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历代编年释氏通监卷第二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麟喻居士 罗所蕴 较订
    後汉
    戊午明帝永平元年 己未二年
    庚申三年 佛知此震旦国。众生缘熟。将来教化○梓潼帝君甞言。予受业报。为卭池龙。羁於积水之下。连年旱虐。水复为泥。身既广大。无穴可容。烈日上临。内外热恼。诸鳞甲中。各生小虫。咂啮困苦。一日晨凉。天光忽开。五色云气。浮空而过。中有瑞相。绀发螺旋。金容月莹。山灵河伯。万众稽首。赞叹懽喜。声动天地。天香缭绕。随处生春。予乃仰首。哀号乞垂。救度万灵。诸圣咸谓予曰。此西方大圣正觉世尊释迦文佛也。今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尔既遭逢。宿业可脱。予乃身自踊跃。入天光中。具陈往昔报应之理。世尊答言。善哉帝子。汝於向来孝家忠国。又复悯世。生护持心。因果未周。仇敌相争。以人我相。肆兴残忍。迁怒于物。业债当偿。今复自悔。欲求解脱。汝於此时。复有冤亲之想。与夫嗔恚愚痴念否。予闻至理。心地开明。内外罄然。如虗空住。自顾其身随念消灭。复为男子。得灌顶智。予归依焉(出六十六化。其书虽不纪年。今云佛以教法流行东土随教化身。将往中国。故在此年也)。○明帝夜梦金人长大。项有日光。飞至殿庭。旦问羣臣。太史傅毅奏曰。周昭王时。西域有佛出世。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陛下所梦。将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使于西域。求佛法焉(法苑珠林。弘明集等○诸家纪载感梦。与经至之年。往往不同。或谓七年感梦求法。至十年还。或谓二年感梦。七年遣使。十年还。审如此说。果是则迢迢数万里。岂三载之余。所可往返。况资治通监。今载八年。佛已入中国。则七年方求其教。岂有八年已有佛哉。信知七年遣使之说非也。今据方志等书。当是三年感梦求教。至八年还之说为是)。
    辛酉四年 壬戌五年
    癸亥六年 蔡愔等。至天竺隣境月支国。遇梵僧摄摩腾竺法兰。欲奉经像来此震旦。遂同东还。
    甲子七年
    乙丑八年 蔡愔等还洛阳。摩腾入阙献经像。帝大悦。舘于鸿胪寺。兰亦间行而後至(汉书)。
    丙寅九年 皇弟楚王英。最先奉佛。喜为浮图斋戒。甞奉缣赎罪。帝还之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王公贵人。遂争效之(汉书)。
    丁卯十年 帝於城西雍门外。别立一寺。与滕兰居之。以白马驮经而来。遂名曰白马寺。滕兰初译出四十二章经一卷(译记)。
    戊辰十一年 帝幸白马寺。滕兰进曰。寺东何舘。帝曰。昔有阜无因而起。夜有异光。民呼圣塚。滕曰。阿育王藏如来舍利於天下。凡八万四千所。今震旦境中十有九处。此其一也。帝大惊。即驾幸拜之。忽有圆光现塚上。三身现光中。帝喜曰。不遇二大士。安知上圣遗佑哉。诏塔其上。是年竺法兰。出佛本行经五卷(三宝纪)。
    己巳十二年 诏以释迦宝像。奉安显节陵及清凉台供养。
    庚午十三年 法兰出十地断结经(释教录)。
    辛未十四年 五岳道士。费叔才褚善信等。七百余人。咸生忌心。诣阙斥言。佛法虗伪。滕兰乃言。佛法水火不能坏。请与道士验之。帝从其请。敕叔才等。尽出其经诀。与佛经筑坛。以火验之。正月十五日火作。而道经俱烬。唯佛之经像俨然。善信等自愧而死。由是道士一众。稽首钦服。兰法师。於大众中。即唱偈言。狐非师子类。灯非日月明。池无江海纳。丘无山岳荣。法云垂世界。善种得开萌。显通希有法。处处化群生。帝至是弥加崇敬。佛法自此兴焉(汉法本内传○太宗皇帝题白马寺诗云。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谩说函关去。白马亲从印土来。欲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延光集)。
    壬申十五年
    癸酉十六年 腾法师示寂。法兰自译经。五部十三卷。
    甲戌十七年 西天二十祖奢夜多尊者。以法付婆修盘头。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即以首倒植木枝。奄然而化(五灯)。
    乙亥十八年 丙子章帝建初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八年
    甲申元和元年 有神雀凤凰白鹿白乌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颂美先帝致佛之功(汉书)。
    乙酉 丙戌三年 丁亥章和元年 戊子二年 己丑和帝永元元年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十三 壬寅 癸卯 甲辰十六 乙巳元兴元年 丙午殇帝延平元年 丁未安帝永初元年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七年 甲寅元初元年 乙卯 丙辰
    丁巳四年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以法付摩拏罗。偈曰。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即跏趺而逝(五灯统纪)。
    戊午 己未六年 庚申永宁元年 辛酉建光元年 壬戌延光元年 癸亥 甲子 乙丑四年 丙寅顺帝永建元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六年 壬申阳嘉元年 癸酉 甲戌 乙亥四年 丙子永和元年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六年(蜀郡鹤鸣山张道陵。号天师。造符水醮籙之术。着道书二十四卷。陵死。子孙传之。遂盛于世。道家醮祷。宗此而始) 壬午汉安元年 癸未 甲申建康元 乙酉冲帝永嘉元年 丙戌质帝本初元年
    丁亥威帝建和元年 月支国支娄迦谶至洛译经。
    戊子二 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至京译经。
    己丑三年 庚寅和平元年 辛卯元嘉元年 壬辰二年 癸巳永兴元年
    甲午二 帝於宫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覆以百宝华盖。身奉祀之。由是百姓向化。事佛弥盛(汉书)○世人以金银作佛铸像。自此而始(三宝纪)。
    乙未永寿元年 丙申 丁酉 戊戌延熹元年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九 西天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以法付鹤勒那。偈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即示寂。
    丁未永康元。
    戊申灵帝建宁元 己酉
    庚戌三 沙门安世高。自至京译经。九十五部。凡一百一十五卷。
    辛癸四 沙门安世高至庐山。有[邱-丘+共]亭庙甚灵。会三十余船。奉牲请福。神辄降语曰。舟有沙门。可与请来。客请高至。神复降语曰。吾昔与子俱出家学道。吾好施而多嗔。今为庙神。而寿尽旦夕。後恐堕地狱。吾有缣千段并杂宝物。可为立法营塔。使生善处。高使出形。神现大蟒。悲泪如雨。高取绢物。辞别而去。高至豫章。为建大安寺(由高而名)。乃江淮寺塔之始也。俄而神即命过报云得生善处。後人於山西泽中。见死蠎。头尾数里。今浔阳县有大虵村是也(自镜录)。
    壬子熹平元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光和元年
    己未二 天竺沙门竺佛朔。於洛阳。译般舟三昧道行二经三卷。
    庚申三 遣中大夫。於洛阳佛塔寺中。饭诸沙门。悬缯烧香。散华然灯(三宝纪)。
    辛酉四 安息优婆塞安玄。同严佛调。译经二部(三宝纪)。
    壬戌 癸亥六年
    甲子中平元年 支谶自至京。译经六十七卷。
    乙丑
    丙寅三 西域支曜。译成具等经十二卷。
    丁卯四 沙门康巨译经一卷。
    戊辰 己巳光熹元年 庚午献帝初平元年 辛未 壬申 癸酉四年 甲戌兴平(元年)
    乙亥二年 牟子避世隐居。锐志佛道。着理惑三十七篇。其文有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六经不见其辞。子既悦诗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彼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牟子曰。书不必孔子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曰。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君畴。舜事务成昭。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俱不见於六经也。四师虽圣。比之於佛。犹鸟兽之於麟凤也。而尧舜周孔且犹与之。况佛之智见。穷诸法原奥。焉舍而不学乎。六经事义。或有所关。佛不见记。何足怪疑哉。又问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今沙门剃头异俗。岂合圣人孝子之道也。子曰。昔齐人乘船渡江。其父堕水。其子攘臂捽头颠倒。使水从口出。而父命得苏。夫捽头颠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修孝子之常。父命绝於水矣。孔子曰。可与适道。未可与权。所谓时宜施者也。而泰伯断发文身。孔子称之至德。未甞毁之也。由是而观。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视色。可谓让之至也。何违圣语。不合孝乎。豫让吞炭漆身。聂政皮面自刑。伯姬蹈火。高行截容。君子为勇而死义。不闻讥其自毁没也。沙门除发进德。比之四人。不已远乎。又问曰。不孝莫大无後。沙门弃妻子。捐财货。何违孝之行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後。妻子财物。世之余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孝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又曰。诵诗书修礼节。乡人传业。名誉洋溢。此中士所施行。恬淡者所不恤。故许由栖巢木。夷齐饿首阳。孔子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後无货也。沙门修道德。以易游世之乐。反淑贤。以贷妻子之欢。是不为奇。孰与为奇哉。又问曰。孟子曰。吾闻用夏变夷。未闻用夷变夏。吾子学周孔之道。舍而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曰。子但见礼制之华。而暗道德之实。窥炬烛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孟轲所云。疾专一耳。昔孔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禹出西羗而圣哲。由余产狄而羁秦。况传曰。北辰之星。在天之中。在人之北。以此观之。汉地未必为天中也。佛经以十方界。统皆属佛之化。而其法乃万法之原。是以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隋璧不相妨。谓人为惑。特自惑乎。问曰。佛道无为淡泊。世人多讥毁。云其说廓落难用。虗无难信何也。曰至味不合於众口。大音不比於众耳。作咸池发萧韶。莫之和也。张郑卫之弦歌时俗之音。必不期而拊手也。韩非以管窥之见。而谤尧舜。接舆以毛氂之分。而刺仲尼。皆躭小而忽大者也。夫闻清商而谓之角。非弹弦之过也。听者之不聪矣。见和璧而名之石。非璧之贱也。视者之不明矣。大道无为。非俗所见。不为誉者贵。不为毁者贱也(余文见藏中弘明集)。
    丙子建安元年 西土千岁宝掌和尚。愿住世千岁。至是东游此土。常不食。日诵经千余卷。後入蜀礼普贤(五灯)。
    丁丑二 沙门康猛详竺大力。於洛阳。译四谛及兴本起行等经。六部十一卷。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十二 天竺沙门昙果猛详。共译中本起经二卷。
    戊子十三 西天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以法付师子比丘。偈曰。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复告以後难乃示寂。众欲分舍利。复现空中说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五灯正宗记竝己丑岁入灭)。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二十四 自永平十年丁卯至是年。共一百五十三年中。缁素十二人。译经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开元释教录)。
    三国
    魏 姓曹。都洛阳。五主。凡四十五年。
    蜀 姓刘。都成都。二主。凡四十三年。
    吴 姓孙。都(武昌建业)。四主凡五十九年。
    庚子(魏)(高祖丕黄初元)(蜀昭烈王)(备)(吴太祖)(权)(十一月献帝禅位于魏王丕改元)辛丑(二)(章武元)(据西蜀)(元)(全有吴楚)壬寅(三)(二)(黄武元)癸卯(四)(後主)(建兴元)(二)
    月支支谦至吴译经。
    甲辰(五)(二)(三)
    西域僧维只难(此云障碍)。於武昌译阿差末菩萨等经○沙门竺律炎同至译经。
    乙巳(六)(三)(四)丙午(七)(四)(五)丁未(烈祖叡太和元)(五)(六)戊甲(二)(六)(七)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精通书艺。不好黄老。惟每读佛经。必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甞着辨道论。以见意(今载藏弘明集)。
    己酉(三)(七)(黄龙元)庚戌(四)(八)(二)辛亥(五)(九)(三)壬子(六)(十)(嘉禾元)癸丑(青龙元)(十一)(二)甲寅(二)(十二)(三)乙卯(三)(十三)(四)丙辰(四)(十四)(五)丁巳(景初元建丑为正)(十五)(六)戊午(二)(延熙元)(赤乌元)己未(三齐王即位复用夏正)(二)(二)庚申(邵陵厉公芳正始元)(三)(三)辛酉(二)(四)(四)
    康居三藏康僧会。至金陵设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惊异之。有司以闻。权诏至问之。会广陈如来之化因曰。如来化已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育王奉为八万四千塔。此遗化也。权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七日。谓其属曰。佛法废兴在此一举。当加意恳求。至期无验。乃展二七又无应。权曰。趣烹之。会更展期又七日。众惧矣。至五鼓闻。枪然有声。起视瓶中。五色错发。黎明进之。王臣大悦。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无能坏者。吴主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於是建塔佛陀里。又为寺额曰建初。江南寺塔自此而始○阚泽仕吴。官太子太傅。吴主问泽曰。佛何年入中国。何缘未及此方。泽曰。永平年佛法初至。计今赤乌四年。百七十余年矣。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角法。善信负妄而死。凡中国人。既不出家。无人流布。加之罹乱。故岁深方至本国。吴主曰。孔子老子之教。与佛比对若何。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矣(宗炳明佛论等)。
    壬戌(三)(五)(五)癸亥(四)(六)(六)甲子(五)(七)(七)乙丑(六)(八)(八)丙寅(七)(九)(九)丁卯(八)(十)(十)戊辰(九)(十一)(十一)
    西天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以法付婆舍斯多。偈曰。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付法已。祖留罽宾(统纪)。
    己巳(嘉平元)(十二)(十二)庚午(二)(十三)(十三)
    天竺沙门昙柯迦罗(此云法时)至洛阳译僧只戒本。时比丘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迦罗始出戒本。而以戒心为日用(通论)。
    辛未(三)(十四)(太元元)
    天竺波罗芬多至洛。神异不测。
    壬申(四)(十五)(侯官侯亮建兴元)
    魏。天竺沙门康僧铠。於洛阳译无量寿等经三部四卷。
    癸酉(五)(十六)(二)甲戌(高贵卿公正元元)(十七)(五凤元)
    支谦自至吴。至是译经八十八部。合一百一十八卷。谦博览经籍。时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虽细是智囊。吴主高其才。拜为博士。固辞不受(一云辅导东宫甚有稗益)。谦初受业於支亮。亮受业於支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释教录)。
    乙亥(二)(十八)(二)
    西域沙门昙无德(此云法藏)。賷四分律至洛阳○安息沙门昙谛至亦善律学。遂同出戒经一卷○昙摩迦罗。又请昙无德等。立羯磨法。凡中国戒法自是而始。
    丙子(甘露元)(十九)(太平元)
    西域沙门支强梁接(此云无畏)。於交州译法华三昧经六卷。
    丁丑(二)(二十)(二)
    朱士衡弃俗出家。是为汉地沙门之始○士衡甞於洛阳。讲道行经。又为此土讲经之始。
    戊寅(三)(景耀元)(景帝)(休永安元)
    西域白延至洛译经。
    己卯(四)(二)(二)
    罽宾国以贼窃。释子形服作乱。王怒毁寺杀僧。王秉劒至师子尊者前曰。师得蕴空否。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头。王即斩之。白乳涌高数尺。王臂自堕于地而死。後弟子收师。报体而建塔焉。
    庚辰(元帝奂景元元)(三)(三)
    竺大力入吴译经。至是还西域。
    辛巳(二)(四)(四)
    天竺支疆梁楼至洛译经(正宗)○竺律炎於扬都。译经三部○沙门朱士。行於洛阳。讲道行经。义有不通。乃发迹往于阗。求正本焉。
    壬午(三)(五)(五)癸未(四)(炎兴元)(为魏所灭)(六)甲申(魏咸熙元)(吴归命侯皓元兴元)
    魏四十五年中。西域沙门六人。所出经律论十二部。凡一十八卷。
    西晋
    姓司马。都洛邑及长安。为东西京(至元帝都建康为东晋)。西晋。四主。五十二年。
    乙酉(晋世祖)(炎)(泰始元)(十二月受魏禅)(吴归命侯)(皓)(甘露元)
    十二月晋世祖武帝即位。帝龙颜奇伟。盛明革运。大崇佛事。广造伽蓝(方志)。○吴主孙皓。遍毁神祠波及梵宇。遣臣诘僧。会会挫其辞。皓乃召会。问佛之善恶报应。会曰。明主以仁德治天下。则赤乌翔嘉禾苗。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易称积善余庆诗美。求福不回。皓曰。周孔既明。安用佛教。会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迹。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酬之。遂罢他日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以为笑乐。俄得肿疾。隐处尤痛。卜曰坐犯大神。皓祷诸庙不效。宫人曰。乃不请福於佛耶。皓曰。佛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灵若天。皓悟曰。吾以慢像致此耳。乃迎像供事之。仍请会说法悔罪。会为开示玄要及授五戒。少顷疾愈。由是奉会为师。崇饰寺塔(法苑)。
    丙戌(二)(宝鼎元)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炖煌人。初游西域。大賷梵经。还归东夏。是年至长安译经。教相广流此土者。法护深有殊功。护为此土求经沙门之始也。
    丁亥(三)(二)戊子(四)(三)己丑(五)(建衡元)庚寅(六)(二)辛卯(七)(三)
    西域揵陀勒至洛阳。人莫能测。偶曰。盘鵄山有古寺基。可共修立。众人依言。发掘果得石基。因共修立。以勒为寺主。去洛百里。朝朝至洛赴斋。暮乞油一鉢还寺。然灯其行如飞(僧传)。
    壬辰(八)(凤凰元)
    法护。出新道行经十卷○河州唐述谷。至是立寺。寺东谷中有一天寺。常闻钟声。人入其山。每逢仙圣。恍惚现寺。东北岭上。出於醴泉。甜而且白。服者不老。
    癸巳(九)(二)甲午(十)(三)乙未(咸宁元)(天册元)丙申(二)(天玺元)丁酉(三)(天纪元)
    阙公则悟放萧然唯勤法事。至是迁寂。忽现空中报言。生西方安乐界矣(僧史)。
    戊戌(四)(二)己亥(五)(三)庚子(太康元)(四为晋所灭)
    九月康僧会卒。会译经十四部三十卷。
    吴五十九年中。道俗四人。译经百八十九部。凡四百十七卷。
    辛丑(二)
    壬寅(三) 刘萨何病死。入冥见梵僧。指往会稽育王塔处忏悔。既苏出家名慧达。至会稽遍求不见。偶一夜闻地下钟声。即诚恳经三日。忽从地涌出宝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佛像悉具。达既见塔精勤礼忏。瑞应颇多。明州育王塔。自是始也(塔传)。
    癸卯(四) 抵世常供养沙门不惮。忽有僧来。貌陋衣獘。令常洗足常不肯。僧乃现大身。昇空而去常悔焉(感通传)。
    甲辰(五) 乙巳(六) 丙午(七)
    丁未(八) 初太康三年。朱士衡得道行经梵本。遣弟子送归洛阳。未发之间。于阗小乘众。白王云。汉僧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之。将聋盲汉地也。王即不听賷经。士衡愤慨。乃求烧经为证。王乃积火燔之。士衡誓曰。若大法应流汉地者。经当不烧。言已投经火中。火灭经存。更觉光鲜。大众骇服。至是遂送达。到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後无罗叉。译放光般若是也。
    戊申(九) 己酉(十)(四月武帝崩) 庚戌惠帝(衷)永熈(元)
    辛亥元康(元) 帝於洛下造兴圣寺。常供百僧(方志)。
    壬子(二) 于阗无叉罗。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
    癸丑(三) 甲寅(四)
    乙卯(五) 优婆塞竺叔兰译经二部。
    丙辰(六) 天竺耆域。初来交广。竝有灵异。既达襄阳。欲寄载过江。舟人见是胡僧。轻而不载。及船达岸。域已前行。路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见者皆敬。至是于洛阳。或告人。前世事指支法渊从羊中来。竺法兴从天中来。又曰。比丘衣服华丽不应素法。有太守滕永文经年得病。两脚挛挛屈不能起行。域取净水。以杨柳诵呪拂之者三文。即能行。一寺有树数十株枯死。域呪之寻即敷荣。有病症将死。域以布覆应器於病者腹上举器。有若淤泥数升。病者遂活。
    丁巳(七)
    戊午(八) 诃罗竭。太康九年至洛。呪治疫疾。十差八九。後入娄至山。以脚蹍石。出水清美。是年坐化。
    己未(九) 庚申永康(元)
    辛酉永宁(元) 沙门支法度译经五卷。
    壬戌太安(元) 沙门耆域。知洛将乱。辞归天竺。有僧乞一言为识。域令会众人众集。域昇座曰。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讫便默。於是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日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及相讐。问方知分身降焉。既行有达送者。域徐行追者弗及。域画地曰於此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又贾客其夕会域于流沙。计已九千余里。
    癸亥(太安二)(汉高祖)(刘渊)(成始祖)(李特建初元)(凉西平)(武穆公张轨)(燕高祖)(慕容廆)(代)(昭帝拓跋禄官)(九)
    沙门支孝龙有机辨。是年讲放光般若。人皆宗仰。阮瞻庚凯尤敬之。有嘲其胡服者。龙曰。以道观之。诚不见有容服之异。彼谓我辱。我弃彼荣。则无心之贵愈贵。无心之安愈安耳。
    甲子(永兴元)(元熈元)(太宗雄)(建兴元)(十)
    时沙门白远字法祖。才敏绝伦。译经二十五卷。
    乙丑(二)(二)(二)(十一)
    释法立共法炬等。译法喻等经十二卷。
    丙寅(光熈元)(三)(晏平元)(十二)
    沙门安法钦自太康二年至是。译经五部十六卷。
    丁卯(怀帝)(永嘉元)(四)(二)(十三)
    法护译普曜经八卷。护究通三十六国典籍。世称炖煌菩萨。
    戊辰(二)(永凤元)(三)(穆帝猗卢元)
    法护译经。优婆塞聂承。远执笔承旨至是。远自译三昧等经。
    己巳(三)(汉)(河瑞元)(後赵)(高祖石勒)(成四)(凉)(燕)(代二)
    法矩译法律等经五十卷○高僧安慧。则直天下疫病。祈得神水两瓮。服者皆愈。又自书大品经入火不烧。
    庚午(四)(汉)(渊死子聪立改光兴元)(五)(三)
    天竺沙门佛图澄至洛阳已年百余岁。常服气自养。能积日不食能役使鬼神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夜则拔絮孔中出光。照于一室。又甞至流水侧。从腹旁孔中。引出五脏六腑。洗之讫还内腹中。又以油杂臙脂涂掌。千里外事。皆见掌中。如对面焉。或听铃音。事无不验(晋书)。
    辛未(五)(嘉平元)(玉衡元)(四)
    法师白。远才思隽彻。敏朗绝伦。道化远被崤崡崡。以西奉之如神。南阳张光。字世孺。为凉州刺史。欲令反俗为己僚佐。祖固志不移。遂遇害。祖弟法祚德行冲允。亦为害之。先是法祖。语弟子曰。我数日对当至便辞。别分衣资讫。明日诣光语忤光意光使收祖。祖乃曰。我来毕对此。宿命久结。非今日事也。陇上羗胡。将迎祖西归中。路闻其遇害。咸欲复祖之讐。率骑与光逆战。生擒光斩之。乃分祖之骸。各立寺庙。而礼事焉(本传○张光一作张辅)。
    壬申(六)(二)(二)(五)
    信士聂道真。即承远之子。承远既卒。真乃询禀谘承及护绝笔。真自译经三十六卷。
    癸酉(晋愍帝建兴元)(三)(三)(六)
    愍帝即位於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六帖)○是年有古维卫迦叶。二佛石像。泛海而入吴松江。沪渎口遥见浮游。道士巫师往迎。竝风涛汹涌。吴县朱膺素奉正法。乃同数人。共往迎像。於是乘流自到。背有铭鋕。接之登舟。其轻如羽。乃奉安於通玄寺。盖上古时。先佛教法。亦流化此土矣(法苑)○竺法护译经一百七十五部。至是绝笔(释教录)。
    甲戌(二日陨于地复有三日出於西而东行)(四)(四)(七)
    时石勒屯兵葛陂。专事杀戮。佛图澄欲化之。勒有将军郭黑略。素奉佛法。澄即见之。略乃受五戒。崇弟子礼略。随勒战。澄皆豫记胜负。勒以略有异见。问之曰有澄也。勒曰。天赐也召之。勒曰。佛法何灵澄知。勒不达深理。可以相从。乃请烧香。以鉢盛水呪之。须臾生青莲华。光色耀目。勒由此神敬之(本传)。
    乙亥(三)(天下太饥民相食死)(建元元)(五)(凉西平公寔)(八)丙子(四)(麟嘉元)(六)(九)
    十二月刘曜攻陷长安帝出降。曜乃据中原○西晋四主五十二年。中华戎译经。道俗一十二人。译经律等六百有余卷。寺一百八十所。僧尼三千七百余人。
    历代编年释氏通监卷之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