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慈悲水忏法卷上随闻录
    寓古娄青螺庵沙门 昼中智证 录
    此忏单法立题通别兼举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自他兼利。法应尔故。国师仗三昧水涤除宿障(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正定。拣非邪定。正受。明不受诸受)。水天因此水而成佛果。月光因此水而证圆通。迦诺迦因此而指神通三昧水。既偿往日之殷勤。能濯今时之极楚。悟师于徧觅良医之后。悬忆曩时之预订。获解陈报于奇泉。从果至因靡非因水。故揭而标之(经云。化使立德慈心法门。一切不害。悲心法门)。古云。万亿神通。百千三昧。若离慈心。总归魔业。须知慈悲。是智慧之妙用。智慧。与慈悲为根本。若无智慧。焉有慈悲。有慈悲者。决是智慧人也。以故世人之愚痴者。见人得乐。尚障之。安望其能与乐乎。见人遭苦。惟恐不毒。安望其能拔之(又慈悲水。拣异果报水。通至二禅。二拣非恶业水。此水徧通三界。三烦恼水。通大小乘)。此慈悲水穷尽世出世间。天地不能覆载。日月莫克较明。三灾不能磨折。此其所以异也。由慈水滋人之善。善极。得涅盘乐(生后发愿成德文)。悲水洗人无明垢。故能离生死苦也(生后忏悔诸文)。忏。具云忏摩。此云请忍。(谓请前人忍受我悔罪也)忏云法者。虽请忍之辞。实言从佛口。字采经文。所谓如来广慈悲之念。启忏悔之门也。卷者。成裹义。对舒而言(西域装经。非梵本。非坊册。止用轴式。故名为卷)。初览是法。卷者必舒。览已复卷。舒时有限。卷时偏多。故直从卷。以始终皆卷故。又轴卷是相。会相归性故云卷。卷。收也。收取诸法。皆入自性慈悲也。能所。通别。可知。略释忏题竟。
    ○准经仍分三分。初序分
    一切诸佛。愍念众生。为说水忏。道场总法。
    双标能度所度。及能说所说。水忏道场。可知。总望别言。如梁忏分四十章。章名各异。是别。今标总数。不开细相曰总。
    佛言。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凡夫愚行。无明暗覆。亲近恶友。烦恼乱心。立性无知。恣心自恃。
    言者。振圆音而警众。扬妙义以符机。益物导迷也。又悟自心者名佛。迷己性者名众生。由悟迷。分生佛耳。垢。尘秽也。喻众生心中烦恼。由身心不净。三毒流秽。染污妙明。如尘污衣。似坌覆镜。故喻如垢。从垢字开出惑业苦三。愆即是业。罪招苦报。惑即无明。凡夫有三。按大威德咒经云。於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有二种。一婴儿凡夫。无智慧故。二愚暗凡夫。顽钝不可教故。或云毛道凡夫。心行不定。如轻毛随风转故。愚。即无明。因心不明。不自知过。行。即近恶自恃等(大经三十七云。无明。是一切诸漏根本。众生无明因缘。於阴界入。忆想作想。名为众生。是名想倒。心倒。见倒。大慧云。众生日用。现行无明。顺无明。则生欢喜。逆无明。则生烦恼。佛菩萨则不然。借无明以为佛事。为众生。以无明为窟宅。然非别物。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故)恶友。恶知识也(大经二十二云。恶象等。唯能坏身。恶知识。身心俱坏。恶象等。唯坏一身。恶友坏无量善身善心。恶象等。唯能坏不净臭身。恶友能坏净身净心。恶象等。能坏肉身。恶友坏法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途。恶友杀。必堕三途。恶象等但为身怨。恶友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恶友)。亲近有二义。一互相兢造。二宿无信种善根。烦恼等者。贪。瞋。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并二十随烦恼等。因烦多故。能恼乱净心。古云一丝毫放过。即罪同丘山。况万端起灭。但[示*(囟-乂+古)]在旦夕(问。无明烦恼。定是何物。答。全体佛性。大经云。未得无上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尽名佛性)。由无明故。立性无知。近恶友故。恣心自恃。豪强。技艺。种族等。作顽钝无耻之人也。
    不信十方诸佛。不信尊法圣僧。
    问。三宝有拔济之恩。人反不信何故。答。不信。是疑字。由无明覆觉。故疑佛。烦恼动乱。故疑法。炙乎恶友。故疑僧。故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也(心地观六云。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又不信三宝。即是不信心。大经云。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以不信三宝是出世福田故。又信有二种。一信正。二信邪。言有因果。有三宝。是信正。反是。名信邪。虽信三宝。不信三宝同一性相。虽信因果。不信得者。亦名信不具足。信复有二。一从闻生。二从思生。是人信心。从闻生。不从思生。亦名信不具足。又信有二种。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亦名信不具足。详如经说)。法言尊者。般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法。皆从此经出。则法为诸佛之师及母也。孰尊于此哉。
    不孝父母六亲眷属。
    孝。是孝顺。爱敬从命义(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祖师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生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故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由是而生。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盖父母者。有生我育我之恩。回乾就湿。乳哺养育。咽苦吐甘。慈训长成。怜念之心。未尝暂舍。故须孝顺。现存者。竭力供养。发以道心。过去者。戒善潜资。咸令离苦。杂藏宝经云。雪山中鹦鹉。采花果供盲父母。父母者。今净梵摩耶夫人是。鹦鹉。我身是也)。六亲有三。一。父。母。兄。弟。姊。妹。为根本。二。父六亲。伯。叔。兄。弟。子。孙。三。母六亲。舅。姨。兄。弟。儿。孙。眷属者。亲眷朋属。各有眷爱之情。统属之谊故。
    盛年放逸。以自憍[怡-台+居]。
    根恣心自恃来。壮盛之年。恃血气之勇。故多放逸。(大经三四云。放逸懈怠。不修进故。说五种退。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憍。恣也。[怡-台+居]。慢也。由恃血气之勇。故旁若无人。眼空四海。当思形不久住。福智羸劣。不贪安乐。不造众恶可耳。下承憍慢字开列众罪。
    贪一切财宝。贪一切歌乐。贪一切女色。
    一。普及义。切。尽际义。总该统摄之谓。贪财宝则于世味厚。而求法之心薄。贪歌乐。则于淫声重。而法音之心轻。贪女色。则于秽躯近。而清净法身远。如次与般若。解脱。法身三德反矣(又贪世财。与三宝远。失无量利益。贪歌咏及竹丝等音乐。则微妙法音沉。锺鼓之声绝。昔者乾闼婆王奏乐。江河涌沸。迦叶起舞。佛言。众生颠倒。见法流动。迦叶头陀第一尚尔。况下凡乎。又肇公赴秦宫请。媵人私逼之。肇不可。媵人赞为沙门谑己。王召。将杀之。肇曰。姑缓七日。当就死。王许。肇着论讫。遂赴刃。有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之句。为法求延。非邀誉于末劫。为度生计耳。肇公不近女色尚尔。况真以身根研磨不休乎。愿贪者味之)。
    心生贪恋。意起烦恼。亲近非圣。媟狎恶友。不知忏悔。
    首二句。明内因。次二句。明外缘。据相宗集起名心。属赖耶识。筹量名意。即末那。了别为识。即前六。今心生意起。大抵重前六。动身发语。乃至起惑造业。皆前六识为最故。恋。谓耽着。圣。正也。媟。狎也。狎。亲近也。字法之变耳。知忏悔。便可转烦恼而成智慧矣(心地观云。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与宝摩尼珠。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於宝所。大经二七云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此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
    或杀害一切众生。或饮酒昏迷。无智慧心。今日披诚一一忏悔(坊本众生下增偷盗淫妄句。藏本无者。因前贪财色语摄故)。
    晋。裴楷。呼酒为狂药。四分律云。饮酒犯三十六失。(不孝父母。轻慢长友。不敬三宝。不信经法。诽谤沙门。讦露人罪。恒说妄语。诬人恶事。传言两舌。恶口伤人。生病之根。斗诤之本。恶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圣贤。怨黩天地。废忘事业。破散家财。恒无惭愧。不知羞耻。无故捶打奴仆。横杀众生。奸淫佗妻。偷人财物。疎远善人。狎近恶友。常怀恚怒。日夜忧愁。牵东引西。持南着北。倒沟卧路。堕车坠马。逢河落水。持灯失火。暑月爇亡。寒天冻死等是也)由饮酒。故昏迷。因昏迷。故无智慧。智是心之照用。慧是心之性体。转识成智。则惑断证真。纵识无智。则罪过弥天。(大经三十一云。有智慧时无烦恼有烦恼。时无智慧。譬如明时无暗。暗时无明。此烦恼根。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如拔坚木。先以手动。后则易出○又云阿难具足八能。能持十二部经。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憍慢。七成就定意。八具足从闻生智)由无智为本。妄犯五戒。一杀害众生。二贪财。三贪色。四内生烦恼。外狎恶友。岂无妄语。五饮酒。文义昭然(报恩经问。五戒几实罪。几遮罪。答。四是实。饮酒是遮。饮与前四同类。结为五戒。以饮酒是放逸之本。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以酒故。邪淫他妇。盗杀他鸡。饮酒乱心。一时能犯四戒)。披诚。披露竭诚之心也○(已上犹经之证信。此下犹经之发起序也)。
    过去诸罪。现作众恶。今日志诚。悉皆忏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由一一忏谢。故过现罪恶悉忏。由忏悔力。诸罪皆灭。净智自显(大经十九云。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澄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朗。作恶能悔。亦复如是。前过则湔刷之。后过则无重造)。改往修来。故云未作等(大经喻如焦炭。不还为木。坏瓶。更无瓶用)。此文出大金光明经(未作二句一忏要旨。若恃忏逐日造罪。是忏反开罪于人。非度人法。如水灌漏卮。终无乎复故)。
    弟子(某甲)等。今日志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既已归命。则视佛为师为父。故称弟子。某甲。称己名也。余仿此。等有二义。一。礼时运想。能礼所礼。性皆空寂。故等。二。偕众共礼。礼在各身。称在异口。想在众念。悉皆齐等。外则身礼佛相。威仪可观。口称佛名。和音可听。内则心想佛义。圣相宛然。志心者。精专定向之心也。归。归同。身心投佛。遵法而行也。十方者。东西等四正方。东南西南等四维方。上方。下方。共成十。十方虚空必有河沙世界。界中必有度生之佛故(问。上必求十方圣贤。下必普度众生者何。答。古云。如千钧之弩。不独为鼷鼠发机。三界之尊。岂偏令一人离苦。问。何故虚空二字。恒入佛法。答。虚空是佛法正宗。出生死确论。如七祖婆须密。付八祖偈云。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既无是法又无非法。谓之无上佛果菩提。亦名真如佛性)。诸佛。指现在诸佛。即下所列者。
    诸大菩萨。
    具云菩提萨埵。大论翻云佛道成众生。自行。修诸佛道。化他。成就众生。亦云觉有情。以自觉觉他彰名。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对迷属悟。望果属因。以智上求。运悲下化故。菩萨虽多。今止列六。亦得名众。诸大二字。直冠八部上。俱菩萨示现。故有大乘忏悔法。
    辟支。罗汉。四果。四向。
    辟支。此云独觉。出无佛世。观缘悟道。如秋观黄叶落。春睹百华开等。罗汉。具云阿罗汉。有三义。所谓无生。应供。杀贼(即第四果)。断三界八十八使将尽。名初果向。尽。证初果果。进断欲界五品思。证二果向。六品思尽。证二果果。又进断第八品残思。证三果向。九品思尽。证三果果。更进断后七十一品思。证四果向。断尽思惑。证四果果。若论断惑证真。先向后果。位次尊卑。则先果后向。达磨论云。向者。趋向。果者。证果。此名小乘。故有小乘忏悔法(华严云。上品十善。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大悲愍。不舍众生。希求诸佛大智。修一切诸度。广大行愿。故成菩萨。辟支。从上品十善清净。不从他教。大悲方便未具。惟自觉悟。了甚深因缘法。成独觉乘。罗汉四果。从上品十善。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解了。名声闻乘。有说上上品十善。乃至修四无量心者。即得成佛。无量法门。不出十善故)。
    梵王。帝释。天龙八部。
    梵者。离欲义。梵王。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释。欲界天主。释提桓因是也。天龙。八部中首二。禅考云。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即天乐人)。五阿修罗(不饮酒。常与帝释斗)。六迦楼罗(即金翅鸟神)。七紧那罗(似人头有角)。八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而腹行者也○舍利问经云。八部鬼神。何因既生恶道。又常闻正法。佛言。以二种业。一由恶业。生恶道。二以善业。受快乐。又问善恶之异。可得闻乎。佛言。可。一。天神者。先以车辇。舍宅。饮食。供养三宝。父母贤圣。犹怀悭嫉故。二。虚空龙神。修德行施。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好大布施。或先损害。后加饶益。随功胜负。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闼婆者。好施有嗔。献伎乐故。五阿修罗神。志强喜舍。不随善友。所作净福。好逐幻伪。作诸邪福故。六迦楼罗神。先修大舍。高心凌物故。七紧那罗神。昔好劝人发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诸邪行故。八摩睺罗伽神。布施护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师。以邪乱正。俱谓是道。以自建立。颂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为八部人非人)。
    一切圣众。愿垂证鉴。
    承上作结。愿以肯心求圣垂慈。证明忏悔之志心也。鉴。犹视也。下列圣贤二位。
    ○礼佛偈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毗卢遮那影现中。我身影现毗卢前。头面接足归命礼(凡遇佛菩萨。只就名号更之。如遇释迦。则云释迦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释迦前等。余例知○释曰。首句。空假二观。次句。中观。第三句。喻明。后三句。总显中道○能礼。言能志心以身命归投而顶礼也。所礼。即相好光明庄严之圣贤也。圣凡互对。所能历然。感应昭着。内成假观。外为俗谛。此二性本空寂。不劳析体。内为空观。外成真谛也。帝珠。借帝释天殿上千如意珠所结之纲珠。此珠体圆而光盛。彼此互烛。众珠之光射一珠中。譬众等志心感于佛。一珠之光映众珠。譬佛心应群品。圆光互照。感应相生。能所不二。圣凡一体。岂非中道谛观。感应道交。不思议也明矣)。
    南无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谓毗卢性海。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徧一切处。乃法身佛。即我人之本觉妙性也。又云徧寂。谓周徧寂静。即法身。又翻光明徧照。报身也。即慈悲之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现前七佛中。释尊。是娑婆教主。现在导师。成佛之本。故云本师。化身佛也。照前佛是真应一对。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体用皆无量故。为乐邦教主。今人求生净土。正往彼国也。与本师佛。成苦乐东西对。
    南无弥勒佛。
    弥勒。此云慈氏。释见前。弥勒下生时。万亿阎浮。皆以黄金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无量快乐。贤愚经云。弥勒三会度人无数。悉我遗法种福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那伽。此云龙。勇徤之谓。美其性也。种。是种族义。姓氏也。上尊。谓种中最上最尊者。王。自在义。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往来无阂故。圣号。收前诸号。谓法报化身具足。现未自在故。
    南无龙自在王佛。
    随德彰名。余例上佛。可知。
    南无宝胜佛。
    摩尼宝珠。超胜众宝之上。如来至宝。越乎众圣之尊。一称佛名。尚得灭尘劳及业火益。况顶礼乎。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觉华。是定名。约理说。觉是果智。表本觉。华是妙因。表始觉。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议。故云觉华定。以彼佛常居此定。故号之。自在王义。准前可知。
    南无袈裟幢佛。
    大净法门经云。袈裟。晋名去秽。大集经云。离染。以德彰名。据袈裟幢世界。是依世界立名也。幢者。表正佛能摧邪显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无上。故称袈裟幢)。
    南无师子吼佛。
    师子出窟。百兽潜踪。佛师子出。群魔窜伏。又大师子一吼。小师子勇徤。佛师子吼。诸菩萨等悉勇猛精进(大经云。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师子子。始满三岁。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如来正觉。智慧爪牙。摧破诸魔军故)。又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详如经说。应知佛祖无法与人。只与人指路头耳(古德云。有所得。是野干鸣。无所得。是师子吼。又达多放大醉象。欲令践佛。象既见佛。即时醒悟。佛即伸手摩顶。复为说法。令得无上菩提。畜生见佛。犹坏畜生业果。况人乎)。问礼佛可尔。何必更礼菩萨。答。譬如好人。偏多交善友(昔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每日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夜。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况礼诸大菩萨乎。大经云。诸佛菩萨。是得善法根本处。譬如雪山。是种种微妙上药根本处。亦如雪山有上香药。名曰娑诃。人若见之。得寿无量。无有病苦。四毒难中。若触之者。增长寿命。念念皆得宿命智。佛菩萨亦然。若有见者。即断一切烦恼。四魔不能干触者。命不少夭。念者。得无上菩提。佛菩萨是真大善知识故)。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在佛为普光大智。即妙观察智)。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悔过修来。积功累德。唯智者能。故首标之(或号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号满殊尸利。此云妙首)。清凉云。文殊有三表法。一表能信之心。二表能起之解。三表能证大智。且文殊居首有三义。一是古佛。二诸佛之师。三行以智为先。无智则骊黄莫辨(古语云。宝石不吸腐草。磁石不引曲针。皆各得其用也。无着问善财云。我欲见文殊。何者即是。财曰。汝发一念心清净即是。着云。我发一念心清净。为甚么不见。财曰。是真见文殊。普超三昧经。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恩。本是我师。过去无央数佛。皆其弟子。当来者亦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尔时众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深入善权。广化众生。故未取证。当知文殊三佛。分三世现。过去号龙种上尊王。见在北方欢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闻名者。灭四重罪。未来号普现。宝积经文殊云。愿我成佛时。以恒沙佛世界为一佛剎。名为普见。诸菩萨言。文殊所得佛剎。与弥陀佛剎等不。佛言。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弥陀佛剎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佛剎庄严。复过于是。古喆云。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盖业报与道相反。亦应云业报无方所。脱之在人。法离缚解。烛之在智)。
    南无普贤菩萨。
    梵语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贤。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菩萨中。真净行愿第一(不外当人尘劳业用)。观经大论。并翻徧吉。望文殊亦有三义。一表所信如来藏。二表所起妙行。三表出缠法界。
    南无大势至菩萨。
    此菩萨具大德用。能除大地众生黑暗者。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经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悲华经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为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故)。
    南无地藏菩萨。
    地。譬誓愿之坚厚。藏。譬智德之包含。本经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幽冥教主(又云。若未来世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昔一禅师见佛菩萨像。叹曰。只一泥块。装佛成佛。塑菩萨成菩萨。欲威则威。欲慈则慈。种种变化。应思人惟万物之灵。反不如一泥块乎。任诸佛千言万语。谆谆教诲。奈之何非聋即哑。则人不如一土块多矣。
    南无大庄严菩萨。
    称自性广大之妙体。发应物无边之妙用。庄严性海圆成法身。全即自性广大之体。故云大庄严。望前以无缘大慈。照后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法华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即此义。大经云。具足智慧及福德二种庄严。详如经说。
    南无观自在菩萨。
    具佛五眼。见五蕴空。观也。度一切苦厄。自在也。般若真空无五蕴故。菩萨依般若断颠倒梦想。究竟涅盘。永嘉云。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详如心经贯古说)菩萨受记经。德藏菩萨问佛。观音势至于何土成佛。答。弥陀正法灭后。观音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国土号众宝善集庄严。般涅盘后。得大势即于其国成等正觉。号善住功德宝王。永不入灭。更无所补。吁。今者时当叔世。佛法世法。均之衰殄。法河将涸。法灯将灭。法山已颓。法船欲沉。法桥已坏。法殿已崩。法幢已倒。法树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已至。饥荒。疫病。徧地流行。此而不修。不礼三宝。更待何时(文出大经第九。余义恐繁。俱置第三卷。不惮烦。应览之)。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首句结前。次句生后(大经云。菩萨具质直心。不赞人善。不讼彼缺。常不犯过。设有过失。即时忏悔。於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更作。於轻罪中。生极重想。余仿此)。
    夫欲礼忏。必须先敬三宝。
    夫者。发语辞。必须。犹决定。不可移易之谓。自己无力灭罪。须仗三宝力。故以先敬示人(佛法僧是三宝。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为佛。玄理幽微。正教诚精。为法。禁戒守真。威仪出俗。为僧。佛世有相从三宝。别相三宝。一体三宝。佛灭后。加住持三宝。四中惟一体三宝。是总相。余三是别相。相从可知。别相三者。法。报。化。应。为佛。教。理智。断。为法。三乘阶次。为僧。一体三宝。即人性具者是。自性常觉为佛。自性寂灭为法。自性寂照同体为僧。住持三者。泥塑木雕。图形装彩为佛。贝多黄卷。方册梵策为法。圆顶方袍精严戒律为僧。复有大小之异。丈六身。佛。四谛十二因缘。法。四果四向。僧。是名小大三。若三身十身佛。二空理等法。三贤十圣僧。是为乘乘三。三皆称宝者。最尊最贵。绝伦绝等。非世间异宝可及。因人惟知宝为贵。故以宝类之。有六种相似。一世间难得相似。无善根众生。旷劫难遇故。二无垢相似。离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具足六通。不可思议。威德自在故。四庄严相似。离庄严出世间故。五胜妙相似。出世间故。六不可改易相似。是无漏法。世间八风不能动故。由六相似。故以佛法僧三为宝)。
    所以然者。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良友福田。
    征释。三宝能使人悟入佛知佛见。离苦得乐。能作众生广大福田。如世善友。令人进於善道故。良。善也。佛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直欲使之得涅盘乐。故云良友福田。具三义。一知三宝有度人之力。起人信敬。是敬田。二能拔尽众生之苦。是悲田。三能报父母恩。是恩田。能令行人种一切福。故总曰福田(田能生五谷百谷。三宝能令人生五分法身。及百福相好故)。
    若能归向者。则灭无量罪。长无量福。能令行者。离生死苦。得解脱乐。
    此显福田中饶益事也。归。是归投。向。是趋向。归则不逆。向则不背。若人能归向。仗三宝力。拔其罪根。如舜耕田。先耘其草也。罪灭则福自生。如草去则苗自长也。众生有自性一体三宝。故能归向余三宝。三宝有大威猛力。大福德力。大智慧力。大慈悲力。故能使行人离苦得乐耳。由灭无量罪。则惑业苦三障乃至八万四千尘劳门俱转。转极。则五住尽而二死离。由长无量福。则初自三德。终至河沙性德。众福俱长。长之极。证得大解脱涅盘乐。苗长。由田之力。乐得。由三宝力。解脱。即大自在也(生死。智人观之。元非恶事。但在盲人。决须离之。故先喆云。生是死之生。死是生之死。两路坦〔状乎。〕无彼复无此。既无生死。又无彼此。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天普盖。似地普擎。一念相应。一时清净。此是离生死苦的样子)。
    是故弟子(某甲)等。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既入道场。须闻法要。先发起圆常正信。归依一体三宝。行大乘忏法。立四弘誓愿。是故。乃离苦得乐之故也。义见前(华严玄谈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大经佛告迦叶。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盘。乃至佛名为觉。又佛亦名世尊。以世法言音不同。世人自不能解。佛悉知之。故云世尊)。礼忏行人。必以三归为入道之因。归依者。自归其中。依此利生也。先归佛。不堕地狱。凡遇三宝。须各礼一拜。今人见佛不礼。如民见王上。不敬。不礼佛。不惟不超狱。且於狱有分在。以忘本故。例慢君可知(观佛三昧经云。旷野鬼神。每食小儿。有长者子。曾归三宝。被鬼执捉。称南无佛。佛往救儿。降伏鬼神。授不杀戒)。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二归依法。法者。正也。经。律。论。乃至祖师语录。高僧文集。无论入藏不入藏。悉是正义。超邪见故。故归依法。不堕饿鬼。又谛。缘。度法。能令。行人证三乘。成正觉故(佛坐树下。捉一枝叶问弟子曰。此枝叶多。树上叶多。答。树上叶多。佛言。我所知法。如树上叶。我所说法。如掌中叶。应知佛所知法。即众生本有自性法。所说法。即世尊慈悲心中随缘化导而说者)。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圣僧○(序分竟。下犹经之正宗分也)。
    三归依僧。僧。即和合众也。菩萨。声闻。缘觉。及西方东土。历代祖师。当今弘法者皆是。归依僧脱旁生苦(大经二十八云。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华。香。伎乐。旛。盖。七宝供养)。
    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言无始以来。在凡夫地。莫问贵贱。罪自无量(自坊本作相)。
    无始者。直从过去无量劫来所起罪业。欲搜其端。本无有始。下明此身是罪业根本(大经十九云。贵者富之根。富有二种。一象马种种畜生。二金银种种珍宝。象马虽多。不敌一珠。众生亦尔。一恶富。二善富。多作诸恶。不如一善。佛言。修一善心。破百种恶。如少金刚。能坏须弥。亦如少火。能烧一切。如少毒药。能害众生。小善亦尔。能破大恶)。贱者。往因愚痴。不自悔恤。故作众罪。贵者。谅必有知。故作误为。亦复不免(雪峰祖师云。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罪自无量。总标。下文总开。
    或因三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
    或者。不定之辞。或身口意三共作。或身等别作。身等三为体。从体起种种业用。善业用。必招福。恶业用。必致苦。故应忏也。身有杀。盗。淫。口有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有贪。嗔。痴。总言三业。别名十恶。反是。即名十善。善恶皆由身口意造故(大慧祖师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净。是名佛灭度。问。如何是护此三业。答。不毁三宝。是护身。永净四事。是护口。息心清净。是护意。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从。犹因也。眼。耳。鼻。舌。身。意。是造善恶业之根。起。犹生也。凡夫不能生福。但能生罪过。故应忏耳。此六即三业。加眼耳鼻三。六根不染六尘。则为妙行。故初果不入六尘。发大心菩萨不住六尘行施。
    或以内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於染着。
    不藉外境。但由往因恶种子生。故云内心自。问。邪何云自。心地观云。心如独行。无第二故。岂不曰自。邪思。邪见也(大经说因语中云。一切恶行。因虽无量。若说邪见。则已摄尽。如无上菩提因虽无量。若说信心。则亦摄尽。又云若人乐杀。乐行邪见。此人即地狱人。若不乐杀。乃至邪见。是人即是天人)。藉。赖也。内心。望上。六根。即是六识。外境。即是六尘。染着。贪染耽着也。由内心邪思。故内外交生罪业纷起(楞伽经云。以心生故。种种法生。以法生故。种种心生)。
    如是乃至十恶增长八万四千诸尘劳门。
    如是。迭上三六内外。乃至。超略之辞。尘劳门。开八万四千者。约见惑十使。谓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法界成一千。复约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成七千。更约三世。成二万一千。又约贪行多者二万一千。嗔行多者二万一千。痴行多者二万一千。等分行者二万一千。成八万四千。以八万四千律仪对治之。则成八万四千法门(忏法能令人出苦入乐。故云门。亦是显法之门也)。
    然其罪相。虽复无量。大而为语。不出有三。一者烦恼。二者是业。三者是果报。
    先总标。次列。然者。转上文之辞。复(音福)犹说也。谓八万四千虽似乎多。犹多限量。如云惑有尘沙。岂有量哉。是放而言之也。总而言之。不出三种。此则收总归别且标定耳。大。犹总也。一者下。别列(此三是一忏大旨。生第五怨亲章结文。及后三障文。一部水忏止忏三障。贪嗔痴等。是烦恼障。身口六根等所作罪。是业障。六道四生等。是报障。由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大经如来呼三障为大病。诸菩萨於无量劫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疾病医药。常作是愿。永断三障。
    此三种法。能障圣道。及以人天胜妙好事。是故经中目为三障。
    明三障得名之故。障。碍也蔽也。此三能碍一切圣道。及人道天中胜妙好事(涅盘云。多思虑故名人。杂心云。意寂静故名人。俱舍云。光洁自在神用名天)。圣道。即谛。缘。度等。人天好事。即五戒十善等。盖人天未出三界。故有胜妙好事。若办出世业。便是无事人(大慧云。三世诸佛是无事人。历代祖师是无事人。古哲云。但於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所以诸佛菩萨教作方便忏悔。除灭。此三障灭。则六根十恶。乃至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皆悉清净。
    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下文兴七种心。是灭罪方便。众生垢灭。则尘劳门。自净矣。
    是故弟子(某甲)等。今日运此增上胜心忏悔三障。欲灭三障者。当用何等心。可令此障灭除。先当兴七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障乃可得灭。
    承上文标定七种心也。运。即前启运等义。增上胜心者。心生悔过。是胜心。仰承诸圣四心。及灭罪生福之力。故云增上。忏悔者。经云。欲断起恶。勤忏法门。欲愿清净。念悔法门也。欲灭等三句。问。先当下。答。兴。起也。犹运也。七种心。总标。因罪从心生。忏须心忏。心心忏悔。罪业自灭(此七种心。即诸圣教人所作之方便。阿毗达磨云。有七种忏法。意义相若。心地观云。三界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心法本元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嗔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心法本无形相。亦无住处。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一切法从妄想生。故佛说三界惟心)。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
    征列。菩提居中者。以此心最重担。荷前三后三故(昔佛说一百二十种菩提心。即说一百二十种譬喻中一喻云。如人依附于王。不畏余人。行人亦然。依菩提心大势力王。不畏障盖恶道之难。大经云。佛住尼连禅河边。告阿难言。我欲洗。可取衣及澡豆。佛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类。及五百梵志。皆来河边。各相谓言。云何得此金刚身。乃至闻佛说佛性义。即是我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菩提心)。
    第一惭愧者。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
    此羞己久沦生死。惭者。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自。即己身。法。谓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诸恶耶)。愧者。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世人讥诃。名世间力。轻恶人而不亲。拒恶业而不作。故曰轻拒等)。我。生死因也(大经四云。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自惟者。自心思惟久远劫前。佛与我同是凡夫。因佛独于空王佛所发菩提心。故能成佛也(最初逢事古释迦等七万五千佛。满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灯佛等七万七千佛。满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胜观佛等。满第三阿僧祗劫。嗣后又经九十一劫修妙相业。直至逢事迦叶佛。方得圆满。其间上生为天帝。下生为转轮圣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间为仙人。为比丘。为小王。为婆罗门。不可称数。度生无量。然据法华寿量品。犹为方便。其实世尊成佛已来。不可思议劫数。故云尔所尘沙)。
    而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转生死。永无出期。此实天下可惭可愧。可羞可耻。
    而字。寓羞耻不乎意。相与。恶友纠缠也。耽染。耽洄染着也。染尘故。八万四千尘劳门开也。生而复死。死已又生。如轮旋转。故云轮转。生死者。三缘和合剎那有生。乃至本有未尽已来。皆名为生。此无而忽有。缘会而生也。若色心两不相持。剎那有死。从本有一尽之时。即名为死。是有而忽无。缘散为死也。生死无出期日者。皆由耽恋六尘。较之释尊久佛。实足羞杀天下人矣(须知六尘是中谛境。能生种智。坏在耽着。我即六根。耽即六识。并尘成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大经云。如被火人。为惭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复为梵王。转轮圣王。不至恶趣。常受安乐。况以如来为端而兴起道心乎)。再四言可。急切之至也。如是思惟。必须竭诚忏悔。改往修来。勇猛精进。一生取办菩提。与佛无异。则羞耻可休。忏悔力满。下之六章大意。仿是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
    二怖畏三途。恐。是内忧。怖。是外惧。既是句。蹑前同为凡夫语。身口意业。即能耽六尘者。前章我字。是总举。此身口意是别开。相应。犹相当也。即永无出期意。六根揽六尘。若单取者。单受报。交相着者。受交报。无纤毫之谬(义出楞严)。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
    因贪痴为因。十恶业为缘。尽形寿已。即受果报。可恐怖处。即三途也(既有怖畏。应觅归依处二。一自性涅盘。二无上涅盘)。地狱是火途(从热得名)。畜生是血途(互相吞啖得名)。饿鬼是刀途(刀杖驱逼得名。古语云。三途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此三途闻之实足骇听。故曰可惊。思之实堪寒心。故曰可恐。想之诚应发畏。故曰可怖。见之决当消魂。故曰可惧(大经云。如人唯有一子。行住坐卧。心常念之。有过。善言诱喻。不加其恶。菩萨亦然。见诸众生若堕三途。或人天中。心不放舍。亦不生嗔)。
    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唯有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虚假。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
    (此厌离秽身也。大经云。厌离之本。是正知见。正见之本是三昧。三昧有本是安隐。安隐有本是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应知修行。闻法为本)相与等者。教先以观察智。照知生死。虚幻不实。唯有等者。如来一代时教。不出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即四念处。一观心无常。二观受是苦。三观法无我。四观身不净。此四。正与常乐我净四德相反。又心无常者有二。一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二谓相续法坏。此四亦是十六行观中。观苦四相也。仁王经有四无常偈。昔斑足太子。欲登王位。受外道教。应取千王头以祭家神。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头。因少一王。即北行万里。遇一王。名善明。白斑足言。愿听一日饭沙门。礼三宝。斑足许之。时普明即依过去七佛法。请百法师。敷百高座。一日二时讲般若波罗蜜八万偈。第一法师为王说四偈○初无常理偈。劫火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扬。天龙福尽。於中凋丧。二仪尚殒。国有何常○二说苦理偈。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患。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苦。国有何赖○三说空理偈。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声响俱空。国土亦如○四说无我偈。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邪)上文总标。下别释。先释无常(如来等四句。出大经。文殊对纯陀语)。前二句。释无常。风击水成泡。岂能久立(观万法如浮沤不实。净名云。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念念无常。忽有忽无。故云速起灭也。二往来二句。释苦空。上喻明。下法。
    生。老。病。死。八苦交煎。无时暂息。
    法合上轮转譬。八苦者。生老病死是四。加求不得。爱别离。冤憎会。五阴炽盛成八。如是八种皆言苦者。生如活剥牛皮。死如生龟脱壳。余可知。
    众等相与但观自身。从头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三释无我不净。与。共也。勉一切行人。观察己身。三十六物。总标。下文别列。先观己身若何。佛言。三事和合。得受此身。一父。二母。三中阴。既从三缘生。岂洁净常久之物乎。既从缘生。岂实有我乎(然三教皆云无我。而义不同。孔子以谦光义说无我。佛观五蕴皆空说无我。老子以长而不宰说无我。问。除人身。亦有不藉三缘者乎。答。大经云。孔雀。闻雷震声便得有身。青雀。饮雄雀泪有身。命命鸟。见雄者舞便得身。应云智者闻般若法。得生法身)。又三十六物分三(谓外次中)。先列外十二。
    发。毛。爪。齿。眵。泪。涕。唾。垢。污。二便。
    眵(音痴)目汁凝也。涕(经作洟字)鼻中液也。二便。屎尿也。发等皆不净无我之物。故圣贤皆施与人(如太子出家。因车匿请还宫。遂截其发。如释于闪婆。为众所摈。欲向异域。请佛遗物以为供养。佛授以发。遂住异域。便得佛果)爪。手足甲也(不可尽菩萨。及求善法天子等。皆舍手足甲。华齿菩萨。及六牙象王等。舍齿布施)。下次十二。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人身筋有九万。脉有八万(清净藏菩萨。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舍身。皮肤。法作菩萨。月思天子等。舍血无悔。安隐菩萨。及一切施王等。舍肉及髓等)。三中十二。
    脾。肾。心。肺。肝。胆。肠。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
    脾。是土藏。肾。是水藏。肺。是金藏。肝。是木藏。血不行。则痰聚胸中。水病也。癊。心病也。善德菩萨。及自远离诸恶王等。舍大肠。小肠。肝。脾。肺。肾。
    如是九孔常流。
    承上文以结之。双出苦集不净义也。眼。耳。鼻。口。孔有七。加水道。壳道成九。其不净可知。常流。应前无时暂息意。下引涅盘经证。
    是故经言。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慧者。而当乐此身。
    身者积聚义。谓积聚众苦(经云如是身城。诸佛弃舍。凡夫味着。是身种子精血。究竟不净。诸佛所诃。是身不如魔罗耶山。生于旃檀。九孔常流。种种可恶。诸虫共处。亦不能生优钵罗华。分陀利等。心地观云。观自身本性不净。如人厌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洗尽海水。亦复无益。老子云。吾有大患。为我有身。无身何患。肇公云。约天地为高下。约日月为东西。约身为彼此。约心为是非。总是有为法耳)。何字。本经作谁。责辞也。智慧与烦恼相反。故於此身。不生好乐(涅盘经。梵志问身与烦恼孰先。答。身及烦恼。俱无先后。然亦要因烦恼而得有身。终不因身而有烦恼。又云。菩萨自观身如病如疮。如痈如怨。如箭入体。是大火聚。是一切善恶根本。虽复不净。犹故视养。为善法故。为於涅盘。不为生死。乃至为法轮王。不为转轮王。若不〔获〕身。命则不全。不得受持读诵。为他广说。思惟其义故。如渡者获筏。陆人获马。田夫获粪。寒人获火。癫者获毒药耳)。
    生死既有如此种种恶法。甚可患厌。
    结(问如何得脱离生死。答。德山云。汝但无事於心。无心於事。自然虚而灵。空而妙。何患生死关不彻乎。须知生死中有不生死者在。昔商那和修问鞠多曰。汝生几耶。答。我年十七。曰。汝身十七。性十七耶。答师。发已白。为发白。心白耶。答。我但发白。非心白也。鞠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
    第四发菩提心者。
    因惭恐厌离等。故发菩提心。当舍不净幻身。乐求清净法身也(大经迦叶赞佛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夫菩提心。以智悲愿三为体。有五位。一。发心菩提(十信)。二。伏心菩提(三贤)。三。明心菩提(前七地)。四。出到菩提(后三地)。五无上菩提(佛果)。者字。迭前标文言。
    经言。当乐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
    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经通教理。教能契理。理能契机。故名契经。取涅盘经当乐句。立发心章张本。乐。愿也。求也。欲求佛真法身。应发菩提心。及广大行愿。以无量智慧。修无量法门。始得生故(大经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心地观文殊问佛。心无形相。亦无住处。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於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空寂室。端身正念。结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彻。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自然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详如经说)。下明法身生处。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此句是总。下去是别。大经文殊云。如是光明。名为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法。无有因缘。
    从六波罗蜜生。
    六。即施。戒。忍。进。禅。智。波罗蜜。此云彼岸到。修此六法。度悭贪等河。到涅盘彼岸也。到已。不惟法身生。报身亦生也。后仿此。
    从慈悲喜舍生。
    即四无量心也。已上俱名正道。
    从三十七助菩提法生。
    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注现后二卷障学文中。
    从如是等种种功德智慧。生如来身。
    结上文。六四正。三十七助法。种种功德。是反前种种恶法句。合上无量功德语(大经二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
    欲得此身者。当发菩提心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萨婆若果。
    前发心为因。得如来身是果。果身非菩提智等决不能生。故劝当发。智有三种。内法内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二乘智)。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众生一切善种差别。分别无谬者。名道种智。(即菩萨智)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种。名一切种智(即佛果智)。常乐我净。涅盘四德。常者。即真常之体。不迁不变。万古恒如。非对断言常也。乐者。安隐。寂灭。离二生死。苦乐双融。非对苦言乐也。我者。主宰义。具八自在。得大安乐。即我无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也。净者。三业清净。三惑永断。如大圆镜。了无纤翳。非对染言净也(大经云。世间知字不知义。何等为义。我无我现前。夫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远离四倒者。惟此常。乐。我。净。又常等四德。是胜三修。较前第三厌离章。苦。无常。无我。是劣)。(三修。涅盘以胜三斥劣三。断奠声闻。入秘密藏。亦如法华。断奠声闻。咸趣一实)萨婆若多。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婆(大品云。此是声闻辟支佛智。非佛菩萨智。据果字。即一切种智。亦无妨也。报恩经云。菩萨发菩提心。修行。渐得无上菩提。不发。终不能得)。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於身命财。无所吝惜(吝。吝同)。
    首句。上求佛果。次句。下化众生。由内证种智则心净。心净。即佛土净也。至此。则依正无碍六。依中现依。正中现正。正中现依。依中现正。依中现依正。正中现依正。如斯自利。由前利他成就众生而成。於身二句。出大经。引以作结。谓此上求下化。应以施度居先。内之身命不怜惜。外之财宝。不悭吝也。
    第五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相。
    五。心离分别。申明前章妙行耳。怨。是怨雠(能害身命者)。亲。是亲爱(能卫我身心者)。一体同观。不起憎爱。是为平等。(圆觉云。观彼冤家。如己父母。祖师云。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报恩经云。达多恶心不息。养利指爪甲。下藏毒药搯足。药化为甘露。竟无所为。又排山下石。断佛命根。止伤佛足。佛慈悲心。冤亲平等)如来终不於众生计有恩。计则破於平等。由平等。故无彼我。
    何以故尔。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相着。相着因缘。生诸烦恼。烦恼因缘。造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
    征。何以必须无彼我相耶。若见下。出过。异。二也。分别。拣别是亲非亲也。相着。谓着彼此之相也。由异则不一。故分别。由分别。故着彼我怨亲之相。因缘者。内心分别以因。外境人我怨亲为缘。生憎爱烦恼。又烦恼为因。起诸恶逆业用为缘。所以招致三途苦报之果耳。起念分别。是生死根源(先德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觉即是佛。大慧云。佛者觉也。为常觉故。谓之大觉。亦谓之觉王。皆从凡夫中做得出来。彼既丈夫。我宁不尔。若多相着。应念佛。偈云。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於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第六念报佛恩者。如来往昔无量劫中。舍头目髓脑。支节手足。
    六。证觉报恩。举佛旷劫檀度二。先施内财。舍。施也。(冠下文)先要知恩然后报恩。知恩。自发菩提心。报恩。教一切众生发心。髓。骨中脂也。脑。头中脂也(昔大光明王舍头与婆罗门。语云。我以慈心愍汝。不逆汝意以头施汝。令我来世得智慧头。胜上身菩萨及宝髻天子。舍顶上宝天冠。并剥头皮与人。爱作菩萨及月光王等舍眼。安隐菩萨等舍肉及髓。法自在菩萨等。舍身支节。一切大小。坚精进菩萨。舍手足指。不可尽菩萨等。舍手足甲。乃至智胜菩萨及迦尸王等。破胸出心。施于众生。常精进菩萨及坚意王等。舍手。至无怨菩萨。及胜去天子等。刵耳劓鼻施人。如是等不可枚举。观者应信受)。
    国城妻子。象马七珍。
    二。明外财施人(大经善见王太子。思惟正法得辟支佛。父王即舍国位。如弃涕唾。出家修道。得大势至菩萨及胜功德月天子等。舍四天下大地。及一切庄严与人。况一国一城乎。不退菩萨及庄严王等。舍妻子等与贫乏人)。至爱莫过己身。尚施与人。况妻子乎。国城尚舍。况七珍乎。七珍尚舍。况象马乎。其细微不必言矣。
    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出大经二卷中)
    为。以也(如迦毗王等。舍身与贫穷苦恼众生。作给使侍者等。大悲菩萨及善眼天子等。入于地狱。救苦众生。所以修此行者。断我法。显真中也。如来为众生故。修此诸行耳)。
    此恩此德。实难酬报(古语云。人但见父母生身。不知承佛恩力。多劫作忘恩背义人)。是故经言。若以顶戴。两肩荷负。於恒沙劫亦不能报。
    承。上难报之故。引法华经证。荷。任在肩。负。任在背。谓便使立地成佛。一肩担荷。作佛长子。亦不能报万分之一(先德云。便就今日成佛去。乐邦教主已嫌迟。其是之谓乎)。
    我等欲报如是恩者。当於此世勇猛精进。捍劳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宝。弘通大乘。广化众生。同入正觉。
    此示酬报之法也。如是。迭指已上恩言。恩望义说。如佛与父皆曰恩。君与师皆曰义。恩有二。一。等度之恩。二。令人成佛之恩。直欲一生答尽。故云当於此世。必抖擞尘劳。不许烦恼乱心。一心向往。故云精进(离诸懈怠。屏除放逸)。果敢直前。故云勇猛。不避懒偷安。故云捍劳。不求安乐。故云忍苦(求妙王菩萨及速行大王等。受一切苦恼。萨陀波仑菩萨及金坚王等。为求法故。卖身刳肉。破骨出髓。精进菩萨为求法故。入大火坑等。皆不惜身命样子也。佛常出南洲。以三事胜故。一能断淫。二释念力。三能精进。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若三宝将颓。当忘身忘命。忍苦建立之。大乘妙法。有欲遏绝而不行者。当精进勇猛。捍劳而弘通之。若此苦行。不为自求。正为广化群生。共至宝所。庶几酬佛恩万分之一也)。舍字。一章大旨。象马七珍等。是资生施。舍头目。乃至精进忍苦等。是无畏施。弘大乘化生成佛。是法施(阿含经云。如来出世。必为五事。一。为转法轮利生。二。为度多生父母。报其恩故。三为无信人。立信地故。四。未发菩萨意者。令发意故。五。授当佛记故。为此五事。故出世也)。
    第七观罪性空者。罪无自性(南藏加无有实相句。今从北)从因缘生。颠倒而有。
    七观罪性本空。如热水即寒氷。业累即解脱故(大经云。诸法本无有性。如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亦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青黄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亦如众生因食得命。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有命。故心地观云。复具四德。住阿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一。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他身亦无本性。於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得平等智。生死涅盘。无差别故)。从因下。出无性之故。妄识为内因。幻境为外缘。故有心见想三颠倒。由三倒故造多罪业。此颠倒句。明生有之故。
    既从因缘而生。则可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无端。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
    首二句。承上生有。以生灭字显罪性空。罪既从缘。生本无生。因缘别离。灭实非灭。生灭双空。生与有亦空。故云无性。后四句。承上生灭。出灭生之相。前二句。造罪之由。后二句。灭罪之相。由自心贪等为创因。外狎恶友为助缘。无端造作也(无端有三。一不正义。因内多邪见。外逼邪友。造诸不端之罪。二。无端不作。言罪之多。甚者八万四千尘劳门悉开。三无端。由无故从无端处。以巧邪恶知见。寻求罪衅耳)。洗心。则心垢自除。是净因。向诸圣忏悔。仗三宝力灭罪。为助缘。因缘二字具三观。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用此三观为洗心之妙药。承诸圣慈悲之水。以祛自心重垢耳。
    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从本是空。
    引净名经。显罪性本空。良以心为罪福之本。心空故。罪性亦空也(未曾有经。妙吉祥菩萨。见人造杀业。因转问佛。佛言。汝从何心而起业相。若现在心。现在心不住。过未可知。由心无所住。不在内外中间。心无色相。非青黄赤白。心无边际。无限量。无取舍。非善恶。无动转。非生灭。若虚空无障碍。非染净。离一切相故。因悟罪性本空。亦不生怖畏之想。心地观兰若品。我法二执及罪相。於三世中不可得。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故知二句。结成罪性本空。
    生如是等七种心已。缘想十方诸佛贤圣。擎拳合掌。披陈至到。惭愧改革。舒历(历。时本作沥。非)心肝。洗荡肠胃。
    先结前。缘想下。示忏悔法。在三业虔诚。缘想。是意业(表佛有他心通)。擎拳等。身业(表佛有天眼通)。发言忏悔。是口业。(表佛有天耳通)又缘想。则一心三观圆成。一体三身齐现。一心三智普照。披露至祷是垢皆陈也。改。是更恶为善义。革。是革去宿恶义。舒是发露义(即不覆藏)。历。从前罪过。一一自陈也。荡。是涤去的意思(舒历二句广前洗心句。宗镜云。洗濯身心。清净无余。毫无邪念。乃为真忏。罪相自空。若不洗心求忏。自欺欺人。安能灭罪)。
    如此忏悔。亦何罪而不灭。亦何福而不生。
    承能忏作结。罪灭。自离生死苦。福生。得趋涅盘乐。
    若复不尔。悠悠缓纵。情虑躁动。徒自劳形。於事何益。
    复。又也。责辞。不尔。言不能三业精诚。洗心而忏也。悠悠。怠惰貌。缓则不能急急于心。纵则仍落恣恃窼臼。躁动。则不澄静。安能涤烦恼垢乎。既不能如法忏。则空自劳身。灭罪事胡益。
    且复人命无常。喻如转烛。一息不还。便同灰壤。
    此以无常迅速励之也。转(去声)。变也。灯烛本明。息之则变明成暗。光不还来。如人不过一口气而已。气绝神逝。便同冷灰旧壤。岂复随识妄动哉。无常有三义。一才生即死。二比上三界。时分极促。三念念迁谢。即生即灭故。一息。法喻双明。约喻。灭烛。光不还明。约法。气绝。即同灰壤(正法念经云。有於胎藏中死。有生已命终。有能行能走。皆归于死。方等经问。云何命终时。得见于诸佛。闻说清净法。不受於苦恼。答。他有所求令满足。信解深法舍严具。三宝福田勤供养。临命终时见诸佛)。
    三途苦报。即身膺受。不可以钱财宝货。嘱托求脱。杳杳冥冥。恩赦无期。独婴此苦。无代受者。
    膺。当也。亲也。阳网疎漏。贿嘱可脱。阴罟细密。多赂难逃。故云不可以钱等。三途渺漠。受苦年长。故云杳冥等。恩。悲心拔苦也。赦。宽宥也。婴。受也。自作自受。影响相符。父子至亲。岂能相代(大经云。如人为王嗔。能以软语贡上财宝。便可得脱。死王不尔。虽以软语钱财珍宝贡之。亦不得脱。况三途极苦乎)。
    莫言我今生中无有此罪。所以不能恳祷忏悔。经中谓言。凡夫之人。举足动步。无非是罪。
    先策发自恃之流。如云我生无罪。何须忏悔。次引经证成(大经云。举足动步。不依律行。安得无罪。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又云。见修善者。名见天人。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不特今生有罪。过去之罪尤多。故下云云)。
    又复过去生中。皆悉成就无量恶业。追逐行者。如影随形。若不忏悔。罪恶日深。
    语云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其恶业追行者意乎。如影随形。言不相离也(日深句。生二卷中日深日厚偈文)。
    故知包藏瑕疵。佛不许可。说悔先罪。净名所尚。故使长沦苦海。实由隐覆。
    故字承上不忏罪恶日深来。包藏。包含覆藏也。瑕疵。譬隐显二过。瑕。玉之内病也。譬隐过。天眼所见。疵。黑类也。譬显过。肉眼共见。法华云。护惜瑕疵(是小智)维摩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惟在反观诸身而求。故云说悔等。先罪。已作之罪也。长沦句。根日深义来。隐覆。即隐匿覆藏。近根包藏义。远承不忏义。沦。没溺也(大经云。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楞严云。十方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是故弟子(某甲)等(北藏无等字)。今日发露忏悔。不复覆藏。
    结讫洗心发露罪灭福生。作悔文一小结局(佛言覆藏者漏。不覆则无漏。发露悔过是无漏。又若覆罪。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惟智者不覆罪。若不信因果。信业信报。不能谘启智人。不近善友。便是阐提。如迦摩罗疾。世医拱手。亦如死尸。医不能治)。
    所言三障者。一曰烦恼。二名为业。三是果报。此三种法更相由藉。因烦恼故。所以起诸恶业。恶业因缘。故得苦果。是故弟子(某甲)今日至心忏悔。
    所言。迭前重标。然后依次忏悔。三障。又名三道。若三障净。便成圆觉(即是如来)。更相。互相也。三世迭迁。递互相资而起。烦恼虽分大小随等。实不出根本六中贪嗔痴三。此三。能成三界因果。资始为因。助因为缘。又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因亲缘疎故分释。既有恶因缘。必有善因缘对治(善因缘。有深浅。小乘生灭因缘。是浅。大乘无性因缘。是深。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即无性义。浅因缘对治外道自然)。(计)上总指三障明三世因果。是故下结。
    第一先应忏悔烦恼障。而此烦恼皆从意起。所以者何。意业起故。则身与口随之而动。
    惑业苦三。烦恼居首。故忏亦先之。烦恼总有二十六。贪。嗔。痴。慢。疑。邪见六为根本。随烦恼有二十(小随十。中随二。大随八)。名相具如百法明门。随之而动者。言身口七支。随意家所有烦恼而动。动即是业。业必感报(大经云。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亦尔。见诸众生法身未悟。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见已。即以智力拔之。免其流转生死)。
    意业有三。一者悭贪。二者嗔恚。三者痴暗。
    恶心。是过患根本。於顺境起贪。违境起嗔。以护自身将为主宰。住贪嗔中。不知是患名痴。此三由根本无明有。故别明意业举数立名。
    由痴暗故。起诸邪见。造诸不善。是故经言。贪嗔痴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受苦。
    由三毒为业因。致三途苦果(大经云。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为烦恼系缚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转。解脱生死。得大涅盘)。经言者。华严云。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等(最胜王经。佛告阿难陀。我昔虽具烦恼贪嗔痴等。能於三途五趣中。随缘救济。令得出离耳)。
    若生人中。得贫穷孤露。凶狠顽钝。愚迷无知。诸烦恼报。
    此出三毒之余报也。三途报毕。方来人道。得字贯到报字上。贫则无财。贪财宝之余报。穷则无交。狎恶友之余报。孤则无亲。不孝六亲之余报。露则无覆。藏过。慢三宝之余报。其心最凶。力最狠。性最顽。质又钝。远慈悲智慧士。於感愚迷无知报耳。
    意业既有如此恶果。是故(某甲)等。今日至心归命诸佛。求哀忏悔(坊本以此节移在后。今依两藏)。
    结意家恶果。兴至心哀悔。求哀。语泪双行也。
    夫此烦恼。诸佛菩萨。入理圣人。种种诃责。
    专指意业。佛与三乘及诸祖师。皆斥烦恼为怨贼等。可恶不一。故云种种。诃责句。总标。下别开。
    亦名此烦恼以为怨家。何以故。能断众生慧命根故。
    一。诃烦恼如怨家。次征释。烦恼菩提。原非两物。但逐于物。即菩提是烦恼。若能转物。即烦恼是菩提。故岩头祖师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
    亦名此烦恼以之为贼。能劫众生诸善法故。
    二。诃烦恼如恶贼。劫善法财。所以恒受贫穷之苦。杀法身怨。截智慧命。所以久没愚迷之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瀑河。能漂众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
    三。视烦恼如瀑河。波涛冲逆为瀑河(瀑流之河也。楞严云。譬如瀑流。流急不见。非是无流。喻烦恼心心相续。无少间歇。故古德劝人。要在急水滩头一篙撑住。便是好手。大经云。涅盘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瀑河不能漂故。一欲暴。二有暴。三见暴。四无明暴)。漂。飘同(心地观云。凡夫不观自心。故漂生死海。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三世如来。法皆如是。受苦深远。了无边涯。喻如大海)。
    亦名此烦恼以为羁锁。能系众生於生死狱。不能得出故。
    四。见烦恼如羁锁。羁。绁也。系也。如马之缰。人系之亦自业力致之。人被烦恼系。是无绳自缚。急以智刀断之。非为早也(大经云。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者。善业力多。恶业羸弱。能发露忏悔。除诸罪业。恶业既除。何患生死狱不破。而身心不自在耶)。
    所以六道牵连。四生不绝。恶业无穷。苦果不息。当知皆是烦恼过患。
    由如怨贼之烦恼。羁锁众生于瀑河大海。故有六道等。六道者。一天道(三界诸天)二人道(能持五戒守五常)三修罗道(鬼畜人天所摄)四地狱道(八寒八热等)五饿鬼道(九种十类等)六畜生道(胎卵湿化等。亦名六趣)。六道果报。总有三种。谓苦。乐。舍。由恶业为因。感三途苦报。由善业为因。感人天乐报(四州六欲)。由不动业为因。感上界差别报(色无色界。又三界中苦乐身。是别业正报。所居胜劣器界。即苦乐依报)。牵连。亦名轮转。谓生已。复死。死已。更生。生死不停(如天上死。人间生等。传传分柝。可知。无常经云。循环三界内。犹如汲井轮)。四生。胎。卵。湿。化也。依壳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润而生曰湿。无而忽有曰化。业有三。一善。二恶。三不动。此三业用能招六道。不绝不息。三界因果。轮回无间故。烦恼过患即惑业苦。应上诸烦恼报(不能忏悔。不遇善友。不闻正法。即是三障。今既幸逢佛菩萨大清净智慧人。又遇清净究竟解脱法。自可翻三障成三德矣)。
    是故今日。运此增上善心。求哀忏悔。
    是故。指烦恼过患三障之故也。运。即行人清净心中志诚力。惭愧力。忏悔力。默密齐转也。善心。即前七种心。翻恶从善故。又藉佛菩萨慈悲心力。令能悔过。是于善心加上一层。故云增上。所谓烦恼。成般若矣。所谓罪过。成法身矣。所谓怨贼瀑河羁锁等大患。转成解脱矣。如斯善利。皆从上求佛菩萨悲哀心力。及行人忏悔力而得也(又善心有二。一即前七种心。二如相宗说。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迟〕行舍及不害。上引圣言及忏悔竟。下列罪业名)。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报。有此心识常怀愚惑繁满胸[袖-由+金]。
    心识等根前意业来。心识是能藏。愚惑(无智不信不求解脱故)是所藏。怀者。包藏也。愚即无明。标诸恶心所之本。繁。多也。既曰常怀。又曰多满。则惟恶无善生。后无边量。恼乱文胸襟。胸次襟怀也。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
    贪。嗔。痴。是根本六中之三。藏于藏识。则诸善心所为之消忘。故云毒。又能生长一切罪恶。故曰根。三毒转。便是三聚净戒矣。三毒根。是业因。由因作业。故云造一切罪。下仿此。
    或因三漏造一切罪。
    三漏(出阿毗达磨论)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三界无明)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漏落三界。故名漏。
    或因三苦造一切罪。
    三苦(三受为因)一。苦受生苦苦(三界已苦。欲界更苦)。二乐受生坏苦(乐坏时苦。等於三途)。三。不苦不乐受。生行苦(即处中苦。通於无色)。
    或缘(即因字)三倒造一切罪。
    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为三。由三倒故。苦者计乐。乐者计苦。常计无常。无常计常。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岂非颠倒。(出涅盘经第二)
    或贪三有造一切罪。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是三界)。三界因果不忘。曰有。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如是等罪。总收上三毒至三有罪作结。后仿此。大经云。夫无量者。名曰无边。边不可得。故名无量。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四识住造一切罪(识。南藏无)。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是为四。(出阿毗昙杂论)
    或因四流造一切罪。
    一欲流(欲界惑。除见痴)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见痴)三见流(三界见)四无明流(三界痴)亦名四轭(并下四取。皆出唯识论)。
    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为四(能取自身相续不绝。故名取)。
    或因四执造一切罪。
    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执。犹取也。并下四缘。出圆觉疏。
    或因四缘造一切罪。
    一因缘。诸法和合。二次第缘。心心数法。三所缘缘。法无所依。四增上缘。法无所得。
    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四大。即妄身。地。水。火。风。假合而成者(内四大也。其外四大。可知)。
    或因四缚造一切罪。
    贪缚。嗔缚。戒取缚。见取缚。此四不出三界。不得解脱。故俱名缚。亦名四结。出唯识论。
    或因四贪造一切罪。
    情。色。食。淫。为四贪(徧考经论。惟涅盘有四爱。即爱着饮食等四事供养也。圭峰禅师。爱贪四句料简。是贪非爱。如人爱忙。非是贪忙。是爱非贪。如人爱看相打相杀。谁肯贪求。亦贪亦爱。即名利财色等。非贪非爱。谓乖情之境)。
    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胎。卵。湿。化。为四生。出瑜伽论。下结(义现前)。
    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烦恼造一切罪。
    五住地者。一见一切住地(三界见。分别惑)二欲爱住地(欲界九品思)三色爱住地(色界四地。各九品思)四无色爱住地(有四地。各九品思)五无明住地(所知障)。
    或因五盖造一切罪。
    盖以覆真实为义。止观云。贪欲(追昔五欲。忘失正念)嗔恚(想他恼我。忿怒相续)睡眠(心神昏昧。乌暗沉黑)掉举(作无益事。心中忧悔)疑(非障理疑。乃障定疑)为五盖。
    或因五悭造一切罪。
    住处悭(有房舍。不欲人居)。家悭(惜门徒家。不欲他人相识。他施如失己物。亦名护他物悭)。称赞悭(不扬人美。恐胜己故)财悭。法悭。出成实论。
    或因五见造一切罪。
    一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随身计断常。堕二边故)三见取(执前诸见为胜为能。或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常乐我净)四戒取(非因计因)五邪见(拨无因果)。
    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一率尔。二寻求。三决定。四染净。五等流。是为五心。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情字南藏无)。
    一眼根(喜怒视相)二耳根(听审相续)三鼻根(爱香憎臭)四舌根(尝甘苦等味)五身根(贪滑嫌涩)六意根(审察思量。此六。俱识情之根。故名六情根)。
    或因六识造一切罪。
    眼识(玄黄不真)耳识(苦乐音异)鼻识(观气旋光)舌识(辨说邪正)身识(随机现仪)意识(缘虑旋空)能转六识成六神通矣。
    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析玄云。眼等六识。各有相应想(谓眼识相应想。乃至意识相应想也)。
    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六根皆能领纳六境曰受(空品云。眼受色。乃至意受法是矣)。
    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眼等六根。各有所司。则各有所行也(法句经云。昔有人河边学道二十年。但念六尘。心无宁息。佛徃度之。化作沙门。树下共宿。其夜月明。龟从河出。野干欲啖。龟缩头尾。四足藏甲。狗不得便而去。龟还入水。道人见此。语沙门曰。龟有护命之铠。野干不得便。沙门对曰。世人不若此龟。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复说偈曰。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须知无为。能杀其贼)。
    或因六爱造一切罪。
    毗昙云。眼等六根。各有所触而生爱(眼触生爱。乃至意触生爱)。
    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净名疏云。贪。嗔。痴。慢。疑。觉。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大经问。悭贪嫉妬因何生。答。因无明生。无明复因何生。答因放逸生。放逸又因何生。答。因颠倒生。颠倒又因何生。答。因疑心生。疑故则生颠倒。见佛闻法。疑网即除。疑除故倒除。倒除则悭等并除矣)。
    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惭愧发露皆悉忏悔(时本无惭愧字)。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七漏者。一见(是漏自性)二诸根(是漏相应)三忘(是漏所依)四恶(是漏所引)五亲近(是漏所发)六爱(是漏所杂)七念(是漏所知障)。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爱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也。外道独具八倒(一我见。二众生。三寿命。四士夫。五常。六断。七有。八无)。凡夫。小乘共计八倒(凡夫四者。一无常计常。二无乐计乐。三无我计我。四不净计净。二乘四者。一常计无常。二乐计无乐。三我计无我。四净计不净。出涅盘经)。
    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烦恼。无量无边。恼乱六道一切众生。今日发露。皆悉忏悔。
    八垢者。念烦恼。不念烦恼。念不念烦恼。我烦恼。我所烦恼。自性烦恼。差别烦恼。摄受烦恼(亦名八妄想)。烦恼自性污染。故名垢(出涅盘)。八苦者。生。老。病。死。冤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又复(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因九恼造一切罪。此因九结造一切罪。
    一恼我身。二憎我亲。三赞叹我怨。此三。通过现未。三世各三。故成九恼(出净名经)。结。是结集不散意(以能和合苦故)。一爱结。二恚结。三慢结。四无明结。五见结。六取结。七疑结。八嫉结。九悭结。结则与解脱相反也。
    或因九缘造一切罪。或因十烦恼造一切罪。
    九缘者。明缘。空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颂曰。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除明缘)。鼻舌身三七(除明缘空缘)。后三五三四(后三。最后三识也。即第六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五三四。如次配三识。则意识五缘生。不藉明空根境四缘故。末那惟三缘。不藉余六。秪资染净依缘。分别依缘。种子缘故。阿赖耶惟四缘生。比第七识。加根本依缘。根本依。即阿赖耶。染净依。即第七。分别依。第六识也)。十烦恼者。一忿。二恼。三恨。四覆。五謟。六诳。七憍。八害。九嫉。十悭。此十。乃二十随烦恼之半。详现百法明门论。
    或因十缠造一切罪。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缠者。一嗔心(忿恚缠)。二覆心(隐覆自罪缠)三睡(意识昏迷缠)四眠(五情暗冥缠)五戏(嬉游缠)六掉(三业躁动缠)七无惭(屏处起罪不自羞缠)八无愧(露处起罪不羞他缠)九悭(财法不能惠施缠)十嫉(他荣心生热恼缠。缠缚也。缚于生死而不得脱也)十一徧使者(能使恶道周徧流转故)。一不信。二懈怠。三不惭。四不愧。五多贪。六多嗔。七多痴。八昏沉。九放逸。十悭吝。十一毒害(反是。名十一善心所)。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见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入。以互相涉入为义)。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入。属能(能见闻觉知故)。色。声。香。味。触。法。为外六入。属所(着见闻觉知之处所也)。亦名十二处。十六知见者。智论云。一我者知见(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见(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见(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见(能举事故)。五有情者知见(蕴和合生)。六养育者知见(因缘故长)。七众数者知见(诸法有数)。八人者知见(妄计我是人)。九作者知见(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见(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见(作后世业)。十二使起者知见(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见(苦乐果现)。十四使受者知见(厌於苦乐)。十五知者知见(五识名知)。十六见者知见(〔日〕观色像)。般若名十六我。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根。尘。识。各六为十八界(界。有三义。一分别辨析义。二种族义。三界畔义)。二十五我(即二十五冥谛。出百论)。一冥初(世间本性)生觉。二从觉(中阴)生我心。三从我心(我慢)生五尘(色。声。香。味。触)。五尘生地水火风空五大五大生眼耳鼻舌身(五知根)。手足口。并大遗根。小遗根(五业根)。心平等根。共十一根。兼前总成二十四。加神我主谛。成二十五我。
    或因六十二见。造一切罪。
    色。受。想。行。识。各具四句。如云阴大我小。我在阴中。我大阴小。阴在我中。离降是我。即阴是我。一阴具四句。五阴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加根本断常二见。成六十二。
    或因见谛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烦恼昼夜炽然。
    见谛。摄欲界三十二使(苦谛下十使。集灭二谛下各七。除身。边。戒三。道谛下八使。除身边二见)。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无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嗔。集灭下各六。除嗔。身。边。戒。道下七使。除嗔。身。边)。共八十八使。思惟。摄欲界四使(一贪。二嗔。三痴。四慢。此四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至阿那果。九品方断)。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并是阿罗汉向。修道断)。无色界三使(一贪。二痴。三慢)。故三界。合有十使。并前见惑。成九十八使(但此三使。是阿罗汉向。至果方尽)。使者。驱使为义。能使行人心神流转三界故。百八烦恼。即九十八使。加无惭愧等十缠。成一百八使也。此百八使。于十二时中。如火炽然。即有微善之薪。皆为灰烬。何不警欤。
    开诸漏门。造一切罪。恼乱贤圣。及以四生。徧满三界。弥亘六道。无处可避。
    诸漏门。八万四千尘劳门也。贤圣有二。一小乘。四果为圣。四向为贤。大乘。三贤。十圣。总未至无余涅盘城。皆作漏门中出入之客。三界。是造罪受苦的处所。四生六道。是造罪受苦的有情。徧。是周义。亘。是尽义。弥。是满义。良由惑业袭习报应纶轮。故六道徧满三界。报应纶轮。惑业袭习。所以昼夜炽然开诸漏门。只进不出。三界火宅。昼夜炽然。故说无处可避也(问。何故云无可避处。答。乘有漏因。感有漏果。依有漏果。又造有漏因。因果相资。连贯不绝。故说弥亘徧满。更无隙地避之也。下示逃避之方)。
    今日至祷。向十方佛尊法圣众。惭愧发露。皆悉忏悔。
    至祷。至诚恳祷也。十方者。四正。四隅。并上下方成十。俱有佛剎及三宝故。惭愧。是出火宅之心。发露。是出漏门之口。具此心口。则诸漏塞。火宅出也(发露如倒树然。先发开四围之土。露出根芽树自倒矣。上承三宝力。以惭愧利锹。发去覆藏心。吐露自心咎。则罪林倾而业根拔矣。上文广举罪相忏涤竟。下文发愿。不论有罪无罪。皆应忏悔。有罪忏。则罪灭。无罪祷。令福生。加以至诚。不惟福增。并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下次第发愿。圆满功德。但忏罪。不发愿。如净琉璃瓶。不贮狮子乳也。下仿此)。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三毒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达朗。三苦灭。三愿满。
    三毒重提前总相中第一法。一切烦恼。该摄漏苦倒有诸三。烦恼所生下。明罪灭福生。不止现在未来。多生皆然。下例此。三慧者。一闻(耳门)二思(心门)三修。(中道观门)闻而不听。无受润因。听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所以当明。三达者。达明也。一天眼智明。二宿命智明。三漏尽智明。此三当朗(义见中卷)。三苦(名义现前)。三愿者。一愿一切众生。得证知法。二愿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法。三愿舍身命。护持正法。此愿当满(应知无漏善法。不止于此。但略举耳。何则。无漏无尽故。前恶法可忏除。有漏有穷故)。
    愿承是忏悔四识(时本加住字非)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广四等心。立四信业。灭四恶趣。得四无畏。
    四等(即四无量心)一慈能与乐。二悲能拔苦。三喜庆彼乐。四舍冤亲等。此四心。当广。广则无量。无量必等。等则无偏向也。四信业者。一信佛(乐常赞佛)二信法。利益(乐欲听法。常念修行)。三信僧(能行二利。乐供养众)。四信戒(乐离五欲)。此四信要立。立则不为魔外摇动也。四恶趣。一地狱(八寒八热等)二畜生(水陆空行等)三饿鬼(三类九种等。一重类饶火节焰。不闻浆水之名。二中类。伺求荡涤脓血粪秽。三轻类。时薄一饱。九种。即三财九品鬼。一。无财三品。一。炬口鬼。火炬炎炎。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殃。二。少财三品。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其毛既利。而复臭气。三。大瘿鬼。咽垂大瘿。自抉啖脓。三。多财三品。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夜叉罗剎。富类人天)四修罗。(鬼。畜。人。天。所摄)此四趣最恶当灭。四无畏(出智论)。一。总持一切智无畏。二。知根漏尽无畏。三。决疑说障道无畏。四。答报说苦尽道无畏。於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决定无失。故无恐惧相。此四誓愿得之。
    愿承是忏悔五盖等诸烦恼。所生功德。度五道。竖五根。净五眼。成五分(德字下。例前应补生生世世四字)。
    五盖(见前)。等。即等取五住。至五心文。五道。即天。人。地狱。饿鬼。畜生。汩生死苦。皆当度之。五根者。一。信根。(消除疑网)二。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义。见二卷中)。此五根应等竖。竖。建立也。五眼者。金刚经注云。内外空寂名肉眼。见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见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见前无烦恼可断。中无自性可守。后无佛位可求。三际清净。名佛眼(智度论云。菩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苦众生。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见六道受种种身。益加哀怜。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令〔人〕法中。后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涅盘颂云。天眼通非碍。肉眼阂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如此五眼。急当净之。五分者。释签云。一分无作戒(防非止恶)为戒身。二分无漏净禅(息虑静缘)为定身。三分无漏智慧(破惑证真)为慧身。四分三种解脱(正习俱断)为解脱身。五无生(了了觉照)为解脱知见身。此五身须成(前三。从因显德。后二。就果彰能。又第四。是尽智。第五。无生智)。
    愿承是忏悔六受等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满足六度业。不为六尘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尽是也。如意通。任运自在有三种。一能到(身飞行。如鸟无阂。移远令近。不往而到。此没彼出。一念能至)二转变(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亦然)三圣如性(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彻视大千)有二种。一。修得。二。报得。天耳通。洞听十方一切声。他心通者。悉知种类。及他人喜嗔怖畏。宿命通。知过去等三世事。漏尽通。四漏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四漏俱尽。如斯六种。俱须具足(余如中卷释)。六度业者。善戒云。一布施(得富报)二持戒(得具足善道报)三忍辱(得力。及端正有相好报)四精进(得寿。及神通报)五禅定(得安乐。及生天报)六智慧(得辩才。及破烦恼报)。此六度善业须满足。六尘惑者。一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二声(如涂毒鼓。闻之必死)三香(如敝龙气。嗅之则病)四味(如沸蜜汤。又如涂蜜刀。舐之则伤)五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六法(如万象纷纭)。此六。皆不可被其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禅云。厌下界。苦粗障行。忻上界。净妙出行。
    又愿承是忏悔七漏。八垢。九结十缠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净华。浴八解水。具九断智。成十地行。
    文有四一。翻七漏而成七净华。一戒净(身口意始终净。即正语。正业。正命)二心净(三乘制烦恼。断结漏尽。即正精进。正念。正定)三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见。正思惟)四度疑净(见染疑断。即见道。初果位)五分别道净(是道宜行。非道宜舍)六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分明。上二皆修道。二三果位)七涅盘净(得无生法忍。即无学道。四果)。七净。约所修因。故曰华曰坐。下八解。约八法流。故曰水曰浴。八解水(详见中卷)。此八解水。濯前八垢等(十诵律云。如来巡视僧坊。见僧抱疾。粪秽污体。扶浴令净。仍为说法。病即痊可。即得圣道。此是佛浴。此〔入。〕解水。是法浴)。九断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总别相念处。二。性地。暖顶忍世第一(已上伏见思)。三。初果(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尽。见真谛)四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五三果(断欲界残思尽)六四果(断三界见思尽)七支佛(断见思尽更侵习气)八菩萨(断三界正使尽。修六度行)九佛位(顿断三界见思残习。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身)。能断此九者为具智(翻破九结等)。成十地行。华严云。登十地。断十障。证十真如(初。欢喜地。断异生障。证徧行真如。二。离垢地。断邪解障。证最胜真如。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圣流真如。四。焰慧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受真如。五。难胜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分别真如。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染净真如。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智所依真如。八。不动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善慧地。断不欲利他障。证所依真如。十。法云地。断法未目在障。证法无分别真如。是为十地)。十行成。翻破十缠等障矣。
    愿以忏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烦恼。所生功德。愿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出涅盘经)。一。内空(六根无体)。二。外空(六尘无相)。三内外空(六识无有)四有为空(生灭相无)五无为空(无相亦无)六无始空(体本元虚)七性空(法本常无)八无所有空(俱无亦无)九第一义空(功用投现)十空空(病去药除)十一大空(小乘法无)。此十一空。必愿能解常用。心既解空。故得栖心自在。若菩萨得此十一空。即住空平等地。翻前十一徧使而成者。
    能转十二行法轮。
    法华经及鹿苑。皆法轮三转。一。示相转。二。劝修转。三。作证转。每转有四。谓苦。集。灭。道。三四成十二(第一示相转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劝修转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作证转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证。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以苦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转)。轮。喻也。如世车轮。有摧碾义。运。转义。以是四法。运入众生心。摧灭烦恼。疲证涅盘。故云十二行法轮。此轮惟极圣能转。余未能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十八不共者。一身。二口。三意(三皆无失)。四。无不定心。五。无异想心。六。无不知舍心。七欲。八念。九精进。十智慧。十一解脱。十二解脱知见(上六种皆无减)。十三身业。十四口业。十五意业(上三业。皆随智慧行)。十六。以智慧知过去。十七。知见在。十八。知未来(上三皆无碍)。惟佛独具。不与二乘及菩萨共故。
    无量功德。一切圆满。
    发愿已。归命礼诸佛。
    功德言无量。以无能尽述也。下结前生后(礼佛。即礼三宝。以法是佛说。僧是佛弟子。故归命礼佛。即礼三宝。且佛是主。义该法僧。运想须兼到)。
    南无毗卢遮那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弥勒佛  南无龙种上尊王佛  南无龙自在王佛  南无宝胜佛  南无觉华定自在王佛  南无袈裟幢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大庄严菩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
    礼诸佛已。次复忏悔。
    结前起后(众生有烦恼病。仗佛菩萨作大医王。能施甘露药故。大经云。大慈愍众生。故令我归依。善拔众毒箭。故称大医王。又云。世尊甘露药。以施诸众生。众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
    夫论忏悔者。本是改往修来。灭恶兴善(往字。生后两先字)。
    承上文释之。谓改往日已作之过。修来世之良因。灭前所陈三毒等恶。兴前所愿三慧等善也。恶有二种。谓真恶。假恶。真。即三业实造之罪。假恶。是世人嫉妬他善。造言生谤之恶。令人无处措辨(谚云。众口铄金。是也。问。假恶既造于人口。与我何罪。答。无因致谤。由宿业障所感。人不见察。因谤成信。信谤即信我恶。故虽假亦恶)。
    人之居世。谁能无过。学人失念尚起烦恼。罗汉结习。动身口业。岂况凡夫而当无过(谁能句。与前贵贱罪自无量呼应)。
    效圣贤修道业者。称学人(识心达本源者。亦如三果四向)。暂时不在。即同死人。故云失念。罗汉。证无学果者。结习。即过去烦恼结之种子。虽证无学。出三界外。但断现行。种子犹在。动身发语。无不是业。出缠上士尚尔。况在缠下愚乎。
    但智者先觉。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
    改悔。则复于无过。覆藏。则又增自欺(大经开二愚法。一。作罪。二。覆藏。知己有过。不惟不改。反文饰之。语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所以其罪日增。如水之滋润乎蔓草也(此立定二种。下双承双释)。
    所以积习长夜(南藏长夜积习)。晓悟无期。若能惭愧发露忏悔者。岂惟止是灭罪。亦复增长无量功德。竖立如来涅盘妙果。
    先逆承愚者之所以。即覆藏使蔓之故也。长夜。譬无明(生死中。无智慧明故)。由滋蔓故。所以积集恶习种子。惑重难悟。如长夜之难晓。致三途剧苦。莫知所终。故云无期。若能下。次承智者便悔来。惭愧。与愚者相反。发露。与覆藏互违。无量劫来。惑业有习气种子。如大树之有根。必先发开其泥露出其根。枯槁立待。若不惟不去其土。而反覆之以泥。滋之以水。必然蔓莚矣。功德多极曰无量。圆满之极。则竖立如来妙果(此灭罪长德。近承灭恶兴善。远应离苦得乐义。竖立句。立四种观行第三段文)。
    若欲行此法者。先当外肃形仪。瞻奉尊像。内起敬意。缘於想法。恳切至祷。生二种心(恳。坊本作慊。非)。
    此双承上智者及惭愧二节。示忏悔之方。且标二心也。身形仪表。肃然不敢妄动。是身业致敬也。眼则仰望。住持三宝。若有来仪。则能礼所礼历状。假观之端也。内心。则生恭敬。攀缘圣境。依前想法。不惟空观就。中观亦圆也。尚须诚恳急切。至极祈祷发二种心(华严云。一者礼敬诸佛。法华维摩等。皆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何等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难可常保。一朝散坏。不知此身何时可复。若复不值诸佛贤圣。忽逢恶友。造众罪业复应堕落深坑险趣。
    征释。一。念此身无常。形则假借四大。命则识息暖三。电光石火。能几何时。光阴不惜。散坏(是死字)四大分张。此形永弃矣。复(音伏)还也。一旦失却。何时还得。(古云。人身一失袈裟下。万劫千生不复追。是也)下言不遇清净良友。涤除罪愆。反逢恶伴。造三途因。又当久沉三界矣。三界难出。如深坑。三途八难受苦无捄。如险难处。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虽得值遇如来正法。不为(训求)佛法。绍继圣种。净身口意。善法自居。
    二。自察幸得人身。不信三宝。纵遇佛法。甘心不求。不愿舍家剃度。虽或剃染。不肯兴隆三宝。绍法王位。继菩萨志。培圣种子。遇而不遇。真可惜也。净身下。出圣种义。三业净。则三慧明而心垢荡。善法居。则恶伴远而诸圣近。居者。四威仪中常在其中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恶。而复覆藏。言他不知。谓彼不见隐慝在心。慠然无愧。此实天下愚惑之甚。
    既不求佛法净三业。植圣种。反恣意作恶。为地狱种子。惑之甚也。慝恶之隐于心者。慠然憍[怡-台+居]凌人也。作恶不悔是无愧也。私自作。於人所不知见处而故为。政不知佛菩萨五眼三智。何所不烛。故悟老痛责云。实是天下第一等愚惑之人。故云甚耳。(隐慝应上私恶)自不肯向清净大众前悔涤也。
    即今现有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净天眼。见於我等所作罪恶。
    既瞒不得诸圣天眼。则心所隐慝。身所私作。谓他不知见者实惑也(般若经云。天眼。能见十方沙界众生。成就身语意业恶行。诽毁贤圣邪见因缘。身坏命终。当堕恶趣。楞严云。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又复幽显灵祇注记罪福纤毫无差。
    言不止佛菩萨已也。更有幽冥中鬼使地祇。显灵中聪明正直神等。条记欵数。注疏明白秋毫不爽者在。上明业因无差竟。下明果报不谬。
    夫论作罪之人。命终之后。牛头狱卒录其精神。在阎罗王所。辩核是非。当尔之时。一切怨对。皆来证据。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先剥夺於我一切财宝。离我眷属。我於今日。始得汝便(两先字。去呼。应前徃字)。
    夫者。承上恶因不差。以起趋果相当也。录者。依昔记而执之也。阎罗。正云阎魔罗。此云静息。以能静息造恶人之不善业故(或翻为遮。遮令不造恶故。或云琰魔。此云双王。鬼官总司也。有二义。一。自受果报。此王苦乐并受。故云双王。二。兄妹为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兄妹并称狱主。故云双王。古云。兄与妹而双王。苦与乐而同受是也。此南洲下过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亦尔。然有二类。一大菩萨化作。二。实有情。鬼趣所摄。由治罚鬼。兼地狱主。故生地狱。非地狱趣如人治罚诸畜生等)。核。考之使实也。各以言辩论明是非等证据者。证成据实也。屠戮。是杀字。炮。燔炙也。乾煏曰炮。水烧曰煮。上乾下水曰蒸。用油而炒曰炙。剥夺。剥削。劫夺人财也(是盗字)。离(平声)分开也。因剥夺。故惊散。父南子北。兄东弟西。故云离我眷属(始。去声。望前两先字看。言方始为之也。礼记月令。桃始华。蝉始鸣。若本初之始则上呼)。始得便者。谓向业果未熟。似乎未便。今正临案对据。诚难逃脱。故云得便。
    於时现前证据。何得敢讳。唯应甘心分受宿殃。
    讳。犹隐藏也。其往为人时。许其私作恶。心隐慝。似可欺己欺人。至此。始知昔者欺人之罪。皆自欺也。甘心分受者。以情真罪当分所应受其苦。故甘心默默无辩也。宿殃往罪也。应前两先字。
    如经所明。地狱之中。不枉治人。若其平素所作众罪心自忘失者。临命终时。造恶之处。一切诸相皆现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边作如是罪。今何得讳。是时作罪之人。无藏隐处。於是阎罗王切齿诃责。将付地狱。历无量劫求出莫由(临命终。时本作是其生。无量。时本作劫穷。非)。
    此引经证成分受甘心之义(楞严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一切二句。应前一切怨对皆现在前语)。各言下。出执对之辞(昔字。收前先字。今何得讳。与前今何敢讳呼应)。无藏隐处者。业镜台前。不容你。如前再覆藏。再隐慝也。至是妙辩默默。巧计蒙蒙。慠心始挫矣。非真惑而何。於是下。申明前文在阎王所核定是非。所以切齿痛恨而诃责之也(付地狱。与前分受宿殃照应)。诃责者。如云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无有惭愧。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等。将付者。竟以罪人付无间狱也。请君自思。果有隐业。及时忏悔。毋待临期。
    此事不远。不关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虽父子至亲。一旦对至。无代受者(虽父下一十三字。时本无)。
    申明分受宿殃义。此事。指旷劫难出之苦事。由自作其因。故不远。至亲莫若父子。极苦无如地狱。一朝怨对现。各自趋楚。饶君有至慈之父。无肯代子须臾。极孝之儿。孰能替父少顷(有二义。一。事在两难。父子各自有业。各自趣苦。何暇代受。二无间最苦。苦境消魂。孰能敢触。故无代者)。世间有家无二犯之宽。典止五刑之法。或可代耳。
    我等相与得此人身。体无众疾。各自努力。与性命竞。大怖至时。悔无所及。是故至心求哀忏悔。
    此劝人勤悔无怠也。体无众疾者。诸病不生。康泰时也。努力(方言)勉力也。与性命竞者。劝人[拚-ㄙ+ㄊ]性命与光阴竞。言有一寸光阴。努力一寸。不少怠也。大怖至时。即前证据。诃责。付狱等事。是故下。结。
    (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积聚无明。障蔽心目。随烦恼性。造三世罪。
    此下二章。举无始无明。忏三世之过恶也。无始有二义。一。过去世。无有始故。二。诸惑瞥尔而生故(古语云。自从无始迷心海。旷劫漂沉生死波)。积聚者。不能发露故。无明者。无智慧妙明之用。故不了境唯心。心随境转。故造诸恶。所以慧心法眼。被其障蔽(心目二字。楞严一经之要旨)。性。是种性。但随烦恼种。故造三世罪也(此总标。下十一节别列)。
    或耽染爱着。起贪欲烦恼○或瞋恚忿怒。怀害烦恼。
    一。贪心所。耽。浑身没在其中也。染。染指希望意。爱则念念不舍。着则时刻不离。故起贪海欲睿烦恼。(大经云。五欲难满。如火获薪。如海吞流。如驼食蜜。如牛食苗。终无厌足)二。嗔心所嗔者。无慈心。恚。忿。怒。即嗔之等分。此等在怀。自然害人(十诵律。一僧根钝。佛以偈教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僧随诵之。遂得圣道)。
    或心愦惛懵。不了烦恼○或我慢自高。轻慠烦恼。
    三。痴心所。愦。心乱也(是散心)。懵。心不明也(是昏心)。名凡夫者。以昏散故。昏散。是生死根本。无量劫中。非昏即散。所以佛祖说明静止观以治之(如天台智者说摩诃止观小止观等。佛说定慧。如楞严圆觉等)。四。慢心所。自心贡高轻藐一切。凌人慠物耳。慠。不敬也(如十诵律中。有一老人无依。欲投佛出家。舍利弗等神力观之。见无善根。不许。老人悲泣出门。遇佛外来。把其臂曰。佛当与汝作归依处。度其出家。遂登圣道。可见无论胜劣人来。皆当恭敬。不可忽慢。此间或字。冠下八节文首)。
    疑惑正道。犹豫烦恼○谤无因果。邪见烦恼。
    五。疑心所。疑惑则不信(能障信三宝等善法)。犹豫则不决。心无决断为魔所缚。外道恶友是其伴侣。所以正道远而苦海沦也(已上是五钝使。下去五利使。亦名五见)。六。邪见。不信善恶因果。所以作恶不惭。行善不勤。口拨无因果。是邪见也(如云天堂是妄造。地狱非真说等)。
    不识缘假。着我烦恼○迷於三世。执断常烦恼。
    七。身见。不知四缘假合(不了四大本空)。因执身见。自生烦恼。着者。坚执义(即前第一贪心中。耽染爱着义)。八。边见。内迷中道。外迷三世。妄起坚着。各执一边。故曰边见。断常。即有无。一异之别名。
    朋狎恶法。起见取烦恼○僻禀邪师。造戒取烦恼。
    九。见取同志同类曰朋。亲爱附近曰狎。其所朋狎惟恶法。故妄执身边戒取等见。自以为胜为能。及执一切有漏等法。妄谓乐净。即是涅盘故○十。戒取。僻。邪也(邪僻之心)。禀。受也。因内心自僻。外受邪熏。戒取者。非因计因。如执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乃至拔发熏鼻卧棘等皆是(僻南作辟)。
    乃至一切等四执。横计烦恼(流通本无等字)。
    十一。总收诸计。乃至一切等者。上文止从总中别开十使。此十使。是八万四千尘劳门根本。云一切等。尽该之矣。四执者。一。生执不生。二。不灭执灭。三断执不断。四。不常执常。从无中妄执。故云横计。
    今日至诚。悉皆忏悔(时本作皆悉)。
    结。至。谓尽心之极。忏而不诚。如鲁禘既灌而往。虽忏何益。诚。尚能动物。况佛菩萨至圣乎。下文准此。
    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守惜坚着。起悭吝烦恼。
    此章共十七节。前六节。承前章前六心所。明乖於六度也。一。悭心所。由贪为主。心既悭吝。自不能施。故乖檀度。
    不摄六情。奢诞烦恼○心行弊恶。不忍烦恼。
    二。奢诞。摄。收也。六情。喜。怒。哀。乐。爱。恶也(怒与恶。是嗔之等分)。此六种情识。纵之不收。故成奢侈虚诞不实之惑。既不能检点意业。纵身口妄为。违於戒度○三。不忍。弊恶粗犷刚暴之类。六度之中。忍度最要。能修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祸消。如释尊五百世作忍辱仙之类)。今人不明事理如如。故不能忍。岂非痴之等分。乖於忍度。
    怠惰缓纵。不勤烦恼○疑虑躁动觉观烦恼。
    四。不勤。怠者不敬。惰者不勤。缓则不急。纵则不慎。心怀慠慢。度乖精进○五觉观(粗心相名觉。细心相名观。初缘心中发相名觉。后分别筹量好丑。照了名观)。疑。不决义。疑者心多思虑。身口必然躁动。在定亦多觉观(智度论云。入初禅定。名有觉有观。初禅二禅中间。名无觉有观。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名无觉无观)。此根前疑中乱心。大乖禅度。
    触境迷惑。无知解烦恼○随世八风。生彼我烦恼。
    六。愚迷。触着境界。不能了心故(大经云。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自出。永嘉云。触途成滞。或说时似悟。对境即迷。楞严云。如说药人。真药现前。汝不能识)。此无知解。根前邪见横计。与慧度相反○七。不平等心。八风者(四顺四逆)。一利(得可意事)二衰(失可意事)三毁(背后诽拨)四誉(背后赞美)五称(当面称扬)六讥(当面诽拨)七苦(逼恼身心)八乐(适悦身心)。随逐世人八种口风。互生彼此种种迷惑也。
    谄曲面誉。不直心烦恼○犷强难触。不调和烦恼。
    八。佞口曲心。谄是卑屈承奉语。从不直心流出。故云曲。誉(平声)扬人善而过实也。面誉。犹面谀。当面奉承。则违质直无谄行○九卒暴心。犷。粗恶也。若恶犬之犷犷不可附近。强。是刚暴横逆也。难触。言不可轻犯。犯必酿祸(流通本作强犷)。
    易忿难悦。多含恨烦恼○嫉妬击刺。狠戾烦恼。
    十。嗔恨心。小人易怒而易悦。君子难怒而难悦。出世高流。应以无住降心。并忍力化之○十一。狠戾心。由嫉能妬贤故。口中常出东敲西击语。刺(音七)。暗伤人也(孟子刺人而杀之。此从古也。若读次。是讥刺也。亦通)。狼戾。凶狠乖戾不听从于人也。
    凶险暴害。惨毒烦恼○乖背圣谛。执相烦恼。
    十二。酖毒心(嗔之等分)。心凶危险。刚暴害人。惨心毒人。(如达多之推山压佛等惨毒。如恶友之害善友太子等。暴害可知)十三。执着心(悭贪等分)。乖。是互反意背(音佩)。是违悖意。圣谛。即中道第一义谛。及二乘所修四谛(璎珞经云。三谛亦圣谛摄)。圣谛圆融。执相难入。故云乖背。故般若经。教人离诸相修一切善法。乃至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等。
    於苦集灭道。生颠倒烦恼。
    十四。颠倒心。苦。集。灭。道。四谛也(苦。即三苦八苦。集即二十六种烦恼等。灭。是寂灭。二乘所证有余涅盘。如化城者。道。即三十七品助道法)。此四法。真实无谬。故皆云谛。又苦集。世间因果。倒执之而不弃。道灭。是出世间因果。反舍之而不修。岂非颠倒。此乖声闻业。
    随从生死十二因缘。轮转烦恼。
    十五。生死轮转心。生死是果。无明。是因。行支为缘而生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又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致未来生死果。此二乘所修。顺观生死十二轮转门。今重烦恼。故但明顺观生起。不言逆观还灭。从。顺也。但随顺生死。不随顺涅盘。故须忏。此乖缘觉业。
    乃至无始无明住地。恒沙烦恼。
    十六。无明心。乃至。是超略语。无明住地。障人成佛者。恒沙烦恼是尘沙惑。能障菩萨行者。
    起四住地。构於三界苦果烦恼。无量无边。恼乱贤圣六道四生。
    十七。见思二惑。四住。因无明生。故云起(摄论云。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加上无明。即五住地)。构。结也。四住。结成三界苦因苦果耳。烦恼。即上四住。生死结惑。三界苦因也。生死八苦等。三界苦果也。由烦恼无量。故恼乱无边。若得忏尽无明。一切烦恼亦随之而化也。贤圣等者。能翻无明成大智慧。即四生六道。是诸佛菩萨。若不能忏。虽本贤圣。一任随无明流。亦不免四六之患。况博地凡夫乎。
    今日发露。向十方佛尊法圣众皆悉忏悔。
    结讫总别双陈罪咎仗三宝力以除之。已上。广举三世罪业忏悔竟。下文次第发愿。转成功德智慧。
    愿(某甲)等。承是忏悔意业所起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爱欲水。
    已上种种惑业。皆承忏悔之力销之。内有十句。法喻兼举。憍倨傲慢。喻如高幢。惟忍力足以折伏。爱欲润生。如四海水。惟智日足以竭尽。
    灭嗔恚火。破愚痴暗。拔断疑根。裂诸见网。
    嗔(根本六中之一)。恚。即前十缠十使。及十一徧使等皆具。(恚。是嗔之等分。故兼举)嗔心能毁一切善法。如火能燎一切物。用慈悲水以灭之。愚痴能蔽三智。如黑暗能障三光。须用慧光以破之。疑亦根本六中之一。疑则群惑俱起。如树有根。则茎枝与叶皆萌。须用信力拔而断之。诸见。即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邪见缚人于生死海而不能出。如网之捉鱼于鏊。付死地而莫逃。应以金刚剑。般若锋。裂而出之。
    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六入空聚。
    今有识得破。忍不过者。到底识不深透耳。但知到见到。便能深体力行。是谓深识(深识字。贯下五句)。菩萨法眼。观三界如牢狱。无非受苦处。岂可贪住。又当深识此身是幻。不过地水风火假合。暂住皮囊。如四大毒蛇。二上二下。同处一箧。故次要深识人身。不过色等五阴共成。犹如怨家恶贼。皆足以劫法财杀慧命故(大经云。五阴。是生烦恼之根本。是故急须令断五见。及六十二。是生死相续因。故菩萨防之不近。但守护菩提心。如护赤子。亦如瞎者护此一目。行人护于导者。又云比丘观五蕴。无我我所。得阿罗果)。又深识六入。犹如空聚。谓眼等六入。犹如空间聚落。既无卫护官城。又无同居良善。惟是大盗小贼。久踞其中(心地观云。菩萨应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一。观察五阴生灭。二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於俗谛无舍无着。言空聚落者。以无主宰故。不舍俗谛。为度生故)。
    爱诈亲善。修八圣道。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
    首句。总结。言此爱欲。诚如怨家。欲来害我。诈为亲善。急先识破。不能为害(大经云。深观爱结。如怨诈亲。今文云善。喻如世间相善之友也。须修八正道以治之。经有二种魔。一。强魔。百怪俱怖。二。软魔。爱诈亲善)。八圣道者。圣。正也。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定。七。正念。八。正命(详见二卷障学文)。处世。如堕蛇蝎坑。怨贼室。须寻出路也○断无明源者。无明是生死万苦之本。如大海为万派之源。故当首断。(无明名所知。能障二乘。不成佛道。二乘尚障。况博地凡夫乎。应知了心者。是根本智。了性者。是后得智。二智不显。实繇无明。无明不断。佛法难成)正向等者。谓修此八正道。不惟可以作断无明之先锋。抑亦可以直向涅盘城也。梵语摩诃般涅盘那。此云大灭度。如次配知三德秘藏。且具四德。不休息。是无休歇意(文具四心。修八正。不颠倒心。断无明。向涅盘。第一心。不休息。是常心。下文助道十度。广大心)。
    三十七品。心心相续。十波罗蜜。常得现前。
    三十七。是助道品。三四。二五。单七。只八。是也。三四者。一。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二五者。一。五根(信。进。念。定。慧)。二。五力(即信等五力)。单七者。谓七觉支(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定觉分。舍觉分。只八者。即八正道。详见中卷障学文)。十波罗蜜。是十度。华严云。一施。二戒。三忍。四进。五定。(根本定。守本名)六慧(一切智。守本名)。七方便。八愿。九力(并上愿从禅定开出)。十智(并上方便。从般若开出)。后四度。助前六者。故寻常止云六度耳(涅盘经云。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以为船筏。依乘此筏。渡烦恼河。到於彼岸常乐涅盘。正此意也)。心心常得。两句互有。文拘义通者。
    忏悔已。至心信礼常住三宝。
    首句。结前。次劝以至诚心。深信三宝而作礼也(三宝义见前。但法宝者。至理可尊。曰法宝。契之于心为法。形之于言曰教。法有自相共相。教有遮诠表诠)。常住者。不生灭曰常。无去来曰住。无住无不住。有求皆应。无祷不从。常在世间。捄苦众生。令得解脱。如释迦世尊。常在娑婆。化度众生耳。
    慈悲水忏法卷上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