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遵义府志卷八
    坛庙 寺观附
    古者封内之祭,《礼》详。八蜡”,《传》著“四鄘”。凡所以为民也。固家至治馨香,百神受职,崇德报功,礼从优厚。今汇郡中正祀,使成民致力者,思何以格于神明,福兹黎庶。至于里巷供奉,所在多多,诚有如《唐志》所云“蜀俗好事鬼神,尤多忌讳”者。然民试所寄,难概芟削,略择著者,附其后焉,亦使斯民知敬神而远,其道固不在彼也。
    遵义府
    社稷坛遵义县附府合祭在城外南,万历四十年春,知县王之桢重修。《陈志》在府城西门外。《通志》按:今在西门内府署后山上。
    《大清会典》:直省、府、州,县各择爽垲之地,建社覆坛,均北向,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为民祈报。会城[明](则)总督若巡抚主之;道官分治各府者,于所治主其祭;其余府、州、县皆正官将事。以各学教官纠仪,生员充礼生。会城以丞倅、府、州、县以椽史执事。祭日,鸡初鸣,承祭官以下咸朝服齐集。黎明,赞引礼生二人引承祭官诣盥洗所盥洗。通赞礼生赞:“执事者各司其事”。下自迎神至望瘗皆唱赞。赞引礼生赞:“就位”,引承祭官阶前拜位立,引班礼生二人分引陪祭官文东武西,班与外省朝贺同。各就拜位序立。乃迎神。赞引赞:“升坛”,引承祭官升坛,诣香案前。司香跪奉香。赞引赞:“上香”,承祭官三上香。赞:“复位”,引承祭官降,复位。赞:“跪、叩、兴”,以下行礼皆有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陪祭官皆随行礼。奠帛,初献爵,司帛奉爵进,跪奠篚;司爵奉爵进,献爵,奠正中,皆退。司祝礼生至祝案前跪,承祭官暨陪祭各官皆跪。司祝读祝毕,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退。承祭官暨陪祭各官行三叩礼。亚献爵奠于左,终献爵奠于右,均仪如初献。乃撤馔。送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陪祭各官皆随行礼。司祝奉祝,司帛奉帛,恭送瘗所。承祭官转正拜位西旁东面,候祝皆帛过,复位。引至望瘗位望瘗。赞引告。“礼成”,引退,众皆退。
    雍正十年,颁行社稷坛祀典:筑城之南郊,座向北方,地广袤二亩有奇。坛方二丈五尺,高二尺四寸出,陛各三级,坛前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尺,周绕以墙。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埋于坛上正中近南二尺五寸,露固尖于外。神牌以木为之,高二尺二寸,阔四寸五分,座高四寸五分,阔八寸五分,朱漆,青字,祭毕藏之。牌一书“府(州)(县)社之神”,居东;一书“府(州)(县)稷之神”,居西。每岁仲春(秋)上戊日致祭。陈设:爵三、篚二、帛黄色,各长一丈八尺。俎二:羊、豕。簋二,黍、稷。簋二:稻、梁。铏二:和、羹。笾四:形盐、槁鱼、枣、栗。豆四:韭菹、醓醢、菁菹、鹿醢。香烛仪注与文庙同。无启户,台户。升堂为升坛。祝文曰:维神奠安九土,粒食万邦。分五色以表封圻,育三农而蕃稼穑。恭承守土,肃展明禋;时届仲春(秋),敬修祀典。庶芃芃松柏,巩磐石于无疆;翼翼黍苗,佐仓箱于不匮。尚飨!
    神祗坛遵义县附府合祭在城外东,万历四十年春知县王之桢重修。《陈志》在府城西门外。《通志》按:今在风朝关东东坛坳。
    《大清会典》:直省、府、州、县各建神祗坛,中设云、雨、风、雷之位,左设本境山川之位,右设本境城隍之位。岁以春秋仲月诹日致祭,孟夏诹日行常雩礼。如常雩后不雨,自督抚至州县,成率所属致斋修省,虔祷神祗,为民请命,既应而报。陈设礼仪均与春秋常祭同。若久雨祈睛,冬旱祈雪,礼亦如之。
    雍正十一年颁行神祗坛祀典:筑城之北郊,座向南方,地坛制度与社稷同。无石主。神牌:一书“风云雷雨之神”,居中;一书“府(州)(县)境内山川之神”,居左;一书“府(州)(县)城隍之神”,居右。每岁仲春,仲秋上戊日致祭,陈设与社稷同。筐七,帛白色。仪注与社稷同。无瘗毛血。祝文曰:“维神赞襄天泽,福佑群黎,佐灵化以流行,生成永赖;乘气机而鼓盪,温肃攸宜。磅礴高深,永保安贞之吉;凭依巩固,实资捍御之功。聿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护。恭修岁祀,正值良辰,敬沽豆笾,祗陈牲币。尚飨!”
    先农坛遵义县附府祭在府城东门外。国朝雍正五年奉旨建。《通志》藉田在东隅里二甲,雍正五年知县厨□□捐置。每岁收租银二两二钱,除粮银二钱一分三厘六毫,以为藩盛之用。现在藉田收谷八石二斗,不敷银赴司领。《档册》按:今在白田坝总会庙侧。
    《大清会典》:凡飨先农之礼,奉天府尹、直省督抚率所属府、
    州、县均岁以仲春吉亥行耕藉礼。各于治所东郊建先农坛,朝服行礼,
    用帛一、羊一、豕一、锄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四、尊一、爵三,余仪与直省祭社稷坛同。礼成,更呆服,率属行耕藉礼。
    直省耕藉之礼,奉天府及直省、府、州、县于东郊先农坛侧,择地为藉田。岁仲春吉亥,既有事于先农,乃行耕藉礼。省会督抚秉耒,府住式一人奉青箱,一人播种。司道秉耒,县佐式奉青箱播种。府县秉耒,首领杂职官奉青箱播种。各府、州,县如之。专城卫所正印官秉耒,椽史奉青箱播种,采服。每岁收获,以供祭祀之黎盛。督抚以奉行耕藉日期具疏以闻。
    雍正四年颁行先农坛祀典:藉田四亩九分,坛高四尺一寸,宽二丈五尺。坛后建正旁三间,配房各一间。正房中间供奉神牌,东间存贮祭器、农具,西间收贮藉田米谷。配努东间置办祭品,西间令看守农民居住。坛庙藉田之外,周围筑土为墙,门南向。神牌与社稷固,红牌、金字,填写“先农之神”。农具赤色,牛黑色,耕种箱青色。所用耕种,悉照各处土宜。每年仲春月,候礼部颁吉期举行。陈设、仪注与社稷同。各官穿朝服行礼,换蟒袍补服耕藉。正印官秉朱,佐式执青箱播种,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农夫终亩。耕毕,各官率耆老、农夫,望阀行三跪九叩礼。祝文曰:“维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陈常时夏。兹当东作,成服先畴。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风十雨,嘉祥常沐于神庥;庶几九穗双岐,上瑞频书乎大有。尚飨!”
    乾隆七年颁行雩祭礼:每岁孟夏行常雩礼,不另立雩坛,即于先农坛行礼,并合配社稷山川诸神牌位。祝文乾隆九年颁。曰:“恭膺诏命,抚育群黎。仰体彤廷保赤之诚,勤农劝稼;俯惟部屋资生之本,力穑服田。令甲爰颁,聿举祈年之典;惟寅将事,用申守土之忱。黍稷惟馨,尚冀昭明之受赐;来牟率育,庶俾丰裕于盖藏。尚飨!”
    乾隆七年颁行集祭礼:岁祭雩祈雨,潦则集祭城门祈晴。祝文曰:
    “恭膺诏命临民,职司守土。惟兆人之攸赖,并藉神功;冀四序之常调,群蒙福荫。必使雨呀应候,爰占物阜而民安;庶其寒燠成宜,共庚时和而岁稔。仰灵枢之默运,聿集嘉祥:襄元化以流行俾,无灾害。尚飨!”
    厉坛遵义县附府合祭在城外北。《陈志》按:今在北门外昭忠祠后。
    □□□□年颁行厉坛祀典:每岁春清明日、秋七月望、冬十月朔致祭。先期三日,主祭官斋戒。补服,备香烛、酒果,诣城隍庙,就位,一跪三叩,诣神位献爵,读告文,复位,一跪三叩,礼毕。陈设城隍牌位。设于坛上祭物,用一羊,一豕,馔与社稷同,无帛,无祀鬼神牌位。设于坛下左右相向祭物,用一羊一豕解作毂肴,置于磁盘酒三,汤三,饮五,肉五。仪注;承祭官就位,一跪三叩,诣城隍牌位前跪,献三爵,兴,复位,一跪三叩,礼毕。《告城隍文》曰:“某县遵承礼部扎付,为祭祀本县无祀鬼神,该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今国家治民事神,已有定制。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闻有遭兵刃而死者,有死于水火贼盗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妾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屈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瘟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蛇所害者,有为饥饿冻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隤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鬼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它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氏泯没于一时,祀典亡缺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倚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前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镇控坛场,鉴察诸神等类。其中果有生为良善,误遭荆祸,死于无辜者,神当达于所司,使之还生中国,永享太平之福。如有素为凶顽,身免荆宪,虽获善终,亦出侥律;神当达于所司,屏之四外。善恶之报,神必无私。钦奉如此,今某等不敢有违,谨于某年、某月、某日,于城北设坛,置备牲,酒、汤、饮,享祭本县无祀鬼神等众。然幽明异境,人力难为,必须神力,庶得感通。今特移文于神,先期分遣诸将,召集本县合境鬼灵等众,至日悉赴坛所,普享一祭。神当钦承勃命,镇控坛场,鉴察善恶,无私昭报。为此,合行牒移请照验,钦依施行。一《祭无祀鬼神文》曰: “维年月日,具官某等遵承礼部札付,为祭祀本县合境无祀鬼神等众亭。该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故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必立君以主之。君总其大,又设官分职于府州县以各长之;各府州县又于每百户内设一里长纲领之。上下之职,纲纪不紊,此治人之法如此。天子
    祭天地神祗及天下山川,王国各府州县祭境内山川及祀典神祇,庶民祭其祖先及里社土谷之神。上下之札,各有等第,此事神之道如此。尚念冥冥之中无祀鬼神,昔为生民,未知何故而没。其间有道兵刃而横伤者,有死于水火盗贼者,有被人取财而逼死者,有被人强夺妻女而死者,有遭刑祸而负届死者,有天灾流行而瘟疫死者,有为猛兽毒蛇所害者,有饥饿而冻死者,有因战斗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墙屋倾隤而压死者,有死后无子孙者。此等孤魂,或终于前代,或没于近世,或兵戈扰攘、流移于它乡,或人烟断绝、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没于一时,祀典亡缺而不载。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魄未散,结为阴灵。或倚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悽,故勅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在京都有泰厉之祭,在王国有国厉之祭,在各府各州有郡厉之祭,在各县有邑厉之祭,在一里又各有乡厉之祭。期于神依人而血食,人敬神而知礼。仍命本处城隍,以主此祭。钦奉如此,夸某等不敢有违,谨设坛于城北,以三月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置备牲,醴、羹、饭,专祭本县合境无祀鬼神等众。灵其不昧,永享此祭。凡我一县境内人民,倘有忤逆不孝、不敬六亲、有奸盗诈伪不公法者,拗曲诈直、欺压善良者,有躲避差徭、靠损贫户者,似此顽恶好雄不良之徒,神必报于城隍,发露其事,使遭官府,轻则笞决杖断、不得号为良民;重则流徒绞斩、不得生还乡里。若事未发露,必遭阴谴,使举家并染瘟疫,六畜田蚕不利。如有孝顺父母、和睦亲族、畏惧官府,遵守礼法,不作非为,善良正直之人,神必达于城隍,聪加护佑,使其家道安和,农事顺遂,父母妻子,保守乡里。我等合州官吏,如有上欺朝廷、下罔良善、贪财作弊、蠹政害民者,灵必无私,一体昭报。如此,则鬼神有监察之明,官府非谀谄之祭。尚飨!”
    关帝庙有三,祀汉寿亭侯关公。一在城东街,万历三十九年遵义
    道李芳重修;一在城外北五里;一在娄山关,四十九年二月知府孙敏政行遵、桐二县重修。五月十三日郡人祀之。《孙志》国朝顺治元年,诏谥“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加“灵佑”二宇。雍正三年诏追封三代: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乾隆二十五年,诏改谥“神勇”。三十三年,诏谥:“忠义神勇显佑”。嘉庆十九年,诏于”忠义神武灵佑”六字外,敬加“仁勇”二字。庙今在城东门内小十字街。
    《大清会典》:凡祀关帝之礼,岁以春秋仲月诹吉,官祭关帝于地安门外之西关帝庙。仲夏中旬三日,岁遣官致祭前殿后殿。直省、府、州、县春秋二仲及仲夏中旬三日均祀关帝。牲帛礼仪均与祭京师关帝仪同。
    雍正五年颁行武庙祀典:每岁仲春、仲秋,陈设帛一、爵三、牛、
    羊、豕、核桃、荔枝、龙眼、枣,栗。仪注;祭日,赞引生引承祭官进左旁门至盥洗处,赞引赞:“盥洗”。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站立。典仪生唱;“执事者各司其事”。赞引生赞:  “就位”,引承祭官就位,站立。典仪生唱:“迎神”,司香生捧香盒就香炉左边立,赞引生引承祭官就香炉前立。赞引生赞:“上香”,司香生跪捧香,承祭官立,将柱香接举插炉内,又将块香上三次,毕。赞引生赞:“复位”,引承祭官复原位站立。赞引生赞:“跪、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典仪生唱:奠帛,献爵”,行初献礼”,捧帛爵生将帛爵捧举,各就神位前。赞引生赞:“奠帛,捧帛生跪献,毕,行三叩礼,退。“献爵”,执爵生立献,毕,退。读祝生至安祝文桌前,行一跪三一叩礼,将祝文捧起,立。赞引生赞:“跪”,承祭官跪。“读祝”,读祝生跪,读祝,毕,捧至神位前,跪,安盛帛盒内,毕,行三叩礼,退。赞引生赞:  “叩、兴”,承祭官行三叩礼,立。典仪生唱:“行亚献礼”,执爵生照初献礼献,毕,退.典仪生唱:“行终献礼”,执爵生自案右边照亚献礼献,毕,退。典仪生唱:  “撤馔,送神”,赞引生赞:  “叩、兴”,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礼,立。典仪生唱:  “捧祝帛,各恭诣燎位”,捧祝帛生各至神位前,行三叩礼,将祝帛捧起依序捧送。时赞引生引承祭官退至西边立,候捧祝帛各生过毕,复位,站立。赞引生赞。“诣望燎位”,引承祭官至燎炉前焚祝帛。赞引生赞:“礼毕”,引承祭官退。祝文曰:“维年月日,具官某、致祭于忠义神勇显佑关圣
    大帝曰:维帝浩气凌霄,丹心贯日。扶正统而彰信义,威震九州;完大节以笃忠贞,名高三国。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区;灵应丕昭,荐馨香于历代。屡征异迹,显佑群生;恭值佳辰,遵行祀典。筵陈笾豆,式奠牲醪。尚飨!”后殿陈设与关帝同,无牛羊。仪注与关帝同,承祭官进中门复位,送神二节,‘行二跪六叩礼。祝文日;  “维公世泽诒庥,灵源积庆。德能昌后,笃生神武之英;善则归亲,宜厚尊崇乏报。列上公之封爵,锡命攸隆;合三世以肇翟,典章明备。恭逢诹吉,祗事荐馨。尚飨!”
    文昌庙在宣慰司治东风山上,宋建,后重修。《明统志》在城东门外一里,知府孙敏政重修。《孙志》岁以二月初三日为帝降诞,士民家祀之。《陈志》在府治中。《通志》按:今在府学官左。
    嘉庆七年颁行文昌官祀典:前殿牌面写“文昌帝君神位”,后殿牌面写“文昌帝君先代神位”。每岁春,以二月初三日圣诞为祭期,秋以钦天监选定吉日为祭裳,陈设与武庙同,仪注与武庙同。祝文曰:  “维神迹著西垣,枢环北极。六匡丽曜,协昌运之光华;累代著灵,为人文之主宰。扶正久彰夫感召,荐蓉宜致其尊崇。兹届仲春(秋),用昭时祀;尚其歆享,鉴此精度。”后殿陈设、仪注与武庙后殿同。祝文曰:“祭引先河之义,礼崇反本之思。矧夫世德弥光,延赏斯及。祥钟累代,炯列宿之精灵;化被千秋,纬人文之主宰。是遵后殿,用答前庥。兹值仲春(秋),肃将时祀,用伸告沽,神其格歆”。
    吕祖庙在城东门外。嘉庆十一年,勃封燮元赞运警化孚佑真君,春秋崇祀。
    城隍庙旧在丁字口,明万历间改建于治北,知府孙敏政重修。庙有堂庑、正殿、左右廊;廊列各属城隍,本庙土地。门甬壮丽。遵依洪武二十六年著令合祭。神号日“府城隍之神”。岁以春、秋二仲,附祭于山川坛。风云雷雨山川居左,城隍居右,每厉祭则主之。宣德八年定制:新官到任,以羊、豕各一,祀于城隍庙。又凡旱潦祈报,必虔告之。孙、陈《志》同在府城内。《通志》按:庙在祝厘寺右,康熙三十九年府通判杨彩补修,有碑记。
    忠义孝弟祠在府城南门外。《通志》
    《大清会典》:凡祭昭忠祠之礼,直省府、州.县各立“忠义孝弟祠”。祠内设本乡忠臣、义士、孝子、悌弟各牌位。所在有司,岁以春、秋致祭,用帛一、羊一、豕一、爵三、尊一。承祭官行礼仪与祭省会贤良祠同。
    节孝祠在府城东。《通志》
    昭忠祠  初在桃源洞右外,道光二十年知县杨书魁移建北门外。新纂
    《大清会典》:凡祭,三等:雩祀社稷为大祀;先师孔子、先农、先蚕、天神地祗、太岁为中祀;先医等、贤良昭忠等祀为群祀。
    凡祀期,春秋二仲。祈报社稷以戊,释奠于先师以丁,仲春绩先农以亥,遇天寒用季春。昭忠祠群祀皆小吉。祭日均质明行事。
    凡牲,四等:社稷太牢;配位同神祗,均大牢;先师、先农之祀如之;配位少牢,群祀如之。牛色尚黝,大祀入涤九旬,中祀三旬,群祀一句。
    凡乐,四等;七奏以祭社稷;飨先农如之;六奏以飨先师;祀神祗如之。
    凡祝版;祭社稷,白质墨书;太岁以下均白质墨书。
    凡祭器;社稷玉爵;配位用陶;先农陶爵。豆、豋、簠、簋、铏、尊同。
    凡斋戒:大祀三日,中祀二日。颁勃群臣誓戒,百执事恭书于版,王公陈设于府第,文武官陈设于公署。王公百官均于私第致斋,斋戒之日,不理刑名,不宴会,不听乐,不入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茹荤,不祭神,不扫墓。有疾有服者皆弗与。
    凡直省坛庙,各督抚饬守土官察其境内之应修者计费申报,咨部动项葺治,工竣请销。其祭器来备以及岁久残缺者,亦饬有司按数修造,以供祀事。撒镇海淀神庙及先圣、先贤、名臣、忠烈祠宇,有倾圮应修者,地方有司动本省公项葺治,报部核销。
    遵义县
    城隍庙  在城内三洞桥大有仓右,嘉庆□□□□重修。
    崇德庙在宣慰司治南二里,祀蜀郡守李冰。《明统志》郡人以六月二十四日神诞祀之。《孙志》
    蚕神庙在城外凤朝关侧,中祀先蚕。旁即陈公裥,祀知府陈玉壂。
    郡人□月□□日、九月十五日祈报。
    禹王庙在城东门外凤朝关侧。
    普泽庙在宣慰司治南二里,祀台泸刺史赵廷之。《明统志》按:神
    唐大历中领巴州令兼镇南军马使,以平资.泸夷乱,授合泸刺史。按部,终于壁山。邑人祀乏,水旱祷,辄应。封威烈侯。宋庆历间,赐
    号“普泽”,累封“英显广利公”。洪武初,载在祀典,岁以七月十二
    日,固神降诞,有司具牲醴致祭。《孙志》按;宋朱:炎《合州普泽庙记》引《圈经》云:廷之大历中任巴川县令兼南镇军兵马使,时资、泸夷贼寇掠县境,延之领兵袭之,以功授合州刺史,兼渝、合、资、泸等州经略巡抚使。常巡历至渝州壁山寨,见石壁上赡媳若有人形,固以香酒奠之。后疾,终于此。邑人为之立庙,祷有灵应。成通二年,夷赋攻逼州城,告神为援,贼众奔败,人见甲兵淘涌争往驰逐,盖神啊助也。闻奏,封威烈侯。
    忠宅烈宙祀武翼大夫杨粲,宋度宗赐额“忠烈”。 《明统志》
    忠息显庙祀武功夫大杨玠。宋度宗赐额“忠显”。 《明统志》以上二庙俱载《通志》。今废。《孙志》
    穆家庙在丁字口,川主行祠,合郡严祀。《孙志》
    高崖祖庙  在城外《通志》作“东”。二十里,旧《川志》作十里。用祀川主行神,郡人更祗祀之。《孙志》一云二郎庙,祀蜀郡守李冰,岁以六月二十四日郡人家祀之。《陈志》按:庙在城东十里,山崭崭特峙,雄压诸峰。相距二里许名虎头峰,乃故所称高岩,后移以称此山。庙为唐贞观八年创建,祀蜀太守李冰及子二郎。乾符中补修,自后修葺无考。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遵义知县刘人表、崇祯四年辛末,四川按察使卢安世、国朝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总兵王国忠、五十一年壬辰,总兵魏相、知府王元弼并重修,有记。乾隆三年戊午,知府苏霖泓复整祀口,重加增拓,迄今递有修补。遵义五属,川主庙无三里蔑有,惟高岩山独古。历代以来,多著灵应。崇祯壬午、癸未间,献贼欲屠遵义,神显灵退贼,郡以获全,事载王国忠《记》甚详。按:国忠《记》今漫漶不可识。此据《心斋随笔》,言复不详。闻耆老言,张献忠遣李鹞子来屠遵义,道经高岩侧,见阴云蔽空,蜀守持三尖刀捐贼日;若伤吾一百姓,尔身俱断。贼胆落,遂反走。此虽未定本国忠所记,要必有此事,非臆造之说。知人心悚敬,尽肃向此山,而蜀守为民捍御之精神,亦即焄蒿凄怆于其上也,宜其异也。
    附 陈盟撰《修庙记》辅世而剪凶□害,□幽而奠境乂民,是其生为名臣,为卓宦,而声华炳烺于当代也,则宜。其没为上真,为明神,庙貌祠之,血食奉之,而精爽昭于异世也,则尤宜。昔在汉初,有李公为吾蜀益州守,冰,其讳也。德政并茂。当时水神作祟,川波泛壅,大贻民害,公奋然殪之于江,俾厥安流。其事甚奇,功甚著。灌溉之利,迄今千数百年,蜀民犹食其泽;而公之英灵,亦远与厥功不磨。迄今千数百年,蜀民所以崇奉尸祝之者,阅唐来至我皇明,犹凛凛如一日。是以三川形胜之地,往往建宇以像公。而夜郎之东,距城二十里,高峰屼峍,俯瞩万山,台阁岿然,呼吸六虚,有公祠在焉。凡夜郎之民,岁时蒸尝者、趾相错于途,则以公之灵爽、较它处尤著;而荫庇斯土者、非伊朝夕之故也。曩自幺么弄兵遵城,千里烽燧,纵横一时,琳宫梵刹,鲜不罹于燹,而斯祠独存,其殆公之明威、有以慑蛇豕之凶焰而悸其胆乎!于时监、督、宪,副环水卢公、蜀镇朝石侯公、遵镇春宇刘公、协镇信吾陈公,剿蔺抚黔,首复遵城。扫天狼而集鸿雁,歌《貍首》而革鸮音。废坠俱举,百度维新。幸公祠之获存,而倾圮未葺,于遵民妥佑之意既弗惬;且规制湫隘,于国家崇报之典又弗光。乃相与捐俸而改创之。堂寝庑室,皆倍于旧;且买田若干亩,供四时焚献之需。用以顺民志而答神庥也。落成之日,予适固展垅,赐假旋里,卢公移书,俾予记之。予于是有感焉。夫有严有赫,好是正直,神何求于世?而世自求之,岂非功德在人,不可忘耶?然则内而卿相师保,外而岳牧连帅,□遵□庇民,丰功茂绩,各循其职,而不求人知,然而人自称颂于身前,且思慕于身后者,又何以异于神耶?嗟乎!鼎冲钧轴,大纛高牙,世岂乏贵显哉?乃生而碌碌,没而沕沕,其于世道无分毫补,以此事神,神其吐之。今四君勘定之勋,伟于兹土;辑怀之泽,洽于群心。《诗》云:“恺悌君子,神所劳矣”,则神之保厘凋敝,与四君之膏沐疮痍,其余休均未有艾,吾知其并垂不朽矣!是为记。苏霖泓《重修庙记》《传》曰:“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祀神之典,亦綦重矣。考《蜀志》,高岩山川主之神,为隋嘉州太守,多惠政,能入江斩蛟以除水患。唐封“神勇大将军”,又封“赤城王”,立庙灌口。宋张泳治蜀,因乱,祷祠,乃得神助。事平,以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神之福利斯民,彰彰如是。又闻诸父老;明朱,流赋屠戮两川,几无噍类,颍川主之神,于桐梓县娄山关特显灵异以遏其锋,故赋不敢入,遵郡独金,至今士民祀之甚谨。予自军前给假回郡,办理平籴,时至初夏,久早无雨,亢阳为厉,农事未举,忧心如炽,谋及士庶,金云祷高岩山可得雨,必竭诚乃应。于是斋心涤志,率僚属步祷于山,焚牒以告,为斯民陈疾苦甚切。是夕,阴云密布,雷始发声,大雨如注,竟夜乃止。次日,河水横流,四野沾足,农耕于田,工歌于市,米价遂平,民心俱悦。荷神之庥,理当报祀。于是束帛牵牲,制额以谢。近山绅士耆是,成集庙内。予见栋宇倾颓,树木零落,询之士庶,供出庙祝李常清跋扈此山,估据祀旧,竟为己业,砍伐树木,卖以网利,并不焚献,因至废弛。乃饬县尉公同地邻,于常清名下查出祀田三处,粮银、界至,踏分楚楚。更答司祝敬谨焚修,以其事申诸方伯,勒石以垂不朽。夫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自甘霖沛而农事举,庙田清而祀典具,舆情允洽,民气以和,祈报者踵相接也,修废之心,油然以起。予因捐俸为之首倡,乐输者从便。乃拓其阶墀,使之爽垲;加以丹丹蒦,重其观瞻。匪惟崇德报功,以示傲末俗;俾知巍巍者山,明神在上。鉴我愚诚,介尔景福。凡厥庶民,殷勤于作善峰祥之理,孝友姻睦,敦行不倦,出作入患,含哺鼓歌。庶几灾渗金消,雨吻时若,熙熙皞皞,优逰太平之世,是则神之赐也,亦即予之志也。
    李忠宣庙 祀元安西行省左丞、赠尚书右丞,谥“忠宣”李德辉。《元史·传》云;至元十七年,德辉被命在播,卒,蛮夷闻讣,哭之,哀如私亲,为位而祭者动辄千百人。播州安扼使此间当有“佥事”二字。何彦清率其民立庙祀之。善政详《宦绩》。庙今无存。
    五公祠 前明在桃源洞口建三公桐,祀平播功臣李化龙,王象乾、崔应麒。《孙志》后废。康熙五十五年,通判胡期恒重建,祀李化龙、刘綎,名二公祠,并设神位。知府于方柱始自它祠移刘綎像祀此。《通志》乾隆四十四年,知府张景宗增祀崔应麒、王象乾、郭子章,而移綎原像于旁楹,是为五公祠。
    附 张景宗《复建桃源祠记》播川,唐乾符时为南诏所陷,杨端应募复之,遂世有其地。传至有明,杨应龙以叛诛,方建郡邑。其时长垣李公化龙总制川、湖、贵州,督八路总兵官,百有十四日而应龙灭。首功则推都督刘公綎,而善后其事者,在蜀则总督王公象乾,在黔则巡抚郭公子章,其详载之史策。景宗于乾隆戊戌秋以平越守移署遵义,均播境也。案牍余间,时怀往事,见郡东郭间山半石壁划通,劈开胜致,山影如屏,波光似镜,凭轩远眺,颇豁心目,未知所昉,而亦托名于武陵之仙源。洞中祠宇三楹,仅有一像岿然独在,则所谓刘将军者也,余甚诧焉。平播之役,师武臣力,省吾洵为露布冠;而李于田经纬雄才,机权独出,将得其用,士尽其能:郭相奎单骑入黔,尅期奏凯,十年留镇,善后攸宜;王霁宇缮城郭,立学校,简任贤俊,抚绥流离。均未可泯也。因阅《省志》,则桃源洞旧有铜标,纪平播功。洞口有三公祠,祀平播总督李公化龙、王公象乾、按察崔公应麒,前明所建,久之并废。国朝康熙五十五年,通守胡公期恒重建二公祠,唯李襄毅与刘少保并祀焉。至祠中原象,则又因二公祠久废,前太守于公方柱特于它祠移祀耳。关播平迄今未二百年,而缺略若此,荐绅人士,类能考之史册,而乐壤群黎,不复知李、郭为何人,将并不知刘将军为何人也。爰即古祠,仍设三公之位。而郭公恩著黔酋,是郡现隶于黔,故并崇祀。刘公原像,则移之旁楹,存其旧也。楹前敬刊奉勅纂修《明史》节录《李少保传赞》,揭之于石,匪直纪功彰善,礼惟宜之。而游盼之余,时需瞻仰,将念复嶺重江,郁兹雄郡,妖氛阵云,消为和风甘雨,流离垫隘,因以丰阜蕃昌。知当年廓清之烈,绥抚之宜,良非易易。缅维向往,亦得所传,信以不忘其所自,始兹境不第作胜游观也。乾隆四十四年。
    白石口五公祠  在城北八十里大娄山白石口,今移入时近之黑神庙。
    东门楼刘将军祠  乾隆二年,知府苏霖泓奉祀刘綖像于城东门楼上。十一年,知府朱东启拨废寺田产归僧焚献,后废。据张景宗《五公祠记》言,刘少保愿像,为前守于方柱自它祠移祀。以方柱任守时推之,可知此祠废后,其像盖移之二公祠,事在乾隆四十年前后也。
    附:苏霖泓撰《祠记》  明都督刘将军者,豫章人也,由南昌卫指挥以战功晋秩总戎。万历初,播酋杨应龙叛,称兵向蜀,所至摧残。因集三省之师,环攻并举。于时少(司)马长垣李公总督军务,黔则泰和郭青螺先生抚其军。刘公授节振旅,由偏桥进取,贼悉力守险以拒。公奋勇先登,所向披靡,连破数十寨,直渡乌江。贼窘,退据海龙囤,负隅死守。复以奇兵破其巢穴,俘贼首献。事平,晋阶左都督。自设官分职,建学明伦,以公崇祀名宦,春秋配飨,报有功也。考播州自楚庄蹻略地,溯江而上至牂柯,达夜郎,皆已内附。历汉、唐、宋,俱通声教,征辟名贤,载诸史乘。及杨氏纳土,因世其官,遂同羁縻,播人之不睹天日,盖数百年。虽巨首不道,自覆其宗,然非雄武如公,谋勇兼备,战胜攻取,一旦削平祸乱,乌能复版图而敷王化,俾士习民恬,致有今日之盛者哉!是公之大有造于播也。夫伏波之柱,尚足压苗;岘山之碑,犹至坠泪。公生平功烈,于开播为最伟,其精神气魄,磅礴于凤嶺虎溪间,尸而祝之,固其所也。予乃因士民之意、并江右客众所谚,奉公像于东城之上,襟带江河,永镇疆域。俾农工商贾,奠厥室家,宁尔干止,以生以养,优游而享太平之福,讵非保世滋大无疆惟休者欤!乾隆二年丁巳。  朱东启《拨田焚献记》窃照遵邑东门城楼中,旧塑有明时刘将军讳綎神像,当日原有僧人在内焚献,园无常住田产,以致无人看守,像貌倾圮。本年二月内清查废寺,查得东七甲永福庵田,条粮三钱九分七厘二毫;南又六甲赵氏庙田,条粮四钱零;东又十甲虎头庙田,条粮三分;平又七甲水口寺田,条粮二钱五分。以上五处寺庙,久已寺废僧逃,所遗常住田土,向为寺邻佃户等侵蚀。伏思刘公当己保全遵义,大有功于士民,今欲崇隆伟绩,惟有将此等废寺日产拨归神庙,以作焚献之资。业经详明各宪,批准允行。招佃认租,每年计可获市斗谷石,除登印册永远遵奉外,恐日久淹没,复为佃户人等侵夺,特勒碑记,以志不朽。计开田亩界畔:一处,南又六甲赵氏庙田,条粮四钱二分,田土一幅;一处,东又十甲虎头庙,条粮三分,田土一幅;一处,平又七甲水口寺,条粮二钱五分,田土一幅,地名花水田,上抵山脚,下抵河坎,左抵杨宅田坎,右抵杨宅田坎;又杨四田一分,上抵寺林,下抵河坎,左抵杨宅土坎,右抵杨宅田坎;又寺基山士一幅,上抵山顶,下抵姚宅坎。乾隆十一年,岁次丙寅。
    刘将军祠 乾隆中,东门楼祠废,綎像移祀桃源洞中,张景宗《记》所谓“洞中屋宇三楹、一像岿然”者也。至□十□年,于洞上十步许创祠,移像祀之。道光二十年,知县杨书魁复建祠今所,移祀祠右,距洞口十步许。
    王公祠 在府城内,祀明遵义知县王佐圣。死土贼郭士奇之乱,故祀之。《通志》按:祠初建于大士阁左侧,后废,尚存原址。今在三官楼侧者,康熙三十年,佐圣季子省为邵阳令,详请父入祀名宦,三十二年,别购地于三官楼侧建祠。置祀田一分,附城隍庙,为每年焚献,勒石纪事。三十七年,城灾,祠石俱毁,后别设牌位于县城堕庙常公祠内。五十九年,于旧祠址重建。道光十三年,知县张瀚中复增靖难乡勇王尚明,冉国柱、王之琴牌位配食。
    宣峰山垔王公祠  王选、王之琴、冉国柱,皆永安里人,应县官王佐圣募,为乡勇头目。崇祯十五年四月,吴上贤之寇,各率家丁乡兵御于宣峰山垔,众寡不敌,皆力战死。是年五月,里人建祠于战没处,以三人配食佐圣,请于叛党绝业中给近日三十亩以供祭赛。《殉难录》
    蔡公祠  在府城大士阁右,祀知府蔡毓华。《通志》
    常公祠  明束建,在令县城隍庙右侧,祀知府常三锡。《遵郡纪事》
    三皇庙  在府治北。《陈志》“北”《通志》作“西”。
    火神庙  一在城内,一在城东门外。
    雷祖庙  在城东门外雷台山。
    天后庙  在城内大十字街。
    马王庙  一在城南门内,一在城内火神庙侧。
    三官庙  在城东门外万寿桥上。
    真武庙  在城东门内关帝庙右。
    三圣庙  在城北五里。《陈志》
    黑神庙  在城南狮子桥侧。祀唐南霁云。一在城西八十里沙七甲。见《陈志》。
    肖公庙  在治东五里,祀宋肖日轩,洪武初封英佑侯者。《陈志》
    张桓候庙  在城东门外桃源山。
    杨泗庙  在桃源山。
    万寿宫  在风朝关侧。
    东岳店  在城外,知府孙敏政重修,建一坊。《孙志》嗣龄阁附庙内,有碑记。岁以三月二十八日为帝降诞,郡人设醮崇祀之。《陈志》
    五显庙  在城内正街。按《灵应集》云,神以五名,即金、木,水、火、土,与天地相为本始,又专司火政,是以里社皆崇奉,每以九月二十八日诞辰醮祀之。《孙志》按;今为药王庙,在城内大十字街。
    总会庙  在东关升,合祀诸庙神祗。知府孙敏政助修,郡人岁时祀之。《孙志》
    正安州
    社稷坛  在治东门外。
    神祗坛  在治北门外。
    先农坛  在治东门外。并《州志》。藉田岁收谷九石五斗。档册
    厉坛  在治北门外。《州志》
    附:周大烜正安州《厉坛屋记》  社坛无屋,傍佛庐民居为承祭,不蔽风雨。珍州社在北郊里许,旁鲜屋椽,祭遇雨,多系摄行,草率从事。州正为山川鬼神之主,祈报不亲,何以远神庥而康黎庶?乙已春社,雨霁,粗能行礼。州从事蒋君告予,社北有厉坛屋数椽,以面墙,弗客仆从,且将倾,若移社北,则祭社祭厉,俱堪稍憩,遇雨可俟霁成礼。一切移费,存项若干可办。予谓善举,宜速即为,浃旬祭厉,为防雨地。蒋君即日鸠工,阅旬竣事,遥望此山之麓,忽新亭阁,宛然点缀。及祭厉,阴云将雨,然可恃成礼者,有斯屋也。社与厉分,一坛、一屋,有司春秋致敬,为数百里士民祈福。暇日偕宾佐举酒斯亭,不亦有白、苏遗意乎?是为记。乾隆五十年。
    关圣庙在城内南街,乾隆二十一年,知州谢之燧创建正殿三间,两庑六间,后殿三间。
    附:李弥高《关帝庙碑》;正安,古珍州也,不常厥邑,于今五迁。自古凤建治以来,几八十载,城垣未葺,公廨草就,又安问其它乎?官斯土者,苟有兴作之念,而地瘠民贫,每怀靡及。丙子夏,牧侯谢公来抚是邦,见其廛市参差,毫无关锁,宵小易于出入,于是创建四门,以严启闭。又以北关地脉既接文庙,修之可以兴文;东关地形邻于卑缺,补之可以致富;又建石桥,以垂不朽。此非惑于风水之说,盖欲以富且贵者、期州之士与民,殚厥父母之心已耳。今岁春,以武庙旧在城隍庙后,非惟地失其制,而狭陋荒凉,不容拜跪,谋欲更修,商之同官暨绅士耆老捐金而外,并及州之士民与客商之好善乐施者,命匠兴工,启三月而庙成。余尝闻诸父老言,此地建州之初,户不满百,荆棘碍道,鹿豕为穴;今则生齿日繁,文明渐起,非圣天子声教四讫及贤候牧之维持调护,安能至是?继自今愿都人士争自琢磨,风清俗美,仰体富贵斯人之心,则戴公之德而荷神之庥,其福利宁有穷乎?余忝司铎,虽不工于文,时因士民之请,而直以其事之颠末勒之贞珉,俾后之览者,知斯庙所由托始也。乾隆二十二年。
    文昌庙  康熙初,建于州城后山。四十一年,知州汪曾垣迁于北门外庙林场。乾隆三十九年,知州袁治迁于南门外右山凹。五十二年,知州罗才楼复迁于书院。嘉庆六年,知州杨皋亮于文庙遗址建,复建后殿,祀先代。
    附:周大烜正安州《文昌阁碑记》:珍州地广数百里,童试近千人。国家文教诞敷之时,正山陬多士观光之会,而校试州童,殊少惬心刮目。究其所以,皆人自为学,家自为师,士少观摩,官少鼓舞也。时学博蒋君,王君及蒋州佐,皆同心振作。烜谓富而后教,须当置义田、义宅,以为建舍延师之资。爰集绅公议,择其无损于私、有益于公者,得宅若干廛,田若干亩,场市若干租,岁获金若干两,为师生廪饩之费,已有章程。州士人同心乐助,建文昌正殿、旁舍共数十间,武曲阁一所,既祀文星,且联文会,被诵有所,揖让有仪,秀者愈进文明,朴者渐更谫陋,其气象迥不同焉。创造方兴,垣适有平溪之役,未及落成,善后事宜,仔肩更重,不能无望于后来。然以官民同志,文运天开,出而与中州士人齿伯仲,化苗移俗,亦我辈承平时稍舒报效也。是为记。乾隆五十一年。
    城隍庙  在城内南街武庙左,乾隆十九年知州汪歙建。
    火神庙  在城隍庙后,乾篷五十二年知州罗才橒建。
    东岳庙  在东门外,创自前明,原名永兴庵。国朝康熙六十一年,知州邱圣台改建。门外有老桂二株,轮囷盘郁,颇壮观瞻。
    龙神祠  在先农坛后,嘉庆十九年知州赵宜霦建。有碑记。
    附:《龙神祠碑记》。国之大事,维祀与农。雨旸勿时,官斯土者有祈祷之责焉。正安有老龙硐,距城东五十里,高山壁立,内蕴巨潭,灏氵顷淈汤,神龙窟宅,祈求雨泽,捷于影响,龙之为神昭昭矣。先是龙神祠于州署之内,春秋报赛,民弗以为便。余籍隶南丰,昔牧山右朔州,嘉庆丙寅冬,奉旨拣发来黔,己巳之秋,补授兹土,迄今已逾五载,久思创建专程,以崇祀典,因时拟铜铅之役,朝令夕行,恐未能成厥功,是以暂迁神位于先农坛侧。今秋,采办滇铜,差竣回州,又将量移安隆,有志未逮,非所以答神庥也。乃集州之耆,约度地兴功,成称农殿后山愿平衍,位正坎离,维兹可以奠神宅。缘思勾龙为后土,是龙神与农功有呼吸相通之义,盈命庀材鸠工而兴筑焉。建祠立宇,周筑垣墙,购料、估工,需银二百数十两,今余已先将需费垫发,尔士民情愿乐输者,登名于簿。不足之数,余当捐廉以成。盖非徒集腋成裘,贞珉永泐,亦以见报功崇德,含哺同怀。余以因民而事
    神,固神而建庙,神以人灵,把以诚格。今兹新庙既成,将见神之权司霖雨者感而遂通也。是为记。嘉庆十九年。
    禹王宫  在城内南街。即湖广会馆。
    万寿宫  在城内东街。即江西会馆。
    万天宫  在城内西街。即四川会馆。
    老龙铜(据下文当作洞)  在城东五十里。洞,深渊也,神物居之。每岁旱,士民祷雨者以蜡封瓶口。长竿缚置水中,少倾,擞荡成声,水入瓶内,雨随瓶起,甘雨沛施。乾隆四十年,知州汪献琛修整神殿,清查原业,复建龙神祠于州署内。嘉庆五年,知州索隆额刊碑于州署大门外。十九年,知州赵宜霦创新祠于先农坛之后,并将老龙洞香灯田产基址铭勒于神祠钟上。
    三抚老穆相公祠  唐乾符三年,太原杨端应募赴播州平南诏。贼退,授武略将军,遂居播地。有善政,后播人立祠以祀,称为三抚老穆相公”:附以严、唐、罗、冉为四官财神,至今遍祀。
    蚕神祠  州人向不知蚕,乾隆十三年,吏目徐阶平携蚕种教以饲织,至今资生,衣被无穷,州人立祠祀之。并《州志》
    桐梓县
    社稷坛  在城北一里。《孙志》城西半里。《贾志》
    神祗坛  在城南一里许。《孙志》城北半里。《贾志》
    先农坛  在治东门外,雍正六年建。《邱志》藉田岁收谷四石九斗,
    不敷银赴司领。档册
    厉坛  在城北。《孙志》
    关圣庙  在城外。《孙志》在南门外。《蜀志》雍正六年建,补修不
    一。《邱志》地基乃明侯梁柱捐买。《采册》一在娄山关。《贾志》
    文昌宫  旧在北门外。《贾志》乾隆中建于城南官渡河右岸。道光十八年重修,规模较大于昔。又,元田坝、夜郎关、鸭塘并有文昌阁。
    城隍庙  在治北,明同知尹志伊、知县王桂建。万历四十年,知县万建候因庙制湫陋,捐募重建。《孙志》国朝知县贾固檀重修。《陈志》
    虎头祠  在治西。《蜀志》
    崇德庙  在城后虎峰山,祀蜀太守李冰,宋杨宝建。以后补修不一。
    普泽庙  在城南七里茹芝坝,祀唐经略安抚赵延之。并《贾志》
    马王庙  在县署右。《贾志》道光十八年重修。
    五显庙  在城东南二里魁崖站,乾隆束圮。《贾志》
    禹王宫  在北门内,乾隆中建。
    炎帝庙  在北门内。
    雷祖庙  在南门外雷台山。
    万寿宫  在南门外,乾隆中建。
    万天宫  一在水坝塘,一在松坎,一在南溪,一在庙树坝。
    总师庙  在峰崖,原名龟凤寺,明崇祯七年建。国朝雍正七年重建。
    三官殿  在城南二里魁崖山上,明末建。
    忠孝祠  在学官左,雍正八年建,今圮,地为民居。
    节义祠在城东大街,雍正八年建,今圮,地为民居。并《邱志》
    绥阳县
    社稷坛在城南门外一里。《孙志》旧置西郊二里。雍正十年奉文设立,移至先农坛右。《县志》
    神祗坛  在治南关。《孙志》在西门外。雍正十年奉文立,东西横十三丈,南北纵十二丈。《县志》按:令在城西黑神唐后,周围仅十一二文。考旧址,即今之黄土坎,已成田矣,不知何时移此。
    先农坛  在东门外,雍正五年建。《县志》藉田岁收谷四石,不敷银三两三钱二分,赴司领。档册
    厉坛  在城北三里。《孙志》在北门外。清明、中元二祭,各银七钱,下元银六钱,共二两,在地丁项下支给。《县志》
    关帝庙  在东门内,明万历四十年知县冯士奇建。国朝乾隆二十四年,知县陈世盛查有靛民每年缴县山租银十两,作春秋并五月十三日祭祀之费,勒石为记。《县志》一在城□四十里。《县志》
    附:冯士奇《新建武安王庙记》:王以汉室精忠,生为烈士,死则明神,磊落一时,感激千古,故凡穷乡僻壤无不庙祀,非偶然也。辛亥冬,余奉命来令此土,展谒庙祀,曾未有所谓义勇武安王者,不觉愀然叹久之。夫绥之改土为流,凡十有余年,而祀典之缺巳至此乎!  因出俸薪三十金,役哨兵若干人,募邑中之笃行好义若干金,选材、  诹日、鸠工兴事,经始于壬子之春,落成于癸丑之秋。其中正殿、报  亭、前后重门各三楹,左右回廊各五楹,至钟鼓有楼,结义有祠,无不金碧辉煌,庶可栖神而妥灵矣。时王谟等以前所未有,请勒石以志不朽。余按:王,夏关龙逢之裔孙也,生当桓、灵之末,迨汉祚式微,强臣悖叛,曹操虎视乎中原,孙权雄据于江左。先主虽帝室之胄,以孤军处二强寇间,摇摇如风中絮,谓其能讨贼嗣汉,谁其信之?以故当时智谋勇略之士,若或,若攸,若瑜、肃,纷纷然俛首臣妾于孙、曹,以赴功名之会,畴复知有正统哉!孤穷如先主,畴肯相与以有成哉!王独义析《麟经》,分昭逆顺,与燕人张翼德委贽先主,慨然共誓以兴复,如云风之从龙虎者。左右御侮,艰险备尝,举成败利钝有弗顾焉。是其所见者一于辅正,故其所许者一于成仁也。既而降于禁,戮庞德,威令赫然,震叠寰区,曹操谋徒许以避其锋,江东请求婚以结其好,使西南半壁之蜀,屹然鼎足,庶几吹炎灰于复燃,此宁直为万人敌已哉!迄于今二千余年,莫不崇庙貌,陈俎豆,即庸人孺子,皆能知王之姓名,慕王之忠义,其与狙孙鬼操汗(汙)名秽行、遗臭万年,奚啻天壤哉!余特记诸石碣,非直为今日计,俾后之继此邑者,知今日之兴修,当为后日之颓圮谋也。睹其将颓,即嗣而茸焉,庶几斯庙永永无斁,以克遵我朝表忠崇德之旨,讵非有司之职守  哉?
    文昌庙  在县学右,上下共六间,大门一间,知县郑松龄建。又郑场亦有文昌阁。并《县志》
    东岳庙  在城东。《孙志》
    八蜡祠  在□□明洪武间建。里人春秋祈报于此。《通志》今圮。《县志》
    城隍庙  在西门内,康熙四十四年知县秦梁重修,后层圮,雍正八年知县唐椿补建,复创拜亭、大门,及两厢后筑石岸以固基址。
    附:冯士奇《城隍庙记》  谨按祠典,能御大灾则祀,能捍大患则祀。城隍司厘保,御民灾,捍民患,衍国祚于灵长,非浅鲜也。方今神州赤县,棋布星列,未有守令而无城隍者。守令理明,城隍理幽。理明者赏罚犹有未遍,彼狡伪者犹得逃于法网;理幽者彰癉无微不烛,即狡伪亦无能逃其照鉴矣。辛亥冬,余莅兹土,展谒祠下,顾瞻殿宇三楹,几于倾圮,帐然久之。第文庙尚未建立,即哨有兵,山有木,安能并举厥工哉?今幸文庙落成矣,仍责千总郭行达董其事,遴吏中勤谨好施如黎应举者兼理焉。经始于癸丑冬,迄工于甲寅夏。两廊与山门业已告竣,随列十冥府于廊,俨然相向,以示神道设教之意。丹青绚丽,颇肃瞻仰。乃偕僚属诸君子虔祀,后进乡耆兵民而告曰:尔等亦知祀神之道乎?夫城隍者,非所谓聪明正直之神耶?聪则靡不闻,明则靡不见,正者无邪,直者无曲。有如秉道持操,好善乐业;宁扑拙,无獧狡;宁甘贫,无欺骗;宁循理守义,无飞诬捏词。则神将庇之福之,而无不逢吉矣。不然,而奸盗公行,而恐吓局骗,而巧口引诱,起灭词讼,神且吐之弃之,罚不尔贳,又何祈禳之足云!《伊训》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斯言岂欺我哉?尔等其悚意而听之。
    五显庙  在治东,有记。《县志》知县唐椿重建。
    附:刘春旸《重修五显庙记》:五显神号曰华光大帝,谓五行之宣著莫甚于火,故祠以五显名。凡言显者,神圣之哲号也。失火,因时化育,以成万汇,其神固甚昭昭,炎帝配之。至于三臣,喾有祝融,尧有阏伯、相土,皆为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味,由来尚矣。兹乃五其像,而被以后世之衣冠者,何耶?岂以大庭一帝及以火正三臣当之也,抑以南垣朱鸟七臣主之耶?然于五之数不合也。呜呼!议礼纷纷,纬书争作,南方之神,其名为赤熛怒,唐之《典礼》并载其名,是皆方士怪诞不经之说,久不可户说以正论矣。余维祠以五名,即《周礼·小宗》兆五帝于四郊之外,吾夫子以之语康子者也。因时异地,迎之于郊,未尝屋而祀之也。自辛垣平以望气蛊汉文帝,作庙渭滨,五帝同宇,于是水、火、木、金,土之神不复兆于四郊,或合祠于宫中,或合荐于明堂。而道家者流,源委不辨,误谓回禄一帝,厥有五人,遂名以五显而不别也。夫合五显于一官,固属方士之矫诬,然于五帝而专祠一火,则未始不可以励民俗而捍其灾也。子太叔曰:“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畏则警,理固然也。若夫神之在上,福善祸淫,尤为不爽,载在史册,炯若日星也,岂可以听其祠之圮,而不一为茸之也乎?侯之捐俸以修之也,可以起民之惰而合乎祀典之正矣。侯讳椿,号东麓,以中书留知县事,多惠政。余乐其工有成也,故志之。
    川主庙  在城外。《孙志》按;在西门外三修结庵旧址。庙后即三修墓。前有沙棠,大数围,云其手植。
    陈子昂祠  在绥阳县西,其裔孙陈昭远建。
    附:刘仁臣《祠堂记》  昭远陈君,潼川名士,其先系出射洪,以避仇居播。万历庚子征播,余从先大人转饷。播平,落业,与陈君居比邻,遂订交焉。陈君性任侠,好古文祠,工五、七言。唐拾遗陈公白玉乃其远祖。元兴元年平章公,其九世祖也。辛亥秋,陈公作家庙以专祀。时余有北平之役,闲居九载,归而陈君谢世矣。其子真赍缄过,请曰:“此先君遗命,以致先生者”。启函,述其创修之意,而嘱余记其事。其略曰:拾遗公之在吾乡者,有老祠堂,专祠拾遗公,平章公配
    显示源代码
    扩大编辑区域
    焉。吾宗以丧乱,多散处,某不幸,避地来绥三十年,祠堂香火,斩然久缺,某恐旦暮填沟壑,不获上先人丘墓,憾当如何耶!聊构数椽,以继谢(射)洪之祠焉。余谓真曰:“子知之乎?君子将营宫室,先立家庙于正寝之东,昭孝思也。抬遗在唐为一代文宗,工部诗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杨(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又曰:  ‘终古立忠义,感通有遗编’。由是观之,其文其人,拾遗千古如见。若翁念祖而修厥德,不陨厥祀,此固无穷之孝思也。子其勖哉!余因之有慨矣:年将就木,故园之思刘刻不忘,先茔在此,难以舍去。今观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余益滋愧矣!子其时修而荐享之,以不负乃翁乏意,孝莫大焉”。真曰:“唯、唯!谨受教!”乃命厥弟灴以片石书小楷,列诸壁间。
    里社坛  里人春秋祈报,百家一会,今圮。《县志》
    土地祠  在县署左。《县志》
    祖师庙  在治北。《县志》按;在城内。
    土主庙  在郑场。
    总司庙  在□□,常住日在阳崖。一在北六十里。
    万寿宫  在城内,江西人建。
    禹王庙  在城内,湖广人建。并《县志》
    黑神庙  在城西,嘉庆八年知县刘贤业建。
    灵台阁  在城南一里,即《陈志》云台寺,久废。常住田土寄入学中。其地占绥邑形胜。知县张梦骥于道光戊子重修,改名灵台,祀文昌、关帝。即以阁为乡学,于旧寺焚献之田租十石内,拨出二石,更断入万寿寺元音寺互控田土,岁共得租十二市石,以为廷师束修。阔别有旷地,岁得房园租钱千余,以供修补之用。裆册
    武侯祠  《陈志》称卧龙庙。
    柳公祠  在城西十里,祀唐柳宗元,明万历间知县詹淑建。《通志》知县冯士奇重修,有记。《县志》按:今圮,地为民田。
    二冉祠  在城西,祀冉璞、冉琏。《通志》知县左懋颖建,今圮。《县志》按:地今为民居。
    母公祠  在城内,祀明知县母扬祖。《通志》县大门左。今圮。《县志》按;地今为民居。
    肖公庙  系郑汤公馆,今废为庙。《陈志》
    三府祠  在治北赵家里,祈祷辄应。《蜀志》
    詹公祠  在城隍庙侧,祀万历间初设知县詹淑。《县志》在西门内,后圯。乾隆三十四年重建。《县志》按:今圮,地为民居。有像在城隍庙右侧。
    附:冯士奇《詹公生祠记》从来牧民者,不难一时令民悦,而难去后令民思。盖欢悦一时者,可以智笼,可以术愚;若去后之思,□有深仁厚泽渐涵于民心,而民感激爱戴,欲去而不能也。詹公之治绥可思已!公初在资阳,仁心仁闻,未暇枚举,资阳固已祠而祀之矣。追播逆受俘,敕地设县,而治难其人。各县知公贤能,举于朝,天子报可。公衔命来绥,辟草莱,抚流离,筑城郭,建衙宇,拮据焦劳,不逾年而事多就理。萃四方之黔黎,授新垦之井田,擒劫掠之巨寇,折不次之疑狱。遗孤寡则捐金授亩,睹贫乏则推食解衣。国之所在,不知有家;民之所在,不知有身。公洵南阳之召、杜耶?历,壬五载,名达神京,晋职本郡,清戎兼理,而摧守马湖之命下矣。然公去绥,而德在绥也;民不见公,而见德也。因重为之构祠、树碑,而征余言。余幸继公后,无论巨纲,即日用常行,无不以公为大要。尝读公《圣谕解》,勉藏无愧于公、而弗能也。然则公之德政,宁独绥士民念之?余亦穆然有遐思矣。宁独余思之不置?将见后之继令此土者,有不恍然思、僚然慕者乎?盖其深仁厚泽,贻谋善而入人深,故能有此。岂智笼术愚,欢悦一时者所可同日语哉?唐椿《重建詹公祠记》万历中,公以廉干莅兹土,时蛮燹甫浄,人烟渺寞,公芟荆刈莽而城郭之,经舍宇,分畛域,生聚噢咻,戛然成治。晋太仓守,绥民遮留塞辕,乃得同知本郡。未几,底绩攉守马湖,悲思者绎于路,至今邑民呼阿翁不已矣。先是公既去,民不能高,立祠尸祝,而寓其像于城隍左侧。余承乏于此,循公规矱,幸免覆餗。因思公为绥民奠厥居,而后之人曾不能为公具榱栋,咎将谁逭?敬捐薄俸,治室居像,而设田以报蒸尝。《祀典》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公奋乎百世以上,传闻者莫不兴起,其功与德著于口碑。后之令此士者嗣而茸之,则公之教思常存;矜而式之,则公之流风俱远。勒石以记其亭,景慕前人,亦所以留赠后人云尔。  陈世盛《添设祀典记》前人之立功立德,岂必有崇报之辱,尽其道焉而已。后人之以祀以享,未尝缘推奉之辙,重其贤焉而已。自前明万历庚子平播,设县,以迄于今,莅官多矣,惟昔莅之詹公,崇其祠旧而复新,留其像久而如昨,良以公当建置之初,其功德脍炙人口,镂入人心,叠见于全《志》中,为有目共钦者,不待称赘。盛摄绥之三日,诣公祠,睹公像,瞻拜之下,殊觉旷世相感,慨然想见其为人。特是前任唐公椿新祠表额,并买田一丘,价银十两,付城隍庙僧耕种,以为每月香灯之费;而春秋二季,实无以荐馨香,是亦望容悬烹之贻讥矣。踵其后者,宁以苦于无措、致谢不敏乎?查永兴场每年有纳官地租银二两四钱,亦可修祀典以供牲醴;猥云菲薄,亦策善之一端。自乾隆二十四年起,以此项充其用。在公生而为英,没必为灵,民奉于令而不辞输将,令纳诸有德有功之前令以彰崇报,虽非公之所思,谅亦非公之所弃矣。有同志者踵而行之,庶永永垂之不朽云。
    李神童庙在  城东杨进村,知县朱由挺建,有记。《县志》
    白氏庙  在金子坝,祀唐播州刺史自居易。《县志》按:非祀香山,乃其子孙移居绥阳时所建香火堂也。即今金山寺。
    仁怀县
    社稷坛  在治南门外。
    神祗坛  在治口门外。
    先农坛  在城外东北。藉田每岁收谷三石八斗,不敷银三两二钱三分三厘,赴司领。档册
    厉坛  在治北门外。
    关帝庙  在城内。
    文昌庙  在城内文庙左。
    城隍庙
    江神庙
    禹王庙  在城内。
    万寿宫  在城内。
    三圣宫  在城西三十里茅台村。
    忠勇祠  在城北三百里竹瓦寨。威远卫指挥金事衰鉴阵亡于此,因建祠杞之。
    寺观 附
    遵义县
    万寿寺  在龙山上,宋嘉定初建,明洪武末重修。《明统志》即龙山寺。《蜀志》《通志》同按;今称小龙山寺。
    玄妙观  在宣慰司治东,宋嘉定间建,明洪武中重修。《明统志》按:即今桃源山之观音堂。
    集贞观  在宣慰司治西,元至正间建,明洪武末重修。《明统志》
    真武观在治东五里。《陈志》
    净土庵在治北文昌宫上。《陈志》按:在城北十五里,崇祯四年
    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再建。又名营盘寺。
    海朝寺  在海龙囤,明平播后兵备道傅光宅建。《蜀志》
    大士阁  府治前。《蜀志》明万历四十年知府孙敏政建。《通志》按:顺治十七年,兵备道贾彪撤府学左之金刚堂,因移材重修,今四天王像即自堂中移来者。时有程生云撰《记》,已漫漶。康熙二十七年,副将魏相重修,以为地方官朝拜之所,因名祝厘寺,又名万寿。其何年改“祝厘”无考。今存苏霖泓大士殿楹榜,有“帝以无为朝万国”句,款系雍正癸丑,知称“祝厘”在雍正以前。
    佛光寺  在府城内。初,有铜佛像在荒莽中,人往观,辄风雷不可近,后有异僧,命居人斋戒住,迎置此寺。《通志》
    雷音寺在府城南五十里。《陈志》六十里。水中突起一山,其下有飞云庵。《通志》前有雷水堰,堰临大山。《陈志》按:寺在九龙山下,万历四十二年僧宗莲即杨辉墓祠基址建。
    西坪寺  在城南百里,又名虎丘寺。僧大冶道场。
    附:陈起相《西坪寺记》:嵚崎崱屴,梵宇托焉,在湘不以为奇,不奇飞舞,奇坦旷,盖湘原少而峰多,则以少受选焉,宜尔。有地曰
    西坪,飞舞夹纵,坦旷中铺,不此之奇,是选雷之目矣。坪又以石为
    筋脊,石自某地,迄于板阁,凡五十里。状若蛟虬,蜿蜒而迤逦,隐隐隆隆,蛛丝马迹,□□笋轴,画势玲珑,受拜南官,非袍笏不敢见。当坪之腹,始张甚,为象,为狮,为龙,为虎,然不示人以玩,且韬藏之,俟其人卓锡不偶也。岁乙酉秋,冶公和尚以蜀乱,率众适至,响锡摇空,笠篷正锐,初非有取乎此。会坪有四众,振(震)师之名,请辍沙滩之祗,为创结茆之憩,师犹不以为缘,唯唯否否,宿宿信信,庸知山是蕴结,鬼神呵禁,不为化城,不肯。师遂一住十有四年。茆就坏,四众不听师去,乃开土创刹。其时乃有狮若象,若龙虎,奔走腾沓而来,处刹之四隅不散去,众始大骇,异之,乃知师游戏神通,示人不测若此。
    禹门寺  在治东七十里,山周四五星,其西乔林崇壁,乐安江经其下,回潭一碧,环山而东。明万历初,黎朝邦父子始创伽蓝于上,名沙滩寺。明亡,朝邦子黄冈知[孙](县)怀智落发住此,名龙兴禅院。顺治丁亥,僧丈雪避乱来居,旋去。丁丑冬,再至,遂开道场,易名禹门寺,广建禅居,上下蜂房,各开户牖。祥和诸子,日至十百。北建藏经楼,贮四部《释藏》。后丈雪归四川昭觉寺,其徒一庵继传棒喝。丈雪有《禹门六景》——《石头山》、《锁江桥》、《溪声》、《牧笛》《沙汀》、《月浦》六诗。今寺中《释藏》如旧。故遗联匾,多破山、丈雪手笔。赵州中峰,破山、丈雪、一庵、福圆各诗文语录,板并存贮。
    附:丈雪《开堂记略》:沙滩溪回九折,峰抱千头。神宗初,黎静  轩裁为伽蓝龟鉴。丁亥上已,余避世于兹,睹溪烟掣浪,鳞藻跃凤,斖旃厥业,束殚衷期。越已丑冬,再寻溪口,易“龙兴”为“禹门”,  兵□野戍,胜境堪誇,树为学业禅堂。总以一铛共煮,众姓施腴,蔬圆周备,收跋涉遐迩之役,免久坐新参之劳云。梁应奇撰《禹门寺记》:稽昔禹师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华阴砥柱之墟,皆获安澜;怀山襄陵之势,不复如初。万世而下,称禹绩,受禹成者,至今不朽。不谓桑门亦有怀襄,而本来面目载胥沉溺,非有慧解人,具救生心,乌能手援诸溺而登之岸?稽乐里有寺名沙滩者,绀殿轩昂,堂奥鸿厂,石磴层嶙,林木蓊蔚。溯所创者,肇自策眉。始惜沙滩梵刹,“滩”则不能遽济,“沙”又恒河难更。恭请丈雪人天师范为丛林住持,于是易为禹门禅院。遏人心之江河,溶群胸之闭郁,使之洞见本来面目,豁然通,憬然悟,有如禹之随山央排,机忘物我,真利济之人乎!师,蜀之内江人,棒喝交参,印德山《济北家言实传》、《曹溪正脉说》、《语录》,凡若干篇。平澹自如,行业兼备,将与禹功并垂不行。余因视师三川,便道游览,盘桓啸做,识师最真;敬作记言,以纪盛心云。
    纯阳阁  在治北五里。按:阁当会川河水会,孤阜挺出,秀临绿
    潭,古木幽萝,掩映水石。顺治庚寅,忠国公王祥建阁于上,像祀吕祖。乾隆四十二年,知府苏霖泓补修,有邑举人唐惟克记。阁侧有一石,为憨憨道人栖卧遗迹。游憩者一枕一琴,几忘尘境。霖泓诗云:“纯阳阁上好烟霞,拟放银河八月槎。铁笛一声来道侣,桃花几树着人家。”
    西来寺  在治西三十里八里水。平林蓊郁,一径通幽。康熙初本杨氏宅地,总兵吴之茂以争构劝舍为寺。僧两生遂于此开道场,名“松丘禅院”。手按大乘经字数种柏数十万株。其尾字倒植之,后长枝皆下垂,今犹存。内《释藏》为僧明澄走京师请于当事,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十四王供施装造,奉旨赍来永镇山门者,共六百七十六函,通六千九百五十卷。后知府赵光荣募制经匮存贮。
    附:高奣映《松丘缘起》:薪尽火传,法灯慧焰,于以续佛是根,惟一大事因缘,无有余二。然则因根起缘,因缘相触,而生妄境。尘利瓦砾,大地河山,无非法身边事。盖逐事则离,根心则会,会极则语,语而不作,圣澄圣解,乃可顿入性海。故说有碍尘,设空著妄,一立语言,皆无是处,以之平等,性得大空,心乃如如自在地耳。一日,余因公来播,结宰官因缘,竟,而后比丘、长者、居士,以至性善男子,皆以因缘结我。有顷,两生弹师亦随缘而至,启门纳客,措之坐,以眼代口倾盖间,不立对待尘不生,知见解水乳之合,其亦石上相逢,得非两生契阔而能然耶?嗣一日,禅师复来晤,出所为论疏以示,相与降澍天花,而针投黍透,抑语默动静,无非为一时因缘事欤?微言之绪,偶及禅师所创松丘禅院,乞余为序其缘起。乃曰:  “初,此地名八里水,风景颇异,寺址乃杨氏宅基,因两姓斗讼,僧赖吴大将军得遂支公癖焉。”余曰: “金刚,至坚也,击之以羚羊角,则迎手而碎。禅师无烦恼,能破除人之烦恼,得住清凉界,以大将军为之金汤,理固然矣”。问八里水之名何居,禅师曰:“离寺三里许,有洞焉,水从洞出,流八里入别洞中,是以得名。寺之左壑曰牛郎土岛,右峰曰皋陶山,后十里远近有皋阴灌木则名九苍林,其所由来,莫可状诘。”余曰:“无名,其谓之古始,有名,乃以物母,借问立松几株?牛郎在壑而织女安适?皋士师日刑几人?九苍淇溟,十里何限?”禅师曰:“唯,万象空花,了无是事,松且不有,况于它乎”?余因诵瓦屋山木皮因缘,既,乃徐为禅师释曰:“所谓山河本于清静,固其然也,而其机起于忽生。今日禅师与浴云子舌妙机圆,忽生影事,不可谓之无;是皆虚妄,即禅师建立宝王,亦应与空花免角等,不可谓之有。如是,则织锦水于机上,开剑门于匣中,未为不可也。以心缘法尘,独影境现,余知松丘之岫壑冲深,高霞翼岭,石磴逶迤,幽回九折,而历睇湘川诸山,几为之劣焉。卧游自醉,它日不必赞资粮、更游第二道场矣。持此即作松丘缘起。名山有灵,当永为呵护。庐陵高奣映成文生子游,成游而后知文之非其景也。文托心生,心随文幻,夫虚虚实实,言亦旦暮遇之而已。曾闻之,去此十四国土,有世界名旃(此字右下不是丹字,而是冉字)穆多香,彼国人以梦为真,以实为妄,其余饮食农具,皆从一梦,而后饱暖始自得焉;不梦,则不真以为有。余昔也疑,今而乃悟。谓今日之游虚,前日之文实,话因阁上,当与上人话之”。浴云居士高奣映志。  罗兆牲代陈碹撰《补修禅院记》  学士大夫宦辙所居,必有胜刹通流,与为栖息往来,非第纵逸游,赏方外也;所以涤尘嚣、发锢覆,其益宏矣。在昔如裴休,陆大夫、苏、黄诸人,固以是为归;而欲烧佛骨之韩子,亦不能不心醉大颠。盖佛骨自可烧,大颠自可参,原不相碍,此所以为退之也,而马騃儒且盛气辨之,谓为无有,不大可哂耶?予吏遵三年,遵固陋远,求所为垒碧煜煌、壮观一邑者,既不可得;即疏转卷石,布置略佳,亦绝未见。至城刹缁流,率讽呗取直、香火衣食耳,无可言语者。禅宿藏天,故两生老人之高足也,住锡城西松丘禅院,惠然来访,予延见之,渊仪玉韻,英英照人,固乐与周旋。一日,持绿萝高雪君所撰《松丘缘起》相示,予快读一过,恍坐话因阁而左顾神娲、右揖庭坚也。始叹桃花源击武陵数十里耳,刘太守不亲往搜寻,岂复有津可问?若兹丘则距 城更近,予且至今未前,不令拂云诸叟远笑俗吏难医哉!藏天白曰: “高公镌记后,寺中补造者,有大都督郑公及裨帅等合树之坊,有傅、李二太守庄严之佛,有诸善信捐建之天王殿五、斋堂一十有二,落成于今戊辰,滥觞于壬戌。公不吝如椽,踵高公而记之,为兹寺增一盛事可乎?”予笑曰:“雪君先成文而后游‘谓文为实,而游为虚,其言甚辨。然既文之复,何非游者?文实则游亦实,游虚则文亦虚,虚实倘分,真妄互起,不几梦中说梦、觉外寻觉耶?予再蹈斯倒,是馋郑人之鹿,踪臧氏之羊也”。藏天曰:“蔡少霞伏枕书碑,所谓‘山元卿’者,当以何人实之?某来敢望颠公,尚幸退之不来,可免五百年后人饶舌耳”。余谢曰: “子之善嬲也,予行且至矣”。图书其语为记。其施资诸人,例得备书于后。至本寺始卒,已详雪君记中。雪君记佳,可留与后人也。
    茅衙寺  在城北十五里茅坪,原名仙岩庄,初为杨应龙妻田惜玉所居,称曰茅衙。平播后,李氏得之,改建为寺。《通志》
    黄钟寺  在城北四十里,四境皆田,中耸一石如螺。明弘治间,夜大风雨,光怪闪烁,居人旦往视之,有钟悬树间,因建寺居之。后圮。国朝顺治十八年,里人张时有增修。《通志》
    天台寺  在城北四十里,僧烜一建。岩洞皆奇。《通志》
    玉皇观  在城内。旧有《文昌乩笔记》。国朝康熙五十八年,知府赵光荣重修。《通志》按:观,宋建,元、明间屡修。旧《记》载《金石》。
    先天观  在城北三十里紫霞山,明正德初杨颠仙建,今改名紫霞
    寺。《通志》有碑记。《陈志》文载《金石》。
    祖师观  在东门内。又东二十里亦有祖师神祠。《陈志》
    观音阁  在东门内。《陈志》又城南百里天六甲有观音寺,创自前明,以后屡经补修。
    三宫殿  在东门外。
    大悲阁  在东门外。
    太平寺  在治东狮子桥。
    东林寺  在治东二里。
    普慧寺  在治东五里。并《陈志》
    湘山寺  在治东二里。《陈志》按:《明统志》云湘山上有大德护国寺,即此。
    六宝寺  在治东二十里。
    白莲寺  在治东十里。
    砂冈寺  在治西四十里,即白牛寺。
    石宝寺  在治东四十里。并《陈志》
    回龙寺  在治南锁水。《陈志》按·一在城南九十里。
    延禧寺  在桃溪。
    常山寺  在治南五十里。
    福源寺  在治西二十里。并《陈志》按;寺,唐、宋闻建。明建文帝菅寄宿题诗。
    永定庵  在治西一里。
    海月庵  在治西二十里。并《陈志》
    瓮海寺  在治西五十里。《陈志》按。又名回龙寺。
    白云庵  在北门外。《陈志》按;城南六十里有白云寺,明万历中建。
    普贤庵  在治北二里。
    高桥寺  在治北三里。
    大觉寺  在治北十里,资中闵相建。
    活龙寺  在治北十里。并《陈志》
    慈云庵  在治北二十里。《陈志》按:吴逆时,杨维柱捐业建。嘉庆十四年僧重建。庵中有铜佛三,迁自海龙囤。
    董公寺  在治北十五里。《陈志》按:旧名龙山寺,后名西乐庵。康熙元年兵备道董显忠重葺,有邑举人王以中记。乾隆六年,有燕僧来重修,易名董公寺。
    天马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广佛寺  在治北三十里。
    天成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上龙洞寺  在治北四十里。又有下龙洞寺。
    天台阁  在治北四十里,有奇洞。
    临江阁  在治北四十里。旧名太元。
    曲水禅院  在治北四十里。
    石华庵  在治北四十里。
    黄琮岩寺  在治北四十里。
    五岔寺  在治北六十里。并《陈志》
    朝阳庵  在城东百里,康熙四年,罗某与妻姜舍宅建,身为僧、尼,有碑记其事。
    黄池寺  在城东九十里,明万历中僧性穿建。
    龙聚山寺  与黄池寺近,明万历中建。一名永灵庙。
    白衣庵  在城东九十里。
    官城庙  在城东九十里。初,三抚相公旧城,今废为庙。主人汤饼日祭之,谓能保产厄。外有斗牛城、斗鸡城、迎春台、上马台、金刀坑古迹。
    古令寺  在城东四十里,昔有异僧禅一焚化于此。
    金瑞山寺  在城东六十里,旧名青冈山,又名麒麟寺,为川主显灵处。相传昔有川主像并铜钟飞至此。钟有铭,载《金石》。
    大寺  在城东南七十里。旁有塘,高广数丈,田时不涸。侧有石隙,春夏水溢,即自此消。
    华严庵  在城南五十里飞凤山下,万历四十七年僧元定建。
    商胜寺  在城南五十里电伏山下,明万历中建。
    龙些寺  在城南五十里。又名马家寺。
    坐云寺  在城南六十里狮子山,即常山之首。原名蟠龙阁,顺治初建,康熙三年,有侍讲长寿王长德记。二十八年改今名,有知县陈埴记。
    方广寺  在城南六十里天台山,即常山之尾,旧有小庵,耙土地神。万历中改。
    云台寺  在城南八十里,崇帧十四年建。
    楞严寺  在城南九十里。又名石板寺。
    延龄寺  在城南九十里祈寿山。
    双山寺  在城南九十里。
    朝阳寺  在城南百里凤凰山下,万历间建。又南一甲茶栏头亦有朝阳寺,康熙间建。
    报恩寺  在城南百里卧龙山下。又名马坪茶腰寺。
    双林寺  在城南六十里。又名水口寺。
    金山寺  在清潭里,宋成淳间建,明罗其宾、罗承恩重建。相近有金堂庙。
    复兴寺  在城南五十里仙凤山,明正德间建。又名瓦厂寺。
    双溪山寺  在城南五十里龙坪。又名水口寺,万历中建。相近有后衙寺。
    青龙山寺  在城南七十里。
    龙宝寺  在城南百里龙镇山。
    仙人山寺  在城南百里。又名水口寺。
    护国寺  在城南九十里。又名唐坝寺,顺治初建。
    瞿昙寺  在城南百里,明万历中建。中有《石谷和尚语录》板。
    大兴寺  在城南百里创自前明。
    桃溪寺  在城西十里。
    玉台山寺  在城南八十里创自前明。
    掌台寺在  城南九十里,明御史陈启相落发于此所建。
    天池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紫金、崆峒二山间,下临大水堰顺治中
    建。
    金麟院  在城西五十里三层崖上顺治中建,康熙间移建山顶。嘉庆二十五年,寺僧通梅募铸铜钟,重千余斤,围丈八尺,声闻数十里。
    水月庵  在城西南四十里九峰山下,明万历三年建。又名水口寺。
    落野寺  在城西六十里金凤山顺治中建。
    恒泽院  在城西五十里。又名昧堂寺。明崇祯十六年,陈应麟建经楼,贮万历间施寺《藏经》。
    万福寺  在城西南八十里云霞山创自明万历中。原有九殿,后以兵渡乌江,拆作浮桥,仅存川主一殿,乾隆四十九年迁建。奉佛。
    慈音寺在城西南八十里。又名阿陀寺,又名水云堂,明万历二年
    建。
    栖和寺  在城西百里六宝山温泉上明末建。
    广惠寺  在城西九十里永定山上。又名堰村寺。
    花茂寺  在城西七十里金凤山明末建。
    佛兴寺  在城西七十里会龙山创自明万历时。
    钟峰寺  在城西南百里明崇祯中重建。
    云水寺  在城西百里。
    东流寺  在城西百二十里。
    兴隆寺  在城西八十里三奇山。下有青龙寺。
    古柏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又名张家寺。
    东山寺  在城北二十里。
    迎水寺  在城西北二十里。
    金藏寺  在城西北四十里。
    灵应寺  在城北二十里创自前明。
    马鞍寺  在城北二十里。
    水源寺  在城北七十里。
    红庙在  城北二十五里。
    云龙庵  在城北八十五里永安山。又名中寺。距三里许有永丰庵,足名上寺。并明万历中建。
    正安州
    胥觉寺  在城西七十里,古刹也。《州志》明万历九年,僧锡牌增
    修,俗名锡牌寺。《通志》
    冲虚观  在真州长官司治北元建,明重修。《明统志》
    本刚寺  在城南五十里茶坪。《州志》康熙七年知州高瑆重建。《通志》。“瑆”,《蜀志》作“理”,“陈志》亦作“理”。
    蟠溪寺  在城北百里。《州志》明万历初,僧孤舟面壁于此。《通志》又名蟠龙。相传嘉靖时杨升庵到此,题诗壁上。寺前沙砾,光灿如金,拨之以校,则黑,所云“金沙铺地”是也。《州志》
    龙塘寺  见《蜀志》在州南八十里林溪。每年收寺中租谷四十石为鸣凤书院掌教薪水。
    德星寺  在思六甲。
    玉皇现在州南七十里。并《州志》
    普明寺在治东《陈志》思二甲。《州志》《明统志》:在真州长官司
    培东,元廷话间建。
    真武祠  在旧城南门内,有角井麟鳅。旧址去治东百二十五里思一甲。
    慈化寺  在城东百八十里思十甲明弘治十三年修。嘉靖十四年,眉山苏宗式探花平筸子坪贼石老后重修。古名雷兴寺。
    观音寺  在偏崖。一在思十甲。一在德八甲。一在小二甲。
    回龙寺  在城东百里思十甲。一在德十甲。
    莲池寺  在城东思四甲。一在城南德九甲。
    朝阳寺  在偏崖。一在德六甲。
    报真寺  在城东思七甲明嘉靖二十年真州郑长官建。
    法堂寺  在偏崖。
    莲华寺  在德八甲。
    普陀庵  在小六甲。
    观音阁  在南门外石笋峰。康熙初,有大士相止于峰巅,居人目建阁焉。后复于峰腰建钟亭、正殿。
    南京堂  在恩三甲。
    龙池庵  在思三甲。
    凤凰寺  在思三甲。一在北二十里小米庄,一在江九甲。
    崇兴寺  在思五甲。
    银瓦寺  在思五甲。
    永兴寺  在偏崖。
    宝鼎寺  在偏岩。
    高峰寺  在偏岩。又名天峰。
    云台寺  在思十甲。
    华光寺  在城南八十里德一甲娄子头。
    海会寺  在德一甲。
    吉祥寺  在德一甲。
    兴复寺  在州南九十里。又名水口寺。康熙四十年,知州汪曾垣置有常业。一在江十甲。
    冯村寺  俱在州南德二甲。
    善缘寺  在德二甲,北宋大观五年建。
    水盘寺  在州西二十里德二甲。
    华严阔  在州城西门外一里。又名三奇寺,明嘉靖间真州郑长官建。
    水丛庙  在城西德三甲。。
    杨泗殿  在城南十里。一在德五甲。
    水口寺  在城南四十里德六甲杉木坪。
    大成寺  在城北五十里。唐乾符间,南诏陷播州,筑城于此,城垣基址尚存。南川有玛瑙城,罗尾城,一时同建。又云;此城乃南宋宝佑年建。
    洗脚寺  在城北五十里。又名下寺。
    大寺  在城西四十里水车,德七甲。
    小寺  在城西四十里水车,德七甲。
    高岑寺  在城北三十里水车。
    宝全寺  在城北三十里董家坝。
    梓潼寺  在城北三十五里九龙山下。一在小五甲。
    风子寺  在城西四十里小水巷。
    复兴寺  在城南德九甲。
    广积寺  在德十甲。
    蒲村寺  在江一甲。又名簸箕寺。
    秋山寺  在江一甲。
    三教寺  在江二甲。
    蓝龙硐  在城西七十里黎蛔。古名蓝蛇硐。
    千古寺  在城西北九十里江四甲芋坎。
    三界寺  在州北三百里。又名鼎箐寺。桐梓、南川,正安三处交界,山形如瓮,晴天常雾。相传明万历间总兵刘綎题诗寺中。
    张村寺  在州北六十里江四甲。
    土皇寺  在州北九十里羊坎。
    双修寺  在州西百一十里庙堂。又名两老寺.
    朝斗寺  在江六甲。
    金子寺  在州北八十里莲子坝。有金砂石.
    虎练寺  在江九甲。。
    北京塘寺  在城西二十五里江二甲。
    魁首寺  在江九甲。
    乾溪寺  在江十甲。
    茶园寺  在江十甲张眼坝。
    慈意寺  在小一甲。
    龙华寺  在州北小二甲。
    新寺  在小二甲。
    报国寺  在州北九十里小三甲铁窑。
    天河寺
    万善寺
    明建寺  俱在小四甲。
    大兴寺  在小五甲。
    鱼江寺  在州北二百里小七甲三岔水。
    川主庙  在州北南箐,嘉庆十四年知州董□澈重修。
    碗水寺
    千龄庵  俱在小九甲。并《州志》
    按:《陈志》载有元妙、金龙、何村、圣水,大莲,福庆,柏阳,龙潭、弹平、闵溪、山爵、梅子、高洞、金龟、鱼梁、明兴、白云十七寺,今俱不详所在。
    桐梓县
    甘露寺  在三坡。砌石为径,高绝,行人每苦渴。国朝顺治间,副将陈福平寇至此,见军士觅水弗得,为之恻然,因建寺一所,斫木为槽引水。巡抚张德地因以“甘露”名寺。《通志》、《蜀志》同康熙七年,学政孙允恭有碑。《贾志》嘉庆中重修。
    龙罩寺  在城西五十里,雄视山顶,势极巍峨。《通志》在芦溪里。
    《陈志》按:一名大佛寺。明嘉靖中建。
    莲池寺  在城酉七十里。平原中攒列数峰,形如莲瓣,故名。
    《通志》万历十一年建,有碑。《贾志》
    三座寺  在城北三十里,耸岫危峦,水环若带。又名三教寺。*通志,
    龙华寺  在治东。《贾志》按;今在东门内。
    朝阳寺在城西九十里。寺建洞侧,巍峨幽邃。《贾志》
    观音寺在治南五里。《贾志》《陈志》:治东二里。又北七十里有观音
    阁,古刹也,乾隆四十年重修,有贡生令狐之溉碑记。又北四百里亦有观音寺,明正德中建。牛渡滩亦有观音寺。
    一佛寺  在城西十里中木垛。《贾志》
    二佛寺  在牛渡滩。《贾志》
    清泉寺  在治百里外。《陈志》按:《邱志》已无,今无考。
    天池寺  在城酉二十里天字峰下,水一泓,四季不涸。
    罗坎寺  在城西南十五里。又名兴佛寺。并《贾志》
    祖师观  在小簧。《陈志》在城北四十里,万历三十八年知府孙敏政建,有碑赞存庙中。后过兵,元帝显灵于此。知府赵光荣、总兵魏相、都司杜进梅重修。乾隆十三年圮,六十年重修。《贾志》
    明月寺  即凤朝寺,在城东北四百里,明正德元年建。国朗康熙
    中,寺经兵火,乾隆十二年补修。以后补修不一。
    韩家寺  在治北二百里,梵宇宏敞。相传山是灵凤,不敢鸣钟。
    西来寺  在城西九十里。并《贾志》
    玉皇观  在治南门外。并□志
    卧龙山寺  在城南四十里太平场,明末建。旧在山巅,国朝康熙间移建夸地。
    离垢庵  在城西南牛渡河。一名永若庵,明万历时建,后遭兵火重建。
    车子山庙  在城南四十里任墙坝。
    冈尾庙  在城南四十里后坎沟。
    九显山寺  在城南四十里。一名店子寺,明末建。
    净天庙  在城南三十五里凤凰山。
    水口寺  在城南三十五里。
    金凤山寺  在城南三十里,明景定(?)间建。国朝康熙丙子后,屡
    经修拓,规模宏阔。左右有莲池,清幽轩爽,为诸庙冠。
    金锭山寺  在城南三十里洞子河。寺内有唐贞观中磬。
    七宝山寺  在城南三十里小水田新建。
    五福宫  在城南十里水坎,嘉庆中建。
    夜郎寺  在城北七十里,明万历中建。
    显灵庙  在城北八十里夜郎坝,有碑。又北二百四十里亦有显灵庙,乾隆中建。
    金龙观  在夜郎坝。山起平地,寺在山腰。
    凤凰阁  在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寺前有古墓,内有明人石刻。
    龙台寺  在城北二十五里楚米坡。
    重兴寺  在城北百六十里。
    沙坎寺  在城北百六十里水坝。
    柴山寺  在城北三百里黄坪村,明万历十年建。
    宝藏寺  在城南八十里,明嘉靖中建。
    麒麟寺  在城北四百里双凤山。
    龙居寺  在城北四百里盖石洞,明成化中建。
    高峰庙  在城北四百里大石板,宋淳熙中建。
    铜鼓园庙  在城北五十里。一名古迹山,乾隆中建。
    陈圆公庙  在城南二十里陈头箐。
    心田寺  在城北四百里宝峰山。
    白云寺  在城北四百里藻水漕,寺居山顶。明万历三十六年建。
    黄沙观  在城北百二十里。原名金龙,嘉靖前建,国朝乾隆中重修。有令狐之渤碑记。
    鼎山寺  在城南十五里,即鼎山县旧址,宋宝诂中建。后改建山下,补修不一。
    白水庙  在治南十里。
    白鹤寺  在西门外。
    狮子庙  在治南二十里。
    朝天观  在治南十二里。
    天桥寺  在治北四百里花粟园,明建。
    马龙岩庙  在治北二百四十里。昔有龙马现,因建寺岩下。
    尧龙山寺  在城北百五十里。山印猫儿山。寺屡兴屡废。明崇祯中复建。有碑。
    三界山寺  在城北四百里芭蕉坝。界连三邑,故名。
    崇恩寺  在城北二百五十里扶欢坝,柬淳秸间赵高峰建。
    龙洞寺  在城北百四十里,寺在洞中,明崇祯中建。洞有皋,泉中有石龙形,故名。
    普门寺  在城北四百里。
    威灵寺  有二:一在井生台,一在藻水漕,俱在城北四百里。
    香山寺  在蔺溪。
    娘娘庙  在南门外,即侯良柱故宅。
    白杨庙  在城南六里。
    祝缘庙  在城南十里。
    张师堂  在城东二里。
    飞龙庙  在城西南十里。
    茶园寺  在蒲家场。
    龙塘庙  在城北五十里。
    按:《陈志》载有云盘寺、圆满寺、龙兴寺,今俱末详所在。
    绥阳县
    辰山寺  在城西十五里。《通志》按:本名普福禅寺,明成化甲辰宣
    慰使杨爱建。
    螺水寺  在城西十七里,旧名三教寺。《通志》按;即旧永明宫也,宫为夷人胡凤岐建,今寺瓦尚存,刻“万历己卯卵胡凤岐”字。
    回龙寺  在城西二十三里。本为蒲象庵,元时建,后增修,改今
    名。《通志》
    亲云寺  在城西三十里,顺治间僧了幻建。《通志》
    天竺寺  在城北十五里。《通志》“北”,《县志》作“西”。
    长磏寺  在城东北九十里。明永乐初,张三丰常寓于此。《通志》按:即《陈志》长嵌寺,在旺里九甲。元时古剥,国朝康熙六十年重
    建。
    真武观  在治内。
    观音阁  在治西。并《陈志》。《县志》,在冶北。
    石笋寺在治北六十里。《县志》
    云霄洞寺  《陈志》载。按;当即碧霄洞,然今洞外无寺。
    五龙寺  一在郑家场,杨氏所建。《县志》在桑木关。《陈志》
    海月寺  一名嘉瑞。《陈志》按:知县唐椿重建。
    中台寺  在治北七十里。《县志》阳崖。《陈志》按;明嘉靖中建。
    虫半水寺  在治西北三十五里。《县志》
    保子寺  在旺革。《陈志》。
    万寿寺  在城内。
    乾溪寺  在治东四十里。
    圆音寺  在治东三里。
    椒溪寺  在治东三十里
    六和寺  在治东十五里
    陈村寺  在治东十里
    三句庵  在桑木关
    迎永寺  在治东百里
    大悲阁  在治西五里。并《县志》
    金山寺  在治西十五里。《县志》按:印白氏庙。
    慧光寺  在治西十三里。《县志》
    青云寺  在城西十里西山。《县志》按:即休休结茅地,寺名亦体休所榜。寺下有休师塔。
    石牛寺  在治西二十里。
    赤霞寺  在治西十五里凤坎山。《县志》按;即《陈志》凤坎寺。梁从绳《赤霞寺碑》略云:“寺在城西二十余里,地名大风坎。鸟道千寻,曲盘而上,四面皆山,中敞一坪。明永历九年,有和尚崙峰者开基建寺于此。”又,彻字和尚《次大峰坎赤霞寺》诗:“小峰不可及,故曰大峰坎。数里入云深,路似九折坂。孤阔影崔嵬,丹崖气清远。云际一声钟,林木苍苍晚’。
    九龙庵  在治西二十五里。
    长安寺  在治西二十六里。
    曲水庵  在治酉十二里。并《县志》
    五涯寺  在治南十里。《县志》按:寺,旧刹,僧月茎栖此重修。有万历三十八年知县任昌期撰碑记。月茎亦有记。
    附:《重修五涯寺碑记》:县治之南,去城十里许,有五涯寺者,乃禅林古刹也。甲戌夏,余莅斯邑,即闻有楚僧月茎上人云栖于此,亦未暇一颌也。乙亥春,适以民事出,道经五涯寺,遂税驾而访焉。询其禅脉来源,则曰:自曹溪六祖以下,出破山老人,传佛心印子锦江昭觉也。询其营筑根由,则曰:自前庚子平播之后,时有麻城詹邑侯开拓县署,遂领文田土而建设也。案头有《语录》数卷,阅之皆释家传授心法,藉此而磨砺群徒,且耕且读;食无求于世,眠云卧雪,非无挂碍中人乎!继观殿宇整齐,爰追往事,皆云,前已倾颓,自上人来山,捐衣钵资,仗檀那力,历五寒暑而告成。知绥阳县事任昌期羽诜氏撰,儒学训导丁世秦篆额,典史张俊立石,古怀白黄鼎书,戒弟子真定、寄名弟子任常庆万历三十八年庚戌八月初三竖碑。
    卧龙山寺  在郑场卧龙山。
    狮子山寺  在郑场狮子山。
    大保寺  在治北二十五里。
    宗峰寺  在治北四十里。按:原名明月,僧五空建。
    隆兴寺  在治西北九十里。并《县志》
    合口寺  在旺里。
    朝阳寺  在旺里金华山。先在山半,一日,佛前旛幢忽起,盘旋良久,下立山下,乡人异之,因迁寺于幢立处,更名为插旗寺。
    古佛寺  在黄村坝三抚庙右,乾隆六十年知府苏霖泓、知县唐椿重建。
    按:《陈志》载有往水、板桥、金竹、长寿、水车、白台、延寿、白云、宝盖、晏溪、崖后、高山、壤水、嘉会十四寺,今俱束详所在。
    仁怀县
    西禅寺  在二郎里。《通志》
    佛会寺  在小溪里。
    常乐庵  在赤水。并《陈志》
    宝峰寺  在生界,向为县行署。
    白马寺  在生界,距城二十里。
    营盘寺  距城三十里。旧在鹿呜山,僧云白住持其中。云白死,遂遭火,其神像忽飞出,因于其地建寺。
    明光寺  在李博里,距城三十里。初名明广,知府赵遵律更。
    显化寺  在赤四甲。
    正觉寺
    花果寺
    混元宫
    月望山寺  并在赤四甲。月望寺之雄富,为仁怀诸山冠。
    太平寺  在三块石。《陈志》接;在赤九甲。
    宝灵观  在赤七甲。
    罗汉寺  在赤十甲。
    宝盖寺  在吼濉里。
    永兴寺  在凤溪口。《陈志》
    来风寺
    永安寺
    玉屏寺  并在安乐里。
    崇因寺
    回龙寺
    三会寺  并在二郎里
    飞龙寺
    仙洞寺
    团山寺  并在丁山里
    五龙寺
    佛会寺  并在小溪里
    长冈寺
    烂泥寺
    普照寺
    万福寺
    白果寺  并在李博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