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第三
-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引教比证第三(夫引教比证者。集佛祖语要。采诸子文章。削去繁芜。撮其精粹。一言捷径便出轮回。六字法门直超生死。依凭圣教。方免沈沦耳)。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前已决疑生信。释然氷泮。今复引教比证。拂遣余惑。又复无始以来至於今日。积恶如恒沙。造罪满大地。舍身与受身。不觉亦不知。如是种种罪垢。因缘无量无边。今日发露。愿乞除灭。水忏略云。先当兴五种心。以为方便。然后此罪乃可得灭。何等为五。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怨亲平等。五者观罪性空。第一惭愧者。自思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佛以来。已经尔所尘沙劫数。我等相与耽染六尘。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此实世间可惭可愧。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当堕地狱畜生饿鬼三涂恶道。受无量苦。如是实为可恐可怖。第三厌离者。相与常观。生死之中。犹如车轮。生老病死八苦交前。无时暂息。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何有智者。当乐此身生死。既有种种恶法。甚可厌离。第四怨亲平等者。於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无彼我想。何以尔者。若见怨异於亲。即是分别。以分别故。起诸憎爱。因违顺缘。造诸恶业。恶业成熟。故得苦果。他以怨来。己须亲应。於含毒者。报之以恩。应作是观。我昔恼君。君今怒我。我之宿罪。纵使杀身。亦合甘心。而况怒耶。假饶前世无罪。今輙怨憎。横见欺陵。应当思忖。彼有智者。欲令成就忍波罗蜜。是我思师。云何遭遇。但应仰报。岂敢怀违。若无智者。乃是悲田。如母闻子返骂之时。母转欢心。但更抚摩。曾无愠色。愍其痴小。唯与深恩。今亦如斯。彼盖烦恼内攻迷体。密使性未狂。歇力不自由。以此悲心。但垂拔救。岂合念咎。思以为雠。若起违心。与痴何异。人欲强者。推以为强。人欲高者。推以为高。岂有违顺憎爱於其间哉。怨亲平等矣。第五观罪性空者。无有体相。从因缘生。颠倒而有。既从因缘而生。则从因缘而灭。从因缘而生者。狎近恶友。造作不善。从因缘而灭者。即是今日洗心忏悔。是故经言。此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故知此罪本从空生。六根本净。四大元空。物我皆亡。将何为苦。欲除妄本。须见灵源。故了性空。是真灭罪。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从於今日。乃至往生。观罪性空。悉无障碍。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世自在王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二十五俱胝佛 南无南方现在一切诸佛 南无日月光佛 南无名称光佛 南无大光蕴佛 南无迷卢光佛 南无无边精进佛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广舌称赞佛土功德摄受法门。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各各志诚。善摄心听。古今佛祖劝修西方无尽法门。释迦教主 偏赞法门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贤护经云。假使有人以七宝满十方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复以衣服饮食四事供养一切众生。皆令得至阿罗汉果。其福多不。贤护白言。世尊。其福甚多。佛告贤护。不如有人劝令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功德。即过於彼。劝他既尔。何况自念。一声尚尔。何况多耶。又陀罗尼集经云。若四部众将持七宝满世界中布施十方一切诸佛。不如有人以一钱一香一华好心供养阿弥陀佛。作此功德者。一切诸佛及诸菩萨金刚天等皆悉欢喜。死生阿弥陀佛国。若人然灯供养阿弥陀佛。命终生彼佛国。即得天眼。彻见十方一切世界。陀罗尼集经云。若转轮王十万岁中满四天下七宝布施十方诸佛。不如有人一弹指顷坐禅以平等心怜愍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功德。死生彼国。救阿难焰口陀罗尼经云。诸佛子等若闻阿弥陀如来名号。能令汝等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莲华化生。得不退地。药师经云。若净信男女有能受持八方斋戒。或经一年。或经三月。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未定者。若能闻我药师瑠瑠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道路。即於西方极乐世界宝莲华中自然化生。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梵天佛 南无不退转轮成首佛 南无大兴光王佛 南无法种尊佛 南无日月灯明佛 南无须弥佛 南无大须弥佛 南无超出须弥佛 南无香像佛 南无围绕香熏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香自在王佛 南无大集佛 南无香光明佛 南无大光佛 南无无量光明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南无佛陀 南无达摩 南无僧伽又复归依如是西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马鸣论主 起信法门大乘起信论云。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开光明佛 南无月灯光佛 南无月光佛 南无日月光明佛 南无火光明佛 南无集音佛 南无最威仪佛 南无光明尊佛 南无莲华军佛 南无莲华响佛 南无多宝佛 南无师子吼佛 南无师子音佛 南无精进军佛 南无金刚踊跃佛 南无度一切禅绝众疑佛 南无宝大侍从佛 南无无忧佛 南无地力持勇佛 南无最踊跃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坦渊记主 甘露法门甘露疏记第一云。念佛求生净土者。与初心泛修余善者。优劣不同。泛修余善者。唯依自力。要经多劫修行不退。方获圣果。则甚为难。念佛求生净土者。依阿弥陀佛愿力。摄持不舍。则少有退堕。甚为易也。譬如二人皆欲渡海往诣宝山。一人则种植树木。待以为船欲使树成。甚为久远。多诸障难。不能得渡。自力泛修余善者。亦复如是。一人则於海岸上。遇大商主有大船舶。以柔软语。告大商主。怜愍听许。即时登船。不历久远。得至宝所。依阿弥陀愿力。摄持念佛。求生净土者。亦复如是。又云。从昔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楼山。所饮乳汁。如四大海水。身所出血。多四大海水。父母等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海水。沈生旷劫。不遇觉王。且佛出中天舍卫。三亿人不见不闻。震旦一方不知不觉。三涂八难障重难逢。诸佛希出世。处难无缘值。虽生不值佛。而庆遇此经。慈觉长老 语录法门(劝化文云。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竟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杂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无实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弘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丛林广众皆乐栖迟。少众道场不欲依附。而极乐世界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欲亲近丛林。而不慕清净海众。其惑三也。此方之人。上寿不过百岁。而童痴老耄。疾病相仍。昏沉睡眠。常居太半。菩萨犹昏隔阴。声闻尚昧出胎。则尺璧寸阴。十丧其九。而未登不退。可谓寒心。西方之人。寿命无量。一托莲苞。更无死苦。相续无间。直至菩提。所以便获阿惟越致。佛阶决定。可期流转。娑婆促景。迷於净土长年。其惑四也。若乃位居不退。果证无生。在欲无欲。居尘不尘。方能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回入尘劳。和光五浊。其有浅闻单慧。或与少善相应。便为逈出四流。高超十地。抵诃净土。耽恋娑婆。掩目归空。宛然流浪。并肩牛马。接武泥犁。不知自是何人。拟比大权菩萨。其惑五也。故经云。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则不信诸佛诚言。不愿往生净土。岂不甚迷哉。古德云。念佛一门有七种胜。一词少易行胜。二念缘佛境胜。三离难获安胜。四称名灭罪胜。五持念获福胜。六果感见佛胜。七亲迎往生胜。弥陀十胜。一能满所求胜。二亲迎往生胜。三蒙光超世胜。四闻名得法胜。五闻名转质胜。六闻名修敬胜。七闻名证果胜。八闻名受生胜。九闻名具德胜。十闻名不退胜。净土十胜。一生值三宝胜。二速得胜法胜。三生得身相胜。四无恶唯善胜。五无苦纯乐胜。六所须随念胜。七寿命长远胜。八修行不退胜。九国非界系胜。十国土庄严胜。往生十胜。一经说易生胜。二时但少修胜。三圣众护念胜。四光明摄受胜。五乘佛愿力胜。六化主亲迎胜。七诸佛证明胜。八能灭众罪胜。九众经共赞胜。十法灭独行胜。又往生十易。一信解发心得生易。二随修少善得生易。三凡修一观得生易。四慈光愿摄得生易。五诸教赞劝得生易。六诸佛赞劝得生易。七众圣加护得生易。八二圣化摄得生易。九念灭众罪得生易。十临终圣迎得生易)。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上所说。佛祖大慈悲心。垂语劝生念佛法门。我等应当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自在王佛 南无无量音佛 南无定光明佛 南无宝光明佛 南无宝盖照空佛 南无妙宝佛 南无谛幢佛 南无梵幢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殊胜佛 南无集音佛 南无金刚步精进佛 南无自在王神通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净月幢称光明佛 南无妙乐佛 南无无量幢幡佛 南无无量幡佛 南无大光普遍佛 南无宝幢佛 南无净光佛 南无宝王佛 南无树根华王佛 南无维卫庄严佛 南无开华菩萨佛 南无见无恐惧佛 南无一乘度佛 南无德内丰严王佛 南无金刚坚强消伏坏散佛 南无宝火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香山居士 誓愿法门(白莲集云。香山居士。白居易。字乐天。作画西方帧记。誓愿云。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发弘誓愿。愿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愿皆离苦得乐。断恶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应念来感。青莲上品随愿往生。从现在身。尽未来际。常得亲近。而供养也。欲重宣此愿。而偈赞云)。( 极乐世界清净土 无诸恶道及众苦 愿如老身病苦者 同生无量寿佛所)唐李太白 赞序法门(白莲集云。唐李白。字太白。作金泥画西方净土变相。并序云。我佛金天之西日没之所去。中华十万亿剎有极乐世界焉。彼国之佛身长六十万亿由旬。眉间白毫向右宛转。如五须弥山。目光。清白。若四海水。端坐说法。湛然长存。沼明金沙。岸列珍树。罗网弥覆。栏楯周帐。砗磲瑠璃为楼殿之饰玻玛璃瑙耀阶砌之荣。皆诸佛所证。无虚言者。若已发愿。求及发愿。若已当生来及当生。精念七日必生其国。功德罔极。灼然难名。赞曰)。( 向西日没处 遥瞻大悲颜 目净四海水 身光紫金山 勤金必往生 是故称极乐 珠网珍宝树 天花散香阁 图画了在眼 愿托彼道场 以此功德海 冥佑为舟梁 八十亿劫罪 如风扫轻霜 庶观无量寿 长睹玉毫光)东坡居士 偈颂法门(白莲集云。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赞阿弥陀颂曰)。( 佛以大圆觉 充塞恒沙界 我以颠倒想 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 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 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 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 则我与佛同 如投水海中 如风中鼓槖 虽有大圣智 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 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 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 无往亦无来)杨无为子 序赞法门(决疑集。无为子杨杰。字次公。作序云。华严解脱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净土无欲池欲界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无色界也。一切众生未寤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沈。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玄胜。傍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苦号呼。得生人趣。固已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萦缠。唯是净方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无怨憎会也。华裓香食。弥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苦也。观照空寂。无蕴苦也。悲惠有情。欲生则生。不住寂灭。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则不退转。非凡夫也。若生彼土。则无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徃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自欺哉。至如龙猛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自慢哉。火车可灭。舟名不沈。现华报者。观甚於张[旭-日+百]。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苏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自弃哉。般舟三昧经云。跋陀和菩萨诸问释迦佛。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自欺自谩。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宝月光明佛 南无贤最佛 南无宝莲华步佛 南无坏魔罗网独步佛 南无师子吼力佛 南无悲精进佛 南无金宝光明佛 南无无量尊丰佛 南无无量尊离垢王佛 南无德首佛 南无无数精进兴丰佛 南无无言胜佛 南无无愚丰佛 南无月英丰佛 南无无异光丰佛 南无逆空光明佛 南无最清净无量幡佛 南无好谛住唯王佛 南无成就一切诸剎丰佛 南无净慧德丰佛 南无净轮幡佛 南无琉璃光最丰佛 南无宝德步佛 南无最清净德宝佛 南无度宝光明塔佛 南无无量惭愧金最丰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孝祥状元 序引法门(状元张待制。作龙舒净土文序云。阿弥陀佛如来。以大愿力。摄受群品。系念甚简。证果甚速。或者疑之余。尝为之言。阿弥陀佛即汝性是。极乐国土即汝心是。众生背觉合尘。沦於七趣。立我与佛。天地悬隔。佛为是故。慈悲方便。开示悟入。现诸无量如幼三昧。庄严其国。备极华好。后以辩智而为演说。令诸众生欢喜爱乐。於日用中能发一念。念彼如来。欲生其国。即此一念清净坚固。还性所有。与佛无异。当念是时。不起於坐。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皆悉现前。如是修习。乃至纯熟。幻身坏时。此性不坏。金莲华台由性种生。徃生其中。如归吾庐。诸佛菩萨即我眷属。性无异故。自相亲爱。友人龙舒王虚中。端静简洁。博通群书。训传六经诸子数十万言。一旦指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惟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唯佛是念。年且六十。布衣蔬茹。重趼千里。以是教人。风雨寒暑。弗遑暇恤。间居曰课。千拜夜分。乃寝面目。奕奕有光。望之者言。其净土文。凡修习法门。与感验章。着具有颠。末将求信道者。锓木传焉。委余序其书。故为之题其端云。虚中名日休。十月旦历阳张孝祥序)。龙舒虚中 净土法门 店邸雨具 劝预求生(龙舒净土文略云。譬如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柢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滴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滴狼狈之患者。不至沈论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涂。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予一相识。平生多杀鱼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风。予怜其罪恶疾苦。乃徃见之。劝念弥陀。坚不肯念。但与予说杂话。岂非为恶业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闭眼之后。将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世间昼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隐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讳之。不肯说出。何大蔽也。盖不知所谓我者初不曾死。唯业缘尽而去年。故不可不修净土以求莲华中生。而受清虚之身无极之寿。以脱一切生死苦恼也)。佛示阿难 劝凡求生(龙舒云。大阿弥陀经。释迦佛。一日容颜异常。侍者阿难怪而问之。佛言。善哉所问者。胜於供养一天下声闻缘觉及布施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虽至累劫。犹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以此观之。是释迦佛初欲说阿弥陀佛之时。其存於心。而形於色者。已异於平日。则阿弥陀佛所以感诸佛者。固以非常。况於感一切众生者乎。及阿难问而告之。则为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皆因汝所问而得度脱之道。是上自诸天。下至蠕动。皆同在三界之内。故不出轮回。是以未为得度脱者。阿弥陀大愿力无所不度。故皆度脱之也。观其初发愿偈云。我至成佛时。名声超十方。人天忻得闻。俱来生我剎。地狱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则凡在三界。六道轮回之内者。无所不度。是以此经云。阿弥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无央数。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大+而]动之数。莫不得过度解脱者。蜎飞谓微细飞虫也。[蠕-大+而]动谓微细蛆虫也。若此者佛尚化度。况於人乎。是其所以广度众生。无有穷极。而人一念归依。遂生其国。无足疑也)。现禾俱益 劝俗求生(净土之说。多见於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於身后。不知者止。以为身后之事而已。殊不知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土为心。则见於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延。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心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於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於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可畏。唯气力之为尚。唯势利之为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谓虽不能皆合於礼义。亦必近於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於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称知佛理者。世人目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谓无益於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於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於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后者。以其兼出世间法故也)。因少果多 劝众求生(修持法门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虽罪恶之人。佛亦不弃。回心向善则为善矣。故此十念法门。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为暗室。一灯照之。则明矣。故虽杀牛屠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者不难。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职业。在士不妨修读。在商贾不妨贩卖。在农人不妨耕种。在公门不妨干事。在僧不妨禅诵。凡一切所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功夫见於早辰一茶之顷耳。遂可以为万万劫不坏之资人。何为而不修乎。今有贩物者。一钱而得两钱之息。则必自喜。以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两日之程亦必自喜。以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物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两钱而得一钱之价。必忧之。以为丧本。两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忧之。以为费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忧也。何於吾身之光阴有限。则泪没以过其失大矣。而不以为忧。於净土之因缘难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为喜。是徒见小得小失。而知其忧喜。及得失之大者。则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况不费时刻。用力甚少。而收切有不可尽言者。何为而不修乎。此而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比校优劣 劝迷求生(人骤闻净土之景像。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於目前所见遂。可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且如陋巷粪壤之居者。安知有广夏之清净。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处娑婆浊世。不信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於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於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於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诫。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避害。佛无所求於世。何规利之有。佛视生死。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已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其言可信。无足疑也)。双明十戒 劝儒求生(儒者或以释氏之徒无戒行。故轻其教。而因以不信净土。是不然。岂可以道士不肖而轻老子。士人不肖而轻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废言。况可以其徒而轻其教乎。释氏之教。有世间法。有出世间法。其世间法与吾儒同者。不可以缕数。姑举其大者言之。释氏可以考考训世人者。无非诫恶劝善。而吾儒何尝不诫恶劝善哉。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杀生偷盗邪淫为身三业。而孔子言。胜残去杀。诗人言。文王德及鸟兽昆虫。是岂不诫杀哉。盗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诗人刺不好德而悦美色。是岂不诫邪淫哉。佛以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为口四业孔子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岂不诫妄言也。谓巧言令色鲜矣仁。岂不诫绮语也。书称。尔无面从。退有后言。岂不诫两舌也。恶口谓之。恶怒之声尚未至於秽语。荀子谓。伤人之言深於矛戟。见未尝不诫恶怒之口也。佛又以贪嗔痴为意三业。孔子谓。见得思义。是则诫贪矣。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则诫嗔矣。谓困而不学民斯为下。是则诫痴矣。由此言之。儒释未尝不同也。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间法。释氏又有出世间法。儒家止於世间法。故独言一世。而归之於天。释氏又有出世间法。故知累世而见众生业缘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欲知释氏之所长。须看楞严楞伽圆觉无盖障菩萨所问经。及晓金刚经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则孔子所谓不知而作之者。可不诫哉。诚如是则释氏为可信矣。其言净土。乌可以不信哉。所谓出世间法。净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剋也)。勤修须断 劝执求生(世有专於执着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此言似之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叮咛详复言之。岂妄语哉。人人可以成佛。所谓自性弥陀者。固不妄矣。然卒未能至此。譬如哀材可以雕刻物象。极其华丽。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后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谓物象之华丽也。是所谓唯心净土而无复更有净土。自性弥陀不必更见弥陀者。非也。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甚高。且恐不易到。古人云。见道方修道。又云。单轮不运。只翼不飞。又解行相应。名之曰祖。圭峰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无。而须断祖。师云若有纤毫习漏不尽。未免衔铁负鞍。偿他去在。然吾心可以为净土。而卒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卒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大阿弥陀经云。十方有无量菩萨徃生阿弥陀国。彼菩萨尚欲徃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胜於诸菩萨乎)。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自白居易。至王虚中。先世名儒。皆有赞叹西方法门。我辈应当相与志心。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南无教主释迦牟尼佛 南无西方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弥勒佛 南无莲华尊丰佛 南无净宝兴丰佛 南无电灯幡王佛 南无法空灯佛 南无一切众德成佛 南无贤幡幢王佛 南无一切宝致色持佛 南无断疑拔欲除冥佛 南无意无恐惧威毛不竖佛 南无师子佛 南无名称远闻佛 南无法名号佛 南无奉法佛 南无法幢佛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无量贤圣(一拜)。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色身难保。趁康徤时。办此大事。应常作念云。吾曹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不可因循。三教同修。九流共往。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以大慈悲。救护六道一切众生。从今已去。至於往生。愿弟子(某甲)等。承是忏悔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深识三界。犹如牢狱。四大毒蛇。五阴怨贼。拔疑惑根。断无明源。正向涅盘。不休不息。十波罗蜜。常得现前。忏悔已。志心敬礼。常住三宝。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三粹(虽遂切)。泮(音判)。愠(於问切)。八分(下上)。舶(音白)。耄(音冒)。抵(音底)。谪(音摘)。轼(音式)。槖(音托)。裓(古德切)。馗(音逵)。庐(音闾)。茹(音汝)。趼(音茧)。恤(音戌)。奕(音亦)。锓(音侵)。邸(音底)。干(古案切)。骤(锄佑切)。漓(吕支切)。狈(音贝)。蜎(音渊)。蠕(音软)。壤(如两切)。锱(音之)。铢(音殊)。孜(音兹)。戟(居逆切)。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