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
    夫疝者痛也。重坠如山。故名曰疝。皆厥阴肝经之病。与肾经绝无干涉。自素问而下。皆以为寒。东垣丹溪以为先有湿热。又被风寒外束。所以作痛。然疝有多端。不可以湿热尽也。即以湿热言之。初起睾丸肿大。恶寒发热。脉来弦数。不时举发者。奔走劳碌。饮食郁结。水谷之气。陷于至阴。即为湿热。非水谷之外。又有湿热也。诸书泛言湿热。而水谷之气。毫未言及。所以治之不应。予从金匮论中。见其言疝言脚气。以及腿缝生核。 肿不消。皆言水谷之气下注。则疝气之由食积明矣。其寒热脉数。全是劳倦伤脾。气道错乱。失其营运常度。郁生寒热诸症。岂尽感于风寒乎。予用柴葛二妙汤。散其劳倦之火。继以柴胡化滞汤。消其食积。不但目前立愈。并疝气之根永除不复作矣。此古人隐而不发之义。经予一言道破。治疝之法。了无疑义也。又有微寒微热。脉虽洪弦。按之无力者。气虚下陷。与前症迥不相同。宜用橘练补中汤。其肿自消。以上二症。卵皮虽肿。其色如故。若红肿大痛者。谓之囊痈。热多湿少。血热下注。日久血化为脓。最难调治。初用清肝渗湿汤。七八日后。肿而不溃者。宜用滋阴内托散。已溃之后。全要睾丸悬挂。毒从外散。可保无虞。若囊皮脱落。连及睾丸。法在不治。此皆疝家常见之症。而亦有不恒见者。条分于左。以备采用。{3}七疝症治寒疝者。囊冷如冰。坚硬如石。阴茎不举。或控睾丸而痛。此因坐卧石地寒月涉水。外感寒湿而然。脉沉细缓者。宜用补中汤。加桂枝细辛之类。若脉来滑大有力。标寒束其本热也。亦用柴葛二妙汤。若原有疝气反缩入内。聚于小腹疼痛异常者。阴寒夹食。积聚不通。宜用蟠葱散。水疝者。皮色光亮。状如水晶。脉来弦数者。病为阳水。宜用龙胆泻肝汤。恐其肿痛不消。必致作脓。脉沉细缓者。又为阴水。宜用五苓散。筋疝者。阴茎肿胀。挺纵不收。或有白物如精。随溺而下。得之春方。邪淫所使。龙胆泻肝汤。清肝渗湿汤。俱可量用。日久病深。宜用滋阴地黄丸。血疝者。状如黄瓜。居阴毛之上。俗名便痈者是也。若在腿缝之上。左为鱼口。右为便毒。非血疝也。治之之法。亦照囊痈调理。气疝者。不痛不痒。但觉肿坠。此因气怒郁于下焦。宜用柴胡平肝汤。日久气虚。亦用橘练补中汤。其在小儿名为偏坠。得之父精怯弱。强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亦用橘练补中汤。狐疝者。昼则肿坠。夜则入腹。按之有声。如狐之昼出而夜归也。故名狐疝。治之难愈。橘练补中汤。八味地黄丸。审而用之。疝者。阴囊胀大如升如斗。俗名沙HT 是也。每见身死之后。疝气全消。可见阴囊之大。全是气虚下陷。苟于未大之前。常服橘练补中丸。亦可免其渐长。不可误认水肿。妄用针刺。(景岳以疝病属气不疏治宜舒气为主是创言也若遇七疝皆属气凝治以舒气则凝者散而疝自愈矣。)
    柴葛二妙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干葛 赤芍 苍术 黄柏 枳壳 浓朴 川芎 香附
    橘练补中汤
    人参 黄 白术 甘草 当归 陈皮 升麻 柴胡 橘核 川练子 白芍 小茴香
    此方虽能升提下陷。气虚甚者。无参则不效。
    清肝渗湿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柴胡 黄岑 山栀 龙胆草 花粉 甘草 泽泻 木通
    热盛加黄连(治疝气偏坠肿不可忍附方 槐子一钱炒黑色为末入盐三分空心黄酒调服)
    黄酒调服。
    滋阴内托散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黄 泽泻 皂角刺 穿山甲又方杏仁(去皮尖) 茴香(各一两) 葱白(焙干五钱)
    共为末。每服五钱。黄酒调服。嚼核桃肉咽下。
    蟠葱散(散寒利气之主方)
    苍术 三棱 砂仁 丁香 肉桂 炮姜 玄胡 白茯 甘草 葱白
    八角茴香丸
    山楂 枳实 大茴 吴萸 荔枝核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连翘 生地 黄芩 黄连 山栀 归尾 甘草 泽泻 车前子 木通 大黄
    柴胡平肝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芍 川芎 香附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