓汁热嗽,冷即吐去。
又方 川芎泡汤,日漱五七次,半月愈。
口气热臭 干甜瓜子去壳研细,蜜少许,调丸如枣核大,食后含化,敷牙齿上。
剪口疮门主论
《心法》曰:脾胃积热,口角生疮。
俗云:小儿误用剪刀剪饮食瓜果,食之即生剪口疮。
胡公弼曰:小儿口角生疮,名夹口疮,又名燕口疮。
澄曰:剪口疮又名夹口疮,脾热者多患此。亦有父母遗毒,小儿口角色白生疮,久而不愈,又当以真蟾酥磨汁调白降丹,涂之自愈。否则必发疮毒,又当分别,不可只以脾热治之。
剪口疮门主方
口角烂疮 乱头发洗净 存性,研细,猪油调搽。
又方 蒸笼上或锅盖上气汗水,涂之。
小儿燕口疮 青布烧灰涂之,或用蜜调亦可。
燕口疮 头发烧灰存性,米饮调服并敷。
鹅口疮门主论
陈实功曰:鹅口疮,乃心脾二经胎热上攻所致。其证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则咽间叠叠肿起,致难乳哺,哺时必多啼叫。急用青纱一条裹箸头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苔,以净为度,重手出血不妨,随以冰硼散搽之。(《正宗》)
冯鲁瞻曰:鹅口者,乃胎热蕴蓄心脾,上蒸于口,舌上遍生白屑,如鹅之口。(《锦囊》)
汤氏曰:初生,口内白屑满舌上,不能吮乳,谓之鹅口。急以乱发缠指头,蘸薄荷汁或井华水拭净。如不脱,用四宝丹掺之。
若初生百日内,口中生白点无数,拭之则去,少刻复有,口角流涎,日夜啼哭不乳,又名鹅口白屑。皆由胎热或母贪嗜酒面,遗热于儿,用甘草、黄连各一钱煎浓,以帛裹手指,口中拭去再不复发。(《赤水玄珠》)
奎光曰:鹅口一名雪口,先须搅去白衣,用口疳药(方载咽喉门)吹。频搅频吹,内服犀角汁或犀角解毒丸。
骆潜庵曰:小儿胎火攻心,上 有白点,状如粟米,名曰乳鹅;或口内白沫满口,上 戴碍,状如鹅口,开而不合,语声不出,服食多艰。皆由热毒上攻也,宜延寿丹。(《推拿秘书》)
鹅口疮门主方
青液散(《锦囊》) 治鹅口疮及舌疮、舌菌、重舌。
青黛 朴硝(各一钱) 龙脑(一字)
研细。鹅翎挑少许扫上。
又方(《正传》) 白杨树枝烧取沥,涂之神效。
四宝丹(《汤氏》)
雄黄(三钱) 硼砂(二钱) 甘草(一钱) 冰片(三分五厘)
上为末。蜜水调涂或干掺。
又方 黄丹研细,竹沥调涂口中,洗之其白点即落。一日涂三次,再用辰砂益元散,灯心汤调下,神效。
驱腐丹(奎光秘方)
五倍子(去蛀,打碎,炒黑色) 硼砂(各二钱)
共研细末。凡口糜鹅口略吹少许,不可过多。
小儿心有客热满口生疮 天南星末,米醋调敷脚心。
又方 吴茱萸末,米醋调,涂足心。
又方 鹅粪泡汤,拭洗口内,即愈。
口内肉球门主论
窦汉卿曰:口内生肉球,有根线长五寸余,吐球出,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服凉血疏风泻火煎药,再用麝香二钱,分二次,水调服,吹麝香散,根化而愈。(《全书》)
口内肉球门主方
麝香散(窦氏)
直麝香(一钱) 梅花片(三分) 真川连(一钱)
研极细,芦管吹入。一日夜五六次,三日其根自化而愈。
口中飞疡门主论
窦汉卿曰:口中卒然有肿,转胀转大,此名飞疡也。渐至杀人,用小刀点出血,鼠粘子解毒汤加红花、丹皮。恶心腹胀满者难生。(《全书》)
重门主论
冯鲁瞻曰:重 者,初生上 有物胀起,宛如悬痈者是也。是脾胃挟热,气血不能收敛。治法速宜绵缠长针露锋,刺肿之处,去其恶血则消。若再生再刺,否则有妨乳食。总缘小儿出胎之后,血气收敛成血,则口内舌上喉颊皆净;若血气不敛,胎毒上攻,则乃成矣。(《锦囊》)
又曰:儿初生,次日即看口中上 ,如有白泡子,即以银挖耳轻轻刮破,其泡子须刮出,勿令落入喉中,仍以京墨搽之。此泡一老,非惟难刮,且儿不乳,变生撮口诸证。初生下地即不啼哭,不能吞乳,奄奄如死者,急看喉间,悬痈前 上有一泡,用指摘破,以帛拭去恶血,勿令咽下,即能通声吞乳。(《保生碎事》)
上生疮门主论
窦梦麟曰:上 生疮如黄粟,口中腥臭,外证手怕冷,脚怯寒,此脾经积热也。上属脾,脾气通于口,故脾经受热,则上 生疮也。先用蚌水,布蘸绞净患处,宜服清脾降火汤,再吹冰片散,无不效矣。宜戒酒色。(《全书》)
附取蚌水法:用蚌洗净打碎取水。另用湿棉布滤清,若夏布孔遇水即疏滑,倘蚌中蚂蝗虫竟滤在水碗中矣,偶入口中将何处之?其棉布孔遇水即紧密,则蚂蝗虫不能下,故用之口喉之证,属太阳之火,然蚌乃河中之物,属太阴之精,故借水以济火事。
又曰:上 生疮,其因乃上焦积热,脾之气凝也。然上 属脾,故脾经受热,则上生疮也。务须服清上膈、去风痰之药。
上痈门主论
王肯堂曰:上 痈,状如紫葡萄,又名悬痈,属手太阴、手厥阴心包络。令人寒热大作,舌不能伸缩,口不能开阖,惟欲仰面而卧,鼻中时出红涕,乃手足少阴经及三焦积热所致。过时不治,饮食不下,神昏脉乱者死。(《准绳》)
陈实功曰:上 红肿胀痛,成脓为痈,脓出自愈。其病虽凶,却是标病无妨。脓胀痛者开之,损而痛者益之,其患自安。(《正宗》)
经曰:不放脓,非法也。
冯鲁瞻曰:上 痈即垂痈,宛如芦箨盛水之状。治宜刺之,令泄去青黄赤血,盐汤洗拭,蜜调一字散少许敷之。再生再刺可也。(《锦囊》)
《医论选要》曰:悬痈生于上 ,虽不关于咽喉,所以暴肿者,亦热气使然也。不急疗则杀人。
窦汉卿曰:悬痈生于上 ,形如紫李,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若不速治,毒入于脑即死。用铜箸排开口,竹披针破痈头,用盐汤搅净,血出尽,用冰片散吹入患处,闭口以待,药化自然咽下,连吹三五次。(《全书》)
奎光曰,悬痈生口内上 ,紫泡如豆大者是也。
上痈门主方
上 痈日久肿硬下垂不溃者。
食盐( ) 枯矾(各等分)
研细汤调,以箸头蘸点患上。
含腮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小儿初生时,腮内如米豆大一小疮,次日渐大,蚀破腮颊,故名含腮疮。若不早治,破透难疗。宜二金散。(《启玄》)
含腮疮门主方
二金散(《启玄》)
鸡内金 郁金
各等分研细,先用盐汤洗净,吹之。
呵欠门主论
呵欠者,脾胃中气不足,精神劳倦所致也。经曰: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乃精与神不相根据,而阴与阳不相守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