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感学派
-
〖孝感学派〗创始人熊赐履(1635—1709)。赐履,字敬修,号青岳,晚号愚斋。清孝感(今属湖北)人。此学派固其籍贯而名。赐履累迁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傍郎,超拜武英殿大学士,以票拟错误罢职,寄居江宁,筑学堂以藏书,讲学不缀。后起为礼部尚书,复官至东阁大学士,因老乞归。赐履弟子有刘然、洪名、高菖生、罗丽、蒋伊等。另据赐履刊行诸书,卷中间列校订门人之名,其较著者有李光地、韩□、徐乾学等,但人谓“未必尽亲传学”,“非志同道合也”。赐履交游者有曹本荣、萧企昭、王纲、施璜、汪□磁、魏象枢、陈廷敬、范□鼎等。此派之学尊朱熹而辟王守仁,以默识为真修,以笃行为至教,由程、未而上溯孔、孟。‘人谓此派学术渊源于东林、熊赐履特别服膺高攀龙,其著述中屡中其说。他们认为,圣贤之道,不外乎“庸”,“庸乃所以为神也”。谓‘沫泗之统,唯朱子得其正;濂洛之学,唯朱子汇其全”。又谓“列圣诸贤授受唯一,而守先待后,闲圣距邪之功,则战国之孟子、宋之朱子、明之罗子,尤其昭日月而垂天壤者也”。熊赐履曾建议,“非《六经》、《语》、《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他提出所谓“学统”说,以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等人为正统;以闵子以下至明罗钦顺等二十三人为翼统;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龙等一百七十八人为附统;以荀子以下至明王守仁等七人为杂统;以老、庄、杨、墨、告子及佛道二氏之流为异统。此派持性善说,认为性即理,无不善之理,故无不善之性。善即本体,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处物曰义。知此者为知天,见此者为见易,穷此者为穷理,达此者为达德。善即明德,明善即明明德。格致诚正,刘治均平,皆为明明德事,即明善事;学问思辨行,为明善事,亦即明明德事。明善诚身之功在于主敬,主敬为明善之要。知至至之为敬之始;知终终之为敬之终;廓然大公为敬之理一;物来顺应为敬之分殊。故圣人之学,明善二字尽之;明善之道,敬之一言尽之。关于所谓“良知”、“良能”问题,该派认为,不学而能是良能,学而能也是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虑而知也是良知。故不学不虑者不足恃,而学与虑终不可废。关心、理、气三者的关系,该派认为,言心便是言理,言理便是言心;言理便不离气,言气便不离理。故心为理义之心,而非佛氏空灵之心;气为道义之气,而非老氏精神之气。儒者有理之心,佛氏无理之心;儒者有理之气,老氏无理之气。儒者之心之气不在天理之外,佛、老二氏之心之气不在天理之中;儒者心即理,气即理,心、气与理为一,佛、老二氏心自心,气自气,判理为二。此派也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尽心于在穷理,理未穷,所谓心只是习念,而非真心;物未格,所谓知乃是妄见,而非真知。指出“儒者之流人释氏,病根在此”。他们尖锐批评王学及其影响熊赐履指出:“自姚江提宗以来,学者以不检饬为自然,以无忌惮为圆妙,以恣情纵欲、同流合污为神化,以灭理败常、毁经弃法为超脱。道术人心敝久坏极,若非东林诸予回狂澜于横流泛滥之中,燃死灰于烬尽烟寒之后,茫茫宇宙竟不知天理人伦为何物矣!”罗丽也指出:“自姚江开坛章贡,标榜象山,江右才智之士群起而和,举世若狂,斯文的派,不绝如发。”此学派代表著作主要有熊赐履《学统》、《闲道录》、《下学堂札记》、《经义斋集》、《澡修堂集》蒋伊《玉衡录》、《臣鉴录》,曹本荣《居学录》、《格物致知说》等。此学派影响较大,徐世昌《清儒学案》评此派创始人熊赐履曰:“康熙一朝,宰辅中以理学名者,前有柏乡,后有安溪,孝感则由词臣致位枢衡,侍讲筵独久,本朱子正心诚意之说,竭诚启沃,默契宸衷,圣祖之祟宋学,自孝感发之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