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湖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湖广通志卷二十一
    水利志
    长沙府
    长沙县涝河堤在县北十五里湘水之东涝水之北自萧王庙起东距桃花港北障金牛?田绵亘三千三百丈止为长沙市镇民居千有余户历年居民修筑
    麻林石坝在县东北八十里明侍郎李棠倡建用牐板瀦水以时蓄泄可灌可舟鄕人便焉石牯牛坝在县东北九十里亦李棠倡建
    善化县陆公堤在县南十里湘水之东明知县陆南阳筑
    潆湾堤在县西十里湘水之西邑人王重冠筑湘阴县沙田围堤在县南长三千九百七十一丈杨柳围堤在县南长一千三百五十丈
    军民围堤在县西南长一千七百四十丈
    荆塘围堤在县西南长五千三百四十四丈
    东庄围堤计二十二里
    古塘围堤长三千七百三十七丈
    塞梓围堤长四千二百五十丈
    金盘围堤长三千三百四十五丈
    弯斗围堤长一千三百九十丈
    韩湾围堤长五千八百四丈 自古塘围以下俱在县西
    余家围堤在县北长二千三百九十六丈
    庄家围堤长一千一百四十丈
    黄公圫堤长一千二十丈
    鲁家圫堤长一千五百丈
    买马圫堤长一千二百二丈五尺
    葡萄圫堤长一千五百四十九丈自庄家围以下俱在县西北
    以上湘阴县境内围圫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湘阴县堤防考畧湘邑居洞庭之滨地势最卑其东北一带近水悉巨浸也而县治之西曰淮西其水势更甚今其地生聚日繁土田日广防遏不可不豫而围因以设焉分观其势各有塍堤统计其数则有十六南则沙田围逼近江与杨柳相间中隔樟湖岭阜由是而军民荆塘金盘湾斗韩湾等围垸堤虽间设各有塍限而东庄一围则居军民之东古塘塞梓二围又居韩湾湾斗等围之西北湘水烝水滙流自西入长沙遶东而下至湘阴是南水也南水泛水自外入沙田一围之东实当首险从此水由支港拥入杨柳军民等堤之近东南者皆受顶冲而东庄向南稍平余实三面被激焉澬水沅水出而与湘水合达於洞庭是西水也西水泛水自内出兼之西南夹涌洪波浊浪纡洄灌激在沙田一围之西首为出水之顶冲次及於杨柳围更次及於军民荆塘各围之近西北等堤而古塘塞梓二围界连沅邑为沅水之顶冲焉至北则有余家垸西北又有庄家围暨黄公鲁家买马葡萄等圫滨临大湖地益旷而土益松其水自西而内出自南而外入者悉於是乎会归而湖浪遂於是迎冲一经水涨其势弥漫堤塍冲溃顷刻灌满盖统计各围之险处共有一万九千四百九十八丈至各围垸内出水积水之区或则有港或则有塘或则请建有闸或则疏通有沟向系民力岁修港则设之溷口塘则立有剅沟闸则因时啓闭以资蓄泄以藉灌溉似可无烦疏濬者也
    益阳县千家洲大垸堤 小垸堤
    长湖垸堤长二千四百八十九丈
    沿河垸堤长二千一百三十二丈自千家洲起俱在县东
    合兴垸堤长四千五百二十五丈
    中洲境堤长九百一丈 两垸俱在县东北
    长滩垸堤长一千一百丈
    河皮垸堤长二千四百七十六丈
    曹埠垸堤长五千五十二丈
    宋家垸堤长九百丈
    上火田垸堤长二千八百九十丈
    中火田垸堤长一千八百四十一丈
    下火田垸堤长二千二十八丈 自长滩以下俱在县东
    以上益阳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益阳县堤防考畧益阳县在府治西北二百里西界安化南界宁鄕西北龙阳东北沅江东南界连湘阴水曰澬江自宝庆发源桃花江合流湍行直下数百余里至县前龟台山而分????焉其中为大河滨河一为千家洲大垸一为长洲小垸又北小河分?经石梁桥沿河垸二处会入大河石梁桥地稍高自赵家园起至尹家山止为沿河垸皆属明万历时旧址又北自甘溪河分?入沅江白泥湖又大河直下经沙头塘之西北为合兴垸中洲垸又东南抵沅江毛角塘分?入麻子河沅江界一由沅江瓦石矶塘出大麻子河湘阴界一入小河益阳塘此益阳东北之水也自龟台山而东为支河经长滩垸至河皮垸绕千家洲西南复会沙头塘而归大河一枫林河分?经澜溪市直行添新桥河支流旋转凤凰湖回绕火田三垸旁及宋家垸曹埠垸入卢家江滙於烂泥湖分?上入溪口下经龙打窖塘而归於湘阴焉盖益阳分上中下三鄕自县北而东为下鄕上承澬沅之水下连洞庭西汊左抵长沙大江一当湖水泛涨加以南水之弥漫上之来者滞而不去下之积者壅而上行近江滨湖之地常不免於淹浸有备无患唯在督理业户使之依时培修堤垸而已
    衡州府
    衡阳县马王塘近城大可百亩五代马殷所凿
    永州府
    零陵县司马塘在北门外以柳宗元名
    湮塘在城东百里其深莫测
    祁阳县横塘在县东三十里
    舒塘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梅塘在县北七十里
    宁远县大力塘在冯石村
    碧虚塘在碧虚洞前天圣中永福寺僧云亮筑鱼塘在县南三十里丹桂鄕府志向为民田以土性多石不能耕民苦之邑令蔡光度其地可为塘乃请于上豁民税塘成得灌漑之利
    宝庆府
    邵阳县铁塘陂在城东安平鄕漑田五百亩明洪武二十七年工部委官修
    代陂在中鄕漑田四千余亩洪武间工部委官修武冈州朱公堤在城西南半里滇黔孔道且障负郭数十顷田地滨都梁水明嘉靖间水涨坏城垣田舍士民请廵抚顾磷修筑後屡修屡圯万历间廵抚赵可怀委知州宋纯仁搜漏税二千余两请以为费纯仁迁秩去知州朱谕采石筑之後知州胡悦重修蒙公堤在城东孔道明嘉靖间同知蒙大赉捐俸甃堤计百余丈至今利赖
    岳州府
    按舵杆洲石台在洞庭湖中雍正九年
    皇上轸念四方行旅及楚省居民经九江五瀦之险者取道东湖尚有洲岸可泊西则渺弥无际风鼓浪作每至不测
    特旨颁发帑金二十万两建造石台袤九十六丈高六丈趾广三十丈顶二十丈北如弓背式浪至易分南为偃月堤湾湥可泊凡往来舟楫遇水涨风骤栖宿台南从此有袵席之安无漂沦之患兹者度筑方新匠夫云集居民商贾万口感颂仰见
    圣天子至明所烛无远不悉至仁所被靡隐不周告成之日万世攸赖畏涂涉若通津絶岛居然聚落洪流砥柱廼自人工洞府仙家讵关地道云旗晻霭风雨不惊灯火长虹鲸鲵宵遁生天生地而後赞元化之全功导水导山以来奠大川之永利百神环拥衡山常镇於湘波亿万斯年
    圣寿绵延於
    帝泽此事专荆土
    恩普域中矣
    巴陵县偃虹堤在县西宋郡守滕宗谅筑
    永济堤在府城北十五里明成化十九年知府李镜筑号李公堤长四千丈广二丈缘地势为平高者七八尺堤成名曰永济旁夹树柳二万以固积壤又凿巨石於华容之层山为桥二下可容舟复仿规运河甃石为闸於二桥之北广五尺高丈有二尺长加高之三尺架木梁以通车马大学士李东阳为记
    皇清顺治十年知县王笃庆捐修康熙十年知县李炌
    十三年知县王国英相继重修
    南津堤在县南十五里洞庭之侧明弘治间知府张金筑
    白荆堤在县东十五里一名紫荆筑於宋至明成化八年知府吴节增之嘉靖十年知府萧晚重修四十一年邑人方钝增筑
    旧江村堤与监利接壤前明额堤止二百五十丈
    皇清顺治十二年加修七百六十丈零竹庄河何家壋瓦子湾鲁家埠四处共一千一十二丈六尺康熙五十五年奉
    旨发帑银二千六百两知县王国英督工五阅月始成堤工完固
    竹庄堤长二百三十丈
    何家壋堤长三百丈
    瓦子湾堤长九十八丈
    鲁家埠堤长三百八十四丈六尺
    以上巴陵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巴陵县堤防考畧按巴陵县正当洞庭湖沿滙之地有枫桥白石等湖又有南津乾沙等港湘水一泛半没田庐然东南诸里尚倚山阜其最要者江南则有永济堤江北则有江村堤尤宜急图者也
    临湘县赵公堤在县东南五里西北倚山东南临湖高下不平难以瀦水自南而东皆洼泽元泰定间知县赵宪筑堤以防水至今赖之
    华容县黄封堤在县河之滨宋知县黄照筑
    杨柳堤在放生池侧
    官垸堤在城西长六千一百八十弓
    蔡家垸堤在城西四里长三千三百二十三弓黄蓬蒋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五千三百七十三弓张家垸堤在城南三里长一千四十三弓
    朱家垸堤在城东三里长一千二百三十八弓兎湖垸堤在城东十五里长一千九百二十五弓蔡田南北垸堤北离城东五里南十五里长三千四百六十一弓
    涛湖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五里长一千六百九十二弓
    凌溪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七里长六百三十四弓张家垸堤在城东北一十九里长一千三百五十弓伍家垸堤在城东北二十五里长四百二十六弓安息垸堤在城北二十五里长三千九弓
    束皮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九百一十二弓
    余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二里长二千八百二十九弓
    黄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一千八百六十一弓
    江黄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三里长七千七百三十二弓
    马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四里长一千七百九十五弓
    线家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一千二百七十六弓
    刘陈垸堤在城北三十五里长五千六百四十三弓吴小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湖家小路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二千一百三十三弓
    杨李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三千一百九十七弓南北垸堤在城西北四十里长一千四百三十弓桃树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五里长二千七十弓黄湖垸堤在城东北四十五里长一千八百七十二弓
    永固垸堤在城东北三十七里长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七弓
    严肖垸堤在城东北三十八里共长一千八百八十四弓
    林家垸堤在城北三十七里长三千三百一十五弓乙酉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七百三十四弓蔡刘垸堤在城北六十五里长一千一百四十弓合工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六千六百八弓
    周小垸堤在城北六十里长九百八十二弓
    以上华容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华容县堤防考畧按县城北临川江南连洞庭中有斗子澌瀦等湖南北水涨殆无遗土非环土为垸则居民不能以旦夕安也明正统间知县杨鐩请於朝遣工部员外郎王士华湖广布政使蹇贒相便宜筑堤四十有八其最大为要害者惟官垸涛湖安津蔡田四垸各周回四十余里本县钱粮半出其内一罅之漏千家坐毙堤防之功不可缓也
    岳州府堤防总考畧按郡志城西岳阳楼一带正临洞庭湖春夏水涨波涛撼城势甚可虑宋守滕宗谅筑偃虹堤障之其属邑惟平江居万山中水患尚少临湘半倚山城虽可扞御然西北俱滨江水口又多势难筑堤巴陵堤防祗在江北诸里惟华容四十八垸之堤最为要害
    常德府
    武陵县柳堤自东门外至北门
    南湖堤在县西二十里滇黔孔道
    赵家堤在县西二十里
    金鸡堤在县西南二十里
    长江堤在县东二十里
    皂角堤在县东三十里
    东田堤在县东十五里
    屠家堤 伍家堤 乌鸡堤 龙里堤 马家窖阳雀堤 上东堤 下东堤 接官亭堤 四老口新陂堤 观音桩堤 自屠家堤以下俱在县东
    槐花堤 花猫堤 铁窑湖堤 易家堤 落路口莲花庵堤 白头湖堤 唐家湾堤 菖蒲堤
    明月堤 罩沙堤 曲尺湾堤 南湘舖堤 洗手堰堤 自槐花堤以下俱在县西
    芦洲障周围十五里六分
    姚家障周围三十七里
    王家障周围一十一里
    文子障周围一十七里
    黄溪南障周围一十八里二分
    黄溪北障周围一十五里五分
    木瓜德远二障周围三十里六分
    乌汊障周围一十八里四分
    张家障接连龙阳大围计一十二里
    永益障计二十里
    保安障计十八里三分
    黄花扁草障计二十里九分武陵四方之三 自芦洲以下俱在县东
    南溪障计二十八里三分
    官堤障周围一十四里一分 三障在县东北 以上诸堤障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增修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
    宿郎堰在县东九十里周围四十余里雍正四五两年夏秋水发因近洞庭洪波激荡成壑万难修筑开垦雍正七年奉
    旨将额赋永远豁除并旧欠及本年钱粮俱邀蠲免蓴陂在县北五十里唐刺史李璡修
    槎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韦夏卿修放鹤陂在县东北八十里唐崔嗣业复修又名崔陂津石陂在县北一百九十里唐崔嗣业修李翺温造复修
    永泰渠在万金村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
    右史渠在万金村本名後鄕渠一名石英渠温造开考功堰在县东北八十九里一名樊陂唐李翺开以上诸陂堰俱可漑田千余顷惜岁久多淤
    附唐书地理志武陵县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史胡处立开以通漕且为火备西北三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增修接古蓴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漑田千余顷东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长庆元年刺史李翺因故汉樊陂开溉田千一百顷又有右史堰刺史温造增修开後鄕渠总九十七里漑田二千顷又北百一十九里有津石陂本圣历初令崔嗣业开翺造亦从而增之漑田九百顷翺以尚书考功员外造以起居舍人出为刺史故以官名东北八十里有崔陂东北三十五里有槎陂亦嗣业所修以漑田後废大历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漑田千余顷十三年堰坏遂废
    龙阳县萧公大堤在县东十五里
    南城堤在县东南半里
    河洪堤在县西一里
    陡门堤在县西三里
    杉木堤在县东一里
    殷堤在县东南五里
    小泛洲堤在县西二十五里内有塘涽二座
    大泛洲堤在县西四十里周围一千八百六十余丈内有涽四座
    李公堤在县北二十五里周围二千八百余丈新堤在县南一里安涽一座
    古堤在县东南十五里
    夹堤在县南十五里
    曲堤在县南十里
    大围堤在县北周回三万五千八百余丈计一百二十里上接沅辰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旧有水涽七座以泄积聚之流
    南赶障在大围之北计二十二里
    保安障计一十八里
    黄花障计一十四里龙阳县四分之一
    丝茅障计四里
    彭家障计一里
    廖家障计四里 以上堤障俱在县北系补旧连三障在县北计五里系新增
    辰阳障计一十一里
    车横障计一十五里
    连五障计十五里六分所统诸堤为粟公为承春为枫桥为中堤为大堤春夏水溢一堤不坚五障皆溃三汊障计六里五分
    灰步障计一十五里四分
    七荆障计二十一里五分
    铜盆障计一十三里
    双家障计九里五分
    茶塘障计一十五里
    南堤障计十里七分 以上诸障俱在县东系补旧油坡障长二里二分
    青步障长一十五里
    乾坡障长七里 三障俱在县东系新筑
    北益障在县南长一十五里六分系补旧
    菖蒲障长一十五里
    横堤障长五里二障在县南系新筑
    冷水障在县西长一十一里四分
    大有障长十里旧名陡门
    白子障长二十三里
    马家障长七里二分
    张家障长二十二里
    庄浦障长三十里
    永恒障长五里
    丰收障长七里 以上俱在县西系补旧
    金石障长四十七里
    复兴障 二障在县西系新筑 以上龙阳境内诸堤障明嘉靖十三年修二十九年溃四十四年修大围堤决口三十处长四千五百余丈
    皇清康熙七八两年大修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每堤障加高三尺加寛五尺坚厚倍前沅江县西湖堤在县南半里
    沔湖圫堤在县东二十里
    长山圫堤在县东四十五里
    太平圫堤在县东七十里
    永宁圫堤在县东九十里
    新兴圫堤在县东十里 以上沅江境内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
    附常德府堤防考畧按郡治与龙阳沅江二县地皆滨江历来岁遭水害南齐永明十六年沅江诸水暴至常德没城五尺宋淳熙十六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舍後唐沈如常砌二石柜以杀水势得保城垣元延佑六年郡监哈尚於府学前又砌石柜一座高二丈余益加保固明嘉靖元年大水决堤十二年江涨几欲冲城隆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皆大水频遭渰没顷年修筑民始有宁居
    辰州府
    麻阳县一都堰二十有五
    二都堰十有五
    三都堰十有二
    四旗都堰十
    石惹都堰二十
    石渠都堰二十四
    市都堰二十有七
    附麻阳县陂堰考畧按邑多瘠田水源絶少唯仰望於雨泽少旱则岁难有秋水利自杨家古堰外皆万历间知县蔡心一开筑心一多善政水利乃其最着者
    直隶澧州
    澧州阳由坪堤 孟姜堤 黄丝堤 上夕阳堤下夕阳堤 魏家堤 窖口堤 李文堤 张毛堤大围垸堤 以上澧州境内各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安鄕县围城垸堤 文明垸堤 罗阳垸堤 中和垸堤 黄堤垸堤 刘孟垸堤 张壤垸堤俱在县南
    板桥垸堤在县西
    惠明垸堤在县北接围城垸 以上为上十垸兴家垸堤 实惠垸堤 新家垸堤 太和垸堤合家垸堤 以上为下五垸 以上安鄕境内各垸堤雍正六年奉
    旨发帑修筑高厚倍前
    附九江堤防考畧按禹贡九江孔殷谓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会合滙为洞庭一湖是也今以郡县志考之辰常衡永枝河会流於洞庭者无虑数十水而其会衆流而注之湖则有三焉曰沅湘澧而已沅发自牂牁经辰溪合麻阳诸溪洞水过常武出湖之北湘发自广西与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一为漓水一为湘水至永州潇水会焉至衡州烝水会焉过长沙出湖之南澧发自武陵古克县东流过武水口合焦溪如溪诸水经慈利石门至澧州出湖之西而渐元辰叙酉澬共合流而滙为洞庭以为之壑故衡宝永辰沅得免水患惟常武当沅江之下流岳澧值江湖之会合长沙之益阳湘隂上接澬湘下滨洞庭故岁遭浸溺堤防之设最宜急图者也
    附修筑堤防总考畧近年深山穷谷石陵沙阜莫不芟辟耕耨然地脉既疏则沙砾易圮故每雨则山谷泥沙尽入江流而江身之浅澁诸湖之湮平职此故也欲尽心力以扞民患惟修筑堤防一事耳故备考古今可经久而通行者盖有十焉一曰审水势东洗者必西淤下澁者必上涌筑堤者审其势而为之址最难御者莫如直冲之势议者退为曲防故荆州虎渡穴口之堤先年愈退愈决而後直逼江口以遏水冲乃得无恙他如顺注之倾涯则堤势宜迂急湍之回沙则堤势宜峻二曰察土宜一遇决口必掘浮泥见根土乃筑堤基其所加挽者必用黄白壤三曰挽月堤洗在东涯则沙回而西淤在南塍则波漩而北故往往古堤反抱江流者为水所啮即临倾涯之上势甚孤悬必先勘要害之地而预筑重护之堤四曰塞穴隙獾属蝼蚁窠穴秋冬水涸徧察孔端极探其原而为之防五曰坚杵筑木杵不如石?石?不如牛轹六曰卷土埽塞决口为上护成堤次之法埽以雈苇为衣以杨柳枝为筋以黄壤为心以谷草为绋纚因决口之浅深水势之缓急而为长短大小者也若堤防初成土尚未实必以杨柳枝为埽横栖於堤外则可以御波涛而堤无恙七曰植杨柳八曰培草鳞九曰用石甃当冲决之要处若非石堤必不能回水怒而障狂澜十曰立排桩将大木长丈余密排植於堤之左右联以绋纚结以竹苇则风浪先及排桩而堤可恃以不伤也
    护守堤防总考畧决堤之故三有堤甚坚厚而立势稍低漫水一寸即流开水道而决者有堤形颇峻而横势稍薄涌水撼激即冲开水门而决者有堤虽高厚而中势不坚浸水渐透即平穿水隙而决者要皆修筑既疏而防守复怠故坐致此患耳故防范护守之计条议有四一曰立堤甲每千丈佥一堤老每五百丈佥一堤长每百丈佥一堤甲凡堤夫十人一应堤防事宜官守之而有垸处所亦设有垸长垸夫其法与堤甲同仍不论军屯官庄凡受利者各自分堤若干丈二曰豁重役凡堤老堤长堤甲及垸长垸甲人役各复其身每遇编审即与豁除别差则彼得一意於堤防三曰置舖舍查照漕河事例於堤上创置舖舍三间令堤长人役守之则往来栖止不患无所而防护事务亦庶几不致妨悞矣四曰严禁令凡有奸徒盗决故决江汉堤防者即照依河南山东事例发遣揭示通衢以警偸俗
    湖广通志卷二十一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