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机微义针灸证治
-
咳嗽
千金方曰。寒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渊。
有心主而无三焦。然已发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肠、膀胱咳及针治。皆略之而不议。千金云。咳者。灸两乳下黑白际。各数十壮即瘥。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中。当脊骨灸十壮。上气咳逆。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病。灸肩井二百壮。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唾恶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便血
宝鉴曰。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不和则血留之。结阴之病。阴气内结。不得外行。无所禀。渗入肠间。故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等穴。便血不止。灸劳宫、太白、会阳。
咳逆
丹溪曰。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
。严氏曰。灸乳下一指。男左女右。与乳相直问陷中。灸三壮。妇人屈乳头向下尽处。宝鉴曰。病甚者。灸二七壮。武按。此穴名乳根也。
疠风
丹溪曰。是人受得天地间杀厉之风。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不外乎阳明一经。病机云。
灸承也。内经云。数刺肿上出血。子和曰。刺其面大脉。出血如墨。刺三次。血色变。每刺自额至颐。针上下俱刺。每隔一日一刺。刺至二十余日方已。刘氏曰。委中皆可出血。同汗也。
痫
刘氏曰。此疾与中风颠狂。小儿急慢惊相类。原其所由。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因闻大惊而得心窍。治法必当寻火寻痰而治。丹溪曰。不必分六畜牛马鸡犬。大率主痰火。
洁古云。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各二七壮。千金方。惊痫按图灸之。一小儿四岁。
与长
阴厥脉绝。气海脏结。阴汗不止。腹胀肠鸣。面黑。指甲青。石关、关元。宜灸百壮。
阳陵刘氏曰。大抵不可刺者。宜灸之。一则沉寒痼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舍此三者。余皆不可灸。医学发明云。陷下则灸之。天地间阴阳二气而已。阳在外在上。
阴在内在下。今言陷下者。阳气下陷入阴血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覆其阳。脉证俱见寒在外者。则灸之。异法方宜论云。北方之人。宜灸 也。为冬寒火旺。伏阳在内。皆宜灸之。以至理论。则肾主脏。藏阳气在内。冬三月。主闭藏是也。若太过则病。固宜灸 。此阳明陷入阴水之中是也。难经曰。热病在内。取会之气穴。为阳陷入阴中。取阳气通天之窍穴。以火引火而道之。此宜灸 也。若将有病。一概灸之。岂不误哉。如仲景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又云。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实而虚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又云。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也。此仲景伤寒例。
按明堂针经条下。所说禁忌明矣。内经云。脉之所见邪之所在。脉沉者。邪气在内。脉浮者不渴。欲覆浓衣。常恶寒。手足厥。皮肤干枯。其脉必沉细而迟。但有一二证。皆宜灸之。
阳气陷故也。若身热恶热。时见躁作。或面赤黄。咽干嗌干口干。舌上黄赤。时渴。咽嗌痛。皆热在外也。但有一二证。皆不宜灸。其脉必浮数。或但数亦不可灸。灸之灾害立生。若有鼻不闻香臭。鼻流清涕。或欠或嚏。恶寒。其脉必沉。是脉证相应也。或轻手得弦紧者。
是阴伏其阳也。虽面赤宜灸之。不可拘于面赤色而禁之也。
疮
元戎云。凡人初觉发背欲结未结。赤热肿痛。先湿纸覆其上。立视候之。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时方佳。最要早觉早灸为上。一日二日。十灸七活。三日四日。六七活。五六日。三四活。过七日。则不可灸。若有十数头作一处生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独蒜切去两头。取中间半寸浓。正安于疮上。着艾灸十四壮。多至四十九壮。又曰。灸而不痛。痛而后止其灸。灸而不痛者。先及其 。所以不痛。而后及良肉。所以痛也。灸而痛。
不痛而后止其灸。灸而痛者。先及其未 。所以痛。次及将 。所以不痛也。刘氏曰。此谓痈疽初发。宜灸之也。然诸疮患久成漏者。常有脓水不绝。其脓不臭。内无歹肉。尤宜用附子浸透。切作大片。浓二三分。于疮上着艾灸之。仍服内托之药。隔三二日再灸之。不五七次。自然肌肉长满矣。至有脓水恶物渐溃根深者。郭氏治用白面、硫黄、大蒜。三物一处捣烂。着疮大小。捻作饼子。浓约三分。于疮上用艾炷灸二十一壮。一灸一易。后隔四五日。
方用翠霞锭子并信效锭子。互相用之。 入疮内歹肉尽处。好肉长平。然后外贴收敛之药。
内服应病之剂。调理即瘥矣。盖不止宜灸于疮之始发也。大抵始发宜灸。要汗下补养之药对证。至灸冷疮。亦须内托之药切当。设有反逆。不唯不愈。恐致转生他病也。元好问记云。素饮酒。于九月中。患脑之下。项之上。出小疮。后数日。脑项麻木。肿势外掀。疡医遂取五香连翘。至八日不下。而云不可速疗。十八日得脓。俟脓出。用药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记医经云。凡疮见脓九死一生。果如其言。则有束手待毙之悔矣。乃请东垣诊视。且谓膏粱之变。不当投五香。五香已无及。当先用火攻之。然后用药。以大艾炷如两核许者。攻之至百壮。乃觉痛。次为处方云。是足太阳膀胱之经其病逆。当急治以黄连消毒丸。
身面疣瘤。宝鉴云。艾炷灸十壮。即用醋摩雄黄涂纸上。剪如螺蛳靥大。贴灸处。用膏药重贴。二日一易。候痒折出。纸如豆粉愈。
水气
内经谓经脉满。则脉络溢。络脉溢。则谬刺之。以调其络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谬刺其处。以复其形。谨按。谬刺谓不分俞穴而刺之也。水热穴论。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
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小。气盛实者。今人往往谬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谬刺之理也。
脚气
孙真人云。古人无此疾。自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湿流足胫。房事所致。发明曰。北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所起。杨太受云。脚气是为壅疾。当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成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而去其肿势。经曰。畜则肿热。砭射之也。
喉痹
原病式曰。痹、不仁也。俗作闭。闭、壅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张戴人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双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为单。一为双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闭喉热结。舌下复生一小舌。名子舌胀。热结于舌中为之肿。名木舌胀。木者。强而不柔和也。
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暴发暴死者。名走马喉痹。八名虽详。皆归之火。微者咸软之。大者下散之。至于走马喉痹。生死人在反掌间。砭刺出血。则病已。尝治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令以 针锐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盈斗。刘氏曰。伤寒少阴病。咽痛及生疮。不能言。声不出者。用甘苦辛温制其标病。以通咽喉。至若伤寒伏气内发。咽痛兼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面赤脉微弱者。用辛热之药攻其本病。以顺阴阳。利止则水升火降而咽痛自无也。此非杂病一阴一阳结为喉之比。不可妄施针砭。及寒凉之药。上是火热喉痹。急用吹药点。刺少商、合谷、丰隆、涌泉、关冲等穴。
淋闭
原病式曰。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严氏曰。气淋者。小便涩。常血淋。过热即发。甚则溺血。刘氏曰。大抵是膀胱蓄热而成。灸法。炒盐不拘多少。热填满病患脐中却用箸头大艾炷七壮。或灸三阴交。
眼目
东垣曰。五脏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之所常营也。神之所主也。子和曰。目之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属肺金。肉属脾土。赤属心火。黑水神光属肾水。兼属肝木。目不因火则不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神光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火自甚也。凡目暴赤肿起。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匡匡。大热之所为也。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翳者可使立退。肿者可使立消。惟小儿不可刺囟会。肉分浅薄。恐伤其骨。目之内 。太阳膀胱之所过。血多气少。目之锐 。少阳胆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纲。太阳经也。亦血多气少。
目之下纲。阳明胃经也。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 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
惟足厥阴肝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盖此二经。血多故也。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目愈明。刺少阳出血。则目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雀目不能夜视。及内暴怒大忧所致。皆肝血少。禁出血。止宜补肝养胃。刘氏曰。内障有因于痰热、气郁、血热、阳陷、阴脱、脱营所致。种种病因。古人皆不议。况外障之翳。有起于内 、外 、睛上、睛下、睛中。当视其翳色从何经而来。如东垣治魏邦彦夫人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肾合而成病也。乃就画家以墨调腻粉合成色。与翳同矣。如论治之。疾遂不作。眼生倒睫拳毛者。两目紧急。皮缩之所致也。盖内复热。阴气外行。当去其内热并火邪。眼皮缓。则毛出。翳膜亦退。用手法攀出内睑向外。速以三棱针出血。以左手爪甲迎其针锋立愈。目眶久赤烂。俗呼为赤瞎。当以三棱针刺目眶外。以泻湿热而愈。刘氏曰。外治针也。以泻瘀热。内治服药。以杜其原可也。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实解太阳之郁热也。
腰痛
东垣曰。经云。腰痛上寒不可顾。取足太阳、阳明。腰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俯仰。
少阳。盖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入腹。经所过处。皆能为痛。治之者。当审其何经所过分野。循其孔穴而刺之。审其寒热而药之。假令足太阳。令人腰痛引项脊尻皆如重状。刺其 中太阳二经出血。余皆仿此。刘氏曰。王注经中言灸疑误。灸者宜肾俞、腰俞宝鉴云。灸曲瞅下两纹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午时着灸。人定以来。脏腑自动一两行。或转动如雷声。立愈。
损伤
内经云。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腹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刺右。右刺左。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妇人
宝鉴曰。一妇病伤寒。遇夜则见鬼。许学士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经来否。其家人曰。
经水。针三里穴五分。其痛立止。乳痈、喉痹、 肿、足跗不收。灸下廉三壮。
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其脉缓者。灸血海二穴三壮。
女子如妊娠。赤白带下。妇人漏血不止。腹胀满不得息。小便黄。如蛊。及治腰痛如锥刺。不得屈伸。舌纵涎下。烦逆溺难。小腹急引阴痛。股内廉痛。灸阴谷二穴。
女子不月。灸会阴三壮。妇人月水不利。难产。子上冲心。痛不得息。灸气冲七壮。妇人月中。因产恶露不止。绕脐 痛。灸气海。妇人不孕。月不调匀。赤白带下。气转连背引痛不可忍。灸带脉二穴。产后恶露不止。及诸淋注。灸气海。产后两胁急痛不可忍。灸石关五十壮。女子月事不调。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灸阴交百壮。带下 瘕。因产恶露不止。断产绝孕。经冷。灸关元百壮。妇人卒口噤。语音不出。风痫。灸承浆五壮。妇人产后。血气俱虚。灸血海百壮。妇人疝气。脐腹冷疼。相引胁下痛不可忍。先灸中庭三七壮。
小儿
(小儿针毫针。艾炷如小麦。或雀粪大。)
宝鉴曰。急慢惊风。灸前顶。若不愈。灸攒竹、人中各三壮。
武疑急惊属肝。慢惊属脾。宝鉴不分。灸前顶、攒竹。二穴俱太阳、督脉。未详其义。
小儿慢惊风。灸尺泽各七壮。初生小儿。脐风撮口。灸然谷三壮。或针三分不见血。立效。
儿风痫。先曲手指如数物乃发也。灸鼻柱直发际宛宛中三壮。小儿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灸后顶上旋毛中三壮。及耳后青络脉。小儿癖气久不消。灸章门各七壮。脐后脊中灸二七壮。小儿胁下满。泻痢体重。四肢不收。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痰疟寒热。又治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黄瘦。灸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壮。小儿黄胆。灸三壮。小儿疳瘦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方不瘥。灸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壮。兼三伏内用杨汤水浴之。正午时灸。自灸之后。用帛子拭。见有疳虫随汗出。此法神效。小儿身羸瘦。贲豚腹胀。四肢懈惰。肩背不举。灸章门。小儿吐乳汁。灸中庭一壮。小儿脱肛泻血。秋深不效。灸龟尾一壮。脱肛灸脐中三壮。千金云。随年壮。脱肛久不瘥。及风痫中风。角弓反张。多哭。语言不择。发无时节。盛则吐涎沫。灸百会七壮。
戒逆针灸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小儿新生无疾。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北灸之。多害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得无夭横也。
秦承祖灸鬼法
鬼哭穴以两手大指相并缚。用艾炷骑缝灸之。令两甲角后肉四处着火。一处不着则不效按丹溪治一妇人久积怒与酒。病痫。目上视。扬手踯足。筋牵喉响流涎。定则昏昧。腹胀痛为肝气所侮而为痛。酒性喜动。出入升降。入内则痛。出外则痫。用竹沥、姜汁、参术膏等药甚多。痫痛间作无度。乘痛时灸大敦、行间、中脘。间以陈皮、芍药、甘草、川芎汤调石膏与竹沥服之。无数。又灸太冲、然谷、巨阙。及大指甲肉。且言鬼怪怒骂巫者。丹溪曰。邪乘虚而入。理或有之。与前药。佐以荆、沥防痰。又灸鬼哭穴。余证调理而安。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