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
序太虚比因西藏学者法尊译出黄衣士宗喀巴祖师所造《菩提道次第广论》,教授世苑汉藏院学僧,将梓行而问世。余为参订其译文,阅至「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能速满二资粮故。设逾共道非所堪能,或由种性功能虚劣,不乐趣密咒者,则惟应将此之次第加以推广。」其为特尚密宗之理论,甚为显然。例之贤首以别教一乘特尚《华严》,天台以纯圆独妙特尚《法华》,固将无别。然中国尚禅宗者,斥除一切经律论义。虽若《宗镜录》遍录经论,亦但扬厥宗,鄙余法为中、下。尚净土者,亦劝人不参禅学教,专守一句弥陀。贤、台虽可以小始终顿、百藏通别圆位摄所余佛言,然既为劣机而设,非胜根所必须,纵曰圆人无不可用为圆法,亦惟俟不获已时始一援之,而学者又谁肯劣根自居,于是亦皆被弃。此风至日本而加厉,横判显密教,竖判十住心之东密,则除秘密尽排为浅显。高唱经题之日莲,则于《法华》亦舍迹门而仅崇本门。今日本虽经明治维新复兴,然亦只有各宗而无整全之佛教。中国至清季,除参话头、念弥陀外,时一讲习者,亦禅之《楞严》,净之《弥陀疏钞》,及天台《法华》与《四教仪》,或贤首《五教仪》,附《相宗八要》而已。经律论古疏早多散失,保之大藏者亦徒资供奉,或翻阅以种善根耳。空疏陋之既极,惟仗沿习风俗以支持。学校兴而一呼迷信,几溃颓无以复存。迄今欲扶掖以经论律仪,亦尚无以树立其基础,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论》云︰「如《道炬释》,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定知不成菩提。」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一九三五年一月三十日于世苑图书馆科判甲一 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甲二 次开为四门乙一 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分三丙一 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丙二 其身获得功德事理分二丁一 知见广博获教功德事理丁二 如理修行获证功德事理丙三 得已于教所作事业分二丁一 于印度所作事理丁二 藏中所作事理乙二 令于教授起敬理故开示其法殊胜分四丙一 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丙二 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丙三 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丙四 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乙三 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分三丙一 听闻轨理分三丁一 思惟闻法所有胜利丁二 于法法师发起承事丁三 正听轨理分二戊一 断器三过戊二 依六种想丙二 讲说轨理分四丁一 思惟说法所有胜利丁二 发起承事大师为法丁三 以何意乐加行而说丁四 于何等境应说不说所有差别丙三 于完结时共作轨理乙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分二丙一 道之根本亲近知识轨理分二丁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分六戊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戊二 能依学者之相戊三 彼应如何依师之理分二已一 意乐亲近轨理分三庚一 总示亲近意乐庚二 特申修信以为根本庚三 随念深恩应起敬重已二 加行亲近轨理戊四 依止胜利戊五 未依过患戊六 摄彼等义丁二 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分二戊一 正明修法分二已一 正修时应如何分三庚一 加行庚二 正行分二辛一 总共修法辛二 此处修法庚三 完结已二 未修中间应如何戊二 破除此中邪妄分别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分二丁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分三戊一 正明暇满分二已一 闲暇已二 圆满戊二 明其义大戊三 思惟难得丁二 如何摄取心要之理分二戊一 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分二已一 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已二 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庚一 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庚二 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分二辛一 正明因相辛二 所为义戊二 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分三已一 于共下士道次修心分三庚一 正修下士意乐分二辛一 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二壬一 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分四癸一 未修念死所有过患癸二 修习胜利癸三 当发何等念死之心癸四 修念死理分三子一 思决定死子二 思惟死无定期子三 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壬二 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分三癸一 思惟地狱所有众苦分四子一 大有情地狱子二 近边地狱子三 寒冷地狱子四 独一地狱癸一 旁生所有众苦癸二 饿鬼所有众苦辛二 依止后世安乐方便分二壬一 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分四癸一 由依何事为归依因癸二 由依彼故所归之境分二子一 正明其境子二 应归依此之因相癸三 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分四子一 知功德分三丑一 佛功德丑二 法功德丑三 僧功德子二 知差别子三 自誓受子四 不言有余而正归依癸四 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分二子一 摄分中出子二 教授中出分二丑一 别学分二寅一 遮止应学寅二 修行应学丑二 共学壬二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分三癸一 思总业果分二子一 正明思总之理子二 分别思惟分二丑一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丑二 抉择业果分三寅一 显示黑业分三卯一 正显示黑业道卯二 轻重差别分二辰一 十业道轻重辰二 兼略显示具力业门卯三 此等之果寅二 白业果分二卯一 白业卯二 果癸二 思别业果分三子一 异熟功德子二 异熟果报子三 异熟因缘癸三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子一 总示子二 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庚二 发此意乐之量庚三 除遣此中邪执已二 于共中士道次修心分四庚一 正修意乐分二辛一 明求解脱之心辛二 发此之方便分二壬一 由于苦集门中思惟分二癸一 思惟苦谛生死过患分二子一 显示四谛先谈苦谛之意趣子二 正修苦谛分二丑一 思惟生死总苦分三寅一 思惟八苦寅二 思惟六苦寅三 思惟三苦丑二 思惟别苦分四寅一 三恶趣苦寅二 人苦寅三 非天苦寅四 天苦分二卯一 欲天三苦卯二 上二界粗重苦癸二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分三子一 烦恼发生之理分四丑一 正明烦恼丑二 如何生起之次第丑三 烦恼之因丑四 烦恼过患难子二 彼集业之理分二丑一 正明所集之业分二寅一 思业寅二 思巳业丑二 如何集业之理子三 死没及结生之理分五丑一 死缘丑二 死心丑三 从何摄暖丑四 死后成办中有之理丑五 次于生有受生道理壬二 由于十二缘起思惟分四癸一 支分差别癸二 支分略摄癸三 几世圆满癸四 此等摄义庚二 彼生起之量庚三 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庚四 抉择能趣解脱道性分二辛一 以何等身灭除分二辛二 修何等道而为灭除已三 于上士道次修心分三庚一 显示入大乘门惟是发心庚二 如何发生此心道理分四辛一 由依何因如何生起辛二 修菩提心次第分二壬一 修七种因果教授分二癸一 于其渐次令发定解分二子一 开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子二 诸余因果是此因果道理癸二 如次正修分三子一 修习希求利他之心分二丑一 引发生起此心所依分二寅一 于诸有情令心平等寅二 修此一切成悦意相丑二 正发此心分三寅一 修慈寅二 修悲寅三 修增上意乐子二 修习希求菩提之心子三 明所修果即为发心壬二 依寂天佛子著述而修分三癸一 思惟自他能换胜利及不换过患癸二 若能修习彼心定能发生癸三 修习自他相换法之次第分二子一 除其障碍子二 正明修法辛三 发起之量辛四 仪轨受法分三壬一 未得令得分三癸一 所受之境癸二 能受之依癸三 如何受之轨则分三子一 加行仪轨分三丑一 受胜归依分三寅一 庄严处所安布塔像陈设供物寅二 劝请归依寅三 说归依学处丑二 积集资粮丑三 净修意乐子二 正修仪轨子三 完结仪轨壬二 己得守护不坏分二癸一 修学现法不退发心之因分四子一 为于发心增欢喜故应当修学忆念胜利子二 正令增长所发心故应当修学六次发心分二丑一 不舍所发心愿丑二 学令增长子三 为利有情而发其心应学其心不舍有情子四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癸二 修学余生不离发心之因分二子一 断除能失四种黑法子二 受行不失四种白法壬三 设坏还出之方便庚三 既发心已学行道理分三辛一 发心已后须学学处之因相辛二 显示学习智能方便一分不能成佛辛三 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分二壬一 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分三癸一 净修欲学菩萨学处癸二 修已受取佛子律仪癸三 受已如何学习道理分三子一 何所学处子二 其中能摄诸学道理分二丑一 正义数量决定丑二 兼说次第决定子三 于此如何学习次第分二丑一 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分二寅一 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分六卯一 学习布施分四辰一 布施度性辰二 转趣发起布施方便辰三 布施差别分三巳一 总一切依当如何行巳二 观待别依所有差别巳三 布施自性所有差别分别三午一 法施午二 无畏施午三 财施分二未一 实舍财施分三申一 舍财道理分四酉一 惠施何田酉二 何心惠施酉三 如何行施酉四 施何等物分二戌一 略示应舍不应舍物戌二 广释分二亥一 广释内物可舍不舍亥二 广释外物可舍不舍分二天一 不舍外物道理天二 惠施外物道理申二 若不能舍当如何行申三 习近对治布施障碍未二 惟意乐施辰四 此等略义卯二 学习持戒分五辰一 尸罗自性辰二 趣入修习尸罗方便辰三 尸罗差别分三巳一 律仪戒巳二 摄善法戒巳三 饶益有情戒辰四 修尸罗时应如何行辰五 此等摄义卯三 学习忍辱分五辰一 忍之自性辰二 趣入修忍之方便辰三 忍之差别分三巳一 耐怨害忍分二午一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分二未一 破除不忍障乐苦分二申一 显示理不应嗔分三酉一 观察境酉二 有境酉三 所依嗔非应理申二 显示理应悲愍未二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利毁等三分二申一 破除不忍障誉等三分三酉一 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酉二 思惟有过失之理酉三 故于此破应当欢喜申二 破除不忍作毁等三午二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巳二 安受苦忍分三午一 必须安受苦之理午二 引发此之方便分二未一 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未二 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申一 思惟苦之功德申二 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分二酉一 思解脱等诸大胜利酉二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申三 从微渐修无难之理午三 处门广释巳三 思择法忍辰四 修忍时如何行辰五 此等摄义卯四 学习精进分五辰一 精进自性辰二 趣入修习精进方便辰三 精进差别分二巳一 正明差别分三午一 擐甲精进午二 摄善法精进午三 饶益有情精进巳二 发生精进之方便分四午一 舍离障碍精进违缘分二未一 明所治品未二 修断彼之方便午二 修积顺缘护助资粮分四未一 发胜解力未二 发坚固力未三 以欢喜力未四 暂止息力午三 依上二缘发勤精进午四 由此身心堪能之理辰四 正修行时应如何修辰五 此等摄义卯五 学习静虑分五辰一 静虑自性辰二 修彼方便辰三 静虑差别辰四 正修彼时应如何行辰五 此等摄义卯六 般若道理分五辰一 慧之自性辰二 生慧方便辰三 慧之差别分三巳一 通达胜义慧巳二 通达世俗慧巳三 通达饶益有情慧辰四 正修慧时应如何行辰五 此等摄义寅二 学习四摄熟他有情分五卯一 四摄自性卯二 立四之理由卯三 四摄之作业卯四 摄受眷属须依四摄卯五 略为解说丑二 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分六寅一 修习止观之胜利寅二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寅三 止观自性寅四 理须双修寅五 次第决定寅六 各别学法分三卯一 学奢摩他法分三辰一 修止资粮辰二 依止资粮修奢摩他分二巳一 加行巳二 正行分二午一 身何威仪而修午二 正释修习之次第分二未一 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分三申一 系心所缘先如何修申二 住所缘时应如何修分二酉一 明心住之所缘分二戌一 总建立所缘分三亥一 正明所缘亥二 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亥三 显示所缘异门戌二 明此处之所缘酉二 心于所缘如何安住分三戌一 立无过规戌二 破有过规戌三 示修时量申三 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二酉一 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分二戌一 修习对治不知沉掉分二亥一 抉择沉掉之相亥二 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方便戌二 修习知巳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分二亥一 正明其思灭沉掉法亥二 明能生沉掉之因酉二 离沉掉时应如何修未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申一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申二 由六力成办申三 具四种作意辰三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分三巳一 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分二午一 显示正义午二 有作意相及断疑巳二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巳三 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二午一 显往粗静相道须得正奢摩他午二 依奢摩他离欲之理卯二 学毗钵舍那法分四辰一 依止毗钵舍那资粮分三巳一 明了义不了义经巳二 如何解释龙猛意趣巳三 抉择空性正见之次第分二午一 悟入真实义之次第午二 正抉择真实义分三未一 正明正理所破分三申一 必须善明所破之因相申二 遮遣余派未明所破而妄破除分二酉一 明所破义遮破太过分二戌一 说其所欲戌二 显其非理分二亥一 显彼破坏中观不共胜法分三天一 明中观胜法天二 彼如何破坏天三 诸中观师如何答彼亥二 显所设难皆非能破分四天一 观察堪不堪忍正理思择而为破除然不能破天二 观察由量成不成立而为破除然不能破天三 观察是否四句所生而为破除然不能破天四 观察有事无事等四句而为破除然不能破酉二 明所破义遮破太狭申三 自派明显所破之理分三酉一 正明所破义酉二 于余所破加不加此之理酉三 释于所破应不应加胜义简别未二 破所破时应能立以谁而破分二申一 明应成自续之义分二酉一 破除他宗分二戌一 出计戌二 破执酉二 安立自宗分二戌一 正破自续分二亥一 显示所依有法不极成之宗过分二天一 出计天二 破执分二地一 义不应理地二 喻不相同亥二 由此过故显示因亦不成戌二 自不同破之理申二 自生正见当随谁行未三 依其能破于相续中生见之法分三申一 抉择补特伽罗无我分三酉一 正抉择我无自性分二戌一 立喻(车喻)分四亥一 显车无性而为假有亥二 于彼断诤亥三 由名差别皆得成立亥四 依此速得正见胜利戌二 含义分二亥一 合无自性义分四天一 破我与蕴性一品天二 破我与蕴性异品天三 由此亦能破诸余品天四 依彼能见初特伽罗犹如幻化亥二 合由名差别成就义酉二 显由此成我所无性酉三 此诸正理于余例明申二 抉择法无我申三 修习此见断障之理辰二 毗钵舍那所有差别辰三 修习毗钵舍那之法分二巳一 破他宗巳二 立自宗分三午一 双修止观之理午二 于彼断诤午三 略摄修要辰四 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卯三 学双运法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