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一七回 李陵失援降匈奴 马迁得罪下蚕室
-
话说匈奴且鞮侯单于见战不过李陵,急遣人分往左右贤王处,发兵助战。左右贤王闻信,即发兵队到来,一共八万余骑。
李陵见胡骑众多,势难相持,于是且战且走,向南而行。单于率众从后追赶,汉兵行了数日,到一山谷中,胡兵赶到,汉兵奋勇抵敌,各有死伤。李陵传令士卒受三伤者载以车辇,受两伤者推运车辆,受一伤者持兵战斗,彼此苦战。至夜俱各歇息,李陵回营对部下道:“吾军士气稍衰,鼓声不起,此是何故?
莫非军中藏有妇女?”遂亲自查搜,果在大车之中,搜出许多妇女。李陵究问来由,乃是关东盗贼妻女,发遣到边,边军占据为妻,此次出征,随带同行,藏匿车中,今被李陵搜得,一剑一个,尽行斩首。士卒见了,俱各大惊失色,但因私带妇女,违犯军令,自己不遭责罚,已是便宜,谁敢开口拦阻,只有暗自痛惜,各将尸首掩埋。停了片刻,各人心中到觉得清净,无所牵挂,倒头便睡。到了次日,又与匈奴交战,汉兵人人死心塌地,勇气百倍,阵斩敌首三千余级。匈奴大败,回报单于,单于自恃兵多,尚不肯舍,仍自催兵追赶。
李陵杀败追骑,引兵向东南而行,行经四五日,到了一个大湖,湖中遍是葭苇,胡兵自后追至。时值隆冬,北风大作,单于令部下顺风放火,欲烧汉兵。李陵见了,也命兵士放火自救。一路行过大湖,南至山下。单于引兵占住山上,使其子率领胡骑来攻汉兵。李陵指挥步卒,依着树林放箭,胡兵死者数千,只得退回山上。李陵望见单于亲在山上督战,下令张起连弩,齐向单于射去。单于胆怯,率众退下山来,召集大臣商议道:“此乃汉之精兵,吾军多彼十余倍,攻之不破,反致败亡。
今敌人日夜引吾南行,将至边塞恐有伏兵,在彼接应,不如就此退回,免坠其计。”诸大臣听了同声说道:“不可。单于自领数万骑攻汉兵数千人不能破灭,将来何以号令边将?且使汉人愈加轻看匈奴。如今由此南行,沿途皆是山谷,尚有四五十里,始得平地,且到平地不能取胜,再行回兵。”单于也就依言办理。
李陵连战多日,虽然屡获大胜,所杀胡兵共有万余人,自己部下死伤不过千余,但是胡兵尚有十万,又皆骑马,汉兵步行,终觉吃力。且无救兵到来接应,如何是好?李陵正在思想脱身之法,左右报说生擒胡兵一名听候发落。李陵传令唤进,用好言安慰,问其军中情形。胡兵便将匈奴君臣商议退兵之策,说了一遍。李陵听罢,暗想单于已存退志,索性抖擞精神,奋战一阵,杀得他心胆俱丧,自然退去,我军方得脱险。李陵想定,一宵无事,次日早起,鼓励将士,奋力杀敌,一日大战数十次,复杀胡兵二千余。单于自料不能取胜,正欲传令退兵,忽报汉军有人前来投降。单于即命入见。原来汉军军候管敢,因事被校尉责打五十,心中怀恨,便向匈奴投降。胡兵引之入见单于,管敢自述来降之意,并想借此讨好,遂备言汉兵后无救援,箭已将荆只有李将军与成安侯部下各八百人,骁勇善战,在前先行。其旗帜为黄白二色,若以精骑并力射之,便可破灭。成安侯姓韩名延年,颍川人,即韩千秋之子。千秋前攻南粤,战死,武帝封延年为侯,此次随李陵出征,现为校尉。
单于听管敢之言,心中大喜,遂尽起兵队,随后急攻。又遣精兵绕道出至汉兵之前,断其去路,口中大呼道:“李陵、韩延年速降!”汉兵被困谷中,胡兵立在山上,四面围射,箭如雨下。李陵与韩延年率同部下拼命杀出,沿途放箭以御追兵。行了一日,未到辊汗山,汉兵五十万箭一概射荆李陵计点士卒尚有三千余人,但是手中各执空弓,此外别无兵器,如何拒敌。
又见车辆累赘难行,乃命部下尽弃车辆,砍破车轮,截取车辐,以当兵器。将吏各执短刀,一路奔驰,到得鞮汗山。此山中有一谷,道路甚狭,汉兵正在谷中行走,胡兵却又赶到,一齐上山,堵住谷口,各用擂石打下。汉兵多死,不得前进,便就谷中驻扎。
此时天色渐晚,两军休战,各进晚餐。入夜,李陵换了便衣,独步出营,左右随出。李陵摇手道:“汝等不必随我,大丈夫当独身往取单于耳。”李陵行到营外,四望胡兵,漫山遍野,安下营寨。李陵见了,不觉心惊,自料难以逃脱,寻思良久,仍回营中。左右闻说往取单于惟恐此去有失,今见李陵垂头丧气回来,也就不敢动问。但听得李陵长叹一声说道:“兵败死矣。”旁有军吏一人进前说道:“将军以少胜多,威震匈奴。如今天命不遂,何不暂时委屈,将来得便归国?譬如浞野侯为胡兵所擒,后得逃回,天子仍行宽待,何况将军?”李陵听了摇头道:“君可勿言,吾若不死,非壮士也。”遂命砍断旌旗并所携珍宝,就地上掘一大坑,将土掩埋。李陵对将吏叹道:“每人再得数十箭便可脱身,今手无兵器,如何战斗,待到天明,便将束手受缚。不如各寻生路,四散逃走,侥幸得脱,尚可归报天子。”乃传令兵士,每人携带干粮二升,冰一片,各自逃生。约明到得遮虏障,等候后来之人。兵士奉命,各人装束停当,预备逃走。到得夜半,李陵下令,鸣鼓集队,鼓声忽然不响。李陵与韩延年一马当先,杀条血路,兵士在后随从,出得谷中。胡骑数千追至,将李陵、韩延年围住,部下士卒早被冲散。韩延年力战而死,李陵战得力竭,无路脱逃,记起军吏之言,于是向南说道:“无面目报陛下。”遂即下马投降。
所余兵士,幸被逃脱,陆续到得塞上,尚有四百余人。一众匆促逃生,未知李陵投降,但将战败情形,告知边吏。边吏飞报武帝。武帝得报,心欲李陵战死,即召到陵母及妻,使相工看其相貌,据说并无死丧之色。武帝心中疑惑,过了一时,方知李陵实是投降。武帝大怒,召到陈步乐责问。步乐恐惧自杀,遂将李陵之母及其妻子囚系保宫。
当日朝中诸臣,见武帝深怒李陵,便异口同声责备李陵不应降敌,独有太史令司马迁心中不服。司马迁字子长,龙门人,自少博学,善于为文,弱冠遍游四方,历览名山大川。初仕为郎中,曾奉使西南夷,以文学见知于武帝。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身死,武帝使迁继其职。司马迁与李陵同为侍中,平日未曾结交,但觉得李陵是个奇士。今见众人交口毁谤,甚是愤慨,欲向武帝进言,未得其便。恰好一日武帝召到司马迁,问道:“李陵平日为人如何?此次降胡是何用意?”司马迁遂趁此时极言李陵为人好处,并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当匈奴亿万之众,转战千里,矢尽援绝,士卒犹争先死敌。其得士心,即古之名将不过如是。今虽身陷胡中,所立战功,也足表彰于天下。所以不死者,当是欲留其有用之身,等候机会,立功报汉。”武帝听了心想,我本命李广利统领大兵出征,使李陵为其援助,李陵偏欲自己逞功,以致遇着单于兵败身降,反使李广利不能见功。今听司马迁之言,明是有意毁谤李广利,替李陵解免,于是勃然变色,命将司马迁交与廷尉办罪。廷尉奉命,议定司马迁罪名,说是诬罔君上,应处宫刑。司马迁竟被李陵连累遭刑,真是冤枉。后来发愤,著成一书,记述历朝事实,自黄帝直至武帝,共百三十篇,名曰《史记》,后人称为良史。
清人谢启昆有诗咏司马迁道:
龙门禹穴郁心胸,世掌天官太史公。
富贵不彰名易没,是非乃定恨无穷。
李陵祸起悲臣志,壶遂书来忆祖风。
成一家言五十万,千秋纪传创元功。
武帝虽怒司马迁,将他办罪,后来知他并无私意,复用为中书令,宠幸用事。武帝又想起李陵,因无救兵以致陷没,心中甚是追悔,对近臣道:“当日应俟李陵兵已出塞,再遣路博德领兵往迎,李陵便可回国。都由预先下诏,以致老将得生奸诈。”乃遣使慰劳李陵部下生还兵士,并加赏赐。武帝深惜李陵,过了年余,复命四将领兵伐胡,就中单遣公孙敖往迎李陵归国。未知李陵能否归汉,且听下回分解。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