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源
-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湖南邵阳(今隆回县)人。自幼苦读,年十五考取秀才,后又拔贡。道光二年(1822)中举,人贺长龄幕中,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捐内阁中书舍人,得以遍览文献。二十五年进士。鸦片战争期间,参与抗英斗争,深感朝廷腐败,非进行改革不可。先后出任东台知县、兴化知县和高邮知州等职。任内兴修水利,有拯饥拯溺之功,办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因事革职,又被保奏复职,辞谢不出,著述终老。曾师事汤金钊,又问学于姚学□、刘逢禄。与陈沆、胡承珙、胡培□、陈奂、徐松、林则徐、龚自珍等交往密切。认为太虚之精气流动,充盈于天地之间。太虚为万物之真宅。气化无一息不变。在知行关系上,主张行而后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无有不行而能知者。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海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否认生而知之,认为孔丘、周公旦都是圣人,但也还是发奋勤学,熬更守夜地工作和学习。学习努力,中人可易为一智。谓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但又从阴阳之气出发,绘制一幅天上地下鬼神轮回图。认为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晚年无心仕宦,潜心佛教。主张历史是发展的,不能老去翻旧的历书。时愈近,势愈切,势则日变而不可复。从分封制变为郡县制,从殷周世袭变为贡举、科举,从古代刑罚残酷而变为后世宽大,都是后世胜于三代,三代私而后世公。又谓租庸调变为两税,两税变而条鞭,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鞭而复两税,舍两税而复租庸调。天下事,人情所不变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主张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反对复古,谓善琴奕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用兵者不泥法。古有乃古,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主张“势”是社会变化的推动力,是一种必然趋势。认为天下大势所趋,圣人即不变之,封建亦当自变。“势”是人群造成的,人所聚而势生。圣贤英雄应顺势,乘天下之势,犹蛟龙之乘云雾。若违背势,则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子者众人所积而成。又谓人聚则强,人散则□,人静则昌,人散则荒,人背则亡,故天子自视为众人中之一人,斯视天下为天下之天下。提出“无独有对”,谓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认为矛盾在斗争中发展,称斗争为“逆”。谓圣人逆情以复性,帝王逆气运以拨乱反治。逆则生,顺则夭;逆则圣,顺则狂。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主张发展到顶点,就会转化。暑极不生暑而生寒;空极不生寒而生暑。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又重视转化的条件和时机。谓秦之方强,九国之师不能人函谷一步,及陈胜中夜一呼,而九州瓦解。故摘果于末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强调主观能动性,反对天命论,主观人定胜天和自我造命。抨击理学和汉学,力主通经致用。认为汉学禁固人们思想,斥理学为俗学,贬理学家为俗儒。主张读周孔书,必与匡时济世相结合。对内要求改革,对外则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对儒家“耻言利”严夏夷之防,给予猛烈冲击。称赞美国的选举制度。梁启超认为后人治今文学者,喜以经术作政论,则龚(自珍)魏之遗风。好言经术,作《海国图志》,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不傀为当时中国第一流熟悉世界形势的专家。利用外国资料研究《元史》,开近代研究《元史》新路。著作有《古微堂集》、《圣武记》、《元史新编》等,后有《魏源集》上、下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