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唐玄宗注老子
〖作者〗唐玄宗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卷之一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後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於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於卜商,针疾同於左氏,渴於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道经上
    道可道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於物,故云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於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
    同谓之玄。
    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自出,故云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善者,生於欲心,心苟所欲,虽恶而美善矣。故云皆知,以己之所美为美,所善为善矣。美善无主,俱是妄情,皆由封执有无,分别难易,神奇臭腐,以相倾夺。大圣较量,深知虚妄,故云恶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後之相随。
    六者相违,递为名称,亦如美恶,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之事,无事也。寄以事名,故云处也。不言之教,忘言也,寄以教名,故云行也。
    万物作而不辞。
    令万物各自得其动作,而不辞谢於圣人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令万物各遂其生,不为己有,各得所为,而不负恃,如此即太平之功成矣。犹当日慎一日,不敢宁居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夫唯不敢宁居,而增修其德者,则忘功而功存,故不居而不去也。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贤则有迹,徇迹则争兴。使贤不肖各当其分,则不争矣。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难得之货,谓性分所无者,求不可得,故云难得。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欲使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则难得之货不贵,性命之情不为盗矣。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既无尚贤之迹,不求难得之货,是无可见之欲,而心不惑乱也。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心不为可欲所乱,则虚矣。
    实其腹。
    道德内充,则无矜徇,亦如属厌而止,不生贪求。
    弱其志。
    心虚则志弱。
    强其骨。
    腹实则骨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
    常使民无争尚之知,无贪求之欲也。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清静化人,尽无知欲。适有知者,令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於为无为,人得其性,则淳化有孚矣。
    道冲章第四
    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
    言道动出冲和之气,而用生成。有生成之道,曾不盈满。云或似者,於道不敢正言。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深静也。道常生物,而不盈满,妙本渊兮深静,故似为万物宗主。
    挫其锐,解其纷。
    道以冲和,故能抑止铦利,释散纷扰。若俗学求复,则弥结矣。
    和其光,同其尘。
    道无不在,所在常无。在光在尘,皆与为一。一光尘尔,而妙本非光尘也。
    湛兮似或存。
    和光同尘,而妙不杂,故湛兮似有所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道所从生,明道非生法,故无父道者,似在乎帝先尔。帝者,生物之主。象,似也。
    天地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者,结刍为狗也。犬以守御,则有蔽盖之恩。今刍狗徒有狗形,而无警吠之用,故无情於仁爱也。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贵望尔。尝试论之曰:夫至仁无亲,孰为兼爱?爱则不至,适是偏私。不独亲其亲,则天下皆亲矣。不独子其子,则天下皆子矣。是则至仁之无亲,乃至亲也,岂兼爱乎?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橐者韛也,籥者笛也。橐之鼓风,笛之运吹,皆以虚而无心,故能动而有应。则天地之间,生物无私者,亦以虚而无心故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虚之而不屈挠,动之而愈出声,以况圣人心无偏爱,则无屈挠之时,应用不穷,可谓动而愈出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而不酬,故数被穷屈。兼爱则难遍,便致怨憎,故不如抱守中和,自然皆足。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
    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死者,休息也。谷之应声,莫知所以。有感则应,其应如神,如神之应,曾不休息。欲明至道,虚而生物,妙用难名,故举谷神以为喻说。
    是谓玄牝。
    玄,深也。牝,母也。谷神应物,冲用无方,深妙不穷,能母万物,故寄谷神玄牝之号,将明大道生畜之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深妙虚牝,能母万物,万物由出,是谓之门。天地有形,故资禀为根本矣。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虚牝之用,绵绵微妙,应用若存,其用无心,故不勤劳矣。
    天长地久章第七
    天长地久。
    标天地长久者,欲明无私无心,则能长能久,结喻成义,在乎圣人,後身外身,无私成私耳。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生物,德用甚多,而能长且久者,以其资禀於道,不自矜其生成之功故尔。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後身则人乐推,故身先。外身则心忘淡泊,故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忘生养之功,是无私。而能长且久,是成其私。圣人後外其身,是无私而能先能存,是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
    将明至人上善之功,故举水性几道之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几,近也。
    居善地。
    上善之人,处身柔弱,亦如水之居地,润益一切,地以卑用,水好下流。
    心善渊。
    用心深静,亦如水之渊停矣。
    与善仁。
    施与合乎至仁,亦如水之滋润品物也。
    言善信。
    发言信实,亦如水之行险,不失其信矣。
    政善治。
    从政善治,亦如水之洗涤群物,令其清静矣。
    事善能。
    於事善能因任,亦如水性方圆随器,不滞於物矣。
    动善时。
    物感而应,不失其时,亦如水之春泮冬凝矣。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之人,虚心顺物,如彼水性,壅止决流,既不违迕於物,故无尤过之地。
    持而盈之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执持盈满,使不倾失,积财为累,悔吝必生,故不如其已。已,止也。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揣度锐利,进取荣名,富贵必骄,坐招殃咎,故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此明盈难久持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此明锐不可揣也。骄犹心生,故咎非他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功成名遂者,当退身以辞盛,亦如天道虚盈有时,则无忧患矣。
    载营魄章第十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人生始化曰魄,既生曰魂。魄则阴虚,魂则阳满,言人载虚魄,常须营护复阳。阳气充魄则为魂,魂能运动,则生全矣。一者,不杂也。复阳全生,不可染杂,故令抱守淳一,能无离身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一冲气,使致和柔,能如婴儿,无所分别。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心照也。疵,瑕病也。涤除心照,使令清净,能无疵病。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爱养万人,临理国政,能无为乎?当自化矣。自上营魄,皆教修身。身修则德全,故可为君矣。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曆数所从出。开阖,谓治乱。言人君应期受命,能守雌静,则可以永终天禄矣。又解云:《易》曰:一阖一闢谓之变,言圣人抚运,应变无常,不以雄成,而守雌牝,亦如天门开阖,亏盈而益谦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人君能为雌静,则万姓乐推其德,明白如日四照,犹须忘功不宰,故云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令物各遂其生,而畜养之。遂生而不以为有修,为而不恃其功,居长而不为主宰,人君能如此者,是谓深玄之德矣。
    三十辐章第十一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此明有无功用,相资而立。三十辐者,明造车也。共一毂者,因言少总众。夫辕箱之有,共则成车,车中空无,乃可运用。若无辕箱之有,亦无所用之车。车中若不空无,则辕箱之有,皆为弃物。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古者陶穴以为室宇,亦开户牖,故云凿尔。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体利无,以无为利。无体用有,以有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将明至道之用,约形质以彰,故借粗有之利无,以明妙无之用有尔。
    五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悦青黄之观,耳耽宫徵之音,口燕刍豢之味,伤当过分,则坐令形骸聋盲。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世务,耽著有为,如彼田猎,唯求杀获,日以心斗,逐境奔驰,静而思之,是发狂病。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性分所无,求亦不得。妄求难得,故令道行有所妨伤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取此含受之腹,去彼妄视之目。
    宠辱章第十三
    宠辱若惊。
    操之则慄,舍之则悲,未忘宠辱,故皆惊也。
    贵大患若身。
    身为患本,矜贵其身,即如贵大患矣。此合云贵身如贵大患,而乃云贵大患如身者,欲明起心贵身,即是大患。有贵即身是大患,故云贵大患如身。若,如也。此上两句正标。
    何谓宠辱?宠为下。
    前标宠辱如惊,恐人不了,故问何谓宠辱?夫得宠骄盈,无不生祸,是知宠为辱本,故答云宠为下矣。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宠辱循环,宠为辱本。凡情惑滞,惊辱而不惊宠,故圣人戒云:汝之得宠,当如汝得辱而惊,则汝之失宠得辱,亦如吾戒,汝得宠而惊惧也。故结云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恐人不晓即身是患本,故问之。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身相虚幻,本无真实,为患本者,以吾执有其身,痛瘥寒温,故为身患。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能知天地委和,皆非我有,离形去智,了身非身,同於大通,夫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此章首标宠辱之戒,後以寄托结成者,宠辱若惊,未忘宠辱贵爱。以为未忘贵爱,故以辱校宠,则辱不如宠。以贵方爱,则贵不如爱。惊宠辱者,尚有宠辱介怀,存贵爱者,未为谦忘天下。故初则使惊宠如辱,後欲令宠辱俱忘,假寄托之近名,辩兼忘之极致。忘宠辱则无所复惊,忘身则无为患本,忘天下则无寄托之近名。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不可见。以其於无色之中而能色焉,故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声之微也。道非声,故听之不闻。以其於无声之中独能和焉,故名曰希。
    抟之不得名曰微。
    抟,执持也。微,妙也。道无形,故执持不得。以其於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三者将以诘道,道非声色形法,故诘不可得,但得夷希微尔。道非夷希微,故复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在上者必明,在下者必昧,唯道於上非上,在上亦不明。於下非下,在下亦不昧也。
    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绳绳者,运动不绝之意。不不昧,运动无穷,生物之功,名目不得,非物能物,故常生物而未始有物,妙本湛然,故云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是谓无形状之状,无物质之象,不可名有,不可名无,无有难名,故谓之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无为之道,以御今有为之事,则还返淳朴矣。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古始所行,是谓道化之纪纲。
    古之善为士者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昔也。士,事也。言古昔之人,善以道为事者,於彼微言妙道,无不玄鉴通照,而德容深邃,不可识知。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夫唯德量难识,故强为容状以明之,谓下文。
    豫若冬涉川。
    豫,闲豫也。善士於世闲法,如涉冬川,众人贪著,故畏惧,今我不染,故闲豫也。
    犹若畏四邻。
    犹豫,疑难也。上言善士不染故闲豫,及观行事,甚疑难,如今世人惧邻戒。
    俨若客,涣若冰将释。
    虽则俨然若客,无所造为,而不凝滞於物,涣然若春冰之释散也。
    敦兮其若朴。
    虽涣然冰释,曾不自矜,而能敦厚,若质朴无所分别。
    旷兮其若谷。
    其德量旷然宽广,无所含容,若彼空谷。
    浑兮其若浊。
    和光混迹,若浊而清。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谁也。谁能於彼浑浊,以静澄止之,令徐自清乎?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安静於此清以久,更求胜法,运动修行,令清静之性,不滞於法,而徐动出也。生犹动出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欲保此徐清徐生之道,当须无所执滞,若执清求生,是谓盈满,将失此道。故云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夫唯不盈满之人,故能以新证之,行为弊薄,不以其新成而滞著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虚极者,妙本也。言人受生皆禀虚极妙本,及形有受纳,则妙本离散。今欲令虚极妙本必致於身,当须绝弃尘境染滞,守此雌静笃厚,则虚极之道自致於身也。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君云:何以知守雌静则能致虚极乎?但观万物动作云为,及其归根,常在於静,故知尔。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所以知万物归复常在於静者,为物华叶芸芸,生性皆复归於其根本,故有作云云者,动作也。言夫物云云动作者,及其归复皆在根本尔。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华叶云云者,生性归根则静止矣。人能归根至静,可谓复所禀之性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守静复命,可谓有常。知守常者,更益明了。
    不知常,妄作凶。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失常妄作,穷凶必至矣。
    知常容。
    知守真常,则心境虚静,如彼空谷,无不含容。
    容乃公。
    含容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公正。
    公乃王。
    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
    王乃天。
    群物乐推,如天之覆,则与天合德。
    天乃道。
    王德如天,乃能行道。
    道乃久。
    道行天下,乃可以久享福祚矣。
    殁身不殆。
    同天行道,则终殁其身,长无危殆之事矣。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者,淳古之君也。下知者,臣下知上有君,尊之如天而无施教有为之迹,故人无德而称焉。
    其次,亲之誉之。
    逮德下衰,君行善教,仁见故亲之,功高故誉之。
    其次,畏之侮之。
    德又下衰,君多弊政,人不堪命,则驱以刑罚,故畏之。怀情相欺,明不能察,故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
    畏之侮之者,皆由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犹其贵言。
    亲之誉之者,由君有德教之言,故贵其言而亲誉之。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功成而不执,事遂而无为,百姓日用而不知,谓我自然而成遂,则太上下知有之之谓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浇淳散朴,大道不行,曰仁与义,小成遂作。濡沫生於不足,凋弊起於有为,然则圣人救世之心未尝异,而夷险之迹不得一尔。
    智慧出,有大伪。
    用智慧者,将立法也。法出而奸生,则有大伪矣。并窃符玺,可不信然?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夫妇兄弟,六亲也。疏戚无伦,不和也。各亲各子,有孝慈也。皆由失道,故有偏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太平之时,上下交足,何异名乎?昏乱之日,见危致命,有忠臣矣。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人言教之迹,则化无为。弃凡夫智诈之用,则人淳朴。淳朴则巧伪不作,无为则矜徇不行。人抱天和,物无天枉,是有百倍之利。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兼爱之仁,弃裁非之义,则人复於大孝慈矣。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人矜偏能之巧,必有争利之心,故绝巧则人不争,弃利则人自足。足则不为盗贼矣。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但令绝弃,未示修行,故以为文不足垂教,更令有所属者,谓下文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真素,抱淳朴,少私邪,寡贪欲。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