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四三 礼部为知照大学士等遵旨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
-
一○四三 礼部为知照大学士等遵旨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事致稽察房移会(附黏单)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
礼部为遵旨议奏事。
祠祭司案呈,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三十日内阁抄出大学士、九卿会议历代帝王祀典一折,于乾隆四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发报具奏,二十八日奉旨:据大学士、九卿等会议增祀两晋、元魏、前后五代各帝王一折,并声请唐宪宗、金哀宗应否一体增祀等语。宪宗处唐中叶,各镇节度凭陵跋扈,僭叛不臣,宪宗命将专征,削平淮西,厥功颇伟,在有唐一代中,尚属英主。其末年被弒,系祸变猝乘,与荒乱失德、招变致衅者不同。至金哀宗处衰弱之时,国势已不可问。推其致败之由,实因熙宗海陵滛虐阶厉,哀宗自缢殉国,与明之愍帝事同一例,自应一体增祀。余俱着照所议行。钦此。钦遵。到部。相应抄录原奏并清单,移会稽察房可也。须至移会者。
计黏单一纸。
右移会稽察房。
附 黏单
大学士伍弥泰等奏遵议历代帝王祀典折
大学士 伯臣伍<弥泰>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十日内阁抄出奉上谕: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皇祖实录》有勅议增祀之识,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弒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卽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文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卽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视若仰承圣意,而实显与圣谕相背。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何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卽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寿《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它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卽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真按:断句有误,统一区夏之主词乃唐高祖也.云何以逗号断之.前文原件不误. 】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创守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章(彰)。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祯《正统辨》,论内详晰宣论,【真按:前文本作谕内详晰宣论,应有讹字!】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通礼》内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滛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让后,交四库馆恭录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 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钦此。
臣等跪读之下,仰见我皇上以圣祖之心为心,以天地之量为量。念为君之实难,崇前□□典□□□□□□域之广狭,而综其治政之盛衰,不惟其遭遇之亨屯,而核其事功之隆替,垂俎豆于千秋,示权衡于万世,诚非臣等所能窥测于万一者也。
伏查历代帝王立庙崇祀,所以崇德报功,昭垂法戒。前代列祀,祇及开创之君,实为阙略。仰蒙圣祖仁皇帝特诏廷臣详议增祀,俾历代守成继统之君,咸得馨香庙食,实阐数千年以来未发之幽光,举数十朝以来未备之巨典。而诸臣莫喻高深,致定议尚多疏漏。兹蒙皇上指示,两晋、南北朝、后五代创守各主,祀典缺如,复命臣等悉行详议。臣等恭绎圣训所述,圣祖仁皇帝谕旨云,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弒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谟训于大公至正之中,严篡夺之防,着守文之戒。盖人君临御区宇,诚能承先裕后,善始令终,固足称为谊辟。其或天运有期,遭逢不幸,非尽由政事之失者,如明之愍帝,蒙圣祖仁皇帝特予庙祀,允为万世定评。此外或功德光于前烈,或基绪贻诸后人,皆宜恪遵圣训,详加酌议。窃考前代史评,溢美者每多失实,责备者或有苛求,均未能折衷至当。伏读《御批通鉴辑览》一书,进退褒贬,酌理准情,毫厘不爽,实为千古史家绳准。臣等谨就管窥所及,按代寻绎。如魏代勃兴北边,奄甸河洛,世有贤君,允宜光昭俎豆。晋及前后五代,虽得国非正,而嗣业之君,合于圣谕所云,继绪承休,卽为守文中主者,亦宜□□庙食。臣等详列一单,□□论定。其它以篡窃得国,以失德亡国□□□祀者列为一单,并□□御览。抑臣等据义引伸,冀以推广我皇上阐扬前王之至意。窃见康熙六十一年会议本内:唐代增入高祖以下十四帝,而不见宪宗;金代增入太宗以下三帝,而不及哀宗。但考史载宪宗削平僭叛,不惑羣议,功业实不可没,而哀宗图存于亡,从容殉国,较之明愍帝更为有光。臣等谨以此二帝另立为一单,可否一体增祀,伏候睿裁。至于歆报之典,宁严毋滥,汉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犹之明亡于神宗、光宗、熹宗,而不亡于愍帝。乃明神宗以下三主,业奉圣祖仁皇帝谕黜,而桓、灵二主转得滥邀入祀,诚为未协,自应遵旨将汉桓帝、灵帝神牌撤出,以昭予夺之公。伏候命下,神牌入龛事宜交礼部、工部办理,入庙吉期由钦天监选择,告祭典礼交太常遵办,祭文由翰林院撰拟。
所有臣等遵旨详议之处,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睿鉴,训示遵行。谨奏。
晋元皇帝、晋明皇帝、晋成皇帝、晋康皇帝,晋穆皇帝、晋哀皇帝、晋简文皇帝、宋文皇帝、宋孝武皇帝、宋明皇帝、齐武皇帝、陈文皇帝、陈宣皇帝、魏道武皇帝、魏明皇帝,魏太武皇帝、魏文成皇帝、魏献文皇帝、魏孝文皇帝、魏宣武皇帝、魏孝明皇帝、唐宪宗皇帝、后唐明宗皇帝、后周世宗皇帝、金哀宗皇帝。
以上共二十五帝。(内阁移会)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