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部一
    道部一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虚极之妙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者,妙本也,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天地之闲,其由崇龠乎?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曲则全,谓曲己以应务则全也。枉则直,谓枉己以伸人则直也。洼则盈,谓执谦则常盈也。弊则新,谓守弊薄则日新也。少则得,谓抱一不离则无失也。多则惑,谓有为多门则惑乱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希言自然者,谓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合自然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谓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善行无辙迹,谓体了真性行无行相,则心与道宜也。善言无瑕摘,谓遣象求意,理证心忘也。善计不用筹筭,谓一以贯之不生他见也。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谓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也。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谓心与道合,虽无约束,其不可解也。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奔物,是谓袭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谓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听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麤。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故大制不割,谓圣人用道大制群生。万物不谢,於自然曾不割伤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死而不亡者寿,谓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折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足力行者得天常也,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於太平。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谓道也。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明德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谓虚泌而容物也。大白若辱,谓能洁而含垢也。广德若不足,谓大成而执谦也。建德若渝,谓立功而不街也。体真若渝,谓淳一而和光也。大方无隅,谓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谓且无近功也。大音希声,谓不饰小说也。大象无形,谓能应万类也。道隐无名,谓功用不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也,谓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终身不勤劳也。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谓开纵视听以成其爱悦之事,故有祸患不救也。无遗自殃,是谓袭常,谓不为身灾,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也。太上日知者不言,言能以救物。
    又曰:上士学道,受之以神,中士受之以心,下士受之以耳。以神听者通无形,以心听者知内情,以耳听者闻外声。
    又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修之於身,天下自化。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者万物之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仙经》曰:神仙轻举谓之天仙,列位太清,度名秘籍。
    《秘要经》曰:五岳洞府,瞬处地仙,保其神形,远其忧患。
    又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总称大道君,次称真人、真卿,其闲有御史。
    凡称太上者,一宫之尊也,德高无瑜,故日太上。
    又曰:仙者,川也。身者,舟也。济川得岸,何假舟焉?
    《太真科》曰:《玉皇谱录》有百八道君,草仙随业以补其职。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日圣,中品日真,下品日仙。三清之闲,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玉清有大帝宫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圣呼之,如圣皇、圣帝之类是也。男女贵贱,各有次第。上清有玄都、玉京、七宝、紫微,率以真呼之。太清有太极宫殿,率以仙呼之。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第之统数,与玉清同。
    《大洞经》曰:从生得道,从道得仙,从仙得真,从真得为上清君。
    《五符经》曰:二十四真图,五岳之灵宝也。能得之,必能仙去,飞步太清。欲得道法,先沐浴去秽,当得《东井图》。欲定五帝、役山精,当得《岳图》。欲通神灵、法仙诀,当得《八史真形图》。欲通五行厨,当得《六甲通灵图》。欲存吾身、致天神,当得《九宫紫房图》。欲奉道法,当得《太清图》。欲奉顺道,当得《混成图》。欲通道机,当得《西昇保录图》。欲通变化,当得《灵化图》。欲蹑大道,当得《九天图》。欲脱身形,当得《九变图 。欲隐存守身神,当得《养身图》。欲定身守神宝,当得《含影图》。欲恬泊守一以存身,当得《养身图》。欲寂默养志,当得《精诚守志图》。欲清净洁白致其芝英,当得《芝英玉女图》。欲骋六丁,当得《六阴玉女图》。欲致仙录,当得《九九道仙图》。欲食道气当得《导引图》。欲治道术,当得《洞中皇宝图》。欲为变化,当得《偃息图》。欲临炉定九丹金液,当得《太一图》。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药,当得《开山芝药图》。欲保神形、别邪精,当得《明镜图》。
    《上清经》曰:气之所守,随神所生。神在则气在,神去则气去。气散则为云雾,合则为形影。出之为仙,化入之为真一。上结三元,下结万物,静用为兆身,动用为兆神。
    《洞真经》曰:凡读《太丹隐书洞真玄经》,能研精密,感通玄达,云回释玄元味景太清者,得为玄中法师也。
    葛洪《神仙传》曰:自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盖得道尤精者也,内实自然,欲正定本末,当以史传为据,并仙经、秘文以相参会,其他俗说,文多虚妄,其後道士,私有增益,非真文也。着《道德》二篇,尹喜行其道。至汉窦太后好黄老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令读之,故庄周之徒以老子为宗。
    《太上玄一真人经》曰:众真高仙皆有师也,奉受《上清三洞宝经》。为学无师,则道不成,八景、龙舆焉可得乘?太极、玉阙焉可得登?凡学上清之道,岂肉飞之举?若慢於师道,则失投夜光也。以是言之,道固难知也,至於圣贤,皆尊其师,所以耐道也。
    《太上太霄琅书》曰: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
    《宝玄经》曰:裁制偏邪,必归中正。能及流末,还至本源。道本无形,假言立象,虽言冲用,用实无物。
    《道典》曰:制杀生者,天也。顺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杀也。非逆人者,勿伐也。为政如是,盖道之极也。
    《七圣纪》曰:南岳赤君下教变迹为道士,与六弟子俱显姓名。
    《太一帝君经》曰:求道者使其心正,则天地不能违也。舍色累而不顾,避荣利而自远,甘寒苦以存思,乐静斋於隐垣,则学道之人始可与言矣。
    《太上三五顺行经》曰:天者,道之应形也。应有时渐,交以引之,玄象虚文,莫过三五。三五顺行运周,则变通不穷,三才合度。太一者,天也。天之受一气,荡荡而致清。道者,天之积灵也。
    《昇玄经》曰:道之玄妙,出於自然,生於无生,先於无先,弥纶无外,布神化气,淡然无上,制御诸天。
    《玄妙内篇》曰:大道起於无为,万物之祖也。
    《正一真人经》曰:道之淳真,非有言也。借言通意,因置玄都,正一之化,去真近矣。
    《宝玄经》曰:正则道合,合则言志,志言在正,正以绝邪。斋戒通经,仙道自成,成仙之大,莫过太上,太上无言,言以应感,感应之道,表信成经也。
    《三皇经》曰:求索自然,脱身当道,三光发明,天地常然。
    《智惠经》曰:与人君言则惠於国,人父言则慈於子,人师言则爱於众,人兄言则悌於行,人臣言则忠於上,人子言则孝於亲,人友言则信於交,人妇言则志於夫,人夫言则和於室,人弟言则恭於礼,野人言则劝於农,道士言则止於道,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奴婢言则慎於事。
    《太上经》曰:亲近贤智,博问善道,贤者论议,不可专执。
    又曰:末世道士讲经说法,仪轨云何?若说五千文者,亦依灵宝。
    《太上三洞宝经》曰:三洞传法之师一人度世,胜黄衣道士千人也。
    又曰:大茅山有铜铁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处,入土八尺余,上有盘石掩鼎。每吉日,远近道士咸登山瞻视,无复草木。垒石为小坛,昔有小瓦屋,为风所倒。两铉法日月也,三足法三才也,羽山之铜所作,神变隐显。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谓之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有两口见於山外,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矣,得道者处焉。
    又曰:修於身,其德乃真。君子立身,道德为任,清净为师,太和为友、为玄、为默,与道穷极,治於根本,求於未兆。为善者自赏,为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
    又曰:能以至心学道,当以道授学者。斐君曰:我师南岳赤松子为大虚真人。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
    又日:仙道十上试观之法试皆过,然後授之。经此十二事,大试也。皆太极真人临见之,可不慎焉?昔彭祖弟子青乌公受明师之教,审仙妙之理,入华阴山学道。积年十二试,有三不过。後服金液而升太极,道君以为试三不过,但仙人而已,不得为真人。
    又曰:斐君云学道者有九患,若审之,则仙不远也。患人有志无时,有时无友,有友无志,有志不遇其师,遇师不学,学师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一心如此,则不须友而成,亦不须感而动,此学仙之广要也。师有忧戚,弟子出入无善。为学无师,道则不成,心存目想,见师如经,学非师授不可以教人,恐疑悟後学,故不得传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疑长幼。言我年大而彼年小,彼是贱而我是贵,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以为先生。不得言彼学在我後,云何更反师。彼作此念者,非学道也。当谦下推能让德,惟善是从,不得独是非彼。得道度世,莫不由师也。学之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太智既成,复能成就小智,由树根生子,子复能生根,展转相生,种类不绝。从师变道,道过於师,还教於师,所谓道贵人贱,义类如此。先师并须尊异,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为山,一篑之土渐得高大。本师者,发蒙之基也。後师者,备成也。谕如严装服饰,众事已辨,惟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也,妄生下想,所以然者,论议言说,为人模范,师不明道,焉能解疑难也?古者贤圣上学,得其师名为更生,不得其师名为乱经,无其师,道不自生也。
    《太平经》曰: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好生之德也。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身。
    又曰:言则道不成,多言则为害,闭口不言,万岁无患。
    又曰:人得善师,乃使凡贱之人成善。人善不止更贤,贤不止次圣,圣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不止乃得仙,仙不止乃与天比其神,神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得元气乃包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是善师之功也。不得其善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於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邪矣。叛去其师,是去其真道,自穷之术也。道有宗师、祖师。
    《定真玉录》曰:治心之最不忘须臾,心神乃定,定则入道,其状在外。慎其言语,惧触物也;节其饮食,虑贪叨也;衣粗而静,在素淡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恭谨一切,避凌辱也;不敢为先,兔嫉谤也;始终淳信,潜化导也;进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锐解纷,明道有时也;出处变化,见神应之速也。
    又日: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绦台中问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司非常之气,伺迎真人之往来也。
    《道基经》曰:服药食麦为善,麦有甘始,道士御气,食麦而度世也。
    又云:合道不言,得无之真,昼夜不卧,日月合光,不饥不渴,龟龙胎息也。
    又云:食谷者,名之谷仙,行之不休,则可延久长也。不食谷者,可以度世。
    又曰:无卖吾道以行求钱,无街吾道强授豪荣,无损吾道以与谗佞。
    《黄庭经》曰:仙人道士服气,非有神也,养生所致,和气专也。若道士恐畏存神,可呜天鼓,声闻太极。
    《太真科》曰:道士修经习业,以五千文为先。
    又曰:道有寂动,气化之有形,智化之有声。
    又曰:皇教道也,帝教德也,王教仁也。
    《抱朴子》曰:求师必须深博,犹涉沧海、造长洲,独以力劣为患,岂以物少为忧哉?夫虎豹之所余,乃狸鼠之所妖,陶朱之所奔,乃原宪之所无,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闲候色也。不尽力明其师道,则罪不可除也。学道得师,明事之,害乱不得发也。
    《三无真一经》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太清经》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也。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又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所以崇建本末尽善,明天戒之苦至,期神灵之所宗,托阶级以自始,所以师友,垣其外三一监其内。帝君忻其口,赤子悦其宅。《老子》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上清紫宸经》曰:经不师受,窃天之宝;受无盟信,忽天之道。
    《太上八素真经》曰:太上玄人所以与天地等者,贵其能相教导也。先觉悟於後觉,反流归於一源也。
    天真皇人曰:此口 诸君皆积学灭度,道业垂成,而得受此文以还生人中,皆超虚步空,上昇金阙,受号自然也。其并悠远,人世所不能明。考其延者,羡门子师夜光,高丘子师石公,洪崖先生师金母,并受灵宝灭度五炼之法、昇天之传。
    又曰:《正一法文》曰:若街法求利,不明正典,传非习谬,迷误後生,後生绿薄,率尔逐易,不寻高德。苟贪爱名,名而无实,望福得祸,祸加深也。传授苟非其人,道不虚授;常恐浮浅之辈,亟生诽谤,贻灾致罪,为累不轻,所以立信效心因以为施,授受之中,有以分别。
    《洞真经》曰:修太一之道,忌见血秽之类,亦不可泣。
    《大有经》曰:受上清宝经者,不得哭泣。
    《玄母八门经》曰:存金华雌一之精,深戒哭泣令身多戚扰。
    道部一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