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属辞卷一      元 赵汸 撰存策书之大体第一
    策书者国之正史也传述祝佗之言谓鲁公分物有备物典策而韩宣子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班固艺文志因谓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杜元凯亦以备物典策为春秋之制而孔颖达以为若今官程品式之类皆谓鲁之旧史有周公遗法在焉自伯禽以来无大丧乱史官前后相蒙有非他国可及者然古者非大事不登于策小事则简牍载之故曰国之正史也今以春秋所书准西周未乱之时其书于策者不过公即位逆夫人朝聘会同崩薨卒葬祸福告命雩社禘尝搜狩城筑非礼不时与夫灾异庆祥之感而一国纪纲本末略具善恶亦存其中盖策书大体不越乎此而已东迁以来王室益微诸侯背叛伯业又衰外裔纵横大夫専政陪臣擅命于是伐国灭国围入迁取之祸交作弑君杀大夫奔放纳入之变相寻而策书常法始不足尽其善恶之情矣故孔子断自隐公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其所谓策书之大体而一国本末具焉者皆有笔而无削使不失鲁国正史之常所谓存策书之大体者也夫春秋当代之史也使仲尼笔削之际不复存其大体鲁之君臣能无骇乎是故有笔有削以行其权有笔无削以存其实实存而权益达权达而实愈明相错以畅其文相易以成其义者也然自左氏不知有笔削之旨为公羊学者遂以春秋为夫子博采众国之书通脩一代之史者于是襃贬之说盛行又有以为有贬无襃者又有以一经所书皆为非常而常事不书者有谓黜周王鲁者有谓用夏变周者其失在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而已说经昧其源委一至是哉故今特取圣人所存有笔而无削者悉着于篇其旧说之甚失义类者亦或离析而辩正焉
    存策书之大体第一之一
    一嗣君逾年即位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不行即位礼不书即位告朔朝正书王正月
    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庄公元年春王正月
    闵公元年春王正月
    僖公元年春王正月
    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宣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哀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以上书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者四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者七古者天子建诸侯皆得世其爵践其位臣妾其民人皆有史官以记一国之政令而奉天子之正朔故诸侯薨既殡嗣子定位于柩前逾年正月朔日乃先谒庙以明继祖还就阼阶之位见百官以正君臣国史因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若春秋书桓文宣成襄昭哀是也或有故不行即位礼则不书即位犹朝庙告朔故书王正月若春秋书隐庄闵僖是也隐摄若位不行即位礼庄闵僖以继弑君不行即位礼桓宣亦继弑君而行即位礼者桓宣躬负簒逆欲自同于遭丧继位者以欺天下后世也盖即位乃已见羣臣故有所隐避则其礼可废朝庙告朔乃新君见祖祢奉王教之始礼不可废也此在周人必有故事鲁史脩辞亦有成法故杜氏啖氏据周书与春秋经传定着其说如此而近代说者往往不同有谓以夏时冠周月者夫四时始春终冬所以成岁三代虽正朔不同而正月之必为岁首岁首之为孟春其序皆一定而不可易也今既曰周月则春秋所书正月为建子之月矣谓建子之月为春何夏时之云又有见殷周古书书月则不书时以春秋书月又书时为夫子特笔者盖古书乃简牍记言之体得以从略春秋策书国之正史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盖三代正史遗法也借令不书时则事有不得书月者当何所系乎又有以不书公即位为夫子所削者盖由不信左氏之过左氏知鲁史有不书之例而考之不详于隐公不书即位曰摄也是矣于庄公不书即位曰文姜出故也闵公不书即位曰乱也僖公不书即位曰公出故也不举其大而举其细随事为説而义不相通故说者得以排之唯谷梁谓继故不称即位正也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此说必有所传而学者不能折故即位一也书亦有罪不书亦有罪而义愈不通矣由学者皆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法故其失多类此凡即位必在朔日春秋日事志晦朔此皆不书者夫子所削也存策书之大体但谓不没其事尔若夫事有常变法有异同上下分殊内外势异犹以日月别之公即位在正月为得常故略之以明变也凡日月法自为一篇见后以创通其义特随事释之使相发云
    二即位不在正月故不书正月
    定公元年夏六月戊辰公即位
    以上书六月即位者一凡公不行即位礼亦书正月以犹朝正也是年昭公丧未至嗣子未定鲁国无君故自以王三月系事史虽追书元年以系前半年之月日实与他公元年不同定公受国于季氏待昭公丧至既殡而后即位故即位在六月亦与他公继世者异此策书之大体不待笔削而义已明者也夫子以季氏出其君薨又絶其冢嗣丧不得以时反于是鲁国无君者半年定公安于得国而不知为之变故凡公即位在正月者皆不日而定之即位独日以异之盖不日以为恒则日以为变也公羊氏乃以定无正月为春秋微辞凡二传不知笔削本末而以意说经失皆类此
    三岁首必书王月无系月之事不书王月
    隐三年王二月 四年王二月 七年王三月 十年王二月
    桓二年王正月 三年□正月 四年□正月 五年□正月 六年□正月 七年□二月 八年□正月十年王正月 十一年□正月 十二年□正月
    十三年□二月 十四年□正月 十五年□二月十六年□正月 十七年□正月 十八年王正月庄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二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十年王正月十一年王正月 十二年王三月 十六年王正月十八年王三月 十九年王正月 二十年王二月二十一年王正月 二十二年王正月 二十四年
    王三月 二十八年王三月 三十年王正月
    闵二年王正月
    僖二年王正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三月 十年王正月十二年王三月 十五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十八年王正月 十九年王三月 二十四年王正月二十五年王正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 三十年王
    正月 三十二年王正月 三十三年王二月
    文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八年王正月 十年王三月 十二年王正月 十三年王正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二月
    宣二年王二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七年王正月
    成三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三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五年王二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正月
    襄二年王正月 四年王三月 六年王三月 八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正月 十二年王三月 十四年王正月 十六年王正月 十七年王二月 十九年王正月 二十年王正月 二十一年王正月 二十二年王正月 二十三年王二月 二十六年王二月二十九年王正月 三十年王正月 三十一年王
    正月
    昭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正月 五年王正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 十年王正月 十一年王二月 十五年王正月 十八年王三月 二十年王正月 二十一年王三月 二十三年王正月 二十四年王二月 二十六年王正月 二十八年王三月三十年王正月 三十一年王正月 三十二年王正月
    定元年王三月 二年王正月 三年王正月 四年王二月 五年王三月 六年王正月 七年王正月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正月 十年王三月 十五
    年王正月
    哀二年王二月 四年王二月 八年王正月 九年王二月 十年王二月
    以上书王正月九十一王二月二十四王三月十九岁首必书王月明奉王朔也事系正月书王正月正月无事而事系二月则书王二月正月二月俱无事而事系三月则书王三月月为系事书也孔氏曰二月殷之正也三月夏之正也故皆书王以别之呉先生曰此侯国之史故于月上加王若王朝之史则月上不必加王也二说皆得之其十一公元年所书王正月为朝正即位书非常年系事之比兼他义故不入此例唯定公元年书王三月系事与常年同即位在六月故也此皆鲁史成法也近代或有以书王为夫子特笔者案殷人钟铭有唯正月王春吉日之文可见时月称王乃三代恒辞其加王于春又可为改时之证由时月皆王者所改故得上下言之以便文必正史然后王不先春本王者钦奉天时之义也隐公自元年而后无正月谷梁传曰隐十年无正隐不自正也说者曰隐谦不朝正也案隐元年后书二月系事三书三月系事一其他如二年春会戎于濳五年春矢鱼于棠九年春宋公卫侯遇垂之类或笔削之法不书月或史本不月谷梁知日月有义而不能辩也若桓公十八年中书正月不书王者十书二月不书王者三则夫子所削也而杜氏以为由王室不颁厯故刘规之曰昭公二十三年以后王室有子朝之乱诸侯不知所奉复有何人颁厯何故经皆书王盖杜氏不知有笔削之义故也如歳首无系月之事则但书春王为月书既不书月不嫌无王也凡史文皆有其义总说在辞从主人篇
    四一时无事书首月
    隐六年秋七月 九年秋七月
    桓元年冬十月 九年夏四月 秋七月 十二年春正月 十三年秋七月 冬十月 十八年秋七月庄四年秋七月 五年春王正月 十一年春王正月十二年夏四月 十三年秋七月 十五年冬十月十六年春王正月 十八年冬十月 十九年春王
    正月 夏四月 二十年秋七月 二十一年春王正月 二十二年夏五月 三十年春王正月
    僖六年春王正月 十年秋七月 十二年秋七月二十四年春王正月 秋七月 三十年春王正月三十一年秋七月 三十二年春王正月
    文八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十三年春王正月宣六年夏四月 冬十月 十一年春王正月 十二年秋七月 十八年夏四月
    成元年冬十月 十年冬十月 十一年冬十月 十二年冬十月
    襄二十二年夏四月 三十一年春王正月
    昭十年春王正月 十二年秋七月 十四年夏四月二十年春王正月 二十九年秋七月 三十二年
    秋七月
    定二年春王正月 三年夏四月 七年春王正月夏四月 冬十月 九年春王正月 十一年夏四月哀八年秋七月 九年冬十月
    以上无事书四时首月六十歴一时无事则书首月具四时以成岁也公羊传曰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此盖三代正史遗法春以正月为首夏以四月为首秋以七月为首冬以十月为首或谓春秋书时为夫子所加者谬可知矣唯庄公二十二年书夏五月非首月盖夫子既削其事因留其时月以备一时见鲁史于此本非有阙然不改五月为四月者明其文则史有笔削而无增益也
    五事之系日者遇晦朔则书晦朔
    僖十五年九月己夘晦震夷伯之庙
    成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僖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
      以上书晦者二书朔者二其日食书朔别见赵氏曰古史之法应合书日而遇晦朔必书之以为厯数之证
    六丧以月断者遇闰则书闰
    哀五年冬叔还如齐闰月葬齐景公
    以上书闰者一葬节以月断合数闰故书闰月也襄二十八年十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甲寅距乙未四十二日此闰月明矣不书闰者丧事以年断则不数闰也
    七凡天灾物异无不书外灾告则书庆祥唯年丰麟瑞则书
    隐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桓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庄十八年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二十六年冬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僖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春王三月庚午日有食之 十五年夏五月日有食之
    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宣八年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十年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成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襄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 二十年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二十三年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二十七年冬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昭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定五年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以上日食三十六书日书朔者二十六书日不书朔者七书朔不书日者一不书日不书朔者二左氏传曰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则其意谓王朝日官失之非指鲁人明矣公羊传曰某月某日朔日有食之者食正朔也其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后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后者朔在后也盖以为司厯失之致日食不在正朔故春秋削其朔日之谬者杜氏释例以长厯推校经传明隐三年二月己巳是二月朔不书朔史失之又与左氏日官失之者相违然长厯所推春秋日食亦不尽得不可据以释经汉书律厯志叙西汉日食多在晦亦有先晦一日者公羊此义必有所受盖圣人以日食不在正朔苟书于经非治厯明时之意故或去朔或去日以示义详见日月篇今考自文以后无不书日者自襄以后无不书朔日者周厯交朔之法东迁以后失之至是月大小乃得其度尔又何疑乎又案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公羊传曰记异也何氏又悉举其后事变以当之今考前汉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后汉百九十六年日食七十二魏晋一百五十年日食七十九唐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宋止嘉定十六年日食一百二十大抵世愈降而日食愈数此大运盛衰之候也自汉惠帝而后日有一岁再食晋世至三食亦春秋所未有与其他灾异不同必欲指某事为应恐非经防
    庄七年夏四月辛夘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昭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
    哀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以上星变四凡日食星变皆为天下记异非一国之志梁山沙鹿崩亦非一国之志以待告而书故别见案左氏传曰星陨如雨与雨偕也公羊传曰如雨者非雨也不脩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脩之曰星霣如雨所谓不脩春秋谓鲁史旧文公羊仅于此一处及之亦口之语但左氏读如作而义遂相逺未知何据又案汉志永始中星陨如雨长二丈绎绎未至地灭不及地尺而复即未至地灭也古今星变固有如此者其所陨者星之光魄故虽多而不见在地之形说者谓积气消散所致比他异尤重盖王运至此而终矣又案昭十七年申须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公羊杜预郭璞俱以孛彗为一星今知不然者汉书注文頴曰彗孛长三星其占略同而形少异孛星光芒短其光四出蓬蓬孛孛然彗星光芒长参参如扫帚长星光芒有一直或竟天或十丈或三十丈史记彗出东井齐景公以为忧晏子曰君髙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孛星将出彗何惧乎然则孛甚彗也经书星变唯此四事以其时考之皆大异也桓庄之际诸侯无王伯者出而天下大权归于齐晋人情絶望于周此王室一大变也文宣之间晋失伯而楚兴中国敝于征伐自是王室愈卑又一大变也夫子于庄十二年十七年庄王僖王崩葬不书文公十四年顷王崩葬不书说见辩名实篇平丘而后晋不复能主夏盟春秋治在夷狄子朝之乱诸侯无勤王者五年而后反正此又一大变也经书王室乱则自入春秋以来史文所未有也哀公之时东方诸侯更制于呉越天下将变为六国春秋絶笔于获麟矣天象人事脗合如此而笔削之法亦相为终始春秋不徒记异也左氏传载叔服梓慎论星孛唯以大国灾咎当之当时流俗之论上不知有王室下不知有天下大势其所知者唯二三大国而已天文书言北斗为帝车大辰者天子之正位亦非二子所知也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
    僖二十年五月乙巳西宫灾
    成三年二月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哀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 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
    以上火灾六御廪者公亲耕以奉粢盛之仓西宫者别寝也何氏曰礼夫人居中宫少在前右媵居西宫左媵居东宫少在后新宫者宣公之宫主新入庙也雉门两观说见后桓宫僖宫亲尽而不毁亳社者殷社诸侯有之以戒亡国有屋故灾
    桓元年秋大水 十三年夏大水
    庄七年秋大水 二十四年秋大水 二十五年秋大水
    宣十年秋大水
    成五年秋大水
    襄二十四年秋大水
    以上大水八凡灾异在一国者以经所书本国人事考之则儆告之意可见董仲舒曰水者隂气也春秋纬曰隂盛臣逆民悲情发则水出盖桓公弑立而好乱三家之所自出庄公国母淫恣不能制宣公簒适成公幼弱而三家之势成至襄公之末季氏益专此皆隂盛臣逆之应也程子曰春秋所书灾异皆天人响应但人浅见以为无应其实皆应也由汉儒言灾异皆牵合不足信儒者因尽废之
    隐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桓八年冬十月雨雪
    僖十年冬大雨雪 十五年九月己夘晦震夷伯之庙二十九年秋大雨雹
    昭三年冬大雨雹 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雹
    以上大雨震电震庙各一雨雪雨雹各三胡侍讲曰雷未可出电未可见而大震电此阳失节也雷电则雪不当复降而大雨雪此隂气纵也隂阳运动有常凡失其度人为感之也雹者戾气也隂侵阳臣侵君之象何氏曰大雪者隂盛之气也
    桓十四年春无冰
    成元年春无冰
    襄二十八年春无冰
    以上无冰三何氏曰周之正月夏十一月周之二月夏十二月法当坚冰无冰者温也尚书曰豫恒燠若无冰时襄二十八年着例
    成十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
    以上雨木冰一髙氏曰雨着木而成冰上温而下寒也刘向谓木者少阳贵臣卿大夫之象后世雨木冰多应在大臣
    僖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李梅实
    定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
    以上霜变二月令季秋之月霜始降草木黄落谓夏九月也周十二月夏之十月霜当重而不能杀草李梅再花而实周十月夏之八月霜不当重而杀菽皆非常之灾李尧俞曰菽之为物易长而难杀者谷梁传曰未可以杀而杀举重可杀而不杀举轻其曰菽举重也范氏曰举杀豆则杀草可知又案韩非子书载哀公问于仲尼曰春秋陨霜不杀草何为记之也仲尼对曰此言可杀而不杀也夫宜杀而不杀则李梅冬实天失其道草木犹干犯之而况君乎此非夫子之言也当僖公薨文公在丧宜杀不杀之义何所取乎借如哀公又问陨霜杀菽何为记之也则将对曰此言不可杀而杀也于定公继故之后复何取乎昭公以讨季氏不克而出夫子岂使哀公履其覆辙乎观夫子责宰我使民战栗之对讥季康子杀无道以就有道之问则非之妄明矣此乃非欲托圣人之言以饰其刑名之术不可通于春秋
    庄三十一年冬不雨
    僖二年冬十月不雨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 夏四月不雨 六月雨
    文二年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十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十三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以上不雨书时者一书四时首月者三书歴时者三书雨者一一时不雨书时逾时不雨书首月僖公比书首月不雨乃书六月雨可见以告庙书逾三时不雨总书之虽得雨不书其不告庙亦可见矣谷梁传曰不雨者勤雨也一时而言不雨者闵雨也厯时而言不雨文不忧雨也得时史之情矣
    僖二十一年夏大旱
    宣七年秋大旱
    以上大旱二言旱不言饥岁犹有入也
    宣十年冬饥 十五年冬饥
    襄二十四年冬大饥
    以上饥二大饥一凡饥皆书于冬者当西成之时五谷皆无民已乏絶国贫不能赈恤也
    庄七年秋无麦苗 二十八年冬大无麦禾
    以上无麦苗一杜氏曰秋大水漂杀熟麦及五稼之苗也大无麦禾一胡氏曰书于冬者有司计岁入之多寡然后知仓廪之竭也刘氏曰经无水旱之变忽无麦禾由鲁不务蓄积日损月削以至麦禾皆尽而后觉之非今歳之事也髙氏曰刘向春秋说以为土气不养稼穑不成也沈约宋志谓呉孙皓时尝有之苗稼丰美而实不成阖境皆然百姓以饥所谓大无麦禾者也汸案周之冬正五谷皆入之时使岁事稍稔虽蓄积无素何至麦禾皆尽其为岁祲明矣刘侍读之说必兼髙氏其义乃备
    桓五年秋螽
    僖十五年八月螽
    文八年冬十月螽
    宣六年秋八月螽 十三年秋螽 十五年秋螽襄七年八月螽
    哀十二年冬十二月螽 十三年九月螽 十二月螽以上螽十公羊传曰记灾也范氏曰蚣蝑之属礼月令曰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今案尔雅草螽负蠜蜤螽蜙蝑也阜螽即蝗也一生八十一子或云一生九十九子钱氏曰诗螽斯斯乃助语如鸒斯鹿斯之类非蜤螽也毛郑误以蜤螽解螽斯先儒因指为蜙蝑非也蜙或作蚣字书云省文也
    宣十五年冬蝝生
    以上蝝生一杜氏曰蝝螽子以冬生遇寒而死故不成螽今案杜氏知不成螽者盖成螽则自书螽也螽穿地遗卵如蛹两端有细虫导之上下中若鱼子始化类蚕所谓蝝也遇大雪则入地深或大雨水皆不成螽石虎时河朔大蝗初穿地而生二旬则化状若蚕七八日而卧四日蜕而飞盖飞乃名螽蝗初生皆然李巡云蝝蝗子也郭璞云蝗子未有翅者其説皆是凡蝝生未为灾本不书此为一岁再生纪异也使成螽则亦不书蝝生而又书螽如哀十三年十二月螽之例矣后汉安帝永初六年三月去蝗处复蝗子生即蝝生也凡秋螽不月者皆七月也螽始出则为灾灾不止此一月也蝝生不月者灾不在此月也
    隐五年九月螟 八年九月螟
    庄六年秋螟
    以上螟三公羊传曰记灾也尔雅食苗心螟食叶□食节贼食根蟊罗鄂州尔雅翼曰五行传以螟□为蠃虫之孽汉孔臧蓼虫赋曰爰有蠕虫厥状似螟是螟无足虫也今食苗心者乃无足小青虫江东谓之横音若横逆之横髙氏曰春秋书螟者三隐二庄一书螽者十有一桓一余皆僖公之后盖螟食苗心螽无所不食其为灾也螟轻而螽重春秋之初灾之轻者亦书之及其久也轻者不胜书书其重者尔不然岂隐庄之后二百年间皆无螟耶
    庄十七年冬多麋
    以上多麋一何氏曰言多者以多为异也五行志曰刘向以为麋盖牝兽之淫者时庄公将取齐之淫女其象先见尔雅翼曰麋与鹿相反鹿阳兽夏至得隂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隂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隂退之象今海陵至多千百为羣多牝少牡汸案杜氏谓麋多害稼然为灾轻当以记异为重有有蜚亦然
    庄十八年秋有 二十九年秋有蜚
    以上有一有蜚一皆鲁地所无今忽有之故曰有公羊传曰记异也谷梁传曰射人者也陆玑云一名射景或谓含沙射人孔氏曰五行传云如鼈三足南越妇人多淫故其地多蜚青色近眚也非中国所有南越淫风所生为虫臭恶时公取齐淫女为夫人汸案髙氏以为□即食苗叶者尔雅翼以蜚为虫食稻花者其失相同盖食稻之虫所在有之经不当言有故孔氏据郭璞云蜚即负盘臭虫诸作负蠜者草虫岁时常有由相涉误为盘尔刘侍读据山海经谓蜚状若牛一目虬尾见则大疫恐非春秋之蜚若文姜哀姜以小君相继纵淫气类感召如五行传之说宜也
    昭二十五年夏有鸜鹆来巢
    以上鸜鹆来巢一谷梁传曰来者来中国也鸜鹆穴者而曰巢公羊传曰记异也五行志曰刘向以为有蜚有不言来者气所生所谓眚也鸜鹆言来者气所致所谓祥也顔师古曰今之鸜鹆中国皆有之亦巢居不皆穴处汸案刘子政又以不穴而巢为昭公出奔之祥盖兼用左氏之谬若颜注之疑乃春秋所书以为异者考工记曰鸜鹆不逾济今在处有之实自春秋所书始乃地气推迁使然中国治乱之候也宋治平间邵子居洛阳闻杜鹃声曰洛阳旧无杜鹃今始至矣或问曰何也曰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自南而北今南方地气至矣禽鸟气类得气之先者也春秋书六鹢退飞鸜鹆来巢气使之也盖先王所以观天下之妖祥者非一端周礼在鲁故时史于鸜鹆始至犹能谨而书之说者多弗察也若邵子可谓得春秋经世之旨矣
    宣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
    庄二十年夏齐大灾
    襄九年春宋灾 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宋伯姬卒昭九年夏四月陈灾 十八年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庄十一年秋宋大水
    以上外灾七成周火一齐灾一宋灾二大水一陈灾一宋卫陈郑同日灾一凡外灾告则书昭十八年传曰宋卫陈郑皆来告火是也庄十一年传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盖既来告则有吊礼所以书也唯昭九年书陈灾在陈亡后时叔弓会楚子于陈或叔弓归言陈有灾而书或楚人告宋伯姬以灾卒四国同日灾故皆书日以异其事
    僖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以上外异二传曰陨石于宋五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亦以来告而书书是月嫌与上事同日且着月例周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辩其吉凶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祥以诏救政访序事此星陨石风退鹢所以害隣国而史皆书之也
    文三年秋雨螽于宋
    以上外异一公羊传曰死而队也记异也今案后代史志蝗有遇风而堕者有因大雨而堕者有堕而死者有复为灾者
    文九年九月癸酉地震
    襄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
    昭十九年夏五月己夘地震 二十三年八月乙未地震
    哀三年夏四月甲午地震
    以上地震五外传曰阳伏而不能出隂遁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王氏曰春秋五书地震唯于文襄昭哀见之皆阳微隂盛君弱臣彊之所致也文公怠惰政在大夫襄公外役于楚内胁于其臣若昭哀则遂失国矣
    僖十四年秋八月辛夘沙鹿崩
    成五年夏梁山崩
    以上外崩二沙鹿晋地名公羊以为河上之邑陷入于地中汉书元后传云元城郭东有五鹿之虚即沙鹿地盖地陷也视山崩为变尤重故详其月日以别之梁山亦在晋皆以告而书古者名山大川不以封山崩川竭非一国之故故不系国公羊传曰为天下记异也何氏曰土地者民之主沙鹿崩象齐桓将卒伯道毁外兵动宋襄承其业为楚所败也山者阳精象徳泽所由生君之象山崩象王道絶诸侯失势大夫擅恣为诸国害
    桓三年冬有年
    宣十六年冬大有年
    哀十四年春西狩获麟
    以上年丰二麟瑞一天道有灾异则有庆祥天灾岁丰系生民之休戚物异祥瑞关世道之否泰故史皆书之于策然天灾物异无不书而庆祥必年丰麟瑞然后书其浅深详畧之间教义明矣天灾岁丰各为其国书之物异则有为一国志者有为天下志者日食星变为天下记异也陨石鹢飞有有蜚为一国记异也麟为王者嘉瑞自文武受命至于夫子而后见之则又不止为天下书矣是又非可一防论者后世人君喜功好名有见一草木一羽毛之异而君臣相夸以为瑞者识者非之故为春秋志灾不志祥之说以矫其失而释经者遂以有年获麟均为记异则亦过矣盖学者知春秋有常事不书之法而失其本旨凡一经所书皆谓之非常于是有以桓宣行恶而得有年为异者有以他公不书有年而二公独书为异者夫天道有变则有复水旱饥馑其变也有年大有年其复也虽非有年而亦不至于饥馑者其常也有年大有年史欲屡书而不可得乃生民休戚所系非天所以赏罚人君说者乃因一人行恶而遂欲灾及万民于是天道有反常之讥而春秋为迁怒之笔矣自公羊以麟非中国之兽为异而或者亦以麟出于乱世为猎人所获为异夫麟为圣人出也世虽乱而有圣人在焉则麟出固不为异矣因其出而见获遂欲使之与蜚鸜鹆同科是欲循反常之论而不知其诡激之过也春秋性命之书也诡激非性命之正故不可以言春秋唯赵伯循以有年大有年获麟均为庆瑞为得春秋之防然其说曰符祥者天地所以答人君也是以志之又曰凡丰年告于庙故书之记是以着非知他年不告庙尔是又遂以史法为圣法而不告庙之说亦未当由不知有存策书大体之义故也子丑月皆夏之冬冬狩得其时大野又鲁之狩地虞人举常礼史本不书此以获麟书故言西狩而不言其地也
    春秋属辞卷一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