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光
-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后人称司马温公,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自幼喜读经史,尤爱《左氏春秋》,听讲后即能讲其大要。手不释卷,于学无所不通。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初历任签苏州判官事,大理评事、国子直讲等职。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制。他立志编一部上起周烈王,下迄五代的编年体史书。治平三年(1066),撰战国迄秦的《通志》八卷,进呈。英宗命设局正式编修《历代君臣事迹》。神宗即位,晋升为翰林学士,将其书赐名为《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竭力反对。神宗不悦,任为秘密副使。坚辞不赴,自请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入京京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废除新法。元□元年(1086)病卒,追封温国公。司马光潜心研究儒家学说,创立涑水学派,著名门人有刘安世、范祖禹、晃说之、尹□、田述古等。哲学思想上,他宣扬“天命思想”。认为“得失有命”,“成功在天”,天是“万物之父”。智愚勇怯,贵贱贫富,皆是天的安排。天使你穷,而要强富;天使你愚,而要强智。便是违背天意,必得天的惩罚。尧、舜、禹、汤、文、武勤劳天下,周公辅相至太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于诛泅,颜渊箪食瓢饮安于陋巷,他相差如此之远,也不敢舍弃天的安排,而妄为。君之志应是修己,而等待天的安排。吉凶不命,惟天授而乐之。虽相信“天命”,但不喜佛、老,谓“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政治上;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认为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仍存。武王克商,然依旧用商政。汉武帝用张汤言,更旧法,则盗贼半天下。汉元帝改孝宣帝之政,而汉室始衰。治天下犹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不重新更造。明上之政,法制不烦,而天下大治。凡国家制礼立法,必思万世之规,不可只为目前。攻击新法是“首倡邪术,欲生乱阶,违法易常”。(《弹王安石表》)为巩固封建统治,主张重整纲纪,维护礼治。他认为,礼义纪纲是万古不变的教条,国家治乱兴亡之根本。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礼者纪纲也,分者君臣也,名者公侯卿大夫也。四海之广,百姓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超世的智慧,绝伦的力量,也无办法,非以礼而不能治。以礼为纪纲,则天子统三公,三公卑诸侯,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百姓,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下之事上,天下大治。礼又是决定人们生死的重要原则、“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而“三纲五常”则是礼的根本,天地设立,圣人则之,内有夫妇,外有君臣。妇从夫,终身不改;臣事君,有死无贰,这是人道之大伦,礼用于身,则举止言行皆合法度;用于家,则内外有别,九族和睦;用于乡,则长幼有伦,有风俗淳美;用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用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他在强调“礼治”的同时,也重礼“仁政”。主张君主应有三德,“曰仁,曰明,曰武”。君主之仁是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兴教化,变风俗,是君主之“明”,是知道义,识安危,区别贤愚,辩明是非。君主之“武”是道义所在断之不疑,不为奸佞者迷惑。三者具备,则国家治。为此,君主应以“改过为美”,虚心纳谏。知人善任,选用德才兼备者,与其得小人,“不若得罪愚人”。他还认为,人性善与恶兼有之,虽圣人不能无恶,虽愚人也不能无善,只是多少之别。善多而恶少,则为圣人。恶多面善少,则为愚人。善恶相半,则为中人。人不学习,则善日消,而恶日增。学习,则恶日消,而善日增,惟学习能改变人性。自五帝三王未有不由学而成圣人者。所谓学习,不是诵章句习笔札作文章,而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他治史为总结历代兴亡盛衰,明善恶,辨邪正,立纲陈纪。他通博诸经,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但又不困守旧说,撰《疑孟》十一篇,对孟子某些言行提出质疑。司马光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礼治”和“仁政”思想。所撰《资治通鉴》,以古为鉴,维护纲纪名分,成为历代君臣必读典籍,其书取舍严谨,熔裁贯通,体大思精,为中国第一部编年通史巨著,对性与学关系的认识,疑孟之举,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通鉴目录》三十卷,《通鉴考异》三十卷,《稽古录》二十卷,《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家范》十卷,《易说》。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