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六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论藏 释经论第一之三】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南法北会)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金刚经疏论纂要(三卷) 农
    唐大兴福寺沙门宗密述 宋长水沙门子璇重治
    科经约天亲。释义兼无著。傍及余论疏。但可云纂。亦自云要。
    释金刚经刊定记(七卷) 农
    宋长水沙门子璇录
    石壁于纂要。别为广录。今师病其繁长。更为刊定。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注解(一卷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奉 诏同注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前有晁说之序) 韩
    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
    人法为名。实相为体。自行因果为宗。权实二智为用。大乘熟酥为教相。序品为序分。观空下六品为正说分。嘱累品为流通分。若望经文。受持品末。佛告月光下。即是流通。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九纸 南青北百)
    沙门法藏述
    五门分别。一教兴。二藏摄。三宗趣。四释题。五解文。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集注(一卷 前有御制序 南石北缺)
    明天界寺僧宗泐演福寺僧如玘同集
    共集贤首。孤山。古云。佛海。四家注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三纸 前有洪武御制序 南缺北主)
    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僧宗泐
    演福讲寺住持僧如玘奉 诏同注
    妙法莲华经玄义(二十卷 前有私记缘起 南实寍北密勿)
    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
    序曰。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法者。十界十如权实之法也。莲华者。譬权实法也。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多端。略拟前后。合成六也。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又莲譬于本。华譬于迹。从本垂迹。迹依于本。二华敷。譬开迹。莲现。譬显本。三华落。譬废迹。莲成。譬立本。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与记莂。又发众圣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
    释名第一。辨体第二。明宗第三。论用第四。判教第五。释此五章。有通有别。通则七番共解。别则五重各说。○通七番者。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开合料简会异等。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脱门。略说七重共意如此。广解五章者。一一广起五心。五根。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耳。标章。乃至料简。具如全文。六观心者。从标章至料简。悉名观心。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办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释名竟。心本无名。亦无无名。心名不生。亦复不灭。心即实相。初观为因。观成为果。以观心故恶觉不起。心数尘劳。若同若异。皆被化而转。是为观心标五章竟。观心引证等。具如全文。七会异者。会四悉檀也。解四悉檀为十重。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具如全文寻
    之。○别解五章者。释名为四。一判通别。妙法莲华为别名。经之一字为通名。教行理三。皆论通别。(不同他解。以上四字。唯目所诠。经之一字。独指能诠也。)二定前后。文则先妙后法。解须先明法。次明妙也。三出旧不录。四正解。先明法者。谓众生法。佛法。心法。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也。佛法妙可知。心法妙者。如安乐行中。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又一念随喜等。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破心微尘。出大千经卷。是名心法妙也。次更约十界十如释法。具如全本。二明妙者。一通释。二别释。一通释者。谓相待妙。绝待妙。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二别释者。有迹中十妙。本中十妙。观心十妙。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释此为五。一标章。二引证。三生
    起。四广解。五起权实。广解中。第一境妙为二。一释诸境。二论诸境同异。释境为六。一十如境。谓十界十如。二因缘境。谓四种十二因缘。三四谛境。谓四种四谛。四二谛境。谓七种二谛。五三谛境。谓五种三谛。六一谛境。谓四种一谛。及与无谛。第二智妙为二。初总论诸智。二对境论智。初为六。一数。谓一世智。乃至二十圆妙觉智。二类。谓世智无道。邪计妄执。心行理外。不信不入。故为一。五停心。四念处。已入初贤佛法气分。俱是外凡。故为一。四善根。同是内凡。故为一。四果同见真。故为一。支佛别相观能侵习。故为一。六度缘理智弱。缘事智强。故为一。通教方便声闻。体法智胜。故为一。支佛又小胜。故为一。通教菩萨入真方便智。四门徧学。故为一。出假智正缘俗。故为一。别教十信智。先知中道。胜前劣后。故为一。三十心。俱是内凡。故为一。十地同是圣智。故为一。三藏佛是师位。名胜三乘弟子。故为一。通教佛智。断惑照机胜。故为一。别教佛智又胜。故为一。圆教五品弟子。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故为一。六根清净智邻真。故为一。初住至等觉。同破无明。故为一。妙觉佛智。无上最尊。故为一。三辨相。四明智照境。五明粗妙。
    六明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二对境明智。亦如全本。第三行妙为二。一通途增数行。二约教增数行。后更约五数明行妙。先明别五行。次明圆五行。谓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有次第一心之不同。第四位妙者。约药草喻品。但明六位。一人天位。是小药草。二声闻缘觉位。是中药草。三六度菩萨位。是上药草。四通菩萨位。是小树。五别菩萨位。是大树。六圆教位。是最实事。如一地一雨。于中又为十意。一简名义。二明位数。三明断伏。四明功用。五通诸位明粗妙。六明位兴。七明位废。八开粗显妙。九引经。十妙位始终。具如全本。第五三法妙者。妙位所住之法。即三轨也。此即七意。一总明三轨。一真性轨。二观照轨。三资成轨。名虽有三。只是一大乘法也。二历别明三轨。历四教各论三法也。三判粗妙。四开粗显妙。具如全本。五明始终。取凡地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性相。为三法之始。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慧观照性相。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悉有恶业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有火。
    火出还烧竹。皆有苦道性相。迷此苦道。生死浩然。此是迷法身为苦道。不离苦道别有法身。如迷南为北。无别南也。夫有心者。皆有三道性相。即是三轨性相。若言如是力如是作者。菩提心发也。即是真性等萌动。如是因者。即观照萌动。如是缘者。即资成萌动。如是果者。观照萌动成习因。感得般若习果满。如是报者。资成萌动为缘因。感得解脱报果满。是为三德究竟满。名秘密藏。本末等者。性德三轨冥伏。不纵不横。修德三轨彰显。不纵不横。冥伏彰显。皆如等。数等。妙等。故言等也。亦是空等。假等。中等。亦类通三法。谓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诸三法无量。举其大要。明始终耳。七悉檀料简如全本。此五番明妙。从因至果。以辨自行妙。半如意珠竟。第六感应妙者。上四妙名圆因。三法妙名圆果。果智寂照。有感必彰。故名感应妙也。感属机。应属圣。略言为四。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显机显应。四显机冥应。若具足辨者。用四机为根本。所谓冥机。是过去。显机。是现在。亦冥亦显机。是过现。非冥非显机。是未来。于一机中。各召四应。即成十六句也。余如全本。第七神通妙者。正论化用益他。
    即是三轮不思议化也。第八说法妙。为六意。一释法名。谓十二分教。二分大小。三对缘同异。四判所诠。五明粗妙。六明观心。皆如全本。第九眷属妙者。一理性眷属。一切众生。皆是吾子也。二业生眷属。为亲。为中。为怨。三类受道。得出生死也。三愿生眷属。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或怨家等。因之得道。四神通眷属。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以身通力。分形来此。五应生眷属。已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生死也。又法门眷属。如方便为父。智度为母等。第十功德利益妙者。为四。一来意。二正说中利益。三流通中利益。四观心中利益。略说七益。广开十益。具如全本。五结成权实。亦如全本。迹中十妙竟。本中十妙者。先释本迹。二明十妙。释本迹为六。一理为本。事为迹。二理事皆为本。说教为迹。三教为本。行为迹。四行能证体为本。起用为迹。五实得体用为本。权施体用为迹。六今经所显成佛已久为本。先来所说为迹也。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
    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观心者。本迹长远。亦不离心。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迹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也。次释莲华者。权实难显。仅譬莲华。又七喻文多。故以譬标题。又莲华非譬。即是法华三昧当体之名。利根即名解理。不假譬喻。中下未悟。须譬乃知。以易解之莲华。喻难解之莲华。故有三周说法。逗上中下根。盖依正因果。悉是莲华之法。何须譬显。为钝根人。不解法性莲华。故举世华为譬。亦应何妨。二门六譬。略如序说。又以徧譬十如。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一谛。无谛。境妙。又譬智妙。行妙。乃至功德利益妙。乃至本妙。具如全本。次释经为五。一明无翻。二明有翻。三和融有无。四历法明经。五观心明经。亦具如全本。 二显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也。略开七条。一正显体。二广简伪。三一法异名。四入体之门。五徧为众经体。六徧为诸行体。七徧为一切法体。一正显体者。即一实相印也。二广简伪者。凡外乃至别教教道。皆未达此实相印也。三一法异名者。法界。真如。佛性。种智。乃至大般涅槃等
    也。四明入体门者。谓以教行为门。略为四意。一略示门相。谓四四一十六门。二示入门观。谓门门各具十法成乘。一识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徧。五善知通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对治。八善知位次。九善能安忍。十法爱不生。具在全帙。须细寻之。三示粗妙。四示开显。俱在全本。五六七三意。亦如全本。 三明宗者。修行之喉襟。显体之要蹊。如梁柱持屋。结网提纲。释宗为五。一简宗体。谓不异而异。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故有宗体之别也。二正明宗。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其要为成弟子实因。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合前因果。共为经宗也。三众经同异者。今经迹中师弟因果。与众经有同有异。本中师弟因果。众经所无。正以此之因果为经妙宗也。四粗妙开显。如全帙。五结成者。经说因果。正谓通益生法行人。若开权显
    实。正令七种方便生身未入者入。傍令生法二身已入者进。若说寿长远。傍令生身未入者入。正令生法已入者进。从七种方便。入圆初住。见真为因。乃至得妙觉为果。住前相似。非是真因。若取性德为初因者。弹指散华。为缘因种。随闻一句。为了因种。凡有心者。是正因种。此乃远示性德三因种子。非是真实开发。故不取为因也。 四明用者。此经以断疑生信为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破执近迹之情。生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如是胜用。岂同众经耶! 五教相者。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今经但论如来布教之原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当知此经。唯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网目。记者私录云。诸大乘经。旨归不殊。但随宜为异。如华严。无量义。法华。皆三昧名。般若是大智慧。维摩说不思议解脱。大涅槃是究竟灭。文殊问菩提是满足道。悉是佛法。法无优劣。于中明果。皆是佛果。明因。皆是地因。明理。皆是法性。所为。皆是菩萨。旨归不当有异。人何为强作优劣。
    妙法莲华经文句(二十卷 南更霸北实寍)
    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
    章安尊者叙云。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徧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
    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权显实。本迹各序正流通。
    消文为四。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因缘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不见。慈善根力。远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也。夫众生求脱。此机众矣。圣人起应。应亦众矣。今论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故用约教释也。若应机说教。教有权实浅深不同。须置指存月。亡迹存本。故用本迹释也。若寻迹迹广。徒自疲劳。若寻本本高。高不可极。日夜数他宝。身无半钱分。但观己心之
    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观心释也。 初序品者。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 二从方便品。讫授学无学人记品。是迹门正说。更为两。一从此下。是略开三显一。二从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是广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从此至譬喻品尽回向佛道。是为上根人法说。二从尔时舍利弗白佛下至授记品。是为中根人譬说。三化城喻下三品。是为下根人因缘说。 三法师下五品。是迹门流通。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是本门发起序。 寿量品第十六。是正开近迹显远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于中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正宗分竟。 此后并下三品。为劝持流通。神力品第二十一。乃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为付嘱流通。
    观音玄义(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别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释名十义。一人法。二慈悲。三福慧。
    四真应。五药珠。六冥显。七权实。八本迹。九缘了。十智断。又境智因缘名观世
    音。世者。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种法界。三十种世间。即所观之境也。音者。即十法界口业之机也。观者。一切种智中道正观也。普门者。一慈悲普。二弘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也。以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
    观音义疏(二卷 南何北遵)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有时亦作序。正。流通。三段。有时不作三段名。但分为三章。一无尽意问。二佛答。三持地叹。或为四章。三如前。四者闻品得益。或作二段。谓前后两问答也。多种分章。随人意用。文中亦作因缘。乃至观心等释。
    妙法莲华经要解(并科二十卷 前有弘传序注并释及南序) 旷远
    宋温陵开元莲寺沙门戒环解
    科此经二十八品。序分一品。正宗分十九品。流通分八品。
    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南践北灭)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此经若依梵本。具云摩诃般涅槃那修多罗。摩诃言大。般涅槃那。此翻灭度。释此三字。具依两义。一别。二通。别释者。大即法身。故此经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若虚空。其性即法性。法性即法身也。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义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知别以三字标今经之目。即是三德之异名也。通释大者。谓大法身。大般若。大解脱也。灭者。即是三德皆寂灭也。度者。即是三德皆究竟圆满也。故通以三字标名。表三德皆大寂灭究竟也。别通之义虽殊。然并是用非果之果。无上秘密之极果。以标一教之首也。复云大若虚空。不因小相。又其性广博。多所容受。又名不可思议诸佛之法界。是为三义释大也。灭者。灭二十五有。及虚伪物。又得二十五王三昧。种种示现。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为三义释灭也。度者。度于不度。又度于度。又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譬如神龟。水陆俱度。是为三义释度也。总揽三法。三目。三点。名大般涅槃。金刚宝藏。满
    足无缺。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微妙秘密。以当其体。常住不变。恒安清凉。不老不死。以当其宗。置毒佛性。徧五味中。味味杀人。震大毒鼓。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八大自在我。以当其用。常住二字。无上醍醐。与诸典别。决定之吼。以当其教。名含。体摄。常宗。毒用。极教之相也。
    大般涅槃经疏(古十八卷南作二十六卷北作三十三卷 南土会盟北灭虢践)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分文为五。一召请涅槃众。从初如是讫流血洒地。二开演涅槃施。从纯陀讫大众问。三示涅槃行。从现病讫德王。四问答涅槃义。从师子吼讫品。五折摄涅槃用。从迦叶讫经。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一卷 南丹北迹)
    宋晋水高丽国沙门净源述
    大意宗天亲论。而讹谓是马鸣论。可见考订之疏矣。
    菩萨戒义疏(二卷 南遵北何)
    陈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三重玄义。第一释名。初明人名。次辨法号。后明阶位。第二出体。初明无作
    。二明止行二善。第三料简。一须信心。二无三障。三人法为缘。就文为三。从初偈长行讫清净者为序。次十重讫现在菩萨今诵为正说。余尽卷为劝说流通。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六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