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径山杂言
    师在径山。与诸弟子接见。散口而谈日出。皆证后利生最亲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领旨。不能记诵。师言波浪深阔。而某又十日后方起此念。不复能忆全语。始次标目。记其大略。前话并续别开示者。一一缀入为径山法话。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师唾沫之慈。澹居师。及大众。同此一心。
    弟子朱鹭记
    此一大事。须平实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唇舌波浪。谓之弄精魂。
    此事不从参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证者。不得正知见。不从境缘上打炼者。亦只是光影门头事。及临逆顺八风境界。便被摇夺将去。都透不过。以宗入。以教印。以日用境缘为验。但于境上轻脱。无滞着心。即是用心得力处。能以境缘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识说话为实法耳。
    咬定话头。不是要明话头。只借话头发疑。斩截妄想。其参究须离话头处参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云。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识不到。语言不通时。拶逼极处。迸出些子光影。谓之电光三昧。正好进步。不得欢喜。若认此为是。则得少为足。贴体都被者点光覆住。不复能出。过后发出。都被所使矣。八识中含藏。尚有多生习气。微细种子忽现前。用力不得处。须借咒力以消之。
    问智识不同处。但最初一念现量即是智。才转第二头。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带情来底是识。不黏带情来底是智。咬住话头。正是把住情识来路。不起第二念。
    参悟亦非甚难事。三个月一住气。定见下落。第一不得先存待悟心。才待悟即为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拦头板。则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须是勇猛汉子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缘。当下便了。有不从参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脱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钝根人如何。只要自肯。钝根不巧。就从钝处得力。
    咬定话头。一切时中都用得着。便刀山火聚上去。也用得着。者便是得定力处。若有丝毫回避。便全身堕落矣。
    参禅人不得坐在洁白地上。此是千生万劫陷坑。我欲为众说破。故作担板歌。
    教眼宗眼。原无二眼。永明师提宗。全摭教语印入。恐人一向无义路边错下脚。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见。我注金刚法华楞伽楞严等经书。从情识不到处。没义路边迸出者拈取。却欲以教印宗。学者当自得之。
    在东海时。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发光。河山震动境界。得相应慧。有顷悟入楞严着紧处。恍然在目。急点烛书之。手腕不及停。尽五鼓漏。而楞严悬镜已竟矣。侍者出候。见残烛在案。讶之。
    菩萨全以利生为事。若不透过世闲种种法。则不能投机利生。
    学佛先发大悲心。破我执为主。
    旧公案。在今时人以妄想量度。则针锋不对矣。纵会得说得。亦于己分上无力。
    动中会易入。静中入无力。
    从外知见入者无力。自性内会入者得力。
    问从缘荐得者如何。缘有二。见闻缘有退失。境界缘无退失。虚实不同故。
    众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萨无生忍。佛寂灭忍。
    只一佛知见是正。却有菩萨知见。二乘知见。众生知见。外道知见。诸皆淆讹。所以世尊种种方便。只要了一心。入正知见。名佛知见。
    了得生灭心寂灭。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只有个放下。
    祖师语。句句活。学人当实法。则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无别用心处。
    一切空不下时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轻。
    菩萨住在极乐。做甚事。我要扯他出来。
    念阿弥陀佛句。原同一话头。今人却便会到西方去也。
    一切是幻。人人晓得。须有主张幻的作用。方不为幻转。在海印时。偶想六祖夜半人来斫头公案。便欲学其定力。每夜开门习观想。假若有人来要借头。便欢喜舍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觉有定见力在。忽一夜报盗入。予曰。第呼来。明烛正坐。无怖怯心。其人及门。乃匍匐不敢入。一长大汉也。予呼谓此闲无所有。命取库中二百钱与之。若先无主张。便惶遽了也。
    住五台山中。喧声如百万鏖战。无有一息能安者。一日听泉极冲激处。顷之忽然不闻。才举念。何故又闻。乃向极沸处坐若干日。坐久之。水声寂然。自此水声不断。如不闻也。此后安住山中。不复为喧嚷动矣。
    在东海时。值 皇太后遣内官赍银若干至。弗敢拒也。度不可滥承当。念地方饥荒。可借以普 太后之施。内官不可。予告以各县。该地方受施者。造一册还报。如之。其后 两宫闻而大喜。及至被难时。竟得此一事力。乃知临财不可苟也。
    在岭南时。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无可亲者。有小孩儿欲近之。辄畏我去。一日学狮子调儿法。勉自倒身眤狎之。与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人不我避忌。日来亲也。
    初参谒某总府。持揭庭下。移时不命起去。心解得应自呼名禀见耶。顾不能出诸口。如千钧重。无可奈何时。奋自称名。某禀见。乃得起去。明日参谒复然。竟一岁不少假借。旁谓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识也。最后约同谒抚院日。总府备一舟。装斋饭果品。如宾席。邀请过舟。作礼。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傲骨。聊以相成也。欢谈促膝以别。乃叹宰官中大有深心人在。何问武耶。
    读书不细心体认。不得其用。予注老子。至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更数日。思其合处不可得。乃从他借一弓并弦。张而悬之壁闲。坐卧视之。又二日。忽悟张字对弛字说。弓弛时。弣高而有余。弰下而不足。则无用也。及张而用之。则抑高举下。损弣补弰。上下均停。可以命中。天道全以动为用。主施而不主受。适合之也。重为轻根二句。亦稽数年。不敢草草解。正当南行之日。孤坐舟中。情景无聊。轻重静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太上语旨。盖身试之而后见。未可谓纸上陈言无真味也。故道德一注。历十三年乃脱稿。非草草也。
    予着经。必是凝神入观。体契佛心。机倪忽自迸出者。方副之纸。若涉思议。即不中用。
    化生仪轨
    语曰。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故我本师释迦文佛。示现王宫。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成佛。于鹿苑说法度生。当佛未出世时。西天外道有九十六种。各立门庭。皆称师长。及佛成道说法之时。诸外道一一归依出家。为佛弟子。依教修行。证阿罗汉果。故今灵山一会。一千二百五十余人。皆是外道之俦也。当是时也。有信佛者。则归依佛法。依教奉行。其不信者。则生惊疑。乃至种种魔害毁谤。堕恶道者。不可胜数。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之时。智愚贤不肖。虽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佛出世之本怀。及度生渐次方便之轨则也。故今略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闻未信佛法者。知我等为僧。化生之法门。非是一事一行一门而可入也。故曰。方便有多门。归源性无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随机大小浅深之序。所谓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谓常谈一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闲。所谓开示众生佛之知见。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所云。一大事者。谓要众生。知生死为一大事也。佛知见者。乃众生各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死苦。必以悟佛知见为第一义。如此岂非佛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出世闲。是则禅道悟心一路。不待达摩西来。然佛特为此事而出世也。争奈众生历劫以来。贪嗔痴爱。烦恼恶见。迷之已深。不堪顿示悟心之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以此故有三乘渐次之设。所谓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则设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果。且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今为佛弟子。遵奉佛教。以度生为事业。若不渐次方便。诱引入道。一旦示之以大法。则反使横生疑谤。自取三途之苦。是以醍醐为毒药矣。乃不善导之过也。故今遵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优婆塞。善女人名优婆夷。当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杀生(此戒感将来长寿。及如意眷属和合。现在子孙昌盛之报)。
    二不偷盗(凡不与而取。皆名为盗。此戒感来世得大富饶。衣食丰足。所求如意之报)。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为邪淫。此戒感来世得妻妾贞良。父慈子孝。眷属六亲和合之报)。
    四不妄语(凡言不实。斗构两家。名为妄语。此戒感来世智慧过人。言语真实。闻者皆信。依教而行之报)。
    五不饮酒(酒能昏迷乱性。发狂生祸。为众恶之本。此戒感未来智慧明达。识见超越之报)。
    右上五戒。乃我佛出世。初为世闲在家之人。特设此教。令人依戒修因。则不负此生。免堕恶道。能感来世。不失人身。得长寿大富子孙。家道丰盛。文明特达之报。凡今高官尊爵。富厚丰盈。聪明利达之人。皆从修持五戒中来。然此五戒。即儒门五常。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语。信也。故佛法有裨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则无词讼。省刑罚。家治而风淳矣。此吾佛最先所设。化生之仪也。今世俗之人。不知佛法。全无好善之心。而返生谤佛谤法谤僧之见。是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虽能吃蔬。而不知佛法正修行路。听从无为外道邪人。不敬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烧香礼拜三宝。专一味邪行邪说。盲盲相引。相聚妄谈。以为传法。全不知有正修行路。而返谤佛法僧。坚执不化。此乃最愚痴人。是可怜者。即今奉诏旨。所当禁者是也。唯愿当世高明君子。辩白邪正是非。凡遇此辈。即当开示。令其舍邪归正。不但护佛法。是亦有助于王化也。然学邪学正。总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而误堕。今若知非。又何不舍彼邪徒。而为真正善人。为圣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设十善业道。为人天之因果。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恶业。谓杀。盗。淫。若断此三恶。则名三善道。
    二口四恶业。谓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若断此四。名四善道。
    三意三恶业。谓贪。嗔。痴。若断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恶。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断此十恶。则名十善。为生天之因。是为纯善之人。此十善法。即儒门正心诚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则现世为圣为贤。则定感来世生在天宫。受胜妙乐。此万万真实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专向邪道为得。岂不辜负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佛特为世闲在家之人。所设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谈。若不遵此修。总是邪道。非正行也。总肯苦心修行。都无利益。反增苦果。是谓以苦舍苦。吾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闲五部六册之说。乃外道邪人。妄称师长。偷窃佛祖言句。杂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愚民。所谓邪道乱真者。即今圣旨所禁。皆此辈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归依三宝。而必堕此邪法。岂智人哉。
    又观今世好善男子。已能归依三宝。以自恃世智聪明伶利之见。便生下劣魔心。薄五戒十善而不为。以好禅为上乘。三业不修。乃以祖师现成公案。看了几则。记在胸中。便逞利口。动使机锋。当自己妙悟。以此为是。全不知非。又且诽谤大乘经典。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实行之僧为小乘。妄起种种邪见。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僧。殊不知自堕愚迷业障坑中。妻子聚首。众苦热恼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痴之人。是为大可怜悯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实实。做些着落工夫。所谓说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谈。譬如贫人。妄称帝王。自取诛戮。可不哀哉。奉劝世之善士。聪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当自量根器。参禅固是向上一着。以此乃佛祖专为上上根人说。在诸人试自点检。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顿悟否。果能当下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专心修净土门。回向西方。愿生极乐。永舍娑婆之苦。此一法门。从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胜数。所谓万修万人去。最是稳稳当当。一毫不错之大法门也。祖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以此法门。全不误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应行规则。略示于后。
    一净土一门。往往士大夫谈说。专为中下根设。殊不知此门。三根普摄。无机不收。最为广大。且又简而易行。即古之祖师。悟道之后。回心向净土者不少。如永明中峰诸大祖师。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三根不同。故净土九品。亦因根有别也。
    然净土有三种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此即凡圣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所感各别。试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圆觉经所云大光明藏。此中圣凡平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诸佛所证法身境界。此唯从上诸祖。一念顿悟法身。妙契同体。入佛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净土。岂可轻视为中下人设也。
    二实报庄严土。此即二十重华藏世界。乃我卢舍那佛。旷劫修行。感称法界量无尽庄严之妙土。即华严经所说。重重无尽世界庄严者。此乃报身佛所居。单为十地菩萨。转大法轮之净土。即二乘声闻。不见不闻。此即法华会上诸授记之人。待多劫修因。将来所感此中一分之净土。此殊非寻常易易可到也。
    三方便有余土。亦名凡圣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别。乃阿弥陀佛之化土也。以华藏世界有二十重。从第一重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下小上大。如倒浮屠。从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十三重之中心主刹。其极乐土与娑婆正等。从中至西。花叶边际。故云过十万亿佛土之外。与娑婆并列者。以十方佛土。独有娑婆为秽恶。土石诸山。杂秽充满。三途八难。众苦所聚。名为堪忍。众生刚强。最难调化。故我释迦文佛。纵以十善化导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轮回。若参禅悟心。又难顿悟。故设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名横超三界。以仗阿弥陀佛因中愿力。云十方世界众生。有能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以仗此愿力。凡念佛者。弥陀定来接引。生彼净土。故易生耳。然此净土。开有九品者。若参禅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则生上上品。有念佛一心不乱者。则生上中品。有参禅未悟。持名精纯。万行庄严。则生上下品。若修万行。持大乘经。专持名号。志愿往生。则生中三品。有精持五戒十善。专心念佛。发愿回向。不论僧俗。多生下三品。此虽未断烦恼。以但得生彼国。见佛闻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死。从此发愿。再来三界度生。则来去自在。不被生死苦恼羁留。所以永明禅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此一法门。一生精诚可办。一得生彼。顿脱生死。永出轮回。如此直捷法门。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耶。然参禅了生死难。念佛了生死易。只要当人一念真实肯切苦心耳。从古生净土者。无量无数。皆世人眼见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劝高明智士。当信自心。不可谬信邪说也。即在法门中。有禅净兼修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说念佛参禅。参禅念佛。所谓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此亦最上之行也。与夫妄称悟道。堕大妄语者。天渊也。
    惟夫一切众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堕落三界生死。轮回六趣苦难之中。长劫沉沦。不得出离者。皆因贪嗔痴爱。以资淫杀盗妄诸恶之业。舍身受身。皆以淫欲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亲眷属。恩爱牵缠。三界大火所烧。无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本师释迦文佛。于常寂光土。兴起大悲救苦之心。舍自性法乐。从兜率。降皇宫。入母胎。舍父母妻子。割断世闲深重恩爱。顿弃金轮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须发。六年冻饿。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个为生死出家之样子也。及成佛后。又遭魔害。受金枪马麦之难。种种堪忍。拌舍身命。受尽无量魔怨之难。说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为度众生。救令出苦而已。惟此一事。更无余事。故灵山会上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皆一时英灵豪杰之士。学佛所行。各各舍离世闲父母妻子恩爱。依佛修行。了悟恩爱。得出生死。证阿罗汉果。如阿难为佛之弟。亦随出家。随众受苦。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样也。佛在世时。投佛出家之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设戒。令其止恶防非。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为沙弥。则设有十戒。及至比丘。则设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则设有五百大戒。乃至国王大臣宰官居士。与在家出家四众人等。进修菩萨大戒。则有梵网经。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此诸戒律。乃吾佛法门之家法也。故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为僧不受戒者。名为秃贼。盗佛袈裟。裨贩如来。非佛弟子。此为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时人寿百岁。佛当寿百年。以念末法弟子无福。止住世八十年。留二十年未尽之福。与后世儿孙。故今之弟子。供养四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茎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门为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为何事。不知为何舍父母。弃妻子。剃除须发。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不知不耕不织。衣食从何而来。只道是自己有能。化得施主供养。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难消。将来拖犁拽耙。衔铁负鞍。酬偿之苦。此其大家一齐迷闷而不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粗守戒行。持经念佛。守本分者。犹自可也。况又全不知僧体。不受戒行。纵放身心。攀缘俗亲。出入不忌。不避讥嫌。乃至违法犯禁。全不知非者。又非一种矣。竟不知为何出家。为何舍俗。为何剃除须发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烧香礼佛。敬奉三宝之心。绝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梦死。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见者。返以为非。此为最可怜愍者矣。佛言。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总之不知僧为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经云。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晨朝。当自摩头。若肯自摩头。则返省自己。为甚无须发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规矩。故师不成师。而弟子亦不成为弟子。上下绝分。鸟兽同群。但知衣食为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将来有三途之苦。世闲以此习俗成风。以为常事。至有离乡行脚操方者。亦止知有丛林粥饭。茫不知有佛法禅道。此又大可怜愍者矣。嗟乎。去圣时遥。法门颓獘。一至于此。不可救也。虽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在诸山。岂无英灵豪杰之士哉。每于一方。但有一二肯发心兴起者。自然有转化之机矣。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各宜思省回头。当念生死大事。痛改前非。发起一念向道之心。发心之初。先要参请善知识。秉受沙弥十戒。若持十戒无犯。则进比丘二百五十戒。一一戒条。委细检点。乃至进受梵网菩萨大戒。以佛设教。以戒定慧三学为成佛之本。所谓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为三无漏学。其诸戒相。具载戒经。请自检阅。不必细列。既能受戒之后。不论独居随众。定要半月半月。对佛诵念戒品。有毁犯者。对众忏悔。改过自新。则身心清净。业障消除。乃为出苦之要也。既能持戒。为修行之本。则当亲近佛法。纵不能出门。他方听讲。亦当自己发心。专一持诵大乘经典。或华严法华圆觉楞严诸大乘经。以种般若因缘。或有志专修西方净土一门。则以念佛为正行。诵大乘经为助行。六时发愿回向。求出生死苦趣。如此方不负出家之莫大因缘。亦不虚度此生矣。若有上上根人。发心脱离俗业。操方参请知识。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只须单提一念。更不外求。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然但发肯心。定有发明了悟之时。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如上所说持戒修行诵经念佛。虽不能顿悟自心。亦不空过时光。亦不负出家之缘耳。若夫悠悠纵情。至死无成。可不大哀也哉。空过今生。堕落三途。则将来又不知何时出头也。
    如上所说在家出家修行之法。虽浅深不同。乃我佛出世。初二十年所说之法也。然佛说法四十九年。所说之法有三乘。谓小中大。初二十年。但说有教。名为小乘。谓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有二乘涅盘可求。有善道人天因果。有恶业三途之因果。一切诸法皆是实有。故云四谛之法。谛者。实也。四谛者。乃苦。集。灭。道。四法也。谓实实有苦可受。集者。贪嗔痴爱烦恼也。言此烦恼。为诸苦之因。能招苦果。故谓实实有烦恼之集可断也。灭者。出三界外二乘偏空涅盘。以出生死证此涅盘乐。故谓实实有涅盘可证也。道者。乃修行之方法。乃二乘人所修。厌苦。断集。慕灭。修道。谓八背舍。五停心观。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又有总相念别相念等观。此名小根所修出苦之法也。名小乘教。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名为中乘。即广前四谛。说十二因缘之法。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是名十二有支。此十二支。该三世因果。谓过去二支因。乃无明行。现在五支果。乃识至受。现在三支因。谓爱取有。未来二支果。谓生老死忧悲苦恼。缘者。引也。谓三世轮回因果。相缘引而有也。以中根人。观此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谓从无明至老死等。为流转门。若无明灭。则十二有支齐灭。为还灭门。逆顺观之。则悟无生。证辟支佛独觉之果。为中乘之法也。此二乘法。说二十年。以根机钝劣。不堪受大。故为权耳。从此二十年后。机渐通泰。方说大乘菩萨。所修六度之法。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乃大乘菩萨所修。名为大乘。若修此六度。单为下度众生。上求佛果。此六度法。以般若为主。故佛第二时说般若经。有二十二年。其经最多。来此方者。有八部般若。共六百卷。此经纯谈般若真空智慧。破前二乘生死涅盘之有见。广说六度。乃至四谛十二因缘等法。皆以般若真空为极则。淘汰前执有之见。即如金刚心经。皆般若之宗极也。以前二乘所执之空。乃偏空。所谓断灭之空。今此般若。乃实相真空。以佛说空假中三观。乃成佛之妙门。惟此般若经一部。单说一空观。故为入大乘之初门。为菩萨修行之妙法。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故菩萨利生。以智慧为首。所谓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然此空观一门。虽载八部般若之中。其实捷要。只在心经一十四行。业已该尽。心经一卷。又单在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已尽其义。此一句之中。若下手做工夫。又只在照之一字而已。此最简最要之法门。然禅门修行。最初用心工夫。只一照字。即此一字法门。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说。以此看来。修心之法。岂是寻常凡夫易说易行哉。此一字法门。是谓教菩萨。乃大乘之法也。惟佛出世本怀。直是要令一切众生成佛。更无别事。即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时教。今为一大藏经。总是学成佛之法门。成佛之方便。虽有六度万行。种种多门。正意只是三观为成佛之本。三观者。乃空。假。中道。三观也。一代教中。总只说个三观。若从前来说到般若。方才说了空观一门。以此故知法不易说。亦不易入也。然般若会上。其在会闻法二乘之人。皆以般若非己智分。全不餐辨。况亲受佛教。三十年。尚且不信不入。如今恶业凡夫。口口谈空。妄说空法。无佛无祖。无修无证。便自称为上上根人。岂非大妄诞人也。惟佛已说般若真空观。然后才说假观。此一观门。所说之经乃解深密经。所说唯识法门。所谓迷如来藏。名阿赖耶识。依此赖耶。具有三分。变起根身器界。一切山河大地众生。世界之假法。乃唯识所变之影。如镜中像。如水中月。有而不实。故名为假。问曰。然佛因何而说假观耶。答曰。由前二乘之人。执涅盘以为实有。是堕偏空。故佛说般若真空。以破执有之见。故令观般若实相真空。又有一类乐空增胜菩萨。执但空而不能涉有。不肯度生。故佛说一切众生身心世界。皆唯识变现。全是假法。以此唯识法门。和会空有。要显即空之有。即有之空。直观唯识以证真如。此乃教前菩萨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门也。故此一观门。在经有深密密严等经。当说此经时。在菩萨大根。已能信受。其小根二乘。毕竟不敢入俗利生。故佛说维摩一经。以净名居士示现处俗。有妻子眷属。假托问疾因缘。与文殊对谈不二法门。以呵斥二乘。激发入俗度生之心。其教名为弹偏斥小。叹大[〦/(口*(丞-一))/衣]圆。为小不思议法门。以祛二乘狭劣之见。此乃吾佛深慈大悲。为小根人种种方便权巧。引入大乘之意也。是知菩萨涉俗利生之事。诚非小根劣檞之所能堪。已经四十余年教化之功。尚费如此方便神力。如今现在五浊。烦恼生死苦海之人。口口谈空。谈禅说道。动以向上一着为己任。蔑视正法。不惧因果。不知揣己。妄自狂诞之如此耶。以观吾佛利生之方便权巧。费了多少苦心。不敢轻易说教人成佛一字。今人动说超佛越祖。非妄而何。可不惧哉。
    唯吾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所集诸经。有一大藏。始终只说了八个字。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从初至此。已经四十年。才说破万法唯识一句之义。然犹未敢显示唯心之旨。以唯心乃万法之极则也。从上以来。诸大弟子已闻唯识法门。故此以后。乃说楞伽经。显示三界唯心法门。直欲令人悟此一心。以为极则。若摄前二空假。泯绝二谛。总归一心。然后圆满一心。融归中道。为理究竟。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谓识藏。即如来藏。非空非有。直指一心。离名绝相。泯绝圣凡。不属修证阶差。顿观藏性。名为自觉圣智境界。直离一切攀缘妄心。但了妄想无性。即悟无生。是为顿教法门。达摩祖师。传二祖可大师。以此经为心印。故此经独被上上根人。其二乘绝分。祖师门下。故初学参禅。要离心意识参。离妄想境界求。出凡圣路学。是乃纯以此经为宗极也。此教乃说一心之极则。已经四十余年。多方开示。历过多少法门。今方说此经。小根尚尔绝分。而今之僧俗。教眼未明。修行无路。盲然无知。自己心中妄想攀缘。全然不知起灭头数。日夜未尝一念清凉。即以向上离心意识一着。以为己任。话头亦未梦见。便开大口说禅。其自欺之心何如哉。可谓大无惭愧人也。可不惧哉。且今不但俗人无知妄谈。即吾法门后学僧徒。全未闻佛教修心法门。全不知用心工夫。但只妄想几时。全无正见。便称悟道。自以为足。此又谁之欺。谁之误耶。戒之戒之。慎之慎之。在佛过此四十年后。方示一心法门。足见法不易说。不易修。不易悟也。
    唯吾佛世尊。特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世闲。一大事者。所谓众生佛之知见也。以众生本具佛之知见。今迷之而为妄想生死之知见。历劫以来。迷而不知。譬如穷子持珠作丐。枉受辛勤。故佛兴同体大悲。特特出世而为开示。众生本有佛之知见。使其悟入。犹如指示穷子衣里之珠。令其自知得受用耳。然佛知见者。即是楞伽所说一心。名自觉圣智是也。一向不敢顿说。以观众生根钝。不堪受此法故。久默斯要。不务速说。直至四十年后。多方淘汰。根机已熟。且化缘将毕。故说楞伽经。示一心法门。以为显理究竟。此后即说法华经。示诸法实相。以显事究竟。此佛说法之次第也。以理事究竟。方尽一心之极则。故诸二乘人。到此始信佛心决定不疑。亦悟各各自己本有佛性。一向不失。譬如穷子。久逃他国。今始归来见父。亦信父家业。原是己有。心相体信。堪绍家业。故长者委付。尝谓此法华一经。如长者委付家业之嘱书。乃佛利生究竟之本怀。故佛谓诸弟子。一一授记。将来必定成佛。且云。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此一大事因缘已毕。故为终教。过此不久。即入涅盘。然在法华一时。已尽吾佛出世利生之本怀。至于涅盘一经。显佛性义。以收法华未尽之机。以破前来弟子未尽之疑。以佛说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此恐弟子前闻阐提无信之人。不许成佛。于此生疑。故此经说阐提亦有佛性。故假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此则的信。凡有知者。毕竟成佛。决定无疑。如此方尽如来出世一番。化利众生之能事。至此已毕。故此即入涅盘也。如上所说。乃吾佛出世一代始终化生之仪轨。渐次修因之法门。虽观众生本有佛性。各各具足。无不愿成佛者。但以烦恼障厚。罪业根深。不堪顿示大法。故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此乃一乘三乘之所由设也。故楞伽以前。乃三乘之权教。楞伽法华。乃一乘之实教。故天台判为开权显实之教。是知四十年前所说。皆为权设故。为根机不等故也。
    此上所说。顿渐不一。通为教义。然楞伽顿示一心为如来清净禅。而教岂非禅宗也。至若世尊自云。我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末后拈花示众。人天百万。罔然不知。独迦叶一人。破颜微笑。
    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用付于汝是为教外别传之旨。从此二传阿难。以至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达摩西来。目为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谓之单传法门。故自曹溪以下。二派五宗。传灯所载千七百人。皆悟心大士。凡有言句称为公案。以禅本离言。但留此一言半句。为心印之证据。如世公庭之案牍。非是要人以此为实法。口耳流布。以当自己之玄妙知见也。然吾佛业已说了一大藏教。至若一心法门。何所不具。而必以拈花为心要者。以一心之旨。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以从前闻者虽悟本心。然有未能离相。故假末后拈花。为遣执言说之习气。乃治执名言之病。以此为金篦耳。今人不知教禅一心之旨。乃吾佛化度众生之方便。各人妄执一端。以为必当。故执教者非禅。执禅者非教。然执教非禅者。固已自误。而执禅非教者。又误之更甚也。以执禅者。执愚自是。妄认己见。以为自误。非毁大乘了义为文字。以致究竟无成。更可怜者。观今末法之世。讲席已微。无大师匠。故伶俐少年。无多闻慧。至有志向上参禅。又无决定久远之志。以无明眼知识。但只循情欺狂。以致误堕者多。此可大为流涕者也。且又有僧徒。妄自以为悟道者。诳惑世俗愚夫。贪求供养。有归依者。即开示参禅。为向上一着。有信之者。话头未熟。妄想纵横热沸。便以印正。以为有悟八处。以致误堕邪见。如此。为害更甚。此尤不可不知惧而自省也。愚见不是不要参禅但说参之不真。又无久远决定之志。妄自为悟。误人甚多。愚意假若看教。不能参禅。与参禅之无决定者。总不若专心净业。且不空过一生也。智者自能鉴之。请各自思。幸无自欺自误为望。
    窃观宰官士大夫。参禅了悟者。从古不少。历历传灯所载。非一人也。今世宰官中。有志外护法门。多以参禅为向上者。此不比寻常一概。固自有说。盖昔有法门参禅之士。未大悟彻。即发愿护持佛法者。亦有诸祖有大愿力度生。及菩萨示现救世者。亦有昔在僧中参究未透。而以习业牵引。故今出世者。虽在俗谛尘劳之中。而宿习一念般若种子。光明透露。不能自掩。故发为文章功名事业。以为外护法门者。种种方便。作用不同。其行门亦非一种。有专向上者。有专功行者。有建立三宝证愿护法者。有单为自己生死者。有发而为忠孝者。种种所行。皆菩萨道。不可以僧中行门。一概视之。然在僧中不知禅教二宗。亦有苦行头陀者。亦有专修净业者。亦有真实行门者。亦有随缘佛事助扬法门者。亦有持诵书写经典为求行门者。此皆在佛白毫光中。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者。亦不可以一概而取。故宰官中凡有护法深心者。但取僧中一行为得。亦不必定要个个参禅。方为正行耳。然参禅虽妙。其实非小根所能。然在佛世。人天百万。独迦叶一人。达摩西来。只得二祖。黄梅七百余人。唯六祖一人印心。岂细事哉。若在僧中。但有一行。可以为法门正事。可以教化众生。即是菩萨。故曰。种种所行。皆菩萨道。苟一事可取。则已超乘粥饭常流。空过时光者万万矣。所谓短中取长。则无弃人。长中取短。则无全人。自古世出世闲。全人之难得也。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仪轨之次第。在佛岂不要人顿悟自心。当下成佛。但众生根钝。不得不施权接引耳。古人云。僧徒不能了悟自心。且于教法留心。时光亦不空过。予则谓今之僧徒。纵不能参禅看教。有能持戒诵经作福护法者。亦说胜寻常魔种万万矣。在居士中。但能持斋念佛助扬三宝者。皆真实行也。是在诸佛之所望也。顾诸方高明达士。当自信之。慎无以愚言为妄也。
    化仪之余
    示宜华众道人
    老人于癸丑冬日。自粤东杖策来南岳。道经宜章。善男子邝绍桢等二十余辈。迎老人于经堂。殷勤顶礼而作供养。求请开示。略说法要。一宿而行。既而老人隐寓灵湖兰若。建讽诵。
    华严道场。乙卯夏六月。绍桢等远来瞻礼。正值老人为众讲说金刚般若。随喜听闻。大生欢喜。拈香请示。在家修行捷要。老人因示之曰。宜章当深山僻地。无善知识经过。在家善信虽多。未闻正法。今众等各宜精持五戒。以为正行。此五戒者。乃吾 佛专为在家善男子说。此五戒。即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是故在家善士。应当奉持。既持五戒。不可听信邪师邪教。妄说法空。拨无因果。断灭佛种。造地狱业。只当专依 佛教。修西方净土法门一味。以念佛为正行。然净土一门。接引众生。利益最广。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但以专精为主。不是一月一两会。念佛几千声。如此便作正行也。第一要发心。深厌娑婆是苦。志求舍离。存想西方净土。莲花化生。念念定要往生彼国。亲见 弥陀。以为本愿。每日早晚要刻定功课。或持金刚经。或持弥陀经。或持往生咒。定要念佛。回向西方发愿往生。以此为定规。二六时中。无论闲忙动静。将一声阿弥陀佛。持在心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乃至睡梦之中。亦不忘失。如此打成一片。无有闲断。名为一行三昧。此念纯熟。一切境缘不被打断。开眼合眼。一声阿弥陀佛。明明现前。将一切世闲父母妻子。种种恩爱妄想业念。都被一声佛号消磨清净。如此即得自心清净。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临命终时。单单只有一声阿弥陀佛现在目前。一心不乱。自然得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一念之顷。即得往生净土。从此即得永脱生死之苦。高登极乐。莲华化生。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验也。如此精专。若不往生。则诸佛堕妄语矣。若是悠悠岁月。口说念佛。心无实行。是为自瞒自欺。岂有效验之时耶。善男子等。既发信心。当行实行。万勿自欺。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时念佛规制
    佛说众生生死。长时以积日夜。以至劫数轮转。不休不息。由念念妄想攀缘。曾无一念之暂已者。以妄想不断。故生死无穷。长劫迅轮。无暂停寝。职此之由也。佛说种种制心之法。皆止轮之垫耳。法门虽多。以众生垢重识昏。难以摄入。故唯念佛一门。最为捷要。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众生一切妄见。皆属生死。独许见佛之见。为出生死法。然见佛必从忆念而至。妄念日夜无闲断时。特以念佛断之。此远公之匡山莲社。六时刻漏所由作也。是时社中百二十人。称高贤十八而已。斯则真实念佛者。又不多得。今之视念佛为末品。岂真知也哉。近代唯牛山以念佛为行。且以炼魔为名。则苦于钳锤太紧。虽日夜不断。岁止三冬。而人非一律。亦难于长久。顷云栖力主念佛。虽日以四时。然于夜有睡眠。又费呼唤警醒。法欠微密。今法师佛石玄津。各发心以十二时为请。此法固绵密。而动静饮食。似难归一。若调理有度。设法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规也。请益老人。因为创立规制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为之制。条牒如左。凡念佛会建立。随人随愿。广狭不一。若力大则堂多。力微则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论多少。均派六班。昼夜班各二时。照香轮流。出班礼诵。行道忏悔。而余皆静坐。随闻默念。或习观门。愿者随之。此则静多动少。不繁不乱。而佛声不断。则妄想不生。如相呼相唤。不昏不散。入则动静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常。此则不起于座。顿见弥陀。是为第一如意妙行。至若饮食。亦宜如法调之。务使内外一如。则人我两忘。是非俱泯。而道场之安恬寂漠。亦无如此之妙者。老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为前驱。他日观听者众。必处处建立。而净土将遍震旦矣。是有望焉。
    宗镜堂结修证道场约语
    佛说一大藏教。备列众行。总归修证。以为究竟。所谓依一心以建立万行。以万行还证一心。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原夫法界。不属迷悟圣凡。良由无明不觉。迷此一心。从迷积迷。造种种业。自取轮回生死之苦。所言修证者。但以净除自心之三障。复还自心之本体。故名为证。非离修外别有证也。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诀必先了悟一心。净除三障。以心难悟。故设观以通之。障难除故设忏以净之。即华严法界圆宗。尊普贤为毗卢长子。而十种愿王。以忏悔业障。为前列也。是以从昔以来。若天台亲悟法华三昧。犹尊忏法为妙行。设有仪轨。即永明大师。乃净土中人。尚谨遵而力行之。况其它乎。嗟哉末法。去圣逾远。众生垢重。积迷逾深。既无了悟参究之功。又乏忏摩悔罪之行。将何法可望出生死乎。唯永明大师。镕一大藏。归唯心之旨。着书百卷。名曰宗镜。至今堂存净慈。其书广明一心。如揭日月于中天。朗万法之幽邃。学者苟能亲习。则彻见自心。不俟更悟。证入之要。无出此矣。大师生平自行。日课诵念法华经一万部。秉天台法华忏仪。依法修持。率以为常。故现住世时。则冥府帝君。图其像以瞻礼之。以其行超生死实证唯心者。乃其人也。今也。其书现行。堂具存。孰能过而问焉者乎。兹玄津壑法师。乃其的嗣。自幼出家。于其寺剃发之日。即问大师之名。何如人。遂发心愿礼其塔。是岂往曾亲近为侍者乎。大师塔已湮。堂已圮。公能力起而恢复之。大师之眉光。复放于山川草木之闲者。非无因也。今诸缘小集。公愿畅明宗镜之旨。精忏悔修证之业。将结真实法侣一十二人。效圆觉之轨。则誓为长期。岁分四时。每时拨二十一日。为忏法。遵法华忏仪。余则日披宗镜录。了悟唯心。疑则为众发明的旨。不假枝叶。但取直捷为本参。冀其实证。其以入期之众为表率。将引本山弟子为禅雏。调其羽翼。双举飞腾。法性空远。登觉天而朗慧日。在斯举矣。其结制规约。因事施设。务简而易行。真而无伪。以践实地。然四事所需。力不自持。以安居不能效如来逐日行乞之轨。又不敢觊天人送供之仪。而核名取实。发心供给。则有望于发心之檀越。今有居士谭孟恂力任先登。则一切有缘。靡不欢呼响应矣。以诸法从缘生。佛种从缘起。是则今日之缘虽近。而成佛之远蹈。实借此为最初之方便也。诸人闻而欢喜。遂破其端。则究竟之果。是在诸同缘。同行。同事。同心。一发勇猛之力耳。若以世闲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以滋罪之财。而养定慧之命。诸有智者。何虑而不为耶。苟生一念疑心。则当面错过百千万劫矣。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四十六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