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阅藏知津(卷三十九~卷四十四)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 汇辑
    【大乘论藏 宗经论第二之三】
    肇论(三卷 前有慧达序 二藏俱缺)
    姚秦长安沙门释僧肇著
    宗本义。物不迁论第一。不真空论第二。般若无知论第三(附刘遗民问答书)。涅槃无名论第四(奏秦王表。九折。十演)。
    宝藏论(一卷) 敦
    晋僧肇法师著
    广照空有品第一。离微体净品第二。本际虚无品第三。
    大乘止观法门(四卷 前有朱顷序 南践北途)
    陈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
    先总示大乘止观。次广作五番建立。第一明止观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谓自性清净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依止。先明以意识依止此心。修行止观。次破小乘人执。后破大乘人执。第二明止观境界。谓三自性法。各论清净染浊。第三明止观体状。先就染浊三性以明。次就清净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观断得。谓约三性修止观。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第五明止观作用。谓证体起用也。后更示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大小便利时止观。后有遵式序
    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 南烦北土)
    陈南岳思大禅师撰
    明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修法华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想。偈云。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
    法本来净。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无师自然觉。不由次第行。释云。无相行者。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诸余禅定。三界次第。从欲界地。未到地。初禅地。乃至非非想处地。有十一种差别不同。有法无法二道为别。是阿毗昙杂心圣行。若安乐行中深妙禅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无色行。如是禅定。是菩萨徧行。毕竟无心想故。名无相行。有相行者。如劝发品中。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若行成就。即见普贤等。得三陀罗尼。若顾身命。贪四事供养。不能勤修。经劫不得。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 南烦北途)
    陈南岳思大禅师撰
    先总明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乃能得之。无量佛法功德。一切皆从禅生。次问答释疑。后具明四念处。各各具足一切佛法。
    摩诃止观(二十卷 南困衡北霸赵)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章安记曰。止观明静。前代未闻。智者大师。隋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于
    荆州玉泉寺。一夏敷扬。二时慈霔。虽乐说不穷。才至见境。法轮停转。后分弗宣。此之止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即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二不定(即六妙门。今已亡失)。三圆顿(即今摩诃止观)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梯隥。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法门。今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以圆功德而自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大经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又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已用诸河之水。当知止观。诸佛之师。以法常故。诸佛亦常。乐我净等。亦复如是。开章为十。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
    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初释大意。囊括始终。冠戴初后。今撮为五。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一发大心者。约十种发心以简非。发菩提心。即是观。邪僻心息。即是止。约四谛。四弘。六即。以显是。二修大行者。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三感大果者。若行顺中道。即有胜妙果报。设未出分段。所获花报。亦异七种方便。况真果报耶!此义在后第八重中。当广分别。四裂大网者。若人善用止观观心。则内慧明了。通达渐顿诸教。如破微尘。出大千经卷。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此义至第九重当广说。摄法中亦略示。五归大处者。自向三德。引他同入三德。故名旨归。入秘密藏。至第十重中。当广说也。记曰。此五略。只是十广。初五章。只是发菩提心一意耳!方便。正观。只是四三昧耳!果报一章。只明违顺。违即二边果报。顺即胜妙果报。起教一章。转其自心。利益于他或作佛身。施权实。或作九界像。对扬渐顿。转渐顿。弘通渐顿。旨归章。只是同归大处秘藏中。故知略广意同也。○二释止观名。略有四。一相待。二绝待。三会异。
    四通三德。一相待者。止观各三义。止三义者。息义。停义。对不止止义。观三义者。贯穿义。观达义。对不观观义。二绝待者。横破竖破上三止观。则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以六即望之。初心无所失。圣境无所滥。三会异者。会诸经论异名。四通三德者。以三德共通两字。又三德各通两字。○三释止观体相为四。一教相。二眼智。三境界。四得失。一教相者。止观名教。通于凡圣。不可寻通名。求于别体。故用相简之。简前三教。显圆顿教止观体也。二眼智者。止观为因。智眼为果。用不思议眼智。得圆顿止观体也。三境界者。若得能显眼智中意。无俟所显谛境之说。为未解者。更此一科。夫信行尚多闻。因此分别以会圆妙。法行宗深观。缘此思惟以见正境耳!四得失者。失即思议。得即不思议也。○四明止观总持。徧收诸法。一摄一切理。二摄一切惑。三摄一切智。四摄一切行。五摄一切位。六摄一切教。○五明偏圆者。简偏就圆。一明大小。二明半满。三明偏圆。四明渐顿。五明权实。○六明方便。谓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无量行成解发。入菩萨位。圆教以假名五品观行等位。去真犹远。名远方便。六根清净。相似邻真。名
    近方便。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复论远近。二十五法为远方便。十种境界为近方便。横竖该罗。十观具足。成观行位。能发真似。今释远方便。略为五。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具五缘者。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五得善知识。诃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弃五盖者。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调五事者。谓食。眠。身。息。心。行五法者。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已上俱有事解理解)。○七明正修止观者。前六重。依修多罗以开妙解。今依妙解以立正行。膏明相赖。目足更资。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纷然竞作。重昏巨散。翳动定明。不可随。不可畏。随之。将人向恶道。畏之。妨修正法。当以观观昏。即昏而朗。以止止散。即散而寂。如猪揩金山。众流入海。薪炽于火。风益求罗耳。开止观为十。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此十境通能覆障。始自凡夫正报。终至圣人方便。阴入一境。常自现前。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又八境去正道远。深加防护。得归正辙。二境去正道近。至此位时。不虑无观。薄修即证。又若不解诸境互发。大起疑网。如在歧道。不知
    所从。先若闻之。恣其变怪。心安若空。○第一观阴界入境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界内外一切阴入。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心是惑本。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炙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观心具十法门。一观不可思议境。二起慈悲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徧。五识通塞。六修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此十重观法。横竖收束。微妙精巧。初则简境真伪。中则正助相添。后则安忍无著。意圆法巧。该括周备。规矩初心。将送行者。到彼萨云。非闇证禅师。诵文法师。所能知也。一观心是不可思议境者。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也。此不思议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依此境发
    誓愿。乃至无法爱。何誓不具。何行不满足耶!说时次第。行时一心中具一切心。二发真正菩提心者。既深识不思议境。知一苦一切苦。自悲悲他。发两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又识不可思议心。一乐一切乐。我及众生。昔虽求乐。不知乐因。今方始解。故起大慈。兴两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善巧安心者。善以止观安于法性也。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番安心法等。四破法徧者。不思议一境一切境。一心一切心。横竖诸法。悉趣于心。破心故。一切皆破。故言徧也。是中先约空无生门。以次第破显圆顿破。然后以一门破。例余门破。文广义深。须细寻之。五识通塞者。破塞存通。如除膜养珠。破贼护将。六明道品调适者。由圆三十七品。入圆三解脱门。七助道对治者。以根钝故。不能即开三解脱门。以遮重故。牵破观心。为是义故。应须治道。对破遮障。于助六度。但作一事解。不能助道。当观此助不思议。摄一切法。八明次位者。夫真似二位。有解脱知见。朱紫分明。终不谬谓未得谓得。岂有凡夫造心。即言上圣。此非增上慢。推与谁乎。次明从五悔登随喜品。乃至十信。四十二位。究
    竟妙觉。无有叨滥。名知次位。九安忍者。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忆此三术。啮齿忍耐。虽千万请。确乎难拔。让哉!隐哉!去哉!若烦恼业定见慢等。从内来破者。亦忆三术。即空即假即中。十无法爱者。行上九事。过内外障。应得入真。而不入者。以法爱住著而不得前。若破法爱。入三解脱。发真中道。所有慧身。不由他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是十种法。名大乘观。学是乘者。名摩诃衍。行。住。坐。卧。语作。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知法。一切缘中。一切境中。皆可修之。○第二观烦恼境。乃至第七观诸见境。各为四意。各论十乘。具如全帙。后三境不说。后三大章亦不说。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十卷 南刑北烦)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弟子法慎记 灌顶再治
    大意第一。释名第二。明门第三。辨诠次第四。简法心第五。分别前方便第六。释修证第七。于中有四。初修证世间禅相。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二修证亦世间亦出世间禅相。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观。三修证出世间禅相。谓对
    治无漏。缘理无漏。对治无漏有九。九想。八念。十想三种名坏法观。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三种名不坏法观。九次第定。名练。师子奋迅。名熏。超越三昧。名修。缘理无漏未说。四修证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相未说。八显示果报。九从禅起教。十结会归趣。皆未说。
    六妙门禅法(一卷 元藏谨字号南北藏并缺)
    天台大师于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二卷 前有元照序 一名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 南践北途)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具缘第一。诃欲第二。弃盖第三。调和第四。方便第五。正修第六。善发第七。觉魔第八。治病第九。证果第十。后附梁肃天台止观统例。及天台法门议。
    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觉意三昧(一卷 南烦北法)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辨法相第一。释觉意三昧名第二。释方便行第三。明心相第四。入观门第五。证相门第六。
    四念处(四卷 南烦北法)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先明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宣说。次明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乃约生生等四句。各明四门。四念处。三十七品。因行果位。差别不同。
    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南翦北刑)
    隋天台智者大师撰
    天台山修禅寺沙门释智顗。辄依经附论。撰法界次第初门三百科。裁为七卷。流传新学。略为三意。一为读诵寻论随见法门。脱有迷于名数者。二为未解圣教所制法门浅深之次第。三为学三观之者。当以此诸法名相义理。一一历心而转作。则观解无碍。触境不迷。若于一念心中。通达一切佛法者。则三观自然了了分明也。故出此三百科。名教仍当。名下略辩体相。始得三卷。(仅六十科)
    净土十疑论(一卷十四纸 前有杨杰序 南起北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后有陈瓘序
    观心论(亦名煎乳论 二藏俱缺)
    天台修禅寺沙门智顗述
    【大乘论藏诸论释第三】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南心北退)
    最胜子等诸菩萨造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总释瑜伽师地名义。略释一十七地名义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持北枝)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世亲菩萨。释前摄大乘论本
    △摄大乘论释(十五卷 有慧恺序 南操好北友投)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坚北连)
    隋南天竺沙门达摩笈多译
    二译并同前本
    摄大乘论释(十卷 南雅北交)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无性菩萨。释前摄大乘论本。
    成唯识论(十卷 有沈玄明后序 南縻北义)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护法等十菩萨。各造论十卷。释世亲三十颂。奘师糅为十卷。乃瑜伽一宗之精要也。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 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 南自北沛)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天亲所造论。
    大乘广五蕴论(十三纸半 南都北投)
    安慧菩萨造唐中印土沙门地婆诃罗译
    观所缘缘论释(八纸余 南华北投)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
    护法菩萨。释缘缘论中破执纵夺之法。
    释摩诃衍论(十卷 元藏笙字号南北藏俱缺)
    龙树菩萨造 筏提摩多译
    释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
    广百论释论(十卷 南真北廉)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
    护法菩萨。释前广百论本。与成唯识论破我法二执处。相为表里。最宜详玩。
    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钜野洞庭
    元苍山再光寺普瑞集
    消释悬谈文义。乃座主家学问耳。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 南韩北约)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 南遵北会)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序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如。未及补治。不幸归寂。孤山之制。多
    事消文。复于中间。毁除观心。斯实不忍。今故秉笔。拾先师遗余之义。拾后人遗
    弃之文。使教行二涂。不致壅蔽。大师深解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对五章。以金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 南约法北盟何)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文句也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四卷 南烦北法)
    宋钱塘沙门智圆述
    即释智者疏。约文敷义。笔之为钞。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四卷 南弊北韩)
    宋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
    是经有六名。其末名龙宝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释。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实以传宗为本。而释经次焉。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凡申一经。释一义。亦必有法。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连珠记(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宋玉峰沙门释师会述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释(四卷今作二卷 南书北星)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三宝尊菩萨造。释大域龙树菩萨所造颂。
    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 前有普门子缘起序 南晋楚北多士)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不暇寻究文势生起。亦未委细分节句逗。晚还毗坛。辄添肤饰。裨以管见。然所记者。莫非述闻。兼寻经论。但识用暗短。而繁略颇驯。呈露后贤。敢悕添削。
    法华文句记(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赵魏北晋楚更)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即释智者文句也。后记云。适与江淮四十余僧。往礼台山。因见不空三藏门人舍光。奉勅在山修造。云与不空亲游天竺。彼有僧问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简
    邪正。晓偏圆。可能译之。将至此土耶。岂非中国失法。求之四维。而此方少有识者。如鲁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愿学者。行者。随力称赞。应知自行兼人。并异他典。若说若听境智存焉。若冥若显。种熟可期。并由弘经者有方故也。若直尔讲说。是弘经者。何须衣。座。室。三之诫。如来所遣。岂可聊尔。余省躬揣见。自觉多惭。迫以众缘。强复疏出。纵有立破。为树圆乘。使同志者。开佛知见。终无偏党。而顺臆度。冀诸览者。悉鉴愚忱。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思惟修习。永用舟航。随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舍。经耳成缘。或顺或违。终因斯脱。愿解脱之日。依报正报。常宣妙经。一刹一尘。无非利物。唯愿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萨。密借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凡有说处。亲承供养。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转。
    观音玄义记(四卷 南何北遵)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智者玄义也
    观音义疏记(四卷 南何北遵约)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义疏也。后附天竺寺沙门遵式释重颂云。第二重颂。是隋炀大业中。智者灭后。笈多所译。方入大部。故疏阙释。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南土北同)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 敦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窥基述
    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岩
    唐西太原寺沙门释法藏述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 岩岫
    宋长水沙门释子璇录
    肇论新疏游刃(二十卷) 杳冥
    元大白马寺沙门释文才述
    科一卷 新疏九卷 游刃十卷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 前有普门子序 南假途灭虢北魏困横假)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述此缘起。凡有十意。一为知有师承。非任胸臆。异师心故。二为曾师承者。而弃根本。随末见故。三为后代展转。随生异解。失本依故。四为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禀承故。五为义观俱习。好凭教者。行解备故。六为点示关节。广略起尽
    。宗要文故。七为建立师解。使不沦坠。益来世故。八为自资观解。以防谬误。易寻讨故。九为呈露所解。恐有迷忘。求删削故。十为随顺佛旨。运大悲心。利他行故。
    止观义例(二卷 南践北途)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第一所传部别例。第二所依正教例。第三依正消释例。第四大章总别例。第五心境释疑例。第六解行相资例。第七喻疑显正例。
    止观大意(十纸余 南剪北起)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初叙祖承。二叙教观。先叙教。次叙观。
    观心论疏(三卷北作五卷 南起北刑)
    隋天台国清寺沙门灌顶撰
    论有序。正。流通。从初问佛经无量下去。至四月一岁。有四纸半论文。并是序分。从问观自心生。云何四不说下去。至寂然无言说。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说。从今约观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
    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九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