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卷十
    燥剂
    徐之才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王好古曰。湿有在上。在中。在下。
    在病而黄连、黄柏、栀子之类。为燥剂也乎。
    卷十 燥剂
    苍术
    味苦。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忌同白术。
    【主治】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本经) 主头痛。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热。止(大明)
    湿痰留饮。
    【归经】入脾胃肺大小肠五经。为祛风除湿。升阳散郁之品。(兼宣剂兼补剂)
    【前论】东垣曰。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得传入于脾。以其经略同者须【禁忌】经疏曰。二术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
    卷十 燥剂
    仙茅
    味辛。性温。有小毒。禀火气多金气少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忌食牛乳、牛肉。
    【主治】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引。丈夫虚劳。老人失溺。无子。益阳道。
    倦。(【归经】入命门经。兼入肝心包二经。为补火之品。(兼补剂宣而能补)
    【前论】许真君曰。命门真阳之火。即先天祖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上【炮制】雷公曰。清水洗。竹刀刮去皮。切豆许大。糯米泔浸去赤汁。酒拌。蒸半日。
    曝干
    卷十 燥剂
    草豆蔻
    味辛。性温。无毒。得地二之火气而有金。兼感夏末秋初之令而生。升也。阳也。
    制丹砂。
    【主治】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别录) 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
    吐酸。
    【归经】入脾胃二经。为祛寒除湿。消痰截疟之品。(调中补胃健脾消食开郁破气)
    【前论】宗 曰。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宜与木瓜、乌梅、砂仁、益智神曲、麦与知母同用。治瘴疟寒明独胜之火。
    【禁忌】经疏曰。凡疟不由于瘴。心胃痛由火而不由寒。泻痢胀满。或小水不利。由暑气湿【炮制】 备要曰。闽产名草豆蔻。如龙眼而微长。皮黄白薄而棱峭。仁如缩砂。辛香气铁
    卷十 燥剂
    肉豆蔻
    一名肉果。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吐沫冷气。小儿乳霍。(开宝) 解酒毒。消皮外络研末粥饮下。(李 )
    【归经】入脾胃二经。兼入大肠经。为消食止泄之品(理脾 暖胃 固肠 下气)
    【前论】丹溪曰。肉蔻属金与土。温中理脾。日华子称其下气。以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禁忌】经疏曰。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炮制】雷公曰。以糯米粉熟汤搜裹。 火中煨熟。去粉用。忌犯铁。
    卷十 燥剂
    益智仁
    味辛。性温。无毒。得火土金三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去壳用。
    【主治】主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好古)涩精固气。宣通气郁。温中进食。
    摄涎足【归经】入脾经。兼入心肾二经。为行阳退阴之品。(兼补剂补心气命门三焦不足)
    【前论】海藏曰。益智本脾药。主君相二火。在集香丸则入肺。在四君子汤则入脾。在大凤母。
    智。
    【禁忌】经疏曰。凡症属燥热。病患有火者。不宜用。故呕吐由热而不由寒。气逆由怒而不均
    卷十 燥剂
    补骨脂
    味辛。性温。无毒。禀火土之气。兼得天令之阳以生。降多于升。阳中微阴也。得胡麻良。恶甘草。忌羊猪血。
    【主治】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开宝) 男子腰肾泄【归经】入脾命门心包三经。为壮火益土之品。(补相火以通君火)
    【前论】飞霞曰。故纸属火。收敛神明。能使心包之火与命门之火相通。故元阳坚固。
    骨髓相生为血【禁忌】经疏曰。凡病阴虚火动。阳道妄举。梦遗尿血。小便短涩。目赤口苦舌干。大便燥【炮制】雷公曰。此性燥毒。须酒浸一宿。再以东流水浸三日夜。蒸半日。晒干。胡桃肉同
    卷十 燥剂
    葫芦巴
    味苦。性温。无毒。禀春夏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
    【主治】主肾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茴香、桃仁。
    【归经】入命门经。为壮元阳除寒湿之品。(兼补剂 能温暖丹田)
    【前论】洁古曰。元阳不足。冷气潜伏。不能归元者。宜之。 子和曰。有人病目不睹。
    思此【炮制】禹锡曰。出岭南番舶者良。云是番莱菔子。酒浸或蒸或炒。
    卷十 燥剂
    附子
    味辛甘。性大热。有大毒。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兼得天之热气以生。降多升少。
    浮中沉无所不至。阳中阴也。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童便、犀角。忌豉汁。得川椒、食盐。能引下行。直达命门。
    【主治】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经) 腰脊风寒。香港脚冷弱。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又堕胎为百药长。
    (淫腹寒。阴阳。久聋。(【归经】入命门三焦二经。兼入脾肾膀胱三经。为回阳退阴之品。(兼补剂 专补命门相火【前论】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祛除阳益传遍待之即药。
    格不也。
    寒治先其鳌按、热药不但附子。一切姜、桂皆然阳俱虚。或阴虚更甚于阳者。以热药治之。
    原以补阳。余曾见一医治一阴虚之妇。其医不痊。且愈多枯燥象。可见人参补阳。虽有益足。若但与补阳药用之。未见其有济也。读书【禁忌】经疏曰。一切阳症。火症。热症。阴虚内热血液衰少症。均忌。
    卷十 燥剂
    川乌
    味辛。性热。有毒。即附子之母。
    【主治】主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诸风。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腹痛。
    (元素) 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李杲) 补命门不足。肝风虚。(好古)
    【归经】入脾命门二经。为助阳退阴之品。(通行十二经络功同附子而稍缓)
    【前论】宗 曰。补虚寒须用附子。去风即多用川乌。大略如此。 时珍曰。附子性重滞。
    鳌按、乌头以出川彰明者为上。故加川字以别草乌头也。附子即附生于乌头者。故亦以川产物。
    虽暑又竟不可用也。不然。仲景白通四逆真武等汤。何为用之哉。丹溪法重滋阴。故每偏诋阳药。
    非平允之说也。
    卷十 燥剂
    草乌头
    叶辛。性热。有毒。远志为使。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白芨。恶藜芦。忌豉汁。畏饴糖、黑豆。 冷水能解草乌毒。
    【主治】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破积聚寒热。(本经) 消胸上痰冷。食不下。
    【归经】入脾经。为搜风胜湿。去痰攻毒之品。
    【前论】吴机曰。草乌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自抵病所。 时珍曰。
    草鳌按、草乌头开顽痰。逐顽风。治顽疮。以毒攻毒。大胜川乌。然至毒无制。苟非当病。
    切勿
    卷十 燥剂
    白附子
    味辛。性温。有毒。感阳气而生。升也。阳也。
    【主治】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别录) 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面 瘢疵。
    (风痰【归经】入胃经。为祛风燥湿豁痰之品。(能引药势上行)
    【前论】时珍曰。根如草乌之小者。长寸许。绉纹有节。炮用。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禁忌】经疏曰。似中风症。虽痰壅。忌用。
    卷十 燥剂
    天南星
    味苦辛。性温。有毒。感金火之气而生。可升可降。阴中阳也。蜀漆为使。畏附子、干姜、生姜。恶莽草。
    【主治】主中风麻痹。除痰下气。利胸膈。攻坚积。消痈肿。散血。堕胎。(开宝) 治惊〔牛胆星〕治惊风有奇功。除痰。杀虫。(苏颂)
    【归经】入肺经。为祛风湿豁顽痰之品。(兼宣剂 兼行肝脾 性更烈于半夏)
    【前论】士瀛曰。诸风口噤。宜用南星。更以人参、石菖蒲主之。 时珍曰。味辛而麻。
    故【禁忌】经疏曰。阴虚燥痰忌用。 半夏治湿痰多。南星治风痰多。
    【炮制】备要曰。凡使。以矾汤或皂角水浸三日夜。曝用。或酒浸一宿蒸。竹刀切开。
    至不
    卷十 燥剂
    半夏
    味辛。性平。有毒。得土金之气。兼感天之燥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柴胡为使。
    【主治】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堕胎。(别录) 消痰。下肺气。(甄权)
    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大明) 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除胸寒。
    燥脾家湿。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治眉棱骨痛。(丹溪) 除腹胀目不得瞑。(纲目) 救暴卒。(无己)
    【归经】入脾胃胆三经。兼入心肺大肠三经。为除湿化痰。开郁发表之品。(兼宣剂 和胃【前论】葛生曰。凡遇五绝之病。缢溺压魇产死者。用半夏末吹入鼻中即活。盖取其能作嚏性燥咽痛湿热星。
    【禁忌】经疏曰。一切血症。及阴虚血少。津液不足之病。均忌。
    以上燥剂草部
    卷十 燥剂
    桂
    味辛甘。性大热。有小毒。禀天地之阳气。兼得土金之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得人参、甘草、麦冬良。忌生葱、石脂。色紫肉浓者良。即此桂。但去粗皮用。为肉桂。 即此桂。去里外皮。单用当中心。为桂心。 其枝上嫩皮。为桂枝。 桂枝之细者为柳桂。
    【主治】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腰痛。出汗。止烦。止唾。
    咳嗽沉寒素) 补命门不足。能益火消阴。(好古) 木得桂而枯。又能抑肝风而扶脾土。脾虚恶食。
    湿盛泄泻【归经】入肾肝命门三经。为下行温补之品。(兼补剂 肝肾血分药 补命门相火不足)
    卷十 燥剂
    桂心
    味苦辛。性热。无毒。
    【主治】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 癖症瘕。
    忍。咳(甄【归经】入心心包二经。为补阳活血之品。(兼补剂 手少阴血分药)
    卷十 燥剂
    桂枝
    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利肝肺气。头痛。出汗。止烦。止唾。咳嗽。鼻 。理疏不足。表虚自汗。
    风痹邪从汗【归经】入肺膀胱二经。为上行发表之品。(兼轻剂 能行肺气 散血分寒 横行肩臂)
    卷十 燥剂
    柳桂
    味辛甘。性温。无毒。
    【主治】主善行上焦。补阳气。散风邪。(医鉴)
    【归经】入肺经。为表散之品。(兼轻剂 专入上焦 亦能横行于肩臂)
    【前论】海藏曰。桂枝入足太阳。桂心入手少阴血分。肉桂入足少阴厥阴血分。细薄者为嫩头其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者。肉桂之所治。以其病皆得之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也。
    鳌按、本草有菌筒桂、牡桂、板桂、天竺桂之殊。今所用者亦罕分别。惟以肉浓味辛甘气香枝二有归肉桂虽一物治虚哕。小霍乱心痛。
    ) 心腹冷气【归经】入肺脾胃三经。为暖补之品。(泄肺温胃补肾)
    【前论】寇氏曰。丁香治脾冷气不和甚良。母者尤佳。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
    土伤助口气鳌按、呃逆多由于火。容有因寒而致者。亦止呃逆症中一 。故以丁香、柿蒂治之而败者。
    可耳【禁忌】经疏曰。凡病非属虚寒。一切有火热症者忌。
    卷十 燥剂
    胡椒
    味辛。性大温。无毒。禀天地纯阳之气以生。升多于降。阳中阳也。多食损肺。令人血。
    【主治】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开宝) 去胃口虚冷气。宿食不消。
    霍乱气去作痛【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除寒快膈之品。
    【前论】时珍曰。噎膈症或因酒得。或因气得。或因胃火得。张从正痛切戒用姜、桂、丁香暂开之症。不可执一。
    【禁忌】经疏曰。凡血分有热。阴虚发热。咳嗽吐血咽干口渴。热气暴冲。目昏口臭。
    齿浮
    卷十 燥剂
    荜澄茄
    味辛。性温。无毒。向阳者为胡椒。向阴者为荜澄茄。
    【主治】主下气消食。去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疗鬼气。(藏器) 治一切冷气痰【归经】入脾胃肾膀胱四经。为散寒解结之品。(兼通剂)
    【前论】虞抟曰。病有反胃吐食。甚至吐出黑汁。治之不愈者。惟荜澄茄米糊丸。姜汤下三十
    卷十 燥剂
    吴茱萸
    味辛。性热。有小毒。禀火气以生。可升可降。阳中阴也。蓼实为使。恶丹参、硝畏紫石英。
    【主治】主温中。下气。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逆寒热。(本经) 去痰冷遍身健脾。
    滞。治吞酸病气逆里急。
    【归经】入肝肾二经。兼入脾胃二经。为下气开郁。除风寒湿之品。(兼宣剂 肝肾气分药【前论】段成式曰。椒气好下。吴萸气好上。言其冲膈。多食伤眼。又脱发也。 寇氏曰。
    开目其逆盖【禁忌】经疏曰。一切阴虚之症。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均忌。
    以上燥剂木部
    卷十 燥剂
    茴香
    味辛。性温。无毒。得土金之冲气。兼禀天之阳气以生。升也。阳中阳也。共有三种。
    【主治】主暖丹田。(吴绶) 补命门不足。(东垣) 膀胱胃间冷气。及育肠气。调中止呕目) 【归经】入心脾膀胱三经。为温肾治寒之品。(兼补剂)
    【前论】存中曰。疝有七种。气血寒水筋狐 也。肝经病不属肾。以肝脉络阴气也。多因痰时珍曰。自番舶来八瓣者。名八角茴香。炒黄用。得酒良。得盐则入肾。发肾邪。故治阴疝。大如麦粒轻而有细棱者。为大茴。出宁夏。他处出而小者。为小茴。俱炒黄用。
    【禁忌】经疏曰。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均忌。
    以上燥剂菜部
    卷十 燥剂
    炉甘石
    味甘。性温。无毒。受金银之气结成。
    【主治】主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冰片点。治目中一切诸病。
    【归经】入胃经。为明目之品。(眼科要药 金胜木燥胜湿)
    【前论】时珍曰。余尝用此石 淬、海螵蛸、硼砂各一两为极细末。以点诸目病。甚妙。
    入朱砂五钱。则性不粘也。 仲淳曰。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甘温能通畅血脉。
    则肿鳖按、炉甘石主目疾者。目得血而能视。血衰则隐涩羞明。又或风热上壅。致赤烂肤翳也。
    卷十 燥剂
    硫黄
    味酸。性大热。有毒。禀火气以生。升也。阳也。畏细辛、朴硝。中硫黄毒。黑铅煎汤解之。
    【主治】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本经) 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脚冷疼弱无力。
    下用【归经】入命门心包二经。为补阳之品。(专补命门真火不足)
    【前论】寇氏曰。硫黄为救急妙药。但中病盒饭已。不可尽剂。世人盖知用而为福。而不知以上燥剂石部
    卷十
    湿剂
    徐之才曰。湿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属是也。 张从正曰。湿者润湿也。虽与滑类。
    少主为
    卷十 湿剂
    饴糖
    味甘。性微温。无毒。
    【主治】主补虚乏。益气力。润五脏。消痰止嗽。(开宝)
    【归经】入肺脾二经。为滋润之品。
    【前论】丹溪曰。饴属土。成于火。大发湿中之热。多食动脾风。能生胃火。此损齿之因。
    鳌按、本草诸米皆可作饴。惟以糯米作者入药。以糯米能补益脏气也。
    卷十 湿剂
    白石英
    味甘。性微温。无毒。禀金气以生。降也。阴中阳也。
    【主治】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本经) 疗肺痿。
    下气。
    【归经】入肺大肠二经。为润燥之品。(二经气分药)
    【前论】寇氏曰。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仲景只为 咀。不为细但【炮制】雷公曰。凡使白石英。取白如水晶。状若紫石英而差大。六棱者。 用。
    卷十 湿剂
    紫石英
    味甘辛。性温。无毒。禀土中之阳气以生。降也。阳中阴也。畏附子。恶黄连。
    【主治】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本经)
    疗上气心腹痛。寒热邪气结气。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止消渴。除胃中久寒。散痈肿。(别录) 养肺气。治惊痫。蚀脓。(甄权)
    【归经】入心肝心包三经。为镇怯润枯之品。(兼重剂 心肝血分药)
    【前论】甄权曰。虚而惊悸不安者。宜加用之。 时珍曰。紫石英上能镇心。重以去怯也。
    子血诸症故不【禁忌】经疏曰。凡绝孕。由阴虚火旺。不能摄受精气者。忌用。
    【炮制】雷公曰。凡使。取色淡紫莹彻五棱者。火 醋淬七次。水飞。晒干用。
    卷十 湿剂
    朴硝
    即皮硝。又名盐硝。味咸辛苦。性寒。无毒。禀天地至阴极寒之气而生。降也。阴也。石苇为使。畏三棱、莪术。
    【主治】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本经) 胃中食女子月候不通。(甄权) 通泄五脏百病。治天行热疾头痛。消肿毒。排脓。(大明) 〔芒硝〕主五破五淋。推陈致新。(别录) 下瘰 黄胆病。时疾壅热。能散恶血。堕胎。敷漆疮效。(甄权) 〔马〔风化硝〕肿痛。(时【归经】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下泄除热。润燥软坚之品。
    【前论】时珍曰。硝有水火二种。形质虽同。性味迥别。惟神农本经朴硝硝石二条为正。
    神块者出马之称出芒黄以三四走而芒
    卷十 湿剂
    元明粉
    味辛。其性寒。无毒。
    【主治】主心热烦躁。并五脏宿滞症结。(甄权) 明目。退膈上虚热。并消肿毒(大明)
    【归经】入胃大肠三焦三经。为破结泄热之品。
    【前论】苏恭曰。元明粉治肿毒一句。非伏阳在内不可用。若用治真阴毒。杀人甚速。 东垣曰。元明粉之用有二。去胃中实热荡肠中宿垢。大抵用此以代盆硝。 汪颖曰。元明粉炼多遍。佐以甘草。去其咸寒之毒。遇有三焦肠胃实热积滞。少年气壮者。量与服之。殊有速效。若脾胃虚冷。阴虚火动者。服之。速之死矣。 仲淳曰。大明言膈上虚热。当作实热。邪解心凉故热退也。
    【禁忌】经疏曰。凡病不由邪热闭结。及血枯津涸。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口渴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壅。虚极类实等症。均【炮制】经疏曰。元明粉。即芒硝投滚汤沸化。夜置冰霜之下。结起在水面上者。用白莱菔切片煮汁。投硝。以结起多次者为上。其色莹白。其味辛咸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