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慈物之行第六
  忍苦护鵞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师之门。时珠师方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堕地。鵞吞之。珠师与比丘食。视珠不见。疑比丘窃之也。比丘欲护鵞。故任其捶击至於流血。鵞来舐血。珠师移怒并击鵞杀。之比丘不觉悲泪。珠师恠焉。乃语之。故感悟。珠师忏悔作礼。
 
  护鸭绝饮
 
  晋僧羣。清贫守节。庵於罗江县之霍山。山在海中。有石盂迳数丈。清泉冽然。庵与石隔小涧。独木为桥。由之汲水。後一鸭折翅在桥。羣欲举锡拨之。恐伤鸭。还不汲水。绝饮而终。
  赞曰。为物命而忘己身。大慈弘济於是。为至矣。或曰。全鵞而忍苦可也。羣之灭其生得无过乎。噫。至人之视革囊。梦幻泡影耳。苟有利於众生。则弃如涕唾。餧虎饲鹰皆以是心也。岂凡夫执吝四大者所测知耶。
 
  赎养生命
 
  陈法朗。徐州沛县人。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学禅。精律论。誉动京畿。听侣云集。所得檀嚫用造经像塔寺济给穷厄。见诸生命即买归畜之。鵞鸭鷄犬充牣房内。见朗寝息皆寂无声。游观之时羣起鸣吠喧於鼓吹。亦怀感之致欤。
 
  悲敬行施
 
  隋灵裕。定州钜鹿人。十五投赵郡应觉寺出家。博通经论。名藉海内。其行施也悲敬兼之。惠袈裟数过千领。疾苦求疗者医药无筭。但得厚味必先奉僧。虽御畜类未甞呵唾。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自称己名号彼仁者。苦言恳切闻者流泪焉。
 
  买放生池
 
  隋智者大师。居临海日。见民以渔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心悯之。乃以所得嚫施买海曲为放生池。【标】表闻陈主。陈主下勑禁采捕。因为
  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辞甚凄楚。览者悲悟。多感化焉。
 
  割耳救雉
 
  隋智舜。赵州人。北游亭山庵。其中有猎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劝免。不听。因割耳与之。猎人惊悟。投弓放鹰。数村舍其猎业。每见贫馁流泪盈面。解衣减食无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於舜老验之。
 
  济贫诣官
 
  隋普安。京兆泾阳人。周氏灭法。隐於终南山之楩梓谷。苦行忘身。或露形草莾以施蚊虻。或委卧乱屍以施虎豹。时有重募。擒送一僧赏帛十段。或来执安。安欣然慰喻曰。观卿贫煎正欲相给。为设食已。与共入京。帝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汝更助急不许道人山中。则遣渠何。往遂放入山。
 
  躬处疠坊
 
  唐智岩。丹阳曲阿人。智勇过人。为虎贲中郎将。漉囊挂於弓首。率以为常。後入浣公山依宝月禅师出家。昔同军戎刺史严撰张绰等闻其出家。寻访之。见深山孤寂。谓曰。郎将癫耶。何为在此。岩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往石头城疠人坊为其说法。吮脓洗秽无不曲尽。永徽中终於疠所。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口吮腹痈
 
  唐志宽。蒲州河东人。常诵维摩经及戒本。感天神遶房。性慈惠。好赡病人。不计道俗及路远近。无人治者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有患腹痈脓不能出。口吮之。遂获痊可。後枭感作逆事。逮宽配流西蜀。祖饯财帛悉不受。惟以一驴负经。路逢僧宝暹者。足破卧道傍。舍驴与乘。自担经籍。时逢岁俭。煑糜粥以饲饥。又解衣衣之。或割或减。衘哀劝化。导彼念佛。
 
  惠养羣鼠
 
  唐慧意。鉢中之余饲房内鼠。有窜百余。皆驯狎。争来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毡被畜狗
 
  唐智凯。丹阳人。常讲三论。贞观元年住余姚县小龙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弃道上。凯怜之。收聚养育。乃至三十五十。毡被与卧。不嫌污秽。
 
  秽疾不嫌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者洞烂。秽气郁勃。闻者掩鼻。积为之供给。身心不二。或同器食。时与补浣。人问之。答曰。清净臭秽。心憎爱也。吾岂二其神虑耶。寄此陶链耳。
 
  看疾遇圣
 
  唐智晖。住重云。剏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後。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
 
  行先执箒
 
  唐慧斌。兖州人。博穷经论。後专静虑。以慈救为务。每夏行步。恐伤微虫执箒先扫。随得利养。密行檀惠种种善事。仍戒勿泄。
 
  赡济乞人
 
  唐昙选。高阳人。居兴国寺。性好慈济。财物不积。置巨镬。并乞人所得食总为饘粥。列坐羣乞手自斟酌。见其蓝缕形容消瘦。怜悯堕泪悲不自胜。己亦同羣受粥而食。遂及多载。
 
  施戒放生
 
  五代永明寿禅师。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入天台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放诸生类。六时行道。余力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焚香告众趺坐而逝。
 
  看病如己
 
  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在己。旦夕问候躬自煎煑。不甞不与食。或天稍寒。抚其背曰。衣不单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终者。不问彼有无常住。以礼津送。
  赞曰。经称八种福田。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怜。作僧坊主。而病不於我调。死不於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庵为法。
 
  ○总论
 
  仁义礼智。人之四端也。而仁为首。慈悲喜舍。佛之四心也。而慈为先。苟无慈心。虽有博学多闻神通三昧。悉魔业耳。或谓慈威并运。佛道也。何专尚乎慈。不知生之杀之皆仁也。摄之折之皆慈也。其迹则威。其实则慈也。威而不失为慈。是之谓大慈也。子毋以呴呴之恩沾沾之惠言慈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