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二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三
    经籍考【十三】
    史【地理】
    【臣】等谨按地理一门条目綦繁禹贡所纪职方所掌其书古矣後人着録体例杂糅要其编排不容无次四库全书所纪宫殿而下首总志次都会郡县次河渠次边防次山川次古蹟次杂记次游记次外记部别州居迥殊马考之丛杂今从其例辑之
    钦定皇舆表十六卷
    康熙十八年翰林院掌院学士扎萨哩等奉
    敕纂四十三年翰林院掌院学士揆叙等奉
    敇增修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粤稽在昔帝王体国经野莫不坐抚舆图协同伦轨所以禹贡山川系以州域职方风土
    辨乃井疆简牒之所陈诗书之所纪粲然其可覩矣朕万几时暇加意问学自经史而外凡可羽翼大猷兼资治理者咸务旁搜博讨触类贯通顾循览地舆称名屡易以今准古端绪棼如考镜之余不能无遗憾焉从来土壤有定建置无常上溯唐虞下迄胜国閲四千年之久历二十三代之遥损益废兴难以具举可证据者莫如正史而正史复有差讹至详备者莫如通志而通志更多附会一统之世沿革尚殊窃据之秋纷纠益甚异同错见名实不符非极泝流穷源之力何以规千载於目前胪方舆如掌上哉夫从志体则此详彼略闲有阙遗从表体则地纬时经期于徵信用是特命儒臣仿史表例校讐编辑或始分而後并或暂合而终离郡属统名县稽实土总前史以钩索彚百派於同源信所谓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者也书成进御凡若干卷名曰皇舆表仍制序简端俾垂永久岂独画疆析理较若列眉其间都邑之变更控扼之形胜争战之地利设险之遗规固有不踰席而周知一展卷而毕照者则是书佐历代地志之不逮周资治理其庶几欤
    圣祖仁皇帝御制增修皇舆表序曰皇舆表一编肇成於康熙己未制序卷端时置几案历有年所顾原编纪载沿革於郡县特详其地列舆图而未设有郡县者概未编入朕惟国家统御方夏覆载之内视均一体外藩蒙古诸属国自
    祖宗朝後先收服次第归诚迨朕临御以来藩王君长岁时贡琛悉比内地绣壤相错不啻万有余里迩者喀尔喀青海部衆称臣向附土宇益廓计其山川封域斥堠之所届分野之所属皆按地而可考也至于山陬海澨新隶职方者二十余年间建州树邑往往而有又若朝鲜交趾诸国之奉职惟?边徼土目之革心效顺亦从来志方舆者所宜备载爰命儒臣更加增辑共十有六卷书成特命刋梓用示来兹於戱幅员延袤亦云广矣而蕃生息厚风俗之道则实资于庙堂之经理朕开编循览深念高卑险易形势不齐燥湿刚柔风气各异然而秉彝恒性遐迩皆同朕以一身为中外元元主惟是张官置吏以牧民生禁暴设防以御民患既鞠养之务
    徧尤敎化之宜周早夜孶孶无日不心通乎四海九州之隐书不云乎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
    民凡我後人覩是编者知创造之维艰思怀柔之不易则千百禩无疆之历服其庶克永荷
    天庥也夫
    钦定方舆路程考略【不分卷】
    【臣】等谨按是书无刋本康熙中中允汪士鋐等奉
    敕撰进以各直省为经以府州县为纬各直省及各府州
    县皆序以次首考至
    京师路程次考四境壤接之道里远近兼详历代建置沿革旁及山川关梁古蹟寺观祠墓至若
    皇朝肇建之规模
    圣制诗文之美富敬谨纪载用昭明备而古今艺文足资
    考证者亦间録云
    大清一统志五百卷
    乾隆二十九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惟
    上天眷顾我大清全付所覆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列祖
    列宗德丰泽溥威铄惠滂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炎岛大漠蛮陬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远至开辟之所未宾梯航重译历岁而始达者慕义献琛图于王会幅陨袤广古未有过焉
    圣祖仁皇帝特命纂辑全书以昭大一统之盛卷帙繁重
    久而未成
    世宗宪皇帝御极之初重加编纂閲今十有余载次第告竣自京畿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
    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星野所占坤舆所载方策所纪宪古证今眉列掌示图以胪之表以识之书成凡三百五十余卷夫肇十有二州见於虞典禹贡一篇备列九州疆域山川土田贡赋物产实为方志之权舆周礼大司徒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邱陵坟衍原隰之名物土训道地图诵训道方志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与其材用九谷六畜之数汉郡国地志与计书俱上太史厥後寰宇志记列于正史者代数十家盖将以观民设教体国经野表皇威之有截明王道之无外匪徒备掌故徵博洽已也抚疆宇则念肇造之难稽制置则念经画之要采謡俗则念化导之方考循良人物而知治理之效念所以振兴而长育之核户口土赋而察登耗之故念所以怀保而蕃殖之书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後迷民用怿先王受命我
    祖宗克明峻德以有九有之师传绪在予敢不惟德之勤
    笃
    前人成烈其在我内外百职事慎固封守阜成兆民懋相予修和有夏亦越我後嗣子孙咸敬厥德以昭受丕基万年惟无斁览斯编也其善体诸
    【臣】等谨按康熙间刑部尚书徐乾学奉
    敕总裁一统志罢归之顷奏请设局于苏州之洞庭山一时称地理之学如顾祖禹阎若璩黄鸿胡渭等皆与其役而迄未有成
    世宗宪皇帝敕馆修辑至乾隆九年奏竣嗣以我皇上天威震叠勘定西域拓地二万余里为自古舆地所未纪而各省添设裁并府厅州县与职官之增减移驻亦多与旧制异同乃奉
    诏重修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
    一省者其诸府州县及直隶州又各立一表而系以所属皆首分野次建置次沿革次形势次风俗次城池次学校次户口次田赋次山川次古蹟次关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观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释次土产分门二十有一而外藩及朝贡诸国咸附録焉又以乾隆四十年勘定冉駹开屯列戌昄章益廓因并载入简编盖我
    国家土宇宏开
    德威遐播山河两戒并隶职方自有书契以来志舆图者孰有如是之大一统而扩无外者乎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
    蔡方炳撰方炳见政书类
    【臣】等谨按明陆应阳曾作广舆记方炳取而增订之然大抵钞袭明一统志而於前代之规模皆未及考证焉
    閲史津逮【无卷数】
    朱约淳撰约淳字博成余姚人顺治辛丑进士官泰安县知县
    历代舆地徵信编残本六卷
    钱邦寅撰邦寅字驭少丹徒人
    山河两戒考十四卷
    徐文靖撰文靖见经类
    凡例曰唐书天文志一行大衍历历议十篇八曰分野谓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分南北以界之文靖上考分星下稽舆地卷首为图二十有四书凡十四卷前八卷注唐志也後六卷参考晋隋宋三史文靖所附也其中补春秋列国一百七十有九合一行所分载者总三百一十仍列于各次之下至於三垣五纬云汉之始终杂星之妖瑞亦别为一条载在卷末
    古今约说【无卷数】
    邵元龙撰元龙松江人
    右地理类总志
    皇清职贡图九卷
    乾隆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首列朝鲜以下诸外藩次列诸藩诸蛮各以所隶之省为类恭际
    圣武远扬平定西域拓地二万余里增入各部落三百余种分图系说共为七卷乾隆二十三年告成迨二十八年以後爱乌罕霍罕齐齐玉斯谔尔根齐诸部咸奉表入觐土尔扈特全部自俄罗斯来归云南整欠景海诸土目又相继内附乃广为续图一卷每图各绘其男女之状衣冠之别纤悉毕陈一一徵诸实见於以知我
    国家威棱震叠
    德化遐宣河源月之外重九译而来者洵非兵革所
    能致而
    保泰持盈之意犹具着於
    御题长律之中宜乎膺
    景命而申锡无疆者益巩金瓯于万禩已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五十二卷
    乾隆二十一年大学士刘统勲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语云耕当问仆织当问婢志广舆者不稽之历代建置沿革将无从数典而志西域则有不能尽稽之历代者实以幅员所限言语不通虽汉唐盛时亦颇能威行天山迤北建官设都而天山迤北本不能至也即有一二羁縻之国然叛服不常征调弗应又安能履其地而疆索之哉且汉唐之程督异域者仍汉唐人而已其与准噶尔回部人语奚啻粤问而燕答则其所记鲁鱼亥豕之分不待言而可知兹者叨
    天佑藉羣力凑时会幸成是役准噶尔回部之人皆在廷执事而国语切音译外藩语又甚便且易我诸臣驰驱往来其间目覩身历非若耳闻口传者比俾司校勘而正其讹传其真较仆婢耕织之问为尤详且厄鲁特语及回语朕亦因暇而习焉时御丹椠为之改正是西域志之书必应及是时成之用开历代之羣疑垂千秋之信録闲亦涉及诸史以存述古总计分部一十有八分卷四十有六绘图系说蔚为完书若夫辟地蒇功文臣或有过颂朕所不取惟是筹耕牧计久长图所以永
    乾贶奠丕基思日孜孜持盈益凛予安得有功成无事之
    说哉
    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九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据朱彝尊日下旧闻原本於十三门外增苑囿官署二门而并石鼓考於国子监删繁补缺援古证今详加考核定为此本至於
    列圣宸章
    皇上御制涉於
    神京风土者悉案门恭载以昭垂典实凡原本所摭引古书古蹟并承
    圣训指示精详正讹补漏一一徵验有无勘其所在千古舆图纪述都邑孰能如是之信而可徵者哉
    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
    乾隆四十二年大学士阿桂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列为四门一曰部族述肃慎氏以下源流二曰疆域附以宫室建置及古蹟三曰山川凡白山黑水诸名胜悉皆采列四曰
    国俗以官制及文字附焉盖我
    朝自白山天作朱果灵彰年祀绵长见闻或异我
    皇上溯发祥之有自虑传信之无徵
    特命纂辑是书援引旧文考验地理据见闻之实汰史传之讹本本原原允堪垂示千古洵读史家所宜奉若球图者矣
    钦定蒙古源流八卷
    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乾隆四十二年奉
    敕译进
    【臣】等谨按是书体例颇与永乐大典中所载元朝秘史相类大旨以佛教为纲而并载蒙古之世系始末兴衰治乱之迹其于塞外立国传授源流以及人名地名语言音韵皆极详核自非中国史官附会影响者可比惟闲及内地之事未能尽确前此我
    皇上因元戎奇渥温得姓所自必有传讹询之定边左副将军喀尔喀亲王成衮扎布乃以此书进
    御而後奇渥温为却特之误昭然共明
    特命以是编宣付馆臣译以汉文排比成帙从前之沿
    讹袭谬今皆厘订精详不特仰窥
    圣学之神奇且益以见中外一家之盛焉
    钦定盛京通志一百卷
    乾隆四十三年大学士阿桂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凡例曰
    盛京为
    王迹肇基首隆
    谟诰我
    皇上四诣陪京大文弥耀谨志
    圣制
    纶音
    天章弁诸志首考卜
    兴京迁都辽渖为丰镐遗规至若
    坛
    庙
    宫殿
    山陵创制典礼严重谨稽
    实録及会典诸书详志以彰规制星野建置疆域山川城
    池皆遵
    旨订正悉载旧名并恭録
    开国战蹟其疆里远近谨遵
    钦定舆图详核胪识旧志关津於吉林黑龙江边门多所阙畧户口田赋於旗田庄官园场赋则亦多疎漏兹悉详订增所未备志职官次官署以专职守志学校次选举以简才良武备尤要增志兵防名宦以彰治行人物以励材能旧志於辽金宗室俱不载又但志辽渖不及吉林黑龙江未为核备今悉增入至
    开国功臣事蹟谨遵
    国史传按其於
    盛京有治行战蹟者一一胪载其事在入关以後者详见
    国史及八旗通志兹不备録忠孝节义文学隐逸流寓方伎仙释列女皆足以资采访验风教悉志如例祠祀有关祭法
    翠华四莅辽浑诸河特建专祠古刹精蓝亦多蒐辑谨志祠祀又古蹟旧志繁简失当兹详考史传分隶郡县名胜各以类次奉天风俗淳朴物产丰饶兹博稽前史谨遵
    钦定满洲源流考详晰编纂志风俗物产并旁采异闻为杂志一卷列朝艺文旧志体例未协兼多遗阙今蒐罗史集按照时代分体编辑至
    国朝艺文凡臣下赋颂及赓纪诗篇俱各依类编次读是编者抚今考昔展卷了如不独
    留都典故灿着寰瀛而
    列圣启佑之鸿规亦昭垂於无极也已
    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户部尚书和珅等奉
    敕编辑
    皇上御制序曰为各省之志书易为热河之志书难彼其以汉人书内地事且各府州县本有晋乘楚檮杌荟而辑之其易也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也热河之志则以关外荒畧非内地而辽金元之史成於汉人之手所谓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然故曰难夫辽金元非若唐宋之兴於内地而据有之也又其臣虽有汉人通文墨者非若唐宋之始终一心於其主语言有所不解风尚有所不合且辽金元皆立国不久旋即逊出则所纪载欲其得中得实盖亦难矣夫辽金元之史纪内地而欲其得中得实尚且难之况纪边关以外荒略之地乎其不能得中得实亦益明矣当今之时热河之志不可不成者则以本朝荷
    天之宠百有余年累洽重熙汉人已数世被覆载生育其语言风尚薰陶渐渍不可以辽金元之汉臣例之亦理之必然况我
    皇祖建山庄於此地非为一己之豫游实贻万世之缔构而顾可无书以垂永久乎山庄内本有温泉出而滙武列之水俗遂有热河之称兹虽为府为县而仍以热河称之者存其朔便於衆也
    皇祖有诗云聚民至万家盖筚路之际人烟尚少後乃闾阎日以富耕桑日以辟至于今将百年屹为都会
    皇祖虽尝名之曰避暑山庄序咏三十六景而未辑志者其或有待耶抑亦文献不足徵而迟迟为之耶山川里邑建置沿革与夫古蹟人物司事之臣虽捃摭遗逸犹有未备未信者其说具见於前而吾之序是书以行世者正所云在此不在彼
    【臣】等谨按志以热河名者
    行殿所在不得冠以州郡之目也地即古武列水辽金
    元以来皆陪京重镇
    太宗文皇帝泰武宏昭先定其地嗣康熙中喀尔喀纳土
    输诚益宏文囿
    圣祖仁皇帝因建避暑山庄於此
    銮舆岁莅凡以
    省方奋武答中外之就瞻我
    皇上绍绳
    先绪亦以每岁夏秋
    翠华行幸携浆拥篲而迎者率以为常
    盛典频仍史不胜纪是编所载首
    天章次
    巡典次徕远次
    行宫次围场次疆域次建置沿革次晷度次山次水次学校次藩卫次寺庙次文秩次兵防次职官次宦蹟次人物次食货次物产次古蹟次故事次外纪次艺文凡二十四门并考古证今析疑徵信实舆记之大观为古今所未有也
    畿辅通志一百二十卷
    兵部尚书直隶总督李卫等监修
    【臣】等谨按北平自元建都以後有析津志诸书明代各省皆有通志而独阙畿辅至我
    朝康熙十一年巡抚于成龙等始创成之雍正七年复遵
    旨重修督臣唐执玉刘于义李卫等递董其事雍正十三
    年书成
    江南通志二百卷
    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赵宏恩等监修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部檄两江总督于成龙江苏巡抚余国柱安徽巡抚徐国相等创修通志编成凡七十六卷雍正七年署两江总督尹继善等遵
    旨重修其後督臣赵宏恩江苏抚臣顾琮安徽抚臣赵国麟等相继董成凡隶上江者安徽藩司主之隶下江者江苏藩司主之乾隆元年书成
    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
    江西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旻等监修【臣】等谨按明嘉靖间参政林庭?创为省志其後久不修辑遂至散佚
    国朝康熙二十二年巡抚安世鼎五十九年巡抚白璜相继重修名曰西江志雍正七年又遵
    旨增修十年书成
    浙江通志二百八十卷
    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兼管浙江总督嵇曾筠等监修
    【臣】等谨按明提学副使薛应旗尝于嘉靖中辑浙江通志七十二卷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总督赵士麟巡抚王安国复因薛志增修为卷五十分门三十有七雍正七年督臣嵇曾筠李卫郝玉麟程元章抚臣王国栋提督李灿等遵
    旨相继重修增为五十四门十三年书成
    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兵部尚书浙闽总督郝玉麟等监修
    【臣】等谨按福建舆地诸书惟明黄仲昭八闽通志为最善自我
    朝开国以来建置沿革与昔多异雍正七年
    命各省纂辑通志督臣郝玉麟抚臣卢焯学臣周学健等
    遵
    旨增修旧志凡六十四卷寻以增设台湾福宁二府永春
    龙岩二州续十四卷乾隆二年书成
    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
    总督湖广等处地方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迈柱等监修
    【臣】等谨按前史所载楚中舆记不下数十家其非残缺散亡即冗杂阙漏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遂创成通志雍正七年复
    命增辑督臣迈柱并湖北抚臣魏廷珍王士俊德麟湖南
    抚臣赵宏恩等遵
    旨重修十一年书成
    湖南通志一百七十四卷
    大学士陈宏谋等监修
    【臣】等谨按湖广全省在唐分武安荆鄂二镇在宋分荆湖南北两路至明代始合为一
    国初尚沿其旧至康熙三年析置湖南布政司於是复分为两省後迈柱等修通志时依上下江之例亦合湖南北为一书乾隆二十一年宏谋巡抚湖南以全志详於北而畧於南遂与藩臬诸臣复为蒐辑於全志之所无者则增而有之全志之所缺者则补而全之分类三十有七而卷帙之富反过于全志云
    河南通志八十卷续通志八十卷
    总督河南山东军务兵部右侍郎王士俊等监修巡抚河南兵部侍郎阿思哈等重修
    【臣】等谨按中州之地明初惟有各郡县偏记至嘉靖中始有成书然未为详悉顺治十五年河南巡抚贾汉复令分巡大梁道副使沈荃纂通志五十卷分三十类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督臣田文镜王士俊抚臣孙国玺河督嵇曾筠朱藻白锺山副总河阿兰泰刘勷学臣吴应棻邹升恒等相继代领其事增为八十卷十三年书成迨我
    皇上御极之三十一年
    诏重修一统志徵直省通志上诸史馆巡抚阿思哈因
    取原书补其遗阙复增八十卷
    山东通志三十六卷
    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濬等监修【臣】等谨按旧志始於明嘉靖中巡按御史方远宜副使陆钺等为卷四十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
    国朝康熙十二年巡抚张凤仪藩司施天裔再辑扩前志十之三四雍正七年濬与法敏等又遵
    旨重修十三年书成
    山西通志二百三十卷
    巡抚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觉罗石麟等监修【臣】等谨按明成化中督学佥事胡谧尝撰为通志至嘉靖中副使周斯盛万历中按察使李维祯尝两修之
    国朝康熙二十一年提督学政刘梅又踵事排纂分类三十有二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十二年书成
    陕西通志一百卷
    署理陕西总督吏部尚书刘於义等监修【臣】等谨按旧志五十卷为康熙初年巡抚贾汉复所编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董其事者督臣查郎阿刘於义抚臣史贻直玛尔泰硕色学臣王兰生等取原书增为百卷十二年书成
    甘肃通志五十卷
    巡抚甘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容等监修【臣】等谨按明代甘肃府州即隶陕西至
    本朝康熙年间始别为一省雍正七年有增修通志之
    命於是容等遵
    旨纂修其凡例曰甘肃旧无志统於陕西通志中陕西详於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兴安诸郡而畧於平巩临庆至河西诸卫所则尤在所畧今分二省自应详辑越乾隆元年书成
    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总督四川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廷桂等监修
    【臣】等谨按旧志在明凡四修我
    朝康熙十二年总督蔡毓荣巡抚张德地又续事纂辑是编乃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十一年书成
    广东通志六十四卷
    巡抚广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等监修
    【臣】等谨按岭南舆地自汉魏以至明代记载甚多然皆不能详备至
    圣祖仁皇帝二十二年始纂成通志雍正七年复遵旨重修而抚臣郝玉麟鄂弥达等踵相采辑乃称该备九
    年书成
    广西通志一百二十八卷
    巡抚广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金鉷等监修【臣】等谨按自史记有桂林象郡之名而粤西舆志乃代有作者然而古今之形势既殊则建置之更张不一雍正七年
    命修通志于是督臣鄂尔泰遵
    旨纂辑历高其倬尹继善以至抚臣金鉷相续编辑十一
    年书成
    云南通志三十卷
    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
    【臣】等谨按滇中地志实昉于唐明艺文志载洪武既平云南诸儒臣定为志书六十一卷今已无存
    本朝康熙三十年始复辑为成书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时鄂尔泰总督云贵因旧志而增损之继其事者为督臣高其倬尹继善抚臣张允随等分为三十卷乾隆元年书成
    贵州通志四十六卷
    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
    【臣】等谨按贵州为西南僻壤故凡纪载之书自唐宋以前未闻作者明赵瓒始创为新志而谢东山郭子章辈踵而修之
    国朝康熙初巡抚曹申吉重加厘订为书三十三卷雍正七年遵
    旨重修较他省通志最後成凡经督臣鄂尔泰尹继善张允随张广泗抚臣元展成诸人之手而始告竣增为四十六卷乾隆六年书成
    历代帝王宅京纪二十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考历代帝王所都断自黄帝终於故明其偏安者各按时代附焉
    海昌外志【无卷数】
    谈迁撰迁字孺木一字仲木海宁人
    西宁志七卷
    苏铣撰铣交河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广东道续安邱志二十五卷
    王训撰训字敷彝安邱人顺治丁亥进士官万全县知县
    永平府志二十四卷
    宋琬撰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
    杞纪二十二卷
    张贞撰贞字起元号?园安邱人康熙壬子拔贡官翰林院孔目
    贞自序曰贞族世居潍河东岸庄号高柯实在?子故域贞涉猎史传见其有关於?者悉掌记之积纸箧衍漫不省录忽忽十年丙戌夏偶有所触因忆前事从烟煤虫篆中检付儿子在辛厘为二十二卷曰图考曰星土曰舆地曰山川曰系年曰沿革曰封建曰年表曰世次曰原古曰分国曰系家曰苗裔曰春秋经传曰经传别解曰人物曰遗书曰艺林曰杂缀所引书四百有余种
    萧山县志刋误三卷 杭志三诘三误辨一卷毛奇龄撰奇龄见经类
    台湾纪略一卷
    林谦光撰谦光字芝楣长乐人
    【臣】等谨按
    国初明臣郑克塽窃据台湾负固梗化康熙二十三年始克平定谦光因作是编分十三篇末附以澎湖之志因初经开辟草创未就故名为纪略而不称志焉
    登封县志十卷
    张圣诰撰圣诰字紫书号韦庵广宁人官登封县知县
    琅盐井志四卷
    沈鼐撰鼐字枚臣长洲人由贡生官云南琅盐井盐课提举
    师宗州志二卷
    管抡撰抡武进人官师宗州知州
    辽载前集二卷
    林本裕撰本裕字益长奉天人
    本裕自序曰是编折衷於
    盛京志其前集则仿龙门志乘後集则仿涑水编年扬州府志四十卷
    张万寿撰万寿字鹤秋浮山人官至扬州府知府河套志六卷
    陈履中撰履中字执夫商邱人官至分巡宁夏兵备道
    澳门纪略二卷
    印光任张汝霖同撰光任字黻昌宝山人官至太平府知府汝霖字云墅宣城人由拔贡生官至澳门同知
    右地理类都会郡县
    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
    乾隆四十七年
    皇六子永瑢
    皇八子永璇
    皇十一子永瑆大学士公阿桂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河源简明语曰予既为河源诗并按语既读宋史河渠志有文命辑河源纪略有谕兹以体大物博考今证古不无费辞虽彼此细勘事则明恐毫厘稍差义乃紊兹为简明之语庶因提要而便览盖河源究以张骞所探蒲昌海盐泽及汉武所定昆仑为是虽山海经水经注皆畧具其说山海经刘歆称伯益所着本无所据水经注则桑钦郦道元皆张骞後人实祖其说而广之以至於烦文且昆仑在回部原出玉也独未明揭伏流至青海於阿勒坦噶达素之天池而出耳历唐宋以至元乃有鄂敦淖尔为河源之语鄂敦为蒙古语汉语即星宿海也彼时虽未考至天池而中国之河源实由此颇见梗概矣溯伏流以至蒲昌海盐泽非河源而何星宿海亦盐泽之伏流至青海而出为清水黄河挟之以流始为微淡後为纯黄是二水本一源至中国出地为二色而终归于一若夫曲折纤细则见近所为诗文及纪略之书独叙其简明崖略如此
    【臣】等谨按是年春有事豫工
    上命侍卫阿弥达祭告西宁河神因西溯河源绘图具奏言星宿海西南三百余里有阿勒坦郭勒水色独黄又西有阿勒坦噶达素齐老流泉百道入阿勒坦郭勒是为黄河真源为自古探索所未及
    皇上因考徵实验参订旧文
    御制河源诗一章并读宋史河渠志一篇阐河出昆仑
    之实古今譌误旷若发蒙复
    命诸臣综览史文旁稽字说撰定是编综为一书首卷
    冠以
    御制诗文次曰图说三卷曰列表五卷曰质实五卷曰证古六卷曰辨伪六卷曰纪事六卷曰杂録四卷由是河源脉络摹绘精详一展卷而了如指掌盖由
    帝德广运无远弗周是以星使宣劳奉职克称数百年沿譌袭谬始得真源岂张骞笃什之流粗陈梗概者所可同日语哉
    河纪二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承泽自跋曰此非如史家河渠盖漕政也漕之通塞视乎河河安则漕安河变则漕危重漕故重河所纪者治之人治之事治之言
    具区志十六卷
    翁澍撰澍字季霖吴县人
    两河清彚八卷
    薛凤祚撰凤祚见经类
    北河续记八卷
    阎廷谟撰廷谟孟津人顺治丙戌进士官工部主事
    河防刍议六卷
    崔维雅撰维雅新安人顺治丙戌举人官至布政使
    治水要议一卷
    孙宗彝撰宗彝见经类
    新刘河志一卷娄江志二卷
    顾士琏撰士琏字殷仲太仓州人
    今水经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山东全河备考四卷
    叶方恒撰方恒字学亭崑山人顺治戊戍进士官至山东济宁道
    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
    沈炳巽撰炳巽字绎旃归安人
    【臣】等谨按郦道元水经一书传写既久辗转沿讹炳巽乃博取各史志中异同之词及诸家考订之说据明嘉靖中黄省曾所刋注本详加校定历九年而成是书其用心亦良苦矣
    水经注释四十卷刋误十二卷
    赵一清撰一清字诚夫仁和人
    全祖望述曰余尝得先世旧闻谓道元水经注中有注本双行夹写今混作大字几不可辨
    明江南治水记一卷
    陈士鑛撰士鑛号宿峯秀水人康熙初以贡生阁试授主事
    湘湖水利志三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经类
    崑仑河源考一卷 明代河渠考【无卷数】
    万斯同撰斯同见经类
    东南水利八卷
    沈恺曾撰恺曾归安人康熙壬戌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居济一得八卷
    张伯行撰伯行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编乃伯行为河道总督时相度形势录之以备参考於诸水利病条分缕析疏证颇详切於实用
    治河奏绩书四卷
    靳辅撰辅见奏议类
    张大有序曰辅开白洋清河以东引河水开清烂泥浅诸引河开云梯关出海故道筑周桥六坝堤工置减水坝濬中河以避黄河之险改挑皁河以避骆马湖之淤垫皆其仰遵
    庙算悉心筹画者也
    【臣】等谨按辅遭逢
    圣祖仁皇帝平成天地故能于堤防规画言所欲言凡所
    入告俱蒙
    俞旨其论筑堤岸疏下流塞决口有先後而无缓急具见纲领十六年间三膺总河之任成劳懋着迄今兖豫之间犹馨香弗替云
    直隶河渠志一卷
    陈仪撰仪字子翽号一吾文安人康熙乙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充坝州等处营田观察使行水金监一百七十五卷
    傅泽洪撰泽洪字穉君镶红旗汉军人官至分巡淮扬道按察副使
    泽洪自序曰四渎古运河也沿江达淮乱河浮济禹贡具载之矣今之运河用以转荆扬诸州数十百万之粮於京师不犹古之江淮河济哉四渎治运河亦治相因之势也顾黄河湍悍为中州病淮水渟蓄为高堰危黄强淮弱为清口梗山左泉涸水匮济汶诸水俱不足以济运而运河浅阻泽洪为水官二十年用是远稽经史近述
    训旨凡四渎运河兴废之由及疏筑塞防之宜皆备载焉首绘图次河淮汉江济运河次两河总说次官司次夫役次河道钱粮次堤河彚考次牐坝涵洞彚考次漕规次漕运
    太湖备考十六卷
    金友理撰友理字玉相吴县人
    水道提纲二十八卷
    齐召南撰召南字次风台州人乾隆丙辰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
    治河前策二卷後策二卷
    冯祚泰撰祚泰字粹中滁州人乾隆壬申举人水监六卷
    郭起元撰起元闽县人官至宿虹同知
    安澜文献一卷
    沈光曾撰光曾秀水人官高邮州知州
    光曾自序曰潘季驯称河不两行乃泇河未创中河未开以前以黄河为运道故有是说今则运道自清河桃源以上已无藉於黄自宜随时筹画海塘録二十六卷
    翟均廉撰均廉见经类
    右地理类河渠
    海防述略一卷
    杜臻撰臻见传记类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二年臻奉
    诏往闽粤定疆理目击沿海险要及往来策应诸形势乃作是编其于海防事宜言之甚凿凿可据延绥镇志六卷
    谭吉璁撰吉璁字丹石嘉兴人由内阁中书官至登州府知府
    蛮司合志十五卷
    毛奇龄撰奇龄见经类
    奇龄自序曰蛮司踞湖广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广西六省曰犵曰狑曰獠曰獞凡数十种历代各有大姓为领袖明踵元旧事遍设官吏尽布籍属凡土官名号曰宣慰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初皆隶吏部验封而後以土兵相制半隶武选每袭替必奉朝命其无子弟者即妻女皆得袭替嘉靖九年令该府州县正贰经历巡检驿传三百六十隶验封宣慰招讨安抚长官一百三十三隶武选隶验封者布政司领之隶武选者都指挥使司领之故自洪武暨崇祯一十六朝二百七十余年之间凡沿革向背大征大役或得或失稍见史乘者畧辑其大凡彚为一编
    江防总论一卷 海防总论一卷
    姜宸英撰宸英字西溟慈谿人康熙丁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秦边纪略四卷
    不着撰人名氏
    右地理类边防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三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