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逊传
    乐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
    早在幼童时,他便具有成人的操守。
    二十岁时,任郡主簿。
    魏正光年间,听说学识渊博的儒者徐遵明在赵魏一带教学,于是前去受教,学习《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春秋》的要旨。
    不久,太行山以东盗贼作乱,学生四散,乐逊在战乱之中,仍然学习不倦。
    永安年间,以平民身份任安西府长流参军。
    大统七年(541),授为子都督。
    九年,太尉李弼请乐逊教授他的儿子们。
    不久,太祖大选贤良人才,授给守令之职。
    相府户曹柳敏、行台郎中卢光、河东郡丞辛粲相继举荐乐逊,称赞他有治理之才。
    李弼请求留下乐逊。
    十六年,加授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衔,升任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历任李弼府西阁祭酒、功曹咨议参军。
    魏废帝二年(553),太祖征召乐逊教授自己的儿子。
    在馆六年,同各位儒师分别教授经学专业。
    乐逊讲解《孝经》、《论语》、《毛诗》和服虔所注的《春秋左氏传》。
    魏恭帝二年(555),被任命为太学助教。
    孝闵帝登基,认为乐逊有治理之才,任命他为秋官府上士。
    当年,任太学博士,转任小师氏下大夫。
    从谯王宇文俭以下,都入学行弟子之礼。
    乐逊以经术教授,训导很有办法。
    卫公宇文直镇守蒲州时,任命乐逊为府主簿,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衔。
    武成元年(559)六月,由于连绵大雨,诏令百官上密封奏章。
    乐逊陈述时势所宜之事十四条,其中有五条切合施政的要领。
    其一,重视施政之道。
    私下认为,如今在官位者,大多只求自身清正,有所成就,而不去施惠于民,爱护物力。
    为什么呢?近来守令任期短促,每年又督责他们有所成就。
    守令认为严苛就是贤能,未能十分宽容休养。
    这种政令既然施行。
    此后的官员依然如此。
    对于百姓而言,施政过急则刻薄,施政过缓则废弛。
    因此周朝失于舒缓,秦朝败在过急而严酷。
    百姓不是婴儿,但应当以婴儿来对待。
    应当缓急适中,不使百姓劳顿纷乱。
    我们刚刚承袭魏国衰微的政治,人们习惯于不守法纪。
    应使先王的典章制度全面推行,百姓都懂得法律。
    只要传布风气,端正习俗,将百姓纳入法度的轨道就行了。
    本不是在军队之中,为什么施政过于急迫?至于国家兴盛,天下大治,应由德化,渐渐成事,不在仓猝之间。
    私下认为,周朝大德,治理兴于文王、武王,施政温和在于成王、康王。
    自此以后,不能没有事端。
    从前申侯将要出逃,楚子告诫他“不要往小国去”。
    说小国政见狭隘,法律峻刻,将不会容纳他。
    敬仲进入齐国,赞美道:“倘若获得宽恕,就是因为宽和的政令。”可是函谷关以东各州,沦陷日久,百姓困苦,理应希望减轻负担。
    倘若不施政宽和,传闻境外,凭什么能使那些劳顿的百姓归附乐土?其二,减少营造。
    从前魏国京师洛阳,一时殷富繁盛,权贵之家,各自建造宅第,车服器玩无不崇尚奢华淫靡。
    世人竞相浮华,人心习于浅薄,终于导致灾祸战乱并起,天下败亡。
    近来朝贡,器物服饰稍见华丽,百工之作,务必极尽奇巧。
    微臣实在担心会因竞逐器玩而使兴趣转移,有害政风。
    像这类事情,实在应当禁止或减少。
    《礼记》说:“不宜作奇巧之物,以免动摇君王之心。”《春秋左氏传》说:“宫室华丽奢侈,民力就会衰竭。”汉景帝说:“黄金珠玉,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精雕细刻,有伤农民的劳作。
    织绣华美,有害妇女的工作。”认为这两件事是造成饥寒的根本原因。
    凡国家不是为战争、政务所急需而营造的,都是白费功力,有损国家,有害百姓。
    不如广泛勉励农桑,以衣食为要务,使国家储备丰盛,易于成就大事。
    其三,公开选拔官吏。
    选拔、奖赏官员和记录政绩,补选或拟定官爵,必须与众人共同商议,才可选拔授职,使人们得以尽心,如观白昼之日。
    其才用有升有降,其功劳有大有小,所增加的俸禄品级,无一不应当认真审查。
    如州郡官员的举荐设置,好比凝聚了乡里百姓的期望,何况天下选曹,不取声望。
    又如各州郡,还可以自己任命官吏。
    此外,交付选曹量才授官的,既非机密之事,有什么值得保密的?人生在世,以功名利禄为重,修养身心操行,求得声望名气。
    可是遇上机会很难,失去机会又很容易。
    选拔、设置官员的时候,理应让众人的心中明白,然后上奏。
    使他们的功勋劳绩被众人知道,众人即可衡量功绩而心悦诚服。
    其四,慎重战争征伐。
    魏国气运告终,上天怀恋德政。
    高洋僭位,昏迷而未呈败象,威逼太行山以东,事关重大。
    好比棋局相峙,争行先后。
    若一步不当,或许会给对方带来好处。
    我们应当舍弃小利而经营大事。
    首先固守领土,不宜在边境地区贪图小利,轻举妄动。
    即便打了胜仗也须劳动军队,分兵把守,打了败仗,则我方损失更大。
    我国虽强,高洋亦不弱。
    《诗经》说:“德政无敌于天下,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只有德政才可以保护百姓,并非仗恃强力。
    双方势均力敌,则尽力施行德政者胜。
    君子之道发展,则小人之道消亡。
    所以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使自己处在不可战胜的地位,来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
    对方施行暴虐乖张的政治,我则施行宽厚仁慈的政治。
    对方刻薄,我必广施恩惠,使德政恩泽广被四方,人人思慕有道之国。
    然后伺机而动,即可成事。
    其五,禁止奢侈。
    按照礼制,人有贵贱之分,物有等差之别,使用人要有节制,品评物要有限度。
    马皇后身为天下人之母,可是身穿粗丝做成的衣服,为下人作出表率。
    季孙曾任三个君主的宰相,而家中之妾不穿丝织之衣,为的是匡正风俗。
    近来的富贵之家,心意稍广,无不出资装扮婢女奴隶,作为车后的容貌仪表,衣服首饰华美,招摇过市。
    竟使行人停步,相与围观。
    论其效力公家,不如披甲戴盔的将士;可是他们坐享优厚赏赐,自是超过了那些军人。
    纵然不可惜器物的精美及其所耗的费用,难道不觉得有亏于德操吗?必须在储备之外另有节余,不然拿什么去关心体贴将士?鲁庄公说:“衣服食物之类的东西,我不敢偏爱,一定要把它们分给别人。”《诗经》说:“没有军服?我与你同穿战袍。”都是说取自人力。
    另外,上书言事的人,也应当有不少,他们的上奏,皇帝应当能看到一些。
    没有听说皇帝对这些上奏作出评判。
    陛下虽然考虑到众人的议论,想使天下人尽情直言,但是天下人仍然未能尽情。
    为什么?听取别人意见,贵在显扬重用。
    如果采纳了建议而不显扬,意见正确而不采用,那么上言者就可能少了。
    保定二年(562),由于训导得法,多次加以赏赐。
    升遂伯中大夫,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大都督。
    四年,升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五年,诏令鲁公宇文..、毕公宇文贤等,均执弟子之礼,一同受教。
    天和元年(566),岐州刺史、陈公宇文纯举荐乐逊为贤良。
    五年,乐逊由于年已七十,上表请求退休,特地下诏不予允许。
    赏赐粟、帛、钱等物,授官湖州刺史,封爵安邑县子,食邑四百户。
    当地居民多是蛮族,不曾受过儒家教育。
    乐逊勉励士子,加以考核,数年之间,全州普及教化。
    蛮族风俗,儿子长大后多与父母分居。
    乐逊常常加以劝告引导,使多数人革除了这种陋习。
    在任数年,屡被表彰奖励。
    任期满后回朝,被任命为皇太子谏议,仍在露门教授皇子,食邑增加一百户。
    宣政元年(578),升任上仪同大将军。
    大象初年,晋爵崇业郡公,食邑增至二千户,又任露门博士。
    二年,升任开府仪同大将军,出任汾阴郡守。
    乐逊以年老有病坚决推辞,诏令允许。
    于是改授东扬州刺史,并赏赐可坐乘的小车、衣服、奴婢等。
    又在本郡赏赐田地十顷。
    习儒之人以此为荣耀。
    隋朝开皇三年(583),在家中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追赠原任官职,加赠蒲、陕二州刺史。
    乐逊为人柔和谨慎,很少交游。
    立身以忠信为根本,不喜夸耀。
    每次在众人之中,不曾比他人先发议论。
    学者以此而称颂他。
    著有讨论《孝经》、《论语》、《毛诗》、《左氏春秋》的序论十余篇。
    又著有《春秋序义》,贯通贾逵、服虔二人学说,阐发杜预的精奥之处,文辞议论都很可观。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