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脉要第四
    卷下
    脉要第四
    【素】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灵枢脉度。五十营等篇。人身脉长一十六丈二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漏水下百刻。凡行八百一十丈。
    即一十六丈二尺。而积之也。难经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是五动亦以应五脏也。)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患。医不病。故为病患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
    (脉诀以为败脉。难经以为离经脉。正气衰也。)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躁动。脉诀为数脉。)尺热曰病温。
    (尺为阴位。寸为阳位。阴阳俱热。故为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滑为阳盛。涩为血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一息八至。脉诀以为脱脉。难经以为夺精脉。四动以上。则九至矣。为死脉。)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为肺脉。为金克木。)毛甚曰今病。(即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水克火。)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 (音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曰代。) 弱有石曰冬病。(为水反侮土。次其胜克。当作弦脉。)弱甚曰今病。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为木反侮金。吴注。虽曰我克者为微邪。然木气泄。至春无以生荣。故病。次其胜克。当为钩脉。)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肺为傅相。营卫阴阳。皆赖之以分布。)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为火反侮水。次其胜克。钩当云 弱。)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美玉。)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喘喘。则有不足之意。)
    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停滞。)如操带钩。曰心死。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王注。中坚旁虚。吴注。涩难。)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平肝脉来。 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而 。)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长而不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张新弓弦。曰肝死。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践地形。其轻缓。举足形。其拳实。)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为石脉。坚亦石意也。钩为心脉。坚中带钩。为水火阴阳相济。)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平人气象论)
    【素】春脉如弦。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 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有余为外感。不足为内伤。)太过则令人善忘。(当作善怒。气交变大论。木太过则忽忽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眩。目转也。冒。瞀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金匮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也。)下则两胁 满。(肝脉贯膈。布胁肋。)夏脉如钩。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阳有余。故身热。热不得越。故肤痛。浸淫。蒸热不已也。)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不足故内烦。)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心脉上肺。故咳唾。络小肠。
    故气泄。)秋脉如浮。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肺系属背。)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咳血。)下闻病音。(呻吟。)冬脉如营。(有营守乎中之象。)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
    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数疾。)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寒不寒。热不热。弱不弱。壮不壮。)脊脉痛。
    (肾脉贯脊。)而少气不欲言。(吴注。人之声音。修长为出于肾。)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肾水不能济心火。) 中清。
    (挟脊两旁空软处名 。清。冷也。肾外当 。)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络膀胱。)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不主四时。故云孤脏。脾位中央。故灌四脏。)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脾有功于四脏。善则四脏之善。脾病则四脏亦病矣。)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脾主四肢。
    湿胜故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不能灌溉五脏。故九窍不通。)名曰重强。(藏气皆不和顺。)真肝脉至。(即真藏脉。)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卫气败绝。)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
    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见真藏曰死。何也。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肺。)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脉必先会于手太阴。而后能行于诸经。)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弦钩毛石等。因时各为其状。而至于手太阴寸部。所谓肺朝百脉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玉机真藏论。)
    【素】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王注。深知则备议其变易。)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阳。阳和之脉也。五脏心肝脾肺肾。形为弦钩 毛石五脉。当旺之时。各形本脉。一脉之中。又各兼五脉。无过不及者。皆为阳脉也。)所谓阴者。真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真藏。即前真肝脉至之类。藏者。藏也。藏真。见而不藏。全失阳和之气。为阴脉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有胃气。则脉和缓。为阳脉。无胃气。则为阴脉。王注。解作人迎胃脉。
    在结喉旁动脉应手处。左小常以候藏。右大常以候府。于经文似觉欠贯。)别于阳者。(脉虽病而有胃气者。)知病处也。
    (某脉不和。则知病在某处。)别于阴者。(真藏阴脉。)知死生之期。(阴阳生克。推而知之。)(阴阳别论)
    【素】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左人迎为阳。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右气口为阴。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症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阴病见阳脉亦为逆也。)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如春弦夏钩等是也。)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春得肺脉。夏得肾脉。为反四时。间藏。如肝病乘土。当传脾。乃不传脾而传心。则间其所胜之藏。而传于所生之藏矣。难经所谓间藏者生是也。)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藏形。(当旺之时。本脏之脉未至。)春夏而脉瘦。(玉机真藏论作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伤风热者。脉宜浮大。)
    泄而脱血。脉实。(脉宜沉细。而反实大。)病在中。脉虚。(内伤病而脉无力。)病在外。脉涩坚者。(外感病。脉宜浮滑。
    而反涩坚。)皆难治。(按玉机真藏论。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与此相反。新校正云。此得而彼误。)
    命曰反四时也。(与反四时者相类。)(平人气象论)
    【素】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皆五行相克。)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新校正。阴出之阳。病善怒。疑错简。吴注云。谓真藏阴脉。出于阳和脉之上。再加善怒。则东方生生之本亡矣。)(宣明五气论)
    【素】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吴注。言脉虽待时而至。亦不可绝类而至。若春至而全无冬脉。夏至而全无春脉。已虽专旺。而早绝其母气。是五脏不相贯通也。)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吴注。一部而参见诸部。此乘侮交至也。既见于本部。复见于他部。此淫气太过也。未去而去。为本气不足。来气有余。去而不去。为本气有余。来气不足。王注。复见谓再见。已衰。已死之气也。)(至真要大论)
    【灵】经脉为里。(如手太阴肺经。自中府至少商。乃直行于经隧之里者也。)支而横者为络。(如肺经之列缺穴。横行于手阳明大肠经者。为络脉也。)络之别者为孙。(络之歧者。犹子又生孙也。)(脉度)
    【灵】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十二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必诊气口寸脉。然后知其虚实。故诊脉者。必以气口为主也。)脉之见者。皆络脉也。(络脉如肺列缺。大肠偏历之类。其脉常动。不必于气口知之。)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手大指下。肉高起者为鱼。)胃中有热。
    鱼际络赤。(鱼际亦肺经穴。)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经脉)
    【素】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即寸脉。亦曰脉口。可以候气之盛衰。故名气口。若分言之。今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言脉虽见于气口。而实本之于脾胃。)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脾为足太阴。为胃行其津液。以传于肺。而肺气口。亦手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
    变见于气口。(气味由胃传肺。肺为转输于诸经。故诸经之脉。皆变见于此。)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入于府。
    五气入鼻入于藏。惟心肺居膈上。故先受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五脏别论)
    【素】食气入胃。(此段专言食。)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肝主筋。其精淫溢入肝以养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谷肉皆粗浊之物。其气上归于心。其精微者。则淫入于脉。心主脉即血。)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脉气流行于十二经。十二经之气。皆归于肺。肺居高而受百脉之朝会。乃转输精气。布散于皮毛。如木之行津。必由于皮也。)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王注作膻中。谓宗气之所聚也。张注作六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六腑之精气神明。上输于肺。以养心肝脾肾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肺主治节。分布气化。使四脏安定。
    三焦均平。上下中外。各得其所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此脉之所由来也。气口亦名寸口。百脉之大要会也。马注。
    与鱼际相去一寸。故名成寸。张注。分尺为寸也。按脉前为寸。后为尺。中为关。此云成寸。盖兼关尺而言之也。医者由此察脉。知病以决人之死生也。)饮入于胃。(此段专言饮。与上文食入相对。故此下有通调水道。水精四布之文。东垣丹溪改作饮食入胃。后人宗之。失经旨矣。)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也。)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行下降之令。转输而入膀胱。所谓下焦如渎也。)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脉道之行。因时而呈其状。)五脏阴阳。(礼记饮以养阳。食以养阴。此合饮食而言之也。)揆度以为常也。(病能论。揆者。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医者因此揆而度之。以知病情。为常法也。)
    (经脉别论)
    【素】夫脉者。血之府也。(荣行脉中。刺志论曰。脉实血实。脉虚血虚。)长则气治。(长为气足。)短则气病。(短为不足。)数则烦心。(数疾为热。)大为病进。(大为邪盛。)上盛(寸口。)则气高。下盛(尺中。马注谓寸下。即关也。
    盖以胀满属中部。昂按。肾亦有胀。)则气胀。(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胀。)代则气衰。(动而中止。曰代。)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涩为血少。)浑浑革至如涌泉。(甲乙脉经。皆作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脉微而复绝。)(脉要精微论)
    【素】何谓虚实。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何如。曰。气虚者。肺虚也。(肺主气。)气逆者。足寒也。
    (上盛下虚。)非其时则生。(非相克之时。)当其时则死。(遇相克之时。)余藏皆如此。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
    是谓重实。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寸急为阳经实。尺缓为阴络实。王注。阴分主络。阳分主经。)滑则从。涩则逆也。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凡物死则枯涩。)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寸口。)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春夏阳气高。故脉口宜热。尺中宜寒。当察其何经何络所主而治之。)经虚络满者。尺脉满。
    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秋冬阳气下。故尺中宜热。脉口宜寒。)何谓重虚。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寸尺皆虚。)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肠 便血何如。(肠风下痢。皆名肠 。此问似专指下痢。观下文可见。便血。纯血也。为热伤血分。)身热则死。寒则生。肠 下白沫何如。(非脓非血。而下白沫。为热伤气分。)脉沉则生。脉浮则死。(浮为阴症见阳脉。大抵痢疾。忌身热脉浮。)肠 下脓血何如。(赤白相兼。气血俱伤。)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滑为阴血。大为阳气。)癫疾何如。脉搏大滑。久自已。(阳证得阳脉。)脉小坚急。死不治。(阳证得阴脉。)癫疾之脉。虚实何如。虚则可治。实则死。(实为邪盛。)消瘅(胃热消谷善饥。)虚实何如。脉实大。病久可治。(血气尚盛。)
    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通评虚实论)
    【素】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王注。短为阳不足。故病在头。长为阴太过。故病在足。)
    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阳盛于上。)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沉为阴。喘为阳。当寒热往来。)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小弱为气虚。涩为血虚。)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气足阳盛。)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急为寒。为痛。)脉滑曰风。(滑为阳脉。风亦阳邪。)脉涩曰痹。(涩为无血。故痹。)
    缓而滑曰热中。(胃热。)盛而紧曰胀。(紧为寒胀。)尺脉缓涩。谓之解 。(张注。懈堕。)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安卧脉应微而反盛。血去而气无所主。)尺涩脉滑。谓之多汗。(血少而阳有余。)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肾主二便。虚寒则不能禁固。)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王注。中谓下焦。)(平人气象论)
    【素】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脉击手曰搏。舌为心苗。心火盛。故然。)其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王注。诸脉 散。为气实血虚。消谓消散。环谓环周。张注。消谓消渴。非。)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血随火而逆上。)
    其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一作今。)不复散发也。(脉虚多汗。将惧亡阳。不能更任发散。马注。作一散之则病已。
    非。)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坠堕搏击所伤。色不应脉。病在外伤。)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肝主胁。
    损伤血积胁下。上薰于肺。则喘逆。)其 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血虚中湿。水液不消。)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胃脉下髀。故髀如折。)其 而散者。当病食痹。(胃虚。故痹闷难消。)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脾不和。肺无所养。故少气。)其 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 肿。若水状也。(脾主四肢。脉下足 。脾虚不运。故肿。)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王注。色黄而赤。是心脾干肾。腰为肾府。故如折。)其 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一作今。)不复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上实故来疾。下虚故去迟。)为厥巅疾。(邪气上实为 仆。及巅顶之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
    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风为阳邪。上虚故先受。)有脉俱沉细散者。少阴厥也。(沉细为肾脉。数为热。王注。尺脉不当见数。沉细而数。当为热厥。)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沉细为阴。数散为阳。当病寒热。)浮而散者。为仆。(浮为虚。散为无神。故眩仆。)诸浮不躁者。(虽浮而未至躁。)皆在阳。则为热。(浮为阳。浮而不躁。为阳中之阴。
    其病在足阳经。)其有躁者在手。(若兼躁。则火上升。为阳中之阳。病在手经矣。躁即浮之甚也。)诸细而沉者。皆在阴。
    则为骨痛。(沉细为阴脉。阴主骨。主痛。)其有静者在足。(深沉之甚也。则病在下部足阴经矣。)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代为气衰。然有积者。亦脉代。故主泄利便血。马注。数字读作入声。数为热。故便血。非。)
    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气多血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阳虚阴盛。)
    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阳有余。故无汗。阴有余。故身寒。)(脉要精微论)
    【素】心脉满大。痫螈筋挛。(痫螈音酣异。火盛生风。而眩仆抽掣也。)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血虚故小。受寒故急。血虚火盛为痫螈。急为筋挛。)肝脉骛暴。(驰骛暴乱。)有所惊骇。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骛骇则脉阻而气壅。
    故不能言。气复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小急为虚寒。不鼓为血不流。故内凝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沉为在里。小腹坚胀如石。)并浮为风水。(浮为在表。蓄水胃风。发为浮肿。)并虚为死。(肾为五脏之根。肝为生发之主。)并小弦欲惊。(弦小为虚。)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瘕疝皆寒气之所结聚。脉大为虚。
    急为寒。沉为在里。故前小急者为瘕。此大急沉者。亦为疝也。)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脉要精微论。心脉急为心疝。
    有形在于少腹。其气上搏于心。)肺脉沉搏为肺疝。(肺脉当浮。今沉而搏。为寒气薄于脏。)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三阳。太阳膀胱。三阴。太阴脾也。王注。受寒血聚为瘕。气聚为疝。马注。二病皆气血相兼。)二阴急为痫厥。二阳急为惊。(二阴。少阴肾。二阳。阳明胃也。皆为寒。)脾脉外鼓沉为肠 。久自已。(吴注。沉为在里。外鼓有出表之象。)
    肝脉小缓为肠 。易治。(缓为脾脉。脾乘肝为微邪。小缓为脉渐和。)肾脉小搏沉。为肠 下血。(小为阴气不足。搏为阳热乘之。沉为在下。故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凡下痢下血下沫。皆名肠 。俱忌身热。)心肝 亦下血。(心生血。
    肝藏血。移热于肠而 。)二脏同病者。可治。(木火相生。)其脉小沉涩为肠 。(心肝二脉。小而沉涩。亦为寒 。)其身热者死。(阴气内绝。虚阳外脱。)胃脉沉鼓涩。(沉不当鼓。鼓不当涩。是血虚而有火也。)胃外鼓大。(是阳盛而阴不足也。)心脉小坚急。(小为血虚。坚为不和。急为寒盛。)皆膈偏枯。(人身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有膈膜。所以遮隔浊气。使不上薰心肺。今膈有病。则隔拒饮食。故即以膈名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血气不能周通。胃病则不能纳谷。
    心病则不能生血。故为膈症偏枯也。)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少阴之脉侠舌本。邪未入肾。犹可治。)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鼻血曰衄。亡血阴虚。脉最忌搏。身最忌热。)脉来悬钩浮。为常脉。(为邪在表。乃衄家之常脉。)(大奇论)
    【灵】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冷)泄。其脉大。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皆为阴症见阳脉。)咳且溲(小便。)血。脱形。其脉小劲。(小不宜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小不宜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上。)溲血。(下。)形肉脱。(外。)脉搏。(内。)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虚而火盛。)是四逆也。咳呕。(上。)腹胀。(中。)且飧泄。(下。)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而死矣。(玉版)
    【灵】何谓五逆。热病脉静。(阳症见阴脉。)汗已出。脉盛躁。(病不为汗衰。)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 。(凝黑。)血 重笃。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真藏脉见。)是谓五逆也。(五禁)
    【灵】诸急者(脉急。)多寒。缓者多热。(按热当属数。)大者多气少血。小者气血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按涩当为血少。)微有寒。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邪气脏腑病形。)
    【灵】一日一夜五十营。(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犹言幸生。)
    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动而中止为代。)四十动一代者。
    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
    予之短期。(知其将死。)(根结。)
    【素】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阳盛格阴之症也。内热甚而脉反不鼓。
    是阳盛极。格阴于外。非真寒也。王注。此作非热也。下作非寒也。似与经文颠倒。)诸阴之反。其脉何如。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此阴盛格阳之症也。内寒而脉反鼓甚。是阴盛极。格阳于外。非真热也。二症最为惑人。医者慎之。)(至真要大论)
    【素】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左手寸口脉名人迎。主手足六阳经腑病。)四盛以上为格阳。(一盛。人迎大于气口一倍也。仲景云。格则吐逆。王注。阳盛之极。格拒食不得入。东垣云。格者。甚寒之气。
    马注。格六阴在内。使不得出。)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右手寸脉名寸口。主手足六阴经脏病。一盛。寸口大于人迎一倍也。仲景云。关则不得小便。王注。阴盛之极。关闭溲不得通。东垣云。关者。甚热之气。马注。关六阳在外。使不得入。)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新校正云。赢当作盈。乃盛极也。非羸弱也。灵枢禁服篇。寸口主内。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名曰平人。又终始篇。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王冰素问注。言足经而不及手经。仲景东垣丹溪。皆以关格为病症。马玄台非之。而以关格为脉体。昂谓若以为病症。当不止于膈食便闭二症。若以为脉体。
    则内经脉经及诸家经论。并无所根据。且有是脉者。必有是病。马氏何不实指其病为何等乎。)(六节藏象论)
    【素】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病字。王注解作经闭。昂按。妇人怀子。多有呕恶头痛诸病。然形虽病而脉不病。若经闭其常耳。非病也。)(腹中论。)
    【素】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王注解作有子。马注解作男妊。昂按。此当指欲娩身时而言也。手少阴。言手中之少阴。乃肾脉。非心脉也。)(平人气象论)
    【灵】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肺之太渊。肾之太溪。胃之人迎。皆动不休。按胃之动脉。
    马注作足之冲阳。然下文并未说到足上。惟云上冲头。并下人迎。别走阳明。似当以人迎为是。)曰。是明胃脉也。(先明胃脉。方知肺脉。故脉中有胃气者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受水谷而化精微之气。以上注于肺。)
    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此营气也。营行脉中。从手太阴始。而遍行于五脏六腑。)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
    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十二经脉。皆会于寸口。故动而不休。即手太阴肺之太渊穴也。在掌后陷中。
    九针篇曰。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足之阳明。何因而动。曰。胃气上注于肺。(此前段行于肺之营气。)其悍气上冲头者。(此言胃中 悍之卫气。)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循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上络于脑。)出 。
    (同颔。)下客主人。(足少阳胆经穴。耳前起骨上廉。)循牙车。(即颊车。胃经。)合阳明。(阳明胃经。)并下人迎。(胃经穴。侠结喉两旁一寸五分动脉。)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胃腑之气。循三阳而别走阳明之经。此虽为卫气。实本胃内之气而行。)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或行于阴。或行于阳。或升于上。或降于下。而形为弦钩毛石等脉。虽各不同。然其合于时。应于藏。其动也则若一矣。)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阳症脉宜浮大。小为阳症见阴脉。)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阴症脉宜沉细大为阴症见阳脉。)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言阴阳动静。当如引绳平等。所谓脉有胃气者生也。若相倾则病矣。马注。作引绳以相倾。谬。)足少阴何因而动。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足少阴肾。)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即阳明胃经气冲穴。侠脐相去四寸。动脉应手。)循阴股内廉。邪入 中。(膝后曲处。)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肾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涌泉穴。)其别者邪入踝。(胫两旁。)出属跗上。
    (足面。)入大指之间。(据与肾脉并行。当作小趾。)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按诸篇俱言冲脉上冲。惟此篇及顺逆肥瘦论。言冲脉并肾脉下行。马注云。由此观之。肺脉之动不休者。以营气随肺气而行诸经。诸经之脉。朝于肺也。胃脉之动不休者。以卫气由胃循三阳。而行不已也。肾脉之动不休者。以与冲脉并行。灌诸络而行不已也。)(动输)
    【素】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见灵枢禁服篇。)阴之所在。寸口如何。(王注。阴之所在。
    脉沉不应。引绳齐等。其候颇乖。张注。阴。手足少阴也。)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甲己二岁为南政。余八岁为北政。五运以甲己土运为尊。六气以少阴君火为尊。张注。五运之中。惟少阴不司气化。)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北政。面北以定其上下。则尺主司天。寸主在泉。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不以尺为主。而以寸为主者。从君而不从臣也。)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少阴间气在右故。)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少阴间气在左故。)南政之岁。少阴司天。
    则寸口不应。(南政。面南以定其上下。则寸主司天。尺主在泉。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左右与前义同。)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王注。不应皆为脉沉。仰手而沉。覆其手。则沉为浮。
    细为大也。马注。诸不应者。即南北二政。而相反以诊之。则南政主在寸者。北政主在尺。南政主在尺者。北政主在寸。
    其脉自明矣。凡左右二间。其相反与尺寸同。吴注。反。变也。诊。候也。诸不应者。岁运经候之常也。今乃见者。其候变也。变则不应者。斯应矣。)尺候何如。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司天曰上。
    在泉曰下。)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吴注。惟少阴所在则不应。以少阴君也。
    有端拱无为之象。然善则不见。恶者可见。犹无道而失君象也。)(至真要大论)
    【素】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瞥瞥不定。)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问之客。倏去倏来。)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枣华于夏。)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秋深。)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王注。胞脉系于肾。
    肾脉挟舌本。胞气不足。当不能言。今反善言。是真气内绝而外出也。)脉至如交漆。(交当作绞。)交漆者。左右旁至也。
    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有出无入。)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气不足而口无味。长夏韭英。马注。以少气为句。味韭英而死为句。谬。)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瘾疹见于肌上。)脉至如悬雍。(人上 。名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背有十二经之俞穴。)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郁热。)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初夏。)脉至如华者。(虚弱之意。)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小肠脉入耳中。)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此篇脉名脉状。
    不必强解。以意会之可也。)(大奇论)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