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下)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二(之下)
    【科】第四修行时分者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根者谓诸声闻中极疾三生得阿罗汉果谓於一生种解脱分第二生随顺决择分第三生漏尽得果极迟迳六十劫中根者谓独觉人极疾四生得果极迟迳百劫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只劫。
    若依下正示一生种解脱分者谓第一生修声闻资粮作五停心观别相念观总相念观等名随顺解脱分善第二生修声闻加行作四谛一十六心抛缘减行等名顺决择分善第三生起智断惑入於见道极迟则钝根六十劫初二十劫修资粮次二十劫修加行後二十劫入见道正理论云初位下种次位留成後位结实中根独觉亦名缘觉四生者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别修缘觉资粮加行第四生入见道便证无学百劫者二十劫修声闻资粮二十劫修声闻加行二十劫修缘觉资粮二十劫修声闻加行第五二十劫方入见道证无学果上根定三僧只第一无数劫修大乘资粮加行第二无数劫入见道乃至七地满心第三无数劫从八地初心乃至十地满心生色究竟天上他受用土中更百劫於顶寂定中学诸相好千劫於金刚定中学诸威仪万劫於大寂定中学诸化行然昇大宝华王座上放十道光明成得正觉拆玄云遇一化佛出世名为一生如舍利弗等於过去拘那含牟尼佛时修声闻资粮於迦叶佛时修声闻加行於释迦佛时方入见道乃至极果也。
    【科】此中劫数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合一为第二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只依此以数三阿僧只也。
    水火等一劫者要问云依小乘教世界成坏大劫满三僧只则将一成坏劫为一数劫数此十劫为第二如是数至第六十为一阿僧只所以说六十者孔目云小乘以六十劫为大劫阿僧祗小乘经三僧只得作佛。
    【科】问何故下根返经时少而上根等乃多时耶答能於多时修练根行等以为难故是故多也。
    於文可知。
    【科】又依婆娑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者谓戒定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一三阿僧只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於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
    法身者即以丈六五分功德法为体三僧只者婆娑云一切诸佛尽於三僧只劫修诸方便四波罗蜜即前四度也三只修有漏者未入见道故尚在四加行位入见道发真无漏三十四心断结成佛。
    【科】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业於冣後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身於摩诃陀国而成觉道余如彼说。
    父母所生身三只行满百劫修因然後菩提树下而登正觉。
    【科】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迳三僧只。
    定劫章云大乘小乘二乘不同三乘大乘佛准一方化仪经此三大劫修道得成佛若依顿教则不可说彼则正约终教以拣小乘今章开於始教故二处小异。
    【科】但此劫数不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千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胝名第一数数此俱胝复至俱胝为第二数如是次第以所数等能数至第一百名一阿僧只此即十大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阿僧只。
    不同小乘下镇国云黄帝筭法但有二十三数始从一二终至正载钞云从一至十为十次有十三数谓十十为百十百为千次万亿兆京垓[禾*石]壤沟涧正载言载者天地不能容载也小乘六十已至无数亦约从一至十为十十十为百乃至跋罗搀方第五十二阿僧企耶彼论失於後八六十之後别无数法僧只品中有百二十四数倍倍变之故非凡小所知也小乘中但以水火劫之一劫为第一数却从一二数至十便为第二数大乘以水火劫数至百千百千则当於亿数此复至百千则百千亿为一俱胝方为第一数则相去甚远数此复至者谓一俱胝二俱胝数至俱胝方为第二数良以数法有三种谓上中下下等数法十十变之中等数法百百变之上等数法倍倍变之故有不同也又俱胝若唐三藏译百亿为俱胝若测法师深密记第六云俱胝相传释有三种一者十万二者百万三者千万是故诸说或有不同也如是次第下旧本云以所数等能数至一百者如约俱胝以数物则俱胝为能数也复数至俱胝是等能数也经中从百洛叉为一俱胝中间越劫阿庾多乃至趣趣为一至一至为一阿僧只故言次第至一百也阿之言无僧只曰数谓三无数劫也十大数者即心王所问十大数也谓僧祗至不可说不可说耳。
    【科】仍此教中就释迦身以分此义如优婆塞戒经云我於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只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只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只劫我於往昔释迦佛所始发阿耨菩提心。
    文中可知。
    【科】又依本业经又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也又以一偈叹弗沙佛已即超九劫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
    为引二乘故示修此业又以下智论叹弗沙如来超弥勒九劫先成正觉偈即天上天下无如佛等。
    【科】问三无数劫修诸实行应成报身何故乃就化身说耶答由此始教就下机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见故是权教故作是说也。
    以释迦身为化身故下机者即前机麤浅故有二乘者即引一乘故又是三乘共教二乘唯见化身故是权教者谓三乘中就法华前以分权实如云金刚般若三乘始教大品般若是三乘终教清凉所以不取光宅者以法华之前不分权实玉石俱焚也。
    【科】若依终教说有二义一定三阿僧只约一方化仪故。
    劫章中文与此同如上已引念劫成佛中又云若据一三千界定三僧只成佛此依华严一百二十数说僧只义就此一类世界也。
    【科】又此教中修实行故成实报身不约化说故法华经云我实成佛以来经於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只劫又经云我於燃灯佛所得受记等皆以方便分别故也。
    修实行者从真流故如起信性无悭贪随顺檀等然灯授记即金刚经文诸经所以异说者方便分别引彼器也。
    【科】又亦无百劫修相好业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智分不修福分是故临成佛时更於百劫别修彼业始教中引彼亦同彼说仍是化也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
    小乘唯求出离不肯化生故有罗汉飡沙是无福也今此胜无别修也。
    【科】二不定三阿僧只此有二义一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
    要问云若通余世界亦不定三僧只亦指彼经以诸类世界时劫不同故。
    【科】二据佛功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只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以来不可计数。
    先示意次引经证起信亦云为懈慢众生说无量阿僧祗修为怯弱众生故说一念成佛是知普机之外皆浅近之器也。
    【科】解云此中不可计数者是不可计数阿僧只劫非但三也。
    【科】问何故前教定三僧只此教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此说也。
    机有生熟是故说不同麤细二教虽异总劝三机向後一乘也。
    【科】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念不生即是佛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无时也余可准思。
    皆不可说者地章云顿教者唯有一门所谓无相何以故由成一行三昧故乘彼一味真如所成故不可说有诸异相门一切俱离是名佛也。
    【科】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为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余义准之。
    谓诸劫既乃即入不可得而分其定量又乃该通同异类刹事非一准要问云依一乘义成佛时节并皆不定为十方世界时节不同因陀罗世界等并据当分报位说有为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无定时仍不违时法者所谓或无量劫等也。
    【科】第五修行所依身者。
    所依身有二种一者分段分谓分限段者形段即三界苦果身之与命有定齐限无所改易故名分段唯识论云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即以惑业苦三为体如演义释二者变易谓改麤为细易短为长改转不定故名变易故论云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诸乘修行不离二身故就此以明诸教不同分段即烦恼为缘变易以所知为缘。
    【科】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
    但有下以此教唯断烦恼究竟位方尽故是实下佛德章云若依小乘实佛报身生在王宫临菩提树成佛摄生化用及德皆在其中。
    【科】若依始教中为回心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位佛身亦尔然此是化非实也。
    引彼就下而说义与小乘同但佛身是化耳。
    【科】若依真进中有二说一为寄显十地之中功用无功用麤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以还有分段八地以上有变易。
    然诸教皆有直进回心凡夫直入菩萨乘谓之直进先入二乘或至无漏然後发心皆曰回心小乘中亦有直进故要问云仍直进有二种一大乘中直进二小乘中直进菩萨寄於二身显二位差别非实受二身也以七地已还修随相有功用行八地已去修无相无功用行欲显二行麤细异故故说有二身也。
    【科】二就实报即说分段至金刚以还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刚故既有惑障何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住经云第十地已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
    实报即业惑等所感身如分段身以惑业苦三为体言惑者谓分别俱生烦恼障发业润生能为缘故言业者即总别报业正感助感能为因故言苦者即三界九地四蕴五蕴能为果故唯识论云一分段生死谓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麤异熟果等言变易者即以无漏业所知障欲色二界异熟五蕴为体谓诸圣者由以悲智上求下化念斯分段短促不能长时远征大劫修行遂以所知障为缘无漏业为因冥资故业故业被资便能熏感识等五支五支种子既被感已生现功能而复殊胜改麤为细易短为长名变易身唯识论云二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名变易生死今说行者所依之身故云实报此教既留烦恼至金刚位受分段身以烦恼发业受分段故故十地下引证既有中阴知是分段也亦名中有身。
    【科】问八地以去一切菩萨於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漏智果恒相续故如阿罗汉既无现行惑何得更受分段之身耶。
    八地下以於俱生中六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又如未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以去唯有所知等故引为问前说分段至金刚位故须问释。
    【科】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
    可知。
    【科】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二乘故留彼种子。
    随眠即是种子故九烦恼中一随眠贪二随眠瞋三随眠痴第四贪瞋痴等分极重上心惑方是现行也又稠林中十三有二烦恼谓随眠烦恼上心烦恼故指随眠为种子也。
    【科】解云圣人受生非现润彼复留种子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八地已上以智障为缘受变易者所留惑种即便无用何不於此第八地初永害一切烦恼种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圣人下释成当受分段若言下夺其惑种无用而不断也彼既下反质而结成本义。
    【科】若约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知障受变易身通诸位也。
    已断烦恼者既无惑障许受变易也三乘中回心即入十信故通诸位也。
    【科】问若尔何故圣教说八地以上唯所知障为依止故受变易身。
    即下第四仁王中义也。
    【科】答此等为欲寄对二乘显其优劣故经作此说。
    经作此说为寄对显优劣耳非实受此身也。
    【科】然此寄对依诸圣教约位不同略辨十门。
    【科】一说罗汉即同於佛更不分位如律中说佛度五人已即云通佛有六罗汉出於世间文同座等当知此约小乘教说。
    出於世间者位当出世间也。
    【科】二亦於佛地分出罗汉如对法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罗汉及如来故此中虽约烦恼尽边名阿罗汉而亦为生诸声闻中心胜欲乐故寄於佛果以分大小也。
    寄断二障已分大小也而言虽者亦止言断惑障成阿罗汉而不说彼亦断智障是亦为生彼心中胜欲乐也。
    【科】三第十地名阿罗汉佛地超过故非彼也如涅盘中说四依云阿罗汉者住第十地此寄因异果以分大小此上二门约始教中回二乘教说。
    文亦可见此上等者对二乘说故知是回心教也。
    【科】四七地以还寄同罗汉八地以去寄菩萨位如仁王经云远行菩萨伏三界习因果业灭住後身中住第七地阿罗汉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以分大小也此约始教直进中说此中既寄声闻至七地故烦恼障及分段身俱至此位八地以去寄此菩萨行位胜前是故唯有彼所知及变易身。
    远行即七地伏三界习等以此地已还寄灭三界色心烦恼及彼果报又七地已去寄菩萨位细於二乘寄灭色心习气又俱生第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又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寄灭色心二习无明又八地俱生内六七识惑永伏不起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二障二身以显二位不同故在直进中也。
    【科】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间以得世间四禅等故四地寄是须陀洹等以得道品故此初出世故五地寄此声闻罗汉以得四谛法故六地寄辟支佛以得十二缘生法故七地以去寄是菩萨以得无生法忍故此如本业经说上来唯约三乘教说以未分出一乘法故。
    前三地修四禅八定寄同世间即人天也四地寄须般洹等三果即出世间也五地已下寄出出世间五地修四谛六地修十二缘生观七地已去寄菩萨以同得无生忍故通以十地寄三乘说前六寄同凡小後四通寄大乘未分出一乘者融一同大故也。
    【科】六世间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寄三乘菩萨以未自在故八地以去寄一乘法以得自在故如梁摄论等说此约一乘三乘等分相而说。
    於菩萨位中为显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别故。
    【科】七於初地之中已过世间及二乘故如地论等说此约三乘中比证分齐说。
    此约地前比观登地现证分齐不同故初地过凡小也。
    【科】八地前三贤位已过二乘地如起信论说又如仁王经说习种性中有十种心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此约终教退不退说。
    起信论信成就发心十解菩萨一发心後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故知超过仁王经行位中已引。
    【科】九信满心後即过一切小乘三乘等如贤首品说此约一乘说。
    信满发心即得成佛等。
    【科】十初在凡夫地创发心时即过二乘如智论说罗汉比丘知沙弥发心推在前等此通一乘及三乘说。
    即智论说阿罗汉将沙弥行令持衣鉢道中沙弥思惟当以何乘得入涅盘即发大心师知其念即取衣鉢自将令沙弥前行沙弥思惟佛道甚难且以小乘早入涅盘师复将衣鉢令沙弥後行如是至乎三沙弥问师师具答曰汝发大心吾修小行故令汝前汝今退菩提心汝是凡夫不合居吾前沙弥闻已警悟即住大乘。
    【科】由有如是寄对法门故诸说前後准此而知。
    【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於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於所知障中亦断一分麤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余义如下断惑中说。
    地前留惑等并如断惑中具释。
    【科】问若於地上不留烦恼云何大悲同事摄生。
    惑障润生地上既不留惑云何度生。
    【科】答若於地前及始教中愿智力劣故留烦恼助愿受生今此不尔愿智胜故自在同生。
    此教地上愿智殊胜自在同生不同地前并初教中故须留惑也。
    【科】问如说八地以还菩萨略有二类一悲增上二智增上悲增者留惑受分段身故智增者伏惑受变易身故此义云何。
    问意可知。
    【科】答如此所说良恐未然何者若悲增上其惠必劣劣惠导悲悲应滞见滞见之悲岂名增上纵悲智齐均尚不名悲增上况以劣惠导悲而言增上若智增上其悲必劣劣悲导智智应滞寂滞寂之智何名增上以诸菩萨从初以来异凡小故悲智相导念念双修如车二轮如鸟之二翼何得说彼有增减耶。
    既滞见滞寂故非增上唯修智分则堕二乘修住相福则堕凡夫故菩萨发心已来双修二行岂互增减。
    【科】当知由此始终二教麤细异故有二生死非由悲智互增上也。
    始教麤故地上受分段身终教细故地上受变易身非由互增上也。
    【科】若言彼智增上者有小乘习怖诸烦恼故永伏者若於地前未证真如可约本习容有此类以未纯熟故初地以上行解纯熟同证同行同修同断如何得有如是差别故起信论云地上菩萨种性发心修行皆等无差别也。
    若言至永伏者牒问若於下印彼地前机生未证容有此类初地下夺其机熟已证断无差别起信论云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因等也)发心则等(行等也)所证亦等(证等也)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只劫(时等也)故修行断证皆无差别。
    【科】又此教中地上变易寄位不同有其四种等亦如下指。
    指下断惑处也地上配四种生死受变易等报。
    【科】若依顿教一切行位既不可说所依身分亦准此知广如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说。
    那伽室利即文殊所问经也。
    【科】若依圆教不说变易但分段身至於十地离垢定前以至彼位得普见肉眼故知是分段也又如善财等以分段身穷於因位故也。
    此义前科已引既云肉眼知是分段也善财一生非变易。
    【科】问何故此中不说变易答如世界性等以上身分甚极微细出过诸天应同变易但以此教不分生死麤细之相总就过患以为一际至信满後顿飜彼际故不说也余准而知之。
    世界性等者等取十重如上引普庄严童子等在世界性等上住已得十地此教不分者但以无明边域为生死边际总属过患故不分也然生稠林有二一分段生二变易生分别有二十八门问变易生死是无流转何故入生稠林摄答变易生死本教兴意为显佛法渐渐深远将变易死在分段後显其终教渐渐甚深据理论之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所以知之中阴本立为分段身求生方便故立中阴如十住经说中阴之身乃至涅盘菩提亦有中阴但微细渐深唯佛境界据此文证当知变易生死只是分段细相为其变易问据此生稠林中阴乃证变易渐细至佛境界何以此章初教直进中引七地已还有分段八地已上有变易耶答当知中阴之身位通麤细为分段求生方便故属分段若以微细渐深唯佛境界则是变易是故变易是分段细相也又云中阴身是其报分其阴大分受经七日为一限於中不定或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经劫佛亦於中出世教化入涅盘如十住经说又如梁摄论佛二十年中处中阴身又如地论其中阴身亦得造业有其熏习故知中阴有麤细也。
    【科】第六断惑分齐者。
    【科】初依小乘。
    但标而不释者诸记皆云此中脱一段今勘高丽本亦但有标不应皆脱今释有四所以故非脱也一前行位中已有问答释成小乘异大乘理无疑故不待说也故但标小乘显五教不同不必释耳若更备释前文问答即成元用二师承有据至相尊者亦不说小乘烦恼今章录彼文义是故不释三大乘据用义显烦恼中有二门一异小乘门二同小乘门第二门中烦恼惑品名数与小乘同今说三中二乘惑品即同小乘义虽有异名字是同故不别释四作者任放辨才如探玄但有标五门而不释或释一二如十住中诸门分别梵行无念理观皆标五门而不开释等。
    【科】若依三乘有二种义一约位灭惑相二寄惑显位相。
    若依三乘者中间三教为一三乘教也以二义中皆具始终二教故便行稠林云烦恼行等者略分二义一约位显烦恼即今寄惑显位相也此中寄惑品显位差别彼约十地等断烦恼麤细以显诸教有异但寄位显惑寄惑显位小有左右耳二据用义显烦恼即约诸教具明麤细惑品即今约位灭惑相也彼云此之二义约三乘显约位者但诸教中约十地显断麤细分齐者即属终教摄二但经论中约见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断惑不同及麤细分齐者皆初教所摄若经论中依十地位显别无明不论麤细者如十一无明及二十二无明皆初教中直进教摄何以故为顺十地终心顿断诸惑故彼文亦以始终二教为三乘也。
    【科】初义者若依始教具足三乘断惑差别由此是三乘教故障有二种谓烦恼所知。
    若依下由有回心真进二种人故回心即是同小乘门直进即是异小乘门回心直进二种教也是三乘教者问若据此文岂非独以始教为三乘耶答上云若依三乘有二种义牒释处云若依始教若依终教岂容便相违耶况释终教亦先说二乘岂无二乘耶但教渐深细言其不能断耳岂彼伏惑无观智乎问答云终教二乘心数亦不可说则有二乘明矣以此教亦有直进回心当知此前拣小乘後异一乘中间三教为一共教三乘前後章文皆作此说非拣终顿理无疑也下文云前约三乘中声闻此约愚法岂可云二乘并成佛而无声闻耶障有下孔目云又依终教烦恼有十六门首列有二无明谓烦恼障所知障又云惑智二障後判云上十六门烦恼义当孰教分亦得通初教中直进教说若在直进教其体即空若在终教说其体即如等。
    【科】先辨二乘断烦恼障於中有二先障名数後断惑得果。
    【科】初中烦恼有二谓分别俱生总有十种一贪二嗔三无明四慢五疑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十戒禁取。
    分别则见道所断迷理烦恼俱生则修道所断迷事烦恼一贪下列惑体也。
    【科】於中四种唯分别起谓疑邪见见取戒禁取余六通二种。
    分别起者疑亲於苦谛犹豫不决邪见亲於苦谛身拨无因果见取亲於苦谛果执劣为胜戒禁取亲於苦谛果非因计因是故唯分别起余六通二。
    【科】五识得起初三亦通分别及俱生由用意识中邪师等三因引故得有分别起也。
    得起初三即贪嗔痴由用下释分别起因也假三因生方有分别心数云五识由与意识或同体或异体故经云有一意识与五识共缘境故此约三乘始教麤相说也。
    【科】意识具十种四分别六通二。
    以此识具起六位心所有法良以此识是无边分别一切处分别与五识或一或异故具起十烦恼也。
    【科】末那唯四俱生六中除嗔及边见以嗔唯不善此识有覆无记故又以一类相续缘第八识刹那刹那执我故无边见又以後三见及疑藉三因生此识无彼故不起又由恒相续缘故非第六所引不同五识是故唯四。
    唯贪无明慢身见何以除嗔以瞋唯下释所以此识执我是异生性障覆弊有情令不出离不属善恶唯无记性此云染污意从过立名与四惑相应故是有覆无记能障圣道隐覆自心说名有覆又於善恶义中不可记别说名无记又以第七名恒审思量常缘第八见分为内自我刹那刹那不断恒执我故无边见也唯识章云末那一起相续不癈与我见等四使相应又以後三见谓邪取禁三见也又由下唯识章对治门云末那一起相续缘我不痴不同五待六引也同末那何故唯是俱生答末那不缘於外缘义不缘外故不得起分别我见是故唯俱生中四也。
    【科】其第八识总不起唯是异熟无覆无记性故。
    识总不起者孔目云梨耶是实余法是假余法即无由识以外只是遍计即体空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诸法种子故异熟识者先业所生故阿陀那识者谓能数数令生相续持诸根等令不坏故言异熟者心意识云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则第八识多异熟性故又云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则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异识名为异熟非谓一切无覆下三性料拣也论云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弊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无记。
    【科】此分别俱生皆通三界嗔唯欲界以上二界烦恼皆有覆无记性故。
    上二界烦恼由定力所制故属无记心数中烦恼随烦恼通不善及无记者以彼总论三界及定地故彼又云若约违理不善但是不善性。
    【科】其分别起者欲界四谛各有十使即为四十上二界除嗔谛别各有九即有七十二并欲界合有一百一十二也。
    言分别者演义云言惑体者谓能发业之惑即六烦恼収唯识论中十烦恼摄不正见中开五见故贪等六法通分别俱生体虽是一而起时有异论云任运思察而得生故又迷理迷事障见修异故论说因邪师等起者名分别言自邪思惟者计度分别由此虗妄计度而起十分别惑问若尔第七亦应有分别烦恼以有计度分别故答彼非强盛故无分别又有三义无分别惑一是内缘二唯有覆三缘微境第六返此故有十分别瑜伽第一云俱生我执无始时来虗妄熏习由内因力故与身俱有名为俱生七十二即二界除瞋八九成七十二也。
    【科】其俱生者欲界具六上二界除嗔各唯有五合成十六通前分别总有一百二十八也。
    即任运而起障修道迷事烦恼如前已释。
    【科】问何故前愚法小乘中十使不通迷四谛此中即通耶答此有二义一以三乘中烦恼力渐宽广故障一切也二又由迷等义通一切境也。
    小乘不通迷者显宗论云苦下具一切集灭离三见道除於二见上界不行恚除三见者身见边见戒禁取除二见者身边二见则不通迷也问答云若依小乘教一惑一障一世一忍一智一断得一灭依三乘教初教名同前义中深浅异若据三乘终教一惑一障三世一忍一智非初非中後断得三世灭也据一乘教一惑多障多世一数多数忍多数一数忍一数多数智多数一数智等则知惑品於诸乘中力用有大小宽狭不同迷境亦别也。
    【科】第二断惑得果者先断分别有其三人。
    三人三类也。
    【科】一若从具缚入真见道刹那顿断三界四谛分别烦恼得预流果。
    凡言具缚者具见修烦恼故名具缚入见道时於刹那中顿断三界分别烦恼证预流果此人入见道断迷理惑时名初果向出见道後只得初果是故俱舍云具修惑断一至五向初果此中断五品修惑一人断一品则有五人并具缚一人共六人皆入见道名初果向出见道後只得初果今章不同彼尔以此中约分别俱生二惑麤细以分见修二道不同彼中正说果向故小别也下皆类此。
    【科】二若倍离欲人入真见道兼断倍离欲得一来果言倍离欲者谓凡夫时欲界修惑九品之中伏断前六故云倍离欲入见道时即永断前所伏故是以得彼果也。
    此由利根超证之人入见道时匪唯顿断三界见惑亦断欲界六品修惑名倍离欲证斯陀含果此云一来谓一来人间一往天上也。
    【科】三若已离欲人入真见道兼断九品得不还果。
    从具缚凡夫兼能进修欲界九品修惑俱尽证阿那含果此云不还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科】如瑜伽说入见道果者有其三种随其所应证三果故。
    通指前三类人断分别惑也但与今章小有不次。
    【科】次断俱生者第六识俱生九地各有九品。
    意识通迷十使谓分别俱生今断俱生三界九地各有九品分上中下九九八十一品也。
    【科】又进修道人有其二种一渐出离者断欲界九品中前六品尽得一来果断九品尽得不还果断上二界尽得阿罗汉果。
    谓断欲界俱生修惑前五品得二果向断六品尽得二果断八品修惑得三果向断九品尽得三果断上二界七十一品得四果向断七十二品尽得四果。
    【科】二顿出离者得初果已即顿断三界渐除九品即得阿罗汉果更无余果。
    从初果现身顿成罗汉。
    【科】何者以彼欲界九品修惑及上二界总三种九品各初一品一时顿断故云顿断三界竪论九品一一别断故云渐除也。
    谓三界九地修惑才断欲界一品上色界无色界各一品同时齐断故云顿断後二三品等一一别断故云渐除地地皆起一无间道断惑一解脱道证真也。
    【科】若尔何故有渐断者以於三界法不能顿缘故。
    徵诘所由谓根劣不能顿缘三界故。
    【科】对法论云顿出离者谓入谛现观已依止未至定发出世道顿断三界一切烦恼品品别断唯立二果谓预流果及阿罗汉果乃至广引指瑞经等如彼说。
    依止未至定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即依止未至定起无漏智能断三界九地八十一品烦恼余八地即除此未至定外所起无漏道名中间禅谓诸禅定以具支不具支止观均不均有差别故问若心一境性是静虑体依何相立初二三四答云初寻伺喜乐後渐离前支谓寻伺喜乐建立为初渐离前支立二三四离伺有喜乐立第二禅若离伺喜唯乐立第三禅若兼离前三种则立第四禅同一境性分为四种已见道所断分别烦恼进断修道俱生烦恼遂证四果。
    【科】其末那烦恼行相微细前渐顿二人皆与非想地惑一时顿断。
    非想地即无色界第四地也其七识恒行无明至佛地方尽。
    【科】故瑜伽云末那相应任运烦恼唯与非想处共断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次而断故也。
    【科】问何故前愚法二乘无顿出离此中有耶答为显前劣故此超过愚法二乘无此胜智显彼教劣方便渐引起彼胜欲令舍小从大故作此说其论末那惑灭小乘无者亦准此知此谓二乘断烦恼障。
    拆玄云问还许得初果已超二证三否得二果已超三证四否答依大乘亦许此义今依小乘不尔为得初果已欲拟进断三界修惑时必须依地九品次第而断断惑既有次第得果亦然末那此云染污意孔目引摄论云举六过失证有末那一若无末那即意识与五识相似不成过等若有末那即有六德小乘但有六识即无末那显彼教劣也。
    【科】其所知障诸趣寂者入无余时一时皆断唯此非择灭也。
    断所知障故入无余者拣异前三果有余涅盘择灭无余诸趣寂者一时俱断所知障故不同俱解脱人分有所断非择灭者入无余时证非择灭无为也。
    【科】其余一切有断不断惠解脱人不断俱解脱人分有所断谓八解脱障不染无知修八胜解所对治故如瑜伽说。
    惠解脱阿罗汉已解脱烦恼障未解脱定障俱分解脱阿罗汉已解脱烦恼障及解脱定障对法论惠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尽诸漏而未具证八解脱定唯断烦恼障故俱分解脱补特伽罗者谓已断诸漏及具证解脱定由烦恼障及定障俱得解脱故八解脱即所知障境解脱不染无知无知有二一染污无知能招生死故曰染污於境不了故曰无知二不染污无知不招生死故曰不染污於一切种冥然故曰无知即界内外迷事之惑修八胜解脱者孔目云八解脱亦名背舍解脱者谓一内有色外观色二内无色外观色三净身证解脱处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想受灭身证位初三背烦恼名解脱次四背下地名解脱後一背有缘心名解脱又八解脱者今解不同小乘大乘经意观色知空无碍成色是此文意初解脱舍染相色第二者舍色心第三者成色无碍第四者舍空心第五者舍取识想第六者去少识想第七者去取定想第八者去成定取舍不自在等。
    【科】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声闻及缘觉等於所知障心得解脱故。
    言所知障所知非障是障障所知故障是根本无明能障此理理体非障云心解脱惠解脱正明脱二障也解脱之言是虗语若不指心指惠何法解脱但云烦恼障解脱者未指的显出所法体今云障心障惠令不解脱然二障约心约境虽分麤细之异二障种子俱至佛地方尽故得二俱互障也。
    【科】当知此始教为引愚法渐向大故安立此教深胜於彼故所知障亦许分断。
    【科】然上所断不同愚法以彼唯断烦恼得故此则不尔断种子故。
    但拣大小乘异小乘则观上下八谛苦法智忍等十六心八忍名无间道能断八谛下迷理惑得此八忍不被惑得之所间隔故名无间谓惑体已不现行虽有惑得而无力用不为障碍八智名八解脱道能证八谛下无为理故谓此八智已离惑得故名解脱大乘即断二障种子也。
    【科】直进菩萨断惑者二障俱断。
    孔目云若经论中依十地位显别无明不论麤细者皆初教中直进教摄何以故为顺十地终心顿断诸惑故。
    【科】又烦恼障中不同二乘约界分品。
    不同愚法小乘约三界九地别断见修无明等。
    【科】但於二障分别起者地前伏现行初地真见道时一刹那中顿断彼种。
    谓地前资粮加行位中双伏二障分别现行登地证真见道顿断分别种子故。
    【科】其俱生中烦恼障初地以去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何以故润生摄化故不堕二乘地故为断所知障故为得大菩提故。
    如百论判分别我见见道断俱生我见修道断今留故不断用断所知等故。
    【科】是故摄论云由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解云惑尽者是所知障尽即由留烦恼障起胜行故得至此位证佛果。
    论云烦恼伏不起如毒呪所害留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孔目云诸菩萨留随眠惑为助道分不同二乘速般涅盘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习气灭尽乃证圆智。
    【科】又梁摄论云既云留种子是故当知烦恼障种至金刚位。
    以十地中烦恼障种未永断故留彼种子用以受生。
    【科】其所知障行相细故正障菩萨道是故地地分断要至佛地方得总尽。
    地地分断者初地断异生性障二地断邪行障等智障正障菩萨道故至金刚位究竟尽故。
    【科】由此即说二障修惑俱至佛地。
    可知。
    【科】故对法论云又诸菩萨於十地修道位中唯修所知障对治道非断烦恼障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顿成罗汉及如来故。
    菩萨见道位修烦恼障对治为留惑故相随至金刚定断今约二障尽处说也。
    【科】其末那俱生行相细故亦同前至佛地尽也。
    然末那即与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四使相应同至佛地方尽也。
    【科】问其二障修惑诸识相应地上现行有何同异。
    诸识者六七识相应地上同异如何。
    【科】答其烦恼障内第六识惑既尽故留彼是故现种皆以智御用成胜行不起过患犹如毒虵以呪力御不令死无起过患而成余用菩萨善巧留惑亦尔。
    论云诸惑已灭伏如毒呪所害释云此偈明第十一灭惑其深诸惑谓见修烦恼於菩萨地中先已灭尽余心烦恼虽复未灭由念智所伏废其功用譬如众毒呪力所害无复本能心惑亦尔智念所守不能复生二惑染污。
    【科】故摄论云如毒呪所害等是故当知於彼烦恼或现或种皆得自在。
    论云由惑至惑尽证佛一切智若不留此随眠欲则同二乘涅盘若不除上心欲则与凡夫不异。
    【科】其第七识烦恼性非润生故非所留行相细故七地已还有时暂现以观智有间故。
    初见道位即灭末那何以故障见无我理故无性摄论云转染污末那得平等性智。
    【科】其所知障皆後地起或於前地起或现或种以地地分断故。
    如十地所断之障在九地断乃至初地障在地前除。
    【科】问若尔何故有处说七地已还起有漏心等耶。
    既云地地分断何故下难相违。
    【科】答若约第六识中烦恼障为有漏者彼既留惑故即似有漏若约所知障为漏即实有漏此二通十地。
    六识烦恼及所知障此二通十地但有似实之异俱至十地尽也。
    【科】若末那烦恼即实有漏至於七地有无不定以有时暂起有漏心故余义准知。
    七地容有暂起观智劣故八地无功用道任运不起。
    【科】又此教中惑灭智起分齐者惑种在灭相时智即在生相同时相返如昂即低低即昂等广如对法论说。
    论约四相前後问无间道正断惑时为智先起惑後灭耶为惑先灭智後起耶为同时耶此三惑智各有两失不成断义谓智先起有自成无漏过(不因惑灭故)不能灭惑过(智起惑犹在故)惑有自灭过(前念智起而惑犹在故後灭时是自灭也)不障圣道过(令智先起故)智後及同时皆具此四过还於智上惑上各说二过过名同前义则顺於智後及同时而说以意可知相兼总成十二过也若尔云何断耶唯识云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二真即二乘真及菩萨真故云二真)犹明与闇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乖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此但举法相一边亦不违余缘集断义有本作押即筇筇即押等悞矣。
    【科】又此障法以依识无性故即空无分别是其障义如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今此障义亦准彼知之。
    以始教空宗显识等空故楞伽云心如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如伴侣妄想观伎众据此经文虽知是识由不免戏论引迦旃延章证今障义苦性即空是真苦义始教之终门也。
    【科】若依终教诸声闻於烦恼障尚不能断但能折伏何况能断所知障。
    大乘终教深细而说不许出界但伏烦恼现行未除种子况断所知耶。
    【科】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等楞伽经文亦如上说。
    谓二乘行果非真不如实修行不真也不究竟断果不真也楞伽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觉言诸二乘得涅盘者非究竟也。
    【科】问此说何故与前教不同耶。
    以始教有宗说彼愚法出界总断烦恼分断所知今实教尚未断烦恼况断所知耶二教不同故兴问也。
    【科】答彼为引二乘故未深说故是故以上就下说烦恼障同彼二乘至佛地智方尽又以下同上亦许二乘全断惑障分断所知障今此就实以愚法二乘无广大心故不究竟断烦恼障。
    始教菩萨亦说烦恼须十地终心顿断又许声闻全断惑障等今此就实深细而说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断烦恼有谓终教不见有二乘断惑行相然教有麤细则前机麤故须似小此教深胜不假似彼法华火宅喻三车引诸子岂非实教三乘行相耶。
    【科】又亦可前约三乘中声闻此中约愚法故不同也。
    以前二教俱约愚法说今此二教以始教约三中二乘此终教约愚法二乘若终教约三乘说声闻者亦如诸论若始教约愚法义同法华则二教互出也。
    【科】其菩萨人於二障中不分俱生及分别但有正使及习气地前伏使现初地断使种地上除习气佛地究竟清净。
    言使者如世公使随遂其人得使系缚故云使也此通二障言习气者熏习气分孔目云大分有二一种子熏习二上心熏习。
    【科】然彼地前三贤位中初不堕二乘地中於烦恼障自在能断留故不断为除所知障等故。
    地前虽伏正使现行留彼种子故不堕二乘地也。
    【科】是故梁摄论云十解以去得出世净心又云十解心以上名圣人不堕二乘地故仁王经云地前得人空而不取证等又起信论见少分得法身作八相等皆此义也。
    可知。
    【科】以此菩萨唯怖智障故修唯识真如等观伏断彼障然於烦恼障非但不怖不修对治亦乃故留助成胜行初地以上断於所知障一分麤故於烦恼障不复更留是故二障不分见修。
    智障障成菩提修唯识真如等观对治唯识观事真如观理然於烦恼留故为成胜用。
    【科】至初地时正使俱尽。
    二障正使初地俱尽习气地地渐次微薄至金刚际究竟方尽。
    【科】故弥勒所问经论云问曰若声闻人先断见道所断烦恼然後渐断修道烦恼何故菩萨不同声闻答曰菩萨之人无量世来为诸众生作利益事後见真如甘露法界观彼一切诸众生身而实不异我所求处是故菩萨见修道中一切烦恼能障利益众生行故即见道中一切俱断此文为证。
    问终教自言正使习气何以引见修等惑为证耶答但二教惑障名字虽异而惑体是同故得为证孔目使行稠林云如是等文并属初教摄今释终教何以引此下文云义当熟教分亦得通初教中直进教说。
    【科】其末那烦恼亦初地断麤後除残习故无性摄论云转染末那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修道位中转复清净解云转净者除习气也以正使先断故後但云转净更不云断也。
    无性下见道初观智现前先以证得修道位中为除习气解云下知。
    【科】若云此是入真见道时暂不起非正断者即不得言转复清净以总未断何名转净若依始教容如彼说。
    纵云见道伏惑非正断者夺云不得言清净以总未断故若依前教容许此义。
    【科】是故当知此教地上但除习气故宝性论云不净者一切凡夫有烦恼障故有垢者以诸声闻辟支佛等有智障故有黠者以诸菩萨摩诃萨等依彼二种习气障故解云论释云地上名摩诃萨故知但有习气障也。
    宝性论云不净者以诸凡夫有惑障故有垢者以诸声闻辟支佛等有智障故有点者污也以诸菩萨有二障习气故今章云黠者恐刀笔之悞也。
    【科】此中习气从断正使种子无间方有习气何以故未断以前无微薄故种断无间方有微薄故论说名无间生习气。
    地前断彼使种麤重地上方除习气孔目云习气有三种一名言熏习识熏习二色识熏习识识熏习见识熏习三烦恼熏习业熏习果报熏习此等熏习皆通染净及无记。
    【科】问云何地上烦恼使尽而得不堕二乘地耶。
    始教留惑故不堕今终教烦恼种尽何不堕耶。
    【科】答智力胜故智障正使亦已断除故。
    今实教出二所以故不堕也。
    【科】如始教小乘顿出离人断欲界惑六品尽时上二界六品亦同断尽故犹尚不得彼一来果。
    今举三中小乘为例拆玄云大乘中二乘有顿出离小乘则无见道断分别八十八使进断俱生六品修惑犹不证二果。
    【科】况此菩萨道力殊胜又况已断智障使故若地前及始教容有彼失此中无也。
    此中菩萨双断二障故不堕二乘地也。
    【科】又此教中正断惑时智起惑灭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云何灭如虗空本来清净如是灭广如十地论说。
    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後者探玄释此文有二门一约相翻门二约相续门谓此地智生灭相续前中後三何时定能断烦恼耶唯前不能断以落谢故唯後不能断以未起故中亦不能断以不住故是故三时皆无断义若尔云何断论云如灯焰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此即唯中等不可有断前中後相续取可有断义问既三时单取各不成断纵此和合岂成断耶如一沙无油多沙亦无云何断约罪性空故本净故谓此实教断惑必性相双明也。
    【科】又此教中烦恼等法皆是真如随缘所作是故不异真如是烦恼义如起信论说又经云一切法即如如等烦恼准此是故当知与前诸教施设不同宜应知之。
    烦恼即真如者若始教诸业即空不可分别若终教即如一切法亦如也。
    【科】第二明寄惑显位者谓圣教说略有一十八门。
    寄惑显位即孔目约位显烦恼以诸教具明麤细惑品略列十八广如使行稠林说。
    【科】一寄二障以显二位谓分惑智二障以显此证二位故梁摄论云地前渐除烦恼障地上渐除智障又云十解以去得出世净心又云地前虽得人无我以法无我未净故人无我亦不清净又云其人我执前十解中已除今唯灭法我执又仁王经云习种性已入生空位得圣人性故本业经起信论亦同此说。
    若实教中断惑必性相双明今以地前比智除惑障地上证智除智障则知寄显非实断也所引经论证成信位前得世间心三贤得出世间心地上得出出世心仁王习种性三贤位得人无我性种性地上得法无我故。
    【科】二寄皮等三惑显三僧只故梁摄论云初僧只断皮烦恼第二僧只断肉烦恼第三僧只断心烦恼。
    寄皮等者孔目云俱生惑修道断者此将烦恼寄显见修如皮肉心三烦恼初僧只断皮二僧只断肉等其义例同。
    【科】三以此三惑寄显地地三心不同如梁摄论三十三僧只中说地地之中入心除皮住心除完出心除心等。
    言三十三僧只者地前方便自有三僧只十地有三十僧只论云於地地各三僧只谓入住出论释云谓除皮烦恼障入初地为除肉烦恼障住初地为除心烦恼障出初地等。
    【科】四以二障麤细寄显三位如地持云二障三处通谓地前地上及佛地。
    地持以烦恼所知麤细寄三位断二障麤惑地前起正障地上故於入地时断二障细惑七地已还起正障八地已上故入八地时断二障极细惑佛地已还起正障佛地入佛地时断寄显三位。
    【科】五以染心麤细寄於三位以显三身如金光明经说依诸伏道起事心尽得显化身依法断道依根本心尽得显应身依胜拔道根本心尽得显法身。
    合部金光明经诸凡夫人未能拔除於三心故远离三身不能至故何者为三一起事心二依根本心即末那缘阿赖耶故三根本心即第八识心以六七八识寄於三位以显三身。
    【科】有人解云伏道此是地前起事心是第六识法断道是地上依根本心是末那以依缘赖耶识本心故胜拔道是金刚位根本心是赖耶识。
    伏道断地前第六识分别一切事心故法断道地上证迷理惑断诸烦恼故胜拔道除微细惑尽故。
    【科】六寄於三障直显三身故彼经云烦恼障清净能现应身业障清净能显化身智障清净能显法身。
    彼经即前金光明经云是法身者烦恼清净故能现应身者业障清净故能现化身者智障清净故譬如依空出电依电出光等与章不同。
    【科】七以迷三性所起烦恼寄显三身故彼经云一切凡夫为三相故有缚有障远离三身不至三身何者为三一者思惟分别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成就相如是三相不能解故不能灭故不能净故是故不得至三身如是三相能解能灭能净是故诸佛至於三身解云能解者是所执性俱应知解故能灭者染分依他起性应断灭故能净者在缠真如修令净故。
    言三无性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彼经亦即金光明经清凉释云谓依徧计所执性立相无自性性由彼体相毕竟非有犹如空花绳上蛇故依他起性立生无自性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始妄执自然性故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今迷此三无性故起诸烦恼不至三身反此能至也解云下破徧计性故依他有二一净分同圆成二染分同徧计能灭染分依他故显出圆成实性故。
    【科】八寄四障以显四位此有二义。
    此有二义者谓正使习气地前地上二义不同故。
    【科】一约正使寄显地前四位四行四因四报何者为四一谓以阐提不信障使灭已翻显十信之位成信乐大乘行为净德因及铁轮王报二以外道执我寄以显十解位成般若行为我德因铜轮王报三声闻畏苦障寄显十行位成破虗空定器三昧行为乐德因银轮王报四独觉舍大悲障寄显十回向位成大悲行为常德因金轮王报。
    二障正使地前四位等何者徵一谓下别释四障等清凉云梁摄论佛性论皆云地前修四种行谓十信修信乐大乘行十解修般若十行修三昧行十回向修大悲行如其次第即是四位又为除四类障正使故即此四位谓初除阐提不信障二除外道我执障三除声闻畏苦障四除独觉舍大悲障又信成净德因种解成我德因种行成乐德因种回向成常德因种又仁王经寄四轮王谓铁铜银金四报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终教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无别位前九门约终教者就多分说。
    【科】又翻前四障所得四行即为佛子四义翻初障成信乐大乘种子为因即如父也二般若为缘即如母也三显虗空定离小乘执令法身坚固如胎也四大悲益生如乳母具四缘故得从地前生在初地以上诸佛家故名佛子也。
    地前翻破四障成四种行得入初地生如来家绍隆佛种名为佛子。
    【科】又此四种和合如车轮能运能转至解脱处如圣王轮备有四事谓毂辋辐轴如其次第四义应知。
    言圣轮者一住如法国土二依善知识三调伏自身四宿植善根如圣王轮备有四物所谓毂辋辐轴若无此四轮则不成。
    【科】第二以四障习气寄显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报一初二三地灭阐提不信习即显此一位相同世间又得大乘光明三昧成於净德除同缘生死变易报二四五六地灭外道我执习显此一位相同二乘得集福德王三昧成於我德除方便生死三七八九地灭声闻畏苦习显此一位相同大乘得贤护三昧成於乐德除有有生死四十地至佛地已还灭独觉舍大悲习显此一位因圆果满得首楞严三昧成於常德无有生死四德圆故生死永尽故云无有也此上义广如无上依经本业经佛性论宝性论梁摄论等说。
    清凉引佛性第二略示名相一方便生死谓生死缘即无明住地惑能生新无漏业譬如界内无明生行以惑生智非同类故名为方便二因缘生死谓生死因即上无明所生无漏有分别业譬如无明所生行业但感同类故名因缘三有有生死即由前因缘感得变易异熟有果如三界内以有漏业感六趣身言有有者未来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那含第二生般涅盘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有有四无有生死即改变易脱譬如生为缘有老死等过患一期报谢更无有有故名无有章先举因缘生死者恐刀笔悞初二三地唯识云一大乘光明定谓此能发照了大乘教理行果智光明故梁论云此定能破一阐提习气即是方便生死障於大净二四五六地唯识云集福王定梁论云能破外道我见习气即是因缘生死障於大我三七八九地唯识云贤守定梁论云能破声闻怖畏习气即是有有生死障於大乐四十地唯识名健行定梁论云此定是十地菩萨及佛所行能破独觉自受习气即是无有生死障於大常。
    【科】又此四中初二通二障後二唯智障正使地前除习气地上净此文亦成证也。
    此四障寄显四位初二通烦恼所知後二独所知障指上经论为证也。
    【科】九於十地中为别相故三地终心已来断二障修惑正使皆尽四地以去但有微习何以故前三地相同世间四地以去是出世故。
    以十地寄别地相初三地已还断见修麤惑故四地已去除修道微细习气前三地寄三界相同世间四地已去寄声闻义同出世间。
    【科】是故十地经三地末文云一切欲缚转复微薄一切色缚转复微薄一切有缚转复微薄一切无明缚转复微薄诸见缚者先已除断地论释云一切欲缚转复微薄等者断一切修道欲色无色所有烦恼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远离故诸见缚者於初地见道已断故。
    先引经後示论。
    【科】解云及彼因者烦恼障种子也无明习气者所知障种子也以二障种子同时远离故云同也是故当知二障修惑正使种子此地皆尽上来多分约终教说。
    清凉云谓烦恼障三缚现行及种故云彼因与当地所知障种同灭今云同时远离也上如下通结九门。
    【科】十又於十地别相中寄显世间二乘菩萨三位别故仁王经说前之三地断三界中色烦恼四五六地断三界中心烦恼七八九地断三界中色习烦恼第十地及佛地断三界中心习烦恼。
    寄显世出世出出世三位别故仁王信忍菩萨於欢喜地垢地发光地能断三障色烦恼缚顺忍菩萨於焰惠地难胜地现前地能断三障心烦恼缚无生忍菩萨於远行地不动地善惠地能断三障色心习气十地至佛地断三障心习无明。
    【科】解云以三地终位得上界定极至四空定离下地色故云断色惑也以四地以去得二乘无漏出世间位於世间色心俱尽也七地已去是菩萨位渐细於前故寄灭於色心习气以显彼位也。
    仁王经分四位今章寄显三位色心合说。
    【科】十一於此菩萨位中为显自在及未自在二位别故七地已还寄灭三界色心烦恼及彼果报八地以去寄灭色心二习无明故本业经云七地以还灭三界色心二习果报灭无遗余八地色习无明尽九地心习无明已灭除十地二习无明灭尽。
    於此七地已还未自在故八地已去显自在故或名烦恼或名习气或名无明皆惑业总名经论互举。
    【科】十二依三无性论寄灭二性以显见修二位差别故彼论云由见道故分别性即无故言不得由修道依他性即灭故言不见。
    二性即徧计依他二皆无性故云不得不见。
    【科】十三依杂集论等以分别俱生二种烦恼寄显见修二位差别。
    以分别惑寄显见道位断俱生惑寄修道位断烦恼麤细二位别故。
    【科】何以得知但是寄位非实断者如分别我见籍三缘生谓邪师邪教及邪思惟妄计即蕴离蕴等我如佛弟子虽居凡位然依正师正教正思惟故非直不起即蕴等执亦乃愿乐於无我性此人岂断已入见道耶若言虽无现行然有种故非入见者既无现行则应入资粮加行。
    以前约位灭惑中始教分别俱生正约实断今何云寄如分别下先立难显寄所以如佛下正设难若言下纵救夺破。
    【科】义既不尔是故当知为显见道无我理故寄彼横计颠倒麤惑返以显之又以任运所起烦恼细难断故翻显修位渐增差别如实义者但一烦恼有麤有细见位断麤修位断细。
    以始教约分别俱生见修二位断者乃机麤教浅且约见道断分别惑修道断俱生惑麤细以显差别然烦恼所知至究竟位余残习气方尽故知寄对以立其名非实断也。
    【科】如末那烦恼通二位断之如无相论云第二执识及相应法至罗莲位究竟灭尽若见谛肉烦恼识及心法得出世道十六心时毕竟断灭余残未尽但属思惟是名第二识无性摄论亦同此说如上所引故得知也。
    末那烦恼通见修二位断之孔目云若说灭时初见道位即灭末那何以故障见无我理故故无性摄论云转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现观时先已证得於修道位转复清净转清净者即灭习气无相下第二执识者即末那识第一识者即阿赖耶相应法者孔目云末那一起相续不废与我见我慢我爱无明四使相应八忍八智前十五心唯断烦恼惑得十六心断烦恼微细种子俱尽引无性摄论例同无相论说。
    【科】十四於分别惑所籍三缘寄显地前三贤位别谓十解等除邪师等如次应知此约直进说又以邪师邪教所起寄资粮位伏以行相麤故邪思惟所起寄加行位伏以行相细故此约回心二乘说。
    地前不立十信成位以信但是行非位故不开四加行者异小乘故约直进说地前开资粮加行为七方便者同小乘故约回心说。
    【科】十五於俱生内六七识惑七地已来寄有现行八地以去永伏不起此为寄显入观有间无间位异故作此说。
    七地已还观心有间容有现行八地已去观心无间永伏不起故分二位。
    【科】十六又以六识烦恼寄至四地末那烦恼寄至七地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此亦为显世间二乘菩萨故作此说也。
    六识烦恼寄四地断相同世间末那烦恼寄七地断同彼二乘八地已去寄菩萨位断所知故。
    【科】十七为显十地至佛地各差别故以十一无明返寄显之。
    二位别故寄惑返显位相差别也。
    【科】十八为显地地真俗二智故以二十二无明寄以显之如深密经云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品及十一麤重安立诸地故既云安立故知寄显也此诸义广如瑜伽对法唯识摄论等说上来多分约始教说。
    地地皆用根本智证真後得智达俗解深密经有二十二种愚十一种麤重一极喜地断异生障破执着我法愚恶趣杂染愚二离垢地断邪行障破微细悞犯愚种种恶趣愚三发光地断闇钝障破欲贪愚闻持愚四焰惠地断现行烦恼障破等至爱愚法爱愚五难胜地断下乘般涅盘障破乘背生死愚趣向涅盘愚六现行地断麤相障破观察流转愚无相现行愚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破流转生死愚生灭愚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破加行愚自在愚九善惠地断利他不欲行障破义词总持愚辨才自在愚十法云地断未得自在障破大神通愚悟入微细愚十一断如来地第一障破所知着愚微细碍愚此诸下总指前九门广如诸论上来下结後九门。
    【科】已上诸门并是阿含门寄惑返显位相差别何以故为护十地故为令众生於十地中离慢执故位相甚深极难了知寄惑显位生净信故余义准思可见。
    孔目云如此等法差别相者为护十地故随方便门作种种说令诸众生於十地中离增上慢寄惑显位令众生於此十地生敬信故。
    【科】若依顿教一切烦恼本来自离不可说断及与不断如法界体性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云何教诸善男子发菩提心文殊言我发我见心何以故我见际即是菩提故此文证准知。
    引法界体性经证一切烦恼体性自离经云佛告文殊汝云何男子等说法文殊言我於彼诸男子所教发我见即是为其说法与无差别疏引同与今文少异。
    【科】若依圆教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习种现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者是此义也。
    孔目云若约灭惑分齐论者依普贤品说一障一切障依小相品说断惑分齐一断一切断由彼华严经文云内外各有五百烦恼及八万四千烦恼普灭非别故得知也。
    【科】又此断惑分齐准上下经文有四种一约证谓十地中断二约位谓十住已去断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四约实谓无可断以本来清净故广如经说。
    约证当知即顺十地终心顿断惑义约位同三乘终教在三贤位断约行在十信终心自分已还使习俱断约实无可断自体净故。
    【科】又前三乘等诸门断惑若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即入此教若随门前後是三乘等此约别教言。
    诸门断惑要问云普贤品内据普贤法极深广大又云若依小乘论使缠垢乃至兼在终教等已上诸惑一惑一切障一断一切断此属一乘教若随下拣前此约下结属。
    【科】若约摄方便前诸教所明并入此中以是此方便及所流所目故余义准之断惑门竟。
    摄前诸教即全收诸教宗同教缘起义清凉曰圆必摄四孔目云若横依方便进趣法门即有二义通说一乘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断惑分齐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二(之下)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