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四十三 传第二 冯云山
-
冯云山广东花县禾乐地人,与洪秀全的家乡官禄?为邻村,相距约三里〔一〕。他约生于清嘉庆二十年(一八一五年)〔二〕,出生在一个「家道殷实」的家庭。父亲叫冯绍衔,已故太平天国史卷四十三世,母亲胡氏〔一〕。他诵读经史,博览百家,学得一套中国旧文化的知识。他不愿过剥削阶级的生活,去当一名穷苦的农村蒙馆塾师〔二〕。
云山和洪秀全居同里,年相近,从小同学〔三〕,后来又同做蒙馆塾师,他们志气十分相投。清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创立上帝教,云山和他共同密图革命。云山一向与贫苦农民接触,使他同情广大农民的困苦,并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憎恨,到鸦片战争后,又看到清朝的腐朽和民众普遍反清,于是离开原来的阶级,走上起义的道路。
清道光二十四年二月,洪秀全离本乡外出活动,云山和他同去。后来天情道理书记道:「南王籍录广东,家道殷实,前随天王遨游天下,宣传真道,援救天下兄弟姐妹,日侍天王左右,历山河之险阻,赏风雨之艰难,去国离乡,抛妻弃子,数年之间,仆仆风尘,几经劳瘁,……历尽难辛,坚耐到底」。这一段话,概括了云山离开原来的阶级,抛弃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百折不挠,艰苦历奋斗的历史。
当时随洪秀全去的还有冯瑞嵩、冯瑞珍两人。他们到了粤北连山厅白虎墟,洪秀全打算自己深入八排瑶山地区,分发云山、冯瑞嵩、冯瑞珍三人回家。冯瑞嵩、冯瑞珍怕跋涉辛苦,愿意回家。云山却坚持要紧跟着洪秀全,不怕艰苦。
这年四月,云山和洪秀全在八排瑶山向瑶人进行宣传之后,到广西浔州府贵县赐谷村洪秀全的表兄黄盛均家。他们在那里做了三个多月宣传活动,洪秀全因见表兄家穷,难以久住下去,决定回广东,叫云山先回。
云山抱着一腔志愿随洪秀全外出图谋革命,跋涉山川,远到广西,现在还没有什么成就,便要回广东去,他是极不愿意的。所以他在赐谷村别了洪秀全到浔州府城后就留下来,要寻找在广西继续活动下去的门路。他在那里遇到一个朋友叫做张永绣的,同住一个多月,闻说桂平县北有一座紫荆山,是一个山深地僻,人入不知处的山区。他听了,心里很欢喜,认为那里正是他秘密活动的好地方,决定前去。
到紫荆山去要经过新墟。新墟是桂平县北区一个大市集。从新墟向北行,有一个小村落叫古林社,再深入,才是紫荆山口。冯云山先到新墟,他站在牛行,等人来雇。等了半天,看看要散墟了,还得不到雇主,他就跟趁墟人到古林社,向一家姓张的路店投宿。第二天,借一个竹篮,去拾牛粪过活。后来渐渐有人雇他做短工。他有时挑泥挖土,有时割禾打谷。明年,到紫荆山高坑冲张家做雇工。有一天,他到监生曾槐英家去帮割禾。那是一个大热天,冯云山担禾回来,他放下担子,揩了额上汗珠,一阵阵南风吹来,他一时高兴,不觉迎风高歌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曾槐英正睡在南窗下的竹榻上乘凉,听了十分诧异,他问云山道:「你读过书吗?因何来此做雇工」?云山回答说:「曾读书应试,在敝乡教蒙馆为生。久慕紫荆山奇水秀,想来观光,只因人地生疏,不做雇工,便无缘前来」。两人就在门前倾谈。云山经史烂熟,言谈风生,把这个老监生惊呆了。曾槐英很敬重云山,尊为客人。这年冬天,他把云山推荐到大冲曾玉珍家去做塾师〔一〕。
在紫荆山区里面,有一座叫做平在山,正是烧炭人们散居的地方。当年的炭窑,还有成百成千留存下来〔二〕。烧炭为生的人们,长年在深山中,斫木烧炭,食不充饥,衣不蔽体。诗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一〕的名句,正深刻地体现出他们的痛苦生活。云山懂得,那里有剥削、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有斗争;剥削越残酷、压迫越残酷的地方,那里反抗也就越激烈、斗争也就越激烈。他利用着在曾玉珍家做塾师作为掩蔽,教了书,就到他们那里去谈天。他向他们问饥问寒,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利用宗教的说法,向他们宣传,阎罗、菩萨都是妖精,帮助地主害穷人,惟有上帝爱护穷人。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是上帝所生所养,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应该同拜上帝。拜了上帝,人人有衣有食,无灾无难。他很熟练地在披着宗教外衣的里面慢慢地灌输着一些简单的概念和政治意识,使他们对现存的制度发生憎恨。于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在平在山创立起拜上帝会革命组织〔二〕。
平在山这一群烧炭者,就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骨干,后来太平天国称他们为「平在山勋旧」〔三〕,换过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创立太平天国的平在山老同志。云山独自一人,不畏艰难困苦,以无比的坚忍精神进入深山去,把他们发动和组织起来,给太平天国革命奠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云山在向群众进行宣传时,就向他们宣传洪秀全奉天诛妖的伟大使命,他到平在山组织他们,是受洪秀全派遣前来的。他给洪秀全在群众中树立起救世主的形象,使群众人人都知道他们的救世主洪先生,大家都在企望他们的领袖的到来。
清道光二十七年七月,洪秀全到了平在山。在短短的三年里,云山就开创出这个局面,建立起革命组织,使洪秀全喜出望外。他们每天写宣传小册子传送,不久,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加入拜上帝会的就有二千多人。于是洪秀全与云山、曾澐正、曾玉景、曾观澜等写奏章求上帝选择险固所在以作革命根据地。九月,他们去象州捣毁甘王庙,展开宗教斗争。接着,又将紫荆山内左水和右水一带的社坛一律捣毁,向当地农民公开宣传,要大家一体敬拜上帝,反对清朝法律〔一〕,从宗教斗争导引上政治斗争,把地主阶级吓惊了。
十一月二十一日,住在紫荆山蒙冲石人村地主武宣县秀才王作新起团练来捉获云山。在解往官府途中,曾亚孙、卢六带领拜上帝会兄弟在路上夺回。十二月十二日,王作新再起团练把洪秀全、云山、卢六、曾玉珍都捉了,解交大湟江司。大湟江司巡检王基留下洪秀全、曾玉珍来勒取贿赂,把云山、卢六解去桂平县,下了监狱。王作新以结盟聚会数千人,不从清朝法律的罪状赴桂平县控告云山〔一〕。
在清朝法律里,这是谋反罪状,列在十恶大罪之首的,不但本人要被处极刑,家属还要连坐。可是,云山一点不怕,他觉得要起革命,死算什么。他在监狱里,不愿把光阴虚度。他想到古时周文王被商纣王囚在羑里而演周易的故事,如今他自己被囚在桂平监里也应该做些有益人民的事才好。他见夏历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季失位,算数繁琐,对人民应用很不方便,早有改革的念头。于是他就潜心研究历法,创造一种以四季划分一年、用立春为岁首、具有合于自然规律、算数简单整齐、接近理想标准的新历法—天历出来。
在云山被捕以前,清政府早已十分腐朽了。从朝廷上的皇帝、大学士、军机大臣,以至各省的总督、巡抚、面对着全国到处散布起义种子的革命形势,无力予以扑灭,他们都希望偷安旦夕,粉饰升平,怕闻革命案件。州县官望风承旨,讳匿不报,遂成惯例〔一〕。时桂平知县王烈见王作新以谋反大逆控告云山,正触上官大讳,不敢过问〔二〕。但他却不肯放松云山,因为这一个大题目,正是这班如虎如狼的贪官污吏们勒索人民的大好借口,不满他们的贪壑,是决不放手的。
平在山烧炭农民们虽然都是饥寒交迫,但是,他们要救他们的领导同志,大家甘愿全家忍受更大的饥寒,每卖出一百斤炭就抽出一部分的炭钱积贮起来,叫做「科炭」〔一〕,来救云山。果然集腋成裘,筹得了一笔大款,向浔州府和桂平县的贪官污吏们进行了贿赂。时卢六不幸已经在狱中瘐死了。到清道光二十八年五月间,署桂平知县贾柱才以云山教人敬天,是动人为善,「并无为匪不法情事」,把他作为无业游民,派两个差役押解回广东花县,交原籍地方官管束〔二〕。
云山在路上,把拜上帝免灾得福济世救人的道理感动了两个差役。两人不但愿意即时释放云山,而且愿抛弃差事跟随云山到紫荆山加入拜上帝会〔三〕。
平在山兄弟们再见云山,欢呼庆祝。从此拜上帝会的发展更加迅速。到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就在金田起义。
太平天国辛开元年二月,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称天王,立幼主,封军师,建立太平天国。对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太平天国采取以主(天王)和军师构成的政体,君主为最高元首,临朝不理政,政务由军师负责。这种把农民民主主义和君主制独特地结合在一起的政权,从太平天国起义的领导人看来,不是杨秀清、萧朝贵所能想得出的,也不是出自洪秀全的本意,只有这个熟习经史、贯通百家、具有建立新天新地宏愿的冯云山才能创制得出来。显然,在云山进入紫荆山区图谋革命之日就以他年建国担任军师自居的。拜上帝会密谋起义时,洪秀全称天父第二子,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杨宣娇丈夫萧朝贵称为「帝婿」,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一〕。太平天国称呼制度,尊者为兄,卑者为弟。现存天兄圣旨,从戊申年九月间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直到庚戌年正月天兄下凡所有说到云山、杨秀清、萧朝贵的地方,都把云山名列杨、萧上。从这个排班来看,那时是以云山坐第二把交椅的。再从李秀成自述原稿所说「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的群众公认来论,云山也是应该第二把交椅的。只因到决定起义时,杨秀清、萧朝贵要夺取起义领导权,要夺取军师的权位,由萧朝贵假托天兄下凡,用天兄的意旨命令洪秀全、冯云山去「避吉」(太平天国讳凶为吉,避吉就是躲藏),把他们甩在一边。军师权位遂为杨、萧所夺。云山的副军师只是一个虚衔,实权都在杨、萧手,详见萧朝贵传。
太平天国初起义时,清朝就徵调全国精兵到广西来要把太平军困死在紫荆山区内。太平军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必须有便于指挥的编制和精妙的战术,云山在这方面也发挥了他的卓绝的才能。他在起义前照周礼司马法制定太平军目〔一〕,金田团营,就照军目编制,所以到作战时,才得收「进退分合有步伍的」功效〔二〕。他又根据当前具体情况,参以古兵法进行战斗,敌人说他「其营皆散处,战亦散布」〔三〕,每作战,「初则寂无人声,既而少出,又继而大至」,「且看清一步,方走进一步」〔四〕。云山作战要旨,在于争取主动性和灵活性,先立于不败之地,故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使敌人惊骇地叫起来,说什么「凶悍诡诈,久历戎行者不独未见,并所未闻」〔一〕。太平天国辛开元年八月十六夜就在桂平新墟打破敌人的封锁,虑兕出柙似地从山区冲出平原来。二十日,在平南县官村把清朝广西提督向荣率领的追兵全军击溃,于是进克永安州,取得了起义后第一个城市。事具萧朝贵传中。
太平天国在永安州封五王,封云山为南王,所有官制、礼制都由云山制定〔二〕。又在这里向全国发出讨伐清朝的吊民伐罪的檄文,也都由云山主裁〔三〕。壬子二年正月元旦,太平天国颁行云山创造的天历。这是中国行阳历之始,也是世界用四季历法的首创。云山由于从小奋志学习,对政治、军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历法无不精通。他尤善于观察当前形势,进行了解和研究,随机应变,从而把那些死的知识变为活的东西,来给革命服务。群众对他的惊人功绩,叹为:「如此奇才,向非天生,何以至此」〔四〕!
壬子二年四月,太平军从桂林北出,太平天国这个被史家评为「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一〕的开创者,不幸在经过全州城时中炮牺牲〔二〕。对云山的不幸牺牲,论史者称为:「使其不死于是役,将必可辅佐天王,裁制东王,调和各王,而于帷幄之中创谋建议领导大业以底于成」〔三〕。虽然裁制东王是做不到的,但却会使东王不至于目中无人,「威风张扬,不知自忌」〔四〕。他的死,确实是关系到太平天国的兴亡。
云山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冯癸方,次子叫冯癸茂,幼子叫冯癸华。金田起义后,清朝官吏来他的家乡花县禾乐地逮捕家属。他的母亲胡氏、弟冯戊科(又叫冯亚戊)、次子冯癸茂都被捕入狱。他的妻练氏和长子冯癸方、幼子冯癸华幸得逃出,藏在邻县友人家。亲友筹集旅费,使洪仁玕带云山长子冯癸方及一侄前往广西太平军中,因清吏盘查严密,折回广东。其间。练氏匿居清远县谷岭,被人告密,给清吏捉获。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二月,冯癸方逃在广州附近村庄被盘获。他坚不承认是云山儿子。清吏提他到他母亲面前,两人相见都下泪,被证实了母子关系。他与祖母胡氏,母练氏,二弟冯癸茂都监禁在花县监狱里。至乙荣五年,清朝广州知府奉命按律拟办。他向上级提出:「获案五年,正犯弋获无期,可否将本案先行具奏,声明监候待质,抑冯云山罪恶綦重,即将该家属等飭县权宜办理,毋庸具奏之处,伏候训示祗遵。」后来如何办理,尚未发现有关文件。
云山幼子冯癸华与堂兄冯亚树出亡,几经困难,到壬子二年六月才得随美国教士罗孝全至上海。他们是要取道上海投奔天京的,但久候无法前去。亚树得了精神病,回到香港染病身故。癸华给解放上海的小刀会认出是云山的儿子,迎接他入城,花五百大元买了一区骏马让这位小王爷骑上,在上海城内游行,全城兴高彩烈地庆祝。到小刀会起义军从上海城撤退时,一说癸华被捕牺牲,而清军不知道他是谁。另一说小刀会副领袖陈阿林专诚保护癸华,企图突破重围,打到太平天国辖境镇江去,在冲出清军外堡之际,还拉着他的手。但是后来在混乱中,这个孩子终于失踪了。
在太平天国后期,封有一位「殿前公议前导副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这位幼南王是不是上面所说那个在上海小刀会撤退时失踪的云山幼子冯癸华呢?案天王洪秀全、幼天王洪天贵福诏旨对王亲国戚和重要诸王都诏及。如果这个幼南王是冯癸华,天王诏旨所诏及的人名内必列有「花(华)侄」,幼天王诏旨必有「花(华)弟」这人。今查天王诏旨和幼天王诏旨并无此人,可知这个幼南王不是冯癸华。那末,这个幼南王究竟是谁呢?贾熟村同志曾撰幼南王考〔一〕,他根据在王诏旨、幼天王诏旨以及其他有关文件上排列的王亲国戚和重要诸王的「相应地位」,认为幼南王为西王萧朝贵第二子萧有福承嗣南王冯云山。他的论断,是有理由的。但与考幼东王为天王第五子洪天佑不同,其称谓上既有「王五殿下」,天王诏又称他为「天佑子侄」,其本身即可作证,而这只是据「相应地位」作出的推论,所以尚须文献为之证明。天京失陷,这位幼南王突围出走。据曾国藩奏报在湖熟镇被围牺牲。但是否可信,连曾国荃的机要秘书赵烈文也认为「以口语未可凭为疑」〔二〕。
本传考证
一 关于冯云山入紫荆山密图革命的种种说法
本书所记冯云山入紫荆山密图革命事迹,系据太平天日及我在一九四二年记录的金田采访记撰。案太平天日记冯云山入紫荆山事说:「南王与张永绣留滞浔州月馀,后至古林张家。乙已年南王寓紫荆山高坑冲张家。……丙午年南王寓黄泥冲曾玉珍家。……丁未年仍寓张(曾)玉珍家。」其中没有记到曾槐英。我所记曾槐英事,系据曾槐英的曾孙曾仲藩和住在金田附近的寻棑村老人钟玉亭说的,故据以补太平天日。钟玉亭称曾槐英为曾五公,查古林社曾氏族谱曾槐英兄弟共四人,他行三(据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择录材料),当地人的传说当是把曾三公讹为曾五公的。又曾槐英知冯云山为读书人事,当地传说,有的说冯云山在曾槐英家做短工,一天,他拾牛粪在茶亭休息,题诗一首道:「孤寒到此把身藏,举目无亲也着忙。执粪生涯来度日,他日得志姓名扬」。因此曾槐英知道他是有才学的人(见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记录金田黄石鸣、黄耀南说)。又有的说冯云山在古林社张家路店拾牛粪度日时,在路店墙上题了上面这一首诗,给曾槐英看见,知他是个有学问的人,因招呼他到家中过年(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记录种玉亭的话)。案种玉亭在一九四二年,我到金田调查时,他对我说:「冯云山在古林社虽穷同叫化子一样,但仍时读诗书。有曾五公者见而奇之,乃款待他,不久,又荐他入大冲村曾玉珍家教书」。那时,他并没有说到冯云山在古林社张家路店墙上题诗给曾槐英看见的事。到一九五四年广西省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向他调查时,他只说冯云山在粥店题了一首诗,给曾槐英看见,没有说到那一首诗。但到一九六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向他调查时,却举出黄石鸣、黄耀南所说那首诗。钟玉亭的话,颇显露出把后来听到的传说一次又一次地增加的痕迹。这两种传说,都和曾槐英曾孙曾仲藩所说冯云山在曾槐英家做短工,夏天担禾回来,迎风歇息,一时高兴,口吟诗书,给曾槐英知道是读书人的话不合。案黄石鸣等所传冯云山这一首诗,虽没有宋江在渌阳楼上题的「反诗」那样显露,但从「孤寒到此把身藏」句与「他日得志姓名扬」句联系起来,一眼就可以看出也是一首革命者言志的诗。冯云山当时正在密图革命,他是一个十分精细的人,又没有同宋江那样喝醉酒,他断不会题这样的诗在墙上的。而曾槐英是个监生,他的四弟曾宏英是从九品官(据古林社曾氏族谱)。曾槐英既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又知诗书,他也断不会把地主阶级所认为的「反诗」看作为有学问的。当时地主阶级只有把四书、五经那些东西才认为是有学问。因此,黄石鸣等所传这一首诗是不可信的。我们应该从曾槐英家后人所说为是。
又考冯云山被捕后向桂平县呈诉说:「二十四年冬,某到紫荆山探表兄卢六。次年设教高坑冲。又次年设馆曾玉珍家。又次年复馆」(此禀收在李孟群鹤唳篇,见方玉润星烈日记卷三十三)。案清咸丰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总督衔专办广西军务周天爵奏说:「缘冯云山系广东花县人,於道光廿四年来广西桂平县,住县民卢六家。廿五年在卢六家教读。廿六、廿七两年在曾玉珍家教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周天爵报说明是:「调取原案卷宗,逐细查阅」,知这一段话是据自冯云山的吴诉。冯云山在呈诉中所述入紫荆山的经过,与太平天日不合,也与金田一带流传的口碑不合。细思其敌,是因卢六同被捕下狱,冯云山为着要给卢六开脱,也为自己探入紫荆山图谋革命的行动辩护,所以把卢六说成是表兄,把入紫荆山进行革命活动说成是探亲。因此冯云山这一段呈诉并非事实,而是为开脱、辩护的说法。
二 冯云山牺牲於何处?
关於南王冯云山牺牲的地点,清朝方面的记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进攻全州战死的,张德坚贼情汇纂卷一冯云山传说:「壬子四月,攻扑全州,都司武朝显以劲兵四百,与贼大小十数战,更率百姓登陴,以热桐油稀饭浇之,十日之内,毙贼无算,云山亦死乱军中」。苏凤文平桂纪略卷一记太平天国攻克全州事说:「湖南都司武昌显引兵四百至州城,与城中官军固守。贼据城外江西会馆,穴墙置炮,轰击西门,守陴者不能立,贼匿民房穴城下置火药,十六日火发,崩塌城垣二丈馀,贼蚁附登,忿城中固守,贼党冯云山毙於炮,屠杀甚惨」。另一种说是进军湖南,在全州境蓑衣渡与带领地主武装的江忠源大战中炮死,左宗棠、郭嵩焘撰的新宁江公行状说:「将顺流犯长沙,掠民船数百,载逆属及所据金帛子女。公令所部於全州下游蓑衣渡,代木作堰,连营西岸力扼之。贼觉来门,以悍贼护船,更番迭进,鏖战两画夜,贼渠冯云山中炮死,悍贼毙者数千,辎重尽丧」。清史列传卷四十三江忠源传也记冯云山在蓑衣渡中炮死,就是据自行状。这两种说法,究竟那一种是真实呢?据一九四二年五月,简又文到全州调查,写了一篇全州血史,他说:「据各种史籍所载,则全州战事之发生,系因全城文武官员死守,督率兵勇人民合力抵抗所致。然据吾人采访所得,则地方人士交口传言,佥谓当时致祸之由实因城上守军先开炮轰中南王冯云山,於是惹起大祸」。他接着说:「初太平军既抵境,本无攻城意,即如在与安之和平过境而已。……前队已远过州城,后方押队者有黄轿一乘,簇拥而过。近州城西郊,適为城上参将部下一炮兵所见,知为首要。乃不俟命令,乘一时冲动,迳取火燃土炮,对正黄轿施放。轰然一声,果然命中,乘轿者非他,即太平天国副军师后军主将开国第一功臣南王冯云山是也。至是竟被击中要害,全军大愤,遂决回师攻城以复仇雪恨。有谓南王登时身死者,即平桂纪略亦有『因其党冯云山毙於炮屠杀甚惨』之言。但据官书及清吏奏报均言南王实於破城后全军走至蓑衣渡时中炮阵亡者。新全县县志编修者王竹齋先生对此事表示意见,则谓南王确先在城外中炮受重伤,由是惹起攻城浩劫。惟城破数日大军出发时,异至蓑衣渡始行去世云。证以吾人后来在蓑衣渡采访所闻,则此说可信也。王先生又言:擅自开炮闯祸之炮兵,於城破时跳垣得免於难,其后积功升至守备,多年后始敢私对人言,叙及往事经过;其人姓名籍贯,城内多有识之者(王君谈话间偶忘其名),是其人其事,鉴鑿有据,则上述之传说,殆非虚语矣」。他在记到蓑衣渡访问事又说:「余等由渡口东岸弃舟登陆,相将步行至一村庄之陈姓农家,亟与村人攀谈当年战事,另邀村中八十岁老者二人到宅,叩问其所知所闻之战况。据一般传说,蓑衣渡战事大概与上述者相同,且当时确有一王爷在此去世。或则云,南王系在渡口东岸北三里之雷家庄前逝世者。……由本地土人之传说,又可证实南王确在蓑衣渡毙命。参合城内同样确鑿之传说——在西郊中炮,则其先在城外受重伤致引起攻城屠城之惨剧,卒乃抬至蓑衣渡身亡——此殆不易之结论矣」(见金田之遊及其他)。案张德坚贼情汇纂冯云山传注说所记冯云山事系据朱社祖培、朱宷、方靖、罗凤池等所说。查卷首采防姓名所记这四人的履历,都是在广西参加抗拒太平天国的反革命分子。他们所说应该是有根据的。至平桂纪略的著者苏凤文也是当时在广西抗拒太平天国的反革命分子,他的记载也应该是有根据的。又贼情汇纂是汉奸曾国藩行营采编所编辑的情报。经过曾国藩的审阅,而江忠源却是曾国藩第一个爪牙,假如南王冯云山确是在蓑衣渡与江忠源大战阵亡,即使贼情汇纂执笔的人记错了,曾国藩也一定把它改过来,断不会让这样的大事如此错误下去的。不仅如此,就是曾国藩撰的江忠烈公神道碑所记蓑衣渡之役事也只说:「大捷於蓑衣渡,贼不得掠舟而北,衡、永以安」(见曾文正公文集卷二),并没有双字提到在此役打死南王冯云山之事。请问:如果确有这样的一件大事,曾国藩还不给他最得意的爪牙来大吹大擂吗?而就在同一篇神道碑中,曾国藩就把江忠源抗拒革命的汗马「功劳」,一件又一件地举出来,说什么「破贼目晏仲武於巴陵」,「剪叛民刘立简於通城,膊陈北斗於崇阳」呢!再考江忠源答刘霞仙书自述蓑衣渡之役也只自吹说:「鏖战两画夜,夺获贼船三百馀只,贼之精悍若无几矣」(江忠烈公遗集卷一),也没有说到打死南王冯云山的事。根据以上种种证据,可知左宗棠、郭嵩焘所撰的行状,不过是要放大江忠源在蓑衣渡之役抗拒太平天国的「功劳」。而实在是没有打死南王冯云山的事的。全州在湘、桂边境太平天国放弃围攻桂林北出,目的就是向湖南进军,断无围攻之理。太平天国之所以围攻全州,据一九四二年简又文所调查的全州地方传说与平桂纪略所记,实因全州反革命守城军炮中南王冯云山之故。这一个说法,是合情合理的。据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初稿)第一辑,一九六○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到全县调查,所记全州师范学校唐雅文说:「相传当时太平军过全州,从清湘寺门前大路向湖南前进,本无意攻城,后因城上发炮打伤人,才愤而围攻州城」,知道这一个传说直到最近还是保存下来的。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