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字卷之四 同动助动四之四
    同动助动四之四
    【5.7】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不动之境者,如「有」「无」「似」「在」等字,则谓之「同动」,以其同乎动字之用也。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足」「能」「得」等字,则谓之「助动」,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
    【5.7.1】有、无 两字,用法不一,有有起词有止词者,有有起词而止词则隐见不常者。若记人物之有无,而不明言其为何者所有、何者所无,则有止词而无起词者常也。「在」字必有起词,而后系者为止词、为转词无常。他同动如常例。
    [706]礼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物」与「事」,「有」之起词;「本末」「终始」,皆其止词也。
    [707]孟梁上:庖有肥肉,*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四句「有」字,各有起词与止词也。
    [708]庄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四句「无」字,各有起、止两词。
    [709]左庄二十八: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场无主,则启戎心。——两「无」字为读同上。①
    [710]孟离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有」「无」二字对待为句,各有起、止两词。
    间以「所」字合动字,系于「有」「无」两字之后以为止词者,「所」字篇内已引证矣。
    [711]礼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忿懥」动字也,「所」字合之,置于「有」字之后,所以为其止词也,犹云「忿懥之事」了。故「所忿懥」三字合成为「有」之止词。「有所恐惧」等句同解。
    [712]史游侠列传序: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713]又滑稽列传: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②
    [714]又:世无远有所之。
    [715]汉食货志: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716]又东方朔传:窃有所恨,不胜大愿。
    [717]论八佾:君子无所争。——「所争」二字,「无」之止词,犹云「君子无争之事」也。
    [718]又: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犹云「无所祷之处也,奥灶动乎哉!」
    [719]汉高帝纪: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720]又苏武传:子为父死,无所恨。
    [721]又陈汤传: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能自保。
    [722]又于定国传:论议无所拂。——诸引句皆以「所」字合于动字,置于「有」「无」两字之后而各为其止词也。
    「有」「无」两字后习用「以」字介词以系动字于后,而止词则隐而不书。
    [723]孟梁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两言「有以异」,又两言「无以异」,「异」,动字也,以「以」字介于「有」「无」两字之后,其实「有」「无」两字之止词隐而未书。「有以异乎」者,犹云「果有何以相异」也。「无以异也」者,犹云「实无何以相异」也。「何」字乃「有」「无」之止词,今不明书,下同。
    [724]荀子荣辱: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③
    [725]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726]又: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其疏云:‘圣人有其神妙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圣人有其微妙以见天下万物之动也’,是则「有」之止词乃「其神妙」与「其微妙」也,而「以」后诸字乃所以记「神妙」与「微妙」之功效耳。
    [727]汉贾谊传: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728]庄人间世:予其有以语我来!
    [729]韩送石处士序: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
    [730]论子张: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犹云「无事以为」也。
    [731]庄逍遥游: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犹云「瞽者无目以与」也,「聋者无耳以与」也。
    [732]汉贾捐之传:臣愚以为非冠带之国,禹贡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无以为。
    [733]史平原君列传: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734]韩与崔羣书:仆无以自全活者。
    [735]又上张仆射书: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诸引句,「有」「无」两字后必有止词隐而未书者,而后以「以」字为介,即以言所「有」所「无」字功用也。
    间有以「与」字为介者,句法亦同。
    [736]左哀八: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犹云「鲁虽无人与立,必有人与毙」也。是「人」字乃「有」「无」两字之止词,今虽不明书,而其意已显然矣。
    「有」字后紧接动字,则有「惟有」之解。
    [737]论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动字也,紧接「有」字,幷未间以介字,则作「惟有」之解。犹云「志士仁人决不求生以害仁,惟有杀身以成仁而已。」「无」字作「不」字解者常也。
    [738]孟公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犹云「故君子惟有不战而已,战则必胜」也。
    [739]左宣十五:受命以出,有死无霣。——犹云「受君命以出,惟有死耳,决无废坠君命之理。」
    [740]又: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有」后紧接「毙」字,「毙」,动字也,「以国」者,所以状「毙」也,此句内「有以」二字不连,不同前例,犹云「城下之盟,宁以国毙,不能从也。」「宁」与「惟有」同意。
    以上各节,所引「有」「无」两字,皆有起词。
    凡记人物之有无,惟有止词而无起词,约指代字篇内,「有」「无」两字或以为代字者,以其隐指某人故耳。今以「有」「无」两字列于同动,故类及之。
    [741]孟梁下:今有璞玉于此。——今以璞玉置之当前,于此见有璞玉焉,至何人有此璞玉则不言也。故「有」字见为无起词者此也,而「璞玉」实为之止词也。
    [742]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
    [743]又子罕:有美玉于斯。
    [744]又雍也:如有复我者。
    [745]又先进: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746]又宪问: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
    [747]又阳货:不有博奕者乎?
    [748]孟子梁惠王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749]又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
    [750]又滕文以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751]又离娄下: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
    [752]又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
    [753]又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754]又滕文公下:有人于此。
    [755]又尽心上:有事君人者∣有安社稷臣者。——等句,只言有其人耳,而并未言有于何人者,故皆无起词。
    以上所引「有」字,于约指代字篇内作为「某人」之解者,以其隐有「人」字故耳。
    至[756]孟梁惠王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之臣」乃约数之母,非起词也,犹云「王臣之中有如是之人者。」
    故[757]孟梁惠王下:古之人有行之者。
    [758]孟离娄上: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等句,胥是道也。
    [759]又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句内「上世」二字,非起词,亦非约母,只记时之加语耳,不可不辨也。惟如是句法,鲜有用「无」字者。
    [760孟梁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犹云「仲尼徒中无人道及桓文之事」也,舍此则仅见矣。「无」字作为「无人」之解,此约指代字篇所以作为代字,使学者易于领悟,今既别以同动,故以类焉。
    [761]庄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762]又: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763]又齐物论: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764]又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765]又: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
    [766]又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诸「有」字句法同上。
    [767]韩应科目与人书: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
    [768]又上张仆射书: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诸「有」字同上。
    「有」「无」两字用以决事之有无者,亦惟有止词而无起词,其止词概为读。④且「有」「无」两字,先后乎其止词无定。
    [769]礼大学: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所」字至「者」字,读也,「有」之止词,以其先乎「有」字,故加「之」字以代止词;又以有弗辞「未」字,故「之」字先乎「有」字。
    [770]又: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之」字所以指前读也。前引两句,「有」「无」两字皆后乎读,惟有止词而无起词也。曰「未有」,曰「无之」,皆决辞也⑤。
    [771]又: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也。——犹云「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未有也。」——后两句同此。此「有」字则先读矣,句意同前。
    [772]论里仁:盖有之矣。——「之」指前文,「有」者,决辞也。⑥
    [773]又述而:盖有不知而作之者。——句义同前。
    [774]孟梁下:于传有之。——「之」亦指上文。
    [775]又公上: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夫子」,止词。
    [776]又公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犹云「君子而可以货取者未之有也。」「焉有」者,设问以反决也。
    至[777]孟子滕文公下云: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78]汉书司马相如传云: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两句,则「未有」两字错置于读之间,犹云「枉己者能直人者未之有也。」他句仿此。
    [779]韩文欧阳生哀辞云:自詹以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有」字仍为决辞。⑦
    统观诸所引者,所有「有」与「未有」,惟以决有无其事耳,故其事为止词。而未言为何者所有,故无起词。如此句法,固不胜书,而「无」字往往以「未有」二字代之,故罕见焉。「无」字代「不」字,常语也,此不载,载诸状字篇内。
    如句首不言「无」而言「不有」者,则往往有假设之辞。
    [780]左僖十;不有废也,君何以兴!
    [781]又僖二十八: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上者,谁扞牧圉?
    [782]又文十二: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四引「不有」,挺接上文,皆在句首,解若「若无」之意。
    至[783]又僖二十八云:以君之灵,不有宁也。——「不有」二字非在句首,则无「若无」口气矣。
    ○1这里所说‘两「无」字为读’,意即「无」字所在的「宗邑无主」「疆场无主」是读。
    ○2[713]「马」是「有」的止词,「所爱」是「马」的修饰语,与他例不侔。
    ○3此例引文不全,全文是:‘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夫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
    ○4后「止词」原误为「起词」,章氏失校。
    ○5⑥⑦这里所说「决辞」,指判断的语气,与【4. 4. 2】节所说「决词」不同。
    【5.7.2】 在 字言人物所处之境,同动也。其止词则名字、动字皆可。然有介以「于」字者,有不介者,意无少异也。
    无介字者。
    [784]左桓六:季梁在,何益?——单言「在」字而无止词,与内动无异。
    [785]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在」之后,皆以动字承之,以明「大学之道」所在之事也。
    [786]其后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家在修其身者,云云。——诸「在」字与上同义。
    [787]孟离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引「在」字后皆以名字为止词。
    [788]又告上:所敬在此,所长在彼。——两「在」字后以代字为止词。
    [789]史冯唐列传: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巨鹿也。——「巨鹿」地名,后于「在」字,而无介字以间之。
    [790]左文元:楚国之举,恒在少者。
    [791]又宣十二:晋师在敖鄗之间。
    [792]又:参之肉将在晋军。
    [793]又僖十五:羣臣敢在下风。
    [794]韩上于襄阳书: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795]又送孟秀才序: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诸所引「在」字后,或为名,或为读,或为顿,皆无介字。
    介以「于」字者。
    [796]史信陵君列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犹云「公子能急人之困在于何也?」「安」状字,有「于何」之解,此为「在」之转词。与
    [797]孟子梁惠王上: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同一句法,「恶」然字,亦有「于何」之解。所引两读,各为「在」字起词。
    至[798]礼大学:心不在焉。——「焉」代字,解「于此」也,而为「在」之转词。
    [799]汉鼌错传: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于良将」,「在」之转词。
    [800]史淮阴侯列传: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三「在」字后所有名字,皆以「于」字介焉。
    [801]左僖二十七: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于是」二字虽先「在」字,乃转词也。
    [802]汉贾谊传: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
    [803]又: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两引「在」字,其后一为名字,一为动字,皆有「于」字以介焉。
    [804]韩黄家贼事宜状: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在」后名字,亦以「于」字为介。
    「在」字之于句也,有不明书者。
    [805]《秦策》: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犹言「在于朝」「在于市」也。
    [806]《庄?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犹云「人之所取畏者,在袵席之上,飮食之间」云。此句并无介字,然则必有同乎动字者隐而未书,解以「在」字,于义最顺。
    【5.7.3】其它同动字为似、类等字。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①
    似。
    [807]论乡党:屛气似不息者。——广韵:‘「似」,「类」也,「象」也。’故「不息者」,可为「似」之表词。
    [808]庄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不似」二字,所以决言前后两读之不相同也。煞以「乎」字,则设问而为反决之辞。
    [809]左宣十:‘征舒似女。’对曰:‘亦似君。’——两「似」字后,一代一名。
    [810]史曹相国世家:君似不及也。——然则「似」字后或为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此其所以同乎动字也。
    类。
    [811]魏策: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三言「似」字,两言「类」字,皆有相象之意,故两字用法亦同。
    [812]左庄八:曰:‘非君也,不类。’——「不类」者,「不类君」也。
    [813]国策:王类欲令若为之。——犹云「王似欲令若为之」也。
    [814]史酷吏列传:吾所为,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是类有以吾谋告之者。——「类后一读,以为表词。是则「类」字后或名字,或代字,或读皆可。
    然[815]汉书贾谊传: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类」字疏作「皆」字,然解作「似」字,则辞意较婉,亦无不可。
    [816]韩答崔立之书: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之辞。——「类」后以「于」字为介,于义亦顺。
    然[817]昌黎为韩滂墓志铭则云:为文词,一旦奇伟骤长,不类旧常。——则「类」字后并无「于」字为介矣。盖「类」字后如系名字,可介「于」字,若读,介以「于」字则不顺也。
    「如」字为用不一,而作「同」「若」之解者,其后皆有名、代等字以为止词,或为表词亦可,与动字无异,故列入同动字。「若」字亦然。
    如。
    [818]史黥布列传:出就舍,帐御飮食从官,如汉王居。——「如汉王居」者,「与汉王居相同」也。
    [819]又信陵君列传:复博如故。——「如故」者,「与前无异」也。
    [820]又高帝本纪:诚如父言,不敢忘德。
    [821]又: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如父言」者,「同父所言」也,「如约」者,「照所约」也。亦有「齐」「同」之意。
    [822]又陆贾传:太尉亦报如之。——「如之」者,「与之同」也。
    [823]又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如此」者,「同前所云」也。
    [824]论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如」者,「不同」也,比辞也。是则凡言「如之何」「如何」「如是」等语,皆此例也。
    若。
    [825]史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果若人言」者,「诚如人言」也。
    [826]庄秋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827]又:计人之所知,若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若」与「不若」者,即「如」与「不如」也。是则凡言「何若」「曷若」者,均此矣。
    ○1马氏说:‘至「如」「若」等字虽为状字,而其用与动字无异,亦可列入同动字也’,这是说一个词可以同时属于两个词类,这种说涯非常不妥。如果要把这几个字分属两个词类,应该以用法不同为根据。如果它后面有名、代字(包括用叫名字的读)做止词(包括承上省略)或转词,它就是动字;如果它后面是动字、静字(包括末了带可作「似的」讲的「者」字),它就是状字。
    助动字
    【5.8】「可」「足」「能」「得」等字,助动字也。不直言动字之行,而惟言将动之势,故其后必有动字以续之者,即所以言其所助之行也。
    【5.8.1】可、足两助动字后,所续其它动字,概有受动之解,前有证矣。然既曰助动字矣,则所助动字或为受动,或为内、外动诸字,亦无不助也。
    [828]孟梁上: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目也。——「可」字后续以「胜食」「胜用」等动字,皆受动也。
    [829]庄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使」字后于「可」字,受动也。
    [830]孟梁上: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得闻」者何?「大欲」也。故「得闻」外动字也,①「可」字助之。
    [831]又离下: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坐内动字也,「可」字助之。
    [832]庄天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取」外动字也,「可」字先之。
    [833]韩论淮西事宜状:兵之胜负,实在赏罚,赏厚可令廉士动心,罚重可令凶人丧魄,然可集事。不可爱惜所费,惮于行刑。——凡四引「可」字,皆助外动字也。「然可」者,犹云「然后可」也,此唐人公文语也。
    [834]孟公下: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足」字后续以「言」字,亦受动也。
    [835]左宣十二: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食」字后于「足」字,亦受动也。
    [836]左昭十二:是四国者,专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所畏者「四国」也,「足」字助之,「畏」字亦可视同受动。
    [837]韩董公行状:凡所谋议于上者,不足道也。
    [838]又荐侯喜进士状: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
    [839]又论淮西状:太山压卵,未足为喻。——凡「足」后动字,概为受动,故重引以明之。
    [840]韩上张仆射第二书: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乐不可舍者,患不能切身也。——「听」「感」在「足」后,②「舍」在「可」后,皆成受动。
    总之,凡动字后乎「可」「足」助动字后,皆可转为受动有如此者。「得」字后之动字亦然,然不常见。
    [841]左闵二:先为之极,又焉得立?③——「焉得立」者,即「何得见立为太子」也,故「立」字在「得」字后,亦转为受动矣。④
    此以上言「可」「足」两助动字。
    ○1「闻」为外动字,不包括「得」。 下[859]「可得食」,马氏解作‘「可」「得」两助动字连用’。是。
    ○2此句「听」后原缺「感」字,今补。
    ○3[841]宜属【5.8.3】节。
    ○4这一节原来引例次序混乱,今作适当调整。马氏对这些例句中主要动词的性质,有的说是受动,有的说是外动,还夹雑一个内动,有点颠来倒去,并且所定性质又不尽恰当。[828]「胜食」「胜用」的「胜」是外动;[834]的起词是代字「是」,对于它,「言」不是受动;[832]的起词是「名」,对待它,「取」不是外动而是受动;[839]「为喻」的「为」不是受动而是所谓断词(决词)。
    【5.8.2】凡动字为能字所助者,概非受动,以「能」字明有使然之意。
    [842]孟梁上:孰能一之?——「一」,外动字,后乎「能」字,有「使之为一」之解。
    [843]又告下: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能辟」「能充」者,皆有「使然」之意。
    [844]左隐十一: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845]左宣十二: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846]庄秋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诸引「能」字,所助者皆外动字也。
    [847]礼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云云。——「能尽其性」者,犹云「设如能尽其性」也。经生家即以「能」字有假设之意。不知凡挺接之句,或重迭前文,如「能尽其性」之类,皆寓有假设之语气,不必以用「能」字为然也。
    [848]左昭二十六:能货子犹,为高氏后,粟五千庾。
    [849]韩平淮西碑: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
    [850]又董公行状: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诸引读,所有「能……乎」,皆有假设口气。
    [851]又上张仆射第二书:进若习熟,则无危堕之忧,退能便捷,则免激射之虞。——经生家以句内「若」「能」两字互用,即以「能」解「若」与「若使」之明证,盖刻舟胶柱之见也。
    「唯」「能」二字连为常,前论「为」字,意有未尽,今更引以明之。
    [852]礼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云云。——「为能」二字相连与上「唯」字相应,中庸习用之。盖「为」字断辞也。
    [853]孟子梁惠王上:惟士为能。——一句,与此正同。
    [854]庄秋水: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①——此与中庸句法少异。
    [855]又知北游: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856]吴语:越灭吴,上征上国,宋郑鲁卫陈蔡执玉之如皆入朝。夫惟能下其羣臣以集其谋故也。——两引「唯」「能」之句,一有「为」字,一无之。
    ①[854]中两「能」字,至少第二个「能」字应是外动字,非助动字。
    【5.8.3】得。
    [857]孟公下: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858]又:得侍同朝甚喜。——「得」解如「能」字,故「已」「侍」两字,皆为「得」字所助也。
    [859]左宣十二: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可」「得」两助动字连用,并助「食」字。
    [860]又襄三十一: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
    [861]又昭元: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诸卿也。不宁唯是,又使圉蒙其先君,将不得为寡君老,其蔑以复矣。
    [862]韩论淮西状:农夫织妇不得安业。
    [863]又行难:吾不忍赤子之不得乳于其母也。——「得」字后诸动字概为外动而为所助也。①
    ○1马氏说[860]以次诸例‘「得」字后诸动字概为外动’,很成问题。 [860]的「见」如作「接见」讲,是受动,[861]的「老」依旧注作「称老」讲,则是内动,[863]的「乳」作「喂奶」讲,是受动。
    【5.8.4】助动之后,往往介以「以」字而直接所助之动字者,明其所以助也。
    可以
    [864]孟梁下: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小固不可以敌大」者,犹云「小固不可以之敌大」也。「以之」者,即「以小」也。「之」代「小」字,而为「以」字之司词,为其见于上文,故不书明,详于介字篇。①「敌」,外动字,为「可」字所助。下二句仿此。
    [865]又梁下: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可以比」者,犹云「可以所修者比」也。「以」之司词已见上文,故不书。然有书明者。如:
    [866]孟公下: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一句,犹云「焉有君子而以货可取」也,「货」为「以」之司词。至如
    [867]又公下: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
    [868]又滕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869]又万上: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诸句,「以」字司词,皆其句之起词也。②如是,以「以」字为受动字,亦无不可,盖「以」字可作「用」字解。
    [870]左隐十一: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我不可以后之」者,犹云「不可以我后之」也,与前引同。
    [871]又昭十五: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以」之司词在上文。
    [872]秦策: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873]齐策:苏秦之事,可以请行,可以令楚王亟欲下东国,可以益割于楚,可以忠太子而使楚益入地,可以为楚王走太子,可以忠太子使之亟去,可以恶苏秦于薛公,可以为苏秦请封于楚,可以使人说薛公以善苏子,可以使苏子自解于薛公。
    [874]史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875]庄秋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876]又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877]又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878]又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
    [879]又在宥: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诸所引句,「可」后「以」字,其司词非其起词,即其前文,故不重书也。「可以」两子,经籍习用有如此者。
    足以。
    [880]孟梁上:吾力足以举原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力足以举」者,犹云「以力足举」也。「以」字司词,仍为起词,与「可」字后「以」字无异。
    [881]又万下: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禄足以代」者,即「其禄足以之代」也。
    [882]左隐五: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
    [883]楚语:圉闻国之宝六而已。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榖,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884]史项羽本纪: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885]又汲郑列传: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
    [886]又货殖列传: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费。
    [887]庄秋水: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888]又人间世: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欲速则不德者乎!
    [889]史赵世家: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890]庄知北游:生者喑醷物也,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
    [891]又在宥: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诸引句,「足」字后「以」字司词,皆不明书。
    能以。
    [892]孟公上: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皆能以朝诸侯」者,犹云「皆能以百里之地朝诸侯」也。盖所能「朝诸侯」者,徒以有「百里之地」也。「以」字司词见于上文,故不书明,与「可」「足」两助动后「以」字相同。
    [893]又离上: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能以」与「足以」对用,用法无异。
    [894]左僖二十七: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895]庄天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896]荀子议兵: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三引「能以」皆同上。
    得以。
    [897]史叔孙通列传: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得以诈立」者,犹云「以不早定扶苏之故,赵高能诈立」也。「得以」与「能以」同解。惟「得以」两字,经史不习见,故不多引。
    ○1此指【7.3.3】节。
    ○2[869]「可」与「以」不连,「以」字司词是「其方」,不是句的起词。
    【5.8.5】又助动诸字,亦可单用,而无其它动字为续者,盖所助动字已见前文,故不重言也。前文无所助动字而亦单用者,则非助动字矣。
    「可」字单用。
    [898]孟梁下:臣弒其君可乎?——「可乎」者,「可弒其君乎」也。「弒」字在前,故「可」字虽单用,而其后当有「弒」字意,不言而喻。
    [899]又梁上:曰:‘何由知吾可也?’——「可」字后有「保民」之意。
    [900]左宣十一: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
    [901]又襄二十七:天生五材,民幷用之,废一不可。
    [902]又昭五:可。苟有其备,何故不可?
    [903]又定元:若从君者,则貌而出者入可也,寇而出者行可也。
    [904]又庄九: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
    [905]又僖二十二: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906]庄秋水: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907]史李斯列传: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908]又廉颇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909]又屈贾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910]汉贾谊传: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夫东缚之,系绁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
    [911]论先进: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诸所引「可」字,或殿助字,或否,无不单用,而所助动字既在前文,故不重言也。
    「足」字单用不常见。
    「能」字单用。
    [912]左文元:‘能行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两答所问,一曰「不能」,一曰「能」,「能」字皆单用。盖茨所助动字即「行」字,已在前文,故不重言耳。
    [913]孟告下: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能」者,即「徐行」耳。
    [914]左昭十二:‘若问远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对曰:‘能。’——一问一答,「能」字单用同上。
    [915]秦策: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未能」者,「未能为帝」也,倒用法。
    [916]庄秋水: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与孟子「徐行」句同法。
    [917]论语宪问: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亦此例也。
    「可」「得」连用与「得」字单用。
    [918]孟公下:前日愿见而不可得。
    [919]又滕上: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①
    [920]又滕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921]又告下:国欲治,可得乎?
    [922]史刺客列传: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可得」两字连用为常。
    [923]孟尽上: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得」字单用。惟「臣」为「得」字所助,间以「而」字,另有例也。
    [924]左襄二十七:若保是言也,欲辞福禄得乎?——「得」字单用,犹云「能辞福禄乎」。
    [925]又昭三十一: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
    [926]又襄十四:夫二子者,或*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两引「得」字同上。
    ①[919]「得」助「食」,间以「而」字,与下[923]同。
    【5.8.6】「可」「足」二字,间有用如静字者,则非助动字矣。
    [927]左隐元:子封曰:‘可矣。’
    [928]又:公闻其期,曰:‘可矣。’——「可矣」者,言其时之可也,故「可」字用如表词。
    [929]汉朱云传: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足矣」者,亦表词也。
    [930]孟告下: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足」字虽有受动之意,①而用如表词。
    [931]汉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
    [932]史张释之列传:法如是足也。——同上。
    ○1此「足」为「充足」义,无受动之意。
    【5.8.7】然「可」「足」「能」「得」诸字用如外动字者常也。①
    [933]史汲郑列传:使人可其奏。——所「可」者「其奏」也,故「可」为外动字。
    [934]韩柳州庙碑: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犹云「吾侯于意得无不以所闻之事为可」也。是恐其所不可者为所闻之事也,故「可」字止词隐寓上文。
    [935]孟梁上: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足」字用如内动字,故「于口」「于体」其转词也。
    [936]燕策: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不能期年」者,「未及期年」也,此「能」字之又一解也。
    至「得」字之为外动字,经书习见,不胜引也。
    ○1本节头上说是「可」等常用如外动,但所举例中,[933]的「可」,[936]的「能」可说是用如外动;[934]的「可」,[935]的「足」似均为静字,应属上【5.8.6】节。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