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入第四十四经下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入第四十四经下卷)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五如焰忍三。初征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焰忍。
    △二释义三。初指法同喻。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於阳焰。
    △二别显喻相二。初喻体空。
    譬如阳焰无有方所(至)非种种色亦非无色。
    若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无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习气。三喻习气熏动心海。起於缘生似有之法。四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若十喻论。法喻各有多义。如彼广说。其有无等义。如幻忍说。
    △二喻其相有。
    但随世间言说显示。
    △三总以法令。
    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
    上明了法。下明成忍行。
    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三结名。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
    △六如梦忍三。初征。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
    △二释三。初标法同喻。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
    △二正举喻相。
    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至)非染非净而有示现。
    然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所依。谓寤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现。谓梦相差别以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非有而有。但心变故非现前法。五令梦者取以为实。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现有。喻法而有。双辨为俱句。五夺为双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梦故。谓一以是梦故有梦事。现於梦者为有。二既言是梦。其性必虚。於无实处。而见实故。然语有则全摄无而为有。言无则全摄有而为无。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无而已思之。三以是梦故。必具二义。全有之无。与全无之有。二门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无。四既言是梦必是双非。形夺俱融。二相尽故。然此俱非不违双。是以若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令尽无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如梦自在法门。是故经云。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此之谓也。
    △三合喻十句。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於梦。
    上句为总。下九句为别。别中初句近上总句。所以略无如梦二字。於九句中。前八辨梦。后一明觉。就前八中摄为四对。
    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
    初二明常无常门。体虚无变。即是常义。自性无恒。是无常义。
    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
    此二辨真妄门。妄由着生。真由性离。
    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
    此二性相门。性本一如。相现多种。
    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
    后二明一异门。但是一心。一而无别。随相分别。异异不同。又唯是一梦想现多种。上之四门。各双存互夺。以为四句。思之可见。
    如梦觉时故。
    后一句明觉。即止观门。谓要在觉时。方知是梦。正梦之时。不知是梦。纯昏心故。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觉时了梦。知实无梦。然由於梦。方有觉故。所以须辨梦觉之时。若离於梦。梦觉斯绝。观了上之多门。止不取於梦妄。如此方为了梦法门。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
    △第七如响忍三。初征。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
    △二释三。初忍行所因。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修学成就到於彼岸。
    由闻起观。能成忍故。
    △二成忍之相二。初法二。初指法同喻。略显其相。
    知一切音声悉同於响。
    通知一切音声如响。
    无来无去。
    明其体空。
    如是示现。
    彰其相有。
    △二了知佛声如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
    非独。但喻世间声故。
    不从内出。
    离机。无声故非内。
    不从外出。
    离佛。无声故非外。
    亦不从於内外而出。
    二法相依。故非内外。若言内外和合有者。便有二声。内外相依。即显无性。上明即有之无。下明即无之有。
    虽了此声非内非外(至)善巧名句成就演说。
    牒非前三而能巧现。
    △二喻显四。初喻。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
    真举从缘所起。明响无性。无性之相。已见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声。此二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有而非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亦有。有无等义。如上准之。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声。则谷喻喉颡。声喻风气。二喻上如来声。则谷喻如来。声喻缘惑。三喻一切法。今经略无。晋本具有。大品十喻。亦响喻一切。则谷喻如来藏。声喻无明习气。
    △二合。
    而与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
    但合佛声。以从近故。然初至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言含法喻。谓约法则如来之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合於上文能巧示现。约喻则不违本声事法之性。随其呼人类别各解。
    而得修学。
    △三转以喻显。
    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此有二意。一则喻上佛声一音随类。二则喻下菩萨无心方能普演。
    △四重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於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
    △三忍成之益二。初随机徧说。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至)令随所宜闻法各异。
    △二权实双行。
    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至)悉以智慧而能了达。
    以同於响性相无碍故。是则由闻如响之教。了如响之声。发如响之音。演如响之法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七如响忍。
    △八如影忍。文有。
    △四别。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影忍。
    △二释三。初法有十一对分三。初七对双遮显性。以成止行。如影无实故。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非是世间非出世间。
    △二二对双照性相。以成观行。如影虽虚。而能现故。
    非修菩萨行。
    性则非修。
    非舍於大愿。
    相乃不舍。
    非实。
    真即俗故。非实。
    非不实。
    俗即真故。非不实。
    △三二对遮照无碍。成双运自在行。
    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
    双照真俗。即权实双行。
    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双遮真俗。即权实双寂。遮照一时为双运。互夺无碍为自在。以此结上二段。同斯无碍。为忍相之深玄。
    △二喻文具五法。初为所依本质。
    譬如日月男子女人舍宅山林河泉等物。
    若约影喻别喻。菩萨现身则日等。喻悲智愿等。若约影喻通喻。一切法则日等喻因。其河泉二种虽通能现。且为所现。长河飞泉入镜中故。
    △二明能现之处。
    於油於水於身於宝於明镜等清净物中。
    亦有通别。别喻机惑。及应现处。通喻於缘。谓无明等。然此文具摄论三喻。一以油水对上日月。为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镜等影像。阙此润等。喻非定地。二以於身对上日月。为光影喻。身映日等而有影故。弄影多端故。喻於诸识。三以宝镜等对上男子等。为影像喻。喻定地果报。以镜中影像。离於本质。别现镜等之中故。喻於果与因处别。前映质之影。虽因日等。影乃随身。不於日内而现。故喻诸识虽托境生。异自在我。非在於境上。所依能现二段是缘。
    △三明缘之所起。
    而现其影。
    亦有通别二果。可知。
    △四明有之非有。
    影与油等非一非异非离非合。
    摄义多门。於中一异合离。通显影义。初一异约此影彼影。合离约影对於水等。次别显影义。
    於川流中亦不漂度於池井内亦不沉没。
    不通二影。如月映淮流。流水不将月去。光临潭上。万仞不见光沉。喻菩萨同世迁流。不漂生死。证真寂灭。不沉涅盘。后双结有无。
    虽现其中无所染着。
    喻性相交彻。兼於镜像。
    △五愚小取为有。
    然诸众生知於此处有是影现亦知彼处无如是影。
    由以有无定为有无。不知即影。了不可取。故成执着。上明取有无。故为执着。
    远物近物虽皆影现影不随物而有近远。
    举影正义。显上为执。不知此影。无远近故。
    △二合二。初正合前文。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不作二解谓自他别。
    举智境。合前本质。
    而於自国土於他国土。
    合前油等。
    各各差别一时普现。
    合前现影。
    △二转以喻合非有之有。
    如种子中无有根芽茎节枝叶而能生起如是等事。
    上喻下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
    有无无碍。名为方便等。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八如影忍。
    △四果三。初约法性身。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同於世间坚实之相。
    得称性之身。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徧故。
    △二结成无碍。
    然此差别即非差别别与不别无所障碍。
    以无差是差之无差故。虽不往而徧。令物见殊差。是无差之差。故虽徧而不在彼此。
    △三显此身因。
    此菩萨从於如来种性(至)无边色相清净之身。
    其无边身。近局果中。亦通前法。
    △九如化忍四。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化忍。
    化者无而忽有故。
    △二释三。初法二。初总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皆悉如化。
    标法同喻。具能所知。既知一切世间。不但局於所化情类。略标世间应具出世。
    △二别显二。初显所知十句。初五染化。
    所谓。
    此五不出惑业苦三。前四是苦。即五蕴相。
    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
    一识。由想起。
    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
    二行。因识生分别。是识故。
    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
    三受。因想起想。取爱憎相故。
    一切世间不实法化言说所现故。
    四色亦行。生无记报色。如沫不实。名言熏习即是行故。
    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
    五即是惑。惑由想行。念即行故。业通二处。初句意业。此句分别。皆是业故。此中意等从缘无性。如化不实。本无今有。如化相现。故仁王经云。法本自无。因缘生诸。净化二义仿此可悉。
    △二五净化。
    复有清净调伏化无分别所现故。
    一方便调生。依真智故。
    於三世不转化无生平等故。
    二湛然真智。由理成故。故上文云。智入三世。了法平等。
    菩萨愿力化广大修行故。
    三愿。由行满。
    如来大悲化方便示现故。
    四慈悲。复依方便立故。
    转法轮方便化智慧无畏辩才所说故。
    五具无畏辩。能转法故。
    △二别显能知。
    菩萨如是了知世间出世间化。
    结前生后。世间结前染。出世结前净。亦结余所不尽。谓乃至一法过於涅盘。亦如化故。或说涅盘不如化者。大品云。为新发意菩萨。恐其惊怖。分别生灭。方如化故。了知之言。即是生后。
    次正显能知。上言了知。知有六义。
    现证知。
    若事若理。非比度故。
    广大知。
    旁无遗故。
    无边知。
    契中道故。
    如事知。
    称俗境故。
    自在知。
    真俗无碍故。
    真实知。
    归一实谛故。
    非虚妄见所能倾动随世所行亦不失坏。
    结上六知。处真道而不倾。行非道而不坏。
    △二喻。
    譬如化。
    应开四义。一能化者。以喻因缘。二化现事。喻所起果。三现用而无实。四愚小。谓真故。十喻传云。犹如化事。虽空无实。能令众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尔。云何无实。如彼化人无生老死苦乐。异余人故。有四十句。初句标。次三十七句一向双非。以显无实。
    不从心起不从心法起(至)非生死非涅盘。
    后二句义通二种。
    非有非无有。
    一亦是双非。谓无有亦无故。二双融性相。化不实故非有。现化事故非无。有对成四句。及一异等。准前思之。
    △二合二。初化行四。初起化用。
    菩萨如是善巧方便(至)了知世法分身化往。
    以同化相有故。然但云菩萨如是者。以上诸非。一一通法。故指上如是为善巧方便。
    △二明化智。
    不着世间不取自身(至)不住於法不离於法。
    以了化不实故。
    △三双非显中。
    以本愿故不弃舍一众生(至)虽无所有而满足佛法。
    △四结示化旨。
    了法如化非有非无。
    △二化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安住(至)菩提之道利益众生。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九如化忍。
    △四果二。初得利他业用之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明照法性平等圆满。
    △二得依自利。立胜名果。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至)不能为障名无碍者。
    △十如空忍四。初标。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空忍。
    标云如空。如空所喻。通一切法。佛地论喻清净法界。以杂差别相故。及中边等论喻圆成实。但是此中一义。然其喻相。小异诸喻。诸喻开义。多分有五。虽然正取所成幻等以喻於法。而亦取缘等以显无性。此中喻相。不间别法。直指於空。具含多义。以喻於法。又此诸喻若约能喻。五多喻中。多取似有。以破实有。化喻以不有之有破於似有。此喻以性相俱绝破於一切。又前六遣有会空。多依空立有少。此一遣有入空少。依空立有多。又上所喻。则通一切。此中能喻则具多义。所喻各随别义。喻一类法。龙树十喻。以四复次。释如空义。一近无远有。谓如虚空非可见法。以远视故。眼光回转。则见缥色。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以凡夫人远无漏慧弃舍实相。则见彼我男女等物而实。此物竟无所有。二约性净不染。三约无初中后。四约体实无物。及佛地论有十复次。上八地中。空有十义。皆是略明。然约别义。有此不同。若约同义。诸喻无别。故睿公云。十喻以喻空。空必待此喻。借言以会意。意尽无会处。若得出长罗。住此无所住。若能映斯照。万象无来去。余有无无碍等义。如前后说。
    △二释二。初忍解之相二。初别明。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
    以空九义。喻九种法。随义虽别。然其总意亦以缘成。无性故空然。九句各初标法同喻。后出所以。
    了一切法界犹如虚空以无相故。
    一标事法界如空。下出所以者。以无相故。谓从约无性。其相自虚。即事当体。是理法界故。此句为总。
    一切世界犹如虚空以无起故。
    二世界共业所起故。
    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二故。
    三轨仪教法。一味法界之所流故。及余六句。并准初句。
    一切众生行犹如虚空(至)犹如虚空无着无碍故。
    △三总结。
    菩萨如是以如虚空方便了一切法皆无所有。
    △二忍行成益三。初总明得如空三业业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虚空忍智(至)如虚空意意业。
    △二别显德齐虚空。
    譬如虚空一切法依(至)智慧诸力不可破坏。
    上二句一向喻实无依为依。
    譬如虚空一切世间(至)而菩萨心无有边际。
    余九句皆显性相无碍。从缘有故。无性空故。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一缘生故空。缘生故有。二无性故空。无性故有。三缘生故有。无性故空。四即反此余一异等。并例此知。无法出空故。皆现其前。空不可见。是故不现诸法之前。余文并显。
    △三征释得益之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所以得者。
    △二释意云。空观成故。於中有二。初智证齐空。
    菩萨所作如虚空故(至)皆悉平等一体一味。
    一体者。真如平等故。一味者。解脱不殊故。
    一种分量。
    大小皆称性故。
    如虚空清净徧一切处(至)於一切法无有分别。
    △二德用满空。
    严净一切诸佛国土(至)转於法轮未曾失时。
    △三结。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十如空忍。
    △四果。
    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忍(至)身智慧力如虚空故。
    得二十种身。前十与十行及离世间大分相似。然通相多从德用。以立其名。可以意得。
    △四总结十忍。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忍。
    △二偈颂。一百七颂大分为二。初百颂颂前。但颂广释即为十段。段各十偈。初有十颂。颂音声忍。於中二初。二偈颂所闻佛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譬如世有人闻有宝藏处(至)甚深寂灭相。
    △二有八偈颂。能入佛法。
    闻此深法时其心得安隐(至)供佛令欢喜。
    於中一偈颂不惊怖畏。一偈深信。一偈悟解。二偈爱乐。一偈修习安住。后二偈颂趣向而专心忆念。
    △二颂顺忍。
    如有大福人获得真金藏(至)亦不分别法。
    初一偈三句颂思惟。次二偈一句颂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次一却颂观察平等无违。余颂正住修习。
    △三颂无生忍。於中三。初三颂标。
    三十三天中所有诸天子(至)无生故无灭。
    以前三忍皆是法说故。偈初各加其喻。
    △二有四偈颂释。
    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至)方便善说法。
    △后三结难。
    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至)置於善道中。
    △四颂如幻忍二。初六偈颂前略说。於中有二。初四颂指法同喻及显缘相。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至)示现有种种。
    △二有二偈颂。成就忍行。
    度脱诸众生令知法如幻(至)一切皆如幻。
    △二有四颂。颂广说三。初二颂喻。
    幻作男女形及象马牛羊(至)但随分别现。
    △次一颂合。
    菩萨能如是普见诸世间有无一切法了达悉如幻。
    △三忍行成。
    众生及国土种种业所造入於如幻际於彼无依着。
    △五如焰忍。初一蹑前生后。以明观意。
    如是得善巧寂灭无戏论住於无碍地普现大威力。
    △二有五偈指法同喻。
    勇猛诸佛子随顺入妙法(至)远离三颠倒。
    △三颂喻。
    譬如热时焰世见谓为水(至)智者不应求。
    △四颂合。
    众生亦复然世趣皆无有(至)是菩萨方便。
    △六颂如梦忍。正颂前合。兼颂标喻。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至)广度诸群生。
    十颂颂前九句。一颂无变异。次一颂颂自性。上二兼颂标法。三颂执着。翻则解脱。兼颂前喻。四颂性离。五超颂所现。六却颂本性。七八二颂颂无差别。九颂想分别。十颂觉时。
    △七颂如响忍四。初一偈颂忍行所因。
    修行如是行出生广大解巧知诸法性於法心无着。
    文云。修行如是行。似结前喻。既言知诸法性。义同忍行。
    △二二偈颂闻一切声如响。
    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至)其心亦如是。
    △三有二偈。颂知如来声如响。
    瞻仰诸如来及听说法音(至)与法无乖谬。
    △四余颂忍成之益。其喻徧诸偈中。
    善了诸音声於声不分别(至)於世无所着。
    △八颂如影忍颂法说。十对喻合含在。其中十颂分九。初二偈颂非世生没。
    为欲利世间专意求菩提(至)修行意不动。
    谓了寂故。不生。饶益故不没。
    △二有一偈。颂不在内外。
    不住於世间不离於世间於世无所依依处不可得。
    不住故不内。不离故不外。
    △三有一偈。颂非行不行。
    了知世间性於性无染着虽不依世间化世令超度。
    了无染故非行。化世故非不行。
    △四有一偈。颂非同非异。
    世间所有法悉知其自性了法无有二无二亦无着。
    知自性故非同。了无二故非异。
    △五有一偈。颂非往非不往。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於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第二句不往而行。余三句非不往。
    △六有一偈半。颂非住非不住。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至)以世不可说。
    初半偈兼别颂喻。故云非内外。
    △七有二句。颂非是出间非出出间。
    亦不在内外如影现世间。
    △八颂非修菩萨行。非舍於大愿。
    入此甚深义离垢志明彻不舍本誓心普照智慧灯。
    △九颂虽常行一切法。而能辨一切世间事。
    世间无边际智入悉齐等普化诸群生令其舍众着。
    其实不实。及不住世。流法流义。通结上故。略不颂。
    △九有十颂。颂如化忍四。初三偈颂总知一切世间如化。
    观察甚深法利益群生众(至)菩萨行亦然。
    △二染法化。
    一切诸世间及以无量业平等悉如化毕竟住寂灭。
    △三净法化。
    三世所有佛一切亦如化(至)化力为说法。
    言度脱亦如化者。为释疑故。谓观察众生如化。何用化之。故此答云。化若有实。可招来难。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四有四偈颂合。
    知世皆如化不分别世间(至)智慧亦如是。
    △十如空忍二。初一颂忍解之相。
    第十忍明观众生及诸法体性皆寂灭如空无处所。
    △二忍行成益三。初颂别显德齐虚空。
    获此如空智永离诸取着(至)菩萨之所得。
    △二有三偈。颂征释得忍之由。
    自住如空法复为众生说(至)悉等虚空性。
    △三有一偈。却颂上总明得如空三业。
    智慧与音声及以菩萨身其性如虚空一切皆寂灭。
    △二颂结叹二。初三偈二利行圆。
    如是十种忍佛子所修行(至)转於无上轮。
    言超过一切众者。正显十顶之义。
    △二有四偈显深难测上智所知。
    所修广大行其量不可得(至)众生莫能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三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