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劝受世利品下
    尔时菩萨。又告王言:如王前说。仁者比丘。身体柔软。莫住兰若空闲林中。眠卧坐止草铺之上。大王当知我在自宫。以妙种种诸宝为床。偃亚而坐。既厌离已,弃舍出家。所以者何。大王须识。此身危脆。败坏无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随有地处。舍之而行,犹如泥抟。一种无异。又复大王。若有智人。既掷死尸。可还拾不。若欲更收。终无是处又复大王。如王前言:若於我边。生怜愍者,应须随喜而忽嫌我乞食活命。此事不然。大王当知。慈爱我者,莫作是心。何以故?我今欲过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之形。为求寂灭安乐处故。要须受此毁好服形。又未来世。欲除一切诸过患故。大王当知。若复有人。於现在世。受彼五欲功德果报。深著於爱。彼等诸人。事须怜愍。若当有人。於现世中。不得寂定安乐之心。其未来生。决受诸苦。彼等众生。心须怜愍又复大王。我今惊畏烦恼之苦。故舍出家。欲求寂定涅槃真实。假使我得帝释天宫。意亦不乐。况复人间粗弊果报。而说偈言:
    我被烦恼箭所射,欲求寂灭膏药涂。设使得天帝释宫,意犹不贪况王位。
    菩萨复言:大王当知。如王前言:凡天下人。在於世间。一切须取三时利者,如我意观此。则非是真利益言:所以者何。求财得多。会必有荆求欲转欲。无厌足时。若言求法。此是真利。利有深浅。要必须求。求之则有功能五种。而说偈言:
    若无生老病死患,此是真实大丈夫。求财嗜欲悉世情,我舍二求唯取法。
    菩萨复言:大王当知。如王前言:但且治民。取於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时。且可受彼五欲法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若少年时。是常住者,一切众生。应无有老。在在处处。应不为彼死命之鬼念念所牵。以诸众生。寿命无定。是故智人。若求寂定解脱法者,不可得取世间王位五欲之乐。是故一切。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复老年。但须速求应所办者,早令得办。欲求解脱。或求於禅。莫使淹迟。宜速疾作。
    又复大王。如王前言:须依家法。作於祭祀。及行布施。随意规求彼未来世诸果报者,大王当知。我今不取如是之乐。若苦来逼。为切故求。而得乐者,此非真乐。凡夫求於後世果报。祭祀诸天。并及火神。必须杀害他众生命。此则非理。所以者何。若人行慈。应不损害他身命根。假使祭祀一切诸天及於火神。杀害众生。得彼常乐定果报者,犹尚不可杀害於命而用祭祀。况复一切所得果报。皆是无常。破坏尽灭。非牢固法。
    又复大王。凡人欲行解脱法者,无有别利。或无行行。或无持戒。或无禅定。犹尚不可损害他命。而求未来利益果报。又诸凡夫。在於世间。以杀生故。假使得於安乐果者,此亦不善。所以者何。以无慈故。况复未来望得善报。终无是处。而说偈言:
    假使人生在世间,杀害他命以得乐。智者称说此非善,况复来世求人天。
    尔时摩伽陀国。频头娑罗王。闻於菩萨如是语已,便生希有奇特之心。在菩萨前。以慈悲故。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沙门瞿昙。大有难行苦行之德。於世间中。能舍诸欲。仁者比丘。从於何方。忽然而来。何聚落生。是何种姓。父母何处。自名字谁。作是语已,至心谛听尔时菩萨。正心直视。温和言气。而报王言:大王当知。去此北方雪山之下。有大聚落。名曰释种。彼有一城。名为迦毗罗婆苏都(隋言黄头居处)。彼城有一释种之王。号名净饭。是我之父。我是其子。母名摩耶(隋言幻)。我名悉达(隋言成利)时频头王。闻此语已,泣涕悲啼。经少时顷。拭面泪已,白菩萨言:希有比丘。既生如是大种姓家。云何在此林内独行。诸兽猛恶。可畏可怖。此林不善。独自娱乐。无有伴侣。云何得住坐起自安。
    尔时菩萨。报频头言:大王当知。我今不畏。诸恶禽兽。亦复不惊。不怖不怯。设欲来者,亦复不能动我一毛。大王当知。我今唯畏生老病死之所逼切故来在此。诸恶兽中惊畏林内。独一无伴。而自娱乐。
    大王当知。老最可畏。所以者何。老来逼时。能夺年少。盛壮将去。摧折身形。腰脊伛偻。不能行步,犹如枯树。谁喜乐看。此最可畏又复大王。其病来者,是名可畏。所以者何。平健之时,不知不觉。一朝痛切。宛转呻吟。花色充鲜。忽然悴减。烦冤楚毒。眠坐不安。当於是时,谁能代者,卧在床枕。势不从心。以是因缘。病最可畏。
    又复大王。死最可畏。所以者何。死来之日。减我寿命。忽撮将去。虽复力能统四天下。金轮摧伏。七宝导前。利刃强兵。不能遮制。争夺可得。以是义故。死最怖人。
    尔时频头娑罗王。复更重问於菩萨言:大圣太子。仁今求何。菩萨报言:摩伽大王。我今求者,唯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当转无上法轮。是故求耳。
    时频头王。白菩萨言大圣太子。如我所见。仁心勇猛。勤劬精进。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无有疑。又决能转无上法轮。善哉太子。我今见仁。善哉太子。我闻仁名。善哉太子。仁善出家。仁释种子。我从今日。当常承事。大圣太子。我今请仁。恒常日日。来至我宫。愿数见我。仁之所须四种事者,我当供养不令乏少。时频头王。作是语已,菩萨报言:大王当知。我今不久。从此移去。更诣馀方时频头王。闻是语已,合十指掌。自菩萨言:大圣太子。仁心所求。唯愿莫有诸魔障碍。所规获者,愿早成办。仁释种子。愿仁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我於仁边。恭敬供养。见仁身已,即当为仁作於声闻如法弟子。即便说偈。而赞叹言:
    我频头王合掌赞,唯愿太子道速成。若所作办忆今言,为诸众生赐怜愍。
    尔时菩萨。闻此语已,即报王言:善哉大王。愿如王言:所作誓愿。彼此俱善。时频头王。合十指掌。一心顶礼白菩萨言:善哉太子。今可为我受於忏悔。我以无智。恼乱大圣。太子离欲。以为不净。我心染欲。以欲为净。唯愿恕量。除我此罪。
    尔时菩萨。熙怡微笑。报频头王。作如是言:善哉大王。如是如是,我以受王清净忏悔。愿王安乐。少病少恼。谨慎身心。更莫放逸。恒行善法。舍离非法。若如是者,王得安隐。多受吉利。是时菩萨。慰喻频头娑罗王心。法义说故。令其欢喜。劝请教示。显说宣扬。从座而起。渐行馀处。
    时频头王。即前顶礼菩萨二足。围绕三匝。立地而祝面向菩萨。观嘱少时。即从彼处。回还到宫。而有偈说。菩萨印可频头说,我得成道当度王。
    思惟大圣行喜欢,不觉从山还本国。佛本行集经精进苦行品第二十九上。
    尔时菩萨。从般茶婆山林而出。安庠徒步。向伽耶城。既到彼已,登上伽耶尸梨沙山(隋言象头)。欲摄身心。灭除诸恶。上彼山已,选平整处。在一树下。铺草而坐。是时菩萨。内心思惟三种譬喻。悉是世间希有之事。未曾闻说。未曾睹见。未曾证知。何等为三。一者所谓若有沙门。若婆罗门。虽复身体不行於欲。而其彼等所有欲中。一切心意。欲爱欲恼欲热欲著。而灭不荆未得正定。犹有我相。自度一身。彼等沙门。及婆罗门。恒受苦恼。意不喜者,心不乐处。不能知见。又复不得上仁之法。亦不能证无畏之处。然其彼等。虽无我相。不独度身。不受苦恼。虽不受意。不喜不乐。而犹不能知见证法及无畏处。
    譬如有人取生湿木。并及湿粪。置於水上。就中攒火。有人故从彼岸而来。就其乞火。然如是人。从生湿木湿粪水上。出力攒火。有能得火与彼人不。若能得者,终无是处。火既不出。彼人从求於何而得。如是如是,若有沙门。及婆罗门。虽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见证法。此即是初第一譬喻。世未曾有。亦未曾闻。
    尔时菩萨。复更第二思惟念言:若诸沙门。及婆罗门。虽禁制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贪热恼及著。而灭不荆未得正定。犹有我相。自度一身。徒受苦恼。不喜不乐。不能知见证上仁法无畏之处。又复彼等。虽无我相。不独度身。不受苦恼。及不受心。意不喜乐。不能知见证上仁法及无畏处。譬如有人。取生湿木。置於地上。欲攒出火。亦复有人。来从乞火。向其此人。从生湿木。攒欲求火。能得於火与彼人不。若能得者,无有是处。如是如是,是诸沙门。婆罗门等。虽不行欲。乃至不能知见证法。此第二喻。世未闻有。尔时菩萨。复更第三思惟念言:若诸沙门。及婆罗门。虽禁节身不行於欲。彼等所有欲中。意爱恼热及著。灭尽正定。此等沙门婆罗门等。虽得自利及以利他。心中喜乐。能知能见得上仁法证无畏处。譬如有人。取乾燥木及以乾粪。置於地上。欲攒出火。亦复有人。还从此岸。向其乞火。而其是人。用少功夫。即便得火。持与彼人。如是如是,若有沙门。及婆罗门。离欲而行。彼等设有欲中意爱恼热皆灭。乃至得彼上仁之法。证无畏处。此是菩萨第三譬喻自意念生悉是世间未曾闻见。
    尔时菩萨。从彼伽耶尸梨沙山下。来摩伽陀聚落内。次第而行。借问人言:此处有何功德可行。有何非法宜须除断。我今欲求最上寂定最妙音辞。如是前行。至伽耶南。有一聚落。其聚落。名优娄频螺。及至彼处。日以食时。菩萨著衣入彼聚落。诣一陶家。从乞瓦器。得已手持。历彼聚落。次第乞食。到一村主长者之家。然其长者,名难提迦(隋言自喜)。至彼家已,卻立一面。默然而祝其难提迦。自喜村主有一善女。名须阇多(隋言善生)。彼女端正。可喜无双。为诸世人之所乐见。其善生女遥见菩萨手持瓦器默然立住欲乞求食。善生见已,从其二乳。自然汁出。时善生女。问菩萨言:最胜仁者,仁是谁子。是何种姓。名字云何。父母何处。今欲何求。仁者云何。有何神异。今我一见。使我两乳汁自然流。
    尔时菩萨报言:善姊我名悉达。此名是我父母所立。我今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当转无上法轮。时善生女。闻是语已,从菩萨手。而取瓦器入自家中。满盛香美甘味饮食。并及种种饼果羹臛。溢瓦器中。即出胡跪。奉授菩萨。口作是言:最胜仁者,我愿恒常供养仁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所须。悉令充足。唯愿仁者,慈悲纳受。我观仁者父母立名。复见仁者精进勇猛。至意专心。必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转於无上法轮。真实不疑。仁者若成菩提道时。当来我家受我供养。度脱於我。当与仁作声闻弟子。是时菩萨报言:善姊当如所愿。既受食已,即便舍行。
    尔时菩萨。从善生女。乞得食已,於空静处。如法而食。食已经行。渐到一处。地方平整。清净可喜。心乐欲观。树林蓊郁。枝条繁茂。多饶花果。清净流渠。香美诸水。河池泉沼。映发交横。种种丰饶。无所乏少。彼等诸水。不浅不深。澄清皎洁。易度易龋其内无有毒恶诸虫。周匝具足。妙好禽兽。去离聚落。不近不遥。往来乞求。无疲无乏。其间道陌。土地坦平。不下不高。易行易涉。若当有人欲求无上最胜利益。易得易成。速办速证。兼绝蚊虻。及诸虫蝎。又不喧闹。昼少行人往来扰乱。夜断音响。安静清闲。冷暖调和。风雨顺节。堪可修道禅定修心。又往昔时。有一王仙。名曰伽耶(隋言象)。在中停止。是彼王仙旧城居处尔时菩萨。见此地已,如是思惟。此中地势。快好方平。暂睹即便。为人所乐。乃至堪可修道行禅。若有丈夫欲求无上最胜之利断诸恶者此地足堪安止而祝我今既欲摧伏诸恶修诸善根。宜应停止。坐於此处。以求菩提。必令成就。
    菩萨如是心思惟已,即便取草铺坐此地。欲修习禅。既坐定已,心如是念。令诸众生求解脱者,悉行种种众杂苦行。所谓或有诸众生辈。悬住二手。以舍世间一切诸事。有为法故。彼等如是苦行之人。或乞食时。不从缸口内受於食。或有不从小口钵内受取於食。或有不从两羊之间受取於食。或有不从人粪秽间受取於食。或有不从柱杖人边受取於食。或不从执刀杖人边受其施食。如是确间。及知妇人不净来时。不从受食。或见妇人怀妊之时,亦复不从其边受食。或知人家有不净业。不从受食。或有不从酒醉人边受取其食。或有两人吃食之时,亦复不从其边受食。受食之时,有狗来前。亦不受食。又受食时。其上或有蚊虻等来。不净秽恶亦不从受。或复有人。唱呼而唤。来与汝食。亦不从受。有人唱云:汝住与食。亦不从受。或人唱言:我作食施。汝当待龋亦不从受。有人故为造作於食。亦不从受。
    或复有人。祭祀诸天残馀之食。亦不从受。食内若有沙糖石蜜。亦不从受。有苏油等。亦不从受。食内或有乳酪等物。亦不从受。食内若有鱼杂肉等。亦不从受。或食内有兴渠臭熏诸辛味等。亦不从受。或复止受一家之食齐一口止。或受二家。至两口止。乃至或受七家之食。还复食於七口而止。或复一日止一时食。或复一日两时而食。或一日半始吃於食。或经三日乃吃一食。或时一日少许而食。或时两日。亦少许食。乃至七日。亦少许食。或唯食菜。或唯食稗。或复唯食树嫩枝条。或唯食酪。或复唯食迦尼迦罗树之枝柯。或复有时纯食羊粪。或复有时纯食牛粪。或乌麻滓。或食果子。或食诸种一切草根。或食藕根。或食种种草嫩枝条。
    或复有唯空饮於水而以活命。或有随宜所得多少即以活命。或复有学野兽食草以活於命。或时立地卓然而祝或复有坐一定不移。或复四支柱著於地。以口受食。或有唯著纯草之衣。
    或有唯著冢间弊衣。或复有著种种草衣。或复有著憍奢耶衣。或以白桃皮作衣者,或以龙须而作衣者,或复有用诸畜生皮而作衣者,或复有用故畜生皮而作衣者,或有以诸毛<毛旁>(博荡反)作衣。或有破诸畜生之皮为条作衣。或复有以粪扫作衣。
    或有裸形。或卧棘上。或卧板上。或复有卧摩尼之上。或卧椽上。或卧冢间。或蚁垤内,犹如蛇居。或露地卧。或复事水。或复事火。或逐日转。或有举其两臂而祝或有蹲坐。或复有用沙土烟尘以涂坌身正立而祝或不梳洗。头首面目。发如螺髻。拳挛而祝或复拔发。或拔髭须。
    或复有事泉池井河渠源诸神地神树神林神山神石神夜叉罗刹罗睺(隋言语)阿修罗王婆梨(隋言钩)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隋言妙机)睒婆利等阿修罗王。或事岁星。或有事医药王仙人。或事婆罗堕仙人者,或复有事瞿昙仙人。或事毗沙门天王者,或复有事童子之天。或自在天。或复事日。或复事月。或复有事那罗延天。或帝释天。或事梵天。或事护世四大诸天。如是各事。令欢喜已,从乞求愿。称愿得已,各求解脱。菩萨既观彼等如是邪求解脱。见已发心。欲行可畏极苦之行。而有偈说。
    菩萨既至尼连河,以清净心岸边坐。为诸求道不真故,欲行大苦化彼耶。
    尔时菩萨。如是观察专正思惟。坐讫合口。以齿相柱。舌筑上腭。一念摄心。如是系念。调伏身意。以齿舌腭。摄心系念。修习之时,腋下汗流。菩萨既见汗如是流。更复重发勇猛精进。心无所著。不错不乱。住寂静心。一定不动。如是最上苦身意口。悉皆不动。是时复作如是念言:我今可入不动三昧。
    尔时菩萨。从口喘息及以鼻气。悉皆除灭。口鼻灭已,即时便从两耳孔中。出大风声。其风声气,犹如攒酥在大瓮里。摇搅於酪。出大音声。如是如是,菩萨闭其口鼻之气不使出。时於两耳孔。出风气声。亦复如是,菩萨复念。我今已发精进之心。无处染著。舍於懈担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胜难行。重复思惟。我可更入不动三昧。
    尔时菩萨。既寂定身及口意已,还止口鼻及耳喘息。一切皆杜。既口鼻耳。悉寂定已,内风壮大。不得出故。气冲於顶。譬如勇剑最大力人。取好利斧。打棒他脑。如是如是,菩萨从其口鼻及耳闭气不出。内风壮故。打脑之声。亦复如是,菩萨复念。我今已发精进之心。无处染著。舍於懈担乃至如是最上苦行。最胜苦行。思惟是已,即便更入不动三昧尔时菩萨。从口鼻耳及顶喘息。一切皆停。不令其出。乃至遮止。不得出故。内风强盛。在两肋间。回转鼓动。譬如屠儿。或屠儿子。善解杀牛。而彼屠等。或执利剑。或捉利刀。而破牛肚。或复破肋如是如是,菩萨乃至内风强故。两肋间转穿破之声。亦复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发精进之心。最胜苦行。我今还入不动三昧。
    尔时菩萨。从口鼻耳闭气不出。内风强故。令身热恼。譬如最大二壮力士。取一弱人。各执一臂。将其向彼大火聚上。或恼或炙。如是如是,菩萨以内气不出故。身受热恼。亦复如是,思惟是已,乃至更发精进之心。一切无著。已舍懈担得於正念。心不散乱。一切寂静。身口及意。并得正受。如是胜妙。最上苦行。
    尔时上界。有诸天来。见於菩萨如是苦行。各相谓言:今此悉达大智太子。已取命终。而彼众中。复更别有其馀天子。共相谓言:此之悉达太子。现今其命未终始欲取荆或复更有诸天子言:此之悉达大圣太子。现亦不死。後亦不终。何以故?此之太子。是阿罗汉。凡罗汉者,有如是行。不须怪之。
    尔时菩萨。在彼兰若。所用心处。作苦行时。即得成於最大苦行。是时菩萨坐处。四面周匝。所有邻比。聚落诸人。皆来见於菩萨如是苦行。作如是言:此沙门既行大苦行。是故立名言大沙门。大沙门名。起於彼唱。以是义故。有此名称。
    尔时菩萨。复更如是思惟。世间或有沙门或婆罗门。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净。彼等或复唯食於麦。或食煮麦或食麦屑。或以麦作种种诸食。而以活命。如是更复或食鸟麻。或食粳米。或食小豆。或食大豆。乃至或食纯大豆饭。或大豆汁。或大豆屑。或以大豆作种种食。持用活命。或有沙门及婆罗门。断一切食。建立净行。我今亦可断一切食而行苦行。菩萨如是内心思惟。
    尔时彼处。忽有诸天隐身不现。来菩萨所。白菩萨言:大圣仁者,愿莫如是思惟此念。欲得全断一切不食。所以者何。仁今若欲断一切食而行行者,我等诸天。各将一切天味。下来入於仁者毛孔之中。而令仁者得存活命。又复仁者,不损害身。
    尔时菩萨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今既语一切人言:我全不啖一切诸食。而今诸天自隐其身。将天味来入我毛孔。令我活命。此则是我最大妄语。诳惑一切。如是念已,告彼天言:汝等诸天。虽有此心。是事不然。
    尔时菩萨。断彼诸天如是意已,日别止食一粒乌麻。或一粳米。小豆大豆。菉豆赤豆。大麦小麦。如是日日各别一粒。是时菩萨。复更思惟。我今可以手掌盛取少少汁饮。而活於命。或小豆臛赤豆豌豆。绿豆臛等。
    尔时去彼聚落不远。其中有一最大种姓婆罗门。名斯那耶那(隋言将兵将)。彼婆罗门。从摩伽国频头王边。得一聚落。以为封邑。其邑即与优娄频蠡聚落相近。彼婆罗门。得封邑已,还立字名斯那耶那。复更别有一婆罗门。名曰提婆(隋言天)。彼婆罗门生地。在彼迦毗罗城。经营一事。渐渐行至斯那耶那村邑而祝少日为客。是时提婆婆罗门。更经营别事。因行渐至菩萨住林。时其提婆婆罗门。见菩萨在林行大苦行。见已即识作如是言:此是我国悉达太子。乃能如是行大苦行。彼见菩萨。如是苦行。心大欢喜。
    尔时菩萨。见彼提婆婆罗门。心向於菩萨。生欢喜已,即告提婆婆罗门言:大婆罗门。汝能为我办少许食。活我已不。若小豆臛。大豆菉豆。赤豆等羹。而我食之。持用活命。彼婆罗门。心狭劣故。少见少知。无广大意。欲行布施。述可此语。报菩萨言:大圣太子。如是之食。我能办之。彼婆罗门。於六年中。日别如上所须之食。以供菩萨。菩萨日日受取此食。依法而食。以活身命尔时菩萨。但以手掌。日别从受。随得少许。而食活命。或小豆臛及赤豆等。是时菩萨。受食既少。随掌所容。如上所说,诸豆汁食。菩萨如是食彼食已,身体羸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老公全无气力。手脚不随。如是如是,菩萨支节连骸亦然。菩萨如斯。减少食饮。精勤苦行。身体皮肤。皆悉皱赧。譬如苦瓠。未好成熟。割断其蒂。置於日中。被炙萎黄。其色以熟。肌枯皮皱。片片自离。如枯头骨。如是如是,菩萨髑髅。犹是无异。菩萨既以少进食故。其两眼睛深远陷入。犹井底水。望见星宿。如是如是,菩萨两眼。睹之才现。亦复如是,又复菩萨。以少食故。其两胁肋。离离相远。唯有皮裹。譬如牛舍。或复羊舍。上著椽木。时彼聚落。所有羊子。牛子马子。行於彼林。见於菩萨如是苦行。见已各各生大欢喜发希有心。恒常承事供养菩萨。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