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续藏经 智者大师别传注
 宋 昙照注
 
    四明沙门 昙照 注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天台。山名也。祖师徽号。下文委解。所言别者。对总得名。总则南山续传三十卷列成十科。今於总出别。四本不同。一章安所记。二玉泉法论所记。三会稽智果所记。四终南山龙田寺法琳所记。此四人皆大师弟子。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余三绝闻。惜哉亡矣。所言传(去声)者。传(平声)於行业万世不没。崔豹古今注。程价问曰。凡传者何。答曰。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一尺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御传信也。今儒释二教笔编记善恶。永为龟监。不用板木。亦是传通义也。问。大师出於陈隋。南山生於唐代。何故得云从总出别。答。南山续传虽出於後。乃搜索高流共为一部。大师行业亦在其中。故得成总。此本近有吴兴合溪广福寺智谌法师笺注。是则存之。非则去之。今用南山总传。天台百录。陈氏南史。玉泉行状碑(并)皇朝张相公关王祠记。隋书帝纪列传(并)询云水同人居玉泉曾读殿壁纪录。别传有所不载者悉皆引而注之。俾祖师行业光昭於万世。亡穷之传也。
  门人 灌顶 撰
  谓登门入室习学之士也。僧传云。名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吴兴人也。其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乃为临海章安人也。生方三月。母欲名之。夜称三宝。顶乃口効。音句清辩。时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字之。七岁出家为拯公弟子。遂求道天台。承习定慧。春秋七十有二。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至今寺前大街南出东畔有塔见存。後汉书注云。章安县名。本号日浦。光武改为章安。故城基址在县东南。世云十住极为灌顶。十地极为法云。受度师知其大器。必是地住之人。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
  大师讳智顗。字德安。
  祖师之讳即湘州果愿寺法绪所立。顗即静也。其师乃从德立也。
  姓陈氏。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陈氏者。姓谱云。许州頴川姓。陈氏标首。今据史记陈杞世家云。周武王伐纣。乃复求舜後。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是为陈胡公。历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国。至陈湣公。当周敬王四十一年岁在壬戌。为楚惠王灭之。总计五百三十八年。俱姓陈氏。今天下姓陈者应是武王封妫(音辉)满而受姓。疑地名也。诸书不记。谌公谓後汉陈实之後。此亦无据也。
  頴川人也。
  頴川郡。秦置。因水得名。川即水也。後汉志有临頴.頴阴.頴阳县。大宋谓京西北路。元丰三年改頴昌府。即许昌郡。去东京二百五十里。汉献帝禅位魏武。故号许昌。意欲许汉业再昌故有是号也。
  高宗茂绩。盛传於谱史矣。
  高宗或指陈胡公後。至前後汉.魏志.晋书此四史内。凡有十三人并存列传。茂大也。绩功也。余捡齐.梁.陈.隋诸史则无陈起祖宗裔。信是章安远指前代矣。谱谓家谱。史谓史藉。自汉至晋代诸公皆有大功绩也。
  暨晋世迁都。
  暨及也。晋高祖姓司马。名[壹*咨]。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受魏禅。建国雒阳。至第六主敏帝。讳邺。字彦旗。即位改元建兴。至四年为後赵王刘聪用弟刘耀逼陷雒阳。天下援兵不至。内外断绝。十一月己未。帝使侍中宋敞送[款-士+止]於耀。帝乘羊车肉袒出降。徙帝于平阳。国废。至第七主元帝。名睿。字景文。迁都建康。即今江宁府昇州。旧称建邺。避敏帝讳故称为建康也。
  家随南出。寓居江汉。
  陈氏本居雒陈乃北方也。荆州在南。故曰南出。寓寄也。避刘耀之乱故。江汉即江河。澄湛也。即水际也。如诗汉广序云。文王之道被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因止荆州之华容县。
  荆州属荆湖北路。今号江陵府。又改荆门军华容县。後汉志云。古华容侯国即楚灵王国基。今有章华台基存焉。九域志云。乾德三年以汉华容地置建宁县。今为公安县。今岳州华容县是也。
  父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策运筹偏多勇决。
  大师之父未知官品。据祖有功德疏碑。可一纸量。云造寺功德荐襄阳府君。恐曾知襄阳府郡也。学通五经。诸朝史传谈吐之间。出言有章贯绝人伦。加复武艺穷通三略六韬。运动筹策必克胜矣。运筹者。汉高祖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美张良)。今文用此语而美之矣。
  梁湘东王萧绎之荆州。列为宾客。
  梁则梁国。都建康。姓萧氏。初祖乃武帝。讳衍。字叔达。湘东郡即荆州。王武帝第七子名绎。字世诚。初帝梦眇目僧执香炉称托生王宫。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始褰衣幔。有风回裙。帝感幸之。婇女梦月堕胎中。遂孕。於天鉴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室中异香。有紫胞之异。武帝奇之。年十三封湘东王。後至荆州守。太清元年累迁为镇西将军。都笃荆州刺史。列为宾客者。起祖既异常伦。不敢臣之。故分别为宾客。此乃湘东府之官也。
  奉教入朝。
  奉湘王教以为信使。或慰问暄凉起居时序。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故为使入朝武帝也。
  领军朱异见而叹曰。若非经国之才。孰为英王之所重乎。
  南史列传五十二。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愽学多闻。二十一为明山宾客。表荐武帝为太学博士兼通事舍人。大同八年加侍中。太清二年为中领军舍人如故。故有领军之号。今侍中等职皆带领军也。当时已是起祖入朝。故叹云经论国政之才。实宰辅之器。孰者。谁也。英王者。即湘王。不敢臣下故列为宾客。故言重也。
  孝元帝即位。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三年三月侯景陷建业。知台城不守。三月十五日於荆州即帝位。曰六帝也。
  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
  使持节者。苏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汉节而回。因取此义。故名持节也。散骑常侍者。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常侍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珥貂蝉。备顾问。掌侍人。常在君王左右也。益阳县者。属郡在衡州。开国者。为帝开展社稷也。侯者候也。为天子斥候非常也。五等诸侯当第二也。封地四百里以为采邑。
  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生则目有重瞳。如舜之相。
  又梦吞白鼠。因觉体重。
  荆州碑云。母氏因觉身心如虗空。恠而卜之於日者。乃曰。白鼠者乃龙之化也。
  至於载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隣室。
  其岁乃梁大同五年也。荆州碑云。一日昏黄。里人望屋上火发。其焰四起。举众来救。及至乃是陈常侍家生子。众人悉惊异也。
  隣里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後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字。眼有重瞳。父母藏护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南山传云。及诞育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咸陈鼎爼相庆。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来扣门曰。善哉。鬼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荆碑云。在襁褓中便自合掌。其语虽异。其意皆同。所言不欲人知者。目有重瞳乃舜相也。恐为所害故。
  至年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初启一徧即得。而父母遏绝。不听数往。
  荆碑云。方龆齓中。僧中知其根器。口授莲经普门品。一举通卷背诵如流。众皆异之。遏者止也。听者许也。不许频往伽蓝也。龆齓即毁齿也。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毁齿。此乃阴速阳迟也。
  每存理所诵而惆怅未闻。
  惆怅者感恨也。罗什译法华经。遗失普门一偈。其偈乃隋朝闍那[怡-台+屈]多所译。至有唐南山方参入大部。往往怅恨不能尽闻於偈也。
  奄忽自然通余文句。後以经验。无所失矣。
  通余文句。即是偈文或全部尔。
  乡闾嗟异。温故知新其若此乎。
  乡者。古制二千五百家为乡也。闾谓乡里之门。大师生则有殊。幼乃聪俊。人皆嗟异。温故等者。语出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然大师之德生而知者。
  年十五(至学之年)值孝元之败。
  侯景诈立。简文帝改太清年为大宝元年。元帝知简文制在。臣贼不用。宁於江陵改元承圣元年。至三年十一月国败。为魏所执。十二月辛丑魏人戕帝。
  家国殄丧。亲属流徙。
  梁之末运。国殄王亲。家丧眷属。流散徙移所存者少。
  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
  势数无常。喻若郡花会之於春露。众蕚争芳。遇之以风雨。残红委地。易见凋零。可谓时势衰残易及也。
  於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
  长沙即荆南路长沙郡潭州也。其郡。河中有大砂陼甚长。故曰长沙也。彼州寺内佛像之前。尔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称为何寺。然大师生於荆州。属荆湖北路。今为江陵。又改荆门军。况大师在幼。程途且远。往往彼有殊胜。特往瞻礼矣。弘亦扬也。誓者制也。发扬大愿以四弘自制其心。沙门此翻勤息。勤修善果息诸恶行。肩担曰荷。背持曰负也。
  既精诚感通。梦彼瑞像飞临宅庭。授金色手。从窻隙入。三徧摩顶。由是深厌家狱。思灭苦本。
  瑞像即长沙佛也。隙。棂也。深厌家狱者。瑜伽论云。在家囚缚犹若牢狱。出家放旷犹若虗空。是故叹云身为苦本也。
  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
  前云父母遏绝不听数往者即此意也。
  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
  惟唯同也。唯恭於诺。曲礼云。父召无诺。唯而起听。不敢逆故。其顺也。寝者眠也。哺者食也。而役心出家。所以眠食不安也。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
  刻檀。雕像也。写像彩画也。对像则顶礼。持经则诵习。
  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
  恍者恍惚也。如入定像。历历似梦。高山者即大师後归天台作放生会。船出海海口。望山秀美。昔梦游海畔正似於此今。以荆碑考之。为僧受具後梦。今章安说未出家时所梦也。南山传中说住瓦官寺时所梦。有异於此也。
  山顶有僧。扣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
  僧即定光也。彼处有扣手石存焉。伽蓝即修禅寺。今云大慈寺。梦见者後相前现也。见所造像。即前谓刻檀写像也。梦中见者乃精诚所感也。
  梦里悲泣而陈所愿。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
  西土天亲始学小乘。不信摩诃衍法。造论五百部申述小乘。後因兄无着开导。既悟大乘之意。方援刀欲截舌忏谢。无着止之曰。昔以舌毁。今以舌赞。足。矣於是复造五百部论赞述大乘。时号为千部论师。智者愿。设遇此俦。宏才博赡。我亦对扬无惮。况金陵硕匠如济忍两琼等单轮只翼者。又何足扣大师所蕴耶。
  不唐世间四事恩惠。
  唐则虗也。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也。
  申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大师江南散众。初归天台。方见定光以叙梦事。下文所载甚是分明。
  既从窹已。方见己身对佛而伏。梦中之泪委地成流。悲喜交怀精勤逾至。
  窹。觉也。如成流者。泪之澘然如水之流。悲喜者。悲世俗不覩。喜自身得见也。逾者过也。至者甚也。
  後遭二亲殄丧。丁艰茶毒。
  此一节文与荆碑不同。彼以亲在求出家。此云二亲丧而离俗。荆碑云。六师欲挈锡徧览诸方胜槩。辞其母。母曰。子今远游。父母甘旨依何人耶。师运慈心。指其茅化为稻。指其水化为油。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余甞问游荆州者云。昔华容县。今为公安县。有油河里茅穗村。俗人呼之。问。大师之父乃散骑常侍益阳侯。何故贫而无食。答。恐梁国遭乱。人逃国破。劫掠之後财宝不藏也。丁。当也。艰。忧也。父母丧则丁忧也。茶则苦也。茶(音涂)字即茶也(直加切)。性苦。如孝子丧亲苦毒也。
  逮于服讫。从兄求去。
  逮。及也。父死斩縗。母死齐縗。三年孝满。释服从吉。後从兄求去。即陈鍼也。乃陈侯之长子也。
  兄曰。天已丧我亲。汝重割我心。既孤且离。安可忍乎。
  父母丧去曰孤。兄弟相别曰离。
  跪而对曰。梁荆百万。一朝仆妾。
  梁元帝荆州建国。百万封疆为魏所败。仆从臣妾一朝殄灭矣。
  于时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复处碨磊之内。
  详此二句非大师语。乃章安饰辞尔。江湖广大如范蠡泛舟。可逃形隐迹。碨磊者小山之皃。不可以遁形学道。岂可在家囚缚。
  欲报恩酬德。当谋道为先。唐聚何益。铭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如将外皮并其内骨刻作碑铭。决定之心不可移也。
  时王琳据湘。从琳求去。琳以陈侯故旧。又嘉此志节。资给法具。深助随喜。
  南史五十四云。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元帝居番荆州。刺史王琳姉妹并入後宫见幸。琳由未弱冠。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乃摄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以律仪一句总摄之也。北度者。师居北位面南。弟子面北作礼。故云也。
  诣惠旷律师。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南山续传第十义解篇云。释惠旷。姓曹氏。谯国人也。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律行精明。值真帝王藏。学摄大乘.唯识等论。
  後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牀。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是後心神融净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精通。先世萌动而常乐禅悦。怏怏江东无足可问。
  大贤山在衡州。南北曰纵。东西曰横。谌曰经像纵横者。表部乱也。口诵法华手正经像者。表当以法华之意。区判淳杂使归正辙(此说然也)。先世萌动者。萌即萌芽。宿世精修。善根蕴乎八识。今生以善普重。如枯荄资於春露。萌芽自根再长。怏怏者不足之皃。而湘江之东。有诸法师禅慧不兼。故怏怏然。以不足扣问故也。
  时有惠思禅师。武津人也。名高嵩岭。行深伊洛。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希有能有。事彰别传。昔在周室。预知佛法当祸。故背北游南。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
  南岳传左南山续传十七卷张华愽物志云。嵩高为中岳。属预州。言名高嵩岭。意以四岳低也。伊洛即洛阳伊水也。亦尚书禹贡伊洛瀍润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七载方等。传中不说。九旬常坐。依文殊问般若经。止观委明。此不注也。周室者。後周姓宇文。都长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讳邕。字祢罗突。建德三年五月毁道释二教。经像悉毁。罹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凡经七载。既大隋受禅。方兴佛教。思师预知此祸。故背北游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师遥飡风德。如饥渴矣。
  风谓道风。德谓德行。如饥渴者。故诗云。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其地乃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而能轻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
  当是之时。北属周国。南乃陈齐。三方各据。皆有戍守。兵刃交横。故云涉险。夕死者。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也。
  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荆碑云。悟後乃云。吾甞与汝法华会上同听劝发品。还记得否。师蒙印语。悟如梦觉。了见三世如视诸掌。六通三明悉皆圆证。
  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於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
  四安乐行即本经中品。身.口.意并慈悲四也。文句广释。南岳有一卷文近。以皎公自衡带此本归。人多传写。研穷也。实如师教。研穷其心也。
  于时但勇於求法而贫於资供。切柏代香。柏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
  栗根气味犹胜别木。故续其柏也。燎(力照反)。宵明曰燎。故毛诗有庭燎篇。美周宣王鸡未鸣设大烛於庭以侍诸侯之朝。今祖师尽夜之设。非只鸡鸣而已。
  息不虗黈。言不妄出。
  黈(他斗切)。出气也。祖师修六妙门。继志数息。故息不虗出矣。孝经云。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又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古儒君子尚然。况吾祖深位。言岂妄出耶。
  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齐而入定。持因静发。
  或者疑云。大师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顿证。而至此品耶。此难无穷。况七卷文通皆妙法。荆溪云。文文之下通结妙名。句句之中咸具体等。但悟入由时也。问。止观云。诵经诵呪尚諠於静。祖师何故因诵而悟耶。答。常坐遮诵。故有此说。法华三昧通於正助。念念之中不离三观。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妙观现前。因静发明。三昧行成也。
  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
  高辉。当午也。幽谷。山之深壑也。傥日未正午。照乃未明。悟释迦一化。五时终卒。开显深旨。出世化意。无所不了。佛日大明为若此也。
  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虗。
  法华云。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
  将证白师。师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落景谘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师受。四夜进功。功逾百年。
  落景。景者影也。夕阳日没时。入室谘问。详究大道也。连环者。喻两环相绾不可舒开。始自日没。终至天晓。授辞请益。连环四夜。领解贯通。功夫深厚。过逾时匠一百年也。或谓只禀三三昧.三观智。今谓不然。四夜请益连环达旦。岂只二种法门耶。观於下文代讲大品般若时。在於一经之中用谘三三昧.三观智。余於文下。卷舒自在。故得云也。
  闻一知十。何能为喻。
  论语曰。子曰。赐与回何如。子贡曰。回也闻一已知十。赐也闻一已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知也。先儒谓回闻一事已知十事。余谓回洞知十分。赐但晓二分而已。
  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敫矣。
  观即是慧。即空假中观。穿观达不观观也。始自数息。终至观练薰修超越三昧。无所壅滞。焕者明也。此之观慧自非宿世习熟。岂得一生了悟。若朝花披启秀振轩庭。岂不美哉。
  思叹之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
  初旋陀罗尼者。文句解云。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旋空出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二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今言初者。即是五品十信也。以登住为真修也。即以十信为方便。今言前方便者。知属五品。至於祖师迁神时而云。吾只五品位尔。且有所证。南岳即定已至五品。况行道日久。想证入弥高。其最後五品之告。未可量也。故梁肃云。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如佛记迦旃延.富楼那。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今南岳记吾祖亦此意也。
  时有惠邈禅师。行矫常伦。辩迷时听。自谓门人曰。我所敷弘真师子吼。他之所说是野干鸣。
  邈师无传。不知宗何经论。光州声誉者。邪辩如楞严第十。野干即野狐。未见吾祖乃私轻谤。
  心眼未开。谁不惑者。先师正引经文。傍宗击节。研核考问。邈则失徵。
  徵。举也。击节。即乐府中柏也。祖师以经论而攻之。科义而节之。即他之邪说不遑所据。举止失措也。
  扬簸慧风则糠粃可识。
  世人治其稻米者。乘风扬之。去其粃殗。取其真谷。米则以箕簸之。去其糠碎。取其净米也。粃亦作秕。不成稻者。乃殗谷也。
  淘汰定水故砂砾易明。
  淘汰者。谓洗澄也。小石曰砂。碎瓦曰砾。以祖师禅定之水。淘去邈师之砂砾。取其吾祖之明珠。范文政公谓。石中选玉。砂里淘金。即此意。
  於是迷途知返。问津识济。
  当时邈师之徒舍邪归正。从祖师者多矣。津。水也。济。渡也。咸知学海之汪洋。愿乘般若之船济渡矣。
  仍於是夜梦见三层楼阁。邈立其下。己坐其上。
  三层楼阁表三德之最要。祖师深解。故立其上。邈解邪辩故立其下。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当问我。先师设难数关。宾主往复。怒人辞穷理丧。结舌亡言。
  攘。音让。掉臂无乱之皃。亡。音无。结舌则目瞪口呿。无言则声消辞丧。既是邪神。岂敌正说。
  因诫之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诫已不复见邈及兴怒人。夕有闻者。谓为[譋-月+?][穴/(爿*臬)]。
  夕者。师梦之夜。[譋-月+?]音蹋。[穴/(爿*臬)]音乂。乃梦中语也。谌师改云謟者。非也。
  旦诣思所。具陈其相。师曰。汝观般若不退品。凡几种行类相貌。
  奘译。其经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本罗什法师所译也。
  九十六道经云。人若说法。神助怖之。汝既昼折慢幢。夜驱恶党。邪不干正。法应尔也。
  九十六道经。藏录无名。恐隋世有之。亦恐九十六道经中说者多是魔尔。
  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是以智方日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
  谌云。大品经即摩诃般若四十卷。什师译龙树智度论一百卷解者也。方者。比也。大智开发。比之日月照明破暗。悬河者。瀑布水也。四无碍辩如高嵓溜。昼夜流泻无有间绝。卷则收归一性。舒则广演无穷。称彼机缘。会合四悉。并存至理之谓。
  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谘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如意者。古人谓之背爬。痒处爬之则可人意。今表如意说也。法王乃南岳自称。法臣则智者也。传续。法灯破含生暗。如世圣王为民父母。朝府贤辅宣布王令。家国清宴天下无事。
  惠旷律师亦来会坐。思谓曰。老僧甞听贤子法耳。答曰。禅师所生。非旷之子。又曰。思亦无功。法华力耳。代讲竟。思师诫曰。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揖。
  诫。嘱也。羡。叹也。委。托也。粗。略也。谢。下也。云粗得者。南岳位在十信。大师位居五品。下不测上。故云粗得。据南山传云。思在座听代讲竟。语学徒曰。此吾之义。愧恨其定力少尔。解不谢汝者。言我之智解不下於汝。但以今世因缘推之。不分师资高下。故用大法化道众生。平揖行於世间如兄弟也。
  今以付嘱汝。汝可秉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後断种人也。
  今文正同嘱累品力劝菩萨流通法华也。秉。持也。逗。诱引也。最後者。末法之世也。若非圣师逗引。无缘了种。义似於断也。
  既奉严训。不得扈从衡岳。
  既。尽也。扈音户。扈从者。陪奉也。凡随尊上在路谓之扈从。史书。从驾在道曰扈从。晋王书云。陪扈銮驾是也。于时思师尚在大苏。未遑从南岳。故云不得扈从衡岳。乃不获陪奉师往南岳也。
  素闻金陵仁义渊薮。试往观之。若法弘其地。则不辜付嘱。
  素者旧也。金陵古之扬州。李巡曰。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故曰扬州。即今江宁府也。地曰金陵。水曰建业。山号蒋山。城曰石头。金陵汉地理志云。古之秣陵。秦始皇改为建安。孙权改为建业。晋武帝平吴。复为秣陵。敏帝讳业。改为建康。凡六朝达国之地。始孙权。次东晋。次刘宋。次南齐。次梁武。至陈六朝。计四十余帝。总三百余年。如李白诗云。四十余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东流。又金华释保暹怀古诗云。石城秋月满。烟水冷萧萧。战气悲千古。歌声皷六朝。蛩鸣宫草暗。霜白井梧凋。竟日秦淮上。思贤莫可招。渊薮者。水深阔者曰渊。陂泽广者曰薮。渊水深可比六代贤臣之智。薮泽广可比六代贤臣之量。尔雅。载天下十薮。故借此喻。试则探试也。一观君臣可化。二观缁素允从。若可弘演则不负师之付嘱。
  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陈都。
  智者入陈。时年三十。陈都金陵凡五主。共三十三年。即第三废帝光太元年。在位凶淫。至二年十一月太后令废为临海郡王。後即宣帝。改元太建。
  然上德不德。又智音者寡。
  老子云。上德不德。言上德隐耀。世实难知。未露风猷。谁先可鉴。故知音者少也。
  有一老僧厥名法济。即何凯之从叔也。自矜禅学。倚卧问言。有人入定闻摄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
  厥者。其也。自衿敖慢之皃。此乃得未到定初禅气分。未能深入。如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即此义也。无修敬之礼。身靠倚背而忽。祖师卒问之曰也。摄山在建康北六七里。止观寺有诠法师。此僧无正传。附摄山栖霞寺惠布传中。布学诠师三论。时人谓之语曰。诠公四友。所谓伏虎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文在续传第十七卷。练无常者。文出禅秘要经三卷。罗什於逍遥园译。佛为拘絺罗难陀说。始说身念处。观白骨不净等凡三十六观门。其三昧成。次第当证四果。只於四大地.水.火.风入定观察。故经中卷第十七观云。得此观时自然生四黑象。直至下文云。黑象欲拔此树。树一根动。此树动时。行者自见绳床下地自然震动。日日如是。地动之时。见其七佛与声闻众广为行者说三十七助圣道法。如是观时。狂象大吼。拔树令动。时见一切地六震动。复更普见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地动。经文甚广。须者往捡。
  答曰。边定不深。邪乘暗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
  方入初禅至未到定。若入灭尽定方乃云深。诠师所练无常。是藏教初心生灭观。智望衍门。还成未了。
  济惊起谢曰。老僧身甞得此定。向灵耀则公说之则所不解。说已永失。
  此定若取。必为楞严十种大魔。若频说露。定心易散。故当坏也。则公既不习禅。故难知定相也。
  今闻所未闻。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悬见他心。
  济前倚卧轻问。次则惊起不安。顺服之辞。其文可见。上云知音者寡。今决破济禅以作发起之由也。
  济以告凯。凯告朝野。由是声驰道俗。请益成蹊。
  朝则两班文武。野则郡县官僚。道则慕法僧尼。俗则受化男女。初闻未晓。再问方明。故曰请益。凡请益者。须至恭谨礼记。请益必起。蹊者。大路也。摩肩问道。日日不停。故踏於小径成於大路矣。
  大忍法师。梁朝檀德。养道开善。不交当世。时有义集。来会蒋山。
  大忍法师。僧史无传。附于隋杭州灵隐天竺寺真观法师传中。略云。大忍法师。匿影钟山。游心方等。将欲试瞻高士。问津於观。因操桴扣寂用呈玄妙。忍乃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忍师梁朝剃落。隋世圆寂。檀德者。檀。高也。居开善寺。保养大道。不交世俗也。义集者。古之法会皆相立难。用扬大道。近世无之。
  虽有折角重席。忍无所容与。
  折角者。前汉书。朱云。字子游。鲁人。善周易。特少府。姓五鹿。名充宗。亦通易。元帝欲令讲论。诸儒无能抗者。有荐云。召入摄齐登堂既论。连拄五鹿君。拄音主。刺也。言下堕负。故诸儒为之曰。五鹿岳岳。朱云折角。岳岳。角高皃。鹿角虽高。被朱云难折也。重席者。後汉书文学传云。戴凭。字次仲。正旦群臣朝贺百僚毕会。光武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輙而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故京师为之语曰。解义不穷戴侍中。言智解无尽矣。此显忍师当世高德。纵有朱戴之揵.忍之威重则不容与也。容与者。鸥鸟相狎。此语出唐明皇。
  先师观慧纵横。听者倾耳。众成弹指合掌。皆言闻所未闻。忍叹曰。此非文疏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若非钝非利。利钝由缘。丰富适时。是其利相。
  般若之智随机所宜。利者深说。钝者浅说。故曰丰富适时。适。悦也。开解群迷。令他悦意。此说法利相也。
  池深华大可意得。
  大论云。见雨猛。知龙麤。覩池深。知华大也。
  庆余晖之有幸。使老疾而忘疲。先达称咏。故颂声溢道。
  忍师年老。如夕阳晚景日将隐山。但有残照余影。而在听祖师谈。虽是老年。久坐忘疲。先达者章安指忍也。颂者。毛诗云。美盛德之形容也。溢者满也。道。路也。祖师之德。嘉声美誉满於道路矣。
  于时长干惠辩延入定凞。
  长干寺在扬州。辩师先住。即止观寺僧诠弟子。当时有誉。人谓之长干领语辩是也。言定凞者笔悞。乃是宋凞。梁传第六云。僧伽罗哆。此云宋济。宋景帝末年至京师。元嘉十年卜居锺阜建立精舍。即宋凞寺也。用美乎宋凞之平也。
  天宫僧晃请居佛窟。
  天宫寺。梁元帝为湘东王时。高祖崩。故造荐福也。晃师无传。往往初住天宫。後居佛窟也。
  皆欲舍讲习禅。缘差永恨面而誓曰。今身障隔。不遂禀承。後世弘通。必希汲引。
  今世讲解不训禅那。同於他学。汲引者。百尺寒泉若无绠汲难济饥渴。故愿来生飡手定水也。
  仆射徐陵。德优名重。梦其先门曰。禅师是吾宿世宗范。汝宜一心事之。既奉冥训。资敬尽节。参不失时。序拜不避泥水。若蒙书疏则洗手烧香。冠带三礼。屏气开封。对文伏读。句句称诺。若非微妙至德。岂使当世文雄屈意如此耶。
  仆射音夜。古者掌仆从射御之职。後汉百官志出太常府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食。禄本仆射。中与改为祭酒。至唐开元元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皇朝亦然。南史列传五十二。徐陵字孝穆。父曰摛。字士秀。东郯人也。母臧氏。甞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其肩上。已而诞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寺惠云法师每嗟陵早就。谓之颜回八岁属文。官历梁.陈二国。至陈废帝太建中为尚书左仆射。亦未阶相位也。陈後主即位。官至左光禄太夫太子少传。至德元年卒。年七十七。赠特进。言梦先门者。则先父徐摛在门而语也。想其先世有香火因缘故。其影响谌引庾信。斋名无理矣。
  仪同沈君理请住瓦官。请开法华经题。勑一日停朝事。群公毕集。
  官品有仪同三司。谓仪式同太宰.太傅.太保为三司也。南史列传五十八云。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也。美风仪。愽涉有识鉴。尚陈武帝会稽长公主。官至望蔡县侯位尚书左仆射。卒赠翊左将军仪同三司。諡曰贞宪。瓦官寺者。晋元帝朝於江左以监烧官瓦衙为寺。事见僧传。妙玄九旬谈玄。初启讲日。仪同君理是国之附马。故奏请臣僚停早晚两朝事。俱入寺听受焉。
  金紫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周正弘等。
  南史列传十三云。王固。字子坚。即王彧曾孙。陈废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禄大夫。终身不茹荤。夜则坐禅。昼诵佛经。甞聘魏。因宴飨祭。请停杀一羊。羊於固前跪拜。又宴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鱼。遂大设网罟。固以佛之法遂一鳞不获。太建中卒於太常卿。諡曰恭子。南史列传十七云。孔焕。字休文。今从火边者。非好学善属文。太建六年为吏部尚书。八年加侍中。至德年中卒。南史五十八。毛喜。字伯武。荣阳阳武人。少好学。长草隷。陈宣帝即位。除给事黄门侍郎。後加御史中丞五兵尚书。至後主至德元年受永嘉内史。贞明元年徵为光禄大夫领军骁骑将军。在道卒。南史二十四。周弘正。字思行。历梁.陈二朝。至宣帝太建二年授尚书左仆射。七十九卒。赠侍中尚书鉴。諡曰简子。
  朱轮动於路。玉佩喧於席。俱服戒香。同飡法味。
  朱轮。马车也。玉佩。朝袍之饰。乃章安美赞之词。
  小庄严惠荣负戈轻诞。其日扬眉舞扇。扇便堕地。只构巨难。难不称揵。合掌叹曰。非禅不智。今之法座乎。
  续高僧传第八。惠荣。姓顾氏。会稽山阴人也。梁武帝大通年辞亲出听。时建初彭城盛弘成实。素未陈略即尽清辩。一众同嗟。便开令望。二亲附书。得则焚之。顾谓友曰。吾岂不怀。废吾业也。积功三十年。不号义龙誓无返矣。至德末年卒于都。非禅不智者。僧传坐禅论云。禅智相遵。念惠攸发。遗教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也。
  法岁法师尔日并坐。抚荣背而嘲曰。从来义龙今成伏鹿。扇既堕地以何遮羞。荣答曰。轻敌失势。犹未可欺也。
  法岁。无传。义龙乃荣师平日自称也。故嘲之也。学海之中生於头角。异乎波中鱼鳖之类。如魏志。花钦.邴原.管宁为友。俱游学相善。时人号为三友为一龙。钦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此亦义龙之始也。伏鹿者。如前五鹿既被朱云难。折其角。故气不昇。其心雌伏。今亦似之矣。
  兴皇法朗盛弘龙树。更遣高足构难累句。磨镜转明揩金足色。虗往既实而忘反也。好胜者怀愧。不议而革新。斯之谓欤。
  宋明帝造兴皇寺。续传七十卷。法郎於止观寺受僧诠法师智度.中论。故云盛弘龙树也。即伏虎郎。广如传文。来难浮伪为虗。往答则有据为实。故使立难者得益而忘反。来难必欲胜。不意堕负。心怀愧耻。虽愧耻且不敢议而去旧执。乃得获新闻此之说也。
  建初宝琼相逢让路曰。少欲学禅不值名匠。长虽有信阻以讲说。方秋遇贤年又老矣。庶因渴仰。累世提擕。
  建初寺。康僧会初来。吴王孙权所建也。琼师无传。附干陈大彭城寺宝琼传中。又下炀帝重请疏。两琼继轨。此二人也。方秋遇贤者。方。当也。人之一身犹如四季。春则万物茂兴。秋则众芳凋落。人少则六根精明。老则四大劣弱。虽欲学禅岂可及耶。杨子云。大寒之後索衣裘。何太晚乎。
  白马警韶.定林法岁.禅众智令.奉诚法安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
  白马寺在洛阳。摩腾初来建也。後晋敏帝造龙光.白马二寺。韶居是也。韶姓顾氏。会稽上虞人。德行学业在本传。至德元年十一月十一日卒于寺。年七十六岁。定林.禅众.奉诚。三皆寺名。三师并无传文。
  其四方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飡和妙道。唯禅唯惠。忘寝忘飡。
  矜袖。义通道俗。赀。贵也。不惜尊贵之身。远涉道路。忘疲受法也。
  先师善於将众调御得所。停瓦官八载。讲大智论。说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略难称纪。虽动静合道而能露疵藏宝。恩被一切莫知我谁。
  将者领也。调御者养众如善牧者也。大智度论疏流于海外。此间绝闻。次第禅门即禅波罗蜜十卷流行。能露瑕玼令人闻见。内怀至宝肥功德身。虽法被群生。谁说谁听谁闻谁得。故云莫知我谁。
  昔浮头玄高双弘定惠。
  梁传第十一云。释玄高。姓魏氏。本名灵育。冯翊万年人也。母寇氏。初信外道。伪秦弘始三年梦见梵僧散华满室。觉便孕胎。至四年二八日生。家内忽有异香及光照壁。迄旦乃息。母以儿生异故名灵育。背世出家。改名玄高。十五受度僧为说法受戒。後专精禅律。闻关右有浮陀跋陀禅师在右羊寺弘法。高往师之。旬日之中妙通禅法。跋陀叹曰。善哉。佛子乃能解悟如此。於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今别传有浮头二字。谌公谓地名。今遍寻诸传并诸地理志并无此名。据梁传第三译经科云浮陀跋摩亦云浮陀跋陀。此云觉铠。高初就学。恐从师得名。师名浮陀。恐声律之讹谓之浮头。未可知也。高师道价与吾祖等。故美之云双弘定惠。
  厥後沈丧单轮只翼而已。
  车一轮岂能远运。鸟只翼不能高飞。高师之後兼之者勘也。
  逮南岳挺振。至斯为盛者也。
  挺。孤标也。振。起也。南岳至天台为盛。如南山云。唯南岳天台双弘定惠。兼善毗尼。此言乃实录矣。
  陈始兴王出镇洞庭。公卿饯送。皆回车瓦官倾舍山积。虔拜殷重。因而叹曰。吾昨夜梦逢强盗。今乃表诸輭贼。毛绳截骨则忆曳尾泥间。
  南史列传五十五云。始兴王叔陵。字子嵩。陈宣帝第二子也。太建元年封始兴王。十四年迁都督湘州刺史。故出守洞庭。洞庭。湖名也。潭衡湘岳皆遶於湖。此王性极严恶。饯送者。亦祖饯祖祭也。路中设食为祭。如景淳送范相云。祭酒临长道。题诗过远津。文选有祖饯一类诗。唐韵云。以酒食送人曰饯。瓦官寺。祖师於寺演法。圣师受施尚梦强盗。余人受供应遭劫掠。自镜录。蕈之报断可知矣。毛绳者。大论云。利养如贼。坏功德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又云。以龙须革为绳系其身上。入水愈急而至截骨。曳尾泥间者。庄子钓於汉水之上。楚王使二大夫见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十岁。王巾笥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庿骨而贵乎。宁其而曳尾於涂中。大夫已宁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涂中。毛绳曳尾之说。并喻弃名利养道於山林之间。故下文遣众各随所安也。
  仍谢遣门人曰。吾闻闇射则应於弦。无明是闇也。唇舌是弓也。心虑如弦音。声如箭。长夜虗发无所觉知。若益一人心弦则应。又法门如镜。方圆如像。若缘牵心辘轳无尽。若缘杜心自然蹇澁。昔南岳轮下及始济江东。法镜屡明。心弦数应。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余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其後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
  暗射者。如汉立射声校尉。未必见形。闻声则射中之。亦是暗射矣。又吴越春秋。庆忌亦能暗射。喻取於此。辘轳乃汲井之轮。水不尽故辘轳无穷。若杜绝来缘则轮自安静。喻文可见也。
  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
  天台山近有西蜀。樊建撰天台行记僧道寺观山川地里。历观往代纪录唯此委曲。见行於世。梁传第十一云。白道猷。正云竺昙猷。亦云法猷。因师白法祖故是号焉。炖煌人也。传文事迹甚广。天台罗汉记具录流行。今不委书。山赋者。晋书云。孙绰。字兴公。其先太原人也。为永嘉太守。意将解印以尚幽寂。闻此山神秀可以长往。使图其状。故遥为之赋。赋成示友人范荣期。期曰。此赋掷地必有金声也。赋序云。天台山者盖山岳神秀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陵则有四明.天台。出文选第六卷。须者当往捡之。
  若息兹岭。啄峯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性似幽禽飞游自在。啄峯岗之木实。饮溪涧之寒泉。
  陈宣帝有勑留连。徐仆射潜涕请住。匪从物议。直指东川。即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历游山水。
  宣帝第四主讳顼。字绍世。太建十四年正月崩于宣福殿。年五十三。今传云秋九月。百录载帝留书四月初一日往往请留坐夏。至九月道路清凉方许启行也。辅行指其年祖师三十八岁矣。
  吊遁林之拱木。庆昙光之石龛。
  吊。慰问也。梁传第四云。支遁。字道林。今传将名与字合呼也。姓关氏。陈留人。幼有神理。聪明秀彻。二十五出家。学通内外。为晋贤所重。先居余坞山。後居剡中。大和元年四月初四终。窆於坞中。後高士戴逵行经遁墓乃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繁。拱者如人拱手合抱之木也。故有拱木之称。昙光者。梁传十一云。帛僧光。或云昙光。未详何人。少习禅业。晋永和年游于江左。投剡之石城山。山民云。此山中有猛兽之灾。山神纵暴。人迹久绝。光了无惧色。雇人开剪入数里。忽大风雨。群虎嘷鸣。光於山南见一石室。乃止其中安禅合掌。以为栖神之处。至明旦雨息。光乃入村乞食。夕复还中。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形。竞来怖光。光不恐。又经三日。又梦见神自言移往章安寒石山。推室以相奉。後寂然安稳。後於石室造寺。名隐岩。春秋一百十一岁。晋太元末以夜坐卒尔。
  访高察之山路。
  亦晋代高僧经行之路也。
  漱僧顺之云潭。
  访僧顺赏翫之潭。可爱故云漱也。上之四处并初入天台经历之处。吊慰拱木对坟起悲。庆遇石龛喜昔高者。寻访山路意谓同行。探泉漱其齿牙可清肺腑者也。
  数。
  声卓反。
  度石梁。屡降南门。荏苒淹流。未议卜居。
  石梁。即罗汉所居石桥也。南门。即国清之基也。荏苒。迟留之皃。卜居者。龟曰卜。蓍曰筮。然祖师已出阴阳之数。岂在卜哉。然欲造招提而未知所在。
  甞宿於石桥。见有三人皂帻绦衣。
  此恐是石桥护法神也。帻音责。头巾也。绦衣。红衫也。
  有一老僧引之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於何时能辨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时。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即清。当呼为国清寺。
  老僧多是宾头卢.庆友之俦。引进者。往往延入石梁方广寺中也。皇太子乃晋王广。立为皇太子。故预彰此号。三国者。其时北齐高氏都业。今相州。宇文氏都长安京兆府。陈氏都金陵江宁府。皆为隋灭。故成一统。大师灭後。炀帝造国清寺也。
  于时三方鼎峙。车书未同。虽获冥期。悠悠何日。且旋涂出谷。见佛陇南峯左右映带最为兼美。即徘徊留意。
  三方即齐.周.陈也。三国各据。故车不同轨轨。书不同文义。虽蒙神僧冥期。况寺卒尔难成。故出石梁之谷。相于佛陇南峯。古人於此甞见佛现。故名为佛陇也。
  有定光禅师。
  南山传云。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积四十年。定惠兼习。盖神人也。顗未至前二年。预告山民曰。大善知识当来相就。宜种荳造酱编蒲为席。更起屋居用以待之。愚入一节凡列传亦失落。如国中有补史者亦类此也。
  居山三十载。迹晦道明。易狎难识。有所悬记。多皆显验。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咸闻钟磬寥亮山谷。从微至着起尽成韵。问光。此声疎数。光舞手长吟曰。但闻鸣槌集僧。是得住之相。忆覩招手相引时不。余人莫解其言。仍於光所住之北峯创立伽蓝。树植松果。引流遶[石*皆]。瞻望寺所。全如昔梦无毫差。
  招手相引者。如前当拜佛时恍焉如梦等。又荆碑云。落发受具行道显着。甞梦登一高山。下文同此。唯南山传中云。在瓦官时每思林泽。乃梦嵓崖万里云白半垂。其侧沧海无畔。顗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云。此乃会稽天台山也。今谓一梦三说时异。此难拟议也。创立伽蓝者。百录指陈太建十年五月一日左仆射徐陵启智顗禅师。创立天台宴坐名岩。宜号修禅寺也。即今大慈寺是。祖师亲写经文。炀帝赐普贤七宝冠。现留寺内。
  寺北别峯呼为华顶。登眺不见群山。暄凉永异余处。先师舍众独往头陀。忽於後夜大风拔木雷震动山。虺魅千群一形百状。或头戴龙虺或口出星火。形若黑云。声如霹雳。倐忽转变不可称计。图画所写降魔变等。盖少小耳。可畏之相复过於是。而能安心湛然空寂。逼迫之境自然散失。又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哽流涕。但深念实相。体达本无。忧苦之相寻复消灭。强輭二缘所不能动。
  魔势如阿含经如来降魔者同相。佛法东渐。南宗北祖未甞曾有降天魔者。道逾前哲。断可知矣。以头枕膝。以手抱身。引起爱情也。
  明星出时。神僧现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能过斯难无如汝者。既安慰已复为说法。说法之辞。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载。当於语下随句明了。披云饮泉水日非喻。即便问曰。大圣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宜。答。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从今已後若自行兼人吾皆影响。
  明星即晓星也。亦曰太白。亦曰长庚。此星光长西方。属庚。庚即金也。亦曰金星。乃一夜降魔到晓方散。披者开也。云开见日。万境洞明。饮泉入腹水清肺腑。乃明了至道廓彻禅源也。如身之影似谷答声。甞不相离。故云影响也。
  头陀既竟(梵语头陀。此云抖擞)旋归佛陇。风烟山水外足忘忧。妙惠深禅内充愉乐。然佛陇艰阻舟车不至。年既失稔僧众随缘。师共惠绰种苣拾象。安贫无戚。
  愉亦乐也。亦允和也。艰。险也。阻隔也。无江河则舟不通。路险阻则车难运。稔。丰也。苣。音巨。即胡麻也。古人山间多食胡麻饭。拾象者。橡斗即[榉-与+里]树子。庄子狙公养猿。朝三暮四。即此物也。戚。忧也。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祖师饭胡麻。食橡斗。心安其贫。略无忧戚。
  俄而陈宣帝诏云。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众因更聚。亦不为欣。
  天台县。陈时号始丰也。调。去声呼。调则户民输纳之租米也。蠲。除也。徐遣两户居民数口之家寅夕给薪取水。免官之差役也。
  有陈郡袁子雄奔林百里。又新野庾崇敛民三课。两人登山。值讲净名。遂斋戒连辰。专心听法。雄见堂前有山。瑠璃映彻。山阴曲涧。琳琅布底。跨以虹桥。填以宝饰。梵僧数十。皆手擎香炉从山而出。登桥入堂。威仪溢目。香烟彻鼻。雄以告崇。崇称不见。并席天乖。其在此矣。雄因发心改造讲堂。此事非远。堂今尚在。
  新野。县名。本属荆州。晋武帝平吴後置新野郡。三课者。诸书未见所出。或云钱财布帛谷米。未可承准。庾公敛民三课。既是粗税。只合输官。何将舍施。恐当时诏旨许之也。既非己物。却成扰民。所以圣不令见也。堂者即大慈之讲堂也。
  但天台基压巨海。黎民渔捕为业。为梁者断溪。为扈者藩海。秋水一涨巨细填梁。昼夜二潮嗷[口*岌]满[竺-二+(一/尸/邑)]。髗骨成岳蝇蛆若雷。非但水陆可悲。亦痛舟人滥殒。先师为此而运普悲。自舍身衣并诸劝助。赎[竺-二+(一/尸/邑)]一所。永为放生之池。
  台境黄岩.临海宁海.明之象国.温之乐瑞。并东连大海。渔字从水者。凡渔父之字皆用此。乃於水中取鱼也。梁者取鱼具也。[竺-二+(一/尸/邑)]者护也。以箭用绳鏁之。如帘笼之像也。海滨渔盐之地故也。髗。头骨也。殒。死也人。持净戒。净土天宫必可受生。杀伤既重。必堕泥犂也。岂不痛哉。
  于时计诩临郡。请讲金光明经。济物无偏。宝宜出窟。以慈修身。见者欢喜。以慈修口。闻声发心。善诱殷勤。导达因果。合境渔人改恶从善。好生去杀湍潮緜亘。三百余里江溪[竺-二+(一/尸/邑)]梁。合六十三所。同时永舍。俱成法池。一日所济巨亿万数。何止十千而已哉。方舟江上讲流水品。又散粳粮为财法二施。船出海口望芙蓉山。耸峭丛起若红莲之始开。横石孤垂似萎花之将落。师云。昔梦游海畔正似於此。
  百录.放生碑云。宣猛将军临海内史计尚儿。子勳之胄。请讲金光明经一部。前云骑将军临海内史陈思展乃子陈安卿。请讲法花经。尚儿劝谕[竺-二+(一/尸/邑)]主。严续祖.羊公贺等共舍[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今云计诩亦恐因名召字也。言何止十千者。今此放生。过流水长者所救之数。云又散粳粮者。亦如流水令子借象。取家中饮噉之方散池与食合矣。云方舟者。两舟相并也。昔梦者。指在家礼佛时之梦也。今船出海口。所见方合梦之前兆也。
  沙门惠承.郡守钱玄智皆着书嗟咏。文繁不载。
  当时道俗风骚者覩希有事。篇什赞美者多矣。初入天台一住九年。传中但记见定光华顶头陀讲净名放生等事。又初住瓦官八年。但记济忍琼诏降叹之事。然传有四本。大体此传甚略。惜哉无闻也。
  诩後还都。别坐余事。因系延慰。临当伏法。遥想先师愿申一救。其夜梦群鱼巨亿不可称计。皆吐沫濡。诩明旦降。勑特原诩罪。
  计公之罪未见因由。延慰即今司理官。慰者。汉百官志云。凡是武官皆有此职。原者。凡罪考信根原。罪不合者皆悉舍之。
  当於午时忽起瑞云。黄紫赤白状如月晕。凝於虗空遥盖寺顶。又黄雀群飞翾动嘈囋。栖集檐宇半日方去。师云。江鱼化为黄雀来此谢恩耳。师遣门人惠拔金陵表闻。降陈宣帝勑云。严禁采捕。永为放生之池。
  百录徐陵书末纸云。陵和南。放生得闻公家极相随喜事。是拔公口具。谨不多谘祖师。又与镇将解拔国书云。仍以此事表白前陈。勑云。此江若无乌[则/虫]珍味。宜依所请。永为福池。恐宣帝好啖此物。以为珍味。故有此言也。
  陈东宫问徐陵曰。天台功德谁为制碑。答云。愿神笔玉着。会宣帝崩。不复得就。勑国子祭酒徐孝兄以树高碑。碑今在山。览者堕泪。
  东宫亦曰春宫。太子居东宫如春气始生。长养其圣德。似木布枝滋荫民泽也。此即陈後主也名。叔宝。字元秀。太建十四年宣帝崩。即位。改志德元年。至四年正月改元贞明。在位放逸。为隋所灭。徐孝克碑立在国清。人见碑追忆慈化。见故堕泪也。
  陈文皇太子永阳王出抚瓯越。累信殷懃。仍赴禹越。躬行方等。眷属同禀净戒。昼飡讲说。夜习坐禅。
  王名伯智。字策之。陈文帝第八子。传在南史第五十五卷。其文甚略。乃云。博通经史。太建中迁尚书左仆射。後为特进。陈亡。入长安。在隋为国子司业。南山传云。出抚吴兴。请大师授戒。陈.隋时台号括州。是瓯越境。或云陈宣帝时出为东州刺史。故云出抚瓯越也。
  先师谓门人智越云。吾欲劝王修福禳祸可乎。越对云。府僚无旧。必称寒热。师云。息世讥嫌亦复为善。王後出游。坠马将绝。越乃感悔。忧愧若伤。先师躬自师众作观音忏法。整心专志。王觉小醒。凭机而坐。王见一梵僧擎香炉直进问王曰。疾势何如。王汗流无答。僧乃遶王一匝。香气徘徊。右旋即觉。搭然痛恼都释。戒慧先染其心。灵验次悦其目。不欲生信。讵可得乎。
  智越乃智者之高弟也。行业习禅。着于传内。祖师冥知王将遭祸。欲使禳之。越王之左右非勤旧之知。将疑僧徒有所规求。成寒热之斥。因遂其谏。免致讥嫌矣。
  其愿文云。仰惟天台闍梨。德侔安远。道迈光猷。遐迩倾心。振锡云聚。绍像法之将坠以救昏蒙。显慧日之重光用拯浇俗。加以游浪法。以贯通禅宛。有为之结已离。无生之忍现前。弟子飘扬业风。沈沦爱水。虽飡法喜弗袪蒙蔽之心。徒仰禅悦终怀散动之卢。日轮驰骛羲和之辔不停。月镜回轩常娥之影难驻。有离有会叹息奚言。爱法敬法潺湲无已。愿生生世世值天台闍梨。恒修供养。如智积奉智胜如来。若药王觐雷音正觉。安养.兜率。俱荡一乘。
  今传文但一百六十八字。百录具载七百四十六字。今文略也。游浪者。游谓游刃。如疱丁解牛。日无全牛。浪谓波浪。如大海洪波旷阔无际也。有为结使即三界见思也。然大师位居五品。实云有为之结。当如梁肃誉云。等觉.妙觉不可得而知。骛者走也。羲和者。尧之掌日之臣。乃以官命日也。辔者马缰绳也。言光阴如箭。恨不执住日骑之缰绳也。常娥则月宫之主。佛教谓月宫天子。外籍以月属阴。故曰常娥是华丽之容也。影难驻。辔不停。其意一也。潺湲。水流之皃。喻泪下难禁也。智胜者大通智胜也。智积者。十六王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也。药王觐雷音者。文出妙庄严王品。荡一乘者。百录云。或见生安养世界或处兜率天宫。俱荡三乘行。俱向一乘道。今文撮略未。
  先师虽复怀宝穷岫。声振都邑。藏形幽壑。德惠昭彰。
  大道深禅蕴乎内心。身藏深谷如骊珠荆玉。虽藏隐怀中而世已知之。昭明彰显也。
  陈少主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徐陵对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监渊海。昔远游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霭。永阳王北面亲承。愿陛下诏之。还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陈主初遣传宜左右赵君卿。再遣主书朱雷三传遣诏。回遣道人法昇。皆帝自手书。悉称疾不当。陈主遂仗三使。更勑州敦请。
  南山传云。前後七使并帝手亲疏。今文三使勑州。即永阳王见守瓯越。永阳王书请。亦载百录也。
  永阳王谏曰。主上虗己。朝廷思敬。一言利益。四生有赖。若高让深山则慈悲有隔。弟子微弱尚赐迂屈。不赴台旨将何自安。答曰。自省无德。出处又幽。过则身当。岂令枉滥。业缘如水。隆去窊留。志不可满。任之而已。
  过则身当。答永阳王。恶事自向己之谓也。隆。高也。窳。乌爪反。低水就低。理之然也。不可固守。任缘而已耳。
  仍出金陵。路逢两使。初遣应勑左右黄吉宝。次遣主书陈建宗。延上东堂。四事供养。礼遇殷懃。立禅众於灵耀。开释论於太极。又讲仁王般若。百座居左。五等在右。陈主亲筵听法。僧正惠暅.僧都惠旷.长干惠辩皆奉勑击扬难。似冬氷峩峩共结解。犹夏日赫赫能消。天子欣然。百僚尽敬。
  五等。公.侯.伯.子.男。佛教东来。历代人主听法。僧史具载多矣。暅音亘。僧史无传。不知氏族。僧史略云。所言僧正者。正。政也。自正正人。克敷正令。故云也。宋世立沙门都。今云僧都是也。
  讲竟。惠暅擎香炉贺席曰。国十余斋。身当四讲。分文折理。谓得其门。今日出星收。见巧知陋。由来诤竞不止。即座肃穆有余。七夜恬静。千枝华耀。皆法王之力也。陈主於广德殿谢云。非但佛法仰委。亦愿云诸不逮。
  暅虽剖答。不杜根原。故使进辞。不能遏止。大师智海渊深妙穷玄奥。故使讲席七夜看寻。诤心默塞恬淡愉静。其由春花。千枝发艶映日照轩。孰不云美。委。寄也。逮。及也。非但佛法寄托大师。国家有所不及者。亦冀垂言开示不及。故有此祝也。
  陈世所检僧尼。无贯者万人。朝议策经。不合者休道。先师谏曰。调达日诵万言。不免地狱。盘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唯道。岂关多诵。陈主大悦。即停搜拣。
  无贯者。贯。穿也。无道所资。如野中牛马也。失其纶贯之条流矣。调达亦云提婆达多。此翻人天心热。乃佛堂弟。白饭王长子。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出家发四禅定。亦有神通。根利。日诵万言。盘特根钝。唯诵半偈。偈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故证阿罗汉果。今云一行。恐悞也。
  然居灵耀。过为褊隘。更求闲静。立众安禅。忽梦一人翼从严整。称名冠达。请住三桥。师云。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遂移居之。其年四月。陈主幸寺。舍身大施。又讲仁王般若。叙经才讫。陈主於大众内起礼三拜。俯仰殷懃以彰敬重。太子已下并托舟航。咸宗戒范以崇津导。先师虗己亡受。能安宠辱。故谈无惊喜。
  梁武入同泰寺。舍身大施。朝臣以钱亿万贯奉赎皇帝菩萨。僧众默许。陈主因而効之。故云舍身大施。太子已下。诸宫嫔妃诸王子等。俱受戒法。後主之后沉皇后书请法名。号海慧菩萨。章安略而不书也。戒喻浮囊。能渡苦海。舟航之喻亦然也。津。水也。道。引也。苦海难渡。凭戒导引也。
  皇太子请戒文云。渊和南。仰惟化道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汲引人天。照烛光耀。托迹师友。比丘入梦。符契之像。久彰和尚来仪。高座之德斯秉。是以翘心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内外两教。尊师重道由来尚矣。伏希俯提。从其所请。世世结缘。遂其大愿。日夜增长。今二月五日於崇正殿设千僧法会。奉请为菩萨戒师。谨遣主书刘璿奉迎(云云)。于时传香在手而脸下垂泪。既字为善萠。反言成晚。後大隋吞陈。方悟前旨。
  南史帝纪。後主太子名深。今云渊者悞也。隋吞陈时方年十五。閇合而坐。舍人孔伯鱼侍焉。戎士扣合而入。深安坐劳之曰。戎士在涂不至劳也。祯明三年三月己巳日随父王诸亲入长安。後不知其终。比丘入梦。即梦定时也。秉字。南山传作此昞字。秉。持也。昞。明也。宜用下昞字。十地菩萨。具载法数。四依。孤山颂云。五品十信。初十已为二。行.向以为三。等觉妙觉四。大师乃初依也。受戒法名曰善萠。谓萠芽初出未成材干。祯明二年受戒。三年国破。既筞东宫之位。材干不成。後以事推。正符萠意。故云方悟前旨。隋文帝名坚。受周禅。遣晋王杨广为元帅。用贺若弼为副将吞陈矣。隋本无走。既归唐国。既去後加走矣。
  金陵既败。策杖荆湘。路次盆城。忽梦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护。於是往憩匡山。见永远图像。验鴈门法师之灵也。俄而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金无侵扰。护像之功其在此矣。
  後主与百司同发自建邺之长安。隋文帝权分京师人宅以候。内外修整。遣使迎劳之。陈人讴咏。忘其亡焉。使还奏言。自後主已下。大小在路五百里。累不绝。文帝叹曰。一至於此。竹曰策。木曰杖。今通举之。荆湘则荆湖北路二州也。盆城亦曰浦。盖枕於浦。今江州也。老僧则远法师。俗姓贾。鴈门人也。陶侃者。晋书云。字士行。本南阳人。晋平吴。徙家卢江之浔阳。官至相位。侃作广州刺史。有渔人於海滨每夕见神光现。疑其灵异。因以白侃。乃遣吏寻验。俄见金像凌波。輙船载之。身有铭曰。阿王所造文殊师利像。侃乃送像于武昌县寒溪寺供养。侃後还荆州。欲载像行。像先辇正。应数人可举。及期遂加壮夫百数人。碓然不移。後更加牛车牵至舡。舡乃复没。使者惧。乃送返本寺。惠远法师造东林寺成。执炉向方祈之。其像飘然飞垔而至。大师欲往荆州远凭护像也。憩。暂息也。匡山亦曰卢山。山形四方。故曰匡也。周灵王太子曾在此山结庐。又曰焉东林乃惠远法师所立。西林乃惠求法师所立。二处祠堂皆有图像矣。俄而浔阳反叛者。顺叛相半曰叛。隋虽平陈。陈人未服。其时江南李棱等聚众作叛。又有朱莫间自称南徐刺史。兵据京口。又有晋陵顾世与沉玄懀。凡五处大乱。并元帅扬素驱兵削平。唐武宗毁天下寺院。有僧藏此像於山谷中。宣宗复教。其像隐去不见也。
  秦孝王闻风延屈。先师对使而言。虽欲相见。终恐缘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将欲解缆。忽值大风。累旬之间妖贼卒起。水陆壅隔遂不成行。
  秦王。百录中有二书请住安州方等寺。隋文帝五子。一房陵王勇。二炀帝。三秦孝王俊。四越王秀。五汉王谅。妖贼者。炀帝纪云。江南高智惠等相聚作乱。杨素传说祈江贼帅高智惠。自号东杨刺史。舡舰千艘。屯据要害。素计平之也。
  至尊昔管淮海。万里廓清。慕义崇贤。归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鉢赴期。师云。我与大王深有因缘。顺水背风不日而至。菩萨律仪即从禀受。
  尚书禹贡云。淮海惟杨州。至尊者乃天子之号也。初受戒时自号晋王。此传後成。故有此呼也。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上卷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