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五十九
-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九河北道八邢州平鄊三县及置青山、沙河、任三县置邢州,取古邢国为名;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青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干元元年复为邢州。按晋初童谣云:“古在左,让去言,或入口。”果为石勒所据。古在左,胡字也;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也。梁开平三年建为保义军节度。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军。皇朝因之。元领县九,今八:龙冈。沙河。南和。任县。平鄊。巨鹿。尧山。内丘。一县废:青山。并入内丘。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四至八到:正南微东至东京西路六百里,东路六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八百四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里。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南至洺州临洺县六十六里。西踰山至辽州二百二十六里。北至赵州一百七十九里。西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五百里。东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户:唐开元戸:五万八千八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客一万四千四百一十。风俗。同赵、定州。姓氏:巨鹿郡五姓:莫、魏、时、刘、舒。平鄊三县及置青山、沙河、任三县置邢州,取古邢国为名;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青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干元元年复为邢州。按晋初童谣云:“古在左,让去言,或入口。”果为石勒所据。古在左,胡字也;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也。梁开平三年建为保义军节度。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平鄊三县及置青山、沙河、任三县置邢州,取古邢国为名;大业三年改为襄国郡。唐武德元年改为邢州总管府,管邢、温、和、封、蓬、东龙六州。邢州领龙冈、青山、内丘三县;四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来属。又立任县;五年割赵州之内丘、柏仁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巨鹿郡;干元元年复为邢州。按晋初童谣云:“古在左,让去言,或入口。”果为石勒所据。古在左,胡字也;让去言为襄,或入口,为国也。梁开平三年建为保义军节度。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国军。皇朝因之。元领县九,今八:龙冈。沙河。南和。任县。平鄊。巨鹿。尧山。内丘。一县废:青山。并入内丘。州境:东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四至八到:正南微东至东京西路六百里,东路六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八百四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七百里。东至贝州二百三十里。南至洺州临洺县六十六里。西踰山至辽州二百二十六里。北至赵州一百七十九里。西北至太原府乐平县五百里。东北至冀州二百六十里。户:唐开元戸:五万八千八百二十。皇朝戸:主一万五千四百八,客一万四千四百一十。风俗。同赵、定州。姓氏:巨鹿郡五姓:莫、魏、时、刘、舒。人物:路温舒。巨鹿东里人。为廷尉,上书云:“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张足存。巨鹿人也。张掖郡宝石负图,任令问足存, 足存曰:“夫神以知来,不追已往,汉已久亡,魏已得之,何追与祥乎?此石当今之变异,将来之福祥。”养志不仕。 侯芭。巨鹿人。从杨雄游,授《太玄》、《法言》,芭得其旨。张宾。中丘人。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提劔军门请见石勒。时苗。字德胄,鉅鹿人。为寿春令,初乘黄牸车之任,岁余,生一犊,及去,谓父老,曰:“是尔土所生,非我有也。”留之而去。游明根。字志远,任人。幼年遭难,为栎阳王氏奴,牧羊。以壶浆货人,书字路傍,画地学之,于白渠坎为窟。读书仕至员外常侍。魏收。巨鹿人。与温子升、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魏文襄曰:“今有魏收,是国之光彩。”官中书令。唐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人。中兴贤相,璟为首称。李元恺。邢州人。善天步律历,性恭慎,博学。宋璟尝师之。璟当国,将荐之朝,拒不答。卒年八十余。魏暮。巨鹿人。为相。魏玄同。巨鹿人。则天朝纳言。土产:白甆器。丝布。绵。鲜玉沙。《西京杂记》云:“霍光妻遗淳于衍散花纹绫,出巨鹿郡陈宝光之家。”龙冈县。依旧五鄊。古邢国也。秦以为信都县,李公绪《赵记》云:“赵孝成王造檀台,有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秦末赵歇据之。项羽更名曰“襄国”。汉因,不改。石勒僭号据之。周武帝改为襄国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洺州;九年改为龙冈县,以县西北龙冈为名;十六年于此置邢州,县属焉。大城。隋《图经》云:“大城本石勒所筑,因徙洛阳铜为翁仲二,列于永丰门。后擒刘曜,尽得秦陇,乃于此僭号为建平。”响地。《郡国志》云:“邢州尚书坊东井地,周百余步,其所鸣响,人马行上,轰作雷声,掘之,即火出。”土山。在县东百五十步。《十六国春秋?后赵録》云:“冉闵永兴二年,攻石祇于襄国,为土山地道于此。”石门山。《十六国春秋》云:“石勒遣石季龙进据石门也”。风门山。《洺州记》云:“龙冈有风门山,冬夏多风。”百岩山。《洺州记》云:“龙冈县西北有白岩山,其山峻极,有百岩为名。”鹊山。《水经注》云:“鹊山有穴,出云母。”又云:“其南有龙腾溪,鹤渡岭。”百泉河。在州东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无数,故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石井冈。在县西北七里。一名龙冈。郦道元注《水经》云:“蓼水出襄国石井冈,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区宇记图志》云:“此井光武营军所凿,傍有丛荆棘生,皆蟠萦如人手结,云是光武繋马处。”又石勒时,天旱,沙门佛图澄于此冈掘得一死龙,长尺余,渍之以水,良久乃苏,呪而祭之,龙腾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龙冈”。夷仪岭。在县西一百五十七里。晋《地道记》云:“乐平东南有夷仪道,通襄国。”夷仪山。在城北故塞。故夷仪城。在县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谓之“随宜城”,盖语讹也。蓼水。一名“达活水”。《水经》云:“蓼水出襄国西石井冈”。千步口。即洺水,西北流至此。今俗名“千步口”。湡水。一名“澧水”;一名“鸳鸯水”。俗谓之“百泉”,源出县东南平地,以其道源总纳众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谓之“鸳鸯水”。《魏都赋》所云:“鸳鸯交谷。”白鸡城。隋《区宇图经》云:“板筑之初,望其上有白鸡,捕之则无所见,因以为名。”今俗号“白珪城”也 。邢侯夫人冡。《北史》云:“齐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铜鼎,受五六升,腹有铭作蝌蚪书字云‘邢侯夫人姜氏’” 。石勒母王夫人冢。在县之西南。石勒冢。在县西南十五里,伪号“高平陵”。按《郡国志》:“勒尸别在渠山,葬之夜,为十余棺分道出埋,以惑百姓。”沙河县。一百三十五里,旧四鄊,今三鄊。本汉襄国县地。沙河即湡水也。《水经注》云:“湡水出赵郡襄国县西山东。”《后魏书?地形志》云:“襄国后倂在此。”后改为任县地。隋文帝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县南境于此置沙河县,以县南五里沙河为名。罄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卢毓《冀州论》云:“淇汤罄口冶铸利器。”即汉时旧铸宫也 。黑山。在县西四十里,出鐡。汤山。在县西北七十一里。《山海经》云:“汤山,汤水出焉,此汤能愈疾,为天下最。”又按隋《图经》云:“汤后侧岩上有石室一户,无尘秽,号曰‘圣人室’。”下经铜马庙,有碑题云“漳河神坛”。湡水。在县西北七十一里,俗名“沙河水”。又《郡国志》云:“牛缺遇盗于沙隅之间”。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黑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南和县。东南四十里,旧五鄊,今三鄊。本汉旧县也,属广平国。《水经注》云:“北有和成县,故此县云‘南’”。《后魏地形志》“南和后并于任”。李公绪《赵记》云:“孝昌三年,割广平郡之南和、襄国、任三县,于此置北广平郡,属殷州。”后周又置南和郡,寻废郡而为县。隋开皇三年以南和县属洺州,寻改属邢州。 湡水。经邑界。 鸳鸯水。在县北五里。《郡国志》云:“县西有鸳鸯水,冬日常温和。”又《水经注》云:“南和西官冶东有便水,一名‘鸳鸯水’。”又《赵记》云“俗谓之百泉水”是也。烈家水。在县西南一十里,下至狼沟河。漳河。在县东三十里,从平鄊县界流来。张宾墓。在西十二里,石勒军师号曰“右侯”。任县。东北三十八里,元三鄊。本汉张县地。后汉省张县,则为巨鹿郡之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又为广平郡之任县地。后赵石氏于此置苑鄊县;季龙又改清苑县,属襄国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任县,属邢州;大业三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张城。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张县也。晋将王浚遣段就六眷部众讨石勒,屯于渚阳,谓此也。古苑鄊城。在县东北十八里。溹水。在县西一十五里,从龙冈县界北来。任水。在县东南二十里,从南河县界流入。平鄊县。东九十里,旧三鄊,今四鄊。本秦巨鹿郡也。《十三州志》云:“巨鹿,唐虞时大鹿之地”。《尚书》:“尧试舜百揆,纳于大麓。”麓则林之大者也。尧之禅舜,欲使天下皆见之,故置诸侯合羣臣与百姓纳之大麓之野,然后以天下授之,以明己禅公也。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巨亦大称也。《史记》曰:“张耳与赵王歇走入巨鹿城,王离围之。”即此城也。《续汉书》:“巨鹿郡之廮陶县。”后魏景明中,移县于旧城东三十里。后自平鄊故城移平鄊以理之,至今不改。隋开皇三年属洺州;十六年改属邢州。沙丘台。在县东北二十里。皇甫谧《帝王世纪》:“纣自朝歌北筑沙丘台,多取飞禽野兽置其中。”卫灵公卒,卜葬于沙丘吉,穿冡得石椁,铭云“不凭其子,灵公夺我里。”子韦曰:“灵公之为灵也,久矣”。又赵惠文王四年,李兑围武灵王于沙丘宫,探雀鷇食,三月而死。又《十三州志》:“秦王东巡回,死于沙丘。”封爵观。《洺州志》云:“封爵观,今在平鄊县。”长老云:“项羽救赵败秦师于此,策勲封爵。”浊漳水。今俗名“柳河”,在县西南十里。落漠水。在县西南十八里。古薄洛津也,语讹故为“落漠”。平台。在县东北三十里。《地理志》云:“平鄊有台。”即此也。时苖冡。在县东北二十里。《魏略》云:“苖,巨鹿人也,晋末移葬于此。”废南蛮县。《左传》曰:“齐国夏伐,晋取蛮,其后南徙,故加南也。汉兴,因而县之。”《汉书?王子侯表》曰:“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佗为南蛮侯。”即此地。唐初以其地并入平乡县。巨鹿县。东一百一十九里,元二鄊。本唐尧大麓之地。禹为大陆之野。在汉为南蛮县地。晋省南蛮,则为任县地。后赵为南蛮;后至太平真君中省南蛮,更为栢仁县地。隋《图经集记》云:“开皇六年于此置巨鹿县,属赵州,遥取汉县巨鹿以名也。”按汉巨鹿县,今平鄊郭是也,事具平鄊。唐武德元年于此建起州,又置白起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讨平,罢州,以县属赵州;贞观元年改隶邢州。广阿泽。一名“大陆”;一曰“巨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州”,在县西北五里。《尚书》云:“恒卫既从,大陆既作。”郑康成注云:“大陆泽在巨鹿北。”按汉巨鹿县,今平鄊是也。《尔雅》云:“晋有大陆泽 ”。《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赵之巨鹿是也。”《十三州志》云:“淮南九薮,赵有巨鹿,今其地即广阿泽也。”按其泽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类充牣于中,泽畔又有咸泉,煮而成盐,百姓资之。铜马祠。在县北七里。《水经注》云:“卫漳水经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光武击铜马于馆陶,大破,降之,贼降者不自安,光武令各归营,乃轻骑行其垒,因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悉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关西号光武为铜马帝,故祠取名焉。尧山县。东北八十里,旧四鄊,今三鄊。其地本名栢人。春秋时晋邑。战国时属赵。秦灭赵,则属巨鹿郡。汉属赵国,《张耳传》曰:“汉王七年,高祖从平城还,过赵,赵王敖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骂詈,赵相贯高等谋杀高祖。八年,上从东垣过,贯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去。”《十六国春秋》曰“石季龙建武六年分赵郡之柏人,立南蛮县”是。后魏柏人属南赵郡,又改栢人为柏仁。隋开皇三年罢巨鹿郡,属赵州;大业三年改属邢州。唐武德四年又属赵州;贞观初属邢州;天寳元年改为尧山县,以唐大麓之地名县焉。干言山。在县西五里。李公绪《赵纪》云:“柏仁有干言山”。《 卫诗》云:“出宿于干,饮饯于言。”是此山也。泜水。在县西十二里赵州郭与山,泜水出其阴溹,水出其阳。《汉书》:“韩信斩陈余于泜水。”南蛮古城。柏人故城,在县西十二里。皇甫谧《帝王世纪》云:“尧所都也。”柏鄊故城。在县东北二十二里。与赵郡古柏鄊县东、西、中分为界城。《冡记》云:“尧时所置。”宣务山。一名“虚无山”,在县西北四里,高一千五百五十丈。《城冡记》云:“尧登此山东,瞻洪水,务访贤人。”其山西三里出文石、五色锦章,山上有尧祠。张耳台。在县西北十二里。内丘县。北五十八里,元三鄊。李公绪《赵纪》云:“古邢国地。在汉为中丘县,属常山郡。”《十三州志》云:“《山海经》谓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曰‘中丘’。”《赵记》云:“晋于此立中丘郡。”《十六国春秋》:“石季龙改为赵安县。”后魏省入柏人县;太和十九年于旧城东十里复置中丘县,即今县理是也。隋践阼讳“中”字,改名“内丘”。开皇三年属赵州;大业二年改属邢州。孤山。在县西北一十七里。其山孤峙,天寳六年勅改为内丘山。蓬鹊山。亦名“龙腾山”,在县西六十三里。《地理志》云:“中丘,蓬山、长谷诸水所出。”《水经注》云:“中丘有蓬鹊之山”。《 郡县志》:“昔扁鹊同虢太子游此采药,因名之。”砺水。在县西北一十三里。源出撄山,其水可以砺劔刀。 龙腾水。在县西七十五里,出龙腾山。沙沟水。源出鹊山,东流经县五里。废青山县。在州北五十里。本中丘县地,属常山郡。隋开皇十八年于此置青山县,属邢州,以县界青山为名;大业二年省县为龙腾府。唐武德元年析龙冈、内丘两县重置,属邢州;贞观八年徙于今所;至文宗开成四年,泽路节度使刘从谏奏废之。黑山。一名青山,在旧县西二十里。《列仙传》云:“犊子,邺人,常在黑山,曾牵一黄犊子来过邺城酤酒,阳都女见悦之,遂留相奉,乃随犊子去,俱入山焉。”都女生而连眉,即《魏都赋》云“犊妃连眉”者也。《土地十三州志》云:“黑山之险,为逋逃幽薮。”隋《区宇图志》云:“避周太祖讳,因改黑山为青山也。”雷公山。《耆老传》云:“魏时黑山羣盗张燕等不立君长,直以名号为称,多髯者谓之羖公,大声者谓之雷公。时贼保此山,以为名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