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十二 脑背部
-
自脑后、肩脊、背腹痈疽,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脑疽门主论
脑疽(图缺)
《鬼遗方》云:正脑上一处起为脑痈及脑疽,脑铄并在大椎骨上,入发际生。
王肯堂曰:脑痈皮起,易得破穴,急破急出脓不害。脑疽皮浓,难得破穴,须急发内毒,使破穴方可。脑铄一处初起如横木掘,上起顶门,下止大椎,发肿如火烧,其色青黑如靴皮,大硬不见脓,即损外皮,如犬咬去肉之迹,难愈。(《准绳》)
《灵枢经》云:阳气大发,消脑溜项,名曰脑烁。其色不乐,脑项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可治。
薛立斋曰:脑属足太阳膀胱经积热,或湿毒上涌,或阴虚火炽,或肾水亏损,阴精消涸,始成疽也。
陈远公曰:有生疽于头顶者,始名脑疽。若对口偏对口,俱非真脑疽也。此疽九死一生,大约生此疽者,皆肾火沸腾也。脑为髓海,通于肾,肾无火则髓不能化精,肾多火髓亦不能化精,不但不化精,而随火升降,且化为毒以生痈疽矣。盖肾之化精,必得脑中之气以相化,若脑中无非肾火,势必气化为火,火性炎上,不及下降,即于脑中髓海自发其毒,较之脑气不流而为毒者更甚。故往往有更变形容,改换声音,疮形紫黑,烦躁口干,甚至脑骨俱腐,片片脱下,野狼狈之状,不可言语形容者,又何以救之耶!此证须问饮食若何,倘饮食知味,即可用药。名曰五圣丹:金银花八两,玄参、麦冬各三两,黄 四两,人参二两。水煎服,四剂渐愈,改用十全大补汤,重四两,服四剂,又改用八味地黄汤,恣其酣饮,自可痊愈矣。此救九死一生之法,然舍此实无第二法也。此疽得于房术者居多,兴阳涩精,俱是丹石燥烈之品,霸阻精道,日积月累,真阴枯烁,髓竭火发,遂至溃顶而不可救,人又何苦博女子之欢,丧千金之命耶!(《冰鉴》)
窦汉卿曰:脑疽若色黯不溃,或溃而不敛,乃阴精消涸,名曰脑烁,为不治。(《全书》)
发际疽门主论
发际疽(图缺)
王肯堂曰:发际疮,初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妇人患此者多,丈夫患此者少。始因风湿上攻,或因风热上壅,若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是发际疽也。(《准绳》)
《心法》曰:此疽生项后发际,形如黍豆,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津脓水亦有浸淫发内者,此由内郁湿热,外兼受风相搏而成。 肿高肿者易治;平塌漫肿,毒流肩背,未脓先腐者,难治。十四日得脓为吉。
后脑发门主论
后脑发有正有偏(图缺)
申斗垣曰:玉枕疽即后脑发。乃足太阳兼督脉阳维脉所主,多血少气,在玉枕二穴风府穴端。(《启玄》)
陈实功曰:玉枕疽生于脑后枕骨,中坚而难溃,痛引肩项,鼻塞气粗,此足太阳膀胱湿热凝滞而成,痛痒不一。(《正宗》)
头后蜂窝疽门主论
申斗垣曰:蜂窝疽乃热毒结成,形如蜂窝,中多碎孔,多生头后。 痛红肿者可治;疾发者难治。毒流两肩不可救矣。(《启玄》)
胡公弼曰:此证与蜂窝发背不同,与对口同治。(《青囊》)
夭疽锐毒门主论
锐毒(图缺)
左名夭疽,右名锐毒,生于耳后一寸三分陷中。致命之处。
陈实功曰:夭疽锐毒,生于耳后一寸三分致病之处。左为夭疽,夭者,妖也,妖变之物,属于肝木。右为锐毒,锐者,利也,锋利之器,属于肺金。二者皆起于积想在心,谋虑不决,以致火旺而又郁,郁而又旺,诚为险恶之候。故形多坚硬,头多隐伏,未溃先黑,未脓先腐,臭秽易生,元气易败。凡得此者,毒多不得外发,后必内攻而死。初起生于隐微,令人多不知觉,及其知觉,毒已入内矣。倘红活高肿,易于脓腐者,无妨。(《正宗》)
汪省之曰:夭疽锐毒,又名痼发,又名耳后发。(《理例》)
胡公弼曰:耳后锐毒,乃心肾二经受毒。若不急治,恐热气壅心,毒攻喉下,必致伤命。(《青囊》)
耳下石疽门主论
石疽(图缺)
冯鲁瞻曰:耳下石疽者,不脓不疼是也。大宜养肝血,滋肾水,温补可化。如少年脉实者,少佐以清肝,然不可轻用行气破血之药。(《锦囊》)
汪省之曰:石疽多生耳项。(《理例》)
窦汉卿曰:石疽与石痈同,惟石疽深寒客于经络,血气结聚不散,隐于皮内,坚肿按之如石;此毒若连颈项之节,内先腐烂,方出皮肤。如脓出颈项者即死。初起宜艾火灸三四十壮,发于额面者,不可灸也。
又曰:商陆捣敷石疽最效。
项门痈门主论
汪省之曰:项门痈乃阴阳不调,气热壅上,结在风府之傍,聚而成毒,伤于脑后。此恶候也。治同痈疽法。(《理例》)
项门痈(图缺)
项上肉龟疮门主论
《心法》曰:肉龟疮,即胖人项后发际疽。盖胖人项后发际肉浓而多折纹,其发反刺疮内,因循日久不瘥,又兼外袭风寒,凝结形如卧瓜,破烂津水,时破时敛,俗名谓之肉龟。经年不愈,亦无伤害。
项后生疙瘩门主方
项后生疙瘩,肉色不变,不论大小,年深日久者。
生山药(去皮一块) 萆麻仁(十粒)
捣烂。摊帛上贴之,奇验。
失荣证门主论
失荣证(图缺)
陈实功曰:失荣证得之于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其患多生肩之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能作痛,气血日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当以和荣散坚丸、飞龙阿魏化坚膏治之,虽不能愈,诚缓命之金丹也。治此证与乳岩相似。(《正宗》)
失荣证门主方
和营散坚丸(《正宗》)失荣证坚硬如石,不热不红,渐肿渐大者服。
人参 当归身 白术 白茯神 香附 广橘红 熟地(各二两) 天南星 贝母 柏子仁 远志 牡丹皮 酸枣仁(各一两) 角沉 芦荟(各八钱) 龙齿(一对, ,如无龙齿,以鹿角尖二两 ,代之。) 朱砂(六钱,乳细为衣。)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欢树根皮煎汤送下。患者若改往从新,淡薄甘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则难脱然也。
飞龙阿魏化坚膏(《正宗》)治失荣证及瘿瘤、乳岩、瘰 ,结毒初起,坚硬如石,皮色不红,日久渐大,或疼或不疼,但未破者,俱用此贴。用蟾酥丸药末一料,加金头蜈蚣五条,炙黄去头足,研末同入熬就;乾坤一气膏二十四两化开,搅极均,重汤内顿化,红缎摊贴,半月一换。轻者渐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贴保后无虞矣。
天柱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天柱疽生天柱骨上,极痒入骨,恶心吐逆,肩背拘急。急用隔蒜灸,痒止为度。灸而有泡者吉;无泡者凶。服发汗剂得汗可治;无汗难治。若溃后神昏呕哕,恶心血不止者死。(《准绳》)
夭寿疽门主论
申斗垣曰:夭寿疽,其状大而紫黑,生于项背,是三阴、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故毒易于内攻,若不早治,致热毒入于渊液,(胆经穴名。)恐伤肝肺,旬日之间必死。初起不论阴阳寒热,当以隔蒜或豆豉饼灸之。治同痈疽法。(《启玄》)
对口门主论
申斗垣曰:对口生于风府 门穴。(风府一名舌本,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内宛宛中。 门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入系舌本阳维之会,仰头取之。)
对口(图缺)
对口有正有偏。毒流于肩则肩肿,毒流于背则背肿。
汪省之曰:偏对口,又名发际发。(《理例》)
陈远公曰:对口初生小疮,先痒后疼,随至溃烂,人以为至凶之痈也。不知生正对口者反轻,而生于偏傍者尤重。盖颈项之上,乃肾督之部位也,其地属阴,所生多是阴疽,非阳痈也。阳证必高突,色红肿发亮,疼痛呼号;若阴疽色必黑黯,疼亦不甚,身困欲卧,沉重呻吟无力,疮口不突,或现无数小疮,世人不知何处觅头。
然阴阳二证,皆可内消,何可令其皮破肿溃而后治之乎!惟内消之法,不必分解阴阳,但既破溃脓,设阴阳不审,漫投药饵,则祸生倾刻也。内消用三星汤: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一两,生甘草三钱。水煎,二服全消。阳证已破者,亦以此方治之,三服必脓尽肉生。若阴证大溃者,改用七圣汤;人参、黄 、当归、白术各一两,金银花二两。水煎,一服血止,二剂肉生,三剂口小,四剂皮合,又二剂痊愈。(《冰鉴》。此方治各部痈疽低陷不收口者神效,不止治对口阴毒而已也。总以阳证可以凉泻,阴证必须温补故耳。)
陈实功曰:对口又名脑疽,生于项后而对前口者是也。正对口是督脉所主,督脉起于下,而贯脊行于上,故毒气得之,反能冲突高肿,使毒气不致下流低陷,乃能外发,故多易治。偏对口,乃太阳所司,太阳膀胱主司寒水,性质多沉,起于巅顶,贯项两旁,顺行而下,与疮毒交会下流,故疮多平塌,难治之证,以十五日内得脓为吉。(《正宗》)
冯鲁瞻曰:肾消亦有脑疽背痈者。盖肾主骨,脑者髓之海,背者,太阳经寒水所过之地,水涸海竭,阴火上炎,安得不发而为痈疽也。其疮甚而不溃,或赤水者,甚则或黑或紫,火极似水之象,乃肾水已竭不治。若峻补其阴,能食便调,神安无别恶证,或可救也。
薛立斋曰:脑疽俗名对口,乃湿热交蒸而成,从外感受者轻,从五脏蕴结内发于外者重,项后虽属于督脉,又乃太阳膀胱寒水司行之道,从外感得者多生正穴,气禀纯阳,故多不治而愈。正穴属于督脉,起自尾闾穴,贯脊而上,气血交会,故易于高肿溃脓,生肌收口。偏穴属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主司寒水,起于巅顶,分脊而下,此处发疽毒壅于此,气血流行随毒而下,疮形平塌,肿不高尖,根脚走散,两肩漫肿,背如负石,难以成脓,难溃难敛,决不可治。
又曰:五脏蕴结而成者,其源有五:心绪烦扰,煽动不宁,以致火旺而沸腾,行于项间,与寒水交滞而为脓者,一也;恼怒伤肝,项乃三阳统筋之所,肝伤则血脉不潮,筋无荣养,凝结为肿,故项紧急强痛,不能转侧,其患未溃前,肉色紫暗,坚硬漫肿,破流血水,木痛无脓者,二也;思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干枯,以致中脘痞塞,气不营运,逆于肉理,乃生壅肿,其患外皮虽腐,内坚不溃,口燥舌干,饮食不进,根脚走散,脓秽色败者,三也;忧郁伤肺,肺伤则毛孔闭塞,腠理不通,气不舒畅,纵横经络,结而为肿,其形疮多平塌,色淡不华,皮腐脂流,形如汤泼,气粗短促,鼻霉鼻掀,碌碌生痰,殷殷发嗽者,四也;恣欲伤肾,肾伤则真阴之气败,真阴一败,相火相生,此火最能自升自降,或动或静,疮形紫黑,脉数乖度,烦躁口干,随饮随渴者,五也。故云从内发外者重。
又曰:凡不红不疼不肿,灸亦不痛,急用披针当顶点入知痛处,出其恶血,通其疮窍,随插蟾酥条,直入疮底,用膏盖好,取脓为吉。余如痈疽治法托毒。
对口门主方
秘方
连翘(去心) 牛蒡子(研) 蝉蜕 白芍 川芎 当归尾 防风 赤芍药(各一钱五分)甘草节(必要真节) 川贝母(去心,各三钱) 蒲公英(二钱) 浓朴(一钱) 桔梗(一钱四分) 乳香(去油,研) 没药(去油,研,各七分)
逐味另秤,分厘不可增减,水二盅煎,加童便一盏和服,服后出汗,二三剂即愈。
对口初起 鲜乌鱼皮贴疮上,干则以火酒扫之,日换五次。
又方 猪首眼瞠中肉,取下两块,盛碗内,用木箸捣极烂如糊,敷四围,中留豆大一孔透气,至重敷二次,即消。
又方 山药同独核肥皂捣敷。
又方 蝣蜒虫同霜梅捣敷。
又方
上好心红(三钱) 蝣蜒(十条)
捣膏,视毒大小贴之,未成即消,已成即出脓,立时见效。
对口背痈仙方
活鲫鱼(一尾,去鳞、肠。) 头垢(五钱)
共捣烂,加蜜半杯搅匀,从外围入里面,留一孔出毒气,二次全消,实时止痛。
对口疖初起 桃叶尖九个捣烂掺上。
又方 抱小鸡的母鸡热屎涂消。
又方 猪胆剖汁,碗盛,涂完即愈。(男子用雄猪胆。女用母猪胆。)
又方 天茄(即白牵牛)叶带茎、子,采来同生姜三片捣敷,早晚一换,三日全愈。
又方
甘蔗渣(焙干) 白狗屎(焙燥)
研末和匀,用竹管将稀绢蒙一头入药,筛膏药上贴之。虽垂危亦愈。
对口 荠菜同醋捣烂敷立消。
百脉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百脉疽,肿起环围颈项疼痛,身体大热,不敢动止, 不能食。
此有大畏恐骇,上气咳嗽,其发引耳,不可以肿。十五日可刺导引,不导引见血,八十日必死。(《准绳》)
肩痈门主论
陈实功曰:肩毒左肩为痈属肝,右肩为疽属肺。(《正宗)。)
胡公弼曰:发肩乃肾与膀胱受证,气血凝滞,不得流行,结成痈疽,得脓为吉。(《青囊》)
肩疽门主论
肩疽(图缺)
王肯堂曰:肩疽此处,乃手足三阳交会之所,由风热郁结所致,或因负重损伤而作。(《准绳》)
《灵枢》云:发于肩及 ,名曰 痈,其状赤黑,急治之,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KT 之。
《鬼遗方》云:丁疽发两肩,恶血留结内外,荣卫不通,发成疔疽,五日肿大,令人口噤寒战。十二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陈氏曰:干疽肿发,起两肩及两大臂连胛骨,二七日痛不息,亦不可动;五十日身热不赤。六十日可刺;刺之无血者死。
薛立斋曰:肩疽生于肩骨之上,乃肝脾二经积热,毒上冲肩井,始生多不知觉,惟肩骨中酸痛,竟有六七个月,方现形影。既溃失治,五六载不能收功,甚至肩井骨露则危矣。初起宜用艾灸。
《心法》曰:肩中疽生肩正中,左右相同,属三焦胆二经,一名 痈。
又曰:肩风毒生于肩稍 上骨尖处,属大肠肩 穴。由邪风深袭骨缝,与湿稽留,化热而成。
又曰:干疽生于肩前廉,左右皆同,属大肠经,一名疔疽。
过肩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过肩疽,又名筋疽,生肩后夹脊两边,肿硬痛疼,寒热似疟。但初起无头,急用灸法。
《鬼遗方》云:筋疽发夹脊两边大筋上,其色苍。八日可刺,有痈在肥肠中,九十日死。
《心法》曰:过肩疽生在肩后廉,左右皆同。总由湿热风邪遏郁而成;亦有负重瘀血凝结而成。
肩井毒门主论
申斗垣曰:肩井毒,又名气痈,其穴在肩上骨胶动处陷中是也。乃怒气相干,气血凝滞而成。初起必用铁箍散围住根脚,否则毒流肩脊,不可治矣。(《启玄》)
担肩门主论
申斗垣曰:此乃肩挑负重,压伤肩头,气血凝滞而成;或因枕卧冷处,致令隧道不通,蓄血而成。破则流脓出血,此外因也。治当早灸,始能消散。(《启玄》)
又有匾担因妇女在上跨过,即害担肩。
担肩门主方
验方 剪猫头上毛用,不语唾粘之。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论
王肯堂曰:上中下三发背俱在脊中,属督脉。上发者,伤于肺,发于天柱骨下;中发者,伤于肝,为对心发;下发者,伤于肾,为对脐发。皆由积热怒气所致。初如粟米,或麻或痒,或拘急,或不痛,或大痛。初觉便宜隔蒜灸之,或汗、或下、或托,量其虚实施治。(《准绳》)
又曰:脑发背发在上者,不可用木通,恐导虚下元故也,老弱者尤宜戒。然三发背总要之地,与他处不同,尤所当谨,微有痛痒,宜速治之。
《鬼遗方》云:人生最可忧者,发背也。其种有五:一曰:阳毒发背,因风而有。或患热毒消渴,或先患伤寒,余有阳毒未解,蓄积起于背脊膂之间,不问椎数,但从两夹脊起止,腰上满背 肿,热如炊之状,赤紫或红如焰,脓毒难成,成后不止,止后痛不除,蓦忽数日之间,复平如旧,将谓肿消,此是内攻肉陷,不可疗矣。二曰:阴毒发背,是气冷而作。初如黍米粒起,情绪不快, 而痛,直应前心,心内忪怔,头目昏重,寒热如疟;五七日后始发引攻肿,开阔难收,内积有脓,深沉迟缓未透。宜急以补气汤药内托,外以抽脓药贴之。宜急见脓,无脓即平愈无期。三曰:有人多服金石烧炼之药,毒恶流滞成发背者。初起如丹疹之状, 渐开如汤火,疮面色如朱,心膈烦躁,多渴嗜冷,其疮难起,起即惊人,犹胜于阴阳两毒者,缘此有解金石药毒汤散治其内也,赖有根底分明,亦须急疗方安。四曰:人有患酒食毒发背者。此疾非近得之,乃脏腑久积,乘饥乘困,食之便睡,或多食酒肉,冷热粘滞,肥鲜炽腻,未下胸膈,房室不禁,恣意当风取快,脾脏气虚不能受乘,发毒攻背两夹脊,不问椎数。初起痈头如小弹子,后大如拳,坚如石,痛遍四肢,加之拘急口苦,舌干腹急,大小便涩,十数日后头面手足虚肿,及脏腑通泄如利,内急痛者,是其证也。乘方肿引,急用攻肿发穴溃脓汤药,内实外泄脓水,不可放纵,迟缓则皮肉腐坏,伤骨烂筋,渐成脓多,因而感邪内败者死矣。五曰:人有冒山岚瘴气发背,毒气先在脏腑,年月浸远,气血虚损衰弱。初起肿色青黑如靴皮,顽痹痛深,附筋骨彻髓,按之如木石,引手加深,方觉似有痛处,至五七日,毒气浮浅肿高,色变青白,有如拳打之状,寒战似疟,及有风候,头动口偏,手足厥逆,眼黑睛小白多而慢。此内有邪气相搏,急破出清血三五升,有黄脓白汁相和发泄,其皮不宽,不慢亦急,胀痛亦不住,直至色退,热痛方愈,亦宜急追赶脓与毒气外出,无害。初患肿三日内灸者生。八日内脓成针烙导引者生。未瘥慎劳力者生。慎忌食者生。慎喜怒者生。惧肿猛疗者生。急疗者生,不讳发背者生。待脓自出,不导引者死。未内攻而针烙用药导引者生。内攻后导引针烙者死。肿 热痛方盛已前疗者生。如过此后已内攻者死。脓成后不出不导引,但敷药者死。如赤白痢气急者,是已内攻,医疗无益,必死。痈不救十得五生。疽不疗十全死。轻肿怕痛者必死。不遇良方者死。节候不根据法者必死。愚执恣意用性逸情者死。
王肯堂曰:有发背痈,有发背疽,如毒气勇猛而发,如火燎茅,易于败坏。初起如黍米粒大,两三日渐赤引肿如手掌面大,五七日如碗面大,即易为攻, 热赤引如火烧之状,浮面渐溃烂阔开,内发肿如炊之状,外烂皮肉如削去,紫瘀脓汁多而肿不退,疼亦不止,发渴发逆,饮食不下,呕吐气急,浮浅开阔者,尤宜发脓托毒汤药服之,必愈。(阳证,实也。)其间有只如盏面大者,此非不大,缘为毒气深沉,内虚毒气近膜也。此必内攻,近入脏腑,却外入四肢,先攻头面虚浮,后攻手面,次攻两足面肿,名曰毒气散入四肢,其人声嘶气脱,眼睛黑小,十指肿黑干焦不治。(阴证,虚也。)始发一粒如麻豆大,身体便发热,生疽处肿大热痛,此为发于外,虽大如盆,治之百可百活。(阳证,实也。)或身体不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后渐大,不肿不痛,低陷而坏烂,此为发于内,虽神仙无如之何。(《准绳》)
陈远公曰:背心间先发红瘰,后渐红肿,此发背之兆也,最为可畏。古人云:外大如豆:内大如拳,外大如拳,内大如盘,言外小而内实大也。然痈疽大毒,必辨其阴阳。有先阴变阳者,有先阳变阴者,有前后俱阳者,有前后俱阴者。阳证虽重而实轻,阴证虽轻而实重,先阴变阳者生,先阳变阴者死,何以知之?阳证形高硕而肿起,阴证形底平而陷下,阳证色红,阴证色带黑,阳证初起必痛,阴证初起必痒,阳证溃烂多脓,阴证溃烂多血,阳证收口身必轻爽,阴证收口身必沉重,至于辨阴辨阳,以此消息,必不差也。凡红肿高突,乃阳证也。乘其肉肿初发,肉犹未化,急以散毒之药治之,可随手愈也。发背至横决者,皆因循失治,以至破败而不可救,阳变阴者多矣。救痈如救火,宜速扑灭,否则延烧屋舍,不尽不止,切勿见为阳证,轻缓治也。急消汤:金银花二两,紫花地丁一两,茜草、甘菊花、桔梗、天花粉、生甘草各三钱,贝母二钱,黄柏一钱。水煎服,三剂全消,不四剂也。(《冰鉴》。此方消阳毒初起极神,既无迅烈之患,大有和解之妙,人不知法则,谓阳毒易于祛除,浪用虎野狼之味,毒虽消散而真气耗损,往往变成他证,乃医者成之也,何若王霸并施,有益无损为妙。)
又曰:背心发瘰痒甚,已而背如山重,隐隐发红晕如盘大。此阴痈初起之形,最为可畏,非前证可比,乃一生罪孽,鬼祟凭身,必胡言谵语,将平日欺心之事,尽情宣布,此证本不可救,然人心善恶,成于一念,苟能悔艾而刀圭无术,亦见吾道之无奇矣。夫阳证有救之条,阴证岂无可生之理,惟在治之得法耳。阴证虽成于鬼祟之缠,亦必正气大虚,邪得入之也。故治法必用补气血之药,佐以散郁解毒之品,则正旺邪自散矣。变阳汤:人参、黄 各二两,金银花八两,白芍一两,天花粉、生甘草各五钱,荆芥炒黑三钱,柴胡二钱,附子一钱。水十余碗,煎汁二碗,先服一半,后又服一碗,阴必变阳而作痛,又一剂痛消,再一剂痊愈。(世人不见皮破血出,断不可信,然先用此方以治发背,无论病患不肯服,即医士亦不肯用,往往决裂溃烂,疮口至如碗大而不可收,始悔参 之迟用矣。所以论证而多戒辞,劝人早服此方,以免丧命。盖阳毒可用攻毒,阴毒必须补正,以参 补气,气旺则幽阴之毒不敢入心肺之间,金银花性补,善解阴毒,得参 而功益大,然非附子不能直入阴毒之中,而又出于阴毒之外,毒深者害深,又加生甘草以解余毒,然毒结于背者,气血之壅也,壅极者郁之极也,故加柴、荆、粉、芍消痰通滞,开郁引经,自然气宣血活,痰散毒消也。)
又曰:背痈溃烂,洞见肺腑,疮口黑陷,身不能卧,口渴思饮,人以为阳证败坏,孰知阴虚不能变阳乎!夫痈虽有阴阳之分,及至溃脓之后,宜补内而不宜消,则阴阳之证一也。溃烂而见肺腑,足见失补之故,使毒过于延烧,将好肉化为瘀肉耳。
肉瘀必腐,腐则洞见底里,此证九死一生之兆,倘胃气健,能食者,犹可治,若见食则恶者,必无生理,然能受参 峻补者,尚可生也。转败汤:人参、熟地各二两,生黄、当归、山萸各一两,白术、金银花各四两,麦冬二两,远志三钱,肉桂、茯苓各二钱,北五味一钱。水煎,一服胃气大开者,即可转败为吉,倘服后少能健饭,亦在可救,若杳无应验者,胃气将绝无救矣。(此方补气血,更补肺肾之阴,盖阴生则阳长,阴阳生长则有根,易于接续,后以银花解余毒,则毒散而血生,血生而肉长,肉长而皮合,倘以解毒为事,不补气血之阴阳,则阴毒不能变阳,有死而已矣,不亦悲哉!倘服之而饱闷,少顷渐安者,尚有生机,不可弃置。)
又曰:背痈将愈,疮口不收,治无一效,人以为余毒未尽也,孰知阴虚不能济阳乎!夫痈疽初起则毒盛,变脓则毒衰,脓尽则毒化矣。疮口不收,乃阴之虚,非毒之旺,人不知治法,以败毒攻之,是重虚其虚,欲肌肉之长,得乎,或亦有补而不效者,必系只用阳分之品以补阳,不用阴分之品以补阴也。盖独阴不长,独阳不生,今脓血已尽,阴必大虚,只补阳则阳旺阴虚,阴不能交于阳矣。虽阳有济阴之心,而阴无济阳之力,所以补阳而阴愈虚,疮口愈难合也。治必大补其阴,使阴精盛满,自能灌注疮口,不必生肌外敷,疮口之肉自生矣。生肤散:麦冬、山萸、银花、当归各一两,熟地二两,人参、白术各五钱,肉桂一钱。水煎二服,肉自内长,又二服外口自平,又二剂痊愈。(此方补阴多于补阳,使阴胜于阳也。然补阳之药,仍是补阴之助,以其能入阴中交于阳内也,银花非恃以解余毒,取其能领各味至疮口之间也。)
又曰:背疮长肉,疮口已平,忽开裂流红,人以为疮口肉未坚也,孰知色欲恼怒不谨乎!夫痈证最忌色欲,次忌恼怒,犯恼怒,新肉有开裂之虞,犯色欲,新肉有流水之害,然此犹些小疮痈也。其在背痈,犯恼怒者,不过疾病,犯色欲者,多致死亡,疮口开裂之处,色必变紫黑,流血之处,肉必变败坏矣。此时必急补气血,切不可仍治其毒,盖前毒未尽,必难收口,复至败坏,实新肉不坚而自决裂也。况发背新愈,其精神气血空虚,交合泄精,遂变出非常,舍补气血,又安求活乎!然补气血,必用大剂方能收危乱之功也。定变回生汤:人参四两,黄 三两,当归、麦冬、白术、银花各二两,茯苓一两,山萸五钱,肉桂三钱,北五味二钱。水煎,二服肉自生矣,三剂皮仍合矣,平复如故。再犯禁忌,无不死矣,此方难救。(此方救疮疡坏证仙丹,不止治发背愈后犯色败腐也,人疑泄精以至决裂,宜熟地大补之,何故不用,因熟地补阴最缓,而证犯甚急,所以不用熟地,多用气血之药救其垂危,非熟地不可用,轻弃之也,此方数剂之后,正宜减半而多加熟地,以为善后计耳。)
又曰:夏日生背痈,疮口不起,脉大无力,发热作渴,自汗盗汗,用参 补剂,益加手足逆冷,大便不实,喘促呕吐,人以为火毒太盛也,谁知元气大虚,补不足以济之乎!夫痈分阴阳,疮口不起乃阴证也,脉大似乎阳证,大而无力,非阴而何!发热作渴,此水不足以济火,故作渴作热也。即阴证似阳,用参、 助阳,足以祛阴而返阳矣。何以愈补,反作逆冷呕吐,此阴寒之气甚,而微阳之品力不能胜耳,非加附子之辛热,何能斩关以祛荡阴邪哉!助阳消毒汤:人参八两,黄 一斤,当归、白术各四两,陈皮一两,附子五钱。水煎膏,二次服,诸证退,服数剂疮起,乃减半,又服数剂而愈。(此非治痈之法也。然以治痈之法轻剂治此,鲜不立亡,可见治痈不可执也。大约阳痈可用消毒化痰,而阴痈切不可用消毒化痰之药,今舍痈从证,乃治痈变法,医者不可不知也。)
又曰:背生痈疽,溃脓之后,或发热,或恶寒,或作痛,或脓多,或流清水,自汗盗汗,脓成不溃,口烂不收,人以为毒气未尽也,谁知五脏亏损,血气大虚之故也。凡人气血壮盛,阴阳和平,何能生毒?惟脏腑内损,而毒气得以内藏,久之外泄,及至痈疽发出,其毒自不留内,脏腑原虚,又加流脓血则已虚益虚,观其外面疮口未敛,似乎有余,审其内而气血未生,实为不足,法当全补,不必偏补一脏,致有偏胜之虞,用十全大补汤为妙,以其兼补气血耳,然有不效者,非方之不佳,乃用之不得法也。夫背痈何等之证,岂细小之剂所能补哉!必大剂始克有济,余酌一方:人参、当归各一两,黄 、熟地各二两,白芍、白术、茯苓各五钱,川芎、生甘草各三钱,肉桂二钱,水煎服。一剂有一剂之效也。(人以此方绝不败毒,如何毒化肉生,不知痈疽未溃,以化毒为先,痈疽已溃,以补正为急,纵有余毒未尽,不必败毒也,败毒之味,非寒凉即消耗,消耗即损人真气,寒凉败伤人胃气,胃气伤则谷气全无,真气损则邪气反盛,何能生肌肉哉!此方专助真气以益胃气,故能收全效。且此方不但治背痈已溃,凡疮疡已溃者,皆宜用之,惜世人未知也。)
申斗垣曰:上搭、中搭、下搭,皆由酒色过度,怒气相干,寒热壅盛而成。脓血稀少谓之里虚,难于医治。(《启玄》)
胡公弼曰:按足太阳膀胱一经,始于睛明、攒竹,终于通谷、至阴,凡六十三穴,去脊中寸半之间,贴脊而行,自大杼而下,第三椎肺俞,五椎心俞,七椎肝俞,十椎胆俞,十一椎脾俞,十四椎肾俞。生发背者上发则伤肺,中发则伤心与肝,名为对心发;下发则伤脾与肾,名曰对脐发。家秘云:发背一日生,二日大,三日烂,一七出水。一七不遇良医,烂开四围,毒炽甚矣。若烂见心,透膜犯主,神手医救亦难。余以为初起莫妙于灸,中间莫妙于熏,若有腐而不溃,白降红升提腐去毒,俟毒尽肌生之时,再行生肌,自无锁口之患。(《青囊》)
汪省之曰:凡辨发背,令患者以两手上下摸看,搭不着着方是发背。若搭的着者,上为上搭,下为下搭,左为左搭,右为右搭,中为中搭,俱以手搭治之。若手摸不着,则是真正发背,必须内外相参,上紧医救,方可保其无变也。(《理例》)
陈实功曰:心之以上多危险者,因属于五脏故也。盖心肝脾肺四脏,皆系于背,惟肾经一脏,独居于下,虽居于下,其本脏精华津液,元气元神,尽行灌溉荣注于上,故四脏之火,皆赖一脏之水以济之,所谓五脏根本,皆系于背,即此之义也。况背乃太阳膀胱、督脉所主,太阳者,乃六经之首领,督脉者,十二经络之统脉,疮生于背,毒犯于此,须分阴阳虚实治之。(《正宗》)
又曰:发背在心之以下,肾俞以上者轻,因属于腑分,故曰心之以下多成顺,盖其形在下,其气主表,其病为痈。(《正宗》)
汪省之曰:癌发生于神道、灵台二穴,乃督脉、膀胱经。初起时不作寒热疼痛,紫黑色,不破里而先自黑烂,二十岁以后,房劳积热所生,皮黑者不治。(《理例》)
胡公弼曰:对心发、蜂窠发、莲子发、两头尖皆发背之别名,以疮口开张深浅而言也。此证最忌香蕈、烧酒,猪、羊、牛、驴等肉,前后切忌寒凉之剂,以免毒攻内陷。(《青囊》)
上中下三发背门主方
发背毒疮 用面调匀做圈,圈住疮根,将黄蜡切薄片铺平疮内,勿使渗漏,以炭火炙化变青色,乃毒气出也。再如法行之三五次,以黄蜡不变色为度,即消矣。
发背
滴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白儿茶 银朱 贞定粉 黄丹(各四两) 铜绿(三钱)
上研极细末。照疮大小,用夹连四油纸戳孔,每张称药五钱,真麻油调摊,四围用线缝好粘贴,外用软绢扎,自然止痛化腐生新,三日翻转贴之。如对口调膏敷之。
发背 大狗牙炒焦黑,研细,搽之如神。
又方 不拘男妇头发一把,入真麻油一斤,将发熬化,令病患饮之,则毒气渐消,不致伤生也。
对心发门主论
陈实功曰:对心发生于背,径对前心者是也。此乃心火妄动热极所致。心为君主之官,岂容毒邪干犯,诚乃毒 君位,最易伤人,形截督经,害非轻浅。况心为一身之主宰,周身蕴热流会于此,共结为患。且此穴背脊多坑,固难起发,疮形落陷,肿不高尖,治当大降心火,急疏蕴热,顶用针通,随行拔法,务使毒气内外宣通,各从门出,庶不内攻,方为成守。十五日后,内无变证,得脓为吉。如至期变证渐生,坚硬渐大,不作脓者死,在二十二朝前后。
(《正宗》)
对心发(图缺)
莲子蜂窝发门主论
莲子蜂窝(图缺)
王肯堂曰:莲子发即太阴疽,生肩胛内,痛渐至溃烂,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
赤色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死。(《准绳》)
又曰:蜂窝发状如蜂房,十日平塌,寒热痛楚。
《鬼遗方》云:蜂窝疽发髀背,起心俞及心包络俞,若肩 ,二十日不穴死,十日可刺。其色赤黑脓清者,可治。
陈实功曰:莲子蜂窝二发,此言其形似而名之也。多生于背,与心相近,与脊中平;轻者形长高肿,或偏半背,重则形斜平塌,两胁俱伤,孔似蜂窝,突如莲子。形虽可畏,常能多险多生,羸弱不堪,反取常安常稳,大规只怕不纯阳,治法何妨疮势急,治宜护心护膜,谨防毒气内攻。(《正宗》)
汪省之曰:蜂窝者,言其头有五七十不止;莲子者,头不过一二十。通背肿者不救。(《理例》)
又曰:疮头向上发者名曰反,证最凶;疮头向下发者稍顺;如无脓痰发及串流于肩膊者不治,穿膜者不治。又有两头开发者更凶。(《理例》)
两头尖疽门主论
两头尖(图缺)
申斗垣曰:两头尖,又名满天星,乃饮食辛热,蕴酿郁积毒壅所致。气虚相冲,因虚成毒,故此证形口开而阔,上可至肩,下可至腰,此千无一有之证,治与痈疽同法。(《启玄》)
王肯堂曰:两头发又名满天星,又名广锦背发。两头小,四边散,因积怒蓄热所致。肿高红阔者生,低陷黑暗者死。(《准绳》)
瘿瘤发门主论
瘿瘤发(图缺)
申斗垣曰:瘿瘤发,发于脊之正中,近于大椎、(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陶道、(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经之会,俯而取之自得。)身柱(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三穴之端,)俱督脉所络之处,甚利害,急早托之。此是阳维之海,督领百脉,若生痈疽,乃督脉不能统督之意,故凶。(《启玄》)
体疽发门主论
体疽发(图缺)
申斗垣曰:体疽发上至肺俞,(穴在第三椎下,各侠脊相去一寸五分。)下至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出《出眺附经》)左右相同,在高骨之旁,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八日可刺。如不溃二十日死,或初发时肿上如椒子者死。(《启玄》)
王肯堂曰:竟体发,一名椒眼发。背上生疽,肉色不变,麻木微痒,顽如牛领之皮,二三尺,由盛暑时空腹感触秽气及愤怒积郁所致。七日内未成脓,宜隔蒜灸,灸而起发,神清脉和者,可治;灸而不起,腹胀神昏,脉微或促或代者死。服汗剂得汗者生;无汗者死。服补剂红润起发知痛者生;膨胀不食,干枯黑陷者死。(《准绳》)
阴阳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阴阳疽,背上麻木不常,时肿时塌,忽软忽硬,乍寒乍热,由七情内乖,阴阳不和也。此证必大渴,神清脉定者可治;昏迷躁乱饮食不进者死。十日得黄白脓者可治;数日无脓者死。(《准绳》)
特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特疽发肺俞及肝俞。不穴二十日死,八日可刺,其色红赤,内隐起如椒子者死。(《准绳》)
阴阳二气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阴阳二气疽,广阔满背,或大或小,不常肿热胀大。十日可刺,导引出脓,不拘深浅多少,发渴体倦。十日外不见脓不治。(《准绳》)
黄瓜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黄瓜疽,一名肉龟,生背侧,高二寸,长尺许,状如黄瓜,肉色不变,疼痛引心,四肢麻木是也。此证多不可治。(《准绳》)
丹毒发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丹毒发疽,背上细瘰无数,浸淫一二尺,如汤火伤,烦躁多渴,因服丹石刚剂所致。红润者生,紫黯者死,恶证少者,黄连消毒散、国老膏;恶证多,神昏脉躁,膨胀呕哕者死。(《准绳)。)
酒毒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酒毒发背当心而痛,麻木不常,累累如弹如拳,坚硬如石,痛彻五内,遍身拘急,由饥饱劳伤,炙 浓味所致。神昏脉乱,大渴狂言,有妨饮食者死。
二便闭结者死。有因寒变而内陷者,用托里温中汤。(《准绳》)
上搭门主论
上搭(图缺)
王肯堂曰:肩后疽,又名鼠疽,即上搭也。生肩膊后骨上,乃怒气积郁所致。属太阳兼少阳经,宜灸。(《准绳》)
汪省之曰:凡辨手搭、腰搭、发背三证,务令患者以手搭肩上,搭着者左为左搭,右为右搭,头多如蜂窠者易治。向下手搭着者,谓之腰搭。惟两手上下俱搭不着者,谓之发背。(《理例》)
陈实功曰:肩下脊上痈疽者,乃脾经蕴积膏粱热毒所致。肿形根脚不过两肩者为顺;如肿平坚硬,渐大渐开,攻注两肩胸项,肿而不定者危。(《正宗》)
《心法》曰:上搭手生于脊骨第三节旁。中搭手生于脊骨第四节旁开三寸膏肓穴,名青龙疽。下搭手生脊骨第十四节腰窝内,旁开三寸肓门穴。
上搭门主方
消上搭方(《单方集验》)
全蝎(三个) 核桃肉(三个)
共研细,热酒冲服,一二次自消。
中搭疽门主论
中搭(图缺)
王肯堂曰:中搭即龙疽,生第九椎两旁,忽肿痛而无头,寒热大作,属太阳经。
由七情不和,愤怒积热所致。色赤起发润泽者可治;色黑低陷,恶心眩晕,大便滑泄,小便如淋,谵语者死。(《准绳》)
左右搭串门主论
左右搭(图缺)
王肯堂曰:左右搭串者,左肩骨上生疽串于右者可治;右肩骨上生疽串于左者难治。古有此说,愚谓不然,攻注左右者,气血不调,阴阳交错也,七恶证少,何虑难痊?元气虚惫,治之何补哉。(《准绳》)
陈实功曰:左搭属肝,右搭属肺,俱生于左右肩骨移动之处,为可治。如左搭串右,右搭串左,俱为难治(《正宗》)
申斗垣曰:两肩左右齐发,名双串肩搭疽。(《启玄》)
瘭疽发门主论
瘭疽发(图缺)
申斗垣曰:瘭疽发,发于背之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发于脊中,属督脉经。初起如豆如梅李,黑白色不定,惨痛应心,四畔如牛唇,四十岁以前可治。已衰弱者难痊。(《启玄》)
禽疽门主论
《鬼遗方》云:禽疽始发者如疹数十处,如拳打之状,发寒齿噤。如此者十四日死;十日可刺,导引脓出即愈。
王肯堂曰:禽疽,背忽麻木拘急不痛,十数处肉紫色如拳触状。七日内寒热口噤者死;得汗可治,无汗不治。神昏脉躁,或微或代者死。漫肿不溃,宜服台阁紫微丸。(《准绳》)
九疽门主论
汪省之曰:九疽一生即有九处。当验人之虚实,毒之浅深,脓之稀稠,遗之迟速,以决死生。如二三处者则轻。(《理例》)
小儿龟背门主论
龟背者,多因未满半周,强令坐早,失护背脊,以致客风吹扑,传入于髓,寒则体痿,故变成斯证。又谓五脏皆系于背,凡五脏受过而成五疳,久则虫蚀脊髓,背骨似折,高露如龟矣。书曰:腮肿疳还盛,脊高力已衰,肾无生气,骨无坚长,故为恶候也。
小儿龟背门主方
孙真人《千金方》 红药首乌研末,龟尿调敷脊骨,渐渐自平。
脊缝出虱门主论
岐天师曰:如人背脊裂开一缝,出虱千余,此乃肾中有风,得阳气吹之,不觉破裂而虱出。治以活水止风丹。裂缝生虱尽死。(《秘录》)
脊缝出虱门主方
活水止风丹(岐天师)
熟地 山萸肉(各三两) 杜仲(一两) 白术(五钱) 防己(一钱) 草(三钱) 白水煎。
脊缝生虱(张仲景)。萆麻子三粒,研成如膏,同红枣三枚,捣成丸如弹子大,火烧之,熏衣上则虱死而缝合。盖萆麻子能杀虱而去风,风去虱出则脊自合缝矣。
肉龟疮门主论
肉龟疮(图缺)
汪省之曰:肉龟疮乃心肾二经受证。生于胸背两胁间,有头有尾,且有四足,皮色不红,突起二寸。或有头向上者,毒攻心口;或有毒向下者,足如刀割。或左或右,其痛难忍。急用神针,针住头尾四足,上用艾灸二十八壮,龟疮即死;不可去针,内服荆防败毒散加天花粉、乳香、没药,然后再泻其针。(《理例》)
鼠攒疮门主论
鼠攒疮(图缺)
汪省之曰:鼠攒疮,又名游走血脾痈,生于胁背之间。此乃自幼受其胎毒,或因缺乳多食面果热毒之物,脏腑娇脆,不能克化,久作寒热,骨蒸内热,日夜不宁。因此毒发生于皮膜之外,俨如流注一般,状似鼠形,大小不一。七八日有脓可治,无脓难于收敛。(《理例》)
王肯堂曰:老鼠攒,一名游走血脾痈,生于背胁之间三两处发疽。由怒气积热所致,多发于足少阳,足厥阴部位。七日不见脓及黑陷躁乱者死。(《准绳》)
《心法》曰:串疽生于背胁之间,初发一处,挨次发出二三处,形虽不同,而色仍同也。溃后多相串通,故又名老鼠攒,又名游走血脾痈。
渊疽门主论
渊疽(图缺)
陈实功曰:渊疽发于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有声如婴儿啼状,膏盖无声,去膏仍有。异哉难治,真不能也。(《正宗》)
《心法》:渊疽生于胁下三寸,忧恚太过,以致肝胆两伤而成。初起坚硬肿而不红,日久方溃,得稠白脓者顺。如豆浆者险,疮口有似乎儿啼,此属内膜透也,可于阳陵穴(在膝膑骨外廉下一寸陷中,蹲。)灸二七壮,其声即止;将溃未溃,宜坐取之即得,多服护膜散,可免透膜。
渊疽门主方
护膜散
白蜡 白芨(各等分)
研末,轻者用一钱,微重用二钱,重者用三钱,或酒或米汤调下。
石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石疽生腰胯之间,肉色不变,坚硬如石,经月不溃者,此系属少阳、阳明二经积热所致。邪毒固结,元气不足,故不能起发。若黑陷不起,麻木不痛,呕哕不食,精神昏乱,脉散或代者死。(《准绳》)
汪省之曰:石疽乃寒气所作,深伏于骨髓之间,腿膝有肿与皮肉相似,苦疼而坚硬如石,故谓之石疽。治宜温补。(《理例》)
肾俞发门主论
肾俞发(图缺)
王肯堂曰:肾俞发即腰疽,又名连肾发,又名下搭,生十四椎傍腰肾之间,由房劳太过,致伤肾水,令人口干,寒热大作,百节俱痛。治之稍缓,溃烂透膜者死。若见咳嗽呕哕,腰间似折,不能俯仰,饮食不纳者死;溃而脓水清稀,腐烂腥秽,迷闷不醒厥逆者不治。(《准绳》)
陈远公曰:有腰眼间忽生疽毒,疼痛呼叫,似乎阳证,然腰肾乃至阴之地,未可作阳证治之也。此证虽本于忍精欲泄不泄以成,此毒似乎纯是阴分之过,但腰虽不远于内肾,火发而毒成,则阴中有阳,未可纯以阴证治之也。必阴阳并治,以化毒则毒去如扫。倘不补阴,竟治其毒,则肾益伤而毒难速化;即补阴而不补阳,则阴无以生,毒且深藏肾宫,不得外泄矣。两治散:白术、杜仲、当归各一两,金银花三两, 草三钱,防己一钱,水煎,一服痛轻,二剂痛止,三剂痊愈。(《冰鉴》。此方以杜仲、白术利其腰脐,气通毒自难结,又得银花、当归补中有散,而防己、 直入肾宫,祛湿热之毒,阴阳无偏胜之虞,邪正有解纷之妙,自然二三剂成功也。)
申斗垣曰:腰疽乃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腰间肾俞胃仓二穴。托之得脓则安。若上赤下黑,二十日不溃,或青黑色,无脓出血水者死。(《启玄》)
又曰:腰痈发于软肋下,近腰乃带脉、五枢、维道穴,是少阳经多气少血,寒热肿作痛。余曾治一人,脓出一桶余,内托大补而愈。
窦汉卿曰:此证切忌怒气行房,犯之不治。
又曰:治宜补肾,加知母、黄柏、没药、广胶。
胡公弼曰:此发生于两腰陷肉之间,或生两腰中间,在大杼下第十二椎是也。此乃欲火消阴,十五日前后必死,若疮形红活高肿有脓,尚有可生机括。(《青囊》)
陈实功曰:肾俞发生于两腰内肾陷肉之间,或正中亦发。凡生于此,最为险候。
盖肾为性命根本,藏精藏气藏神,又乃受命先天,育女、育男、育寿,此必房劳过度,气竭精伤,欲火销阴,外阳煽动,以致真阴从此而耗,既耗之后,其脏必虚,所以诸火诸邪乘虚而入。如本脏稍有真阴制火,疮形自可高肿红活为脓,治以人参养荣汤加山萸肉、北五味子、知母、黄柏,及加减八味丸以救其源。若疮形紫黑干枯,坚硬不作脓者,为真阴内败,再无可生之理,死在十五日前后。(《正宗》)
对脐发疽门主论
对脐发(图缺)
王肯堂曰:对脐发,发于背下命门穴,与脐相对,故名。乃督脉经毒发,有脓者生,如出血水,谵语发渴者死。(《准绳》)
窦汉卿曰:对脐毒即冲疽,又名历肾,生于腰肾间也。若内肾疼变为渴者,万无一生。(《全书》)
环跳疽门主论
《心法》曰:环跳疽生胯骨节间之环跳穴,所以腰难曲伸,漫肿隐痛,此证皆由风湿寒邪凝结而成,属足少阳胆经。初起宜服黄狗下颏散,更刺委中穴出黑血,其腿即能转动矣。
环跳疽门主方
黄狗下颏散
黄狗下颏(连舌、皮毛劈下,入罐内,盐泥封固,铁盏盖口, 一炷香,觉烟青即止,务宜存性取出,黑如炭为度,若带白色,其性已过,则无用矣。用时研细。取狗下颏,宜用屠家已杀之犬,若生取特杀一犬,恐伤德反招不祥) 豌豆粉 白蔹(各等分)
三味和匀。每服五钱,温黄酒空心调服,出臭汗及熟睡为效,外将此药用香油调敷患处。
阴毒门主论
陈实功曰:阴毒者,乃纯阴无阳,被天时寒冷肃杀之气,侵入肌肤,流入骨髓,以致气不能升,血不能行,凝滞经络,疼痛切骨。初起不红不肿不热,朝轻暮重;久则作肿渐红,烂斑黑靥,臭水淋漓,秽气熏蒸,腐烂渐开,终久必死。(《正宗》)
无名肿毒门主论
王肯堂曰:无名肿毒者,不拘于头面手足胸腹等处, 赤肿硬,结核疼痛,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但肿无头无面者,俱是也。肿热势盛者,以棱针刺去恶血,切不可以火针烙之。若暴发赤肿,切不可以针破之,只宜以洗肿方法淋洗。(《准绳》)
又曰:紫游风 紫游虚疡。(均属无名肿毒。)
陈远公曰:头面无端忽生小疮痒甚,第二日头重如山,第三日面目青紫,此至危之证。苟不速治,数日内一身发青黑而死。若青不至心胸者,尚可救,因此人素服热药,热极而变为毒也。人入房久战,虽气主之,而实火主之也。气旺而非火济之,则不足鼓其兴趣,博久战之欢,补气之药,断不能舍参 而求异味。世人贪欢者多,而吝惜者不少,用热药助火,非多加人参,不足以驾驭其猛烈之威,无如人参力难多备,方士不得已迁就世人之心,乃少减参则功力薄,多加热药以壮火,于是金石火 之药,纷然杂投,谓不如此不足以助命门之火也。夫命门之火,肾火也,非真阴之水不养,不同于脾胃之火,可以外水解之也。且肾水既旺,则外势刚强,多御女戎,亦复何伤,无奈淫心无尽,火炽则水干,火沸则水涸,水不足以制火,热毒结于肠胃,况战久必大泄精,精泄过多,火自更旺,未免再战,或归咎前药太少更多服以助其势,不知药益多而火益烈,战益频而水益燥乎!久之水涸火炎,阳易举而不能久战,即有忍精勉强而斗,精不化而变为毒,结于阴之部位则成痈,结于阳之部位则成毒。头上阳部位也,较阴部尤为可畏,非多用化毒之药,安能起死回生哉?回生至圣丹:金银花八两,元参、蒲公英各三两,川芎一两,生甘草五钱,天花粉三钱,水煎服,一剂头轻,青紫色淡,又一剂全愈。(此方化毒而不耗气,败毒而不损精,所以奇也。此毒原系水亏之极,而泻毒之味皆损于阴阳,惟银花攻补兼妙,故以之为君,必多用而力始大,加元参去火,甘草泻毒,公英清热,花粉消痰,川芎散结,自然相助成功也。《石室秘录·奇病门》中,亦有此证治法,宜参看。《辨证冰鉴》)
又曰:肿毒生于思虑不到之处,其势凶恶,有生死之关,皆以无名肿毒名之,不必分上中下也。前条只言头上,而身之左右前后四肢尚未言也,治之得法,可以通治也。大凡上中下生肿毒者,多起于淫欲无度,加之气恼忧郁,火乘其隙处,蕴藏结毒,故一发而不可救,所以此证尽属阴证,而无阳证也。治法似用解阴毒之药矣,然解阴毒之药,大半消烁真阴,本因虚而结毒,复解毒而亏阴,安有济乎!余得异传,于补阴之中,以行散郁之法,佐以解毒之品,少助行经之味,是以多收其功,不敢秘传,书之于册,以救万世之人也。黑虎汤:元参一斤,柴胡三钱,生甘草一两,煎汤十碗,生头面者加川芎二两,附子二两,再煎汁取三碗,分二日服完,未破者即消,已破者生肌自愈,不必二剂。生身左右前后者,加当归二两,甘菊花一两,附子三分,如前服。生手足四肢者,加白术二两,茯苓一两,附子五分,亦如前服,无不收功。(按元参退浮游之火,得甘草之助,解其迅速之威,得柴胡之佐,能舒抑郁之气,又有引经之味,引至毒处,大为祛除,用至一斤,力量更大,又是补中兼散,则解阴毒,不伤阴气,所以建功,人勿见药之重,不敢轻试,负余殷殷济世之心也。若些小之证与非阴证,不必用此重剂,不可不知也。)
又曰:有四肢间或头面上,忽然生疽,头黑皮紫,疼痛异常,此阳证之毒也,亦能杀人。此证其势甚骤,不急散毒,则养成大横。世人每以生疽甚小,不似生痈之大,往往不以为意。谁知变成大毒,疽与痈实有不同,痈溃于内而疽肿于外也。溃内者难外治,肿外者易内消,虽痈疽之毒,尽由内而发外,宜皆治内而外愈,而疽尤宜内治也。消疽散:生地、地榆、连翘、天花粉各三钱,忍冬藤、夏枯草、当归各一两,白芷、生甘草各二钱,水煎服,未溃者二剂即消,已溃者四剂痊愈。此方通治恶疽,无不神效。(盖补血以散毒,则血活而毒难留,凉血以清火,则血寒而火易散,疽多阳证,所以治无不宜也。)
无名肿毒门主方
太乙丹(敬恕堂江) 敷一切无名肿毒。
顶好藤黄(五十两) 赤小豆 天南星(各二十两) 川五倍子(一百两炒微黄) 当门子(五两)
上研极细末。用白芨二十两,打糊和捣成锭,用醋磨敷自消。
升麻膏 贴疔疮顽疮痈疽,瘰 痰核,未成自消,已溃自敛。
升麻(二十两),真麻油五斤浸一宿,煎枯去渣,慢火熬至滴水不散,入飞净黄丹二十四两,收成膏。
一气丹(胡学海)。一切痈疽,对口发背,无名大毒。
斑蝥(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五钱)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三钱) 雄黄(二钱)血竭(一钱) 麝香(一钱五分) 冰片(七分五厘) 元胡索 元参(各五分)
共杵极细末。量疮大小施用,以膏粘贴。初起立消,已成易溃,已溃易敛。较之红升丹其功更捷,且红升丹不利对口,惟此最稳。
久不收口 炉甘石银罐内 ,水淬七次,研细搽之。
久不收口。
犬头骨( ) 猫头骨( )
研细搽之,即敛。
敷无名毒 小粉炒黄,研,用不经铁器握死鸡,将鸡撕开,取鸡心、肝、 ,不用肠,捣烂敷上,一伏时必效。
五虎丹
雄黄 菖蒲 艾叶尖 朱砂(不拘多少) 蜈蚣(一条)
五月五日午时配合,研细敷搽,即消。
消肿毒 极肥皂角子,阴阳瓦焙研,酒调服,出汗即消。
又方 榆树南行根条,洗净,加盐少许,入糖同捣敷,即散。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