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集传(朱熹)
-
〖诗集传(朱熹)〗八卷。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之生平事迹,详见《周易本义》。朱熹说解《诗经》,凡二易其稿,始成是编。初稿全宗《小序》而阐释诗义,吕祖谦撰《吕氏家垫读诗记》中凡称“朱子曰”者,都是朱熹初稿内容。定稿乃宗郑樵之说,与初稿观点迥异,对前儒深信不疑的《诗序》,包括《大序》、《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书前冠自序,称书成于淳熙四年(1177),其中对州、序》并不指斥,大盖作于“方辑诗传”、初稿未定之时。正文杂采毛传、郑笺之说,间或引用齐、鲁、韩三家诗说,而断以己意为取舍,意在重新探讨《诗经》本义。说解方法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尤以剖析义理为主,对理解诗义,多所发明。跳出了两汉以来“美”、“刺”论《诗经》的窠臼,正确指出,凡《诗经》中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而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实则各言其情者也。在此基础上,乃对许多诗歌作出了比较正确,比较切合诗义的解释。其说强调以诗言理,即主性情,讲义理。认为《诗经》的思想意义在于“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朱熹所谓的“恶者”,是指《诗经》中那些表现男女爱情之诗,这些,被其称为“淫奔之诗”,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封建道学观点。书中主旨虽然在于批驳《书序》,但又有用《小序》说解者,如于《邶风·柏舟》,即言“夫人不得于夫,故以柏舟自比”,其观点说法与《小序》全同。后朱熹又注《孟子》,又说《柏舟》乃是仁人不遇之作,其观点前后矛盾如此,故《四库全书总目》解释为:此乃旧稿删改未尽者,兹存其说。此书是宋儒研究《诗经》的最大成果,其书一出,学者便尉然宗之,实开《诗经》研究的新途径,宋以后即成为学《诗》者必读之书,对后世的影响甚大;自此,终于使《诗经》研究突破了汉学的藩篱,形成了以宋学为主导的局面,正如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所言:“汉学至郑君而集大成,于是郑学行数百年;宋学至朱子而集大成,于是宋学行数百年。”自是而后,说《诗》者遂分为攻《序》、宗《序》两家,互相争胜驳难,决难调合。不可否认的是,朱熹的说解亦远非尽善,不乏悖于《诗》之本义处,并且,全面批判《诗序》,亦失之偏颇,致使舛误时出,原因就在于《诗·小序》本不误,而其自己却误之;特别是在书中强调以义理说诗,这样就把与其封建道学思想不合的二十四篇爱情诗,主观臆断,惧指斥为“男女淫佚”之诗。于是,此书既出,《诗经》便由汉儒的“政治历史书”变成了宋儒的“理学教科书”,从这一点上看,宋学的缺陷并不次于汉学,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说解《诗经》的出发点不同,目的却都相同,并且只有一个,就是维护封建的纲常礼教。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二十卷,今本八卷,大盖为明代坊刻所并。因辗转刊刻,书中错误,诸如脱文、衍宇等等甚多;而且朱熹初用吴□《诗补音》,其裔孙朱鉴又轻率增损,致使舛误更多,史荣遂作《风雅遗音》为之详辨。传本极多,宋刻明印本藏北京图书馆,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今本有1958年中华书局根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刻本,并经校正排印出版,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排印本,中华版与上海古籍版最便览读,另外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从书,内收《诗集传》,与《楚辞章句》合刊,其底本为《四部丛刊》本,并参校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等多本而成,是通行本中最为简明完备者,尤利于初学者所用。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