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坊巷第二
    卷中 坊巷第二
    福州附郭之县二:城内坊巷,东南属闽县;西北属侯官。而鼓楼当三山之中,自鼓楼而南曰宣政街,至于还珠门。自还珠门至南门,皆曰南门大街。其东,闽县治之;其西,侯官治之;是为合治之街。其外属闽县者为坊四:曰左一坊、左二坊、左三坊、南津坊,统铺八十有奇。属侯官者亦坊四:曰左一坊、左二坊、右一坊、右三坊,统铺八十有奇。其中街巷大小,经纬纵横,今昔殊称。而俗又以里社别之,曰某境、某社焉。今自其中旁及四隅,凡衙署、学校、坛庙、寺观,及古迹之已废者,皆系于其地。序其次如下:
    鼓 楼 《闽都记》作:全闽第一楼,即威武军门也。《三山志》:本唐元和十年,观察使元锡所建州府也。乾宁三年,州升为威武军,遂为威武军门。宋嘉祐八年,给事元绛更为双门,上建楼九间。熙宁二年,始创滴漏,有鼓角更点。下为亭以翼之,左宣诏,右班春。《万历府志》嘉祐间,火,安抚使杨长孺重建。元泰定四年又火,重建,石柱四十四,长各二十八尺,广二尺八寸;楼高九十八尺,深十一尺,广二百八十尺。《闽都记》:元至正二十三年,陈有定平章事,鼓楼鸱尾,吐气如雾。明宣德二年,为大风所圯,御史方端命僧了心募缘重建,深广如旧,高减二尺,复置铜壶滴漏。嘉靖四十三年,布政使陈大宾改建,南额曰:“海国先声”;北额曰:“拱辰”。万历三十九年,左布政丁继嗣、右布政袁一骥重修,颜曰:“第一楼”。南额曰:“海天鳌柱”;北仍旧。以门直方山五虎,因杜中门,从左门出。《通志》国朝顺治十八年,火,石柱俱坏。康熙十一年,布政使何中魁重修,规制卑狭,非复前日之旧。按:道光甲辰火,总督刘韵珂改用砖甃,如还珠门之制,按:《旧志》:建炎二年,江待制常申明约束,守漏四人,分两番值日。贮漏水奁具中,候鱼珠落铜盘,乃移秤刻,即告户外报时者。诸衙报牌九人,以鼓角匠轮差于外,只应告报。直漏五人,分直五更,并以挝鼓人轮差。奁具等物,五十日一涤。昏时鼓角,八人各二十六声,为三叠。挝鼓八人,角声止,乃各挝鼓为三通。凡三角、三鼓而华。四更三点及申刻,各吹角三声为小引,更以鼓点以钲。铜钲款识云:“梁开平五年,岁次辛未,七月壬午朔,十三日甲午造,重者二十斤。”世传闽王点,即此也。据此,则宋时铜钲尚存,其失不知何时。宣德间复置滴漏,亦不知即旧物否耶?程师孟《滴漏新成》诗:“台门新漏一声闻,从此朝昏百刻分。他日郡人思太守,也须谈及蔡参军。”“风雨虽昏漏不移,百年应未失毫厘。须知万户千门里,正得人间凶吉时。”又《晓登威武军鼓角楼》诗:“百尺谯门戍万兵,黄昏初动画龙声。铜钲犹是闽王点,银秤才悬汉守更。四面僧夸金作界,半年人看玉为城。官程稍近千余里,不可侬家向此行。”
    布政使司署 当三山之中,后枕越山,前案方山。晋太守严高初建为郡衙。唐为都督府,又为观察使衙,为威武军节度使衙。五代梁为大都督府。闽王审知建牙于此。其后改作逾制,有文德殿、长春宫等诸名。及钱氏纳土,悉废撤,独明威殿仅存,守臣避不敢居,以为设厅,即其旁建大厅视事。天圣中,郡守章频创都厅,郡守郑载重建大厅。景祐四年,范亢于都厅创后堂,更名清和。端宗即位于闽,以设厅为垂拱殿。元为行中书省,又为宣慰使署,更置不常。《闽都记》:至元十九年火,右丞蒙古歹建省厅,于设厅旧址置左右司,创诚心堂、立仅门,列东西吏舍库庑。明洪武初,改为福建承宣布政司,堂曰政本。初名宣政复改为紫微堂。左右布政宅,在堂西。万历二十九年,左布政丁继嗣、右布政袁一骥重修,国朝因之。康熙二十年,布政使佟康年重建。雍正十年,内署火,布政潘启丰建。道光间内署火,又重建。按《闽都记》:仅门前即古东康门,西即古西园门。后堂北有小阜,乔木数株,即严高卜迁处。考古都事厅署迤东一带,即古东康门地也。督粮道署及经历署,皆古西园门地也。
    附旧迹:案王氏有闽,多所创建。《明一统志》所载:王氏旧宫有长春、宝皇、大明、紫薇、东华、跃龙诸宫;又有文德、文明、大酺、明威等殿,及紫宸、启圣、应天等门。钱氏纳土后,悉行毁废,惟明威殿独存。宋端宗改为垂拱殿,今称紫薇堂是也。然亦非旧制。宋元以来,守臣多所创造,今亦渐即圯废。郡志所录旧迹颇多,然其址率多湮没,不可考。兹仍寻其略,俾览古者考焉。
    大都督府门 《三山志》:唐上元二年创。钱氏归宋,凡伪世门额悉废,惟威武军门、大都督门仍旧。庆历间,成戬修旧额,蔡襄书,后张致远重书,列戟十有四,谓之仪门,亦曰衙门。按即今藩署头门。
    设 厅 在衙内,旧有之。庆历六年,蔡襄重建,自书梁。宣和五年,俞向复修,通判黄琚记。详见前。
    大 厅 在设厅西,旧有之。天圣九年,郑载重建。
    都 厅 在大厅东,一名签厅。天圣五年,章频建。
    小 厅 在大厅西。景祐四年,范亢建。熙宁中,更名清和堂。靖康时塑三清像,更名三清堂。旁有观音堂。
    修令堂 在都厅前。乾道二年,王之望立额。
    自公堂 在修令堂后。王之望诗:“丛石当轩峙,横池傍砌深。还将修竹绕,半入古松阴。昼赏风澜皱,宵怜月影侵。聊舒沧海志,寄此小山林。”
    九仙楼 在小厅西楼下,东衣锦阁,西五云阁。旧有清风楼、爽心阁。蔡襄《登清风楼》诗:“郭外青溪溪外山,溪云飞上破山颜。晴明天气琉璃色,何处峰头带雨还?”
    燕 堂 在大厅北。嘉祐四年,燕度建安民堂;熙宁间,又创谈笑轩于安民堂北,后皆名燕堂。堂之西庑有舫斋。绍兴十三年,叶梦得以校理黄伯思摹索靖《急就章》一千四百五十字,刻于堂壁。宋林积诗:“济川须用楫,网水或行舟。四海风波路,安眠是胜游。”
    眉寿堂 在燕堂西。安抚使张浚为其母秦国夫人建。
    雅歌堂 在眉寿堂北。乾道间,王之望建。
    和乐堂 雅歌堂北,淳熙间创。
    信美堂 嘉祐间,元绛建。
    筼筜轩 嘉祐间建。
    爱山堂 绍熙间建。
    万象亭 在燕堂北。绍兴间叶梦得建,薛弼修。宋富直柔诗:“堂后山川面面通,向来奇观有蒿蓬。元戎小试经纶手,万象都归指顾中。雨罢卷帘凭爽气,酒酣极目送飞鸿。明年凤阁鸾台上,好赋新诗下北风。”李弥逊《留题万象亭》:“断取方壶壮郡濠,钩连野色上亭皋。星移日转天容丽,江静山明地轴高。下榻延宾供啸咏,凝香罢寝动风骚。使君八九吞云梦,小展风烟遗我曹。”
    止戈堂 在燕堂东,安抚厅后,架阁库北。元丰四年,刘瑾建。旧为甲仗库。建炎四年,建寇范汝为猖獗,程迈乞师于朝,韩少师世忠讨平之,饮至于此,遂以名堂。李纲《瓯粤铭》:“相彼瓯粤,民俗剽悍。负气尚勇,轻生喜乱。巨盗挺之,蜂附蚁从。曾未期年,同恶内讧。王师之来,如雷如霆。讨叛舍服,千里震鸣。锋蝟斧螳,犹敢强拒,转战逐北,婴城自固。怒其鷇麛,以抗裔狱;翘其萌芽,以激霜雹。肥牛偾豚,一举碎之。宥彼胁从,戳其鲵鲸。凶徒逆俦,尸相枕籍,天威所临。敢有违者,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克笃父子,乃明君臣,咨尔瓯民。自今以往,爱育子孙,尊君亲上。焚尔甲胄,折尔瓯兵;服勤耒耜,以保尔生。孝慈以忠,砥砺名节。勒铭山阿,敬告耆耋。”朱松《题止戈堂》诗:“高堂岩岩面势尊,洞见万井开重门。元戎务简玉帐静,缓带酌客娱朝昏。忆初饿隶起篁竹,一啸千里来黥髡。将军揽镜媚巾帼,何异搏虎驱狐豚。只今休父八州牧,身佩重寄忧元元。惊尘错莫羽书密,虽有美酒谁同樽?沈机且复长辔御,沥沥何啻血肉论。楼船一夕飞渡海,汉家上将来天阍。狂童束手赴烈火,雕戈不污妖血痕。坐礁饮至凯歌入,船粟往哺遗民存。五岳包裹高阁束,止戈新榜真成言。便当频与方外吏,徒倚风月星河翻。几年牡籥飞不守,河济逆气腥乾坤。知公快挽天河手,坐视黠虏方游魂。权舆闽越聊小试,宁复久此淹遐藩。农桑万里望公等,愿见四海无营屯。”
    凝翠堂 在止戈堂东。
    逍遥堂 在甘棠院东。大观中,罗崎修,徐竞篆。
    流觞亭 在逍遥堂西。宋元绛诗:“春风流水出岩扉,载酒轻舟扬彩旗。把得玉杯还自笑,老翁真个似童儿。”
    佚老庵 在逍遥堂西北。宋元绛建;后改为隐几,又改为净名。元绛诗:“分得藩符近海滨,溪山深处养天真。幅巾隐几春庵静,直是羲皇以上人。”
    会稽亭 在佚老庵西南,元绛建,以元公开国会稽名。公出守,庞籍、王珪、范镇、王安石、司马光五十三人,赋诗五十七章,以宠其行,刻其显示者于壁。
    熙熙亭 在逍遥堂前。亭畔有池。政和元年黄裳更名得象,自为记。
    偃盖亭 绍兴十年,张浚理梦蝶亭故址,新之。二十二年,张宗元改为秀野亭。
    清风亭 在秀野亭南。张宗元建。
    双松亭 在秀野亭东北。蔡襄建,并隶书额。
    坐啸台 在逍遥堂北,旧为养和亭。熙宁二年,程师孟建,初名玩月。宣和五年,俞向以得象亭材创,更名月榭。
    怡山阁 在坐啸台东,旧荔枝楼、望云楼、闻射堂之地。元祐五年,柯述建。
    怀隐庵 在和乐堂后。绍兴十四年,叶梦得建。两旁有亭,东曰归意,西曰柏悦。梦得自题《怀隐庵》诗:“春风的的为谁来,绕舍闲花亦漫栽。庵内不知庵外事,夜来微雨小桃开。”
    清閟亭 在九仙楼下。绍兴十六年,薛弼建。又建亭于春,曰兴春。
    日新堂 在设厅北,蔡襄建。
    春野亭 在日新堂东南。庆历六年,蔡襄建。襄有《新作春野亭》诗。附明范汭《闽宫词》:“露华如水蘸宫墙,红豆花开荔子香。多少蛾眉闲待月,九龙帐底貯归郎。”“四条弦上按新声,半是先皇手教成。旧事内人谁敢泄,春来燕子不呼名。”
    督粮道署 在布政司仪门右,原清军驿传道署。国朝雍正四年,驿传并归盐运司,改为监粮道署。后仍兼驿务。今为督粮兼分巡福州、福宁海防兵备道署。其前巷内为布政司经历署,俗称粮道。后有里社,祀闽王。
    自鼓楼迤南,至于狮子楼,曰宣政街。俗称鼓楼大街。内旧为元肃正廉访司署,故亦称肃政铺。内有七星井六,详见《古迹总略》。到任桥、狮子楼,并详见上卷。其东属闽县者,有:
    东衙巷 旧为闽时官廨所。有东总门,一名大东衙。今皆为民居。巷之半有横巷,南通庙巷,北达按司前。
    庙 巷 旧名万岁巷,以古有万岁寺也。又有陈古灵祠,今祠、寺俱废。有横巷达于东河沿,其东口达于开元寺街。
    沿河东巷 今名玄坛河沿,以内有玄坛庙也。北通庙巷,南有巷达东街。河折而北,达于三牧坊卫前街及开元寺街。有桥二:曰通阛,曰勾栏。详见《河道》。玄坛庙对岸有山陕会馆。
    大龙湫巷 古称左院巷。宋时司理列署于此,今俗名龙湫巷。巷折而北达玄坛河沿。
    自狮子楼直南,至于安泰桥,皆称南大街。东为东街。详见后。
    连桂坊巷 今名厂巷,旧名梳行。以宋给舍黄唐佐居之,刘延康以其兄弟登科建坊,名连桂坊。有横巷,北达东街,南通石井巷。巷口有注水石斛一。
    花 巷 《闽都记》:名使旌坊巷,以宋李任漳郡守,乡人荣之,故名。俗呼梅枝巷,今名花巷,以通百花务也。南通石井。
    通贤境巷 内有通贤里社,故名;今但称境巷。有庙祀赵真君。南折通织缎巷,而达于南营。
    织缎巷 名未详何取,旧嘉荣坊地也。内有苏公井一,在张氏祠前。南折通于南营,亦通境巷。
    馆前街 今称军门前街。闽时内有五州诸侯馆也。宋屯田郎中湛俞隐居于此,三召不起,名旌隐坊。元宣慰使魏天祐寓坊内,亦名福星坊。中有桥委平陆中,名钓鲈,亦曰铫炉。相传其下有支河,此或罗城水门之桥。
    钓鲈桥折而北,为南营。古驻泊营也。宋时将卒自他所调集者居此,有横冲、百胜、促生诸营,环坊隅以居,钤辖监押领之,此其旧址也。南营之中有委巷,折而达于塔崎顶。有抚标参将署,按《闽都记》南营之东为坐营司。明初为巡海都指挥公署。嘉靖末,倭寇军兴,添设总兵、参将等官,以其署为游击府。以地考之,当即其址。塔影楼。今在廖氏宗祠内。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段成式《酉阳杂俎》言,扬州东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则倒。沈存中以为塔有影必倒。予在福州见万寿寺塔,成都见正法塔,蜀都见天目塔,皆有影,亦皆倒也。然塔之高如此,而影止二三尺,纤悉皆具。或自天窗中下,或在廊庑间,亦未易以理推也。案:陆此记,则是楼自宋已有之,今尚存。楼左板扉间一窍,日中则有影倒立,目为神技鬼工。郑诵德开极曾居此。以上见郡志。又考《闽都记》:有南楼在嵩山之阳,朱普祖宅,元黎伯韶卜也。三峰环宇,两塔插空。两河九陌,虹流鳞次。普字孔周,宋进士,儒林郎敏中之裔。明王恭有《南楼奇观为朱孔周赋》诗,然不言塔影事,未知即此楼否?姑附录于此。南营口之东为巡抚署,在嵩山麓。其地为闽五州诸侯馆。宋时尚书王祖道宅。明洪武初,为驸马都尉王恭公署。正统间,镇守内官居之。嘉靖初,改为提学道署,倭乱,始设巡抚开府于此。四十四年毁于火,隆庆元年巡抚涂泽民重建。万历三十二年,巡抚徐学聚改建。市西北民居百余间,拓广之。三十九年,巡抚丁继聚再葺,今仍之。署之左为柏姬庙。明巡抚商周祚改建。商自为记略云:闽会城有柏姬庙。旧志:柏帖穆尔,蒙古人。至正间,以行省郎中莅闽,国朝兵下福州,知城不可守,乃引妻妾登楼,谕以大义,于是死者七人。其女甫十岁,亦与其难。后人怜而祀之。一说:麻喇国哈卜满,永乐十三年率妻子入朝,卒于三山,遂家焉。事闻,诏有司营葬,月给其家饩三石。其子感国恩,筑望京台,畜白鸡司晨朝拜。令女养鸡,鸡毙,女以奉父命不谨,惧而从井死。自是家人时见女与鸡出入壶闼。今神即此女。又案:《晋安逸志》:麻喇国王女,前身名阿罕得儿。奉如来之教,师事葱岭独眉和尚,以心慕贵盛,遂轮回麻喇王宫。独眉听知之,必欲终度此子,亦合掌而逝,托生王宫为白鸡。王女见而绝爱之。永乐间,王率妻子诣闽内属,未几病死。女与白鸡居,鸡忽人语曰:“阿罕得儿来前,颇忆葱岭周旋否?”女大悟,叩头忏悔。鸡乃说偈竟,女即持鸡而化。闽人异之,号曰白鸡小姐。三说颇有同异,其孰从而辨之?由前之说,理甚正,而说亦有据;由后之说,稍涉怪诞,似不经见。博采先正之论,多从柏姬,且庙去柏氏之宅不数武。白鸡云者,未必非拾遗之讹。庙旧在院署之后,复迁于左。余更为特祠祀之;捐俸佐者,将军褚翰也。
    自安泰桥古利涉门桥也,详见《河道》。至于南门,亦曰南街。今称学院前其东河沿曰朱紫坊,以宋通奉朱敏功兄弟四人居之,朱紫西门故名。旧名新河。内有二桥,皆达于抚署前。中有巷达花园,东口接津门桥。
    一峰书院 在朱紫坊,祀明罗伦,今废。
    洎 台 在朱紫坊。明长史谢汝韶别馆,子方伯肇淛世居。今久易主。
    学院署 在南门大街东,旧贡院地也。明成化间,迁贡院于平山,改为南察院。嘉靖间,巡抚都御史居之,后为提学道署。万历四年,改为清军祭院,尚书林燫为记。十一年,副使耿定力复修葺,为提督学校公署。二十七年,矿税太监居之,后复改为督学道署。原有文馆,在乌石山北,国朝毁于火,地废为城守营;乃于署中置东西文场试士,左有逢源亭,仪门外有寅宾馆。雍正九年,督学戴瀚葺文场而新之。乾隆十七年,郡人何际逮捐建东西考棚,增置案座。嗣后历有修葺。今署东有小径,通郡学射圃。又明伦堂西有门,亦通署之东辕门。
    兴贤坊 在府学街口。初名进德,宋政和中更名兴贤,俗称府学前。折而东为:
    府儒学 唐初儒学,在今布政司右。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移建于此。乾宁元年,观察使王潮于州置四门义学。梁龙德元年,闽王审如置四门学。吴越时作新宫,号使学。宋初学制坏。太平兴国中,转运使杨克让始作孔子庙。景祐四年,权州事谢微表请于庙立为学,从之。会微罢去,郡守范元、许宗寿踵其事,历五载乃成。植宇六十矾楹,中设孔子与高弟十人像,又绘六十子及懦像于壁。有九经阁、三礼堂,黉舍斋庐皆具。熙宁三年灾,郡人韩昌国、刘康夫等二百人以状言于府,请自创盖。郡守程师孟许之。既而各县文士,各请如昌国等集钱二百万,为门、为殿、为公堂,环列十斋,以居学者;别为藏书堂、讲义斋,以处师友;合百二十间。自孔子以下至十哲,塑像冕服。先是学养士岁才数十人;元丰初始渐增。元祐八年,郡守王祖道斥东西序之北二百四十尺,增益十斋。又于中门外之左为小学,中门外之右为客次,直中间之南为外门,岁补生员五百。崇宁元年,三舍法行,增养士之额,益广为三百五十一区。有御书、稽古阁二;养源、议道、驾说堂三。斋二十有八,曰:审礼、由智、祖义、隆仁、崇德、事道、兴能、宾贡、尚志、逢源、爱日、誉髦、文中、端身、通理、嗣音、明善、拔萃、逊志、依仁、养德、育英、致道、蒸髦、壮猷、制胜、克己。小学自讼后,舍法罢省为十二斋,东庑曰:兴能、事道、崇德、时习、祖义、由智。西庑曰:明善、嗣音、通圣、端身、隆仁、誉髦。外职士位四,祭器、乐器库各一,印书库一,养士二百人。绍圣初,建先贤堂,祀陈襄、郑穆、刘彝、周希孟、陈烈五先生,后益以陈祥道、刘康夫、郑侠、柯述与唐观察使常衮称十先生。后又益以王祖道。绍兴中,安抚使张浚乃位常公于中,益以唐欧阳詹,与诸贤列左右;继又益以陆祐为十三人。淳兴四年,帅守陈俊卿始创射圃,南北十三步,东西五十步有奇,构亭曰序宾。绍熙四年,教授常浚孙重修经史阁,即旧御书阁后址也。嘉熙元年,构櫺星门。景定四年火。明年,帅守王镕建养源堂于殿之东北,奎文阁于堂之北,又立戟门、櫺星门,别建学门于东,凿池为桥,西米廪,北中门学厅。又北横辟三廊而重之,廊凡十五斋。咸淳二年,帅守吴革创经史阁于养源堂之东北,阁下有止善堂。其北创道立堂,祠周濂溪以下诸贤,以及乡贤,及贤牧附焉。元大德六年,教授刘直内更创尊道堂于经史阁之东,绘诸贤像而祠之,列两庑,东祀乡贤,西祀贤牧。堂之东凿池架亭,北曰思乐,南曰光风霁月,稍西曰采芹。皇庆元年,省十五斋为六斋,各设训导。延祐四年,宪使赵宏伟拓礼殿,高广有加,奉旧圣哲像于中;辟两庑,塑从祀像一百有五。更立戟门、櫺星门。东,神厨;西,更衣亭。至治二年,教授李长翁于思乐亭西南创天光云影亭。泰定三年暴风,櫺星门、更衣亭坏;明年重建,又以宪使易释重阿之命,新厅后中亭。至元十年,教授陈俊更尊道堂为明伦堂,更堂之两庑为六斋,堂之南建育贤门。明洪武四年火。七年,知府杨士英、教授徐宏构大成殿,塑先圣贤像,列两庑从祀先贤位。南为戟门,又南为櫺星门。门内东为神厨、宰牲亭,西为常公祠、更衣亭;戟门东为神库。殿之东为明伦堂。堂东西为四斋,左曰志道、依仁右曰据德、游艺;南为中门。十七年,知府董祥于大成殿之北,割养源堂、丽泽亭及杏坛地,建贡院。永乐四年,教授梁济平以学厅为乡贤祠。宣德九年,又建堂于明伦堂之北,仍扁以养源。东为教授及训导廨舍。礼殿东壁为号舍若干楹;改建射圃于学之东偏。正统十年,御史陈永辟其地,建观德亭。成化十三年,知府唐珣大修庙学,大成殿前翼以舞亭,撤旧明伦堂,北却三丈余,重建为间七。建常公祠、乡贤祠于庙门左右,增东西两斋舍,为间凡二十有六。凿泮池,为桥其上。改米廪为更衣亭。学门旧西折,改正中南出。十六年,提学佥事周孟中更建乡贤祠、名宾祠。弘治初,提学副使罗璟改作櫺星门,易木以石。十五年,巡按御史陈玉等重建大成殿,高于旧五尺,石楹增至一十有六,两庑亦增辟。正德十四年,巡按御史周冤、布政使席书、知府叶溥重建,仪门殿、庑堂斋、号舍悉一新之。嘉靖十年,建敬一亭,勒世宗御制《敬一箴》,并范浚《心箴》、程子《视听言动四箴》,凡六碑,貯亭内。十一年,诏庙称先师庙,庙后建启圣祠。嘉靖中知府胡有恒,万历初巡抚庞尚鹏、提学熊尚文、冯烶,相继修葺。国朝康熙十一年大修庙学,櫺星门左为更衣所、为名宦祠;右为斋宫、为乡贤祠。浚泮池,下通三元沟,潮汐出入焉。池南为大门,东为宰牲房、为奎先阁;西为神厨、为常公庙。明伦堂前东西四庙如旧。其北为尊经阁,又北为崇圣祠,祠路从堂西角门折而入。堂东北为米廪、为馔堂。三十年,飓风,明伦堂圯。三十二年,总督卞永誉建。三十八年重建尊经阁。雍正八年修大成殿。乾隆二年八月,飓风,殿庑堂阁俱摧损,郡人何长浩捐修。十六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潘思榘重修;嗣是历有修葺。咸丰元年八月,文庙火。四年重建,始易像为主,余仍旧。案:今学宫二门外,东有径北通花园巷,西绕学宫墙后,而达于学署之东辕门,民居鳞次,俗呼府学里。内有陈北山、黄勉斋、董见龙三先生祠,盖皆旧射圃地也。旧时学宫地甚广,自改为贡院,又改为公署,而地遂隘。故明伦堂有门出入,旧宫门本西出也。明成化十三年,始改正中南出,而明伦堂亦加拓,故此门尚存也。
    花园巷 在闽县学口。东通法海寺前,北达朱紫坊,又有小径通府学里。花园者,以宋时为参政陈□芙蓉园别馆也。明初籍于官,其园遂废。丁戊山人傅汝舟尝移居于此,郑少谷为题门帖云:“巷陋过颜,老去无心朱紫;园名自宋,秋来有意芙蓉。”今内有委巷,俗称芙蓉衕。其后有隙地亩许,居人尚时花为业,相传即其址云。
    闽县儒学 在于山麓花园巷口。宋庆历中建,熙宁、崇宁间修。元至正戊寅毁。越五年,学官丁尧建礼殿及门堂斋庑。大德癸卯,县尹吴鼎创讲堂。后四年,教谕陈振创尊道堂。泰定三年,县尹张德、学官蒋景说拓礼殿。至元间,置斋二于讲堂之南,曰进德、修业。明洪武初,建明伦堂,以礼殿为大成殿。十五年,建馔堂于进德斋之东。正统十二年,御史陈永复、丁澄广其规制,三倍于旧。天顺间,御史顾俨市民地,拓学前路。成化间,御史尹仁等辟法海寺地,以益其址,重建大成殿东西庑,东南为学门,殿后为明伦堂,左右立两斋,徙旧崇文阁于堂后。十二年,知府唐珣重修。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周雍时移县治于学宫,概行毁废。康熙二十年,知县祖寅亮合绅士修复文庙明伦堂,又建文昌阁。雍正、乾隆、嘉庆间,复相继修葺。学宫后为
    闽县署 明以前在闽都坊,洪武二年移建于秀实坊,即今旧闽县地。国朝顺治十八年,知县周雍时移于闽县学庙,后改教谕署为县治,规制略备。前因中门外,左傍山麓,多大石,高逾寻丈,迳路纡折。乾隆十年,知县李芬凿石辟地,重建大门,庭宇始敞。旧有丞厅,今为典史衙,逼山麓矣。
    祠山巷 俗名草履营,今改为福履营。东直上即于山,中有横巷,北通闽县学前,南通总管前,达万岁寺。祠山者,以于山旧有祠山庙,在平远台下,祀西汉末吴学、张渤也。见《闽都记》。祠今圯。
    东城边巷 俗称总管前,以内有南离总管庙也。北通福履营,南折即万岁寺。
    万岁寺 在左三坊九仙山麓,俗名白塔寺。《三山志》:唐天祐元年,琅琊王审知所造,明年赐名,梁开平中,表请其寺祝天子寿,盖取其名也。至今诞节前一月,太守率属班拜于庭,以佛法启祝。熙宁八年,始创千秋堂。乾道九年,史丞相浩改为华封。有定光塔七层,亦忠懿王所造。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倭乱,召兵屯此,撤毁殿宇,寺僧皆散。万历间,先后葺治。寺有独木鼓,大可五围,刻颂其上,传为北宋时物,今亡。
    定光塔 俗名白塔。梁开平元年忠懿王审知所造,黄滔记。七层,外皆砖砌,元时重修。黄镇成有《重修定光塔铭》,明谢肇淛亦有《万岁塔铭》,俱详见《碑记》、《闽都记》。嘉靖十三年二月十九日,雷震万岁寺,浮屠火起如巨烛,照城中外数十里,有铁鼎覆其巅,大书:“诸天及人,无由见鼎。地摇三日,天雨四花。田土三变,今古同时。屠人握闽,雨衣三拜。”未火前一月,四明屠侨为藩左伯,从南门入,众谓城当回禄;至是乃应。屠诣寺拜祷,皇遽不及铺毡,只用雨衣,拜不及四,其鼎坠地乃已。明王恭《万岁寺塔》诗:“绝顶层标出半天,于山宫宇翠微连。云飞百粤沧波外,鸟度千峰夕照边。平远台空秋珮冷,毗卢阁静夜灯悬。屠龙射鳝今何在,蔓草荒林几度烟。”林廷玉《登万岁塔》诗:“塔上云容见水光,塔前花雨亦禅堂。可人新鸟情逾巧,拂面东风暖更香。酒盏殷勤春倍好,炉烟缥缈昼初长。康强暮景应难得,莫怪山翁特地狂。”王应山《登定光塔》诗:“九山耸龙角,百丈浮金光。晴春发幽兴,我友迭相将。徙倚历七级,旋转迷四方。挂影出峰峦,挥手摩穹苍。俯视周人宇,烟霭何迷茫?于焉超法创,佛日耀八方。”徐熥《登万岁寺塔》诗:“宝刹凌霄迴,登扳俯九垓。山河天际绕,楼阁日边开。幡影依檐落,铃声拂槛来。马江波浩渺,雉堞势潆洄。隔岭留残照,遥空度晚雷。炊烟生下土,禅育出香台。云自山腰起,人从树杪回。迷川今日渡,劫火往年灰。上界疏钟动,孤城暮角催。几思题偈后,古壁半苍苔。”邓原岳《登万岁寺塔》诗:“宝刹摇空界,孤标出上方。星躔分景色,岛屿入微茫。铃逐残云落,幡随去鸟长。初疑金粟影,忽见玉毫光。月隐晨曦动,烟消海气凉。何缘脱尘网,于此度津梁。”陈价夫《登万岁寺塔》诗:“宝级随祗树,金标几化城。只疑初地涌,转觉下方明。暂使尘劳息,能令暑气清。山僧相见熟,不用更题名。”涵碧亭,在万岁寺之东,亦名南园。河西王氏幽隐处,岁洞幽胜。明正德间,金华章懋聚徒讲学于此,与同庄昶、黄仲昭游。今入民居。由此蹑级而登,即九仙山。详见前卷以上由鼓楼迤东直南隅。
    自鼓楼宣政街,迤西直南,为侯官辖有:
    闽浙总督署 在宣政街四。宋为提刑司署。明道初,提刑刘立之建。淳熙中,叶南仲始分公字为东西厅。元为肃政廉访司署,以东厅视事,以西厅为南台鉴察分治行司。明洪武二年,改为福建提刑按察司。十七年,佥事谢肃建福宁道署于仪门东,以旧分治行司为察院,巡按御史居之。正统五年,移福宁道署于钱局,移察院于东街,前此大门东折。天顺三年,按察使胡新更大门于仪门之南,以旧大门前地易民居,辟东为衢。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升复鬻民居,辟西为衢。弘治以后,相继营葺,更为宏敞,而门始南。国朝十八年,总督李率泰移驻于此,旧督署即今将军署也。康督姚启圣市民居,拓南数十步,建牙,置辕门。
    附旧迹:
    幸 堂 宋熙宁五年建,宋道有记,后名虚静山斋,俞向命名。宿云楼,宣和间建绣衣亭,嘉祐间建,后更名薰风。椤木亭,在西厅仁亭,在东厅乐圃,俞向记:熙宁五年,宋公作宪于此,尝为《幸堂记》。询幸堂所在,今易名虚静是也。虚静之北,园馆连属。明年更新缮完之,名其北曰宪堂,南曰澄清。廊庑映带为乐圃之观,庭之南有二木樨,故亭其下,曰双桂。回廊之外,左右二亭,东曰熙春,西曰藏春。熙春之东楼颇宏丽,时可奉亲为游览之地,目之曰班衣。藏春之西有楼,遍植荔枝,命之曰荔枝。西楼一轩,北顾诸亭,左右二沼,手植瑞莲,名曰清逸。幸堂既易,不欲废其名,虚静之东,曰幸轩。幸轩之左,乃治事之便室,小山耸翠,题之曰山斋。宣和四年,按《三山志》:每岁二月,府开西园,与民游玩,至三月,提刑司亦开乐圃,各一月。天眼堂,在德政之厅。明按察陶垕仲劾布政使薛大方贪暴,大方亦诬垕仲,并逮至京,垕仲得直还职,士民迎者数万人,欢声雷动,有“陶使再来天有眼,薛藩不去地无皮”之谣,后人因名其堂。按:以上诸迹,今多废改,兹从郡志录入。宋时乐圃最著,以地考之,当在箭道一带。又成化间,始辟署之迤西一带为衢。有坊表曰“振纪”。故今西辕门至五显桥,亦称为振纪云。
    香 巷 在督署南。北通督署前,南通虎节河沿,旧名万寿寺巷,内有万寿寺也。今寺废,有里社,犹称讲堂境。
    虎节河沿 以在虎节门之西故名,亦曰沿河西巷。西达于杨桥。
    右院巷 在双门西内。宋右司进列署于此,俗名小龙湫巷。
    登俊坊巷 在双门西外,俗名杨桥巷,以西通杨桥也。古名右通衢。宣和间,更名春风楼,一名丰盈坊。
    郎官巷 在杨桥巷南。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陈烈亦居此。内有孝子坊,为国朝何旭履立。
    塔 巷 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以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旧有旌孝坊,为明孝子高惟一立,修撰罗伦有《赠高孝子》诗:“三年蔬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幽人。
    黄 巷 晋永嘉间,黄氏居此,故名。唐黄璞亦居此,名益著。璞字德温,侯官人,举进士,官校书郎,著《雾居子》十卷,唐季归隐于此。黄巢兵入闽,过此,以璞儒者,戒无毁,灭柜而过。宋时崔大夫及第,更名新美。
    安民巷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旧居于此,改曰“元台育德”。元行省都事贾讷居之。
    宫 巷 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达明,复改英达。今巷内有关帝庙。
    吉庇巷 俗呼急避。宋郑性之故里,今改吉庇。《闽都记》:性之致仕,建耆德魁辅。闽俗腊日祀灶,性之微时,是日贷肉于巷口屠者之妻,屠者归,而大恚,入其舍,取熟肉以去。性之画一马题诗其上,焚以送灶,云:“一匹乌骓一只鞭,送君骑去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后以殿元,积官江西安抚使,加定章阁待制,昼锦归第,气势烜赫。屠者睨而视之曰:“郑秀才至是耶!”性之令缚至庭,数其罪,缚杀之。自是出入巷无行人,因名其巷为急避。孟瓶庵《避暑录》引陶南村《辍耕录》云:福州郑丞相府清风堂石阶上,有卧尸迹。天阴雨尤显。当宋季,以暮年登科拜相,闾里表曰耆德魁辅坊。郑显时,侵渔百姓,至夺其屋庐,以广居宅,有被逼抑者,遂自杀于此。今所居为官势豪夺,子孙不绝如线。盖当南村时,已快其报矣。不知何时始废,而为里社之名。里中所祀社神,俨然性之也。岂有生而为虐于乡,而死能为福者哉!是所当亟正之者也。徐兴公《榕阴新检》亦载石阶尸迹事。又《闽中纪》载:其居之北,有拱极楼。理宗御书“拱极楼”三字,径三尺,有碑竖楼下。今楼圯,而碑犹巍然,在南国郑氏宗祠之右。按:性之初名自诚,嘉定元年进士第一,弱冠游朱文公之门,官终观之殿学士,谥文定。
    桂枝坊 即安泰右河沿。以唐元和间里人陈去疾登第得名,俗呼牛育巷河沿。自杨桥巷至此,有七巷之目。
    万寿巷 在安泰桥南,名未详何取。内通牛育巷河沿。
    贞教寺 在安泰桥下万寿巷口。色目人礼佛诵经于此,明初建,俗名礼拜寺。
    官贤坊 旧名侯官,里人以候缺日久,更今名。有苏公井一,在巷口。里社中俗称侯官县前,西口达于怀德坊。
    侯官县治 在官贤坊内。旧治在岊江,今侯官市地。唐贞元间徙入城。元至正时又改建于郡城西、旧澄澜阁之址,以县治为普平章衙。洪武三年,复建于此。二十九年火,知县张继重建。永乐元年又火。宣德七年始建堂宇,西为库,后为知县宅。正统、正德间相继民修葺。国朝康熙间修建正堂,雍正七年知县苏本改建大门。
    侯官县学 在官贤坊县治东,宋庆历中建。熙宁九年知县方叔完、崇宁三年知县庄谊相继修。元景定登亥,礼殿火。至大癸酉,祭酒知县郄衍构礼殿,辟县东地建两庑,立从祀诸贤像。殿南立戟门;又南凿泮池,为桥其上;桥之南建櫺星门,创射圃于殿之北;又创尊道堂于讲堂之北。延祐五年,县尹魏延祖重修。明洪武初,堂之西南建仪门,北为中亭,以会诸生。馔亭东西,立博文、约礼二斋。宣德十年,教谕罗纶请于布政使周颐,拓基重建明伦堂,左右为两斋,东南为厨,北为尊经阁。阁之下为养贤堂,东为奎文阁,南为中门,又折西而南为外门。正统十一年,御史丁澄又创集贤堂于尊经阁后。十四年,镇守尚书薛希琏创櫺星门,修大成殿。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建两庑斋舍。嘉靖间,知府胡有恒、万历间提学熊尚文,相继修葺。国朝康熙十九年,督学孙期昌、知县姚震倡修。雍正元年,建宗圣祠于庙左。八年知县陈克嵩重修。乾隆二年,郡人何长浩捐修。
    县治之南,有径达天王崎。俗称天王岭,乌山之麓也。其西曰隆普营,登乌山径路也,古名洞天坊。宋有道山坊,西出而达于怀德坊。东有委巷,俗称第一山,内有鳞次台。有小阜,多奇石,登其巅望城中,屋次鳞鳞,故名。其台石上刻米芾“第一山”三字。唐时有道山黄氏世居之。宋状元黄朴、元处士吴海皆居之。吴后式微,为魏观察文焲所有,旧时废堕,悉修复。黄氏刻诗一绝于石,云:“祖居山下自唐迁,故老相传七百年。若使儿孙能守分,免教沧海变桑田。”今数易主,旧迹颇废堕。岭之半,有南涧寺,《闽都记》:梁大道六年,居士苏清舍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建天王殿,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唐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风雨雷电,涌出佛像。欧阳詹记:宋时有安文头陀尝游寺,于榛莽中得岩石,侧足以入,燕坐其中。嘉靖间寺为豪门侵没,仅余天王崎,依山屋数椽。万历初,邑令周裔先从里人请,始复为寺,视旧址不及半。按:寺今又废,惟内有殿宇,祀瘟神,俗称“上殿”。其后有麻王庙,皆寺址。唐周朴《南涧寺阁》诗:“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晓日春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骚自白头。”黄滔《南涧寺》诗:“郭内青山寺,难论此窟奇。白云生院落,流水下城池。石像雷霆启,江沙鼎鼐期。岳僧来坐夏,秦客会题诗。冈转泉根活,门寻藓级危。紫薇今日句,黄绢昔年碑。歇鹤松低阁,鸟蛩懂出篱。粉垣千堵束,金塔九层支。啼鸟笙簧韵,开花锦乡姿。清斋奔井邑,元发剃熊罢。极浦征帆小,平芜落日迟。凤篁清却暑,烟草绿无时。信士三公作,灵踪四绝维。良游如不宿,明月拟何之。”明邓定《南涧寺》诗:“诸天台阁倚层空,下视扶桑积水东。山色润寒乌石雨,钟声低度海门风。万家井灶炊烟白,几处江城返照红。闻道讲师曾说法,昙花飞绕梵王宫。”道山书院。在天王崎。明隆庆五年,按察使邹善、提学副使周仪望,为邑人参政王应钟建;应钟卒,门人祀之。万历间重修,后废。乾隆十七年,总督喀尔吉善、盐法道吴谦志谕闽商捐建。前为讲堂,中为六子祠,后为王公祠,祀前巡抚安居王公恕。王公,吴公座主也。右有池半亩,构亭曰瀛洲。西为文昌阁。后书舍五十楹,集鹾商子弟肄业焉。今亦颓圯。
    螺女巷 一名来里巷。内通石塔巷,东达县治前。内有先贤石室。祀朱子。按郡志:有石室清隐斋在天王岭下,朱子讲学处,题名尚存或即此地。
    西城边巷地名凯宁铺 石塔寺,在来里巷西口,因塔而得名也。
    坚牢塔 唐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节,观察使柳冕以石建塔,赐名贞元无垢净光塔,庚承宣为记。五代晋天福二年,王延曦重建,名崇妙保圣坚牢塔,林同颖为记。明永乐、宣德、景泰、成化间屡修。嘉靖间,寺地为居民干没,一塔仅存。国朝顺治六年重兴。按:寺今久废,惟塔之东有庙,祀瘟神,俗称“下殿”。庚承宣碑亦佚。乾隆间,鼓山僧市民房,建廨院于塔旁,始得之壁间。考《孟瓶庵先生集》引鼓山僧遍照《自叙》:乾隆二十六年癸未,购石巷东民房为塔院,造楼一所,额曰“宴晦清斋”,即石塔寺也。此地旧贞元塔院,兵燹,久为民居。阅数百年,建塔院者,又适于此也。乃使此碑复出,亦有数存乎其间乎?碑文详后卷。明曹学佺《石塔寺》诗:“浮图初建自贞元,埋没人间废址存。石室尚镌朱仲晦,碑文曾读庚承宣。百枝灯火悬空界,四顾河山绕郭门。漫嘱老僧勤课诵,向来兴复若谁论。”洪士英《登塔寺》诗:“寺废塔犹存,经年不启门。今梯间借上,石磴始能扪。鸡犬烟中市,桑麻雨外村。残碑虽剥蚀,仿佛辨贞元。”
    三皇庙 在石塔西,祀三皇,两庑祀历代名医。神光寺,在三皇庙西。旧名金光明院。唐大历十年析南涧寺为之;七年改为大云;会昌间废。大中三年监军孟彪亭池其间,号南庄;明年复舍为寺。又明年观察使崖于请名于朝,宣宗夜梦神人发光殿庭,迟明宽奏,异之,遂与今名。有絓月兰若、碧云禅窟、幞头石诸胜。其旁有报恩塔院,唐大中十一年观察使杨发建,详见前《古迹》报恩塔下。今院塔久废,地为梨园馆。唐欧阳衮《神光寺》诗:“古刹悬青磴,飞楼界碧空。石门栖怖鸽,慈塔绕归鸿。有法将心镜,无名属性通。从来乐幽寂,寻觅未能穷。”明林鸿《登絓月兰若》诗:“金人青莲宇,乃在白云里。久与名僧期,乘闲却来此。入门闻经梵,挂壁见巾履。落涧泉影红,侵痕藓花紫。海天正南豁,一望见千里。独树川上浮,孤云鸟边起。余生况多暇,所性乐山水。真赏非外求,冥心巢居子。”又《题异上人絓月轩》诗:“迢迢青莲宇,寂寂野僧定。片月絓虚空,群厓破阴暝。云窗晃玉毫,露幔卷金镜。色映天影寒,光凝古坛净。尝闻止水观,可以喻禅性。夜久悟音闻,空山响烟磬。”林世壁《集神光兰若》诗:“夙耽元览压区廛,落日乌山晚兴偏。结赏共邀莲社侣,追游幸忝竹林贤。风前梵影摇双树,月里笙歌下九天。夜静空香诸想寂,愿言乘醉欲逃禅。”王应山《夏日游神光寺》诗:“宝刹邻乌石,携樽亿旧游。兹山自名胜,我辈坐销忧。灌木长垂荫,昙花半似秋。悠然发幽兴,得句若为酬。清冷台下寺,一径隔尘氛。野饮偏宜暑,寻山幸有君。山深稀见日,洞古忽生云。醉即依禅榻,何言己夕曛。”徐熥《游神光寺》诗:“薜罗深入入,一径自逶迤。待月嫌林翳,看云怯石危。岩阴灯影晦,山静磬声迟。虽有重来约,重来知几时?”徐诗:”破寺不堪游,新庵尚可投。攀松还倚竹,寻壑更经邱。地僻门休掩,岩倾字半留。晚风花落尽,吹上老僧头。”又《过神光寺》诗:“宝刹摧残蔓草烟,居民争占古诸天。不看繁盛看销歇,恨我生迟二百年。”谢肇淛《元日登絓月兰若》诗:“春动冶城南,扪罗穴遍探。开年新蜡屐,絓月旧精蓝。野色青犹逗,林光绿已含。布沙初作径,倚石欲成岚。寺废多余地,僧闲不出庵。香留残岁火,树剩晚冬柑。柏叶杯应禁,莲花漏可参。欲将余愿足,长日傍瞿昙。”
    漱石山房 在山麓。明郡人陈一元习静处,多岩石,有杏树大可十围;今可萎,地称杏台里。
    公输子祠 在神光寺西,国朝建,土木工匠崇祀所。
    范公祠 祀国朝殉难总督范忠贞公承谟。康熙二十二年建;以同难赠助雨季嵇永仁,王龙光,赠学正沈天成、范承谱附。乾隆间,改建嵇公祠于山巅。后有寺曰咱们翠,景最幽旷,近为夷人占居,游迹罕至。祠中荔子最佳。会城荔支著名者,旧曰西禅寺,曰西湖开化寺,并此而三。按旧志载:翠岩寺在乌山南,岁久侵没。康熙甲子僧人重建。前俯雉堞,后枕般若台。中有青榄树,大数围,苍松翠竹,袭映可人。郡人李馥有记,以地度之,当即此寺。未知何时改名积翠寺。有老梅,相传为宋时物,今亦摧萎。
    陈公祠 祀国朝殉难温处道谥忠毅陈公丹赤,亦康熙二十二年建。海滨周先生祠,祀先儒周希孟。
    周子祠 祀周敦颐先贤五代孙大同,知延平府,遂籍闽,建祠祀焉。岁久圯。乾隆十一年巡抚周学健修。
    贝子祠 祀国朝宗室惠献贝子。乾隆四年,贝子孙镇国将军总督德沛建。
    以上由鼓楼迤西直南隅。
    自狮子楼东折,为郡正东隅者,曰东街通衢。数里达于东,旧称左通衢;今其半为八旗驻防所居。宋曰凤池坊,为宋许将立,今坊废,而地犹称凤池铺。《闽都记》:内有注水石斛,凡四。内有榷务庙。祀闽少师梁国公张睦。睦,固始人,唐末入闽,王审知请授为三品官,领榷务,招来商贾,敛不加暴,闽人思而祀之。今改为里社,曰金华境。社之神称椎货尊王,即睦也。又东为厂巷。与兴花巷、石井巷相接。北为太阳巷,与玄坛河沿接。街之半旧有大榕树,数百年物也,俗名大□下,今萎。街之左右,多旧时显宦宅,有大陈衙、小陈衙之称。
    泰山巷 内有里社曰金鱼境,南通登龙巷、孝义巷,亦通塔崎顶,西折即石井巷。
    石井巷 旧名清泰坊,有苏公井一,因名。巷内有井上草堂,国朝处士黄晋良所居,著有《井上述古》。孝义巷。一名小石井,亦名朝仕坊,宋朱敏元居之,故名。南通登龙巷。
    三牧坊 宋名太平坊,以内通太平寺为名;一名枋门。绍兴末,朱倬拜右丞相,尚书王师心为改太平公辅坊。明正德间,以里人知府何频、知州何冈、知县何继周兄弟,更名三牧坊。北口达经院前桥,通卫前街旧钱局。
    凤池书院 在三牧坊。嘉庆二十一年,总督桐城汪稼门将去职,取闽海关及盐法道例输土贡余银,积六千五百余两,以其半建圣功书院,命训导刘照等董其役;以其半筹息备餐钱。然专课童子,意稍隘,且绌于费,阅五稔,未及延师而罢。道光元年,都转南海吴君荣光至此,则慨然谋施举,捐廉傣,鸠公财,得缗钱八百万有奇,束修廪饩之资具增建学舍数十区,并处生童之肄业者,因其地易其名曰凤池。
    文昌庙 在三牧坊口,旧在翼副都统废署。嘉庆六年建。其东偏有簪堂,为郡人士燕集之所。
    竹林境巷 五代闽为捉生营。宋名仁庆坊。有竹林通应庙。相传龙井有金鳞隐见其中,岁旱祷之,即雨。绍兴中,里中火,民望屋上,有甲士标竹林旗扑火者无数,火寻灭。淳熙中,庙前周氏火,亦然。雨旸疾厄,随祷辄应。嘉泰三年请于朝,赐额“永惠”。明时诰勅犹勒庙前。按庙今为里社,而井犹在庙中。
    新塔街北口,井楼门街南口,中为旗汛口。又东为:
    镇闽将军署 旧织染局也。明成化间改为提督市舶府,后为巡按御史署。嘉靖二十七年,御史陈宗夔自南察院徙居之。后屡增拓,规制益宏。国初为总督署,康熙十九年改为镇闽将军府。
    荔支园 将军署之南,俗名长墙衕。南口接大黄府东口,及武安桥、青都观等处。
    蔡奇巷 在将军署北,俗讹为彩旗巷,旧名尊儒坊。宋蔡伯俙故宅。蔡,福清人,四岁能诗。元符中,举神童。真宗赐诗宠之,即日释褐,后授守秘书正字,寻赐进士出身,历官司农卿,致仕,年八十七。见《福清志》。
    河西街 一名尚书里。巷以明尚书林文安瀚居此,因名。南通古仙桥,达于水部门。旧有泉山书院。正德间改。正德间改,提学副使杨子器、姚镆建为林文安讲学处,中有御书楼。公卒,为家庙,后改为崇庆尼庵,今并废。宋名美政坊。
    澳 桥 即罗城海晏门桥,一名去思。详见前《河道》。
    河东街 在澳桥东。宋天圣中李正登以郡中有谶云:“罾浦坊中人挺生”,改名罾浦。名河东街,亦达水部门。
    秘书巷 旧名善寿坊。因陆蕴、陆藻兄弟官秘书,居此,因名。俗讹为篦梳巷,东口达于汤门大街。
    汤门大街 在秘书巷东。迤北达于汤门,中有巷通秘书巷。城边有巷达汤水关,与庆城寺、八角楼接。
    汤井巷 即内汤井,亦名温泉坊。宋嘉祐七年,郡守元绛阅郡图得之,浚其源,砻石为井,揭守环之,疏浊流于垣外。宣和六年,侍郎陆藻重修温室四,中有振衣亭,澣日一启,非衣冠不许游也。其后混浴,遂放心。今为箭道。
    石幢巷 巷口有宁海神祠,封广利王。元至正初建。
    自河东街达于渡尾街距津门二里许。俗呼王马头,以附马都尉王恭修城,驻节于此。东北季巷经纬,行者莫知所出。南有负郭田数顷,今为池塘。
    会应庙 旧为灵泽庙,号五龙,配以方色,相传闽时建。宋皇祐中,邑人以旱祷,澍雨大至,北位黑龙,犹带池萍。绍圣四年,郡守温修庙。元符元年,有神光发于殿屋。是冬,大旱,守祷于庙,雨随至,命刻石纪之。乾道三年,郡守王之望请于朝,赐额灵泽;庙旁有田及莲塘。淳熙十四年,诏改今名。大观三年,诏五龙皆为王。
    观音堂 在河之东。
    以上属郡正东隅。按:澳桥以东,本晋东湖地。前此物货自南台入者,皆由闸集于澳桥,故其地最繁富,绅富之宅多在焉。舟舶所经,故地有渡尾马头之名。国初划为驻防汛地,创建衙署,旧址多湮。《郡志》所载,犹有东闸巷、河务巷、使君桥巷、后岸巷等名,今皆不可考。姑载其大略,以侯续考。
    自旗汛口南折为新塔街。以塔而得名也,闽时呼新路口。旧有安福寺,今废,详见《古迹总略》。东为登龙巷,旧名岳临坊。有嵩岳观,在丁戊山上,称中山崇福行宫,今废。
    塔崎顶 即丁山也,详见上《九山》。
    丁戊山房 在嵩山。明处士傅汝舟所居,后移桂枝坊,互见“花园巷”下。后山人林宠,即傅丁戊故址居之。曹学佺《集丁戊山房》诗:“丁戊无山山转深,春光弥觉气萧森。昔贤迹寄成千古,绝壁台高已十寻。新旧主人无异尚,二三乔木接清阴。闭门只有临池兴,一任墙东碧藓侵。”
    小黄府 有径达于大黄府。
    大黄府 东达青都观,南折通武安桥,北通将军署。
    副都统署 城守营副将署 皆在大黄府,并国初建。按《闽都记》:大小黄府,皆以尚书黄尧复、黄镐故宅得名。
    自大黄府口接津门楼,皆曰柏衙前街。西口接东福星坊。有南服屏垣坊东为高节里,《闽都记》:有坊旧名严师,为提学林征之建。后通判杨干引年数仕,更名高节。今坊废,亦称柏衙前,以元行省郎中柏帖穆尔居此。又明侍郎黄尧复、尚书镐故宅,亦在焉。东口达于德政桥及荔枝园。通津门楼 即罗城通津门也,详见《城池》。上有五显庙,初在河之南岸,名五通官庙,亦名龙官庙,景德中建,康定进士方皓为记。后废,祀于此。
    自津门楼南接观巷口,为津门楼大街、津门桥,即兼济门桥,详见《河道》。西接朱紫坊河沿,东即铁冶巷河沿。
    铁冶巷 古冶铸之所,旧有坊曰化城,今废。东南达于九仙麓。
    武安桥 详见《河道》。达于古仙桥。东通南水关闸。折而南为:
    水部门大街,中有天妃宫。达于水部门自津门楼大街东折为:
    鳌峰坊 唐名九仙坊,以通九仙山也。宋曰登瀛坊,以状元陈诚之名。旧有诚之祠堂,今废。中有九曲亭,南折达于九仙山。
    鳌峰书院 明为郡人邹捷春宅,中有池馆。康熙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建为书院。前为正谊堂,中祀周、程、张、朱五子;后为藏书楼,置经史子集若干厨。右祀宋、明闽中先儒游广平、胡五峰、黄勉斋、陈北溪、陈布衣、蔡虚斋为六子祠。其左凿池,周数亩。构亭其上,曰鉴亭。稍进有堂曰“名教乐地”。旧肖像祀伯行于其内,今为山长所居,曰崇正讲堂。书舍共一百二十五楹,庖次井饮咸具。其初招延儒士,日给廪饩,以讲明正学为务。五十五年,巡抚陈瑸始集郡邑生徒肄其中,聘耆儒主讲。是年,赐“三山养秀”扁额,又赐经书八部。雍正十一年,赐帑金千两。乾隆三年,赐“澜清学海”额,又赐帑金千两生息,为诸生膏火。十一年,赐《律书渊源》一部。十五年,巡抚潘思榘修葺讲堂,并颁书籍及黄道周《经解》刻板。十七年,巡抚陈宏谋修学舍,更六子祠为二十三子祠,增祀宋儒杨龟山、王信伯、林少颖、罗豫章、李延平、李西山、胡文定、胡籍溪、胡致堂、刘屏山、刘白水、李忠定、蔡西山、蔡九峰、廖槎溪、真西山、明黄石斋凡十七位;祀张伯行、陈瑸于藏书楼下。又建奎光阁于鉴亭前。道光间,改东偏学舍为课棚,山长陈寿祺所创也。今仍之。
    红雨楼 在鳌峰坊。明山人徐熥、徐所居,寝室后有楼三楹,颜曰“红雨”,为兄弟吟眺之所。易代之后,沦为民庵。又有宛羽楼、清晖阁,亦二徐别业,今并失其址。
    绿玉斋 亦徐别墅,徐熥自记云:“红雨楼之南,有园半亩,中有小阜,乃构斋于山之坪。由园入斋,石磴数级,曲折逶迤,列种筠竹。斋旁灌木环匝,下置石几一,石榻二。夏月坐阴中,鸟语间关,蝉声上下。斋止三楹,余兄弟读书其中,无长物,但貯所蓄书数千卷。山中树木虽富,惟竹最繁。素笋彤竿,扶疏掩映,窗扉不扃,枕簟皆绿。清风时来,天籁自鸣,故名绿玉斋云。”南损斋云:“徐兴公聚书万卷,居鳌峰麓。客从竹间入。环堵萧然,而牙签四围,缥缃之富,卿相不能敌也。”
    迟清亭 明郑善夫别业。旧云在高湖墩,一说在鳌峰坊詹氏园内。
    观 巷 在鳌峰坊之南,旧名仙迹坊。有里社,中有双石奇迹,今名仙迹境。巷里有两岐,皆绕于山之阴。
    自观巷迤南为法海寺。旧称罗山。详见《古迹总略》。《闽都记》:本孟空宅。初寺在城南,五代闽徙于城西。晋开运二年迁今所,为兴福院。宋祥符中改今名。明嘉靖间,举人高叙废为宅,后入蓝侍御济卿家。万历已亥御孙圻仍舍为寺。有罗山堂、金积园、万缘堂诸胜。明赵世显《法海寺》诗:“赵歧读书处,仍作法王居。忽对三花树,还思十载余。闲云禅榻静,清磬佛堂虚。为爱珠林胜,尘缘积渐疏。”陈价夫《罗山馆早秋》诗:“木柝声残暮杵哀,邻家白薴已先栽。浮云半掩无诸郭,落日斜横金粟台。槁叶满阶风乍起,繁霜入户雁初来。小山芳划青如剪,岁晚应悲白露催。”谢肇淛《过法海寺》诗:“当年甲第倚云开,此日惊登般若台。金地已成新法界,罗山还属旧如来。春深别院无歌舞,水落寒池有劫灰。二十年前读书处,题名强半属苍苔。”以上属城东南隅。
    自鼓楼折而东曰新街。今称按司前街有庄嘉公祠,祀元闽海道廉坊使庄嘉。嘉字子敬,至正中莅闽剿群寇,救荒有法。闽人家置香几,每出罗拜,即去,肖像祀之。今改为里社之神,曰依仁帅正境。嘉庆闽,郡人以其地创文昌阁。
    按察使司署 本宋试院地。元为福州路总管府。明洪武初,改为福州卫;八年,更为福建都指挥使司署。国朝康熙十三年都司缺裁,改为按察司署。旧署在宣政街,即今总督署也。署之前有巷,达东衙巷。又有小巷绕而出于署之东辕门,俗名五显后巷,其中有五显庙也。
    都司巷 亦宋试院地。元为总管府司狱司故址。明为福州右卫。《闽都记》:断事司、福州右卫使司署皆在其内。今其中有军器局、督右参将署,皆其址也。有委巷通城隍街巷。
    卫 巷 即明三卫地。
    宝福局 在卫巷口。原为观风整俗使署,乾隆间改为宝福局。达于开元寺街。其东为旧钱局,明万历五年,以旧兵营及芝山寺余地置局,其后为屯盐道署,今皆废。俗名屯道里,又名射圃里。有径达于经院前桥。其南接三牧坊河沿,即子城安定门地。《闽都记》所称东龙须河址也。东折为卫前街,宋为太平寺地。洪武中创为左卫。今犹称太平街。东达于井楼门街。北即开元寺。在芝山之南,旧隶怀安,今属闽县。梁太清三年建,名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更名龙兴。开元二十六年,以年号改今名。复扁其门曰芝山。会昌汰天下寺,州存其一,即此。北宋天禧中灾。庆历二年复创,合开元、庄严二寺为之,为祝圣之所,有辟支佛像、戒坛。唐天复二年建,王审知于此开坛,奏度僧二千人,乞保昭宗銮辂回京。《闽都记》:南为灵源阁,东西有钟鼓楼,其东平怀堂。后唐同光初为太平寺,闽王审知建。以铜三万斤范弥勒像于灵、芝二山之麓。下有古井,深不可测,糜金银万余两;又造木塔七层。按:灵源阁坐坎向离,额“灵源”二字,书文作水形。阁上祀罗索星像,以压南离;背为藏经院,闽王审知糜金钱无算,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零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诸朱,宝髹朱架,纳龙脑其中。翁承赞为这碑铭。宋时屡灾,并入开元。建炎中,西京围急,留守孙昭远奉七祖御像,间道走扬州,迁福建。于寺内建启运宫居之。《三山志》:政和六年,更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复为太平寺。三年,敕奉濮安懿王神;遂以其寺之半,为嗣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明为祝厘之所。国朝顺治四年毁;十四年重建。康熙三十年年重建,御赐“开元寺”额。嘉庆间又毁,赐额独存;寻重建大殿,余皆非其旧矣。郡志案,辟支佛像,据《三山志》谓:闽王审知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备铜蜡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置太平寺。庄宗题为“金身报恩之寺”。宋政和间,移置开元戒坛。《闽都记》:其东平怀堂云云,亦同。惟《万历府志》:平怀堂北有经院,铁辟支佛高数丈。唐御史黄滔记之。下有古井。独云铁像与二书异。今观现存佛像,实铁非铜,《万历府》为得其实矣。第其云黄滔记之,则非也。考滔碑云:“天祐三年丙寅秋七月乙丑,铸金铜像一丈有六尺高。后二十有三日丁亥继之,铸菩萨二丈有三尺高,铜为内肌,金为外肤。”又云:“公登坛之三年已未秋,梦天之西际,彩云罅裂,大佛中坐,岳岳以觏止,乃命自宾席逮众庶,许一以金投将椟于肆,俟以铜易。而后鸠工卜境择日,铸斯佛于九仙山足、定光多宝塔之右。公礼阅之,乃与梦一类。于是迎入府之别亭。冬十有二月丙申,引归于开元寺灵山之塔院,独殿以居之,翼二菩萨于左右。”是滔所记者,正审知所铸之铜像。与《三山志》合,非铁像也。然则,铜像之亡久矣,今像要是宋后冶铸无疑,特不审其年耳。其曰下有古井,访之寺僧,谓在铁佛座下,周砌以石,盖不可见云。今按铁佛殿在寺之东,有楼甚广。明曾异撰榜其楹曰:“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皆说是金身。”又按《闽都记》:芝山之麓,有灵山堂,旧为开元经院。嘉靖间,高侍御世魁丐为别业,入方序班家,增构亭榭。侍御殁未数十年,已易数主云云。今亦失其处,惟寺东民居丛杂,中有委巷,颇有园林隙地,想即其址也。寺右有庙,俗人祀瘟神,称芝涧殿,法堂后微存冈阜,今地亦入宦家。迤东一带,犹称经院巷云。唐周朴《开元寺》诗:“开元寺里七重塔,遥对方山影拟齐。杂俗人看离世界,孤高僧上觉天低。惟堪片片紫霞映,不与蒙蒙白雾迷。心若无私罗汉在,参差免向日虹西。”明王恭诗:“城里青山闻梵音,灵源高阁影沉沉。鸟边祗树人烟近,象外云花野照深。苔色满廊行履迹,月明空界印禅心。自怜人代多氛垢,未得焚香礼遁林。”寺东折为经院巷,达于井楼门街。
    自卫巷折而北,内有按察司,经历、照磨二署。皆国初建,亦明时卫地也。巷中东折者为灵山巷,俗称龙山巷,即开元寺后。达于七穿井。通井楼门卫巷东折至于横街口,皆曰贡院前街。其西有:
    督标副将署 《闽都记》:都督府,在将军山之西,指挥钱贵宅。后创军器局,又为清军御史府,称东察院。明嘉靖四十三年,总兵戚继光建牙于此。委巷内建坐营司。按当即今署地。
    广节营 《三山志》:熙宁六年,改教阅康节指挥为广节指挥营,即其地也。内有巷,东通丽文坊,西出城隍崎下,北抵将军山。
    丽文坊 在广节营东。宋名丽景。明移贡院于此,改名丽文。为贡院之通衢。《闽都记》:内有东山楼,宋时建。郡守元绛更东泰门为康泰门,创楼其上,面东山,故名。按:今址失,惟贡院云路坊边有里社,名东山境。其东称大楼铺,或即其旧地。丽文坊北沿贡院墙隅,达于前所营及小古楼等处,西通广节营。
    贡 院 在丽文坊之东。宋时文场在今按察司署。明洪武十七年,命布政使薛大昉改建于城南郡学之北,今提督学院署地。成化七年,布政使朱英移建今所,旧钱局地也。翰林学士柯潜为记。其时门巷由丽文坊入,甚湫隘。正德十一年,巡按御史胡文静购民居益之,东西各八丈,南倍之,更为正门南出。万历五年火,六年重建。中为至公堂,后为衡鉴堂、为抡才堂,后为主考官房。中为洗心亭,东西为五经考官房。外东为监临公所,西为提调监试公署。又东列四所:曰对读,曰受卷,曰弥封,曰内供给。西二所:曰誊录,曰巡绰。至公堂前为东西文场,中为明远楼,西隅有了望楼。出大门为“天开文运”坊。东西各有坊:一曰“明经取土”,一曰“为国求贤”。又东为三司公署,西为外供给所,中有桥曰登瀛。有坊曰天衢,曰云路,曰龙门,达于通衢。巡抚耿定向记。国朝康熙十九年修。三十八年学使汪薇、四十四年巡抚李斯义、四十七年巡抚张伯行、五十六年巡抚陈瑸,先后增辟文场。乾隆九年,赐御书扁联各一,扁曰:“旁求俊乂”;联曰:“立政待英才,慎乃攸司,知人则哲;与贤共天位,勖哉多士,观国之光。”十八年,总督喀尔吉善、巡抚陈宏谋重修,宽展号舍,增高墙垣;又另筑夹道,疏通沟渠,拓至公堂而新之,各房所堂舍俱加增建。改龙门坊于二门内,移天开文运坊于旧龙门地,天开文运坊改署“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坊,改为天衢。旧“为国求贤”坊改为云路。道光六年,总督孙尔准、巡抚韩克均同绅士重修。市东西民房,益广号舍千余间,撤旧砖石而新之,增拓高广,公署堂所悉加增拓,规制益宏肃矣。坐营司。在贡院之东,北通黄院天衢坊,东通赛月亭边。
    自贡院天衢北折为文笔书院。背负平山,旧有石如笔卓立,故名。内有朱子祠、六子祠、文昌祠,或云即怀北社学故址,未知然否?书院北折达于平山,地名北院后。有里社曰延远境,即旧罗城延远门址也。自文笔书院南折为赛月亭。又南过贡院前街东口达于七穿井,皆曰横街。七穿井东出即井楼门。
    自井楼以南,狮桥以北,皆称井楼门大街。井楼门东折,沿城隅而东,有巷曰八角楼,名未详所自。内通庆城寺河沿。又有横巷通治澄巷、通天境巷等处,会于井楼门街。
    通天境巷 旧名延善庵巷,内有通天夫人庙,故名。旧有育婴堂,雍正二年建,后移光禄坊。今地为江西会馆。巷之西口,与经院巷接,通化民营。
    冶澄巷 在通天境巷之南,亦通八解楼。按:巷名未详所自。或曰冶澄,亚澄之讹。考《三山志》: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今八角楼、化民营诸处,皆东宅地也。故忠懿王祠,传为王故居,庆城寺亦为王延羲宅。亚澄,闽王子,当是以所居地得名耳。
    庆城寺 在狮桥北。东折临河,本闽王延羲旧宅。晋天福七年,舍为永隆金身罗汉院。宋祥符三年,赐今额并高丽铜佛;又二石笋木塔,皆高丽所献。《万历府志》;今俱无存。
    忠懿王庙 在庆场面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晋天福二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新其庙,立石以纪,并塑故都押衙程赟、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配食。政和中郡守罗畴、绍兴中郡守张守相继修。明万历二十九年、四十年、国朝康熙元年并重修。按《闽都记》:历代以来,每岁有司必牲醪,取祠下土为春牛。昔人诗:“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即谓此也。明徐熥《元夕》诗:“庆城灯烛夜辉煌,照见丰碑字几行。此是先朝汤沐邑,年年歌舞祭闽王。”曹学佺《谒忠懿王庙》诗:“翔鲲祠貌古,磔兽石文斑。作镇犹兹土,招魂自故山。文章窥逸韵,戎马得愁颜。一代兴亡地,唯存梵宇间。”
    义 仓 在忠懿王祠东,国朝道光间建。
    由此接汤水关河沿。
    由狮桥东河沿通庆城寺前桥,南折出豆芽菜巷,达于将军前西河沿,达经院前桥。直南接旗汛口,为秀实铺,旧有秀实坊,后改名升秀,今废。内有旧闽县治。俗称旧闽县,古净业尼寺故址也。先是宋元闽县治在闽都坊内,明洪武二年移于此。国朝顺治十八年,又移于成南,其地废为民居。中有里社曰大蚶境,有委巷通三牧坊河沿。以上属城之东北隅。
    自鼓楼折而西,属郡之正西隅者,为鼓楼西铺,按《闽都记》:谯楼之西,旧有唐都督府、儒学。大历八年,观察使李椅考古泮宫之制于此,独孤及撰记铭。今其址已失,而碑犹存。又其西有关帝庙,创建年月无考。后有里社曰遵义境,与鼓楼东之依仁境东西对峙。案《治平坊》:东定巡坊,以其坊有定安门之名。后改依仁。西宜兴坊,以其坊之名,名后改遵义。《三山志》:坊名仁义,表东西也。盖皆晋子城厢地也。故今东西里社,犹仍其旧名。
    都转盐运司署 在鼓楼西,即宋西外宗正司址。旧记;宋转运司,在威武门西南:东为运判司,西为转运使。熙宁中,既筑子城,并为一。致和中,并入提刑司,而迁转运行司于迎仙馆。靖康初,又以廉访使衙为之,在试院之西,即旧驻泊厅治。而迎仙馆遂为转运东行司,寻废。元更置福建等处盐课市舶转运使司于福星坊。皇祐元年移今所。明为福建盐运使司。国朝仍之。
    忠毅侯祠 在盐道署大门内东偏,祀元都元帅陈君用。至正十四年建,寻废。明永乐十四年重建。俗称明王庙。案:君用字子材,本南平人,后徙浮流镇。少负气,勇猛过人。至正末,红巾贼乱,阃府授君用为南平县尹,使募兵,克服建阳、浦城等县。累官权同知副都元帅。至正十二年,贼围福城,率兵败之,城获全。复追贼于北岭,贼围复合,遂转战而死。事闻,追封颖川郡侯,谥忠毅,入祀乡贤祠。见《永安县志》。
    自盐道署西直福州府治前,为府东铺。折而北为府直街,前为十闽首郡坊,坊左右有井二:东曰青龙泉,西曰白龙泉。正德间,郡守王子言所凿。街之半有巷二:一曰新丰巷,以内旧有新丰庵也。今庵废,而里社犹称新丰境。一曰存德巷。二巷相通,合而出于土街,今皆称府巷。
    福州府署 即安抚司忠义堂春台馆之地。元为毫州万户府。洪武初,改为福州府治。《万历府志》:先是州治皆在今布政司地,历晋、唐、宋,元始置总管府于谯楼东。明洪武初建今所。《闽都记》:辟廨宇于东者二:曰总捕,曰清军海防。于西者一:曰理刑。按:雍正十二年,海防同知移驻南台,署废为民居,称东廊顶。理事同知、粮捕通判署,皆在西偏。有小巷达于北门夹道坊。道光初,粮捕通判缺裁,其署今为公馆。复市民居,辟坦途出北街。
    附旧迹:
    忠义堂 在消遥堂南,宋治平初建。东西壁绘周公一人,并社稷忠臣张良以下十六人,节义忠臣申包胥以下十九人,练诤樊咐以下十一人画象。按:逍遥堂详见“布政司署旧迹”下。二署旧通。
    甘棠院 在忠义堂西,会稽亭南。开宝九年钱昱自记云:余自下车数月,适因巡城,观隙地高下,景趣俯倚郡斋。乃命芟其荒芜,开辟基址。至是车书既同,戈甲皆罢,乃卜筑处花心者,曰梦蝶亭;瞰水际者,曰枕流亭;近爽气者,日临风亭;眺夕照者,曰绮霞亭,云云。又别创小斋,介于四亭。其南为门,榜曰:“甘棠”。天圣中,郡守陈张重修。熙宁中,元积中更名春台馆,后废。绍兴十年,郡守张浚,理梦蝶亭故址,为偃盖亭。郡守张俊元,又更为秀野亭。
    州西园 牙门西偏,宋时建。内有春风亭、春台馆诸胜。每以岁二月启钥,纵士民游观,阅月而止。蔡襄《开州园》诗:“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游鱼知水乐,戏蝶觉春情。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观民聊自适,不用管弦迎。”曾巩《西园席上》诗:“省阁名郎国羽仪,瀛洲仙客众蓍龟。山溪向日花开早,海峤经寒酒熟迟。下榻笑谈红旗偃,引觞醒醉玉钗随。唯惭别乘疏顽甚,满面尘埃更有诗。”
    双松亭 在秀野亭东,蔡襄建,自隶扁。
    光仪堂 在和衷堂侧。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府喻政建,自为记。按:以上诸迹,今并废。唯署大门内之东,有委巷,民居十数家,俗名义馆社,盖犹袭忠义堂、春台馆之旧称云。
    自府直街口至宜兴门桥,即子城宜兴内门濠也,亦称登云桥,以近登云坊也。其下即西龙须河,详见上《河道》。为府西辅。有:
    马房巷 一名便民巷。南达督署西辕门,内有里社,曰宜兴坊,以古宜兴门得名也。又有电光夫人庙。
    西衙巷 亦达于督署西。郡志又有石狮巷,今未详其地。
    自宜兴门桥,南折达五显桥即西龙须河,俗称弹棉河沿。郡志作宜兴桥巷。五显桥,俗名,以在西衙巷南口,巷内有五显庙也。今桥阑作金墉桥,盖乾隆间复桥梁所镌也。按郡志:金墉桥与王师桥并云在浦尾河边。浦尾,今名文藻山。王师桥,在醋巷口,今讹为王沙。则金墉桥当近在文藻山大营口左近,今此桥相距甚远,且中隔合潮、雅俗等桥,与郡志所载不合。又考《闽都记》:西龙须河,梁其上者二:曰便民,曰宜兴。郡志:便民桥在大中寺前东,宜兴桥在西,今并塞。又有新街桥,在大中寺前,众乐桥在总督公署之南,开通桥与众乐桥通。据此,则兹桥非众乐,则新街耳。新街云者,以明成化元年按察使马文升鬻民居,辟西为衢,故曰新街云。未知然否?姑附此以俟考。内有大中废寺一名钟山寺,详见前《钟山》。明万历间废,其地半入马尚书森故第。有园曰钟邱,有石刻“钟峰萃灵”四字。内有行香亭、凌云馆、藏书楼、成趣门、不缁轩、凌虚楼、蔷薇径、小石台、听莺亭、四照轩诸胜,森自为记。国朝雍正十二年,寺毁。今为长福营公馆。园亦屡易主,唯石刻尚存,故其地犹仍寺名。而中有上方顶、三官巷之称。其西有二口,皆达于虎婆宫河沿。又按:郡志有钟山肃安王之庙,在城西钟山寺后,广顺二年林嗣宗撰记。后唐三年建,闽王氏时,累加封号。晋开运三年,江南兵至攻城得神助。汉天福十二年,改封今名。宋时寺遭毁者,火及庙辄灭。元丰五年重修。按今庙已毁,唯里社犹称钟山境,未知即其址否?由五显桥稍折而南至杨桥。旧名雅俗桥,即子城清泰门桥也,详见《河道》。其东即虎节河沿,西河沿达于发苗桥、合潮桥,西达浦尾。
    自宜兴门桥直西过土街口,达于定远桥。即罗城丰乐门桥,亦曰乐输门桥。今称定远桥。内有都仓巷。宋时积貯于此,今称旧米仓,有小巷达于土街。其北河沿由卧湖桥、宜秋桥抵北水关。详见《城池》、《河道》。其南河沿,俗称虎婆宫河沿,亦曰元帅庙河沿。旧有眉寿坊,为元寿民张安定百五岁建,今废。其西有巷,曰五福巷,以此得名。又有西河道院、元坛祠,今并废,易为虎婆宫、元帅庙。有小石桥跨河上,西通五福巷,东通三官巷。有巡海道废署,在河之东,明正统五年建,为西察院署。嘉靖间为福宁道,事为巡海道署。今废为民居,称海道里,南通大中寺。达于发苗桥、合潮桥。俗名双抛桥,详见前《河道》。自发苗桥沿河而西,为浦尾。俗称文藻山河沿循北岸经孙老营、小排营、醋巷诸口,至观音桥折而达于西水关,其南岸有百胜营宋时厢军屯驻于此,今俗称大营里,内有宋王祥宅。祥字谦叔,淳熙甲辰进士及第,以江东提刑致仕;旧居筹岐,后迁今所。洪武中为镇守帅臣所夺,创中卫仓,寻毁。今为民居,名王厝园。中巷有口,一达王师桥,一达浦尾。
    兵马司在观音桥之南。按《闽都记》:明时三卫,各有兵马司、司巡警。负久倾圯,多为侵没。今可考者,唯大中寺东南与此。而一说又载:迎仙道院在浦尾官园前,宋时曾迎白玉蟾于此,今废为民居。按:官园当即西园亭地;迎仙道院址不可考。今文藻山河沿有庙,祀溪源何真人,俗称三相公,疑即其址也。
    自定远桥西至于西门,皆称西门大街。迤北有小境巷,郡志作:定远桥巷。西峰巷,今称西峰里。巷有两歧,皆通后曹。内为督左营参将署。有里社,曰二贤境,祀伯夷、叔齐,不知创自何时。
    西峰草堂 在西峰里。明宗伯曹学佺旧居。曹有《移居西峰社》诗:“昔慕林野旷,卜筑依岩耕。衰龄惧风露,携孥入岩城。渔钓屏不事,诗节阅余生。虽在穷巷内,尚得西峰名。”今屋易姓,而楼尚存。
    万寿宫 本旧怀安学地。乾隆二年建,为朝正祝厘之所。
    余府巷 在万寿宫西,以宋余深所居得名也。深,古田人。元丰五年及第,历官太宰,封卫国公。建炎间罢相,居福州。后宅废为怀安县学。今共学书院地,即其宅址也。其第中旧有荔枝,初实绝大而美,名曰“亮功”。“亮功”者,深家御书阁名也。靖康中深谪建昌军,既行,荔枝不复实。明年归,生如故。故今里社之名称亮功者以此。又《闽都记》:郡内有湖西草堂。弘治间有张都阃居此。其孙万里,官闽幕,有文名。今易数主矣。按:郡之北达于后曹。
    部院祠 在余府巷西,祀历任总督之有政绩者。
    谢婆巷 一名西城边巷,折而东通后曹。
    后 曹 有二歧:自谢婆巷,沿城而东,至于北水关者,曰城边曹;自余府巷折而东者,至于毛胡桥,曰后曹,亦曰前曹。按《闽都记》:相传闽时凿渠引水,西湖贯城而入,沿丰乐门城隅,与浦尾潮接,为浴马之所,且以涤秽云。据此“曹”当与“槽”通,以牧马而得名。俗谓,为曹能始所居得名,非是。盖明初已有后曹之名矣。
    共学书院 旧怀安县学也。洪武十二年徙县治入郡城,因建学于此,宋丞相余深宅址也。始建讲堂;正统二年,布政使周颐始市民居,建大成殿于讲堂之西南。四年,布政使万政拓而新之。县寻省。万历二十二年,都御史许孚远即学宫改为共学书院。国朝于其西南建万寿宫,书院门改从北向。今其前祀朱子,中为道南翼统祠,后为文昌阁。旧有怀德祠,祀怀安教谕冯光浙,旧在府学射圃,万历三十九年改建于此,翁宗伯正春为记,今废。又考《三山志》:开化院,宋初尚在城中侯官县。闽人指湖上小山为开化故址,非。又《闽都记》载:开化院,在府治西,宋景祐间建。又有龙山院,宋端拱二年建。二院并废。而其序在毛胡桥、宜秋桥之间。则古开化院当在今后曹地,然其址不可考矣,姑附载于此。
    西门大街之南,有孙老营巷,旧名大排营巷,南通浦尾河沿。
    小排营巷 在孙老营西,达文藻山河沿,中通猫竹巷。又有横巷,曰保定巷,通醋巷,达于善化坊。中有里社,曰西岳善应境。按《三山志》:宋有都作院,主制军器。熙宁九年,置都作院建州。而本州为小作院。大观二年罢。政和二年复置,营在浦尾金斗桥之北。以地考之,则大小排营之名或因于此。
    麻竹巷 在余府南,旧名猫皮巷。东通小排营,西通善化坊、醋横巷。
    七贤庙 在大街南,宋建炎初建,祀王忠竭、郑仲贤、郑谨净、郑守道、郑诚、王子元、王子清七人,皆钜野人。五代唐天成中,群盗啸发,阖境赖神以安,故祀之。又有行祠在善化坊。俱废为里社,今称七贤境。
    善化坊 元贞元年,平章高兴于州治西南创驿馆,达西门。《闽都记》:内有忠烈孙燧祠,明嘉靖中改怀巡社学为之,今废。迤东为醋巷,亦曰富巷。南通王师桥,中有横巷,通麻竹巷、保定巷。善化坊之南,即太平桥。桥西为西水关,桥南即驿里。
    以上郡正西隅。
    自北水关北折为营尾,其南即淳仁里,亦称晏公上铺。按《三山志》:宋牢城指挥营在丰乐门外之北,又保节第二指挥营在丰乐门外之北、牢城营之西。营尾之名当因于此。迤北至北门城楼之西偏,皆日北后街。有悦济桥,《闽都记》:桥东有巷达于土街,桥下有沟,旧滨西湖,今为平陆,桥犹存。按府志作:悦济巷,今俗称泰山巷,以巷口有小庙,署泰山府也。跨桥有北斗宫,皆不知建自何时。其北里社曰仙湖境。
    明德赞福王庙 《闽都记》:在府治西,汉闽越王郢开州西大路,积土成邱,后人即其地立庙祀之,今为里社。郡志:旧名西湖庙。自唐大历以前闽城得通祀者,钓龙台、城隍、善溪并此而四。
    钱塘巷 东达北大街。按:钱塘疑即乾元之讹,以乾元寺而得名也。然郡志:钱塘、乾元凡两见。以通于小古楼者,为乾元巷;以通于北后街者,为钱塘巷。且今桅杆后地,亦有里社曰钱塘境,不知其命名何取也?
    振远安福行祠 郡志:相传北镇之神也。宋嘉泰初建于北城楼上。元季海寇攻城,廉访书记曲时敬领兵击之,祷于神,不许,战果不利;次日又祷,许之,遂大胜。乃新祠宇。洪武初增筑城楼,迁于时敬旧宅。里民有祷辄应。按:今为里社之神。
    桅杆后 自赞福境西折,有委巷循城根而北,俗皆称桅杆后,名未详何取。有二小巷,皆达于北后街。其北口俗称黄山巷,中有李延平先生祠。有里社曰钱塘境。按《闽都记》:序水晶宫于北后街后云:王氏据闽,筑室百余,临湖上,携后宫,从子城复道出游。其时北街,尽西湖也。岁久址失。人称湖中小山为故址,非是。然则水晶宫旧址,当在北街前后矣。又佑圣宫,在新营巷内,俗呼道堂。又有西湖坊,旧为赞城坊,俗呼西峰巷。又有熙然坊,坊东有巷达土街,今塞。以上亦见《闽都记》。按:新营巷,今称新营房。佑圣宫,久废,相传神像尚在民居中。西湖坊、熙然坊亦并废,唯地犹称熙然铺云。
    以上并西北隅。
    自宜兴门桥折而北,曰土街,《闽都记》:旧名西场巷,有登云坊。明重建越王寺,辟巷为街,俗名新街,又呼土街,以新辟未及砌石,故名。按:街之西一带皆子城址。宋赵汝愚所建澄澜阁,程师孟所建蕃宣楼,皆在其地。盖是时定远桥以西皆西湖也。
    淳仁里 旧名晏公坊,俗呼择日街。其巷东达土街,西通卧湖桥、北水关,北达营尾。今其地犹称晏公辅。《闽都记》:晏公海神,滨海多祀之,义取海晏。其对口即府巷。
    夹道坊 自淳仁里口至韭菜园口之通称。东有小径,循府狱墙,通府西郎,俗名鳝鱼弄,内有理事、粮辅二署。近粮捕缺裁,署改为公馆。市西隅民居,辟大路通夹道坊。按《闽都记》:登云书院,在府治西北,街之东,旧灵官堂址,明成化十七年知府唐珣建。中为正堂,塑宣圣及西配像;前为书室,凡二十余。其地在登云坊内,因名。莆田黄仲昭为记。今废,其址不可考。唯街畔有小庙,曰正乙行宫,想亦沿灵官堂之旧而得名耳。其地今称侯官铺者,以元至正间改建侯官县治,于澄澜阁之址也。故有云夹道,即伪闽为复道处。盖当时罗城丰乐门沿土街一带,北至钱塘巷,为永安门。其后街一带,皆西湖也。其说近是。且宜兴门桥本子城之濠。旧时河身甚长,逶迤而北,故今犹有长河境之名,其遗迹也。
    韭菜园 今俗作九彩园,名未详何取。有二巷,合而出于小楼街。
    自韭菜园口,而北抵于北门,皆曰北门大街,俗有上土埕、下土埕之称。街之半有钱塘巷。内有里社,曰永安境,即唐罗城永安门地。钱塘者,乾元之讹也。盖地旧有乾元寺。按《闽都记》:乾元寺本无诸旧城,晋太康迁城以为绍因寺;乾元三年更今名。有琴石,为越王鼓琴处;金鸡井,即越王井也,尝有金鸡现瑞,牧羊儿见之,投之以石,闻鸡声不绝,后不复见;饮马池,亦越王旧迹。福州佛寺最多,唯此一寺为最古。今为卫卒姚姓侵没,其址为园地,延袤里许,议者谓宜兴复,未逮也。据此,则寺之址,在明季尚有存焉耳。今巷北有小钱塘,中有池塘十数亩,北通大□下三宫堂。而此则称大钱塘,北通大□下,南通小古楼。又北为华林坊,在北大街东折,以寺而得名也。东口通平山,达贡院。
    三官堂 由华林坊南折,巷口有桥委平陆中,未详何名。桥之北有巷,曰画眉巷,今称范仪巷。三官堂西,有小径通小钱塘巷,其东口达于大□下。三官堂者,亦以乾元寺旧址而得名也。
    大□下 在华林坊南,以里有大树得名。南折通钱塘巷,北折达诸古岭。
    北库巷 在华林坊北,越王山西麓也。案《闽都记》:明弘治间建武备库,储三卫戎器,当即其地。今亦以貯各营火药。内有泉,极甘冽,为城中第一。其巷东达越山。西有二小巷:一循城根,曰紫井;一逾岭,曰吉安岭,合而出于北门兜。
    环峰境 在北库巷内,祀宋丞相。魏国公张浚。案《三山志》:环峰亭,在越王山麓,旧名“四见”,有太守罗畸、刘瑾诗,后更“倚云”。乾道丁亥光宗赐名“环翠”,仍洒宸翰以贲之。又《闽书》:绝学寮在越王山,宋丞相张浚读书处。故今里社犹称环翠,而所祀神则魏公也。或曰即绝学寮址。未详。
    明离殿 在华林坊之北。旧在于山,名荧星祠。万历间重建,并作殿于中,祀元冥于左,后移建。
    华林寺 在越王山麓,旧名越山吉祥禅院。《闽都记》:在乾元寺东北,无诸旧城处。晋太康间,既迁新城,其地遂虚。隋唐间以越王故,禁樵采。钱氏十八年,其臣鲍修让为郡守,诛秽夷巇,始创寺。后增数寺,并入华林。西廊有转轮经藏,今圯;东廊有文昌祠、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祖师殿。以越王山为斧扆。正德间赐额。国朝顺治初修,康熙七年重修。又旧志,有越峰罗汉院,宋建。又有越山庵,旧华林室,明万历二十八年重建。叫佛庵,明初建。今俱废,唯叫佛庵仅存,署曰“古叫佛庵”,在越山书院东偏。按:华林寺颇广,后渐颓废。今其前左有庙,祀瘟神,曰北涧殿,右明离殿,后普济堂,皆寺址也。明王应山《华林寺避暑》诗:“琴樽酬夙约,选胜入旃林。兰馥通禅味,松涛接梵音。诸天同水月,一片共冰心。即此俱为乐,炎蒸迥莫侵。”曹学佺《华林寺看梅》诗:“路廻城北思凄凄,寺倚屏山信杖藜。疏雨不曾妨客入,闲云元自任僧栖。参差兰若香分径,高下松根翠作梯。只惜梅花飞欲尽,不知春色在桃溪。”徐《华林寺》诗:“越山一片削芙蓉,同叩禅扉紫翠重。茶灶远携烧落叶,蒲团分坐选青松。危场半倚高低树,宿霭全迷缥渺峰。为惜春光今日尽,淹留应到夕阳钟。”又《叫佛庵》诗:“城北青山喜共寻,一尊闲憩小祗林。花飘法雨参差影,松卷惊涛远近音。焚刹暗随斜日转,僧房长锁暮云深。空门自与红尘隔,相对偏宜静者心。”又《憩越山庵》诗:“净室翠峰前,经台怪石边。竹繁删几亩,松老种何年。破衲披林霭,残钟出岭烟。淹留忽弥日,闲坐又闲眠。”陈鸣鹤《集越山庵》诗:“半亩精庐倚越山,荔枝林掩坐禅关。鸟随花雨闻经下,僧在禅床入定还。欧冶池塘烟霭外,无诸宫殿荔萝间。白莲结社休归去,绕出空门便不闲。”谢肇淛《集越山庵》诗:“严城高控万松间,草结团瓢竹掩关。一片落花林外路,数声啼鸟雨中山。僧来共证三生果,客过时偷半日闲。霸气销沉王气尽,寒云空逐夜钟还。”
    普济堂 在越山华林寺后。雍正二年奉文建,计堂房百三十九间,以养孤贫老疾者。前有井,或曰即越王井。
    越山书院 国初郡人建,为都人士肄业之所。道光初,郡守令始延师主讲,捐俸为生童膏火,遂与鳌峰、凤池两书院埒。前为讲堂,后为六贤堂,祀周、程、邵、张、朱六子,后为文昌阁。阁内有眢井,镌曰:“饮马泉”。考《闽都记》:越王饮马池,在乾元寺内,未知即此泉否?
    由华林寺而东,越山之坳,地名后岚里。由此逾屏山,与贡院东北隅接。
    由越王山而南,曰诸古岭。俗呼猪姆岭,中有蓝田夫人庙,下有关帝庙。按《闽都记》:怀安县治。洪武十一年,自岊江移郡城北,知县蓝武营创,林瀚为记。大门之内,树榕二株,盖数百年物。万历八年县省。二十五年巡抚金学曾更为军器库,像关帝,祀之。据此,则今营房关帝庙地,即旧怀安废署也。大□下,当以此得名。前有横巷,东西二径达于小古楼。其东北折者曰兰荷里名未详何取,北有贤良祠。小古楼名未详何取。其地东自贡院墙根,西迤钱塘巷口,皆称小古楼街。凡诸古岭、大□下等处,委巷纵横,皆达于此。其东口北折有巷,曰前所营,抵于屏山;其南折,即欧冶池也。
    欧冶池 在贡院之西、冶山之后,相传为越王铸剑处。《闽都记》:唐元和中置院,名剑池。《三山志》:唐时僧惟干浚欧冶池。得铜刀剑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池旧周围数里,或风雨大作,烟波晦冥,后渐湮塞。池邻贡院西隅,为民居所侵,仅余方塘半亩。国朝大修贡院;道光间重浚,所存益隘。旧有欧冶亭,宋郡守程师孟所建,程自为记云:“余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东北隅,灌木阴翳,因为开通,始问此水。或对曰:欧冶池。予窃嘉其迹最古,且爱其开阔清泚。又池之南,陇草盘纡,乔林古木,沧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于是亭阁其上,而浮以画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来游不绝,遂为胜概。”宣和中,提刑俞向移欧冶亭木,植于南湖;移欧冶亭林木,于将军山禊游堂之东,建秉兰阁。明成化十五年,又建欧冶亭于池之西。十九年圯。道光间,重建小亭于池南,非其址也。又闻池旧有五龙堂、三皇庙、凌云台,今俱废;唯贡院墙阴尚嵌一碑,镌“三皇庙、欧冶池、五龙堂”字,元泰定间所立也。按《吴越春秋》:越王允常聘欧冶子作名剑五枚,传数世无疆,国灭于楚,乃徙居闽。又数世至无诸,乃复封王。或冶剑于山,淬剑于池,故皆以冶名,但非越王与欧冶子耳。沿池一径达于贡院天衢,西一径达城隍崎下。宋黄裳《欧冶池》诗:“人随梦电几回见,剑逐风雷何处寻?唯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王应山《欧冶池怀古》诗:“昔闻欧冶子,鼓铸凌飞翰。芙蓉吐精英,池上生严寒。千载委尘土,犹指斗牛看。神物终合并,一跃双龙蟠。伊予夙怀宝,际时良独难。遭逢出汉表,弃置在河干。愿言爱景光,努力且加餐。”
    小古楼直南,有北斗宫,负冶山之阴,上建文昌阁,或云:即凌云台故址。未考其详。
    城隍庙 枕冶山之麓。晋太康中迁城后建。宋绍兴二十七年,郡守沈调增创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肃仪两亭。元季亭毁。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改外大门为华表。万历十年灾,寻重建。康熙二十年重修。自后相继修葺。庙之东偏,石刻历代有功名宦诸神碑,曰:唐光禄大夫樊公之神、宋少师忠惠蔡公之神、知武冈军杨公之神、参知政事张公之神、直龙图阁孙公之神、将军卢公之神、烈士范公之神、元太尉忠献董公之神、行省都事蓝公之神、传御史韩公之神、英义侯阚公之神、楚国公李公之神、明大夫汤公之神。案,庙创于晋,省垣坛庙此为最古。冶山者,以本冶城旧地,且近欧冶池而得名也。今则皆称城隍山矣。庙之右,民居鳞萃者,曰王墓山。中有一邱隆起,俗称王墓,不知何代王冢也?山之阳,即藩署之后。郭璞迁城,所指小阜,即此。其东有太岁殿,后有雷坛寺:又东为将军山。一山三名,盖随地异称耳。近多营造庙中司神廨宇,山左右铲凿殆尽,山无完肤矣。
    庙之南为城隍街,折而东通贡院前街。左一径称城隍崎,下亦通督中协署。而又自督中协署东偏曲折,而达于仪门之左,会于鼓楼前。今称房科同,中有都事厅署。《闽都记》谓:即古东康门址,今称藩司公廨内。
    以上郡正北隅。
    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至鸭门桥,皆曰南后街。其街东经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凡七巷。西口皆达于此,俗有三坊七巷之名。其东有:
    小花巷 即杨桥河沿西巷也,西口达于双抛桥。
    大水流坑、小水流坑 坑一作湾,地近闽山,山水入河之道,故有是名。一巷相通,有横巷,曰牙道巷,宋牙纛营故址也。南通衣锦坊,北通双抛桥,东达后街。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以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棣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西通馆驿桥,中通闽山巷。内有委巷,曰北林坊,有王益祥宅。详大营里。
    闽山巷 通衣锦、文儒二坊之横巷。中有巷曰洗银营,今称梯云里,曲而达于文儒坊西口。南有闽山庙,神卓姓,名祐之,宋景祐进士,秀州判官。生平正直,精爽过人,自谓死当为神。及卒,果著灵异,乡人即所居祀之,号应公大夫。有二神焉。端平间返风灭火,殄汀郡之寇,有司以闻,谥封广利侯,寻加威显,赐额“灵应。”明弘治初重建,香火益盛。嘉靖初,里人迎神,金鼓喧沸。巡按御史程昌莅庙,析其屋之半。后修复。宋端平中赐敕二道,藏庙中。又庙两旁祀十八滩神,未详所自。案:今大营里福性境,亦祀卓祐之,未知分自何时?
    文儒坊 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又以明总制张经居此,署尚书里。其西抵金斗门桥河沿。
    柏郎中祠 《闽都记》:祀元省郎中柏帖穆尔,明洪武中侍郎夏元吉创建,今废。
    三官堂 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按郡城三官堂之称有三,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华林坊之三官堂,以乾元寺名;虎婆宫河沿之三官巷,以大中寺名;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
    光禄坊 旧闽山内有法祥院,宋初建。旧号闽山保福寺,中有光禄吟台,以郡守程师孟得名。详见首卷“闽山”下。巷之西通仓前河沿。有后巷,中通都护庙,祀宋光禄大夫方寘。今为里社,俗谓光禄坊之名本此,非也。其南有巷,达于老佛亭桥,西通仓角头水局巷,东即鸭门桥河沿也。
    井 巷 介文儒、光禄之间,俗称丰井营。巷口有苏公井一,在泔液境内,故名。中有纺绶堂,明孝廉曾异撰故居也,有自题诗云:“小径新开当小园,朋来拜母共清尊。老思爱日心徒远,贼畏伤时舌未扪。岁月未堪金作胜,行藏依旧席为门。肃然负瓮浇粗粝,惭愧灯前一石髡。”
    育婴堂 在光禄坊,乾隆间自通天境巷迁此。
    道南祠 祀宋儒杨龟山。宋宝祐六年建,旧法祥寺址也。明成化元年,督学副使游明重建,增祀罗从彦、李侗、朱子。嘉靖八年,提学金贲淳增祀程灏为正飨,以四先生配。三十一年,提学朱衡增祀程颐,后堂祀三山宋时诸儒。岁久祠祀,四十一年,提学金立敬重修。万历八年,废天下书院,有司改额曰:“三山公馆”。十三年,巡按杨四知题请修复,仍立祀典。十七年,督学耿定力厘正祀典,移二程度阁,位龟山于南面,罗、李、朱配享如故。三十八年,提学熊尚文重修。国朝康熙二十四年敕修。今正堂祀龟山,而以罗从彦、李侗、朱子配,后为立雪堂,祀二程子,而以游酢配。
    米友堂 在光禄坊,国朝处士许友读书处。中有紫藤花庵、岸船斋、樵歇斋、君到轩、见山轩、浮冈、陶舫诸胜。
    朴学斋 亦在光禄坊,国朝林佶读书处,中有志在楼、栖鹤巢。
    自衣锦坊直西为:
    馆驿桥 又名车弩桥,旧为木梁。明成化十七年始甃石。其北河沿,接观音桥,达于浦尾。其南河沿,曰打线营,曰小圆巷,皆接于文儒坊尾金斗桥。
    三山驿 俗名驿里,即元东驿地。宋提刑团结军营故基也。宋时城中为驿五,后尽废。元至正间,以赵资政府为在城驿。元贞元元年移今所。明洪武初,建为三山驿。今为制造火药库。有二巷,其北通太平桥,达善化坊;南通金斗桥河沿。
    董忠献祠 在驿里,祀元参政董文炳。炳略地入闽,秋毫无犯。民德而祀之。今圯。
    林拙斋祠 在驿里,祀宋儒林之奇,以吕祖谦配,本文昭讲学地。黄朴扁其堂曰:“尊拙”。莆田陈宓署其门曰:“拙斋先生书院”。岁久倾圯。明成化间裔孙培重建,像文昭,祀于中,左配东莱,右际文昭促子子冲,及子冲之子耕。万历三十八年,督学熊尚文修葺为记。国朝雍正八年,奉敕重建。同治元年捣火药,火发,毁。
    自金斗桥至观音桥曰仓前河沿。有二桥,皆达于文儒坊三官堂。有春育亭,内有天后宫、顺懿夫人庙,巷内即洋尾园。
    洋尾园 在罗汉洋之北,周围六塘,本郡西园地。蔡忠惠、曾南丰皆有诗。明为王宪长应时、薛中丞梦雷别业。国朝归林侗、林佶,改蒹葭草堂为荔水屯,与乡先辈结社联吟。其中有夕佳楼、水云亭、宝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水色山光,映带林木。今为李氏别业,颇颓废。
    常丰仓 闽五百罗汉寺址也。寺本雪峰廊院。《三山志》:梁贞明五年,闽王审知梦梵僧数百,奕奕有光。光所至处,有双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跽而前曰:“王能饭吾于此乎?”及旦,图而访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梦中乃为堂环之,命池曰浴圣,桧曰息圣。改今名,有放生池。明洪武间,改为常丰仓,今仍之,后即罗汉洋。《闽都记》:嘉靖中,僧道椿建,庵名万龄,焚修杂沓,以淫秽,闽督学姜宝改为怀悯祠,祀嘉靖九年狱变遇害布政使查约、参议杨瑀、都阃王翱、经历周焕。侯官今黎文会,初亦从祀。众谓:“祸本,死不偿责。”黜之。时周经历仆,失其名,卫主击贼,死之。似当祔祀。按今祠亦废。常丰仓河沿接鸭门桥。其西曰仓角头,南为水玉巷。
    自鸭门桥南至怀德坊口,鸭门东河沿,即牛育巷;西河沿接老佛亭桥,与仓前河接。其中街旧有风宪坊,宋余深为御史时居此,故名。又有市舶提举司署,都指挥王胜故宅也。成化一年移此,今俱废。又有两贤祠,祀罗文毅纶、舒文节芬。纶,庐陵人,以论辅臣李贤起复,谪副市舶。芬,进贤人,正德丁丑举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直谏,谪副市舶,时称梓溪先生。嘉靖间,巡按聂豹建一峰书院于朱紫坊。万历十七年,督学耿定力请于抚台,以废提举舍合祀二公,署两贤祠。二十二年,改提举衙为督捕馆,以居杉洋捕盗通判。督学徐即登市民居,为门南向,置田建碑。三十七年,为水所坏,参议甘雨重为修葺,自为记,载祠中。以上俱见《闽都记》,今并废。
    怀德坊 与官贤坊相直,旧名延平。宋司业郑南居之,改儒宗。明天顺间,镇守太监来住寓地平寺,重建。内有永安坊与怀德坊相直,西通山兜尾,北通板桥亭、常丰仓前,亦来住建。怀德坊内,旧有地平瑜珈教寺。元至正间建,明景泰间改为法禅寺,俗呼地平堂。嘉靖间改为养正书院,其东有织染局、市舶内臣公署也。明成化十六年移此,今并废。又有校士馆,明时督学试士处也。国初毁于火,废为城守营,今俗称营房里是也。内有里社,犹称文馆境。怀德坊有巷抵乌山之麓,东折而达于道山坊天王岭,俗称隆普营。
    惠安明应庙 在隆普营乌山麓。神陈姓,汉太邱长实之后,旧隐是山,没而现异。唐元和后立庙,大中间观察使罗让、咸通间观察使李播,皆以祷获佑。闽王审知悉其事,锡爵为侯,增至显应王。宋熙宁八年,进封今号。《闽都记》:旧志城西有石八娘,王审知欲以配享,别创闺阁。晋天福间,文为寝室。陈郯拱碑,今为里社。
    灵应庙 在乌山之阴,惠安境西。有数巨石作庙,其中祀邹氏夫人。其石如屏,面面奇耸,题刻稠叠。又有石夹庙,奇石秀拔,作小庙,以祀石氏二夫人,盖兹山神女云。按旧志:五代时,有罗源石氏二女,长月华,次灵英,早失父母。贼犯界,被执,遂投河死。后见灵于乌山,乡人立庙于石硖,祀之。
    自怀德坊水局巷口以西,环乌山之阴,折而南通于南门城边,其北折会于仓角头,中有大营、二营、三营巷及横街白水井等名,俗皆曰山兜尾。内有中使园,在怀德坊西,面乌石山。明成化间督舶内监高寀游宴之所。崇台曲池,奇葩异卉,号为胜览。嘉靖初诏罢典船,其地废为官园。今犹称官园里。
    榕 庵 在乌山阴,明诸生韩廷锡、林蕙读书处。有三榕门最奇胜,后有石床。廷锡有《榕庵赋》。其左有泉,上镌“蒙泉”二字,大旱不涸,为城南泉第一。今为他姓所有,称蒙泉山馆。
    林公祠 在白水井,祀唐水部林慎思。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