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传
    李平,字云定,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长大后博览群书,喜好《礼经》、《易经》,很有文才。太和初年,任通直散骑侍郎,孝文帝对他十分器重。他请求到一个郡任职,孝文帝说:“你想治理一个地方来试试自己的才能吗?”任他为长乐太守。李平为政清静简淡,官吏和百姓都很怀念他。受征辟为河南行尹,豪门勋戚都害怕他。宣武帝即位,任他为黄门郎,迁任司徒左长史,行尹的职务不变。不久转为正尹,长史的官职不变。
    宣武帝将到邺地视察,李平上表进谏,认为“嵩都创建,洛阳营造,虽然已经十年,但根基还不牢固。代人到洛阳,开初还很向往。家里的资产在迁移途中损失殆尽,牛羊大多死在路上,跨过了险峻的太行山,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辛苦备尝,好不容易到达京城,富裕人家的财产还损失一大半,贫苦百姓的情况更可以想像。加上历年来战事不断,百姓们无暇安居。自景明以来,才稍可得到休息。但农夫的家中没有一年的积蓄,修盖房子的人家中也只有数间小屋。百姓们没有不尽力于伊河和氵廛河一带的建设。现在,实在应该让庶民安居乐业,鼓励他们努力耕田,让国家积蓄够九年的粮食,每个家庭都可以应付水旱灾害的袭击。如果仍然限制和滋扰他们,那么,国家失掉的将会很多。”宣武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朝廷下诏命他以原来的官职管理相州的事务。宣武帝到邺城,亲自到他家,见到了他的几位儿子。不久,任命他为刺史。李平劝导农民耕田种桑,修建太学,选拔有学问的儒生充任讲学博士,从五郡的读书人中选拔聪明敏捷的进行教育。描绘孔子和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挂在讲堂内,亲自为每幅画像写像赞。前任刺史颇好鱼肉百姓,李平又画“履虎尾”和“践薄冰”两幅画,悬挂在客馆,写上颂文,以示警诫。被任命为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的官衔。
    冀州刺史、京兆王元愉在信都反叛,朝廷命李平为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行冀州刺史,讨伐元愉。宣武帝在乾殿慰劳他,并为他送行,说“:怎么会有今天?”说到元愉叛乱的事,唏嘘感叹,泪流满面。李平回答道:“元愉是鬼迷心窍,才做出这种大逆不道的事。陛下不认为我不勇武,委任为总督的职责。如果他主动到军门稽首投降,我便把他送到大理寺按刑法处治;如果怙恶不悛,我便挥军鸣鼓进攻,完成陛下交给的重任。”他率军进至经县,叛军也向这里汇集。夜晚,蛮兵数千人攻打李平军营前面的营垒,箭射进了李平的军帐,李平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过了一会儿才安静下来。李平指挥军队到冀州城南十六里,大败敌兵,将他们向北追赶到城门处,包围了冀州城。元愉带一百多骑兵突围逃走,李平派统军叔孙头追赶他,离信都八十里,将元愉擒获。冀州平定,朝廷命他以本官领相州大中正职衔。
    李平被尚书令高肇、侍御史王显忌恨。后来,王显代替李平为御史中尉,李平被加封为散骑常侍。王显纠劾李平在冀州隐瞒人口,高肇进一步捏造罪状,奏报朝廷解除了李平的职务。延昌初年,朝廷下诏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爵位,任定州和冀州两州的刺史。前来告状的,大多为积压多年没有处理的旧案。他奏报朝廷,不管积案的真伪,一律以景明年以前作为界限,于是,诉讼被止息。武川镇发生灾荒,镇将任款请求借贷,没有得到允许,擅自打开粮仓救济灾民。有司用私散官仓这条法律处罚他,免掉了他的官职。李平上疏奏说任款的目的是为了救济饥民,用心是好的,宣武帝原谅了他。
    孝明帝继位初,任李平为吏部尚书。李平精明强干,所在声望颇高,但因性情急躁而常使自己受累。
    原先,南梁派将领赵祖悦进逼寿春,魏镇南将军崔亮进攻敌兵,未能取胜。崔亮又与魏将李崇不和。朝廷下诏命李平以本官任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任尚书右仆射,统领各路军队。东西州的将领,都要受他指挥,如果任意行动,按军法从事。命李平的长子李奖为通直郎,跟从他一起去前线。于是,他率步兵和骑兵二千人奔赴寿春,严格地指挥李崇、崔亮,令水陆两路军队按时向敌人发动进攻。李崇、崔亮畏惧他,不敢违抗命令,因而互相配合。经过多日交战,打败敌军。安南将军崔延伯在下蔡建造一座桥梁,以阻挡敌人的援军。敌将王神念、昌义之等不能前来救援。赵祖悦死守困城,李平发起进攻,斩杀赵祖悦,将他的头颅送到洛阳。因立功他升任为尚书右仆射,加封散骑常侍衔。他回到京城洛阳,灵太后在宣光殿接见他,赐给他一根用黄金装饰的刀仗。
    这时,南徐州给朝廷送来奏章说:南梁筑堰坝堵截淮水,经常为患。朝廷命公卿大臣讨论。李平认为不依靠武力,堰坝最终也会自己毁坏。果然梁人筑的堰坝被水冲破,灵太后十分高兴,设宴招待群臣,赦免李平过去的罪过,孝明帝亲手赐给他布绢一百匹。
    去世,遗嘱让薄葬。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